战国美,为什么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特别多?
谢邀,华夏可考察的历史往往以文字和图示作凭证,比如《山海经》当初是有图的,后来搞得没图了就难以理解。成语典故就是提炼生活情境的语言工具升华,这与东方的象形文字思维密不可分。
远古时候也有高大上的表达方式,比如八卦、易理,风、雅、颂什么的……
到了春秋时代,突然之间华夏出了无数奇才,诸子百家风起云涌,新思想如泉涌如大河般奔泻,你要老谈什么风、雅、颂根本说明不了天地人的繁杂事,如果老讲八卦、易理大部分人也听不懂,于是每每说服君王或者图谋大事就讲个故事、说个寓言,让人一听就感兴趣,一听就明白,一听就受到启发,在这些故事成了典型模式后就渐渐变成了拿来就说的现成话,几个字一提就都明白的事,搞到最后都成了成语。比如一提东施效颦,大家就能想到西施的美。一提守株待兔就能想到当年在树底下等着兔宝宝撞死的农民。
当年春秋时天下纷争,有点想法的都居安思危,不想隐世埋名的赶紧奔走相告搞宣传。诸子百家相互口诛笔伐那些事太多了也太有特色了,后来用成语说理就有了凭证依据,不成典故都难了。
就这样由春秋古代传承沿用下来的成语典故,给我们这些懒人说话写文提供了方便。
日本战国时期的战斗规模有多大?
规模很小。用几十个人就能打下一个战役。
永禄九年(1566年),在多次进攻斋藤义龙失利后,织田信长决定修筑墨俣城,但猛将柴田胜家与佐久间信盛先后失利。
丰臣秀吉临危授命,他在取得蜂须贺正胜帮助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任务,传说墨俣城一夜筑城,进一步得到织田信长赏识,为后世所称道。
修筑墨俣后,织田信长将居城迁往离美浓更近的小牧山城(此前在清洲城)。不久美浓发生竹中半兵卫以十七骑轻取稻叶山城(斋藤居城)的事件,事后半兵卫放弃稻叶山城。
扩展资料:
日本战国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
最早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篇即写道“天下战国之上”。但酷爱中国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中国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16世纪中叶,地域武士中实力最强的织田信长崛起,永禄三年(1560年),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
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
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后,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打败西军。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两次大阪之阵中逐步消灭丰臣氏,战国时代结束。
时代特征:
战国时代是一个动荡的社会转型期。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向近代过渡。
政治上,分裂走向统一,前武家时期政治制度转变为后武家型。
文化上,世俗化(去宗教化)倾向出现。民众有了自觉意识。思想上更加开放自由。
应仁之乱后幕府威信日渐衰败,其控制全国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渐被破坏殆尽,最后被织田信长驱逐而灭亡。
而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该国国人的国一揆暴动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护代所取代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下克上”的风气弥漫着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
总结评价:
日本战国历史可与中国战国相比拟。各地大名林立,为争夺霸权攻伐不休。而且也是“无义战”。其间人名地名繁多,大战小战难以数计。不过,从地区划分讲也许更容易了解其中形势。
日本可分为四部分:由西南向东北依次为九州,四国,本州和北海道。北海道则因其地处偏远,战国史中少有涉及。
而本州则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为中心。当时的本州共分为中国,近畿,东海,北陆,关东,东北六个地区。
近畿以当时国都京都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后丰臣的大阪。其西部与中国地区相邻。近畿地区东部南与东海地区(后来的织田信长凭借这个有利条件,控制京都,挟天子以令诸侯)为邻,北与北陆地区接壤。东海,北陆东与关东地区为邻。而关东与北陆又东邻东北地区。
战国圜钱存世量?
战国钱币存世不多
&战国晚期 齐国方孔圆钱一套
&战国晚期 齐国“賹化”方孔圆钱,稀少品种,五级币,美品,市场参考价5000元。
&战国晚期 齐国“賹四化”方孔圆钱,甚少品种,七级币,美品,市场参考价2000元。
&战国晚期 齐国“賹六化”方孔圆钱,甚少品种,七级币,美品,市场参考价2000元。
&战国晚期 齐国“賹化”传形方孔圆钱,稀少品种,四级币,美品,市场参考价10000元。
&战国晚期 秦国“两甾”有郭方孔圆钱,稀有品种,四级币,极美品,市场参考价18000元。
&战国晚期 秦国“两甾”无郭方孔圆钱,稀少品种,四级币,美品,市场参考价8000元。
&战国晚期 秦国“襄阴二”无郭方孔圆钱,珍贵品种,孤品,一级币,美品,
战国半两版别?
1、看字体:战国半两与秦国半两钱币文字差异巨大,在战国时期半两钱币的文字形态粗犷,文字可谓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秦代的文字为李斯谱字造型更为规整一致。
2、看形态:战国半两与秦代半两相比较制形上比较随意,形态更为不规则,彼此之间更是千差万别,基本不会看到钱形一致的钱币。
3、看重量:战国半两多数比较粗犷,大多数钱币比较厚重,并且钱制不是很规范。
总的来讲秦统一六国以后钱制上也相对统一,基本不再有很多种形态,基本采用一模铸多币的方法,而在此战国铸造半两则是采用单币单模的铸造方式铸造,因此我们才可以看见字口深峻、形态各异的极美品半两钱币。
怎么理解好字?
好
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好人、坏人、好事、坏事、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的。
在下认为,理解这个好字,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三观要正确。
三观正确,理解的就是大好,警察抓到小偷,医生医好病人,教师育好学生,这就是所谓的大好。
如果三观不正,那还要去理解好字,就只能是歪理,从大好的角度讲,这个人就不是好人,你还指望他能道出好字吗?
从古自今,好与坏从来都是建立在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教育人从大好的角度出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