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纵炮手,历史上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后?
1907年,张作霖与七位兄弟结拜,按照年龄大小排序,分别是:老大马龙潭、老二吴俊升、老三冯德麟、老四汤玉麟、老五张景惠、老六孙烈臣和老八张作相。
个顶个都是东北地面上的“狠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协助,张作霖才能雄踞东北,成为赫赫有名的“东北王”。
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设计,炸死在皇姑屯。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受伤太重......恐怕不行了......叫小六子快回奉天!”语罢,张作霖就撒手人寰,终年54岁。
这位在中国政治舞台,活跃了将近20年的枭雄终于落幕。那么在他死后,他的七个结拜兄弟结局如何呢?
老大马龙潭,最具血性马龙潭,少时被人称为“神童”。为人乐善好施,乡里人大多受过他的恩惠。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马龙潭愤而起身,说道:“大丈夫舍身报国,此其时也。”随后,他加入了盖子军,开始了戎马一生。
奉命在东北剿匪时,因为指挥得当,体贴下属,马龙潭几乎是无往而不利。在过程中,他结识了张作霖、吴俊升等人,并结拜为兄弟。
与其他草莽不同的是,马龙潭对百姓十分关照。军中不少土匪出身,无论立下多大的功,只要敢祸害百姓,一律军法处置。百姓们感恩戴德,还编了童谣来称赞他:“马龙潭,治军严,抓坏人,申民冤,凤城地,有青天……”
马龙潭参加战争,只为了让百姓过上安宁日子。在这点上,与张作霖有很大不同。随着奉军实力日益壮大,张作霖的野心也在膨胀,他不满足东三省这块地盘,想要逐鹿中原。
得知要与吴佩孚开战后,马龙潭反复劝说,要他以大局为重,不要让日本人乘虚而入。但张作霖反而对其猜忌,先后将这位结拜大哥调任,并边缘化他的权力。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在皇姑屯。三年后,又爆发了“九一八”事变。马龙潭自知无力回天,便卸下了所有职务,回到四平不见任何人。
日本人看中了马龙潭在东北的声望,想让他担任伪中满省的省长。马龙潭知道后,义正辞严地拒绝,并用脑袋撞了桌角,鲜血直流。日本人见状,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
1940年,马龙潭在四平病逝。出殡当天,竟有数万人自发为其送葬,场面十分轰动。据东北的老人回忆,马龙潭是个开明的爱国人士,也是个有血性的中国人!
老二吴俊升,同张作霖一起死吴俊升,因为幼时嘴巴受过“冻伤”,说话磕磕巴巴,被人取笑为“吴大舌头”。小时候给人放过马,后来又当过小伙计。17岁决定参军,由于作战勇猛,多次受到升官,是一员悍将。
在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中,吴俊升是仅次于冯德麟的三号人物。与冯德麟不同的是,他清楚自己的才能,因此死心塌地的跟着张作霖,一直未曾变过。也因为这份忠心,张作霖对其相当信任。
第一次直奉大战,以奉军失败落幕。北京政府免去了张作霖的职务,反而让吴俊升继任奉天督军。吴俊升不是傻子,他主动找张作霖,表示自己不愿听北京政府的决定,还坚决拥护东北独立,由张作霖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忠心程度,可见一斑。
吴俊升担任黑龙江督军时,昏庸到了极点。他利用职权大肆敛财,先后购置了270多万亩田地,在各家银行都有存款。不仅如此,他还任人唯亲,将亲信安插在重要的岗位,埋没了真正有才能的人。搞得百姓苦不堪言,民怨四起。
后来,张作霖从北京退回奉天的路上,吴俊升在山海关也上了车。在皇姑屯爆炸中,吴俊升很不幸,一颗钉子扎进了脑袋,与张作霖一同死在了日本人之手。
老三冯德麟,绿林前辈提起冯德麟,让我想起了“既生瑜,何生亮”。他早年投身绿林,比张作霖大9岁,更早成名。冯德麟有手段,有谋略,但偏偏太在乎输赢,反而一辈子屈于张作霖之下。
两人第一次闹矛盾,是在1916年。当时奉天督军是段芝贵,张作霖就跟冯德麟提议,由他扮白脸,让三哥扮黑脸。两人里应外合,将段芝贵赶出奉天。
段芝贵被洗劫一空后回到了北京。一见袁世凯,段芝贵就哭着诉苦,说冯德麟如何霸道,又称赞了张作霖如何会做人。袁世凯一听,认为“张小个子”是个人才,就让他继任了奉天督军,由冯德麟担任军务督办。
冯德麟这才知道被耍了,好处都让张作霖赚了,自己弄个里外不是人,还要帮他协助军务。更重要的是,冯德麟自认能力比他强,一直心里不服。后来还是老大马龙潭出面调和,两人才罢手言和,但嫌隙还是产生了。
第二年六月,“辫帅”张勋准备复辟,希望得到奉军的帮忙。张作霖眼尖,深知“历史倒流”绝无可能,不愿意出兵。但冯德麟眼光短浅,希望能借这次机会,踩在张作霖的头上。
后面大家都知道了,张勋复辟失败,冯德麟也被段祺瑞抓住了。张作霖念着兄弟情义,游说一番后,将冯德麟救了出来,并给他找了一个油水大的活。
冯德麟深受感激,终于看清了形势。不久后决定下野,晚年投身实业,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但碍于先前种种,兄弟俩终究无法回到从前,因此联系很少。
据传闻,每次冯德麟去见张作霖,都要随身带一把手枪。可见,他还是防着张作霖。1926年,冯德麟去世。张作霖不计前嫌,仍组织人马为其送葬。两年后,张作霖也离开了人世。
老四汤玉麟,反复无常汤玉麟早年出身草莽,为人好勇斗狠,逐渐在辽西闯出了名声。因为救了张作霖一命,二人结为兄弟。但纵观汤玉麟的一生,他有数次与张作霖反目,每次得到对方的原谅后,仍旧反复无常。
张作霖主政东北后,汤玉麟任53旅旅长。他的弟兄,大部分也是一些土匪,因此目无法纪。偏偏他又十分放纵,历来警察都不敢惹他们。后来,张作霖启用了“活财神”王永江,局面才得到改善。
王永江为人刚正不阿,多次与汤玉麟正面冲突,还差点大动干戈。在汤玉麟眼里,王永江不过是个穷酸秀才,他协同五弟张景惠一同给张作霖施压,希望他能让王永江下台。
但张作霖为了大局考虑,并未听从,造成了两人的嫌隙。恰逢老三冯德麟,与张作霖也积怨已久,两人便联手进京,以复辟为名,希望能得到一些对抗的资本。结果冯德麟被抓,汤玉麟也成了孤家寡人。
张作霖念及旧情,还是原谅了他。在张作霖死后,汤玉麟不知出何目的,连同张作相等人支持“东北易帜”,扶持了张学良,保住了老张家的地位。但抗日战争中,热河遇到日军袭击,他竟私自逃离战场,还偷偷运走了大量钱财,让热河很快沦陷。
晚年,汤玉麟一直在天津当寓公,比起其他几位兄弟,他虽然反复无常,但结局却挺好。
老五张景惠,沦为汉奸张景惠是张作霖结拜兄弟中,唯一当了汉奸的人。他早年担任团练长,为当地富绅看家护院。后来结识了张作霖,认为他很有才能,便将团练长一职送给了张作霖,自己甘愿为其副手。
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张景惠被委以大任,但他毫无才能,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害怕张作霖怪罪,就一直留在了北京。后来曹锟继任大总统,还任命张景惠为督办,这让张作霖更加生气。
在张作霖死后,张景惠仍担任奉系将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就投了日本人,沦为了汉奸。张景惠没有主见,日本人只看中了他在东北的人脉,当他是个傀儡而已。
期间,张景惠还料理了张作霖的后事,将其安葬在原配赵春桂身旁,总算是尽了一份兄弟情义。后来张景惠被逮捕,送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直到病死。
老六孙烈臣、老八张作相孙烈臣,早年以染业为生,后因护送盛京都督增祺有功,踏上了征战之路。遇到张作霖后,便对其心服口服,一生效忠老张家,绝无二心。在直奉大战中,孙烈臣立下无数战功,官职一升再升。
在冯德麟、汤玉麟联手攻击张作霖之时,他义无反顾站在了张作霖这边,因此深受重用。1924年4月25日,孙烈臣病逝,年仅52岁。张作霖得知噩耗后,抱着孙烈臣的尸体半小时不肯撒手。
老八张作相,也为人识大体、重义气,张作霖曾多次想给他升官,但他总是推脱,希望先让其他兄弟晋升。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这份格局让其他兄弟也佩服不已。
张作霖被炸死后,张作相仍然忠心不二,一路扶持张学良主政东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企图收买张作相,却遭到他严词拒绝,1949年病逝,一生没当过叛徒,是条汉子。
左安门大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袁崇焕(明末将领)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早年经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根据别人留下来的各种官方的,民间的,各种说法去客观的查证分析,所以我只能以我自己所知的和我自己所分析的,自认为比较合理的推测来讲述这场明朝最悲壮的一战。
之所以说悲壮,不只是因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更因为它代表了当时天下第一名将以辉煌的军事胜利迎来生命的终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朝代即将消亡。
那么我们不妨暂且回到明朝,暂且当一次袁崇焕,以他的思路和他当时的境遇再来一次左安门之战吧。
那就首先要说说崇祯,天启七年,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即位。他无疑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轻松的就把权倾天下的魏忠贤和他的东厂清除干净。魏忠贤死后不到一月,袁崇焕被任兵部尚书,督师蘇辽,这是一个只一人之下的官职,为什么崇祯这么看得起袁崇焕呢?
那就得说说努尔哈赤和袁崇焕的第一次相遇,也是最后一次相遇,因为这次相遇让努尔哈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令整个天下动容的消息。
如果你了解当时的努尔哈赤,就知道我这么说并没有丝毫夸张。努尔哈赤以他卓绝的军事天赋被誉为大金第一战神,半生征战,几无败迹,身形到处如长风裂帛,敌手无不胆寒。
然而就在他传奇般的巅峰之时,遇到了袁崇焕。
袁崇焕并不是武将出身,他是在第五次会考后得了个榜末,以第四十位的名次成了进士,然而朝中无人,一个进士不会有大的发展,然而他遇到了一个贵人,候恂,当时的督察员御史,东林党的大员。在他扶持下,袁崇焕被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六品。后又任山东按察司俭事,山海关监军,五品。
山海关,天下第一名关,后金入明第一要地,关后将直入京都。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帅军南下。此时,宁远,一片大乱,最高统帅高第被努尔哈赤的大名吓得领着数万守军望风而逃,全城人心惶惶之际,袁崇焕出现了:"独卧孤城,以当虏耳"。而他说这话的底气只是剩下的万余老弱之兵。
领着十三万精兵的努尔哈赤当时也许根本没把这个小小的袁崇焕看在眼里,这个错误的代价是数万兵将的尸体和他自己的生命。
二十四天,金溃退,努尔哈赤重伤,数月后伤势恶化,不治身亡,袁崇焕一战成名。
一年后,不逊于努尔哈赤的皇太极也和袁崇焕在宁远第一次相遇,他得到的和他父亲一样,惨败,史称宁锦大捷。
此时明朝和大金的疆土内,袁崇焕的威望达到顶峰。但是他当时也遇到了无能的天启和霸道的魏忠贤,对东林党的排挤逼的袁崇焕辞官归田。
所以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崇祯登基后就给了袁崇焕一个史无前例的新生,使袁崇焕已死之心从新焕发了斗志,夸下海口:"五年平辽"。
可能袁崇焕出于急切的感恩之心鲁莽的说出此话,也可能是朝中再无魏忠贤那样令他忌讳的人,他不在像以前那样谨慎,以至于两月后又鲁莽的杀掉了毛文龙。
古代土匪在山上是如何生存的呢?
占山为匪,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呢?
一、绑票勒索
绑票是土匪们重要的财源之一,绑来的人称为“肉票”或者“肥猪”。
他们物色对象也是有讲究的,一般不会对靠近自己营寨的村落下手,因为要靠他们掩护,通风报信,相反和周围的士绅或者实力派要搞好关系。
而是到几十里或者几百里外绑票,自然是选择油水大的,尽管无视官府和道德底线,绑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末民初,东北的大户人家有看家护院的炮手,主人及其子女出门会有很多保镖跟随。土匪一般不会选择他们下手,弄不好有灭顶之灾,小股土匪,实力弱,更是不敢。
如此,中、小户人家就成了绑票的主要对象,比如小买卖的、小地主,他们有几个钱,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绑票的方法大致分为武绑和文绑两类。
武绑就是拿着刀枪,在夜间或者偏僻的地方下手,躲着官府,迅速转移。
文绑,招数五花八门,土匪化妆成老板、富商与肉票谈生意,骗到某处下手,还有了解肉票的喜好,一般是赌博等不良嗜好,乔装一番后陪着肉票玩,玩熟了,将其灌醉绑走。守卫森严的大户人家也是难逃其手。
还有扮成乞丐、小商贩的混入肉票家中,见机行事。
传说中还有一种叫“拍花”,专门针对小孩,说在其头上拍一下,就乖乖跟着走。估计是匪徒手上拿了蒙汗药之类的东西,至今还有老人拿这个吓唬乱跑的小孩:当心,别让拍花的拍去!
绑票自是为了钱财,土匪按照肉票的家境也会对其分等级,开价按照榨出最多的钱、留有余地、打出讨价还价的部分,等方式确定。
价码过高,主人家只能舍命,这也是土匪不想遇到的,所以他们行事之前就把主家的底细摸清楚。无论是大户还是小户遭遇土匪后,不是倾家荡产,也大伤元气,有的从此一蹶不振。
肉票关的地方叫秧子房,会被各种手段折磨,名曰“拷秧子”,目的就是让主家老老实实拿赎金。
有戴眼镜(用药水等糊住眼睛)、鸭子凫水(飞行式吊起来)、马掌钉(手脚钉在墙上或者地上)等残酷手段,肉票被救回不死也残了。最惨的是家里掏不出钱或者超过土匪规定的期限,肉票就会被折磨致死,或者干脆一下毙命,称为“撕票”。
土匪习惯用绑票这种手段,主要是相比暴力抢劫要容易,只需出动几个人,对自身没有什么损失。
如果绑架的是未婚女子,为了保护名誉,主家会要求当天天黑之前回家,称为“快票”,价钱比较低。
赎金除了现金,还有用武器、马匹、粮食、鸦片等抵偿。价钱高的达数万元,低的有几百元,这就看肉票的家境。
土匪猖獗时期,四处劫掠,扬言:贫富都要,不值一双鞋,亦值一盒纸烟。贫民也不放过,见人就架,贫民付不起钱,票价少则十多元,有的甚至用家禽抵偿。
二、砸窑破围子
土匪攻打大户人家的宅院称为“砸窑”,这也是土匪惯用的第二种索取钱财以生存的方式。窑也分:软窑、硬窑、响窑。
软窑:这类人家不算太富,院子是用柳条、木板等软物搭建,四周没有炮台,可能墙角处有暗器用于自卫。
硬窑:这类算比较富裕,院墙是用砖或者夯土砌成,四周设有炮台,安置枪眼,有专门看家护院的人,对土匪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响窑:大富户,店铺商号,作坊等,高墙大院,设有炮台,护卫人员往往是职业武装人员,有的院中还竖起一面红旗,标榜实力,也称为红窑。
小股土匪是不敢砸响窑,砸不开,可能还会被剿灭,这些人家可能与地方豪强甚至军方、警署都有关系,甚至买通巨匪。一般土匪是不敢碰他们的。
还有多股土匪合作劫掠集镇和县城,称之为砸框子和砸圈子。
如果砸窑久攻不下,他们一般会撤退,以免官兵再赶到,前后夹击,损失惨重。
抢劫一般人家,称之为砸黑窑或者掏窑,一般是散匪,他们没什么武器,更多的是入室暴力抢劫。
砸窑无非是敛财,为了达到目的烧杀抢掠,可能主家的十几间房就此化为灰烬。
为了砸窑成功,会做周密准备,他们有人专门打探官兵剿匪消息、设法安置受伤土匪和治疗、购买枪支弹药等。
寻找内线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撺掇主家内部人,比如姨太太与大太太不和,他们可能会收买姨太太,替他们从内部接应。或者土匪自己装扮成小商小贩,走街串巷,打探主家的消息。砸窑时带路,逃跑时引路。
还有为土匪带路,负责避开关卡,驻兵点,使其准时到达地点,事后可能会分得财物的20%。还有叫走头子,专门为胡匪销赃。
胡匪壮大后,一个县城军民一起都不一定守的住,可见其危害之大,不光金银财宝被劫掠,档案资料、县志等可能付之一炬。一座繁华的县城,几日之内可能就变成残垣断壁,一片荒凉景象。一般的土匪不会采取如此大规模行动,因为攻城的代价还是很大的。
三、设关卡,收买路钱
这也是土匪的收入来源之一,他们不绑票,不抢劫,而是在路口或者商旅必经之路设卡收钱,称为“吃票”。
一股匪徒向大匪“进贡”,也叫吃票。
四、投靠大绺子
小股绺子要生存下去还是非常难的,他们要躲官兵追剿,要防百姓报复,要当心被大绺子吞并。
土匪分赃也不是有酒大家一起喝,有肉大家一起吃,而是分三六九等,新入伙的,而且没有枪的,一年下来也分不到多少财物。
当上小头目,或者自己弄到枪械,才能改善境遇,这是非常难的,有时候需要豁出命去。
总得看,土匪生存的财富主要是这四个方面:一、抢劫所得,二、绑票所得赎金,三、向工商团体、富户“勒捐”,四、保镖所得报酬。以前两项为主要财物来源。
土匪们也有季节性“歇业”的时候,称为“猫冬”,匪徒们下山回家过年,大多会说做买卖回来了,匪首们则进城寻欢作乐,挥霍抢来的钱财。来年,老地方集合。
胡匪为祸一方,特别是晚清民国纷乱时期,老百姓深受其害。解放后,先辈们大力剿匪,甚至付出了鲜血,换来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甚至可以夜不闭户。很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致敬先辈们。
为什么用火器的明军输给了装备原始的后金骑兵?
唐太宗曾经说过,他纵横天下三十年,所向无前,秘诀只有四个字,唯“甲坚兵利”耳。只不过是因为铠甲坚固、兵器锋利罢了!
明军与清军交战,几乎每战必败。就是因为明军的火器非常原始落后,装备极差;而八旗兵装备精良。就是这么简单。第一,明军装备极差。这里所说的明军,是指明朝末年的明军。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各级官吏层层盘剥,各地武官吃兵饷喝兵血,各地明军缺额十分严重。一支号称一万人的明军,实际人数能有六千人已经算是精锐了!
明军的装备也糟糕透顶。
万历年间大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对明军低劣的装备痛心疾首。通过他的叙述,我们就能知道明军的武器装备已经烂到了何等地步!
铠甲都是破烂!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铠甲的铁片烂的像筛子一样,完全不能抵挡刀枪剑戟,比不上敌军。
火器更烂!惟有火器,是我所长,但火器又有病痛。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铅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临时有装不入口者,有只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临放时流出者。火器的口径和弹药制作不规范,大小不一,有的子弹太大装不进去。有的子弹太小装进去又滑出来。
缘所制之人,洞晓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无一毫认真之心,不过卷成铁筒而已,腹内未曾用钢钻钻光,以致铅子不得到底,出口不直,铳身单卷成器,时有炸损。因为制作火器的人,根本不懂,又没有一点责任心。粗制滥造,火铳管歪歪斜斜,经常炸膛!
官给铅子大小不一,子大而铳口小,则子入不深,出口便落。他如千里胜、自发铳、鱼骨铳等项,巧立名色,逞意浪造,皆不如式。各种火器名目繁多,都是凭想象胡乱制造,都不好用。
铳尽发则难以更番,分发则数少而不足以却聚队。手枪打造腹口欠圆,铅子失制,发之百无一中,则火器不足以与彼矢敌矣。火器质量太烂,百无一中!大家看看,这就是被很多人吹上天的明朝火器。靠这样的破烂,要是能打胜仗,简直没有天理。
而且,戚继光还是万历年间。几十年后,崇祯年间的明军,火器的质量只会更差。
第二,清军既不原始,也不落后。其装备质量,远超明军。很多人单纯凭想象,以为清军是装备落后的原始部落。何其荒谬!
女真各部落互相仇视,在长期的残酷战争中,他们军事装备水平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军事装备。他多方搜寻工匠,打造铠甲兵器。据说女真大本营漫山遍野都是都是铁匠作坊,昼夜不息。
在与明军作战的过程中,清军认识到火器的重要性。他们依靠缴获的火器和投降的明军,组建了自己的火器部队,叫做“乌真哈超”。
清军还招募汉人和葡萄牙人工匠,建立自己的火器兵工厂。成功制造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红衣大炮。
并且在战争中广泛作用各类火器。
所以,清军既不原始也不落后。明军装备残破不堪。被更厉害的名将打败的故事?
中外历史上名将很多,一个名将被另一个名将打败的例子也很多,但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就没几个了,外国的出名的如滑铁卢之战,中国的楚汉之争等,但都是本文化之间的交战。现在我来讲一个真正的中西名将之间的交战,也是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中西名将交战,结果是中国名将大败西方名将,一个后来做了开国元帅,而另一个做了五星上将,而这场战争直接影响了世界格局直到现在,这就是朝鲜战争,而这两个名将就是中国的开国元帅彭德怀和美国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彭德怀:一个放牛娃,寒门子弟,15岁时参加饥民闹粜,被官府通辑。18岁加入湘军。20岁任连长,30岁任军长,中国军队的二号人物。中国十大元帅排第二,一生战功赫赫,军事才能发挥到颠峰是1950年10月毛泽东主席召唤他出任志愿军总司令出兵朝鲜,参与抗美援朝的战争中。麦克阿瑟:美国五星上将,西点军校高材生,参加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准将,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美国国防部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一个传奇式军事人才,二战中率兵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把日本天皇踩在了脚下,于1945年8月15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终结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东亚共荣的美梦。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却阴沟翻船,败在了朝鲜战争中,被撤职告老还乡。
1950年6月25日,朝鲜的金日成军队夸过了38线,发动了统一朝鲜的战争,7月7日,联合国授权美国组建联合国军(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土耳其,菲律宾,泰国,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卢森堡,南非,埃塞等国)。支持南韩抵抗北朝鲜的进攻,麦克阿瑟出任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8月中旬北朝鲜已攻至釜山一线,朝鲜90%已落入金日成手中。9月15日,麦克阿瑟充分发挥了其军事才能,演了一出朝鲜版的子午谷~~仁川登陆。
登陆成功后,对北朝鲜的军队有拦腰绝断的危险,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麦克阿瑟甚至发出了圣诞回家过节的口号,10月19日时麦克阿瑟率领的联合国军已反功至离鸭绿江不到100公里之处。1950年10月8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着只有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出兵朝鲜。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后,彭德怀汇集了各方情报分析,知道麦克阿瑟还不清楚志愿军出兵朝鲜,于是布了一个大口袋阵,经过四天四夜扦插急行军,终于在10月25日把联合国军的先头部队二万多人包围了,发起了第一次战役。而麦克阿瑟还蒙在鼓里,而这处战役共歼敌15000多人,彭德怀通过这次战役终于在战场上站稳脚,并为以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歼敌15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0.62。
第二次战役:西线作战1950年11月25日~12月4日,东线作战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歼敌36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0.85。
第三次战役: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歼敌19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0.43。
第四次战役:1951年1月25日~4月21曰。歼敌78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0.67。
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5月21日。歼敌82000人,敌我伤亡比例为~1:1.038。
而这两人的对决胜负在土耳其旅的到来及复灭就可见一斑。并成为战争折点。土耳其为了响应美国的要求,派出了其一个精锐部队~土耳其第一旅共6000多人,他们手里都是新式武器。麦克阿瑟为了庆祝土一旅的到来,决定在38线附近的金化举行阅兵欢迎仪式。而彭德怀也刚好收到苏联提供的新式榴弹远程大炮,正沒处试验,听到这个情报后大喜,决定搞一次突袭行动。土耳其一旅正精神抖擞,衣冠亮丽,列队整整齐齐地等代检阅时,志愿军万炮齐发,在不到两个小时里歼灭了土耳其一旅4000人,伤2000多人。而麦克阿瑟因战机晚点而躲过了一劫。而整个战争因土耳其一旅的速灭而在联合国军发生很大心理影响,因在战场上阅兵是愚蠢的,也直接道至麦克阿瑟被撤职。史称"金化惨案"。而这也体现了彭德怀的军事果决完胜麦克阿瑟。这就是中西名将之间的颠峰对决,而朝鲜战争的胜利也释出了中西军事家的区别,中方是完胜的。通过朝鲜战争,毛泽东主席也看出了美国的弱点,难怪他说美帝只是个纸老虎。确实从朝战到现在美国单打独斗的从沒有一次是完胜的,每次都拉上小弟才有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