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枪与你,二战重机枪穿越回明朝?
第一,重机枪和铁丝网的组合,宣告了骑兵退出战场
明朝的时候没有拉丝机,也没有高强度钢丝,要是靠手工,哭死你了
第二,即便武器再先进,也要有足够的战斗意志
否则一样送人
一个人一挺重机枪能守住一个集团军的冲锋吗?
先明确两个概念。
重机枪被美、英等国称为"中型机枪",是装配有固定枪架,能长时间连续射击的机枪。与轻机枪相比,重量重,枪架稳定,有好的远距离射击精度和火力持续性,能较方便地实施超越、间隙、散布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和压制1000米内的敌集团有生目标、火力点和薄壁装甲目标,封锁交通要道,支援步兵冲击,必要时也可用于高射,歼灭敌低空目标。重机枪由枪身、枪架、瞄准装置三大分部组成。枪身重15-25公斤,枪身长1000-1200毫米,一般可高射与平射两用,平射有效射程800-1000米,高射有效射程500米,战斗射速200-300发/分。
集团军是由若干个师、旅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一般隶属于战区或方面军。设有领导机关,编有由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电子对抗兵、陆军航空兵等兵种或专业兵组成的战斗部队和勤务保障部队。19世纪初,世界军事舞台上出现了一种由陆军各兵种组合在一起的战役编成单位,这就是集团军。一个集团军大概10万人吧。
然后你看能守住吗?
第一,你是1个人,敌人有10万人,曾经看过一个数据,说二战的时候大概20万子弹消灭一个人,那么想消灭这么多敌人得有多少子弹。
第二,就算假设你的机枪可以无限子弹,无需换子弹。敌人不会从一个方向进攻吧,你是不是需要不停的调转机枪的射击方向,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力气活。
第三,就算你是一个无敌战士,力气大大的,但是你是不是只有一个人,你还得自己做饭,自己吃呢。饭从哪儿来。
好吧,再给你一个第四,你牛,让你自动喂食。10万人*20万发子弹=200亿发子弹。一挺重机枪要1亿分钟,也就是不停的开要近6944天,19年。
好吧,小伙子,19年的岁月,一个人,24小时不间断的突突那挺重机枪!
哈哈,原谅我脑补了这个画面……
美军的M2重机枪究竟出色在哪里?
M2重机枪,服役已经快有一百多年了,目前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都有装备,在美国军队里面俗称.50
美军中服役的数量巨大,这种强结构不复杂,可靠性比较高,一直能充分的完成任务,所以美军对其改动一直不大。
虽然从各方面参数并不佳,但是够用了
统计表面,世界上现役的M2,至少有300万挺
其实M2这一般多年来有三次重大改变,水冷变气冷,有变得能快速更换枪管
12.7毫米子弹,然后枪口动能能达到恐怖的22000焦耳,要知道手枪才几百,步枪两三千,就是巴雷特重狙枪口动能才30000
主要是M2的枪管比较长,1.14米。通常情况下,杀死一个人,枪口动能90就差不多,这货达到22000,基本上被击中了就是横飞的血肉沫沫···
普通弹药,穿甲燃烧弹,日本人对穿甲燃烧弹一定很熟悉,当年二战中,美军空军的的主要武器就是M2重机枪
最恐怖的当属B25J轰炸机,它一共装有18挺机枪,光是机头上就有8挺。这种魔改将轰炸机变成了一架火力惊人的对地攻击机
B25j火力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
当然,M2现在老了,美军没有动力更新新机枪
不能和解放军的新12.7相比,这是我军最新装备的,重量很轻,后坐力小,各种参数完全碾压世界上其他重机枪。射程 远,精度高。
怎么说吧,我觉得这是火力不足恐惧症晚期的结果。
这款机枪俗称菜地机枪
从机枪,支架,弹药箱,弹链,全部是解放军一个女性设计师设计;
女人版的火力不足恐惧症的后果十分凶残,在1000米距离上,70%的射弹散布密集界不超过2.2米。
部队好评如潮,现在证明了一件事,女性设计武器似乎就是比男人有优势,这新一代重机枪竟然能比89式轻三分之一,便携性还大大增强。
重机枪一般能连续打多少发?
图片上是参加一战的“英属印度军队”的重机枪阵地,使用的是“英版马克沁重机枪”近距离观察这一挺可以看到有比较长的橡胶管与机枪套筒和外水箱之间相连接,因为马克沁重机枪是水冷散热的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的333发帆布子弹带,在水的强制冷却散热下,这条弹带可以连续发射完毕,也就是说“马克沁”可以不间断的一次射击333发子弹。
来福线枪械出现之后,枪管散热的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子弹在发射的过程中先要击发弹壳里的发射药,产生高温膨胀气体推动子弹头在枪管内高速旋转,然后飞出枪口...但是发射药的膨胀气体温度很高,再加上子弹头与膛线的高速摩擦,所产生的热量非常高,早年间的步枪都是“拴动式”,也就是打一发子弹拉动一次枪栓使第二发子弹上膛,通常情况15发/分钟就是非常高的射速了...射速慢这对于枪管起到间接散热的作用,可以让枪管耐久性能得到了提高。
美军的M1917重机枪也是水冷散热,这枪从一战开始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甚至在“东北亚战争”当中也使用过,出现了“民二十四”与M1917两型水冷重机枪对射的战斗。
但是,自动武器出现了以后,枪管的散热问题越发突出了,早年间的钢铁冶金工业水平很低,枪管的强度和耐高温能力都很差!如果较长时间的连续射击(马克沁是600发/分钟)也许射击不到200发枪管就耐不住高温出现红热状态,再进行射击枪管有炸裂的危险!
枪管红热之后会让钢的结构发生变化,也就是钢的结晶体和晶体链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导致了钢材的内部的疏松和“理化性能”改变,使枪管强度大幅度的降低...为此早年间的机枪必须在枪管外面加上“水冷套筒”采用水冷强制降温的方式不使枪管出现红热,水在100度才能蒸发,所以机枪在射击过程中枪管不会出现红热状态,如果水形成蒸汽可通过胶管被引导到外水箱与冷空气接触后冷凝,又恢复到水的状态,再将水重新倒进枪管套筒内就又可以进行水冷降温了,所以“马克沁重机枪”才可以连续射击333发的一条弹带。
由于水冷机枪重量太大,不装水的重量就超过了40公斤,严重的减慢步兵的行军速度,使部队机动能力大大的降低,并且在战场上并不是任何地方都有水源的,没有水怎么给枪管散热?正是由于这个弊端,一战结束后各国在解决机枪散热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方式,一种就是给机枪增加“散热片”或者将枪管加工成“螺旋状”,有了散热片或者散热螺旋,机枪的枪管进行战斗射速时就不会出现红热状态...散热片或者散热螺旋这类机枪,包括我们熟悉的:ZB–26、大正十一式軽機関铳(歪把子)和九二式重機関铳...等等,散热片虽然代替早期的水冷套筒,但是机枪的重量没有多少降低,机枪组的负重和连队的机动能力并没有提高,而散热螺旋机枪在进行连续射击的时候,升温热量高于散发热量也会让枪管出现红热状态。
而另外一种给枪管散热的方式就是更换枪管,比如说:德军的MG–42通用机枪,由于理论射速到达了1200发/分钟,它还没有单发射击能力,扣一下扳机十多发子弹就打出去了,射速极高,有“希特勒电锯”之称,这样的高射速散热片和散热螺旋显然是不管用了,所以德国将MG–42采用更换枪管散热的方式,有就是当它射击完成100发(125发)的弹链之后就要更换一根备用枪管,这样就可以继续射击了,而射击完的枪管待在一边散热,等不烫手后再继续周而复始的更换,直到战斗结束。
MG–42通用机枪更换枪管的速度取决于机枪副射手的熟练程度,通常情况下几秒钟就能更换完成,但是在战场上射击完的枪管是炙热的,绝不能这样徒手更换,需要使用石棉布,如果石棉布丢失了可以直接将卡箍打开再将枪管倒在地上就行了。
实际上不只是MG–42进行更换枪管散热
,美军的M2重机枪也采用这种方式,图片上正在给M2重机枪更换枪管,需要戴石棉手套,否则把手烫掉皮了,不过M2重机枪使用50发弹箱+弹链供弹,打完后要更换弹箱,这也能让枪管得到一点冷却时间。
二战结束后,由于武器装备已经多样化了,重机枪的战场任务大为减轻,作为营连作战分队的主要核心装备,它的火力打击距离是600~1200米,再往上有自动榴弹发射器,2000米外则是营连所属60/82(81)毫米迫击炮的火力打击距离,5000米外还可以呼叫师团(旅)级火力支援,重机枪在这么多的增加武器装备当中的地位显著下降了,看好800~1200米这一段的射击距离就可以了,而且也不在像一战、二战时期那样持续不断的射击,一次战斗能打上2~4个弹箱100~200发子弹就已经很多了。
注意W85重机枪在射击时的射速,看弹链...通常都是3~5发的短点射,其实重机枪根本不是影视剧里的那样,像泼水一样的射击,要是那样射击枪管早就完蛋了!一个步兵连在徒步行军的时候重机枪班组最多携带8个50发弹箱,哪能允许你那样“痛快”的射击?重机枪是压制敌方火力核心装备的,子弹没等开战几分钟就打没了,这仗还打不打了?
我军89式重机枪的组成,图片里可以看到有两名供弹手,
背上被了三个50发弹箱、手里还提着一个,加一起是8个弹箱,我军步兵连一般配置两挺重机枪,平均每挺配备200发子弹和一根备用枪管。
所以说,重机枪虽然理论上射速在600~1000发/分钟,但是到了真正的战场上根据战斗的激烈程度,战斗射速也就50~100发/分钟了不得了,就这个射速还得省着使用,既要让枪管得到较长时间的冷却,又要节省弹药。
想问一下各位大手子?
这片子是1966年的影片《姜戈》,这把机关枪是姜戈从他拖着的棺材里拿出来的,端的是神鬼辟易,满屏屠杀,赚饱了人们的眼球。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型号的机枪呢?
影片一开始姜戈就拖着装机枪的棺材在戈壁中艰难的跋涉,小镇上的失足小姐姐问他:“大哥,里面装的嘛玩意儿?拖着不累啊?”
姜戈回答:“大妹子,别问!这里头装着个死鬼,叫姜戈…”
咳,我们再看看影片的时间背景,很鲜明的西部牛仔时代味道,结合铁路、墨西哥人、马拉车、戈壁,可以看出一副当年19世纪中后叶美国西部的感觉。
我没有细致研究过《姜戈》的历史背景,但从影片体现的内容来看,有类似当年3K党的红巾团伙,有墨西哥人,有穿着南北战争时期军装的龙套,如果没有猜错的话,《姜戈》的背景应该是南北战争以后。
影片中矛盾重重的双方,无论是红巾还是墨西哥革命军,都很明白的表达出了时间背景,1820年-1834年墨西哥革命平息,1846-1848年美墨发生战争,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被美国夺取,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大量破落的南方军老兵组成了白人至上的3K党。即使有改变,也大抵不会脱离19世纪后半段的美国历史。
也正是因为美国西部几个州的畜牧业因为铁路的连通而兴起,由此诞生了经由堪萨斯中转的西部货运业,大批牛仔也是这段时间产生的,他们在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中诞生了一段别具特色的历史。又因为美墨战争之后的动荡以及大批移民的涌入,美墨边境长期至少在进入20世纪之前,都维持着一种兴盛、贫瘠但又混乱的局面。不过影片很明显扯不到20世纪,它顶多是南北战争后十年模样。
所以我绞尽脑汁回忆了不少武器,想从记忆中搜罗到一些关于这种机关枪的痕迹,但最终发觉这是徒劳的,因为时间线完全对不上,影片中的机关枪就压根不可能出现在这个时代,相较于影片中出现的其它武器,姜戈的机关枪可以说是神剧中的玄幻道具了。
怎么说呢?姜戈机关枪的枪口被设计成了多管的加特林结构,嗯,姑且可以这样判断,因为它不止一个枪口,而非多管机关枪压根不需要这种设置。加特林虽然改型众多,给枪管做热护套封盖子的也比比皆是,但做成蜂窝煤的真的没见过。
总之我们通过这个胡椒筒式的枪口结构,暂且判断它是挺加特林式的多管结构吧,因为我真心不知道还有什么武器是蜂窝煤枪管的,虽然去掉这坨蜂窝煤,它会更像马克沁的水冷套,就连机匣也很马克沁。
加特林机枪以南北战争后的历史来看并不稀奇,这把武器是1860年设计的,1874年还向李中堂出售过,南北战争后正是加特林机枪的推广期,各种型号的加特林改型多如牛毛,所以影片中的姜戈机关枪很容易因为枪口多孔外观引发误解,让人们以为这是把加特林。
但是请注意了,最大的BUG在此出现,加特林并非一把“全自动武器”,虽然名为机关枪,它却是手摇半自动的,需要通过曲柄的转动,令枪管旋转,利用弹膛的高低切角完成上膛和击发。加特林要想持续射击,就得像过去放电影那样,不停的摇动曲柄,摇快打快,摇慢打慢,拼命摇炸膛。
而影片中姜戈机关枪并没有任何手摇曲柄装置,姜戈从棺材中拿出机关枪后,直接就那样开始拼命扫射,这哪里是加特林?从那方形的机匣和长长的弹链来看,这分明是全自动的“马克沁”,用的还是典型的马克沁式的压板扳机,而且还来了身勃朗宁式的灰钢枪身,估计是意大利道具师对勃朗宁M1919或M2机枪很有爱,觉得这样更美国。
这样BUG便无法回避了,为何弄了个多管结构,却又用了类似马克沁的全自动原理,这两种结构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并非给马克沁多加几个枪管就叫加特林,它们一个是转管式,一个是管退式,拿电焊都焊不到一块去。
更何况马克沁的帆布弹链是专利发明,在此之前,世界上并没有采用弹链供弹的武器,加特林使用的是长弹匣和弹斗、弹鼓供弹,至于后世M134米尼岗采用的输弹滑槽那又是另一种东西了。
换句话说,姜戈的机关枪就是个四不像的怪物,它具备了勃朗宁的风格、加特林的枪口特征、马克沁的全自动设计能力和专利弹链,甚至从影片细节来看,它还具备一、二战时才出现的重机枪轻量化特征,单人即可顺畅的操作和全战斗搬运。看看美国二战时期英雄约翰巴斯隆的雕像,这感觉实在太相像了。
最关键的是马克沁的时间线,作为一把1884年获得专利的武器,马克沁机关枪开启了一个全自动武器的时代,然而它最开始的销路并不好,当时的人认为机关枪太费子弹,又过于笨重。直到1893年英军拿来镇压非洲殖民地时,马克沁机枪才取得了实战战果。而此时美国枪械设计师勃朗宁也才刚刚通过参考马克沁,设计出自己的勃朗宁重机枪。
所以你看,姜戈这个南北战争后的人,又能从哪儿搞到一挺马克沁机关枪呢?就算故事继续推后到19世纪80-90年代,姜戈要想搞到一挺早期马克沁和勃朗宁也比较难。当年一挺机枪的地位与炮无异,产量小销路窄,李中堂都肉痛不已,姜戈不可能得到这种武器。
注意上图,这枪还是2合1扳机,明明后面有压板扳机,却要通过支架握把来击发
有人可能会强行脑补:“姜戈有主角光环,可以自己发明一个呀”!好吧,如果姜戈自己能发明出这种枪,他干嘛还要去当可怜兮兮的西部牛仔?那么我们后世武器历史全都得这样写——“美国武器大师姜戈先生,于南北战争后设计出姜戈式重机枪,这种多管全自动武器集轻便、火力、全自动等特征于一体,开创了人类轻武器的新纪元。括号:同期还有马克沁、勃朗宁等水冷机枪,但都远不如姜戈的多管气冷机关枪。”
好吧,真像了,《姜戈2 复仇之日》的海报,深深出卖了影片的道具师,或者说画海报的这位起码不像道具师那样是个伪军迷,他给姜戈画了挺勃朗宁式水冷重机枪,只是这手托水冷套的姿势能让约翰巴斯隆痛哭一场。
关键是道具师依然死不悔改,气得寡人要飙日语了——这他一抹多的是啥八嘎玩意儿!!蜂窝煤难道就那么美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