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生化金字塔bug,CF都有哪些著名的BUG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说起当年的BUG,那是真的多,有时候你还刚进游戏没感觉到,你就突然BUG。看了这组图,想起我曾经打终结者时候就是这样,游戏进去就躺地上像死人一样,但是能开枪,我的同学就目瞪口呆的望着我。我不仅跑的快(地上莫名的死尸快速移动),而且他们那些变异体感染不到我,可能是因为我躺在地上太低了的缘故吧。跳起来也是躺着的,新开一局就有一群人围着我看,那时候那个骚啊,现在想起来都很搞笑。变成僵尸也是躺在地上移动,很神奇。还有一次则是进来也是想死人一样躺着,但是不停的“死亡翻滚”,一直重复那个死亡的倒地动作,但是依旧能开枪,我的小伙伴惊呆了。只不过这个目标比较大,有几次被感染了,变成僵尸也是一样不停的翻滚,连跳跃的时候也那么“骨骼惊奇”……还有就是最常见的僵尸爪持枪,这个BUG很多人都见过,有时候变成人的时候,他还是使用的幽灵僵尸的手,那么长的爪子就拿的枪。我的小伙伴一次就那样,可能是凑巧吧,开局他就很惹眼,然后突然就变成母体了(不是终结者)。直接就被旁边那么多火力“秒杀”了……之后第二局就只剩一个爪子,旁边的人都离的他远远的……网卡的BUG,那时候在家玩,网络延迟那么高,再带一点电脑配置低。打金字塔,超卡,反正感觉9局的一把游戏有8把变成了僵尸,有一把那么卡,但是我能跑,跳到他们防守那么多人的中心台子上感染,然后卡了一下网络好了直接就感染成功了。于是那些人就开始发字:“卡b?瞬移?”有时候网络卡就这样。
有哪些高收入行业推荐?
给你介绍一个高收入行业,我看到好人多都赚了大钱!自学上岗也行,也有相关的培训可以上岗!就是经纪人行业,这个行业对起点要求并不高,出路也比较宽广,只需要掌握这几个部分:
通过这几个部分的学习,形成自己开发信息的模式,推广信息的知识,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方式,很快就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单子,也不要很高的投入,有一部自己手机就可以,附近的,走路,电动车,远的坐车去也行,为有需要的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提升。
这个行业也很锻炼人,这是一个双向销售的行业,不是自己有多会销售就能做好,一方面要考虑业主的想法,两外一个方面也要考虑用户的情况,把两者的意见平衡到接近的地方,就能达成双方的合作,而传统的销售,只需要向用户说清楚自己的产品的就可以了,有的大渠道,甚至只需要大面积去铺货去铺货就行了,就是一个跟单员,定期催一下款就行了。
UI设计和平面设计专业?
这个直接比较其实没有什么比较性,UI和平面就业方向,就业公司,就业城市都有不同,总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你说明一下吧。
第一,了解UI专业的背景,UI其实是在13-15年左右互联网行业兴起,那些PPT就可以获得各A B C轮融资的疯狂时代开始,从平面设计里面细分出一个UI方向,可以说UI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互联网疯狂的时候,也造就了UI专业的红火,总体来说,UI设计需求不是太高,主要是在交互这块,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冷却,UI设计需求大幅下降,也有很多UI纷纷转行平面。
第二,就业城市,互联网企业,类似BAT 京东 小米等公司大多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对UI需求相对很少,但是平面设计无论是一,二,三,四不会有大量需求,包括互联网公司也需要大量平面设计需求。
第三,就业灵活性,UI设计基本上是团队形式项目性质来完成,所以目前市场上基本上看不得UI兼职接单等职业需求,但是平面设计自由职业从业人员是非常多,除了上班工资之外,还可以兼职接单,网络接单,或者个人工作室等,也就是说,有公司就会有平面设计需求,但是并不是就有UI设计。
最后,在很多人的眼里都认为UI工资比平面设计高,其实这是假象,其实也是对平面设计认识不够,平面设计从入门的初级设计(软件操作员),电商美工,品牌设计等,薪资结构完全不同,大多数所谓的平面设计停留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学完软件工具使用之后来从事设计相关工作,说白了就是素材搬运和模板修改,所以这个层次工资肯定高不到哪里去。平面内品牌设计才是真正设计师高工资的这个阶段,完全不比UI低,而且比UI高出的也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一点理解和现在行业现状,仅供参考,具体可以根据你个人喜好去选择吧!
斯托克顿的助攻抢断历史榜第一?
斯托克顿拥有长达19年的NBA生涯,在众星云集的1984年选秀第一轮第16顺位被犹他爵士选中。他成就了那个时代的爵士,他和马龙将盐湖城变成了魔鬼主场,给那支爵士注入了强硬、顽强的基因,爵士也成就了他,这个身材瘦弱的小个子,10次入选全明星、11次最佳阵容,连续2次抢断王、连续9次助攻王、入选名人堂……
19个赛季1504次出场1300次首发,场均31.8分钟贡献10.5次助攻;季后赛助攻1839次,排名历史第二。他身上还有很多的记录,比如单赛季场均14.5次助攻历史第一,单赛季1164次助攻历史第一,7次单赛季破1000+助攻历史第一,以及职业生涯15806次助攻历史第一,他用3265次抢断成为历史抢断王……
助攻是靠自己的把控节奏的能力,需要拥有优秀的解读比赛的能力和优于常人的大局观,而抢断需要牛皮糖式的防守和压迫力。我想单独说一下助攻,抢断或许有人能够打破但助攻记录太难。
斯托克顿做到NBA历史助攻王需要四个条件:
1. 无伤病,稳定持续的职业生涯
2. 大局观,准确的传球和控场能力
3. 强队友,长期靠谱的队友协助
4. 助攻风,球风以助攻为主得分为辅
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才一步一步成就了那个“助攻型控卫之神”约翰·斯托克顿,毕竟控卫其实分很多种,比如全能型的罗伯特森、威斯布鲁克;得分型的约翰逊、库里;助攻型的纳什、基德,而斯托克顿是这类型球员的天花板。在助攻历史排行榜前九位中只有两位现役球员35岁的保罗和将满36岁的詹姆斯,他们是存在“理论机会”追上斯托克顿助攻记录的现役唯二可能。
无伤病,稳定持续的职业生涯他的职业生涯实在太稳了,19个赛季出场1504次,平均每个赛季79场(仅缺席3场),出勤率96.5%,13个赛季打满82场常规赛,他最少的出场次数是98-99赛季的50场,因为那个赛季停摆常规赛只有50场,这样的身体条件确实历史罕有,结果爵士就同时出现了两位。从1987年到1996年连续九个赛季成为联盟助攻王。
你知道单赛季助攻破千有多难吗?到目前为止NBA只有三名球员做到过,2届总冠军得主微笑刺客以赛亚·托马斯完成过一次,4届助攻王凯文.波特完成过一次,而斯托克顿一人做到了7次。之后最接近的是保罗,他曾在2008赛季做到过928次助攻。
持续稳定的职业生涯现役做得最好的应该就是詹姆斯,17个赛季他已经出场了1258场比赛,在历史助攻榜上他以8970个排名第九,当然他可以不断刷新这个记录,他现在的场均助攻次数是7.4个,如果他还能保持4个赛季的高光,那么他的总助攻数可能达到11000个左右,可以挤进历史前三。但距离斯托克顿还差4800个,如果他想要超越还需要再4年保持高光状态,太难了。
大局观,准确的传球和控场能力斯托克顿的控场能力实在强大没边,更重要的是失误少,他打着自己精准且高效的篮球,他的场均失误时2.8次,比魔术师、纳什、基德这些控卫天花板都要少。
1988-1991三个赛季是他的绝对高峰,场均17+14而且爵士的成绩也不俗,对比纳什拿下两联MVP时期数据绝对是赢了,他本有机会赢得一座常规赛MVP,但是那个时代有魔术师还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乔丹。
现役大局观最好的球员无疑是4000万先生克里斯·保罗,他现在以9351次助攻的成绩排在历史榜单的第7位,本赛季保罗将雷霆出人意料带进了季后赛,证明了自己的带队能力,场均贡献6.8次助攻,这是他职业生涯的新低,从某种方面而言未来保罗能够保持场均7次左右的数据已经不错了,如果未来他还有将自己的状态保持三年,可能助攻会突破一万,但距离斯托克顿还是太远。
强队友,长期靠谱的队友协助作为一名“造饼大师”,肯定还需要一位“吃饼大师”,好在斯托克顿遇到了卡尔·马龙,这两人是联盟最值得敬畏的二人组,相互成全,他们的挡拆成了联盟一道迤逦的风景。斯托克顿把马龙喂成了历史第二得分王,而马龙将让斯托克顿成为了历史第一助攻王,他们是“犹他双煞”也是“犹他双刷”。
到底斯托克顿给马龙助攻了多少个这个真的没办法统计,但他们有着超越常人的默契,或许NBA很难找到如此忠诚又如此合拍的搭档了,18年合作18次打进季后赛,两次打进总决赛。
靠谱的队友雷霆三少时期威少有,但哈登和杜兰特其实都有组织的能力,如今的勇士也有,但格林甚至是比库里更重要的球队组织者,他们会占据一部分球权,目前很少有球队还有当年斯托克顿和爵士那样打球,当今的篮球风格里有靠谱的队友就意味着球权被分散。
助攻风,球风以助攻为主得分为辅斯托克顿的场均得分不高,场均13.1分,得益于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他还是能够排名历史得分榜的47位,后面还有皮蓬、麦迪、魔术师等通常意义的“砍分利器”。他的球风以助攻为主,而且很长时间都是球队唯一的组织者,这类球员在现代篮球的体系下确实越来越少,翻看目前30支球队的主力控卫,利拉德、库里、欧文、威少哪一个的标签不是“得分爆炸”?
保罗是这类球员最后的坚守者(卢比奥没有打出预期)。他打着“让队友更好的篮球”,用助攻引领胜利,当然需要得分的时候也会挺身而出,前文分析过保罗最后的助攻数,现役确实已经没有的了组织型的控卫,大家越来越想的是超远三分,快速轮转,突投结合,球权均分,一板一眼的阵地战几乎绝迹。
在NBA这群年轻人中还有谁能够接近斯托克顿吗?本赛季的助攻榜22岁的特雷·杨以场均9.3次排名第二,21岁的东契奇8.7次排名第四,24岁的本·西蒙斯8.2次排名第五,但是他们需要未来至少要保持15个赛季如此稳定的助攻成绩,他们能做到吗?
如果没有90年代那个红色23号光头两次在总决赛上演天神下凡,或许斯托克顿和马龙的职业生涯就将完美收官,历史前三大前锋和历史前三控卫接近20年的职业生涯居然没有总冠军。
#京东裁员#如何看待京东裁员的三大类?
先贴一张京东裁员的内部邮件:
这封邮件引发热议,大多数网友都持负面意见,认为京东此举没有人性。
但是,大家可能忽视了这篇邮件的标题,这是一封回复“客户体验与服务部周报”的邮件。如果深入了解,从管理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我觉得不仅不应该批评这封邮件,还应该为这封邮件叫好!
01大公司病,正在损害你我的利益众所知周,与淘宝、天猫等等其他电商平台比,京东的客户体验与服务做得很一般。
拿我在京东的购物体验来讲,经常想在自营店里咨询购买事宜,但却很少得到快速回应。看负面评价时,经常闪退。申请售后服务时,很多都是直接bug,搞得人很无语。
京东的物流确实快,确实领先,但京东的线上沟通,实在一般。
所以,这是一封非常有针对性的邮件。可以说站在客户角度,京东想把自己的客户体验与服务做上去。而如何提升体验与服务,最终也指向了内部的管理。
据多方了解,和很多大公司一样,拥有十几万员工的京东,同样也存在大公司病。
比如,很多能力不行的人,靠关系进入企业。每天按部就班,没有什么业绩与创新,却依旧能够快速晋升。
而服务客户的一线快递员、售后服务等职位,却没有什么机会。
京东前员工吴卓曾在网上爆料: “有些高管坐在办公室里,什么事都不管,遇到突破性事务不拍板,遇到责任就甩锅。”
如果优秀的你正处于这种公司,就会理解这种状况对一个拼命的员工来讲,伤害有多么巨大。
大公司病,正在损害消费者和其内部优秀员工的利益,所以,京东必须从这三种人开始洗牌。无论是对员工,还是高管。
02企业决策,是为更好的服务消费者我们都知道,企业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一旦发展到顶峰,如果不自我变革,就会伴随着腐败,快速下滑。
拿诺基亚来讲,看似是因为产品研发不力,导致没有赶上智能手机的趋势,最终被市场抛弃。从本质上讲,还是因为诺基亚公司高管们的不作为。
他们没有去预研市场,看到了趋势,也因为自己的利益,各体系的利益,而不敢去做决策,最终失去了手机领导者地位。
而我们都引以为豪的海尔品牌,当年为了走向全球,进行了深度的自我革命,仅仅中层就裁掉了1万多人,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输出价值,赢得利润。而员工在企业中的角色,就是尽一切能力帮助企业实现这个目的。
如果你是老板,你是管理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你能容忍京东邮件中这三类人的存在么?
如果你在工作中,在办事时,遇到这样的同事、服务者,你会觉得很爽么?
如果你在吃火锅时,遇到一个磨磨蹭蹭,一脸不高兴的服务生,你觉得火锅店的管理真的有效么?
企业的决策,最终是为消费者服务。
所以,京东的这封邮件,恰恰是体现了回归价值的决心。
当然,从员工关怀角度讲,京东也给出了回应。可以看到,是非常人性的。
03自我倒逼,成就的是更好的自己再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看。其实京东的这三条,恰恰为个人职场发展给出了方向。我们要学会用这三条倒逼自己。
拼搏,解决的是发展态度问题!
雷军三十多岁就成了亿万富翁,为什么他还想拼命做小米呢?因为想要实现自我价值。
街边的摆地摊的大妈,为什么要熬到晚上12点呢?因为想要多赚点钱。
从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来看,无论是最基础的温饱与安全,还是最高阶的自我实现,都是驱动我们去努力拼搏、成长的关键。
一个人到什么时候,可以不再拼搏呢?
是他没有了追求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获得自我实现,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不凡的志向。一旦基础的需求被满足,大部分人会陷入到无所事事之中,直到重新找到目标。
很多企业里拿着高工资的员工,他们的目标是下班后吃喝玩乐,而不是上班时好好服务客户。
在企业里,他的目标感消失了,那留他何用?
所以,在任何时刻,都要树立积极的目标,不断提升给自己的拼搏动力与能力。
绩效,解决的是发展方法的问题!
为什么会绩效差,要么不拼搏,要么方法不对。
方法不对,就通过不断的学习、试错,去找到正确的方法。
今天做错了, 明天绝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每一天提升一点技巧,相信你的绩效会越来越好!
性价比,解决的是战略问题!
个人发展也需要战略。当你的价值与市场价格不符时,要么你跳槽,获得更高的薪水,要么企业觉得开价太高,拿掉你。
如何才能提升性价比呢?
把自己的能力,放到对这种能力需求最强烈的平台上。
网红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她们把自己的才艺与才貌放到了需求强烈的互联网上。一个网红如果不借互联网这个平台,很难获得影响力与价值,也赚不到那么多钱。
想想你的才能,是否在满足你所在平台最强烈的需求呢?
企业裁员时,会先拿非业务部门,比如人力行政等下手。
二三线城市有很多能力不错的人,却始终走不出发展的瓶颈,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没有一线城市那么多的需求。对他们能力的强需求太少,是能力不能变现的关键。
所以,到对你需求最强烈的地方去,是个人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
总之,京东这封邮件,无论是对企业管理,还是个人发展,都有很好的启发。
当然,最后还要提一句,口号归口号,行动归行动,希望京东淘汰掉的是真正的不拼搏,不能干,性价比低的三类人,而不是打着口号,最后在执行中走偏,淘汰了真正能够干出点事儿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