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归,中概股从美国退市对股民有什么影响?
五家央企主动宣布退市让人们对中概股退市有了更多的关注。
实际上前几年有不少中概股在美退市,包括58同城、聚美优品等,只是相比于五家央企名气没那么响,所以没有引发人们的热议。
那么中概股从美国股市退市对投资者到底有没有影响呢?这要看你是A股投资者还是美股投资者了,我们分情况讨论。
对于A股投资者的影响五家央企在A股市场都有挂牌交易,任何外围消息都有可能对他们的股价造成影响,我们来分析一下从美退市给五家央企带来的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请注意,退市并不一定是坏事,这一点和大部分人的传统理念不同。
公司上市是为了融资,完成ipo意味着已经融到了钱,之后在交易所上市其实不能为公司带来额外的财务利益,只有通过再次融资才可能获得新的资金。
这五家央企虽然在美股交易,但每日的交易量实在太低,公司没有打算、也不可能在美股获得再次融资的机会。
因此,是否在美挂牌交易只不过是形象工程而已,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好处了。
退市后不会给公司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反正再融资靠的是A股,再加上他们在没交易的股份数量低的可怜,以中石油为例,在美交易的存托凭证股连全部中石油股份的0.5%都不到。
对于持有这五家公司A股股票的投资人而言用不着有任何担忧,该干嘛就干嘛,不要因为退市打乱原先的持仓或买卖计划。
对于美股投资者的影响五家央企在美股市的证券是存托凭证而不是普通股,这些存托凭证均是以H股为基础发行交易的。
在美股退市后一般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由上市公司出钱回购美股投资者手机持有的存托凭证股,二是让持有人将存托凭证转化成H股在港交所继续交易。
前一种需要上市公司自己掏钱,不过正如前面说过的那样,五家央企在美交易的存托凭证数量很少,即使花钱回购也用不到花很多钱,这种方式对美股投资者比较简单,相当于卖掉股份。
后一种基本上不需要任何支出,但对于美股投资者来说比较麻烦,他们得在港交所开设证券账户,还涉及外币兑换、跨国转账等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你只是一位A股投资者,对你来说本次事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我相信绝大部分股民均属于这一类,毕竟谁会在美股买五家央企的股票呢,要买也是买各类科技中概股。
如果你真的在美投资了五家央企的美国存托凭证股,那么比较麻烦,大概率要转换成H股在港交所交易了,具体怎么操作咨询下你的开户券商。
以上答复希望对你有用,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中概股群体回归中国资本市场?
近期中概股回归的新闻又热了起来,其背后的原因何在?
在正式回答之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之前看到的小故事,能很形象的说明中概股回归的来龙去脉。
一个小贩在自己村里通过走街串巷发展起来以后,想在村里的集市经营一个固定摊位,但村里的固定摊位要求太高,得一年得挣一定的钱,有一定的本钱才行。这时候他看到了更有钱的隔壁村,那里的集市对固定摊位的要求并没有这么高,以他的条件完全可以,所以就高高兴兴的到邻村摆摊去了,小贩的老乡阿瑞等人看到后也跟着到了隔壁村发展。过了很多年后,两个村子之间因为饮水灌溉问题发生的矛盾,隔壁村的现任村长老普又是个特别排外的人,号召村里的人排挤外地人。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小贩的老乡阿瑞因为缺斤短两、以次充好被人告发,搞得一片哗然,隔壁村纷纷要求严查所有外地人,看看他们是不是都有问题。小贩和他的老乡们人人自危,感觉隔壁村对自己很不友好,就有了回家乡发展的想法。这时候的家乡已经今非昔比,人口众多,消费旺盛,固定摊位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了,此时不回,更待何时。相信大家看完这个故事,对中概股回归的大概情况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总而言之,此次中概股回归的导火索是瑞幸假造事件,导致本来就一直对中国企业保持戒心的美国更加不信任。中概股在美国的处境更加艰难。直接原因是中概股由于种种原因,普遍被低估,估值长期低于预期。深层原因是中美关系持续恶化,美国特朗普政府不遗余力全方位打压中国。
希望能够解答你的问题,觉得有用的话来个点赞、评论、关注三连呗!如何看待中概股?
总体看,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包括鼓励独角兽上市等,政策导向随意性、临时动议、不确定性较大,对股市冲击很大。全球市场最大的风险是不确定性风险,政策不可预期风险,不知道下一秒、下一刻或明天后天会突然发生什么?想起一桩是一桩,对股市冲击不可小觑。 中概股回归A股,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可以弥补过去类似BAT这样的大巨头远赴美国以及境外上市让国内投资者享受不到大型互联网公司红利的遗憾。这或是一些投资者期盼的。 另一方面看,这些巨头都已经不是初期赴美上市的规模,无论市值还是实体业务规模都已经非常之大。在目前A股低迷、资本流出加剧情况下,这个时期回归A股对市场冲击应该很大,对流动性带来的压力一定不小。 因此,无论是独角兽上市,还是中概股回归,都应该充分考虑市场容量、流动性情况,防止对市场冲击过大。 同时,要防止在境外市场混不下去的垃圾企业趁机溜回A股,进行二次圈钱!
是否会引起A股存量个股的挤出效应?
现在IPO已经是常态化了,中概股回归对市场影响并不大,毕竟中概股回归不会一窝蜂,上市也不会一窝蜂。
中概股回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中概股需要私有化,这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这一点并不非易事,中概股私有化一般都需要溢价,溢价多少是一个艰难的博弈,溢价低了,投资者不同意,溢价高了,私有化不合算。另一个是需要筹集资金,没有资金绝对不行,目前外汇管控已经相当严格,筹集美元也不是每一个私有化公司都可以完成的。两者缺一不可,
私有化以后,才能聘请中介机构介入IPO辅导,这也是一个过程,接着才是递交招股书等进入审核注册阶段,是不是能够通过审核注册还存在一定的未知数。一些默默无名的中概股未必适合在A股上市,而一些知名的中概股因为总市值庞大,则无法私有化,像阿里巴巴等,只能是在港股重新上市。
截至2019年底,从美国三大交易所摘牌的中概股共达107只,而目前仍在美股市场交易的中概股共240只,摘牌中概股占比31%,240家中概股中有一部分属于金融科技等是不适合在A股上市,240家中概股能够私有化回归A股可能占比不会超过50%。A股未来几年增加100多家中概股上市,对市场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关键问题是一些垃圾中概股回归的话,如何把他们阻挡在A股市场大门之外才是最实际的。别让这些垃圾股危害A股。
如何看待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回归?
瑞幸咖啡(LK.O)财务造假事件,致中概股动荡,余震仍未平息。
近一个月来,多只中概股连续遭到做空机构打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甚至公开发声,提示投资在美上市中国公司股票的相关风险。
市场猜测,此番持续升级的信任危机或引发中概股私有化回归潮。与此同时,4月27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拉开大幕,相关文件(征求意见稿)明确,允许符合条件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为未盈利企业上市预留空间。
国内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瑞幸事件带来的信用条件破坏以及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将加速中概股回A进程。“未来半年内,可能会观察到很多私有化的案例。”其判断,原本符合三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标准的企业,目前可能会更倾向于内地市场。
中概股考虑回归
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引发中概股危机,先有好未来(TAL.N)自爆造假,后有爱奇艺(IQ.O)、跟谁学(GSX.N)、万国数据(GDS.O)等中概股被做空机构“盯上”。
4月21日,SEC官网发布一份SEC主席、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主席等7名高管的联名声明,称在美国上市的新兴市场公司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或误导性风险,且因为公司注册地并不在美国,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时索赔的可能要小得多,并多次提及中概股风险。4月23日,SEC主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针对中概股做出投资者警示。
美港资本创始合伙人张李冲认为,近期出现瑞幸咖啡等公司的造假事件,同时多家中概股被做空机构攻击,造成美国资本对于中概股的信任危机。
市场普遍认为,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将加速中概股回归的进程,私有化热潮或就此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9年起,许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回归问题。上述投行人士表示,瑞幸咖啡造假事件爆发前,很多公司就期待回A,不只是中概股,还包括一些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这些公司更多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中国市场估值更高。而此番创业板推出注册制改革,更增加了A股市场对中概股的吸引力。”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则向记者指出,随着中概股在美股市场遇到信任危机,确实有很多中概股在考虑回归问题,选择港股还是A股也成为中概股回归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他进一步分析,两个市场特性存在重大差异,各有利弊。港股依然属于国际化市场,各种上市制度和政策措施更加灵活和市场化,但因为供需均衡,估值水平不高,募资水平跟美股接近。而A股整体监管制度比较强,上市标准比较高,回归会增加财务成本和股权的变更。但A股整体股票供需不均衡,整体估值比海外市场更高,这样对于科技类中概股,在A股上市会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和市值。
回A方式趋于多元化
实际上,中概股回A的方式不一定是通过私有化。前期一些中概股公司选择在境内设立子公司,由子公司登陆科创板。
有业内人士指出,市场对中概股的回归存在一些误解,对于已经在美上市的企业,再次在中国内地或香港上市,即两地上市这种路径更加可行,尤其是对市值比较大的中概股,因为其私有化成本很高。
“回A的操作分两种,一种是公司能在海外找到资金帮助他完成私有化。一般情况下,如果报价合适,半年之内完成私有化程序是没有问题的,只要公司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化,完成私有化之后就可以准备A股上市;另一种是,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A股。”前述投行人士表示,中概股回A的方式已趋于多元化,如果企业本身质地优良,回归难度并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创业板改革带来的利好并不能马上兑现。“创业板注册制关于亏损企业上市的制度安排一年之内暂时不落地,一年之后再做评估。所以一年之内,创业板对尚亏损企业的承接存有压力。当然,如果一年后,创业板这个规则能够放开,将会产生更大的冲击,有可能到时大家真的不会考虑去美国上市。”该投行人士指出。
他还谈及,优质企业回A肯定没问题,但从板块设置的角度来看(目前只有科创板和改革后的创业板可接纳红筹企业),主要还是为了一些中等规模或者中小企业的融资做准备。
就回A而言,“可能香港市场比美国市场的反应更强烈。”该人士向记者指出,“在香港上市的中高端制造业企业,未来也可能批次回A。”
“中概股回A,丰富了投资者选择,比如之前可能最好的电商企业、教育企业等都在海外市场。所以,对于真正基于‘价值’做投资的人来说,是好消息。”万利富达投资研究主管沈亮丞补充道。
中概股危机连锁反应
针对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带来的恶劣影响,证监会4月27日晚间表态称,自瑞幸自曝财务造假以来,证监会第一时间对外表明严正立场,并就跨境监管合作事宜与美国证监会沟通,美国证监会作出了积极回应。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证监会一向对跨境监管合作持积极态度,支持境外证券监管机构查处其辖区内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波中概股风波带来的连锁反应除了表现在二级市场上,创投基金业也难免受到牵连。
一位创投机构人士向记者分析,中概股风波之下,对于创投机构的影响一是退出的交易活跃度下降,因为接盘的少了,意向下降了;二是估值也在下降,导致投资机构的退出收益减少或者是亏损增加了(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三是对未来准备赴美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在美股能否上市成功的不确定性增加。
“投资到最后就怕没溢价接盘的,投完之后,公司上市的时候如果发行失败意味着接盘的意愿不强,这种情况下溢价退出就很难。”他谈及。
在机构人士看来,“美国市场的上市门槛可能会越来越高,市值太小的公司,以后退出是个问题。”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一位创投机构人士也告诉记者,“我操盘的一个项目也想上创业板,原来是计划H+A,但现在有点想直接登陆A股。”
从公司本身层面来看,原本计划赴美IPO的公司或将面临一些阻滞。例如,诸如PCAOB在中国无法检查审计工作文件等历史遗留问题被放大,拟上市企业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辅导、审计机构。
机构人士建议,对优秀的公司而言,核心的还是做好基本面,真金不怕火炼,在哪里上市都不会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