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王朗,三国里诸葛亮舌战群儒说王朗的时候有句经典的话?
最经典的话就是: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诸葛亮吗王朗的那段话总结起来就是说,王朗你身为汉朝元老大臣,还以为你会有什么高明之间,结果也都是粗鄙之语。
然后就是一波道德上的压制,最后来了一句最经典的“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朗就气攻于心,坠马后就过世了。
如果诸葛亮舌战群儒改编成记者招待会?
这个想法不错,咱们就不考虑历史上有没有舌战群儒这个事件,单从小说入手了。先看一下小说中的大背景,话说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紧急关头,孔明出使东吴,想达成联盟共同抗曹,之后舌战东吴的一帮投降派老朽,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接下来我们就脑补一下mc孔明的记者招待会吧。
建安某年的一个狂风暴雨的下午,江东娱乐帝国外交官诸葛瑾主持例行记者会。
诸葛瑾说,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和大家见面,今天我们请到了大耳娱乐集团的当红明星诸葛亮来我司洽谈市场合作,就江东与大耳两家公司以“东西联盟”为主旨来一次招待会,话不多说,欢迎各周线各部门的代表提问。
首先来提问的是内勤部长张昭,张昭算是江东集团的创始员工之一了,因此他的问题也显得有点尖酸。
张:听说孔明你在头条号上经常发一些自比管仲、乐毅的文章,是这样吗?
孔:张部长说得好,这只是我的小可之比。
张:听说大耳集团的星探去了三次你家你才肯出来,去了大耳集团后想打一下知名度,但据说荆州的人气明星变成了魏国的王司徒,不知你们高层是怎么策划和决策的?
孔:是的,我们的人气和知名度暂时不足,但这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要想火那还不是很随意,至于我们下一步公司的计划,这属于商业机密,今天在这里暂且不谈。
张:呵呵,孔明先生,你说这话就没意思了,你承认自己曾经自比过管乐二人,那你可知道他二人出道时是多么辉煌,你又是多么的狼狈,阁下的公司我看都快经营不下去了,你在这里逞什么口舌之快!
几个回合下来,张昭自以为占据主动权,继续攻击孔明的得意之处,于是乎继续吹一下管仲乐毅,再讽刺一下孔明的破败。
张:呵呵哒,孔明先生恐怕是不知道管、乐两位前辈当年的辉煌吧。影帝管仲出道即巅峰,凭一己之力带领齐氏集团走向巅峰,乐毅旗上的燕子公司也是靠乐前辈一炮而红的。你现在有个毛线才能,每天在头条上装13!…
诸葛瑾:咳咳,子布兄注意一下言辞,不可过于激进。
(此时张昭大有小人得志的意味,一股脑抛出不少观点,而且还有人身攻击的意思。)
孔(气定神闲,缓缓摇扇):说你弱你还喘上了,我家刘总早就对娱乐圈有了规划,你们这些无良的记者经纪人就会逞口舌之快,前些年我们不出作品,是为了向前辈们致敬,你们懂市场营销吗,知道什么叫欲擒故纵吗,我们不低调一点,那你江东集团也得被曹操吞并了不可…
记者发布会还在继续,之后孔明又巧妙应答了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等人的提问,这些剧情车逻辑就不编写了,就留给聪明的粉丝们吧~
文/车逻辑的逻辑
一个刚看完《三国演义》的造型师~
三国演义诸葛亮骂战是第几集?
在《三国》中诸葛亮骂死王朗是第85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是第69集。诸葛亮收姜维后,姜维献计,助亮连克天水、上邽;诸葛亮后又在渭水之滨骂死王朗,蜀军威名大震。诸葛亮兵出祁山,军临渭水,直逼长安。
《三国》是由高希希执导,陈建斌、于和伟、张博、陆毅、黄维德、倪大红、何润东、林心如等主演,该剧于2010年5月2日播出,改编自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再到司马家篡魏后天下归晋的故事。
和曹操的行为是否一样?
不
1.骂出了政治家的格局和视野
2.骂出了我蜀汉为什么打你和你为什么被打的原因
3.骂出了王朗趋炎附势的嘴脸
4骂出了我一辈子勤奋恪守的原则是什么(注,诸葛亮)
5.骂出了自己的风范和人生
诸葛亮是被气死的嘛?
依据正史来看,诸葛亮是被累死的。
诸葛亮死于第五次北伐期间,我们先看看史书中对当时情形的记录:
诸葛亮派使者去魏军大营。司马懿见到使者,不询问任何军事方面的情况,只打听诸葛亮的饭量、睡觉多久以及工作是否繁忙等家长里短的琐碎事。
蜀汉使者如实回答如下:
1、睡眠情况。“夙兴夜寐”,也就是起早贪黑,睡得很少;
2、饮食情况。一天“所啖食不止数升”,当时的标准,一升大概等于200毫升。我们现在喝的一罐红牛是250毫升,可以据此估算下几升饭是多少的量。这种饭量,对战场上的成年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3、工作量。“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打20板子以上的处罚,诸葛亮都要亲自审核。而他身为总指挥,带领的可是10万人的军队,这种程度的处罚称得上是微不足道。事无巨细,亲自过问,诸葛亮还能有多少休息的机会。
所以,当掌握这一情况后,司马懿对他身边人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吃得少睡得少,又承担那么多事,哪能活得久?
果然,诸葛亮没有撑过当月,在军营中逝世。
如今我们谈及诸葛亮被活活累死,常常说这是他咎由自取:为什么不放权?为什么要把所有事都要抓在手中,结果害得在他死后,蜀汉后继无人?这是典型的专权!
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也是阴谋论心态。
诸葛亮这种处事风格的原因,要归结于他的责任心与危机感。
1、责任心
作为正统的儒生,诸葛亮一直尽心竭力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尤其在白帝托孤之后,他更是以协助刘后主恢复汉室为己任。“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他还如此表露心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日日夜夜担心,害怕自己有辱使命,损害了刘备的名声。
责任心过强,已经形成了精神压力,并对他的睡眠、饮食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并由此影响了他的身体状况。
(以上引号内文字均出自《出师表》。)
2、危机感
在公元228年第二次北伐前,诸葛亮给刘禅的上书中,表达了他的危机感:
其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政权的合法性,要求自己不断把握机会北伐;
其二,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的形势将更加危急;
其三,眼睁睁看着从荆州带来的将士日渐凋零,赵云等武将先后病死,而这些人正是蜀军的精锐。老兵离世,但北伐却没有收获战略性的胜利,诸葛亮心急如焚。
正是巨大的责任心与危机感,使诸葛亮不堪重负,他的生活、精神状态、身体状况都因此出现了问题,并最终将他压垮。
病逝于北伐的途中,对诸葛亮而言也算是一种解脱。终其一生,都在为刘备父子殚精竭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无愧于中国封建历史上臣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