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铳,为什么说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是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遭受无穷灾难的根源?
清朝初年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确实中断过,而这种中断伴随着闭关锁国也使得中国在19世纪以后开始明显落后于世界,最终遭受百年磨难的原因之一。在此之前,其实闭关锁国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之前的任何封建王朝和贵族王朝。从夏商周到秦汉,元,明清前期,中华都与外界频繁接触,也不断扩张着自己的势力边界,最远处甚至到达波斯。而且不论是海上的还是陆上的丝绸之路,不论是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之后之前,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从未断绝过。只不过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这种交流过程比较缓慢,距离比较长。
但不论什么条件,中国其实在古罗马时期就与欧洲有了直接接触。当时双方都知道在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家,而且都十分强大。双方的了解也都是通过各地的商人,当然官方接触并不多,虽然今年的历史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汉朝和罗马可能真的建立了直接的联系。
而唐朝时期确实是双方接触的一个高峰期。到了宋朝虽然路上丝绸之路衰弱,但是海上贸易繁荣。不能说在当时宋朝就提前进入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但至少中华文明中的商业文明与世界发展同步。在当时基本上个个较强的帝国都十分重视商业文明和海洋文明,不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所以在元朝时期由于其领土及其广阔商业贸易繁荣的壁垒也逐渐被打破,参见马可波罗游记我们就可以知道游牧部落出家的元朝为何能够建立最原始的国际贸易。
对于欧洲而言,欧洲进入近代史以来天主教就遭受到权威挑衅,新教形成,新教的传播和天主教的重新振兴纷纷依靠对外航海而传向世界各地。在当时由于宗教内部和宗教之间的争端,欧洲十分渴望将自己的宗教传播到亚洲,希望东方那个神秘的国家可以皈依天主教,进而形成自己的宗教优势,所以在明末欧洲的很多传教士都来到中国,也开启了文化传播之路。传教士从处处与本土文化相对,到接触中国的固有习俗文化,再到两种文化友好的和平交流科学技术之间的转换。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因这场传教士为主的交流获得很多好处。
在明朝末年传教士们就不断翻译欧洲的数学地理等科学书籍,并将各种科学物件献给明朝政府,以获得明朝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不仅允许,其传教而且还允许其入朝为官。甚至明朝末年汤若望精通天文的这个传教士被朝廷重用以西洋之法制定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在清朝初年颁布。可以说在100余年的传教过程当中,中国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对当时逐渐处于文明下坡路的明朝科技以很大的启发。在当时越来越多的官员都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而且在天文知识方面也逐渐重新构造新的天文理论体系而不再是以中国传统天文知识独尊。
不仅从天文方面从农业数学几何代数包括火炮等一系列理论科学和实用科学,明朝都获益颇丰。即便在清朝前期到康熙前期,也采用全新的西方测绘技术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而西方在中华文明处也学到了很多,四书五经就是在利玛窦的翻译之下传入欧洲,并且也给欧洲思想的解放和文艺复兴增添助力。曾在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疯狂崇拜中华文化的运动,当时欧洲的很多思想家都十分崇拜中华文化。他们认为中国学术思想是十分自由的,若是全世界都采用了中国的思想和法律那么欧洲就不会再有宗教压迫。对于中国当时的经济理论,货币政策以及中央对地区行政管理规划的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都被西方国家所称赞。
可以说明朝末年的清朝初年双方之间的一系列交流都是良性互动。但是之后双方的交流却出现了问题。首先罗马教廷极力主张宣传自己的宗教信仰,引来了当时清朝的反感,双方之间的官方沟通桥梁以下断绝。同时欧洲在近代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前的一段时期,欧洲的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欧洲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真实的欧洲不再对其他地区的文明抱有一种迷信和崇拜的态度。民族自豪和自负改变了欧洲对世界的看法。同时欧洲对当地曾经存在过的希腊和罗马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这也是欧洲各民族想要找到文化和文明自豪感的一种发展趋势。
也正因如此。欧洲的中国热逐渐消退。同时在清朝建立以后再巩固自己政权以后便开始了闭关锁国政策。不仅仅是在经济上包括思想上物质交流上以及传教士全部清除出去。清政府对于思想的管控不仅仅是文字狱,八股文还包括外来与传教士和其他思想相关的一切,也予以禁止,这更给双方之间的交流蒙上一层阴影。同时不仅为当时的清政府所拒绝,而且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的就是基督禁止教徒祭天祭祖敬孔,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督教传教者而言,他们努力地想要将基督教插入当地的固有文化当中,以发展信徒。
但是当小有规模以后,西方的罗马教廷并不认可这种传教方式,而开始以他们的传统强行希望在中国的基督教徒也像欧洲一般,导致社会各层人士的反感。也引起了清政府的主意,当时的康熙虽然派人解释过中国祭天的意义,而且也并不希望所谓的传教的事多出无谓纷争。但没有效果,康熙令下,禁止了天主教在国内传播的合法性,关闭所有教堂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宗教基础瞬间灰飞烟灭。再加上闭关锁国,双方交往最频繁,相互了解最多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由此被打断。
对于这件事情,其实双方都有责任。但是很显然清政府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更多。从此中国人不再了解西方的一举一动。而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也逐渐从崇拜变得冷漠,变得只想赚钱。有没有任何正式的官方的接触机会,友好交往的基础也逐渐丧失不复存在。但是西方则一直对外扩张对外探索,并建立了世界殖民体系。而中国则致力于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体系,而且社会上的流言也因为闭关锁国和清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而变得畸形化。
从西方人的长相言语举止行为习惯,极尽污蔑之能。甚至在社会上大有宣传西洋人是体内有毒,必须要和中国的出产的茶叶才能解毒。在各个生活的方面所生产的必需品,也都要依赖中国。这种谣言不仅在民间而且在政府皇帝周围也流传。当然,在西方对于当时清政府的各种误传也甚嚣尘上,双方有最初的和平的文明经济的交流和交往,变成了相互猜忌相互污蔑与讽刺。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打开清朝国门。而此时世界已经变了,如果说明朝时期中国的近代科学尚且能与西方并驾齐驱,双方平等交流的话,那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没有任何一点科技发展的潜在能力。甚至都不知道侵略英法两国在哪儿?将它们统称为西洋国家。在闭关锁国期间西方恰巧经历了自己的历史性巨变。而清朝则犹如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确实达到了封建统治的高峰,但是这种高峰更是未来和改变的沉重包袱。
火药枪弹是怎么演变成子弹的?
整个演变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弓弩阶段
在火器出现之前,战争中所使用的远距离杀伤武器主要是弹射武器,长弓、弩及弹弓基本上是千百年来的标准弹射武器。直到11世纪,一些道士开始研究硫磺、硝石、木炭这三种化学品,这些物体的混合物被点燃后产生了轰然巨响,金光闪烁,浓云贯日。但在它最初发明的一个多世纪中,只能用于威胁和迷惑敌人,而无法直接用于作战,直到13世纪我国一位不知名的发明家创造了一种新型火器,从此揭开了热兵器的发展序幕……
突火枪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最早的枪械也是出现于我国的宋代,这就是突火枪。
据《宋史 兵十一》记载:开庆元年(1259年),寿春府“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燃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
也就是说,将火药填压在一根竹管里,再放一些小弹丸,火药点燃后,就会以巨大的力量将小弹丸射出相当远的距离。这就是最初的枪——一种改变整个世界战争理念的武器。 虽然这种武器在当时还很简陋,但已经具备了枪械的基本特征:有枪管;以火药为发射动力;射出的弹丸有杀伤作用。
火门枪火药传至欧洲的精确日期无从考证,但罗杰•培根的巨著中曾经留有关于这方面的只字片语。虽然并不确凿,但欧洲很可能于13世纪中叶了解了黑火药的制作方法,并且首次利用黑火药发射弹丸大概是在14世纪。瓦特•得•美尔米特撰写的两份文献的页边空白处勾勒了这种武器的草图,并配以文字说明,两处都表现了披甲戴盔的骑士点燃放在枪尾部罐状器皿中的火药,也就是说,采用了金属制造枪筒。这就是欧洲的第一代枪械——火门枪。采用金属制枪筒相对于竹制的突火枪来说又是一个重要进步。
绝大部分火门枪是前装枪,即火药和弹丸通过枪口装入,再推至后膛。在弹膛后部的合适位置钻一个小孔,这就是火门,通过火门点燃火药,使弹丸发射出去。初始时的点火方式尚不明确,美尔米特手稿中的骑士可能是使用一把钳子夹着一个烧红的铁块,也可能是握着火光余烬的苔藓来点火。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是用物体的燃烧端在火门处点燃火药,形成爆炸,从而发射弹丸。
我国元朝出现了“火铳”,分“手铳”和“碗口铳”两种:其中手铳为单兵手持使用,相当于枪;碗口铳较大,发射时置于架上,是后来的炮的雏形。手铳实际上就是我国的火门枪,它的原理和欧洲的火门枪没什么区别,都是通过火门引燃火药,射出弹丸。最早有明确记载的火铳制于1332年,只比欧洲晚6年。
火绳枪火门枪只能用手直接点燃火药,十分不便,因此大概在15世纪早期,欧洲发明了一种控制点火的枪机——火绳枪机,使枪的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所谓火绳,就是将一根麻绳经过销酸钾或其他化学药品的浸泡,以使它的燃烧速度很慢,大约为每小时10cm左右,从而可以随时用它点燃火药,这种原理类似于我国古代所使用的油灯的灯芯。火绳枪枪身侧面安装一个蛇形管,火绳就插在蛇形管上,使用时用手推蛇形管或扳动下方相连的扳机,使上部向前旋转,火绳的点火端接触到火门中的火药,将其点燃。早期的枪械制作得都不精密,火药燃气压力和弹丸的不同造成了弹道曲线的变化,所以那时人们基本上凭直觉进行瞄准。
火绳枪的装填很繁琐,首先要将火绳自蛇管中拿出,将一定数量的火药粉通过漏斗灌入枪中,然后拿出铅弹,以油布包裹后塞入枪中。从枪身下方卸下推弹杆,将弹丸推入弹膛,以使其压在弹膛中的火药上。然后,在靠近引火孔的枪身侧面的小药锅里装满第二个火药箱中的优质细粒火药——点火药。为避免点火药被风吹走,用一个锁眼盖将其盖住,然后将火绳重新装入蛇形管,便可击发。
早期的火绳枪枪管是由一根102mm长的厚重长筒制成,因为太沉,一般士兵很难将其支撑好并平稳瞄准。为解决这一问题,枪托便应运而生了,使用枪托可以帮助枪手开枪时保持平稳。渐渐地枪托进行了改进——这其实是一种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发展,使有效瞄准成为可能。小型火绳枪也在16、17世纪问世,很受骑兵的欢迎。
火绳枪制作简单,生产成本低,在欧洲军队中广受欢迎,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射速太慢,而且装填繁琐,战场上很少有机会射击第二次,所以放一次枪后,武器的空壳宛如鸡肋,弃之可惜、留之无用,何况,还是笨重的“鸡肋”!
各国各地区火绳枪的原理均无太大区别,但其枪托的造型却融入了各个国家的民族特征,可谓丰富多彩。
我国火绳枪的制作技术最早是由欧洲经日本传入而来,称为“鸟铳”,虽比欧洲晚了100年,但这种武器在我国普及得很快,据记载,1558年,明政府一次就制造鸟铳1万支。而且,我国的鸟铳又有许多独特的创新。
明朝嘉靖后期还研制了一种“连子铳”,它的铳身用铜合金制作,铳膛后部装填火药,火药事先装在一节一节的小纸筒中,纸筒间都用纸相隔,中通一孔,插一根火药线,火药线相互连接。 各纸筒自铳底首尾相接,每节火药发射一枚弹丸。铳膛中部竖有一个铁筒,装满弹丸,先由第一节纸筒中的火药发射第一发弹丸,发射完后第二节火药自动引燃,同时第二发弹丸自动落入铳膛,正好被第二节火药发射出去,如此循环以实现连发。这种连子铳已经具备了全自动枪械的雏形,当然在没有可靠定装枪弹的情况下,它的技术很难发展成熟并被普遍装备。
清朝以后,“鸟铳”改称为“鸟枪”,本质上仍然是火绳枪。火绳枪简单的构造是军队对其予以采纳的关键因素。其另一个优点是使用方法非常简单,稍微一学就会。但是火绳枪也有着与生俱来的缺点——为保持备战状态,火绳必须是一直点燃的,因此,雨天作战就大受影响;另外步兵夜行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火绳的亮光会暴露自己的行踪;暴露的燃烧火绳还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因为战争中往往都会有大量火药残留在地面上,由此引发的事故不胜枚举;边骑马边手持燃烧的火绳所出现的问题更多。这些严重缺点压过了其制作简单及成本低廉这样的优点,于是,一种新的点火方法——转轮打火枪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转轮打火枪16世纪早期,经研究发现,欧洲蕴藏丰富的硫矿石和钢轮互相摩擦可以产生火花。转轮打火枪机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发明的。它的上方有一个名为“狗头” 的转动臂,其头部夹有一块矿石,转动臂压下后,硫矿石抵在表面有一系列凹槽的钢轮上。扣动扳机时,弹簧驱动相连的链条带动钢轮旋转,摩擦矿石产生火花,火花落在药锅上的发射点火药上,将其点燃。这个装置就是转轮打火装置,直到17世纪末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一些武器中。
转轮打火枪有许多优点,最主要的是可提高武器的实用性。拿起枪—扣住扳机—火药点火,整个操作过程简便,而且它的机械构造可以以任何尺寸组装,可长可短,所以转轮打火枪既有长枪,也有手枪,只要制造者的技术能满足要求就可以。
虽然转轮打火枪有上述优点,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缺点,即构造非常复杂,制作相当困难,而且受挤压时容易损坏,所以成本高昂,应用也仅限于保镖和某些骑兵组织。但转轮打火枪后来的发展对战争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装备火器的士兵第一次可以行动迅速地轻装上阵了。
由于转轮打火枪本身就已经非常昂贵,因此制造者们也不吝惜给它配以华丽的装饰。镏金错银者有之,镶嵌宝石者也有之,使转轮打火枪作为一件武器的同时,又是精美的艺术品。到了现在,奢华的转轮打火枪尤其受枪械收藏家的钟爱,一些欧洲博物馆收藏的转轮打火枪更是被视为“国宝”。
转轮打火枪多见于欧洲,亚洲及我国的转轮打火枪出现得很少,清朝康熙皇帝有一支御制自来火二号枪,全长1335mm,枪筒长903mm,口径11mm,采用的就是转轮打火枪机。
燧发枪枪炮制造家们总是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地寻找成本低廉的制枪方法。转轮打火枪的机械点火相对于火绳枪的火绳点火优越性明显,但做工复杂、成本高昂的缺点又严重制约转轮打火枪的生产,于是制造商们费尽心思寻找一种可以替代转轮打火,同时又较为简便的机械装置。
其实在16世纪早期,也就是转轮打火枪出现的同一时期,就已经有了一种简单的装置,据记载,其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及波罗的海周边地带,现被称为“波罗的”火枪。该枪设计有由弹簧驱动的转动臂,头部夹着燧石,转动臂向下旋转时,燧石与引火药盘上的钢板摩擦产生火花,火花落入药盘点燃引火药。
在意大利和德国的南部,以波罗的火枪为基础设计出了更为精致的武器,这就是后来使用达300年之久的“燧发枪”。燧发枪构造简洁,安全性也很好,如果转动臂脱离引火药盘,就不可能打击出火花,武器也就不会发射。到了1580 年代,就有人将引火药盘盖和钢板连在一起形成“L”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火镰”,但直到17世纪中期才被广泛接纳。这样连接的优点是使整个结构简单化,因为燧石击打火镰面时,引火药盘盖(与火镰一体)同时被打开。
17世纪早期,法国枪炮制造商设计了一款新型燧发枪,首次采用了待发机构,使枪械更加可靠。
燧发枪可靠、便宜,燧石片可以供30发弹使用。虽然机械构造颇有功效,但哑火现象时有发生,大风使火花转向,雨淋阻碍火花形成,都会使枪不打火。其更严重的缺点就是延时发火,击铁前摆摩擦火镰,火花落入引药盘,火药点燃,火焰穿过引火孔进入后膛,点燃主火药,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射击移动的目标前必须考虑延迟时间,但因为延时并不是一个常量,所以要做到精确无误绝非易事。
明朝末年,我国另一位杰出的火器研制家毕懋康发明了一种“自生火铳”。从毕懋康所著的《军器图说》上看,自生火铳已经是一种较为精良的燧发枪,基本和欧洲保持同步发展。可惜的是,自生火铳生不逢时,即将覆灭的明朝,已无力将武器更新换代,而改换门庭的清朝统治者目光短浅,片面强调所谓“骑射乃满州之根本”,并不重视火器的研制。新型的枪械只作为皇帝的玩物,普通士兵仍然使用落后的鸟枪。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时,英军已经由燧发枪进一步换成了更先进的击发枪,清朝军队仍然用火绳枪及大刀、长矛作战,焉能不败!
我国清代火器制造专家戴梓还研制成功一种“连珠火铳”,其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与近代的半自动步枪颇为类似。连珠火铳形若琵琶,火药和弹丸皆装于铳背仓内,以机轮控制,其铳机有二,“相衔如牝牡”。当扳动第一个铳机时,火药和弹丸自动落于铳膛,与此同时,第二个铳机随之而动,撞击火石发火点燃火药,将弹丸推出铳管,如此循环不止,一次可以连续发射28发枪弹。戴梓发明的“连珠火铳”在17世纪末亦属十分先进的火器,故纪昀称之为“奇器”。但可惜的是,随着清帝国统一战争的胜利结束,加之,清朝统治者军事思想的保守,这种先进火器“当时未通用,器藏于家”,使中国轻武器错失了最后一次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由于戴梓在火器方面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同样为康熙王朝试制火器的欧洲传教士南怀仁的妒嫉,他用诬陷的手段使戴梓流放铁岭,后虽然被赦,却病死在回京途中。一个精研西方火器的中国专家,却被一个西方人用中国式的“整人术”陷害致死,历史有时真会开玩笑!
击发枪,现在枪支的雏形苏格兰巴哈维亚的一个牧师瑞卫•亚历山大•福赛斯善于思考且天生具有科学家潜质。他本人善射击,并想尽办法减少燧发枪的延迟。同时,福赛斯还是一位大胆创新的业余化学家,他发现了一种性能不稳定、急剧打击就会产生爆炸的化学物质——雷酸盐。雷酸盐的使用是轻武器发展史上又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使用雷酸盐的火帽的出现及应用使“点燃发火”进步为“打击发火”,这也就是 “击发枪”这个名称的由来。从这个意义来说,直到现在所使用的枪都应该属于击发枪,但出于历史习惯,击发枪这个词特指最早出现的这种依靠打击火帽发火的枪械。
福赛斯为这种化学物质制作了精致的配件。用一个小型、中空的金属器皿取代以往的药盘,称为“气瓶”,里面装有一定量的雷酸盐。气瓶倒转过来时雷酸盐颗粒能进入引火孔。引火孔中沉积了一些雷酸盐的颗粒后,气瓶返回原始位置,并带动活塞运动,使活塞底端直接置于雷酸盐颗粒之上。击锤(而不是夹着燧石的击铁)前摆驱动活塞打击雷酸盐颗粒,雷酸盐颗粒爆炸产生火花,传入引火孔点燃主火药。
这种使用化学物质来取代机械方式点火的装置并未立即产生影响,因为这种装置过于复杂,可靠性不好,甚至相当危险。经过多方探索,后来有人将药粉放进纸卷中制成火帽,这就大大加快了发射速度。
继纸火帽之后,究竟是谁率先造出铜火帽是火器史上至今难以定论的问题。许多著名制造者及枪手均声称对这项技术有发明权,如伦敦人麦顿、著名枪手豪克、法国人布赖特等。最近研究显示,伦敦著名的枪炮制造者杜斯•艾格可能是第一人。但大家公认的是一个后来定居美国的英国人——乔舒亚•肖,他声明于1815 年发明铜火帽,但在1822年才申请专利。不管究竟谁该享此殊荣,但铜火帽的发明的确意义重大,它使现代枪械初具雏形。
击发枪简洁的构造给设计者和制造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使得各种各样的枪械设计纷纷出现,很多击发枪的外观明显带有制作国家的民族风格。在击发步枪迅速普及的同时,击发手枪也被广泛使用,设计者发挥想像力,设计了大量多管武器,2个或4个枪管的手枪大批出现,成为这一时代最为普遍的武器。
构造简单虽能提高武器的产量,但还是需要寻求大批量生产的方法。鉴于克里米亚战争中武器显露出的各种缺点,英国政府决定扩建生产中心,于是举世瞩目的恩菲尔德轻武器工厂因此开工。高效的机器设备引进之后,一直靠手工制造的线膛枪管就可以通过机器高速制造了。劳动力和成本大大削减,政府也不再大规模依赖私人承包商。
我国虽在嘉庆、道光年间也有过击发枪的制造,但数量非常少,未能普及,军队装备的仍然是落后的鸟枪,这时的中国已经被世界轻武器发展的大潮远远抛在了后面!
▲
古代小说描写大婚场景的句子?
当夜色初绽流云之间,晴朗的云层渐渐起伏在海天交界。先是有轻声的颂唱环绕苍穹,随后是喜庆而喧闹的唢呐声,在那刚迎来凌晨的天际跃动起来。远远地,有一队繁复华丽的红衣队伍踏着鞭炮的轰鸣,缓缓的涌入沸腾的街道开出路来。领头的新郎淡淡的神色间不见喜悲绚烂,一身流淌金纹的华衣迎风似旗,悠悠行进的雪白骏马载着他漠漠的模样。
而在他的身后是一座闪烁着芬芳的八抬大轿,沿路都是那若隐若现的醉人的气息,正是新娘身上与生俱来的一片异香。当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新郎府前时,新郎一跃轻松下了那匹高头大马,回身轻轻地请出那丝绒纹路的红盖头蒙面的新娘。
两人来到那灯火辉煌的精致堂前,上面端坐着华贵而优雅的新郎的母亲大人。待她一挥红色的云袖示意,两人这梦幻般的拜堂开始。只见一对新人挺拔而和美的伫立在一起,品酒的一众客人都赞叹着是一桩妙缘。
一拜天地,新郎和新娘齐齐向着堂外的,那片悠悠流动的青天跪下,雪白的额头轻轻的扣在光滑的地面上。二拜高堂,两人人转身向着浅笑嫣然的新郎母亲重头跪下,又是轻轻的向她行礼一拜。到了夫妻对拜,新郎和新娘则面对着彼此面轻轻提衣,弯腰叩首,见他们如此,那密密麻麻的来宾们的掌声轰鸣着,他与她终于是礼成了。
三月三庙会寄语?
.
燕儿枝头鸣,剪辑精彩欢快;草儿绿芽尖,编辑努力开拓;花儿迎风笑,转播成功幸福;祝...
2.
你加我等于拼搏奋进,你加我等于毅力坚韧,你加我等于成功理想,你加我等于吉祥顺心。...
3.
你见或者不见,我的关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你忙或者不忙,我的问候就在那里,不增不...
4.
丝丝杨柳随风吹,衔泥燕子迎春归;新鲜空气藏春意,吴侬春梦待时飞;拟展歌喉呼良朋,...
农历三月三庙会祝福语
执法人员为了顺利执刑会安慰犯人吗?
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师进行安慰,接到死刑执行前大概20小时的时候,会被安排心理辅导师,进行辅导。
死刑犯会在24小时前接到死刑执行的通知书,其实这时候反而解脱了,焦虑和对死亡恐惧自从接到死刑判决书就开始了。
其实接到死亡判决书距离正式执行死刑还有很长时间,一般是两个月时间,甚至有的死刑案件复核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数年。
有些死刑案件,虽然已经经过一审、甚至二审法院审理了,但是还存在巨大争议,或者证据不太足,所以需要数年时间的复核,当然这样的案件比较少见。
由此可见,死刑犯最煎熬的时间,就是判决后到接到死刑执行日期这段时间。这段时间一直在想着,啥时候死,啥时候解脱啊?会不会很疼啊?
死刑执行前,大概最好的安慰,就是想见家人了,毕竟是要死的人了,所以执行机构一定会安排的。
大概会在16小时的时候,会给他安排一顿私人订制的断头饭。请注意,这是私人订制,就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当然过分的就不能满足了,说实话,再好吃的东西,估计这时候都没啥食欲的。
尽管安排了心理辅导师,也经过好几个月的心理建设,死刑犯还是有可能逃脱的,毕竟逃生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
所以,在执行前2俩小时,会对罪犯戴刑具,防止逃生,防止袭击执法人员。
我国死刑执行现在统一实施注射方式,对于罪犯而言,虽然有心理压力,主要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不舍,刑罚执行应该不会痛苦。
死刑执行总共三针,第一针是麻醉针,注射后就会睡着,应该感受不到疼痛,第二针是肌肉松弛针,防止肌肉痉挛和疼痛,第三针就是氯化钠。所以罪犯是在不知不觉中死亡的。
—————————————
关注@朝阳朱大妈天天来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