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下中国象棋有多少好处?
任何事情只要上瘾就都没有好处。如果只是一般爱好,下中国象棋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很有好处,没有害处,下的人也很多,绝对数字肯定多于下围棋的人,但是从发展前景来看,特别是对有志于走职业化道路的人来说,围棋的出路和“钱景”要好多了,当今中国象棋第一人许银川的收入还不如国内围棋第20名的收入。
象棋先后和后的区别?
有的,棋类游戏先行方都有优势,因此一般都会作出适当的补偿。例如五子棋,先行方优势太大,甚至已经研究出必胜的套路,因此有许多禁手。而后手方可以肆无忌惮。围棋在结算的时候会扣除先手方一些分数。象棋的先后手优势没有那么大,但是比赛的时候会考虑选手的先后手情况,不能总是有些选手先手或者后手,但规则上则没有区别。在评判一盘棋的时候都会考虑先后手的因素。两个实力相近的棋手比赛,后手方和棋不算亏,但是先行方和棋就有点不合算,如果是实力稍弱的棋手后手和棋了,会被认为表现优秀。先手败的话就吃大亏了。
先手方可以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来选择布局,如果是大师级别的棋手一般弱点很少,但是级别低一点的比赛里就要好好研究对手了。假设先手方知道对手的弱点,针对性地开局,可以占到莫大的便宜。甚至可以练“飞刀“,就是研究一些很偏门的开局,如果对手不熟悉,就很容易进入陷阱。例如著名的怪异开局铁滑车、龟背炮、左叠炮、奇门八卦阵等等。
象棋的发展前景如何?
象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发展前景必定是光明的。
一,强大的生命力
任何的传统,任何的文化,都有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存在。象棋可称为爱好者最多的智力运动项目,过去中国男人绝大多数会下象棋,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象棋的足迹,这就是底蕴、就是发展的动力、就是生命力。
二,象棋文化的量变与质变
任何的文化的发展除了表现出自身的发展特性外,都会遵循事物普遍规律,象棋也不会例外。一个规律就是质量互变规律,就是量变的积累产生质变。那么象棋文化的质是什么?量又是什么?
文化的本质是思想的表达,这种表达必须被外物所承载,这个载体就是这个文化的质。比如音乐艺术,它的质就是乐器,没有乐器,再美妙的旋律也只能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那么象棋文化的象棋文化的质显然是象棋本身,因象棋诞生而出现的一切,是象棋文化的量。诸如象棋人才、棋艺、棋谱以及一切围绕象棋产生的社会活动。
三,正常的发展节奏
一般认为象棋定型于北宋时期,一模一下的象棋距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就是说象棋文化在同一质的表象下,它的内涵量的积累足足超过一千年。
事物的发展与人走路很相似,两腿交替迈进,只迈一条腿,再大的步幅不能走远,必定最后原地打转。象棋的发展量的千年积累,好似迈出了巨大步幅一条腿,一定对另一条腿产生要求。如今,象棋出现的种种不如人意,其实质是量对质提出的要求,就是说量的积累,正在促进质变。这是正常的发展节奏。
四,象棋发展的现状
象棋发展普及的程度有目共睹,可圈可点不必多说,但是存在问题不可小视。第一就是爱好者人群迅速老化,后继力量不足。第二是社会关注度迅速下降,从老大的位置已经变到老三。第三,以上二者看不到缓和迹象,还再加速,问题严重。
除去娱乐项目增多这一棋类共同面临因素,问题的根源在于象棋的观赏性下降,平庸的和棋过多,特别是棋软的出现,象棋、象棋大师神秘感正在消失。
五,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象棋程序的出现,有人认为是象棋根基被撼动,这应该错误认识,因为人工智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与象棋文化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应该是负作用占上风。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犯下另一个简单又明显错误——把象棋看成一成不变的。这样的事物怎么会存在?
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主要流行棋类都属于完全信息博弈,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向智能时代进军的今天,或许已经显现出它的不适应。下一步,不完全信息博弈或许是棋类的发展方向,原因很简单,棋类是一种智力游戏,而人的大脑是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中进化而来的,只有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人的智慧才有无限的展示空间。棋类才有无限的魅力。
请大家关注奇袭象棋。
为什么围棋没有象棋那么普及呢?
刚看过聂棋圣的评论。他站在棋局变化的复杂性的角度进行了说明。我觉得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去探讨这个问题。
围棋在殿堂,象棋在江湖,这是个历史文化现象。围棋是贵族乃至于文人的游戏,而历史是文人写就的。所以在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围棋的记载。
围棋古别称为弈,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弈,围棋也。《论语.阳货》中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的记载。历史上因围棋而闻名的人物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弈秋,《孟子.告子上》:使弈秋诲二人弈。此外用“一子引双征”战胜日本国王子的唐代国手王积薪,清乾隆年间创作出“当湖十局”的国手范西平、施襄夏等,在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围棋还大量出现在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烂柯”故事出现在南朝 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小说《红楼梦》中也出现关于围棋的描写。传统文化艺术琴棋书画中的“棋”也是专指围棋的。
象棋的诞生年代存在很大争议,因为象棋的成型经过了多次衍变。一般认为在汉代以后形成了现代象棋的基本雏形。还有传说是唐代的牛僧孺制作了现代通行的象棋。历史和文学作品中鲜有象棋的记载。最著名的象棋著作是《橘中秘》和《梅花谱》。《橘中秘》成书于明崇祯年间,《梅花谱》成书于清康熙年间。象棋最多的是江湖排局作品,是江湖人事谋生的工具。象棋诞生后成为市井百姓的游戏和江湖人士谋生的工具,从而成为主流文人所不屑的游戏。这才是历史典籍文学作品少有象棋记述的根源。
历史延续下来,目前也是这个格局。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江浙地区除外,爱好围棋的比例很小,不是不喜欢而是根本接触不到,接触到喜欢上了也没有围棋切磋交流的氛围。而象棋仍是存在于市井各个角落的。。。
象棋买多大的合适?
象棋要买多大合适?
根据你怎么用,在什么地方玩儿?
如果是经常出差就买个迷你型的。如果是教孩子玩儿两厘米左右的。
如果是年轻人在公园儿玩儿。就买一个3.5~5cm的。比较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