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早确定的是哪个节气,公元年和农历年是如何确定的?
历法,有太阳历与月亮历。太阳历即地球绕太阳一个周期的时间,约365日。月亮历,月亮的一个朔望周期,十二个月约354日。中国古代历法为太阳历和月亮历阴阳合历,平年约354日,闰年约384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历划分的,为协调太阳历与月亮历,不得不三采取置闰月的办法,十九年七闰。
三个节气是什么?
我国传统节气共有24个.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天干地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感谢邀请。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至晚,在商代就已经被用来纪日了;“干支”,分别是古人的两种计数方法;其来源,当是“枝干”之“干”,以及“枝干”之“枝”;前面加上“天”、“地”二字,是阴阳五行学说成熟以后的事。
一商代甲骨文和金文证明,那个时候,就是距今3300年前,已经采用干支纪日法。
当时,“十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巳午未申酉戌”这些字,都已经有了。
以干支配合、循环往复纪日的甲骨卜辞,出土了不少。最著名的一片,是编号为“《合集》37986”的甲骨。
甲骨文中,也有了“干”字,不过是表示武器。狩猎的“狩”字,是人手持武器的象形——人手握“干”。“支”字未见。由此可知,商代,并不以“天干地支”称呼这二十二个字。 (甲骨文中的天干)
二商代,不以干支纪时,而是一干支代表一天,分昼和夜,称为“日”和“夕”。纪时还相对粗旷,分为十七时段,“日”间时段多,“夕”间时段少——日夕时段长短不一。
当时,也不以干支纪月纪年。 纪月以数字,即一二三四。这对后世亦有关键性影响。
当时的人们,已经使用阴阳合历是确定的——按月亮朔望确定月,按太阳光的回归计算年。而且懂得了置闰,只是稍有混乱——一般是置闰时一年为十三个月,但从甲骨卜辞看,显然有忘记置闰的时候,以致一年中有多个闰月。
商代的纪年方法,目前从甲骨卜辞中,未发现有明确信息。 (甲骨文中地支)
三干支的产生,一是一定和农业生产有关;二是很可能与自然现象和计算方便有关;三是和商代祭祀有关,这一点后面说。
比如“天干”。 商代,很明确,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方法。李约瑟曾对此十分感叹。
西方,古希腊也使用的是“十进制”。有学者提出,这与人有十个手指有关。所谓“掐指一算,计上心来”。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最初的古人,肯定是靠数手指头计数的。澳洲原始部落的人们,在上个世纪初,最多就能数到十个手指,能把自己十个脚趾加上的,就是“大天才”了。
为何又有十二个地支呢? 其实,世界上各国的早期居民,以“十二”计数的不少,英制现在还包含这种计数方法。
这极大可能,与一年中,月球朔望十二次有关。也有学者说,和人的一只手除拇指外有十二个关节有关——计数的时候,不是扳手指,而是以拇指掐其余四指的关节。亦很有道理。
四那么,问题也就来了——既然商代已经有了计数的一到十的文字,为何要专门再创造十个“天干”字呢?
张光直先生对商王世系的研究,应该可以作为解释这个问题的参考。
商王,都是以“十天干”为名的,如“上甲”,就是第一个商王;“大乙”,就是商汤。
张先生认为,第一个字,是具有区分意义关键性词——可以区分不同的商王,不用去管。后面的甲乙丙丁,才是重要的。 他的假定是,商王族分为十个部分,皆以“干”日为名,商王选自这十个部分或部落,他们死后,则以其所属之“群”为谥名,并按此进行祭祀。
不论张先生这个推论是否正确,但“干支”起于祭祀可以确定。这已被甲骨卜辞中体现出来的“周祭”制度所证实——即,商代王室祭祀,按照“干”名,分十组,以旬为单位,周而复始以祭祀先王。
所以,甲骨卜辞记载:“甲辰卜,贞王宾:祖乙、祖丁、祖甲、康祖丁、武乙”,就好理解了——在甲辰这一天,祭祀上述的先王——以“干”日,分别作为祭祀日的名称。
五“干”,可能基于“十进制”;“支”,可能起于“十二进制”。这只是基础。
在此基础上,商族为了祭祀,而新造了二十二个字作为“干支”——既是对天帝和祖先的尊重,又便于使用——以数字的一至十和一至十二,无法搭配。
这是“干支”的最关键起源。也就是说,“干”名,是商代祭主——商族先王神灵的名称,又用来标注祭日,久而久之,即成为了纪日的方法——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干支”方法,到了周代,仍被沿用,并逐渐完善。
春秋前后,中国历法基本成熟。此时,“干支”不仅用来纪日,还用来纪年。地支,用来纪时和纪月。 这是因为,日和年为阳;月为阴。月和年相对应;时和日相对应,因此,时亦用地支——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从子时开始。
春秋前后,二十四节气也确定了下来。 其实,从战国时期开始,与“干支”相配合的,还有一套“岁阳岁阴”的纪年方法。例如,岁在甲子,称为“岁在阏逢困敦”《尔雅》和《史记》都有记载。见下表—— “天干地支”这个名称的由来,应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阴阳家的阐发有关——天为阳,地为阴。
同时,和周代明确起来的“天人合一”观念有关——《左传》曰:“君,天也”。这恰好是商王皆以“干”名称之的传统一致——“干”名即为“天干”,“支”自然是“地支”了。 宋代绍雍的《皇极经世》,还有蔡沈的《洪范皇极内篇》,都对“天干地支”有记述。明末顾炎武的《日知录》,叙述最为详尽。
人类最早认识的自然规律?
是天文规律。早在古代,人类就开始观察天空中的星体运动,并逐渐认识到它们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例如,人们发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月亮也有周期性的变化,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这些观察让人们认识到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了最早的天文学知识。
此外,人类还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其他现象,逐渐认识到了一些自然规律。例如,人们发现水在加热时会沸腾,火焰会燃烧,物体会受到重力的作用等等。这些观察和实验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物质和能量的基本规律,为后来的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人类最早认识的自然规律主要包括天文规律和物质能量的基本规律。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和全面。
你知道有哪些关于24节气的故事与传说?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很久以前,在黄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福的男孩。他和家人靠采摘野果和打猎为生。一天,阿福发现了一匹孤单瘦弱的白色小马驹,把它带回了家。小马驹渐渐长成一匹高大健壮的白马,成了阿福最好的朋友。
在田野寻找食物时,阿福发现白马很爱吃一种植物的穗。他十分好奇,就采摘了一些带回家。阿福的妈妈把穗壳去掉,用水煮成了粥,粥的味道很好,就给植物起名叫“粟”。阿福和家人都不会种田。他们播下的种子不是不发芽,就是被冻死,收获的粟一天,白马忽然开口说话了,对阿福说:“明天黄河里会出现一件宝贝,如果我们能得到它,你就再也不用为收成不好而苦恼。”第二天,白马带阿福来到黄河,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河水。当河水开始剧烈翻滚时,白马忽然纵身跳进黄河不见了。没多久,白马又奇迹般从河水中跳了出来,背上的马毛却形成了一幅由黑白斑点组成的神奇图画。这幅神奇的图画就是白马所说的宝贝!可是阿福一点也看不懂。“这幅图里藏着季节变化的规律,”白马对阿福说,“如果我们顺应规律耕种就能事功倍;相反,要是违背规律耕种,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颗粒无收。”当春雷阵阵,万物苏醒时,白马告诉阿福,“翻耕田地的时候到了。”当春雨纷纷,草木泛青时,白马告诉阿福:“播种的时候到了。”当暑热降临,蟋蟀争鸣时,白马告诉阿福:“灌溉的时候到了。”当蝉声消退,大雁南飞时,白马告诉阿福:“收割的时候到了。”当冬雪遍野,草木凋谢时,白马告诉阿福:“让土地休养生息的时候到了。”这一年,阿福耕种的粟米获得了大丰收,全家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阿福把自己学到的耕种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乡亲们。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从此也掌握了顺应季节变化的耕种的规律。
立春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的传说 啃春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瘟疫四起,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疾病,像喝醉了酒似的,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知道全村人都得了一种病。
道人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刨出一袋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这时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咬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持续至今。
打春
每当春节期间,农村中到处能听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锣春鼓声,并还伴有节拍的唱词,原来是有人在打春。
传说,在明朝年间,有个知府,在上任的头一年的春天,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时间也冷得很长,虽说立春已有个把月了,花草树木都未看见发芽。知府心想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他急于想见到树草花木发的芽。于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寻找发了芽的树枝送到知府里。如谁送得早,就有奖赏。次日,便有一个姓吴的和一个姓周的两个人,找到了几枝发了芽的杨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门。知府见了,心里自然大喜,认为是送来了吉祥。吴、周两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赏。知府又要他们两人明年更早些来报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吴两人手持发了芽的杨柳,各入还拿了一面小锣半边特制的鼓,一齐来到知府衙门报春。他们一边敲锣,一边唱起自己编的一些好听的吉利奉承话。知府格外高兴,又给了周、吴二人双倍的奖赏。这样一来,周、吴受赏的消息传到了其他老百姓那里。来年,其他百姓也仿照着周、吴二人的样,成群结队地上衙门报春。知府见到这样多的百姓都来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银钱赏给百姓。知府便对大众说:“报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回大地早,是万民之福。你们可以拜吴、周二人为师,到各地村庄的乡亲们家里去报春。本府从今后,在立春时节办个盛大的迎春大会,与民同乐。”自从那时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风俗。
雨水雨水节气时段一般从公历2月18日至20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降雨逐渐增多,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
古时候,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成长。于是便有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此举一年复一年,久而成为一方之俗。
惊蛰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农历二月份的开始,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春分春分也是节日和祭祀庆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周礼天子日坛祭日。民间踏青的日子。
趣味民俗 竖蛋
春分立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清明
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大家万分焦急。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
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谷雨在唐代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水性很好。有一次他的家乡曹州发大水,他凭借着这个本领救出了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一颗牡丹花,并拜托一位花匠师傅好好地栽养。
谷雨和一位每天来看他母亲的女子日久生情,想提出与这位姑娘成亲的时候,却得知这位美丽的姑娘是位牡丹仙子,而正是几年前他救起来的那颗牡丹。牡丹仙女和谷雨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
后来,牡丹花仙的仇人秃鹰得了重病,逼迫牡丹姐妹为其酿造花蕊丹酒医病。牡丹姐妹不愿取自己身上的血,酿下丹酒供恶贼饮用,却被秃鹰抓走关押。谷雨历尽艰险,在自己生日那天,终于闯入魔洞战胜秃鹰,救出了众花仙。当大家准备回家时,尚未咽气的秃鹰一支暗剑刺中了谷雨。牡丹仙女恼怒万分,拿起谷雨的板斧,将垂死挣扎的秃鹰砍成了肉泥!回转身来,抱起谷雨的尸体,泣不成声。谷雨以自己的性命救了这些花仙的生命。
谷雨死了。他生在谷雨,死在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谷雨被埋葬在花匠的百花园中。从此,牡丹和众花仙都在曹州安了家,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要开放,表示她们对谷雨的怀念。
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一叶知秋《五灯会元》里记载说:“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于是将衣钵传给了迦叶。小桃核牵连着得是大瘟疫,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摩诃迦叶能从佛祖拈起得一朵金婆罗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万有得佛法。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白露
传说白露是一个手艺十分了得的御厨,盖世无双,连最爱挑剔的皇帝都没有二话。一日,皇帝问白露:“这天下什么最好吃?”白露答:“盐!”皇帝本来是想炫耀自己拥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夸的是连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盐”。盐怎么“最好吃”?蔑视皇权,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气之下杀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内不得用盐。
一连七日,山珍海味没了盐,变得索然无味。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错杀了白露。皇帝好后悔,就用御笔在素绢上写下“错斩露七日已无天日”几个大字。正巧有大臣来拜见,皇帝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后悔”,就慌忙中烧了字绢。这一烧,正好被路过的城隍爷收下。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大雪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会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了,连凤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到了大雪时节,北风呼啸,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暖。寒号鸟没能混过寒冷的大雪节气,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冬至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饺子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53839,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
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小寒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其严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气象谚语,可做佐证。如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广西群众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公历1月20—21日交节。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在传统节气中是极冷的时节。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大寒一过,新一年的节气就又轮回来了,正所谓冬去春来。这时候,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和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年节就要到了。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21世纪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现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苦行6年。
大约在公元前525年的一天,他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修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于是他端坐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