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网三国杀,古代刽子手的收入如何?
侩子手是封建皇权体制下的一个特殊职业,可以说是游走在人鬼两界。成为侩子手手法有多干净利索都是后话,老师傅们认为都能后天调教,最必须的两个点就是命格要硬,能镇得住煞气和先天就要胆子比一般人大。
有些类似于当下玄幻题材小说中常描绘的赶尸人,天赋要求占比很大,绝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毕竟侩子手是横亘在生死两门之间的送行人,古人又十分敬畏鬼神,一直相信人死后另有一番造化跟天地,所以很多侩子手的人生格外孤苦无父无母,这是一个逻辑顺序,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人幼年丧父接着丧母,才被古人视作命硬克双亲,由资深老侩子手选中加以细心培养。
另外一个人伶仃流浪着长大,性格就很难会有软弱的一面,当下有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丛林法则向来应用在人类社会里,家庭和睦温馨的孩子有温软的资本,可自小就闯荡谋生的内心早已被磨得十分坚硬,这就又符合了侩子手职业必备要素之二胆子大。
那么历经磨难成为侩子手之后,收入状况如何呢?侩子手在古代职业体系里属于下九流,而下九流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难度高,可出师后收入也非常可观。
好比经典电影作品《霸王别姬》中,小豆子跟师兄弟一行人都拜师梨园学艺,漫长的那几年学艺过程格外艰辛,有一位师兄就受不了责打上吊自尽,可程蝶衣出名后,那收入就多得难以衡量,来往交谈的都是各个时代的顶级贵族豪门,光是赏钱就能顶普通人几年的进项。
侩子手也是如此,他们的收入来源一个是砍头所得的俸禄,另一个就是贿赂,其中贿赂会比砍头所得更加丰厚,主要能挣两份钱,一种就是亲朋家属为了让犯人少受点罪,最好能留一个全尸,会走关系找到负责砍头的侩子手给予大量的金银珠宝,贿赂他执行的时候多多照顾一下。
再一种就是仇家给的打赏,会反向要求侩子手下手更为拖拉一点,让犯人身心都受足苦楚,从而一解心头之恨。很多犯人都同时拥有亲朋家属和仇家,所以侩子手往往能收两份钱,反正行刑后无论哪一伙人也都不会较劲来找侩子手的麻烦,这几个来回之间,收入就十分可观,并且难以计算。
可以粗算侩子手收入的是明面上砍头所得的俸禄,根据清末民初的记载,当时在京城的侩子手砍一颗头是4块银元,对比起当时普通人一个月大约在半块银元或一块,那就相当于侩子手仅仅手起刀落一下,就是一般人四倍到八倍的收入。
换算到现在的话,比如普通人月薪是一万块钱,那侩子手几个小时的收入就是四万块,而他们的排班其实很紧俏,古人讲究“秋后问斩”,所以春夏冬三季的死刑犯都会等到秋天的三个月里砍头,按照三个月91天来算,一个侩子手怎么也会在秋天工作三十天左右,那保底收入就在120块银元。
而若是手艺老道,备受衙门青睐,有重大死刑犯都点名让他执行的话,那收入就更高了。先就按120块银元来看,等于说侩子手一年光是砍头的进项,就顶十个普通人辛苦劳作一年的全部所得,就这还不算淡季的底薪和犯人亲朋与仇家的贿赂。
因此,遵循中庸之道的古人才有侩子手的一条行规,那就是从业期间只能砍99颗头,多砍就会损阴德招来报应。按古代都是午时三刻行刑,一天只能砍一颗头来算,正常假如一年排班30天,侩子手干三年就要转行。
等于说明面上的俸禄拿到360块大洋时,侩子手就要换行当生活了,虽然一般加上贿赂所得大多侩子手三年积蓄都能上千,可是到了民国规矩逐渐没人遵守,也有侩子手为了挣钱砍数百个人头,获得丰厚的一笔身家。
侩子手学手艺期间十分不易,先要砍冬瓜训练刀口的平和手劲,然后再砍猪羊让自己对血腥免疫,精细点还得砍香火燃烧点,培养快且稳得刀工,一路走来犹如闯关,按理说还不容易出师了,怎么会还给设下如此一个只让砍99颗头得规矩,不让侩子手多赚点钱呢?
揣测一下侩子手行当定规矩时的心理,古人讲究满招损,谦受益,钱是好东西历代一样,可是量要把控,无底线的去赚,容易吞噬掉人的三观,毕竟侩子手职业本来就双手沾满鲜血,再没规矩去控制的话,很容易变为没有感情的冷血杀手。
因此99颗头砍够就转行,相当于是用漫长的下半辈子来治愈这几年内心的心理阴影,毕竟再胆子大命硬的人,对待跟自己一般无二的人类,亲手砍下头颅,看对方血淋淋毙命的刹那都是很大的一种刺激,假如犯人再死不瞑目,瞪着眼珠子直勾勾看着侩子手,那胆子再大半夜也难免噩梦连连吧。
不过侩子手一行祖师爷定规矩时设定数额为99,也是很有讲究,既符合古人对于9这个数字的尊崇,还默认砍到这个数量时侩子手的积蓄,一定不会辜负他曾经学艺所受的苦楚与砍头内心经历的工伤,假如不知足,那一定是这个侩子手开始起了贪婪心或者染上吃喝嫖赌抽的恶行,这样的侩子手接着砍头,必然也会为他的贪婪和恶心买单,他人看起来就是不遵循规矩得了报应。
而一般正常转行的侩子手,拿着这一笔积蓄,是完全够过上有田有产的富足生活,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中,就有一位侩子手转行回乡的人物角色赵老甲,他的设定就是回乡后就成为首富,过着比普通村民都奢华的日子,这也是很符合侩子手的收入背景。
由此可见,侩子手在古代是绝对的高收入人群,一颗头假如是四块银元的话,那就顶普通人四个月的收入,但因这一行业血腥气过重,学艺也不易,所以当时的古人知道侩子手收入高,可也不会羡慕。
以前有人说凡成大事者?
什么是大事,如果大事只包括政治领域,那么要想成就大事那就真的得去看看《三国演义》了。以前的封建社会做大事的还真是只有涉及政治领域才算是大事了。封建社会在科技建设和社会民生建设这些领域都沒有国家组织或民间团体着重关注,文人书生读书都只想考上一官半职,所以从事科技学识方面的都算是小事了。
现代化建设中,除了政治大事,应该还有经济大事,教育大事,科技大事,等多方面的大事吧。为什非要读三国演义。上世纪的人做事都是一个劲去跟风,人人都认为当官可以光宗耀祖,那时除了政治领域,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干大事的。记得上个世界70年代,教师的工资待遇低到村里干部跪求有初中文化的人去做的地步,国家只关注政治,所以谁愿意去干其他的行业。
我从来不认真去看过三国演义,这是我只能做小平民原因吗?
只三国不演义是正史吗?
只三国不演义不是正史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而三国志才是真实的历史。
为何走30里后才解释8字的意思?
这个故事,既有史籍记载事实,也有后人夸大、杜撰成分。
其一,先说故事中说的这个墓碑。东汉年间,浙江上虞县有位14岁的少女曹娥。因为父亲溺水而亡,她就奋勇跳进江里,去寻觅、打捞父亲的尸体。但最后她也被淹死了。事情传开,曹娥备受称赞。于是,桓帝元嘉元年(151年),上虞县长度尚为了褒扬曹娥的“孝行”,下令树碑立传褒扬。度尚的弟子邯郸淳,便应征为曹娥撰写碑文,其碑文稿妙绝,文采斐然,受到世人大加赞赏,于是便成为《曹娥碑文》。史书记载,上虞县长度尚“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郸子礼(即邯郸淳)为之作碑。”曹娥的故事本就感人,加之邯郸淳的碑文妙绝,于是凭吊者如云似潮。著名学者蔡邕听闻此事,颇为心动,便去造访。当他到了地方时,已是夜晚。于是他用手触摸碑文,深为欣赏,便再碑文背后题写“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史书记载:蔡邕径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蔡邕题者的这八个字很奇异,观者也不懂其含义。随着蔡邕辞世,这八个字碑文含义便成了谜。其二,再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碑文的意思。后来,曹操行军路过此地,看到久负盛名的曹娥碑,便驻足观看。曹操便问随行的人员,石碑背面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是什么意思。随行者都是一脸茫然。曹操本来就有文学造诣,但是一时也想不出。于是便继续前行,一路揣摩这八字碑文的意思。前行了约三十里路时,他恍然大悟。但他不能肯定自己的揣测,便召来主簿杨修探问此事。杨修博学多才,对于《曹娥碑文》已有了解,便侃侃而谈,解释道:黄绢是有色的丝织品,色丝合起来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少女合起来是“妙”字;外孙是自己的女儿所生,女儿就是女子,女子合起来就是“好”字;“齑臼”是用来捣辛辣菜的器具,是受辛之器,受辛合起来是“受辛”(古体的“辞”字)字。也就是说,当时蔡邕题写的这八个字,寓意赞叹邯郸淳撰写的碑文是“绝妙好辞”。杨修的解读,与曹操的揣测一致。这既令曹操惊喜之余,也惊叹、嫉妒。于是,这也成为后来曹操妒才而杀杨修的原因之一。上述这个故事,真假、虚实结合。但是,至少说明了曹娥的“孝行”、邯郸淳的文采,蔡邕、曹操和杨修的博学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