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梁自称什么将军,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大名鼎鼎的黄巾起义,之所以会很快被扑灭,主要是因为当时东汉政府还比较强大。
而且,因为东汉的体制原因,导致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各地士族阶层,也都尽全力镇压农民军。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军面对的镇压力量,过于强大,自然很快就被扑灭了。
想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黄巾起义的过程说起。
东汉末年,东汉高层常年内斗,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为了争夺权力,斗得你死我活。与此同时,地方上的士族,又开始大规模兼并土地。百姓没了土地,没了赖以生存的资本,只能靠帮士族种地,或者直接卖身为奴,才能勉强生活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来两场天灾,那老百姓就彻底活不下去了。老百姓要是活不下去了,那起义自然也就成了唯一的选项。
同样的剧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上演过太多次。不过,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这个剧本稍稍有点不太一样。
因为东汉从开国年间,就一直推崇道家思想,而且推崇谶纬之学。这就直接导致,东汉时期,道教十分盛行。而到了东汉末年,很多信仰道教的组织,也开始频繁出现。
百姓生活艰难,土地兼并严重,国内天灾不断,统治阶层腐败,再加上很多宗教组织开始出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时有个叫张角的道教信仰者,靠着自身的医术,招揽信徒,推行自己的思想,最后创立了太平道。这个太平道,可以理解成是道教的一个分支,和后世的全真、武当等门派差不多。
而张角创建了太平道这个宗教门派之后,很快就迅速壮大了起来。因为当时的老百姓,实在是生活得太难了。这种情况下,宗教几乎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而随着太平道逐渐壮大,信徒越来越多,张角觉得太平道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来推翻腐败的东汉政府,开创新的时代。于是接下来,张角开始暗中筹划起义的事情。
当时的太平道,信徒遍布全国,信徒总数达到了数十万人之多。数十万信徒是个什么概念呢?要知道,当时东汉全部的人口数量,应该在五千万左右。也就是说,张角如果想起义的话,东汉每一百个人里面,就至少有一个人,马上就会去跟着他起义。
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过很多次。但是,在刚刚起兵的时候,便拥有数十万人组成的军队,黄巾起义是唯一的一次。
既然手里的实力这么强,张角自然也不愿意走正常起义的路线了。整个东汉王朝所有的军队,加起来也未必超过太平道的信徒数量。既然这样的话,直接指挥信徒,攻陷各地的官府,然后取而代之,那岂不是更容易一些吗?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角接下来制定起义计划的时候,也极为大胆。
首先,张角将全天下的信徒,划分为三十六方。每一个方,设置一名‘渠帅’,渠帅直接听命于张角。然后,张角和各地信徒,约定好起义的时间,将起义时间,定在了公元184年三月五日。时间一到,大家同时冲击各地官府,取而代之,直接控制当地。
另外,张角还联系了京城那边的两个宦官。打算起义之后,让京城周围的信徒,直接冲击京城。两个宦官同时打开京城的城门,放大家进去。如此一来,太平道便可以迅速控制京城。再加上各地官府都被控制,东汉自然也就瞬间改朝换代了。
不得不说,张角的这个计划,真的是极为大胆,而且简单粗暴。不过,有时候越是简单的计划,却越是行之有效。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张角的这个计划,如果可以完美实施,或许还真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取代东汉朝廷。
但问题是,张角忽略了一点:作为一个民间宗教组织,太平道的组织能力,是很有限的。几十万人的行动,怎么可能保证完全不泄密呢?
果不其然,就在约定起义日期的一个多月以前,起义计划败露了。当时张角为了联系京城那边,派自己麾下一个叫唐周的弟子,前去传讯。然而唐周到了京城之后,却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直接向东汉政府,举报了这次起义活动,而且供出了太平道在京城内联络的对象。
这下,所有计划都毁了。
得知此事的东汉政府,开始迅速行动,在各地逮捕太平道的信徒,同时派人前往冀州,去逮捕张角。
眼见消息泄露,张角不得不将起义的时间提前。但是,东汉那会儿又没有手机,想要通知那些千里之外的信徒,自然是不太容易的。所以最后,离冀州这边越近的地方,黄巾起义就闹得越厉害。而离冀州远一些的地方,可能还没来得及起义,就已经被东汉政府给逮捕了。
按照约定,所有起义军起义之后,都会头绑黄色头巾。所以这场起义,后世便称之为黄巾军起义。
虽然是提前起义,但因为太平道的信徒实在太过,实力确实很强。所以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东汉境内的二十八个郡,都发生了起义。要知道,整个东汉,一共也才不到一百个郡。所以这场起义,称之为席卷全国,也丝毫不为过。
尤其是在冀州和颍川、汝南两地,黄巾军更是实力极强。冀州那边,是张角的老家,太平道自然根深蒂固。而颍川一线,则是张角布置的重中之重。因为这地方的黄巾军,是要直接冲击京城的。
不过,就在黄巾起义爆发后不久,张角很快发现,苗头似乎有点不太对。就在黄巾军起义几个月之后,大部分地区的黄巾军,很快就被迅速平定了。非但没能推翻当地的朝廷,反倒是把自己也给折进去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士族开始参战了。黄巾起义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各地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这些士族很快站到了东汉政府那边,帮着东汉政府,一起镇压农民军。
如此一来,黄巾军这边,有的只是几十万信徒的支持。而东汉政府身后,则是有着庞大的国家机器,以及各地士族作为支持。这样一来,双方的整体力量,相差的就太过悬殊了。
不久之后,除了冀州等少数几个地方,被黄巾军彻底占领之外。其他地方的黄巾起义,基本上都被粉碎了。与此同时,东汉政府也开始派出大军,前去镇压农民军的主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东汉政府派出卢植率军,去镇压幽州一带的农民军。又派出皇甫嵩及朱儁,率军前去进攻颍川一带的黄巾军。
以上出场的三位将军,被后世称之为汉末三将,都算是极为能打得猛将。不过,因为东汉政府这边,也是仓促之下组织的军队,军队战斗力相对有限。所以这三位猛将,在第一轮进攻当中,都没有取得太大的胜利。
但是接下来,随着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发动,大量援兵和补给被运往前线,黄巾军这边开始撑不住了。
在此期间,颍川一线的黄巾军,好不容易围住了皇甫嵩的主力。结果东汉政府马上派来一个叫曹操的将领,然后,皇甫嵩、曹操、朱儁三路夹击,很快就重创了颍川一带的黄巾军主力。
残存的黄巾军,向宛城方向撤退。结果还没等他们在宛城站稳脚跟,朱儁麾下一个叫孙坚的年轻将领,马上打了过来,最后攻下了宛城。
经过这样一番围攻之后,豫州地区的黄巾军,基本上就全都被镇压了。
至于冀州那边,同样进展十分顺利。卢植首先率军,重创冀州黄巾军主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卢植有两个学生,靠着镇压黄巾军脱颖而出。一个叫公孙瓒,另一个叫刘备。
但是接下来,因为有宦官陷害卢植,卢植被临阵换帅,取代卢植的这个人,名叫董卓。与此同时,随着豫州一带的战事结束,皇甫嵩和朱儁率军北上。黄巾军的败亡,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了。
更要命的是,就在双方对峙的关键时刻,张角忽然病死了。张角死后,黄巾军便由张角的两个弟弟,张梁和张宝,继续统领。但此时的黄巾军,已经是穷途末路。
不久之后,皇甫嵩迅速率军北上。在河南邢台地区,一场大战干掉了张梁。然后又在保定曲阳地区,干掉了张宝。
至此,张家三兄弟,全部去世,黄巾军主力,也被彻底消灭。轰轰烈烈的黄巾军起义,自然也就彻底结束了。
从被迫提前起义,到张宝战败被杀,整个黄巾起义,其实只持续了不到一年而已。
纵观黄巾军起义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黄巾起义之所以会失败,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当时的东汉政府,虽然非常腐败,但残存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其次,黄巾起义爆发后,黄巾军直接影响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直接招来了整个地主阶级的反扑,这才是黄巾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另外,黄巾军这边,因为大多是农民出身,自身指挥能力有限,而且缺乏大局观。反观东汉那边,能打的猛人确实比较多。所以最后黄巾军这边战败,似乎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场起义,却彻底动摇了东汉政府的统治根基。为了镇压黄巾军,以及黄巾起义之后,各地陆续发生的一些叛乱。东汉政府不得不给予地方力量,更多的实权和军权。所以最终,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东汉政府的统治,也基本到头了。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黄巾起义。
三国演义中武将和谋士都有什么外号?
1:司马懿:冢虎
2江东猛虎:孙坚
3虎侯:许褚
4卧龙:诸葛亮
5飞将:吕布
6小霸王:孙策
7锦帆贼:甘宁
8常胜将军:赵云
9神威天将军:马超
10:周郎:周瑜
11凤雏:庞统
12:幼麟:姜维
13古之恶来:典韦
14碧眼儿:孙权
15美髯公:关羽
16熊虎之将:张飞
17:水镜先生:司马徽
18黄须儿:曹彰
19天人将军、世间福将:曹仁
20白马将军:公孙瓒
21北地枪王:张绣
22马氏五常:马良
23完体将军:夏侯惇
24王佐之才:荀彧
25鬼才:郭嘉
26毒士:贾诩
27奸雄:曹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以上人物出自三国时代英雄人物,曾经辉煌一时。还有哪些人有绰号,欢迎补充。
东汉英雄排名?
三公将军。成员:张角、张宝、张梁
刘室三牧。成员:刘虞(幽州牧)、刘表(荆州牧)、刘焉(益州牧) 。
西园八校尉。成员:(上军校尉)蹇硕、(典军校尉)曹操、(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诸葛三兄弟。成员: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
十常侍。成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
司马八达。成员:司马朗 司马懿 司马孚 司马馗 司马恂 司马进 司马通
三国五荀。成员:荀爽、荀淑、荀靖、荀彧、荀顗
马氏五常。成员:马玄 马康 马津 马良 马谡
吕布八健将。成员:张辽 臧霸 郝萌 曹性 成廉 魏续 宋宪 侯成
四大棋家。成员:冯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凯
西凉五马。成员:马腾、马超、马岱、马休、马铁
三狗。成员:何晏、邓飏、丁谧
蜀汉三杰。成员:诸葛亮、 关羽、 张飞
蜀汉三老将。成员:黄忠 严颜 廖化
蜀汉四相。成员:诸葛亮 蒋琬 董允 费祎
蜀汉五虎上将。成员:关羽 张飞 赵云 马超 黄忠
曹魏双璧。成员:邓艾 钟会
曹魏三曹。成员:曹操 曹丕 曹植
曹魏三公。成员:王朗 锺繇 华歆
曹魏四友。成员:司马懿 陈群 吴质 朱铄
曹魏四聪。成员: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田畴
曹魏五子良将。成员:张辽 乐进 于禁 张郃 徐晃
曹魏八虎骑。成员:曹仁 曹洪 曹纯 夏侯惇 夏侯渊 曹真 曹休 夏侯尚
曹魏三征。成员:王昶、胡遵、毌丘俭
曹魏夏侯四杰。成员: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
魏晋八君子。成员:贾诩 贾逵 张既 程昱 顾雍 王浑 刘惔 庾翼
曹魏五谋臣。成员: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
建安七子。成员: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竹林七贤。成员: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刘伶 王戎 阮咸
旗本八骑。成员:侯选 程银 杨秋 李堪 张横 梁兴 成宜 马玩
河北四庭柱。成员:颜良 文丑 张郃 高览
泰山四寇。成员:孙观 吴敦 尹礼 昌豨
西川四将。成员:张任 刘璝 泠苞 邓贤
江东双璧。成员:孙策 周瑜
江东二乔。成员:大乔 小乔
东吴二张。成员:张昭、张纮
东吴四英将。成员:周瑜 鲁肃 吕蒙 陆逊
东吴五君。成员:诸葛瑾 顾天逸 步骘 严畯 张承
东吴四友。成员:诸葛恪 张休 顾谭 陈表
在战国时期张角张梁张宝是兄弟吗?
他们是三兄弟,不过是东汉末年的,不是战国时期的。
三国上说黄巾起义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是三兄弟啊
又为何在短短十个月后就被完全镇压呢?
东汉末年出现的“黄巾起义”,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起初声势极大,汉末十三州中,有七州都在第一时间爆发了黄巾起义。
但仅仅九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里,这些人就成为了汉末三国时期那些军阀们的战功。
“黄巾起义”的爆发,就是一笔“糊涂账”一般情况下,在封建社会中,以推翻原有封建统治,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为目的的武装斗争,都会被认定为“农民起义”。
汉末黄巾起义是一场农民起义,但是它的爆发绝对不是农民与地主斗争那么简单,所以也就造成了这一场起义在历史上非常特殊。
它掺杂了“太平道”这一宗教因素。
汉灵帝时期,宦官专权,外戚乱政,和西部游牧民族长年的战争使得财政空虚,兵役、赋税严苛,再加上封建朝代末期经常出现的土地兼并严重,遇到饥荒的东汉末年就出现了农民起义。
而这次农民起义是一个叫做张角的人,借用宗教煽动起来的,并且在之前准备了非常久的时间,虽然在预计发动时间的一个月前被“叛徒”告密,但提前发动的黄巾军几乎没有任何的慌乱。
那么,从这里就能看出一个问题来,黄巾起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农民起义”,但从实现的方式上来说,是被张角等人利用了,借社会上越来越尖锐的阶级矛盾来实现自己的野心。
也就是说,张角等主干人物作为黄巾军的首脑,他们和黄巾军的绝大部分“起义者”是同床异梦。
实质上的黄巾起义军首领,是利用了民众对于一些幻想事物的热情,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所以这个组织非常松散,他必须时时刻刻去画饼,来增加忠诚度。
比如大家一起带着“黄头巾”,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种神神叨叨的口号,找认同感。
虽然古代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会弄一点“祥瑞”等征兆,比如刘邦“斩白蛇起义”等等,但像张角这种直接把自己化为神灵的方式,这还是头一次,显然也是不成功的。
在最初的时刻里,黄巾军凭借着一些共同的理念,也可以说是热情还打了几场胜仗,当然也有事起仓促,东汉政权来不及应对的原因。
但是,热情、口号等等东西不能当饭吃,时间一长,这些起义的农民也就明白过来了,既然抢到了一些耕地和一些物资,已经能解决生存问题了,为什么还要去拼命呢?
这时候的黄巾军就开始有了分崩离析的势头。
那么,这样的一个组织其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黄巾军”的构成,正规军极少,战斗力极弱也许张角自己都没想到,如果不是“黄巾起义”的出现,东汉分崩离析的速度可能会更快一点。
当时“黄巾军”声势浩大之时,朝廷当中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毕竟汉末就是“三国”时期,这个时代能人辈出,尤其是“士”阶层,对于天下大势那是洞若观火。
他们敏锐地发现了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旦外在的黄巾军和庙堂内部的“党锢之祸”联系起来,那才真是让人头疼的事。
“党锢之祸”是指,东汉桓灵二帝时期,外戚、宦官因为在皇帝的纵容下,与朝廷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之间发生的冲突,并且借皇威来压制、禁锢士子。
如果这些士子和其背后的家族倒向了“黄巾军”,那形势可就不可收拾了。
于是,东汉在灵帝时期短暂地解除了“党锢”,让士族重新掌权,极大缓和了朝堂内部矛盾,大家又团结起来了,共同镇压“黄巾军”。
与此同时,地方州郡的权力骤然变大,有着相对独立的军事自主权,以此来对抗发生在七州之内的暴乱。
而黄巾军是个什么情况呢?
别看人数众多,但其中能作战的军士实际上也就十分之一左右。
这支部队很奇怪,号称十万的军队里,有七八万都是军卒的家属,而剩下正规士兵当中也会分为作战和非作战等等不同的种类,所以十万众的军队实际和万余人的战斗力相差不多,甚至还不如正规军。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封建时代下农民具有极强的韧性,他们之所以和张角一起对抗朝廷,是因为饥荒等天灾,使得土地荒芜、赋税难以上缴,朝廷还没有宽松的意思,所以才不得不如此。
但是,随着战果扩大,这些人具有了土地,也能解决生存状况,所以也就不愿意去打仗了。这才有了军卒之后跟着大量家属、耕牛等现象的出现。
而朝廷对这些黄巾军是绝不姑息的,采用了非常强力的手腕进行镇压,几乎不接受投降,因为担心让社会上出现以反叛来获得好处的不良风向。
这一做法很有效,历史上出现过反面教材,宋朝就是因为对于一些啸聚山林的绿林人士不断招安,所以才出现先落草为匪寇,势力壮大之后再接受招安,去朝廷当官的荒唐现象。
这样一来,早就已经丧失了战斗力的黄巾军被各路勤王军队剿杀得四处逃窜,甚至很多人不得不就此逃亡山林之中,成为匪寇,乱世之中才出来投靠某一方势力。
想想看,这样一群实际数量众多,但真正战力极少的叛军,在曹操、刘备等当时还没有明显功劳在身的人眼中,这就是天赐的军功。
所以,除了朝廷派遣出的平叛军队在之外,几乎所有在三国初期有点势力可以割据一方的“诸侯”基本都参与了这一次“捞取军功”的行动。
一时间,黄巾军从声势浩大的新兴势力成为了过街老鼠、待宰肥羊,可以说是遍地皆敌,无从逃窜,大有“僧多粥少”的趋势,短短十个月不到,就灰飞烟灭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