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火线8月9日惊天大礼,汉武帝杀了马邑之围的将领王恢的理由是什么?
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继皇位登基。此时汉朝已经建立了60年,大汉朝经历刘邦的无为而治,和文景之治,已经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然,这一切在16岁的汉武帝眼中却是一派虚荣。朝廷因60年的无为而治而沉闷迟暮,北方匈奴不断侵扰。大汉朝需要不断地为匈奴输送大量物质,并送嫁公主和亲。
没有安定的边境,还断地送嫁公主陪送物质。各地方势力割据,朝廷各派你争我斗,没有完整的统治,没有中央集权,没有安定的社会算什么繁荣昌盛?
汉武帝决心改革朝政,却遭到了窦太皇太后的反对。这个老太太是尝尽了无为而治甜头的老人,当年她的丈夫汉文帝就是因为无为而进京当上了皇帝。
大汉也是经她丈夫和儿子的无为而治,呈现出经济繁荣,民心思安的昌盛景象,她要守住丈夫的业绩,要守住目前的繁荣。
当她发现孙子欲对朝政进行改革,要改变她丈夫创造的繁荣,要剥夺她手中的权力时,便不顾一切地大打出手,将汉武帝的建元新政扼杀在摇篮之中。
无奈的汉武帝只有采取熬的办法,他要等窦太皇太后死。于是,他暂时退出朝政,整天骑射狩猎。骑射的这段日子,更激发了汉武帝英戎之心。这段日子的指挥调动的沉淀积累,也为日后的抗击匈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亲还是出击建元6年,匈奴又派使者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武帝将和亲之事置于朝堂,分发给群臣商议。每一件事发生,都会产生两派。此次议论和亲之事,朝廷当然还是分成两派。
一派以王恢为代表的主战派认为: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史记》
意义是说,以往汉匈和亲,只换来暂时的和平,没过多久,他们就又会背信弃义地侵袭中原。所以不能答应他们的要求,而应该是派兵反击匈奴。
另一派是以韩安国为代表的保守派认为:游牧民族遂水草而居,行踪不定,很难琢磨。汉人习惯定居,让我们的军队去追踪匈奴的军队很难。
我们组织大批军队奔赴于千里之外,与他们作战,从地理的角度来讲就吃亏了,匈奴军以逸待劳,而我们则是长途奔袭,这可是兵家大忌。既然是无胜算的战争,还不如和他们和亲。
年轻的汉武帝,面对窦太皇太后和朝廷里保守派的强大势力,只好同意和亲。结果,事隔半年压在汉武帝头上的窦太皇太后死了。
马邑之围窦太皇太后死了,加在汉武帝身上的枷锁,虽然减少了一个。但是,地方势力的割据,朝廷保守派的分权,仍然是汉武帝心头的痛。不打开这此枷锁,中央集权将是空想,没有权力的支撑,汉武帝怎么实现自己大一统的理想。
那么要想搞中央集权,就必须发动战争,因为秦朝的中央集权就是在战争中实现的,统一调动,统一分配。终于、终于,汉武帝等到了一个发动战争的好机会。
公元前133年的一天,雁门郡马邑县(今山西中部,汉朝时汉匈交界处)的地方豪强聂翁壹找到王恢说:
“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
《史记》
趁汉匈刚和亲,匈奴人对汉朝放松警惕之机。我们派人假逃叛,利用单于的贪婪,去对单于说:可以里应外合将马邑县令、县丞杀掉,然后举全县老百姓投降。单于听了肯定会答应,等匈奴进入我们的埋伏圈后,我们就一举歼灭匈奴的主力军。
王恢觉得这个办法挺好,就向汉武帝做了汇报。汉武帝也觉得可行,便拿到朝廷上朝议。朝议一如既往地分成两派,还是韩安国等保守派反对,理由也还是那套嗑。
韩安国说:茫茫草原怎么找匈奴主力,先别说找主力军作战,就是杀几个百姓,我们也找不到他们的人。再说了,战线拉得这么长,部队跑快了,补给跟不上。部队跑慢了,仗又怎么打?
王恢说:战国初期,一个小小的代国尚且能够抗击匈奴,让匈奴不敢轻易地入侵。大汉为何抵挡不住?就是因为大汉一直对匈奴太软弱,没有树立起大汉的威风。
韩安国又说:平城之围,连汉高祖刘邦这样的皇帝都被匈奴围困,7日不食。正是因为知道汉匈之间的差距,所以刘邦回来后没有再发动战争为自己复仇。因为他知道复仇肯定打不赢的,发动战争会给老百姓带来重大灾难,如果不能确保胜利就毫无意义可言。所以才定下了汉匈之间的和亲政策。
韩安国的这番话真的很犀利,他不仅从战略上提出质疑,还把刘邦也抬出来,向高祖这样的皇帝尚且不能成功,作为他的孙子就更应该遵守祖制。
王恢马上又说:高祖当年之所以不报平城之怨,并非能力不足,而是为了百姓能够得到休养生息。现在我大汉经历了60多年的调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元气。而边境却仍在匈奴人的不断侵扰中。我们花大量的财富和亲匈奴。
结果呢,边境源源不断地送回死伤的士卒。这样的情景无论是谁都会悲伤,难道这就是我们要的和亲结果吗?
再说了,我们这次军事行动,不是去茫茫草原找匈奴作战,而是诱敌入境伏击歼灭之。至于你以前说的和今天说的这些困难根本不存在。
这次,汉武帝力排保守派的异议,坚决支持王恢代表的主战派。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遣了5位将军,王恢、韩安国、李广、公孙贺、李息率30多万大军奔赴马邑县旁的山谷里,等待着打一场伏击战。
然,事与愿违,马邑之谋行动泄露失败。汉30万大军白忙活一场,连匈奴人的一根马毛都没捡回来,大汉承担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汉武帝气愤地大骂王恢,问他为何不追击匈奴,抢回匈奴军的辎重。
王恢为何被斩?30万大军无功而返,汉武帝气愤地问王恢:朝廷上你王恢主战叫得最响,却为何不追击匈奴军。就因为你不敢追击匈奴,才使得整个行动无一点战绩,你让我怎么向全国上下交待?
接下来汉武帝把王恢交给了司法部门。最终定罪:
恢逗桡,当斩。
《史记》
王恢听说后为保命,悄悄地派家人给当朝丞相田蚡送去重金,求他帮忙在汉武帝面前求个情。田蚡便找到姐姐王太后说:王恢是为了打击匈奴才设计的马邑之围。现在马邑之围失败了就要杀王恢,这不等同于在为匈人奴报仇吗。
王太皇把话转给了汉武帝,但汉武帝并不这样认为。汉武帝认为:我冒着朝廷保守派极力反对的风险,支持王恢等人的主战。我调动30万大军千里奔赴边境,财力人力遭到巨大损失。这么大的历史事件总得有人承担罪责。这样我才能威慑保守派,才能继续发动战争抗击匈奴。
王恢得知汉武帝的心意后,狱中自刎。
总结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时代,是多民族大一统奠基和巩固的大时代。汉武帝为了解除北方匈奴的威胁,扩大中原政权的统治,主动寻找机会出击匈奴。
王恢的“马邑之谋”失败了,他的头被汉武帝为了战争借走了。然,有奋斗就会有牺牲。王恢仍青史留名,他的死是为华夏多民族大一统而死的。
前有“马邑之谋”,而后才有“河南之战”、“河北之战”及“漠北之战”等系列战役。在抗击匈奴的战役中,有无数英雄人物立下赫赫功勋。虽然他们有的人立功后未得善终,有的人默默战死沙场,还有的人获罪自杀或被杀等等。
然,正是有了他们的牺牲,有了华夏民族的代代努力,英勇奋战,才有我巍巍的大中国。
我们是华夏子孙,身体里流动着大汉帝国的血液。今天我们面对台湾、南海问题,我们仍然说: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我们必定要收复台湾,统一祖国。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祖国的领土,我们必定寸土不让。
历史是用来明鉴的,更是守卫家园的精神财富。
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押运生辰纲?
《水浒传》生辰纲这段故事不仅很精彩,而且,还很诡异。施耐庵明明讲的是“智取生辰纲”,但是,吴用的计策却非常的拙劣,竟然让一个市井赌徒给破了案。其实,施耐庵所讲的这个故事,原本就不仅是晁盖他们做了一件惊天大案,而是另有寓意。那么,“智取生辰纲”这个故事到底有何寓意呢?
且让我们沿着题主的问题,从梁中书派杨志押运生辰纲说起吧。
梁中书提拔杨志为“提辖使”《水浒传》第十一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这回书写到,杨志因为杀了牛二,被充军到了大名府。杨志来到大名府这一天,留守梁中书升厅,施耐庵把日期标注得非常清楚:二月初九日。这个日子一定有特别的含义,否则,为何要把杨志见梁中书的时间精确到了具体哪一天呢?
绿野老道查了相关资料,农历二月初九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诞辰。这位惠能大师曾经写过一则佛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则佛偈与智取生辰纲有何关系呢?这也得从梁中书见到杨志的时候讲起。
却说张龙赵虎两个解差把杨志带到了留守司厅前,呈上开封府公文。书中交代,梁中书“原在东京时也曾认得杨志。”两个老熟人相见,说话就方便多了。杨志便把高俅不容复职,使尽钱财,将宝刀货卖,因而杀死牛二的实情详细的向梁中书禀告。梁中书一听,竟然“大喜”。于是,就把杨志留在了厅前当差。
梁中书见杨志很是殷勤,便有意要抬举他。于是,通过比武,赢了周瑾,与周瑾的师父急先锋索超大战五十多回合不分胜败。大刀闻达恐这两人中伤了一个,便立即叫停,禀复梁中书道:“相公,据这两个武艺一般,皆可重用。”于是,杨志、索超都做了“提辖使”。
请列位看官注意,杨志、索超的官职不是“提辖”而是“提辖使”。提辖在北宋时期并不是一个官职,南宋绍兴六年后,才有此官名,但也不是一个武职,而是市场管理官员,或者官府中的库房管理员之类的小官。
施耐庵在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急先锋东郭争功”中,其实也讲到了真正的提辖是梁中书:“原来北京大名府留守司,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所谓“提辖”,在北宋时就是“提举兵甲,统辖兵马”的意思,是留守、知府的一项工作职责。
杨志的“提辖使”比较准确的职责描述,书中写道:“杨志新来,未有相识,自去梁府宿歇,早晚殷勤听候使唤”,这有点像贴身保镖兼勤务兵,梁中书“早晚与他并不相离”。
不仅如此,梁中书还尽量笼络杨志,“月中又有一分请受”,青面兽享受着双俸的待遇。
那么,梁中书为何要如此厚待杨志呢?仅仅只是因为他武功高强,做事殷勤吗?
梁中书心中的小九九杨志在梁中书府中干了三个多月,此时,距生辰纲起运日期越来越近。这天,梁中书夫妇在后堂说话,蔡夫人问道:“相公,生辰纲几时起程?”梁中书答道,上一年的生辰纲因为用人不当,半道上被劫走了,迄今还没有破案。今年派谁去押运,很犯踌躇。梁中书说完,蔡夫人立即指着阶下的杨志说:“你常说这个人十分了得,何不著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
梁中书一听,大喜,随即唤杨志上厅,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
梁中书真的忘了杨志吗?绝对没有。从见到杨志的那天起,梁山就开始盘算要派他去押运生辰纲了。因而,同是新提拔的“提辖使”,为何单单留杨志在府中呢?索超又去干什么了呢?梁中书给予杨志特殊的待遇,把他当做心腹,其实并非看重这个配军,而是另有他用。梁中书十分狡猾,经常在蔡夫人面前夸赞杨志,不明就里的蔡夫人轻易的入彀,由她点将,用人不当的责任在不经意间就推卸掉了。
那么,梁中书这么干,究竟是为什么呢?
上文讲到,梁中书早就与杨志相识,想必对此人的经历、秉性已经了如指掌。杨志是一个有前科的人,丢失花石纲这件事,杨志涉嫌监守自盗。
杨志当时经过梁山时,雇人挑了一担钱物,这担钱物肯定不少,可以当“投名状”。那么,负罪逃亡到关西的杨志,躲避官府缉捕,哪有时间去发财呢?
梁中书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加之杨志被高俅驱逐出了殿帅府,又犯了人命官司。这样的人最好使用,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生辰纲给弄丢了。
这不是瞎折腾吗?难道,梁中书是故意要把生辰纲让人给打劫了?
回到上文“二月初九”这个日期,施耐庵这是在暗示,生辰纲原本就是“无物”。或者说,没有生辰纲这件事,就不会惹出许多麻烦来。这样讲,是不是很牵强呢?
生辰纲是如何泄密的呢?书中交代,梁中书做这件事情是非常机密的。端午节这天,蔡夫人提醒梁中书“相公既知我父恩德,如何忘了他生辰?”梁中书答道:“下官如何不记得泰山是六月十五日生辰。”梁中书告诉蔡夫人,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十万贯生辰纲了,现在已经九分备齐。
梁中书连自己老婆都保密,刘唐又是如何知道这个消息的呢?
赤发鬼刘唐来历十分可疑,书中只交代他是祖贯东潞州人氏,在没有其他情况。最为可疑的是,刘唐来东溪村找晁盖,原本就是要干一件掉脑袋的事情。然而,刘唐到了东溪村却没有直接去见晁盖,而是喝醉了酒,睡在了东溪村山上的灵官殿中。施耐庵把这回书的回目叫“赤发鬼醉卧灵官殿”,但是,正文中却没有提到“醉”字。刘唐谎话连篇,“路上多吃了一杯酒”是赤发鬼自己说的。
刘唐有故意声张的嫌疑。灵官殿距东溪村并不远,郓城县衙的朱仝、雷横两个都头经常来此巡夜。大概刘唐早就到来,知道东溪村的治安状况,这才“醉”卧在此,让看谁都像是坏人的雷横发现。
然而,刘唐不过只是一个先期报信之人,他所带来的情报远远不够。公孙胜的出现,则更加神秘。此人全盘掌握了生辰纲的押运日期,竟然连杨志到达黄泥冈的时间都了如指掌。与刘唐一样,公孙胜的出场也是搞得很有点动静。
施耐庵在一清先生出场时,自我介绍:“学得一家道术,善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既然如此,又何必与庄客打架,大闹晁家庄园呢?担心外人不知道吗?
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兄弟一齐聚集到晁盖庄上,开始商议如何劫取生辰纲。吴用还准备让刘唐再次去打探消息,探听生辰纲的押运路线。公孙胜却说:“这一事不须去了。贫道已打听,知他来的路数了,只是黄泥冈大路上来。”
但是,杨志的押运计划是在留守司中与梁中书商定的,公孙胜如何得知?而且,还十分肯定的说要从黄泥冈大路上来。一清先生是如何得知这等绝密消息的?
这件事情绝对与罗真人有关。从后面的故事可以得知,公孙胜出山,必定得罗真人法旨,否则,不会私自离开二仙山的。至于公孙胜师徒为何要在智取生辰纲的时候,及时赶到晁盖庄上,这对师徒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那是另外的话题,不在本回答讨论之列。
生辰纲泄密的过程非常神奇,施耐庵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大的叙述空白,把生辰纲劫案写得非常诡异。而这种诡异的行文,目的只有一个,说的就是生辰纲被劫,是梁中书一手策划的乌龙大案。
生辰纲到底有没有十万贯却说杨志挑选了十几个军健,把十万贯生辰纲打包成十一担,以人力挑往东京。这十一担财宝中,有九担是十万贯生辰纲,蔡夫人有一担,老都管也有一担。所以,杨志押运的,就不止是十万贯珠宝了。
杨志押运生辰纲,果然如期来到了黄泥冈,与公孙胜的情报结果完全一致。于是,生辰纲如愿的被劫走。
那么,晁盖等人劫得这套富贵后,是如何分赃的呢?生辰纲到底是不是十万贯,甚至十多万贯呢?
由于吴用在作案前早就另有图谋,要把这伙弟兄带上梁山,所以,在安乐村酒店便把晁盖暴露了。三都缉捕使臣何涛在弟弟何清的帮助下,很快的破了案,首先拿下了黄泥冈上卖酒的白胜。何涛带人前往白胜家中搜脏时,挖地三尺,找到了一包金银。这是梁中书采办的“生辰纲”吗?
端午节那天,梁中书夫妻商议,要给蔡京进献生辰寿礼,梁中书说:
已使人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京师庆寿。……上年收买了许多玩器并金珠宝贝,使人送去,不到半路,尽被贼人劫了。
但是,白胜家中搜出来的,却是一包金银。难道白胜把金珠宝贝去当铺换了?
所以,生辰纲涉嫌造假。
东窗事发,宋江前来报信,吴用早就做好了准备,立即动身前往石碣村与三阮会合。书中写道:
吴用、刘唐把这生辰纲打劫得金珠宝贝,做五六担装了,叫五六个庄客,一发吃了酒食。吴用袖了铜链,刘唐提了朴刀,监押着五七担,一行十数人,投石碣村来。
到底是五六担,还是五七担?施耐庵没有个准普,仿佛是在暗示这其中的诡诈。即便是“五七担”,也与十一担生辰纲这个数量相差甚大。我们不妨大致算个账:
白胜分得一包金银,撑死了不会超过一万贯,最多也就是两三千贯。杨志押运的总共十一担,其中,老都管的是一小担,蔡夫人有一担,则梁中书的十万贯生辰纲共装了九担。白胜家的一包金银,绝对不会超过半担,只一包而已。
按照这样的分赃,三阮总共分得的也只是一万贯。这样,满打满算,干完案子后,离开东溪村的四个人所得,总共不会超过两担。而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四人都在东溪村,大家逃跑时,必定要把所有的生辰纲都带走。所以,吴用早就打包好了,总共五六担,或者五七担。古代的“担”是一个计量单位,数量是一定的,不存在吴用把小担改做大担。
那么,还有三四担生辰纲去哪儿了呢?晁盖不会私下里昧脏,吴用等人也不会多占。唯一的解释,就是梁中书造假,生辰纲没有十万贯。
梁中书为什么选中杨志本文为这个回答这个题目做了很多铺垫,最终得出了生辰纲造假的结论。这样,梁中书从一开始笼络杨志,就谋划了这件乌龙大案。我们不妨再回头梳理一番,看看梁中书到底为何要选中杨志干这件瞒天过海的事情。
其一,杨志有丢失花石纲的前科,此次若再把生辰纲丢失了,梁中书最多就是个用人失察的责任,不会被蔡夫人埋怨,甚至被蔡京责怪,照样可以安坐大名府留守宝座。
其二,梁中书暗算蔡夫人,早把用人失察的责任推卸掉了。
其三,杨志的押运方式正合梁中书之意。书中说,梁中书提供的押运方案,是“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拨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每辆车子再使个军健跟着,三日内便要起身去。”
梁中书这是在搞笑吗?杨志武功再高,总共只带二十个厢禁军,遇到强人打得过吗?明显是在考验杨志,看看这个配军给出的方案会不会满足丢失生辰纲的条件。果然,杨志把礼物分作十条担子,让厢禁军化妆成脚夫,全凭人力运送。
杨志的押运方式看似机密,实则潜伏着更大的风险。梁中书打着旗号,还可吓退一些毛贼,杨志则是一支普通的客商队伍,谁都可以打劫。以杨志一人之力,绝对难以对付成群强盗。假如杨志顺着梁中书的做法,再多拨些厢禁军,恐怕会更安全。可是,梁中书正是看中了杨志的方案,才更加坚定的选定了青面兽。
其四,杨志惯于逃跑。这一点也很关键。假若丢了生辰纲,杨志仗着梁中书对他的信任,硬着头皮前来交差,反倒会泄露机密,不好处置。杨志有逃跑的前科,这次失陷生辰纲,一定会继续跑路。老都管等人回到大名府,把所有责任都归咎到杨志头上,说是杨志勾结强人,打劫了生辰纲。
无论老都管等人如何告杨志的状,梁中书心中早就有数,也就是骂了一番:“这贼配军!你是犯罪的囚徒,我一力抬举你成人,怎敢做这等不仁忘恩的事!我若拿住他时,碎尸万段!”骂过之后,梁中书根本就没有下令追捕杨志,也没有把杨志的情况上报,蔡京接到梁中书报告时,大惊道:
这班贼人,甚是胆大!去年将我女婿送来的礼物,打劫了去,至今未获;今年又来无礼,如何干罢!
梁中书只字不提杨志,是想让青面兽跑得越远越好。杨志却蒙在鼓里,四处鸹噪生辰纲的事情,等于帮了梁中书大忙。
急切想回到官场,实现自己“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但运气极差的杨志,恰好成了梁中书瞄准的对象,一场生辰纲乌龙大案的背锅侠就此诞生。功名利禄,到此依然是一场空。杨志在二月初九见到梁中书,似乎就注定了这场无妄之灾。
梁中书为何要制造生辰纲乌龙大案这是问题的关键,讲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搞清楚梁中书为何要派杨志去押运生辰纲。
又回到这一年的端阳,梁中书夫妻在后堂摆家宴过节。喝酒时,蔡夫人对梁中书说:
相公自从出身,今日为一统帅,掌握国家重任,这功名富贵从何而来?
这话很严重,蔡夫人警告梁中书,别忘了是谁把你抬举到这个位置上的。梁中书当然不敢怠慢,赶紧答道:“世杰自幼读书,颇知经史,人非草木,岂不知泰山之恩,提携之力,感激不尽!”
蔡夫人又说,既然你记得我父亲的恩德,如何忘了他的生辰?这意思很明确,就是要梁中书准备给蔡京的生辰寿礼,按惯例还是十万贯生辰纲。
这个剧情迄今仍然不时上演,而且,场景越来越大,不仅限于翁婿之间。在此,绿野老道弱弱的问一句,剧中诸如梁中书这样的角色,都是心甘情愿的吗?
梁中书当然不情愿,十万贯寿礼不是小数目,而且,每年都要搞一次,能承受得了吗?大名府固然很富有,但是,北宋熙宁变法之后,朝廷财政加剧了对地方的搜刮,蔡京掌政时,国库充盈,达到五千万缗(贯)。当时,全国总共四百座军州,均摊下来,每个军州约合12.万贯。所以,上供给蔡京的生辰纲,几乎相当于一个军州上缴给朝廷一年的收入。
梁中书有蔡夫人监督,时刻警示,敢不照办。但压力实在又太大,没有办法,便两次制造了生辰纲劫案。果然,经过这两次折腾,《水浒传》中再也没有提到生辰纲的事情。好比花石纲事一样,宣和年间就被终止了。
《水浒传》中,梁中书把杨志留在身边,充为留守司的家将保安,整天在蔡夫人身边转悠,且又不断说杨志的本事了得。安排杨志押运生辰纲时,又是当着蔡夫人的面,而且,把蔡夫人的奶公安插进去,见证生辰纲被劫,蔡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
施耐庵的创作意图从文本故事看,施耐庵写这个故事,是有蓝本所据的,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就有智取生辰纲的记载:
是年,正是宣和二年五月,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
马县尉等人行到五花营堤上田地里,被八个大汉用蒙汗药麻翻,劫走了生辰纲。这八个大汉是石碣村的铁天王晁盖,以及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燕青。
施耐庵改写了这个故事,把马县尉换做杨志,把蔡京的生辰改做六月十五,把梁师宝改做梁世杰,成了蔡京的女婿。这样改写,除了揭露北宋徽宗时期的朝政腐败,官员贪赃而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这个含义,就是抨击唐代以来的“羡余”制度。
所谓羡余,起初是皇帝向地方征收的正税之外的各种附加税,以增加朝廷收入。唐代时,改为由地方官员向朝廷上缴赋税盈余。羡余即余剩的意思,但从字眼上看,大有朝廷眼红地方利益,巧立名目加给地方的额外负担。《宋史·食货志》中记载:“时又有元丰库 ,则杂储诸司羡余钱。”
北宋晚期,吏治腐败,朝廷权臣也以各种名目,向地方伸手搜刮。地方官员无奈,只得加大搜刮力度,把“羡余”转嫁给百姓。
宣和年间,蔡京、朱勔等人大兴花石纲事,导致了东南方腊造反。而施耐庵则以生辰纲事,引发了梁山大聚义。因为梁中书的造假,晁盖等人的打劫,生辰纲不再有,而梁山聚义却因此拉开帷幕。
这大概是梁中书选择杨志押运生辰纲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慈禧是满人还是汉人?
历史上一些没有具体记载的事,往往都会存在多种说法。虽说也有一些事,正史中没有记载,但野史等民间传闻一般会有所涉及,这种未加考证的记载,实际上没有多少说服力。至于那些正史野史都未谈及的事,自然就众说纷纭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慈禧太后是汉人还是满人?原本这个问题没有争议,清朝皇帝为了保持皇室血统纯正,都会娶满族女子做皇后和妃子,这样慈禧太后自然也是满人。
但民间说书人却有一种说法,说慈禧太后是汉人。根据是,孙殿英派人挖掘清东陵时,参与挖掘慈禧太后的陵寝的士兵,出来后称他们脱下慈禧太后的靴子,看到的却是一双小脚。
那时只有汉人女子才有裹足的传统,因此看脚的大小也成为了鉴别一个女性是满人还是汉人的依据。说起孙殿英掘墓这件事,那时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这件事之后,一时间民间的说书人都把这件事作为一个热点话题。
传的人多了,自然说法也就逐渐发生变化,一些说法甚至还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据民间流传的的一种说法,慈禧太后之所以会是汉人,是因为叶赫那拉惠征为了应付咸丰帝选秀,而把做丫鬟的慈禧太后谎称是他女儿,将她的名字改为了叶赫那拉玉兰。
后来她在宫中奋斗了数年,终于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实际上,民间传言很多都是改编而成的,说书人为了让说的内容更具吸引力,往往会编撰一些虚假的事,慈禧太后是汉人这个说法正是编撰而成。研究人员后来清理过慈禧太后的陵墓,发现慈禧太后的脚是天足。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民间传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原本一个人编造的故事,经过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就会形成一种共识。
这种现象很常见,一个错误的地方往往会因为这种虚假传播而被很多人所接受,结果显然是歪曲事实。说慈禧太后是汉人还是满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很多人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
这一方面跟慈禧太后这一人物的影响力有关,正是在她的影响下,清朝越发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她真的是汉人,就显得很具讽刺意义了。
和她有关的传说不少,这些传说大多都是没有经过考证的事,因为一些人道听途说,很多人跟风就选择了相信。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历史上的事,即使是正史记载的内容,可能也有很多是故意编撰而成。
至于民间的说法,更多的是个人的想法,百姓对于这些事的真实性虽然感兴趣,但没到那种追根究底的程度。
说书人说什么,听书的人就信什么,这些事情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故事,故事自然越有趣越好。
然而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找到事情的真相就很重要了,纵使是这样一个看似没多少意义的问题,也要用足够的事实根据确定正确的结论。或许一个直接的事实是,咸丰帝选妃本就是一件重大的事,在这种事情上叶赫那拉惠征自然不敢懈怠。
如果他的女儿被选为皇后,他也能获得不少好处,这样他就没必要非要找一个丫鬟来冒充女儿。因此说书人说慈禧太后是汉人的原因,没有多少说服力。
那为何会有参与挖墓的士兵说慈禧是汉人呢?这个原因就有很多了,或许是有些士兵为了消遣或者引起关注,所以故意编造了一个故事。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也就凑个热闹。
网传伊藤美诚赛后接受采访?
是真的,不是什么网传,世界杯决赛后,记者采访她,让她评价一下当天的比赛,她原话是这样说的:
‘’嗯,打得不差吧,但是,怎么说呢?我打出了自己的风格,但是最后有点着急进攻了,在关键球上,孙颖莎的表现更好。不过我自己觉得她已经是我可以战胜的一个人了,不像之前一样感觉距离她很远,我们要更多的去训练,加油努力。如果我们可以很平常的去接中国队运动员的球的话,那将会更加拉近跟她们之间的距离,成为可以战胜她们的人。真的很享受每次跟中国队的比赛,也比之前遇到她们的次数多了,每次和她们交手我们就会更加清楚自己的实力在哪里,我也能体会到中国球员每次都非常认真的在跟我们对决,我真的非常开心。‘’
其实她说的是事实,但是也有点儿嘴硬,打的不差是事实,可是她真的开心么?没有一个人输球会开心的,何况2-0领先下被逆转,又是决胜局10-7领先下被逆转。到手的鸭子明明飞了,鬼才相信她开心。还是我们女乒姑娘们实在,是什么就是什么,输了就是输了,也没什么嘛,嘴这么硬就有点装了。小枣刘诗雯2018年世锦赛团体赛决赛,大比分3-1领先下被伊藤美诚翻盘,决胜局在10-8领先下被伊藤美诚连追四分,虽然小枣地四盘再度上场3-0赢下平野美宇,第三局6-10落后下连追6分胜出,可是小枣刘诗雯只是觉得自己必须拿下这一分。在央视《风云会》节目上,主持人张斌问小枣刘诗雯的感受,刘诗雯说输球的感受印象更深刻。小枣坦言输给伊藤美诚自己很懊恼,本来有机会赢的。
看,这就是伊藤美诚为啥19岁了不是世界冠军,而我们的球员可以做到。因为我们球员看到的更是自己的不足,能真正认识差距,能客观看待自己。其实伊藤美诚和国乒姑娘还是有点儿小差距的。只不过她嘴硬,不开心也要说开心。可是小枣2018年世锦赛团体赛上,得冠军了,也没有多开心,输球一直在她心里,她一直在想着如何再让自己变得强大。
如今,小枣刘诗雯世界杯团体赛事上,在女单和女双双线作战,一局未丢,女团决赛,一人独得两分,堪称最棒的球员,李隼主教练盛赞刘诗雯真正起到了领军人物和大姐大的作用。其实刘诗雯才是真正享受比赛,可是刘诗雯却从不说这混账话。
所以伊藤美诚还是多学习一下别人吧,你们说是不是,等自己真能对别人有把握时候,才说享受比赛吧。
为何天蓬元帅这么大的官职调戏一下嫦娥就受到这么严重的惩罚?
嫦娥是一个存在于神话中仙女,因为“嫦娥奔月”的故事广为人知,后来《西游记》中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而被贬下凡。那么,嫦娥究竟有怎样的人物,让天蓬元帅只是调戏一下,便从天庭高官,贬至凡间呢?
咱们先了解一下嫦娥的来历,看看这位女子究竟如何上天为仙。关于嫦娥的传说,不胜枚举,我简单和大家说一下我知道一些。
嫦娥出身来历有一种说法,是说嫦娥当年和后羿处对象,这个后羿贼猛,嫦娥老喜欢她了,后羿也十分喜爱嫦娥。后来,嫦娥把天上多出来的太阳都给射下来了,让世间重回太平,拯救了无数的黎民百姓,这件事儿让西王母知道了,觉着这个后羿是好人,于是赐给后羿一瓶不死药。
这件事儿让后羿的一个徒弟逢蒙知道,这个逢蒙的射箭技术得到了后羿的真传,但是他对后羿不知道感恩,反而暗害了后羿,还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不肯,一怒之下,嫦娥把一罐不死药全吃了,估计是不死药吃多了,不仅不死,还飞升月亮,成为了其中的神仙了。
逄蒙学射于羿 ,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胜己,于是杀羿 。还有一种说法,与这个版本不一致,有点阴谋论,是说嫦娥得知有不死药这种好东西,想永驻容颜,于是趁后羿出门办事,她偷摸的给全吃了,飞升月宫成仙了。这个版本把嫦娥给黑了,成为了一个心机婊。
还有说后羿特别残暴,搞得民不聊生,嫦娥为了阻止这样的暴君长生不老,于是一口气儿把长生不老药给干了,飞升天庭当了神仙了。
也有说后羿成名之后,真个人变得特别膨胀,利用英雄的名声,四处搞事情,最主要的是居然与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暧昧关系,搞得不清不楚,这件事情让嫦娥知道了,贼生气,一怒之下,吃了西王母给后羿的不老药,飞升当了神仙。
早期一点的传说记载,嫦娥飞月之后,成为了一只月球上的癞蛤蟆,后来演变成了玉兔,再后来成为了宫女儿,这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向往。
但是不管嫦娥的版本有多少,嫦娥的来历大家是清楚了,那就是后羿的媳妇儿,吃了西王母的不老药,飞升成仙。
天蓬元帅被贬真相大家都知道,成仙的渠道一般是修行千年,道行够了自然飞升天界,位列仙班。也有唐僧师徒四人这种,本身都是仙人根基,后来因为一些事情需要历练,最后成为神仙。还有就是许仙这种,借了儿子和媳妇的光飞升天界。但是嫦娥这种靠吃药飞升天界的人,在天界地位应该不是很高。
这种没啥本事,靠西王母药丸当神仙的女子,在天上也就是普通的月宫宫女,归太阴星君管辖。天蓬元帅则是统天兵的高官,如果非要做个比喻的话,他是统管天庭水军的司令,权利极大。
如果按照凡间的眼光来看,天蓬元帅如果看上嫦娥,嫦娥不主动投怀送抱就不错了,仅仅是调戏,应该不是什么大事情,毕竟天蓬元帅也没干什么坏事,就是嘴上占占便宜。但是这是凡间的想法,天庭神仙不能有七情六欲,天蓬元帅此举虽无大错,但是却罪不可恕,因为他已经触犯的天条,动了情,所以被贬下凡间。
天庭政治背景去看此事,天蓬元帅应该是得罪了什么大人物,他身为北极四圣之首,能处理他的只有玉帝,这样看来,天蓬元帅很可能是紫薇大帝一脉的人,最终紫薇大帝衰落,玉帝借机收拾天蓬元帅,削弱他的势力。
再从如来一方势力来看,天蓬元帅被贬,很可能是如来受意玉帝,此举正是希望他能贬天蓬元帅下凡,护金蝉子转世镀金。但是如来点名要天蓬元帅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如来像玉帝要人使唤,玉帝正好来一个顺水推舟。
总之,嫦娥身份并不高贵,而是来自人间,属于西王母下属仙人,受管制于太阴星君,为月宫宫女。天蓬元帅地位超然,调戏嫦娥本不是大事,但是动凡心乃为天庭不容,加之形势使然,落得被贬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