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水浒披风,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文艺家?
一提到科学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不可否认,相对于西方,中国的科学家不够突出,人数也较少。但我们毕竟有5000年文明,自古至今还是有不少彪炳史册的科学奇才的,比如祖冲之、张衡、毕昇等,他们在所处的时代,也是名震世界的。然而有一个现象不能不承认,就是在古代,尽管中国有不少世界级科学家,但基本都是男性,女性科学家极为罕见。
据中国现存古籍记载,中国古代数千年间与科技有关的女性不过数十人。由杜石然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中,提到的女科学家仅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也极少提及中国女科技人员。我们之前的教科书上也仅提到宋末元初的黄道婆,但她也只是改进了棉纺织技术;还有就是嫘祖,即我们的祖先黄帝的结发妻,她是养蚕业的发明人。然而,不管嫘祖还是黄道婆等只不过是跟科技有关,还谈不上科研,真正的女科学家确实难觅。
不过在清朝,确实存在一位女科学家,而且是世界级的。尽管她在中国的史籍上记载很少,但却被世界科学界推崇。她虽然只活了29岁,但却因其突出的科学成就享誉世界,死后203年其姓名却被一颗小行星命名,她还被印在外国的一张明信片上,堪称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科学家。那么这位女子究竟是何方女神?有何杰出的科研成果?为何在中国不广为人知?本期分解。
(一)科技世家
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会凭空出现,它的诞生必然有一定的条件或者环境。人才亦然。毫无疑问,她诞生在一个有科学基因的家庭。她叫王贞仪,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长县。王贞仪于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苏江宁上元县(今属南京)的一个医生家庭。
王贞仪的祖父王者辅,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他虽是仕途人物,但也是一位学者,或者也是科研人员,他精通历算,也著述甚丰。尤其是,他嗜书如命,据说藏书达到七十五橱。所以王贞仪自小就是在书窝里长大的。
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也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年轻时虽也热衷于仕途,但时运不济,屡试不第,便弃文从医,成为一名医生,对医学颇有研究。在父亲的影响下,王贞仪对医学也比较精通。不过对王贞仪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祖父。
(二)全能的才女
王贞仪的祖父曾把家从安徽迁到江苏,后又迁至吉林,最后在吉林去世。王贞仪在11岁时,随祖母去吉林为祖父奔丧,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她有机会阅读祖父丰富的藏书,这使她血液里的科学基因被彻底激活。后来她又随同祖母和父亲去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游历,又增加了不少见识。可以说,她小小年纪便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上她的天赋异禀,她的人生注定会与众不同。
王贞仪可以说是一位冠绝古今的全能型才女。一般才女所擅长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自然不在话下,她还巾帼不让须眉,骑马射箭也颇为擅长。她十几岁时,就曾向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骑射,史书说她“跨马横戟,往来如飞”,达到“发必中的”的程度。为此,王贞仪还曾写下如此诗句:“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她还曾以花木兰、大小乔等为题材,写下了《题女中大夫图》的长诗,抒发自己“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似丈夫”的胸怀。
不过王贞仪为后人称道的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才和武才,所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甚或精通骑射,俗。奇女子就是奇女子,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就提出“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她认为学问并不是专门为男人而设的,女子的智慧并不比男子差,照样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她的才学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天文、数学和医学上面,她可谓是一位有世界意义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甚至是物理学家。
先说医学方面。王贞仪从小向行医的父亲学习医学理论,不但精通医理,而且能切脉处方。在医理上,她第一次提出了五诀,同时提出治病用药八要。王贞仪重视医理与临床的结合,她的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据史书记载,她医术高明,20多岁便有了“女中华佗”的称号。
再说数学方面。在当时中国的学术界,曾有一个以梅文鼎、梅珏成为中坚力量的安徽数学学派,王贞仪也是其中的核心之一。她在数学研究中,注意吸取中西算法之长,化繁为简,灵活运用,不受旧方法旧思想的束缚。在数学方面她的主要论著有《历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重订筹算证讹》和《西洋筹算增删》《勾股三角解》等。
王贞仪在“筹算”方面很有研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在没有计算器的古代,它跟算盘一样,是古代的“计算器”。算筹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小棒,计算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
“筹算”是在17世纪初叶,由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的一种计算法,明末传到我国。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王贞仪也从事了这项研究,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这种繁杂的算法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明易懂。
我们现在用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笔算法是1903年才传人中国的,在这之前,中国的算术主要是靠珠算和筹算两种方法。
不过,王贞仪在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在天文学方面。她对探索宇宙星辰的奥秘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她不仅阅读中外天文著作,还长年坚持夜观天家,日算星辰,日积月累,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第一手资料。
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相信“地圆说”和“日心说”的学者之一。中国古代,人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以为日月星辰围绕着自己转,并且只有“天圆地方”的概念。但王贞仪通过自己的研究,推翻了这个“约定成俗”的观点。
她在著作《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吗?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之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王贞仪正确地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这是一个很科学的认识。
王贞仪还很善于逻辑推理,她在《地圆论》中提出“地”是圆球形的六大理论时,并没有现代科学实验条件,而纯粹是从已有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用逻辑方法推导出来的。而逻辑推理正是中国古代的学者最欠缺的东西。
王贞仪还对日月食有专门的研究。在古代,日月食现象被蒙上神秘的色彩,比如天狗吃月亮等,甚至还被用来预测吉凶。祖父留给她的古书《灵宪》里,曾记载着关于月食的理论,称发生月食时,太阳在地球与月球之间。这个理论与科学事实不符。在当时,王贞仪就察觉出了其中的错误。为了揭开日月食的秘密,她经常披风饮露,独坐户外,仔细观察星象的运行和变化。
她还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搞试验。没有科学仪器,她就自己动手制造。
有一天,王贞仪关紧门窗,一个人躲在屋里做实验。到了吃饭的时间,她母亲在房门口等了好久,仍然不见她出来,就非常好奇地从门缝向内张望。
原来,王贞仪把水晶灯悬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小圆桌被扳倒在灯下当作地球,而她手拿着镜子当作月亮,模拟月食发生的情景。她一遍遍地移动着镜子,反复观察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就这样,她终于弄清了日月食这种天文现象。
她还写下了著名的《月食论》一文。在该文中指出,月亮本身不发光,太阳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们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见到望(月圆),初一才能见到朔(月隐)。朔的时候,只要太阳和月亮近于黄白二道的交点,太阳光被月亮所遮,就会出现日食。由于太阳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遥远,因此随观测者位置的不同,见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了望,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子,就会发生月食。她所阐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论,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王贞仪博览群书,但并不迷信,能够批判地吸收。如当时一些历书将恒星年同回归年的区别,说成起于汉武帝进行太初改历的时候。王贞仪指出,这种差别并不是起于《太初历》,而是自晋代虞喜发现“岁差”以后才“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历书上还说,由于岁差,春分点逐渐东移。王贞仪指出,岁差引起的春分点移动是西移而不是东移。
在我国何时产生“定气”( 定气是一种确定节气的制度。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为标准,自春分点起算,黄经每隔15°为一个节气)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定气”始于唐代历法。王贞仪批评说,“定气”开始于北齐的张子信,其后隋代刘悼,唐朝李淳风和僧一行才测得更加精密了。王贞仪这些批评和见解,基本符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实际。她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至今仍使我们钦佩。
在古代,如果谁懂得天象,那几乎是被誉为神人的。比如诸葛亮,他就颇知天象,曾经预测到在冬天会刮东南风,而造就了一场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赤壁之战。不管东南风是不是他借来的,但总归是他明白会刮此风,所以诸葛亮凭此而成“神”。
而王贞仪也是懂天象的。她因为长年保持夜观天象的习惯,就也显得颇为神奇。有一年她预测到安徽宣城会有涝灾,提醒当地农民注意,应种抗涝的高杆农作物。可是人们都不相信这个小女子的言论。结果,没多久,竟真如她所言,宣城多日大雨,给农民的收成带来了严重影响。这时人们才想到王贞仪,于是问她怎么回事。王贞仪答道:蚂蚁纷纷爬向高处,动物敏感,如若发生异常,必与天灾有关。
做为一名全能型才女,王贞仪在文学方面当然也有建树。她著有《德风亭初集》十四卷、《德风亭二集》六卷、《文选诗赋叁评》十卷、《女蒙拾诵》、《沈疴呓语》各一卷等。其文才也是很高的。比如她在邳州写的一首诗《下邳夜泊》:“黄石城头雨未干,晚风吹送角声寒。扁舟莫道小如叶,载得春愁分外宽”此诗绝对属上品,尤其是后两句,描写愁思的效果也不亚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王贞仪为何在中国并不广为人知
王贞仪大多的科学研都在18至24岁之间,在此阶段,旁人都已结婚生子,而她的婚事却一再推迟。直到25岁时,才与安徽宣城秀才詹枚结婚。詹枚是思想很开通的人,他甘当妻子的帮手,与王贞仪一起读书,并协助她整理书稿,还为王贞仪出版著作而四处奔走。这一点她是幸运的。但她又是不幸的。天妒英才,她因长年的科研工作,再加上家务的劳累,使自己积劳成疾,在她年仅29岁时,便被病魔夺去了青春的生命!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王贞仪并非一个傲慢的人。临终前,她嘱咐丈夫将多年手稿删除或焚毁,至多留下十二三卷,剩下的交由好友蒯夫人处置。这点有点像奥地利文学大师卡夫卡。
丈夫詹枚在悲痛中将手稿整理校订,后半生致力于这些手稿的出版琐事。如此,王贞仪的贡献才得以部分面世。好友蒯夫人的侄儿,即清代会典馆总纂的著名学者钱仪吉阅后感叹:“贞仪有实学,不可没。”
我国历代学者对王贞仪的评价都很高。清代著名史学家钱大昕赞扬她为“班昭之后,一人而已。”他这里主要指的是,古代懂天文的女子极少,东汉的班昭也懂一点天文知识,但也没有什么成就,她得以史册留名的是对其兄《汉书》的续写。所以,也可以说,王贞仪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女天文学家。
英年早逝,是王贞仪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广为人知的一个原因,但她的被埋没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科学家在科研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必须同科学的敌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伦理进行坚决的斗争。还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做诗绘画的时候,就有一班封建卫道士嘲笑她,说女孩子的正当职业是刺绣、缝纫,做家务,相夫教子,不应以文史翰墨为事,她经常遭到攻击。但是王贞仪具有很强的反叛精神,她据理驳斥,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她顽强地抵抗封建礼教的重压,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
王贞仪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还为妇女的地位呼号,为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学习科学文化的机会而鸣不平,充分表现出一个独立的女性要求自尊、自强、自爱、自立、平等的崇高精神。
事实证明,越到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学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之类。面对这些邪恶,王贞仪在《葬经辟异序》和给她父亲的一封信里,明确宣布,这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风水”绝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还有人抬出所谓“风水”本是古代圣贤倡导的,以此来打压她。王贞仪指出,这正是那些圣贤的缺点,学古人必须取批判态度。王贞仪的科学成就正是在同这些谬论邪说的斗争中取得的。
但这也正说明了,在封建礼教统治的社会,一个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女性,她的生存空间是多么狭窄,她的认可度是多么小。即便在许多年后,王贞仪的科研成果被世界认可,但在当时是没有地位的,在她所处的时代,她是被埋没的。所以在中国的正史中,王贞仪鲜有记载,即便有也是语焉不详,所以她的事迹不可能在古老的中国广为传颂。
还有就是,在清朝的中后期,中国开始进入全面落后于文明世界的颓废时期,整日处在落后挨打的局面,科学研究当然不被重视。从那时起,被载入史册的多是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改革派和革命派、爱国人士等。女性更是如此,比如秋瑾等,至于像王贞仪这样的科学家女性,当然是被忽视的。
然而,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即便被埋没数百年。今天,王贞仪在世界再次闪光,在科学界的地位再次被提升,历史给了她一个公平。
王贞仪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宇宙宏观与微观结合来理解“天圆地方”这个概念的人。2000年2月8号,也就是王贞仪去世203年之后,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Wangzhenyi(即王贞仪星)。
王贞仪先生,是中华民族的永远的骄傲。
你心目中最燃的动漫是哪个?
大家好,我是娱乐八卦看电影。我心中最燃的动漫是《魔吒之魔童降世》。
每个人都有童年,提到童年就不得不想起那一部部经典的动画片。而说起动漫,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日漫了。众所周知,日漫带给我们很多欢乐时光也塑造了一部分动漫爱好者的三观。比如经典神作《新世纪福音战士》,《叛逆的鲁鲁修》,《全金属狂潮》,《高达》系列,《天元突破》,《火影忍者》,《海贼王》,《死神》,这些都是超级热血爆燃的神作。可是说到国漫,这年才出现一批神作。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部超燃的国漫《罗扎之魔童降世》。
故事背景讲述的是天地灵气孕育了一颗威能巨大的混元珠,恰逢此时正值封神之战预备期,天尊道祖们都忙着下这盘天地棋局。
既然是棋局,那自然少不了棋子了。
于是混元珠就被元始天尊炼化,一分为二,分为了红色的魔丸,以及蓝色的灵珠,并在魔丸上施了一道天劫咒,三年后魔丸将在天劫之下灰飞烟灭,而灵珠则被内定为封神战将之一。
提到灵珠,是不是大家就想起来哪吒还有个别称叫“灵珠子”?
如果你以为这次哪吒就是灵珠子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由于申公豹不满师父元始天尊对太乙真人的偏心,居然来了个移花接木,狸猫换太子的把戏玩得贼溜。
最终,反倒是魔丸成为了李靖夫妇的儿子,而灵珠则成了龙王的儿子敖丙。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太乙真人是一个骑着猪到处乱飞的大胖子,脑袋时常不灵光,浑然看不出传说中玉虚上仙的高深莫测形象。
而阴险狡诈的申公豹,居然是一个说话结结巴巴,经常上半句说完让人误解,下半句连起来才是完整意思的宇宙奇葩。
至于李靖的老婆大人,更加不是传统神话中的温柔贤惠,而是一个大口吃肉喝酒,性格慓悍,足以披甲挂帅的巾帼女汉子。
这样的人物设定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更接地气。
这刚生下来的哪吒那叫一个凶焰滔天,刚一出生就各种暴走,把太乙真人搞得灰头土脸,最后用乾坤圈才终于制住他。
不过即便孩子真是个妖孽魔物,即便知道孩子只有三年寿命,三年后就要死在天劫下,李靖夫妇依然保下了哪吒,只因为这是他们的儿子。
由于小时候全陈塘关的百姓都看到了哪吒的凶威,所以从小到大就没人拿哪吒当正常人看,大家明里暗里都叫他妖怪,怕他怕的要死,几乎是只要听到哪吒的声音,就赶紧躲起来。
常人最喜欢说的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概就是老百姓心中的写照。
在这种被所有人孤立的情况下,哪吒的性格也变得十分偏激,他本想成为所有人心中的大英雄,替百姓斩妖除魔,可大家都说他才是妖怪,于是哪吒开始变本加厉地调皮捣蛋,只有爹娘才能让他感到一丝温暖。
但李靖却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你是谁只取决于你自己。
没错,生而孤独的他,成仙成魔,真的只在一念之间。
转眼间,三年过去,学了一身仙法的哪吒已经抱着火尖枪饥渴难耐,迫不及待想出去斩妖除魔了。
不过李靖看他实在是戾气太重,下手没有分寸,在测试幻境中经常斩妖除魔的同时,把老百姓们也一起灰灰了,所以不让他出去。
咱们的哪吒小朋友根本不吃这一套,自己画了个圈圈钻出了山河社稷图,兴高采烈地斩妖除魔去了。
然而,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逢终于还是来了,在海边,他结识了敖丙。
生性善良温和的熬丙与他在沙滩上踢毽子,夕阳西下,这幅美好的画面仿若永恒。
哪吒对熬丙说: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看到这里,其实我就已经有点恍惚了,因为某种程度来说小编性格比较早熟,小时候想法就与别人不同,简单来说就是不大合群,说话也容易冷场,性格也略有偏激,还时常孤芳自赏,这个魔改版哪吒的经历也让我想起了我人生的第一个朋友,当时我也以为那就是永远的朋友了。
我想,所谓好作品,就是指能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那种吧。
紧接着,剧情的高潮部分终于到来,李靖夫妇决定在哪吒三岁大限到来时,给他举办一场生日宴会,将会邀请整个陈塘关老百姓前来给他送上生日祝福,并用善意的谎言告诉他,其实他的身世是灵珠转世,注定要成为封神之战的大奖,注定要封神的存在。
这番话,对性格偏激的哪吒来说,其效果不亚于“速效救心丸”,他一直渴望得到大家的认同,此时终于要实现愿望了,于是整个人都恢复了活力。
然而表面上一切按照计划进行,实际上已经是暗流汹涌。
申公豹和龙王敖广已经私底下策划了一场阴谋,而哪吒的好朋友敖丙,就是阴谋的核心。
此时的世界背景乃是商朝末期,乱世到来,必出妖孽,整个世界到处都有妖魔鬼怪,魑魅魍魉横行。
而龙族本就是妖族中的王者,世人对龙族有天然的恐惧,因此在计划中,敖丙的龙族身份绝对不可提前暴露。
岂料当哪吒从申公豹口中知道真相,彻底爆发成魔童完全体时,本来将他压制住的熬丙,却被李靖当场揭穿龙族的真实身份。
在老百姓看异类的眼神中,他停下了飞走的脚步。
在太乙真人威胁要禀告元始天尊,要惩戒龙族时,他身形颤抖。
在申公豹一番挑拨后,他闭上了双眼,再睁开时已是杀机滔天。
熬丙引八方海水,冰封海面,想要直接以泰山压顶之势彻底摧毁陈塘关,让所有知情者死亡,就不会泄露龙族的秘密。
一怒之威,恐怖如斯!
老百姓们在这等浩瀚威能面前犹如惶惶不可终日的蝼蚁,只能等待即将到来的悲惨结局。
而此时早已因怒火而离去的哪吒却是得知了另外一个真相,彻底明悟的他总算在关键时刻回到了陈塘关现场,与好朋友敖炳来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力挽狂澜。
变身后的哪吒真的是帅到爆炸啊啊啊啊!不管男女看了都一定喜欢这个造型的哪吒!
值得讽刺的是,刚才在百姓眼中的除魔卫道者“敖丙”,此时成了要毁灭他们的魔神,而之前被大家误会的魔丸“哪吒”,却成了当之无愧的救世主。
果然,仙魔只在一念间。
当敖丙喊出那句:不要挣扎了,这是你的宿命。
哪吒却是大吼道:去他鸟的宿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当敖丙自嘲道:我是龙族,是灵珠,你是魔丸。
哪吒冲他愤怒道:放屁!我爹说过,你是谁只取决于你自己!
然而,天地不仁,冥冥之中早已定下的天劫终究还是降临了。
此时的故事已经进入了整部影片最热血,也最感人的高潮,整部电影画龙点睛之处就在这里。
联想到最初那些让人忍俊不禁,放声大笑的搞笑剧情,整部影片就仿佛活了过来。
“不成,功便成仁”的结巴大仙申公豹。
好了,故事的结局就不细说了,总之这部电影节奏纯熟,煽情和搞笑并存,剧情不拖泥带水,收放自如,是一部难得的大作佳片。也是国漫超燃的一部好片子。
还记得那些给你留下最深记忆的电视剧吗?
我最难忘的就是韩剧玻璃鞋,我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吸引到了我,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找来看一遍,现在不好找了,各大平台好像都没有播放。
里面讲述的是芸曦和苔曦两姐妹两姐妹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在他们去找爷爷的途中,两姐妹突然走散,妹妹芸曦却因为车祸失去了记忆力,被肇事司机带回家抚养,寄人篱下在加上那家的叔叔对他图谋不轨,本来应该是小公主的她遭遇各种磨难。不过好在她性格善良,不管遇到什么困境,她都是笑着去应对。后来姐妹俩在一个集团工作也没有认出彼此,姐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各种为难,最后我们的芸曦查出白血病。在住院当中,因为身体相当虚弱的情况下突然什么都想起来了,想起了她最爱的姐姐就是苔曦姐,她吵着要去找她姐姐,正在此时,已经知道真相的姐姐也赶到了医院,两姐妹抱头痛哭,每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都要哭好几次,为芸曦的悲惨命运————很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当我遇到困境走不出来的时候,我就会找来再看一遍。刚看到一句话南方人在搞钱?
确实是这样的。
我是北方人,以前基本是在北方过年的。北方人过年基本上是拼酒拼吃拼走亲戚。一个正月喝的天昏地暗。我平常酒量可以,来的亲戚你都要陪着喝一场,并且是一醉方休,否则就会被亲戚认为是你对他不够热情。然后就是各种朋友轮流作陪请着喝,由于界限难以把握,酒场出事也屡有所闻。我的一个同学身体肥胖,患有高血压,但就是酷爱喝酒 ,我们哪里叫酒燃燃,喝不醉誓不罢休,结果在一次朋友聚会时喝死了,老婆闹的不可开交,结果每人赔了几万元了事。
北方人春节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打麻将,和亲戚打,和朋友打,亲戚朋友走了,家人之间打,并且都多少带点小刺激,也是打的昏天黑地,我有一个亲戚,饭做的好,麻将也打的好,结果白天黑夜连轴转,把腰疼病打犯了,到现在躺着不能起床。
在北方,公职人员四五千,打工族三四千,由于赚钱渠道窄,年轻人被锁死在下层,过年时开开心心地打麻将、斗地主、再看看快手主播的大长腿。过了春节,各奔东西,开启打工之路! 一年复一年,如此往复!
到南方过年,南方人对过年看的很淡,吃的和平常差不多,很少看到拼酒的现象,他们更多的在一块是聊生意,交流信息,为来年做准备,也很少见到打麻将的情况,我有一个亲戚,是个小老板,他住着豪宅,开着豪车,滴酒不沾,过年时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恶补了几天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利用过年拜访了几个合作伙伴,我参加过他们的一次聚会,选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庄,他们谈论的是产品、渠道、资源想办法寻找下一个风口,怎么赚利润和差价;互相交流的是行业、模式价值,思考的是迭代和升级,谈的是估值,需要如何持续迭代自己;谈的是政策、趋势研究的是运筹帷幄运作,谈的是市值,如何努力保持在认知最顶端。不被市场碾压,不被时代淘汰。
那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 财大气粗的优越感,生活优渥的幸福感,相互交织,我有一些,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他们谈来谈去都跟钱有关,这也许就是南北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
大家都说说水浒中宋江的领导力到底怎么来的?
多谢一言午马的邀请。
其实纵观《水浒》全书,岛主都看不出宋江有何高超的领导能力,他能统领梁山群豪与其说是靠能力不如说是靠威望,个人认为在宋江身上这二者是可以划等号的,以此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宋江的所谓领导能力是如何得来的了。
官场历练(白道)。上梁山之前宋江在郓城县做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可见他对官场上的那一套很是精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会“来事儿”,这些自然会成为他领导力的一部分。加上身为押司宋江有职务之便,单看私放晁盖一节就可以看出来他很会运用手中的权力卖人情,而且是救命之恩,这样的领导谁人不服?
江湖经验(黑道)。尽管身在朝廷,但宋江“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所用手段简单点说就是仗义疏财,好吃好喝好招待,再叫几声哥哥兄弟,临走还要塞钱,“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要知道除了部分官宦出身的梁山好汉外,大部分梁山中人都是江湖草莽,尽管他们图的是财,但就算干的是鸡鸣狗盗(时迁等)、占山为王(周通等)、横行乡里(穆弘等)的龌龊勾当,也非要标榜一个“义”字,宋江“财”“义”并行,双管齐下,众人岂有不服之理?
最后补充一个疑点,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宋江绝对不是个清官,押司官职不大俸禄不高,而宋江的家人则是“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也没有柴进的殷实家产,所以他肯定是有计划外收入的,不然哪有资本“仗义疏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