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什么,请问中国舞讲究什么?
因为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多彩所以形成的中国舞种类极其繁多。最早形成的大概是仿生舞蹈,模仿鱼鸟虫兽的运动生活特点创编的舞蹈,来活动身体,增强体质,增加生活情趣。接着因为打猎,搏斗的需要创编了多种武舞,武舞的多层次的优胜劣汰,最终胜出为龙凤舞(龙飞凤舞),其讲究的是柔筋活骨,聚精汇神。
练龙凤舞的先人通过舞以修身,静以修心的方法,总结出道德的基本规律,经过多代后人的继承发展,逐步完善道德规律并归纳总结出古代中医经络基本轮廓,为以后的中医和武术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中国舞讲究强身健体,身心双修,文舞双修,武舞同源,继承创新。
西方绘画艺术的开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想要了解真实的绘画艺术的开端其实几乎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因为在过去的漫长时间长河里,我们现在能留下来被我们看到的图像也许微乎其微。历史的真相与我们了解的真相之间总是会存在差异,但是就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资料来看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些例子中了解到一些关于西方绘画的史实。
19世纪在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些约在公元前15000-10000年前的一些动物图案。但是我们能不能认为这就是绘画的源头呢?以后我们还能不能有新的考古发现比这个更古老呢?更重要的是也许画下这些图案的远古人根本也没把这种行为当成是绘画,他们也许是为了别的目的而在洞穴的墙壁上留下这些图案。
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的故事中》说在大约5000年前的古埃及艺术与我们现在的艺术之间存在一种直接联系的传统。通过对各时期的各地域艺术之间的对比我们现在可以普遍认为说西方绘画艺术可以从古埃及的绘画开始说起。
但是同样的,在古埃及绘画的目的也与现在我们所说的绘画艺术有所不同。他们之所以绘制图案是基于保留肖像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永生,与他们制作木乃伊是同样的目的。所以我认为,虽然去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来确立这就是西方绘画艺术的开端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把我们现在对艺术的理解与过去的艺术做对比的话。我可以做出一个比较主观粗略的时间——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期陶器上,我们发现了一些制作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有画面的构图,还有一些装饰的花纹图案。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雅典城,绘制花瓶已经成为重要的行业。我们可以认为说已经比较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家,艺术的功能也开始有了体现。所以我主观的认为古希腊时期可以比较接近我理解的,你问题中的“西方绘画艺术的开端”吧。
以我的学识去讨论一个如此专业的问题,确实是能力不够的。但是根据自己的学识发表意见,相互讨论、发现错误然后日益精进不也是学习的一部分么?所以斗胆发表一点看法,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留言指出。谢谢大家
河南曲剧发源在什么地方?
曲剧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民间生活小戏非常接近生活,因此传播速度非常快,是我们民间很好的一种生活娱乐方式。今天,要介绍的正是河南曲剧的发源地。
河南曲剧的发源地——汝州 河南曲剧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于1926年经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由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子,经过三步曲,即高跷曲子-——高台曲子——舞台曲子(河南曲子),后来叫河南曲剧。在国内是最年轻的剧种,仅80年的历史。成为河南第二大地方剧种。
河南曲剧剧种: 河南曲剧史一种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为曲艺“河南曲子”,于1926年经地摊、高跷阶段进入戏曲舞台。又有南阳曲子(大调曲子)和洛阳曲子(小调曲子)之分。前者较沉稳,后者较活泼。唱曲牌,常用的有[汉江]、[扬调]、[满州][鼓头]、[打枣杆]、[剪剪花]、[银纽丝]等四十多种。唱调柔和、宛转、轻快,具有明显的民歌特点。主要伴奏乐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筝等。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早期剧目多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戏”,如《闹节》、《卖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后也有以汉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大戏,如《祭塔》、《花庭会》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和编演的现代剧《掩护》、《游乡》等影响颇大。
河南曲剧剧目: 剧目以汉族民间生活小戏居多,如《李豁子离婚》、《小姑贤》、《小姑恶》等。也有从鼓子曲目中改编的,如《祭塔》、《花亭会》、《蓝桥会》、《闹书馆》、《安安送米》、《金精戏窦仪》等。1933年,流传到河南中部周口和东部开封一带。抗日战争时期,又流行于陕南和鄂北。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吸收梆子、京剧等地方大戏的表演艺术,行当脚色也由小生(俗称相公)、小旦(俗称丫环)、丑(俗称和尚)发展为生、旦、净、末、丑,在剧目上移植演出《铡西宫》、《哭洪堂》、《白蛇传》、《白玉簪》、《血手印》等,也曾摘取长篇大书,如《呼延庆打擂》,编成连台本戏上演。现知传统剧目有210多个。早期著名演员有朱天水(旦)、朱六来(生)、李金波(旦)、赵和洲(丑)等。
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何时开始的?
书法这个词记得上大学时,从《大学书法》这本书序言里第一次了解到什么是书法,至今清晰记得文字描述: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以毛笔为工具的一种线条艺术。
所以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华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何时开始的?这个不可能十分确切的界定,毕竟书写是书法的前提,其使用功能是最早的目的,但是随着人们对文字书写要求的提高,比如到了秦,统一了文字,也就是小篆,小篆的书写就开始十分将就了,其艺术性就很高了,但还是没有作为艺术来使用的。之后文人们之间都会对自己的书写有一定要求,并且会对比,评价书写水平谁高谁低,特别是到了魏晋时期开始有了公认的书法家了,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父子……就开始了。
小品这种艺术形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小品来自短剧。
一般认为,最早的小品是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但实际上不是这样。
开创小品先河的人,是王景愚先生。他的哑剧小品《吃鸡》,早在1963年,在北京饭店举行的元旦晚会上表演时,周恩来和陈毅看了笑得直流眼泪。为此,王景愚先生在文革中还遭到了批斗,说他“笑里藏刀”。
而称作【小品】,确立这种幽默演出形式的,是1983年,在第一届央视春节联合晚会上,严顺开先生表演的《阿Q的独白》。
不过,对小品创作、发展贡献最大的人,是马季先生。1982年,电视的快速普及,马季开始思索相声由听觉艺术到视觉艺术的改造问题。马季组织了个队伍,与赵炎、幺树森一起,试做了13个小品,蜡刻成册,结集成中国最早的小品本子,起名叫《笑的窗口》。
之后使小品广为大众喜爱的,则要数是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晚会小品《吃面条》了。1984年春晚导演黄一鹤回忆说:“《吃面条》是我们国家晚会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品。他们在创作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了不少困难。”
晚会小品,也逐渐成为了小品类节目的中流砥柱。
而让小品成为晚会里的“大菜”的人,则是赵丽蓉。1985年以后,王、严、陈、朱的小品作品停滞,86春晚的小品《送礼》、87春晚小品《恩爱夫妻》接连失利,使晚会几乎要放弃小品类节目,这时,赵丽蓉老师大放异彩,接连演出了《急诊》《英雄母亲的一天》,才使小品渡过这一难关。
再之后,就是以东北、天津两地的演员为主,基本上彻底控制了小品的走向,节目越发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