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米兰昆德拉获奖感言?
昆德拉说:“我很感动,也许可以说,尤为让我感动的是瓦茨拉夫•哈维尔给我的信。特别是信中的这样一句话:他把这次授奖看做是给我与祖国和祖国与我的关系,画了一个句号。”
米兰昆德拉的孩子?
没有。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米兰昆德拉没有孩子,夫妻俩人定居法国。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
昆德拉会回到祖国捷克吗?
谈到获奖感受时,昆德拉说:“我很感动,也许可以说,尤为让我感动的是瓦茨拉夫·哈维尔给我的信。特别是信中的这样一句话:他把这次授奖看做是给我与祖国和祖国与我的关系,画了一个句号。”
因为不太了解,以下发文只是个人见解。 我觉得昆德拉是不会回自己的祖国了,
他虽然获得巨大成功。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是他1975年移居法国于1981年加入法国国籍。我感觉昆德拉是不会再回去的了
米兰昆德拉作品代表作是什么?
从内容上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主要为流亡小说。
流亡小说代表,都以书中的关键性人物为主体,让人物具有“流亡”,即被排挤、逃离的特性,如《笑忘录》中的塔米娜、《无知》中的约瑟夫和《玩笑》中的路德维克。他们所展现的是不同于斗争小说的“不做选择”的模式,他们不是作品所处时代的参与者,而更多的是一个旁观者和一个背离者,着也直接解释了《不朽》中的阿涅茨最终在远山前停车,然后离开人世的结局。所以这些“流亡”的人在小说中不断地完成“出走”,与他们的时代、他们的背景和他们的非自我意愿告别,一次次走入只有自我的世界中,用直接的眼光审视一切。所以说,米兰所追崇的是反斗争小说,他所塑造的人物都在想尽办法从现在的生活中挣脱,最后走入纯粹的自我意愿,即不做选择的境地。其实这也是米兰的视角,他活在小说之外,他的影子是书中的人物,他的经历是书中人物的背离和流亡,所以他选择展现的是一种“不参与”的冷漠的态度,从这之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是具有“不动情、非理想也非残酷的理性世界”,与《堂吉诃德》的英雄主义的斗争小说形成鲜明对比。昆德拉所认为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是什么?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L`INSOUTENABLELEGERETEDEL`ETRE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在这部作品里他通过几个人物的境遇带领读者进入哲学问题的讨论
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开始那种解放个性的初衷。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布拉格街景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面对着两个宇宙:无比辽远的外宇宙和无比深邃的内宇宙。对两个宇宙的探索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在不同时期,这两类探索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异,人们因此也就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作品形式来表现这种理性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