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塑像,饥荒克劳斯雕像有什么用?
饥荒肉块雕像有什么用:
复活肉像,建造一个扣除玩家生命值上限20点,死亡后玩家会从肉像里复活。并且恢复扣除的生命值上限20点。
你的角色基础生命值上限原本是100点,建立一个复活肉像会强制扣除20点生命值。角色生命上限变为80点,死亡后从肉像复活,恢复原本扣除的20点生命。80→100。
今年最火的人是谁?
非常高兴的来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2020年是最不平凡的一年、突发疫情的到来,武汉受灾严重。给我们国家的生活经济带来了损失,疫情的发生,冲在第一线的,今年最火的是为疫情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援助武汉的人们:有我们最敬佩尊敬的院士钟南山、李兰娟。
八十多岁的老人不辞辛苦、奋战在疫情第一线、奔波劳累、为国家为人民操心忙碌、八十多岁的老人、钟南山院士为患者健康着急、付出了所有。钟南山院士做出具大的贡献,钟南山为疫情奋战的一幕幕的情景,有这么好的院士、有这么好的老人、是我们当之无愧中国人民的楷模、更值得我们去敬佩和爱戴的!
还有奋战在疫情当中最可爱的医护人员、他们逆行而去、挺身而出。不怕任何困难危险、甚至生命。
所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最值得敬佩和尊敬的人,今年最火的人就是我们最敬爱的人:钟南山院士、李兰娟、全国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和爱心人士!
最高兴的事疫情被我们战胜了、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真的要感谢这么多的好人、好人一生平安!
能否分享一下你读过的好绘本?
美国作家,插画家芭芭拉·库尼的绘本故事《花婆婆》。这本书故事情节特别简单,但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
如果非要限制一个范围,那么,强烈推荐给女孩子们阅读,所有年龄段的女孩,哪怕是已经成年,或者已经当了妈妈的女性。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可以突出一个核心点:传递爱,传播善意,它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国别。而成年人,则能够体会一些更深刻的东西,追逐人生梦想以及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花婆婆》故事概述
故事的主人公叫艾莉丝。小时候和爷爷住在海边。爷爷制作木雕时,艾莉丝就在旁边画画。闲暇时爷爷会给艾莉丝讲他过去在远方旅行的故事。艾莉丝说长大了也要像爷爷那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老了以后也要住在海边。爷爷告诉艾莉丝,还应该做第三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所以暂停,这里整理下,爷爷和艾莉丝约定的三件事是:第一件事:“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第二件事:“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第三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故事就是以艾莉丝分别去完成这三件事的顺序来展开的。展现这个女孩是如何完成这三件事,如何从艾莉丝变成卢菲丝、变成怪婆婆,最后成为花婆婆的。花婆婆的人生旅程
艾莉丝跟所有小孩一样,上学,长大。然后离开家乡去了一个离海很远的城市,在图书馆认真工作,帮助那些爱读书的人,她自己也读了很多有关远方的故事的书籍。这个阶段,她完成了童年到青年的角色转换,作者给艾莉丝取了一个更为正式的名字:卢菲丝。在年轻的卢菲丝小姐看来,或许当下就是小时候跟爷爷说的,很远的地方了吧。直到某一个冬天,卢菲丝小姐去城市中央的公园温室里欣赏花花草草。当她闻到了甜甜的茉莉花香时,她感受到了热带岛屿的气息,萌生了要亲自去热带岛屿的想法。于是卢菲丝立即行动,正式开始远足之旅。她去了热带岛屿,又走过了雪山、沙漠、热带丛林……直到她走不动了,在一所海边房子住下来。在养病期间,看到自己撒种的鲁冰花在窗外开放,异常美丽。卢菲丝决定让整个小镇都开满鲁冰花。当公路两旁、乡间小路边、学校附近、教堂后面蓝色、紫色、粉红色的鲁冰花盛放时,卢菲丝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让世界变得更美丽,成为了花婆婆。绘本中部分画面解读
绘本一开头,讲艾莉丝和爷爷住在海边的一所房子里,艾莉丝的爷爷是很多年前搭乘大帆船到美国来的。实际上,芭芭拉·库尼的祖上是德国人,移民到美国来的。小时候跟爷爷一起生活时,爷爷在店里做木雕,店里有印第安人雕像。这里有必要来追溯下作者芭芭拉·库尼的经历。芭芭拉·库尼和双胞胎哥哥出生于纽约,母亲是艺术家,是她的启蒙老师。芭芭拉·库尼大学里学的是艺术,后来从事插画和写作。她曾有过两次婚姻,第二次婚姻嫁给一位乡村医生,他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美国东北部缅因州。这里海岸线很长,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欧克,这里就能理解为什么爷爷店里有印第安人雕像了。这里从画面中能看出来,卢菲丝当时生活的内陆城市冬天是很冷的,在温室里她穿着很厚的昵大衣,戴着昵帽,还有看起来很保暖的袖笼。温室的空气中散发着茉莉花甜甜的香味。而茉莉花是亚热带植物,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畏寒,气温在5℃以上才能安全过冬。她闻到了茉莉花带着热带岛屿的气息,她非常婉惜,这里不是真正的热带岛屿。这里就迎来了卢菲丝小姐改变自己的第一个契机:她要去看看热带岛屿,跟前面数次提及的“很远的地方”呼应。接下来,卢菲丝才真正开始了去做了第一件事: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也就是诗与远方 之旅。她首先去了热带岛屿,椰子树和岛上人们的穿着表明这是热带,这里特别提及了猴子和鹦鹉、珍珠贝、天堂鸟、寓示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然后走过了雪山、沙漠、热带丛林……后来在某个东方小国骑骆驼时摔伤了,这是她做第二件事的契机。摔伤意味着她开始衰老了,不能再四处旅行了。所以她得停下来,像爷爷一样,在老的时候,找个海边住下来。对《花婆婆》更深层次的理解
1.种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爷爷店里的印第安人雕像,另外热带岛屿上居民和卢菲丝的肤色对比,这些细节都表明,这是不同种族这间的交流。海岛离别时,卢菲丝收到了岛上村长送的礼物:珍珠贝,上面刻着一只天堂鸟和一句话:我永远记得你。后面卢菲丝旅行到了一个东方小国,画面里明显能看出来是阿拉伯风格的建筑,人们穿着阿拉伯风格的服饰。种种细节向我们寓示的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友好共处。2.三个名字对应三件事,预示人生不同阶段
小时候叫艾莉丝,长大后叫卢菲丝,老年时叫花婆婆。预示着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身份,那么,由此所对应的,对于生活也会有不同的选择。童年的艾莉丝在爷爷的引导下,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长大后,卢菲丝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去追寻诗与远方。老年,她选择在海边定居,四处传播善意的种子,成为花婆婆。3.花婆婆种下鲁冰花,传播善意的种子
我一开头就说,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的话,就是一个核心:传递爱,传播善意,它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无论性别、年龄、种族、国别。卢菲丝小姐在图书馆工作时,热心帮助那些爱读书的人;在热带岛屿,她与当地居民友好相处,临走时村长还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刻着天堂鸟的珍珠贝,旁边还有一行字:我永远记得你。故事里说,每经过一个地方,她都会结交一些难忘的好朋友。当卢菲丝小姐在海边定居下来后,夏天播撒种子,春天整个小镇都变成了鲁冰花的海洋,给人们带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也呈现出她对这个世界的爱心。4.为什么花婆婆的「人生导师」是爷爷?
而对于成年人来讲,这个绘本故事有着更深层次的视角,尤其是对于即将成年或者已经成年的女性而言,又有另外的深意。为什么没有提及卢菲丝小姐的父母,只提到爷爷?通常,很多童话故事,儿童故事里,女孩对人生的最初的认知来自于母亲或者祖母。母亲或祖母,甚至巫婆,充当着女孩儿们的人生导师,经由她们的指导,女孩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类童话中巫婆常常会担此职责,如《海的女儿》中小人鱼的“人生导师”就是祖母和巫婆。几无例外,在绝大多数的儿童文学作品里,负责引导女孩成长的都是女性长辈。但在这篇故事当中,作者没有安排一位女性长辈来启迪艾莉丝,而是爷爷。这样的性别安排,意味着,爷爷就是一个敢于突破传统的人,不会以传统道德来约束女性,不会让自己的孙女长大后困顿于家庭,他认为孙子应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爷爷的指引,能够摈弃女性长辈可能会带来的性别偏见。在前面提及的童话故事里,不论是母亲还是祖母抑或是巫婆,这些女性长辈给予女孩们的教育是都是传统的:女性的天职在家庭和厨房。年龄上,不是父亲,而是爷爷,则代表着这位人生导师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5.卢菲丝小姐为什么没有在大学一毕业就追寻真正的“诗与远方”?
大学毕业后,卢菲丝在图书馆工作,并没有一成年就立刻去做第一件事。故事里说,她工作的城市远离海边,那我们也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为远离家乡(童年和爷爷生活在海边)。所以这个过程,其实非常写实,不是吗?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刚从学校出来那两年,我们总喜欢离家越远越好,以为离开就意味着自己真的独立了。但生活继续着,我们可能也会在某一个时刻,发现当下也并非自己想要的生活,“诗和远方”依旧在向自己招手。因此这里体现卢菲丝小姐的独立性,同时她又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并未实现,她要去认识世界、行走世界。6.故事的呈现视角:“我”
故事开头就交待了,花婆婆是“我”的姨婆。接下来,“我”的身份隐去,把花婆婆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直到故事最后,我们才知道“我”叫小艾莉丝,跟花婆婆小时候名字一样。这是从第三视角来陈述故事,表达“我”对卢菲丝小姐的喜爱、钦佩、崇拜、欣赏、祝福。并且“我”和花婆婆同样约定了一生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我长大以后,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第二件事:“当我老了,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第三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结尾与开头呼应,艾莉丝成为花婆婆,收获了快乐的一生,故事圆满了,花婆婆的一生也圆满了。7.花婆婆(女性)的人生选择
有人说,这是一本女性主义的绘本,说得确实没错。虽然作者并未明确表达这种观点,但她为此做了客观呈现,未附带任何个人解读。这个故事告诉女性,不论任何年龄段的女性,跟男性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在这个世界上活出自我,不必被某些陈旧的道德观念所束缚,要勇敢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活出自我价值。花婆婆一生未婚,她的经历告诉我们,婚姻不是每个女性的必选项,在现代社会,女性有更多选择去追求幸福的生活。8.鲁冰花有何隐喻?
鲁冰花,是花婆婆给予她生活的海边小镇的人们的礼物,也是岁月给予花婆婆的礼物。鲁冰花更确切的名字应该叫羽扇豆,属于豆科羽扇豆属植物,俗称鲁冰花。羽扇豆花的名字来源于拉丁语中的狼,“狼疮”。所以羽扇豆这个名字象征着狼的贪婪,也象征着对生命和爱情的强烈渴望,其美丽的花朵,体现着维纳斯和阿弗洛狄忒的美丽和优雅。而在西方的花语里,不同颜色的羽扇豆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紫色羽扇豆花是高贵优雅和皇室的象征。它们还代表着决心、忠诚和慷慨的精神,传达一个人内心的善良。蓝色的羽扇豆花象征着同理心,用来表达同情和悲伤的情绪。红色羽扇豆象征着激情、钦佩或崇拜,以及耐力,它们代表了勇敢和果断。粉红色的羽扇豆花象征着对逝去的亲人的回忆。黄色羽扇豆象征着永不言败的冒险和探索精神。白色的羽扇豆花代表纯洁、宽恕和对他人的深切同情。9.花婆婆与鲁冰花小姐
1983年,芭芭拉·库尼凭借《花婆婆》一书获得美国最权威的绘本奖——凯迪克奖。豆瓣网介绍这本书时,曾提及芭芭拉·库尼说:在我所有的作品中,《花婆婆》、《小岛男孩》和《海蒂和激浪》最贴近我的心灵,堪称我的自传。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花婆婆的原型就是芭芭拉·库尼本人?答案是:是,也不是。其实,花婆婆最初的原型叫希尔达·爱德华兹(Hilda Edwards)。芭芭拉·库尼希尔达1905年从英格兰移民美国,居住在缅因州,希尔达的叔叔是史密斯学院的教授。希尔达毕业于史密斯学院,热爱旅行,是个有追求的独立女性。她在缅因州结婚生子,后来与丈夫分居。60多岁时希尔达将来自家乡英格兰的鲁冰花种子,种在缅因州达马里斯科塔河上的圣诞湾小屋附近,一边散步一边播撒种子。希尔达90多岁才去世,因此,希尔达因鲁冰花而被整个海滨小镇的人称为“羽扇豆女士”,在中文里常被译为鲁冰花小姐。而库尼家就在希尔达家附近,并且库尼虽然比希尔达年轻一代,库尼同样毕业于史密斯学院。因此,库尼以希尔达为蓝本,创作了《花婆婆》,而库尼也借此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花婆婆。感到人生没有意义?
我把《王善的故事》作为对你问题的回答,希望你好好看完这段故事,领略其意思,你会豁然开朗的。
说的是明武宗正德初年,安徽商人王善到四十岁还没有儿子。
那天外出收帐,路遇一个看相之人。此人看人的祸福非常准确。
他一看见王善就忧愁地说:“你还没有儿子吧?”
王善说:是的。”
看相的人说:“你不但会没有儿子,而且到了十月,更有大灾难。”
王善知道他的话很是灵验,便急忙到苏州去收取财货帐款,然后回家好安顿后事。
当时正值梅雨季节,河水猛涨,不能行船,只得暂时住在客店内。
到晚上时,天空放晴,他到河边去散步,突然看见一个少妇投河自尽。
他便马上呼叫渔船,大声喊道:
“谁能救起这个人,我出二十两银子。”
此时船夫们纷纷去救,终于把少妇救了起来。他便把二十两银子给了船夫。
王善问少妇为什么要寻短见,少妇回答说:“我丈夫外出做工,我在家中养了一头猪,准备用来偿还田租。昨天把猪卖了,不料收的钱全是假银子。既怕丈夫回来责骂我,再加上家中贫困,就不想活了,因此便投河自寻短见。”
王善非常同情她,问他:一头猪值多少钱?少妇说:是三十两文银。王善便给了她六十两文银的钱 让她回家好好生活。
少妇回家时,在路上遇到丈夫,便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
丈夫非常怀疑妻子的叙述 ,认为世上哪有此等好事?
当晚夫妻俩一起到旅店去找王善,想问个究竟。
到旅店时,王善已经关门睡觉了。丈夫叫妻子敲门。王善问是谁,回答说:“我是今天投河的那个女人,特来致谢。”
王善厉声说:“你是个少妇,我是个孤身的外乡人,晚上怎么能随便见面呢?快快回去!如果一定要来,明天早晨与你丈夫一同前来。”
丈夫的疑惑一下子便消除了,他诚恳地说:“我们夫妇都在这里呢。”
王善便披上衣服起来。当他刚刚走出房门时,只听房中“轰”地一声巨响。
他们三人惊慌地进去一看。原来店房的后墙因久雨而倒塌,床铺已被压得粉碎。
王善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他这时如果不起床,肯定要被压死,是这对夫妻救了他一命。这对夫妻感叹不已,对着王善连连道谢,感谢王善救命之恩。王善慌忙作揖,彼此彼此。夫妻俩随后便离去了。
王善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那个看相的人。他一见到王善就惊奇地说:“你满脸阴德相,一定是做了有大阴德的事情。不仅免除了灾难,而且将获得不可限量的福报啊。”
后来王善果然一连生了十一个儿子,其中有两人登第。
王善一直活到九十八岁才去世。
原来,所有命运,皆有天意。
当厄运来临时,就算天下再大,人也很难找到一个避难之所。我们常说的“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便是这样的道理。
然而,一颗善良的种子,却能在无形之中改变命运的齿轮,为人悄悄带来福气。
这世上,最灵的转运方式,便叫做行善积德攒福气。
曾子曾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一个经常行善的人,虽然不一定有深厚的福分,但无形之中,一定为自己消除了许多灾难。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当你发现一花一草一木都在对你微笑,当你发现每件事都充满顺缘,当你发现身边的人越来越喜欢你,这就是善良的回音。
人生的每一步,都值得择善而行。善良或许不会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遇到你和你遇到的人的命运。
存善心,做善事,行善渊,必得福报。一个人所有的好运,都是你一点一滴积攒的善良和人品,种“善缘”,才能得“善果”。
如果你活的好累,感到人生毫无意义时,请你从善念开始吧!
但其实是虚构出来的人或者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曾诞生过数不清的名人轶事,有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然而在这些名人轶事之中,其实有不少都是虚构的。接下来,便为大家简单讲述三个家喻户晓,但其实是虚构的名人轶事。
故事虚构:“烽火戏诸侯”其实只是一场王族内乱受《史记》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亡国,这种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也早已是家喻户晓,但《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的相继问世,却表明所谓的西周亡国,不过是一场王室内乱而已。
周幽王继位之后,重用佞臣虢石父,反而将劝谏的大臣褒珦关押了起来,褒族人为营救褒珦,便将褒姒献给了好色的周幽王,褒珦这才得以官复原职。周幽王得到褒姒之后,对其宠爱有加,两人生有一子伯服。后来,在褒姒的蛊惑之下,周幽王废除了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同时下令废掉申侯(王后申氏之父)的爵位。
褒姒为了确保儿子顺利继位,又蛊惑周幽王处死申氏和宜臼,申氏只好带着儿子逃回申国。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周幽王出兵包围申国,要求申侯交出废太子宜臼。申侯虽不愿交出宜臼,但又自负不是周幽王对手,于是联合缯国及犬戎共同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和褒姒之子伯服均被斩杀于骊山之下。犬戎攻入镐京,大肆劫掠一番,俘获褒姒而去。
周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立宜臼为周天子,是为周平王;而虢公翰等则在携地拥立周幽王之弟(另说其子)姬余为王,是为周携王,周王室出现“二王并立”局面。后来,晋文侯姬仇杀死周携王,周平王这才拥有了正统之位,但也正因周平王有弑父杀君的恶名,导致列国不再朝拜周王室。而所谓的“烽火戏诸侯”,应该是周平王或拥护周平王的势力,为了贬低抹黑周幽王所创造的。
故事变味:“孟姜女哭长城”被改得面目全非作为“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但在流传的过程中,故事也早已被改的面貌全非。其实,“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是“杞梁妻哭夫”,而原本的故事不仅没有“哭夫”、“投水”等事,而且与修筑长城也毫无关系。
“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杞梁妻哭夫”出自于《左传》,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齐国将领杞梁跟随齐庄公讨伐卫国、晋国,夺取朝歌后于次年班师,回国途中又突袭莒国,然而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杞梁战死沙场。两国讲和罢战之后,杞梁尸体被运回齐国,杞梁妻哭迎丈夫灵柩于郊外道路,齐庄公也派人吊唁。杞梁妻认为丈夫对国家有功,齐庄公派人于郊外吊唁太过敷衍,因而予以拒绝,齐庄公于是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将杞梁安葬于齐都临淄郊外。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的重点却一次次的偏移了。到战国时,原本的故事中开始被加入了哀哭一段,而此后故事的发展,便被这个“哭之哀”给带歪了。西汉末年的刘向在《烈女传》中,在原本的故事之后又加上了一段,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结果十天之后“城为之崩”,而这也是最早记述崩城之事的。
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这个故事再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杞粱由春秋时的齐人变成了秦朝的燕人,杞粱妻则开始被称为孟姜女(另说孟仲姿),杞粱也不再是战死沙场,而变成了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更重要的是崩城开始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
而到了明朝时期,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开始修筑长城,导致民怨沸腾,于是“城崩”变成了“长城崩”,杞梁则变成了“万喜梁”(或范喜梁),此外还增加了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
人物虚构:“吕布戏貂蝉”中貂蝉乃虚构人物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吕布戏貂蝉”得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貂蝉也得以位列“四大美女”之一。受此影响,使得大多数人认为,董卓之所以被吕布所杀,正是王允以貂蝉挑拨吕布和董卓关系的结果。
事实上,“吕布戏貂蝉”这个故事版本众多,而其中尤以《三国演义》版本最为出名。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是因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的宫女,后被司徒王允收为歌女。王允为诛杀董卓,将貂蝉收为一女,定下美人连环计,先将貂蝉暗中许给吕布,再明将貂蝉献给董卓做妾,而貂蝉明着委身于董卓,暗中却和吕布眉来眼去,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后发生“凤仪亭吕布戏貂蝉”,董卓撞见两人私情后矛盾爆发,吕布则在王允说服下杀死董卓。
事实上,这个故事完全就是虚构的,就连“貂蝉”这个人物也大多为虚构。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董卓和吕布之间的矛盾的确涉及到了一位女子,但该女子的身份却是董卓内宅的婢女,且并未明确记载姓名。后吕布与董卓矛盾全面爆发,这才求助于王允,王允则利用双方之矛盾,指使吕布将董卓刺死,而这名并没有被记载下名字的婢女,则很可能是貂蝉的原型。
正史之中,关于该女子的记载也仅有《后汉书》这一段,此外再无涉及。此外,吕布的正妻,其实并非该女子,《英雄记》中有“以魏续有外内之亲”的记载,因而推测吕布正妻应该为魏续之妹,但同样没能留下名姓。
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上,有着太多虚构的名人轶事,即使有的故事能够找到原型,但也因流传过程中的各种原因,而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除了以上几个故事之外,最为典型的还有“花木兰”、“杨家将”、“包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