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个节气,赤道夏天的温度是多少?
赤道气候,是指赤道两侧各10个纬度范围内,潮湿多雨、全年都是夏天的气候。 赤道地区的气温差别很小,最热月份和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之差只有4℃。在一天之内,午后最高气温和清晨最低气温之差却有8℃左右。这样就形成了四季界限不明显,日温度变化大于年温度变化的特点。
中文名
赤道气候
年平均气温
25--28℃
年平均降水量
1000-3000mm
湿度
较大
年变化
不显著
释义
赤道气候,是指赤道两侧各10个纬度范围内,潮湿多雨、全年都是夏天的气候。 赤道地区的气温差别很小,最热月份和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之差只有4℃。在一天之内,午后最高气温和清晨最低气温之差却有8℃左右。这样就形成了四季界限不明显,日温度变化大于年温度变化的特点。
特点
赤道南北两侧5-10度间区域的气候。
其基本特点为:
(1)气温高。年平均气温为25--28℃;
(2)雨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3000mm,且降雨分布比较均匀,无明显多雨期和少雨期;
(3)湿度大;
(4)气象要素的年变化不显著。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属于这类气候,但也有将赤道气候归属于热带气候。
赤道气候带
赤道气候带出现在赤道无风带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扎伊河流域、几内亚沿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太阳每年有两次越过天顶,温度在春、秋分以后有两个极大值,冬、夏季则为两个较凉季节。太阳徘徊于赤道附近,使赤道气候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5~30℃,年较差极小,平均不到5℃;日较差相对比较大,平均达l0%,远大于年较差,真所谓“一天有四季”。赤道地区最高温度很少达到35℃,但因终年高温而终年闷热,只有短暂的海风,才能使闷热稍减,风息之后,又闷热异常。赤道气候带降水丰沛,是地球上最多雨的地带。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2500毫米的情况也很常见,降水量全年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干季,降水多为对流雨。赤道气候带位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辐合线上,温度水平分布均匀,气压梯度小.空气极少流动,风速微弱或静稳;所以海陆风易于发展。每日凉爽的海风,给人们带来短暂的舒适和快意
突然看到这两天天津上海都出现新冠本土病例?
从病毒生命周期来说,北半球确实进入了流行感冒的高发期。而新冠病毒很大概率和感冒一起成为流行病的重灾区。从目前北美和欧洲的情况来说,也印证了秋冬季病毒卷土重来的假说。
但是,天津和上海的个案并不能证明疫情在中国又重新开始。
这是两个概念,出现确诊病例和全面重新成为灾区是不一样的,当然天凉只是其中原因之一。更大的可能性依然来自海外。
解析上海和天津两处的病例共同特性:物传人1.上海确诊病例,来自于机场的搬运工,没有离开上海的经历。大概率出现在机场搬运行李或者是接触到有阳性病毒的物品是感染。
这就表明,依然是一起从物品向人传染的过程,并且物品来自国外。
2.天津确诊病例。目前调查结果显示,均与进口冷链食品有关。当过去几个月,多地冷链食品外包装核酸呈阳性,然后确诊病例是一个装卸工,后来的这个无症状感染者是一个拉货的司机,那么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曾经到过“海联冷库”,但是他们两个人并没有直接的接触。
这也是一次从物品向人传染的案例。
两地出现的问题都同一指向了物品。这是最难以防范的环节。我们除了抽检之外,很难跟踪物体表面是否有新冠病毒,这对于防疫确实是一个破口和难点。
温度下降对新冠病毒防控难度提高气温下降之后,季节性流行感冒就随之而来。这一点是需要多加注意的,很多人得感冒有可能被当做新冠来处理。
这不是大惊小怪,而是慎重。面对国内疫情管控如此良好,不能因为发生一点意外而前功尽弃。降温之后,新冠病毒的体外存活时间会正常,
那么原本的所谓14天隔离期有可能出现失效。最佳的办法是不断的检测来确保疫情的管控的有效。
可是这样做的防疫成本又有多高呢?
确实挺难,这一年来我们已经将防疫工作常态化,出门都必须戴上口罩,回家都要洗手。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恰恰证明了,我们还在谨慎的防堵着病毒。
不管是国家的大层面,还是平民的个人都是如此。大家都是一条心的要把事情做好。
发现确诊不用慌,我们的管控能力足以应付有人会说,出现了确诊病例该怎么办?现在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操作流程
1.紧急将人员收治治疗。并且做好院内的防治隔离措施。
2.快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将密切接触者找出来进行隔离。
3.生活的小区和接触过的地区进行消杀。楼层进行封锁,提升健康风险等级
4.做好14天的观察期,尽量控制病毒的扩散。
5.及时向公众发布最新的消息,让真实情况走在谣言之前。
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快速的提升应急管控能力,让火苗在最初阶段就予以扑杀。
我也相信,只有像我们这样认真的对待疫情的时候才是真正的防疫到位。
外国的小伙伴可以来学习一下,看看我们怎么做防疫的,你还需要害怕吗?
春节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
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字解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陈初生《金文常用词典》)“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
“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
“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请问冬天和夏天的太阳光紫外线哪个更强些?
谢邀。
夏天许多爱美的MM都喜欢涂抹防晒霜来进行防晒,而防晒其实就防止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而在冬季,却很少听说有人抹防晒霜。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夏天比冬天的紫外线强呢?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无论任何季节,紫外线的强度是不会变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什么是紫外线?简单来说,紫外线就是一种光线,它用肉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为什么紫外线是我们用肉眼无法发现的呢?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人能够看到的光的波长在380-780纳米之间,比如红色的光波长是625-740纳米之间,而紫色的光波长在380-440纳米之间。而紫外线的波长在10-400纳米之间。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会问了,人能看到波长最低是380纳米,而紫外线的最长波长在400纳米左右,为什么人眼无法发现呢?
其实,这个并不矛盾。光的波动有着几个方面的决定因素,分别是光速、空间以及时间坐标等等(光波动方程:utt = c2(uxx + uyy + uzz)),而太阳离地球最大距离为15120公里,所以距离如此之远是没办法捕捉到紫外线最长的波长的。而且在紫外线的波长小于200纳米时,它是会被空气吸收的。
因此,对人体能造成伤害的紫外线波长区间是在200-400纳米之间的。
紫外线对人的利与弊紫外线并不是只有太阳才能发出的辐射光线,一些灯(比如水银灯)、电弧等都可以发出紫外线。在如今,紫外线的应用很广泛,在工业上,紫外线可以帮助使涂料固化,以及分析药品、矿石等等,最常见的紫外线的应用就是用来消毒。比如消毒柜中的灯就是紫外线等。但是,还是要重申一点,紫外线没有颜色,也就是说不要以为灯是紫色的就认为它具有杀菌消毒的能力,这完全是两种概念。
这是紫外线对人的利。至于弊端,最大的就是紫外线能够将我们的皮肤晒伤,而且紫外线对我们眼睛伤害也是很大的。
为什么说紫外线的强度不会变?上面我们说过了,紫外线的波长在10-400纳米之间,这个波长是会波动的,而且这个波动并不受地球上的环境影响。所以,严格来说,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紫外线的强度是不变的。但是,即使这样,夏季紫外线给人的伤害要比冬季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01 衣着
紫外线晒伤是紫外线与人体的皮肤直接接触导致的,所以,我们的衣服是能够隔住紫外线的。在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大都清凉上阵,穿的衣服比较的少,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增多,这也就增加了被紫外线晒伤的可能性。而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全副武装”,裸露在空气中的皮肤变少,也就减少了被紫外线晒伤的可能性。
02 时间
紫外线对人的伤害大小与接触时间也有很大的关系。夏季,人们户外活动较多,再加上衣服较少,就容易被晒伤,而冬季人们户外活动比较少。所以,夏季比冬季被紫外线伤害的几率要大的多。
03 季节与环境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地球与太阳离的最近的季节,而夏季是地球与太阳离的最远的季节。按理说,应该是冬季地球离太阳近的时候,地球接触紫外线越多。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上面我们说过大气是能够吸收200纳米以下波长的紫外线的,而到了冬季,大气中有一个重大的改变,那就是臭氧层增厚。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臭氧层最厚的季节,而臭氧层的增加直接让大气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从200纳米以下到了280纳米。
也就是说虽然冬季地球与太阳离的最近,地球能接受到的紫外线增多了,但是由于臭氧层的增加,反而让冬季与其他的季节紫外线的数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总结:紫外线的波长是有固定区间的,而且低于200纳米波长的紫外线是会被屏蔽掉的。因此,不管哪种季节,紫外线的强度也是相近的。另外,许多人认为玻璃能够阻挡住紫外线。没错,确实能够阻挡,但是绝不是全部的阻挡。经研究发现,玻璃可以挡住340纳米波长以下的紫外线,对340纳米波长以上的紫外线几乎没有阻隔能力。关注我,每天上午定时更新各种趣闻科学的问答。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村里中医认为瘟疫发于冬至?
虽然这句话有一定道理可言,但现在的农村今非昔比,不能同日而语!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资料,但也不能过于将之权威性,毕竟现在农村交通四通八达,村里村外人来人往密切,尤其是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上学或进城生活工作,使得村里人可能来自天南海北,这样无形中也会发生传染,不一定非本地因素造成,这样一来,可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就有待商榷了,因此,还得结合当地具体防控措施,切没大意失荆州,毕竟农村医疗条件改善空间太大,一时半会儿很难提升,人们只能自我约束,被动的保护好大家的身体健康!
一、这句话的理解。关于这句老话,全话为“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灭于清明”,是过去民间一代代人长期生活经验总结的常识和预警大白话,结合了二十四节气和当地气候环境变化,通过不同时期加强防范措施,尽量避免疾病缠身,毕竟古时农村到了冬春季节道路闭塞,行医看病并不方便,而这时气候干燥,人们免疫力较差,正是冬闲进补和懒散的时候,可能就会染病上身,再加上冬天寒冷,人们喜欢躲在屋内避寒取暖,就会容易交叉感染,而随着立春过后,到了雨水节气后,气温回升,人们也会陆续出来活动并做一些春耕前的准备工作,在相对开阔的环境中,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减少聚集行为,进而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几率,渐渐的一些传染病便消失不见了!
另外,在农村传统习俗中,到了年关前后,会有密集的习俗文化,例如杀猪宰羊、年前储粮、打扫房屋、滑冰打陀螺等活动,记得小时候村里大人小孩特爱冰上玩耍,而到了春节前后,各村也会敲锣打鼓、踩高跷、扭秧歌、舞狮舞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活动量,增强体质,避免密封空间长时间聚集,也在无形中避免了瘟疫发生几率!尤其是冬天结婚娶媳妇较多,过年期间鞭炮齐鸣,从年前一直到元宵节前后都能听见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硫磺杀菌消毒作用,所以说,我感觉有些传统文化和习俗是几千年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常识,不能一味否定,应该理性看待,切莫盲目摈弃而悔之晚矣!
二、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理性看待。由于我国自古是农耕文明的大国,在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许许多多的经验总结,虽然有些会带有迷信色彩,需要及时摈弃,但有些文化习俗却与人们生活节奏、农业生产和地域气候变化等方面密切相关,例如二十四节气,这样的“气”是指一年之气,在《史记》中记载为“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说明气是循环反复存在的,一般从冬至开始,一年年循环流动,而“节”则是节点,用来标注特点时间点的世间万物变化,例如惊蛰节气,就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开始,另外,人们还将一些特点时间作为“节日”,以此来调整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节奏,例如清明、过年、中秋等节日,虽然过法不同,却都是无形中给自己“放假休息”,进而调整生活生产节奏,避免劳累过度而疾病缠身。
如果大家看过《素问·本能病》中有这样一段话“时雨不降,湿冷不化,民病温疫,疵废”,说明产生瘟疫的主因是雨雪不正常的气候环境导致,例如暖冬现象,对于农村老人可能会理解为“若遇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可能预示着年景不是好兆头”,因为暖冬会打乱生物链生存节奏,也会影响存在于人体和动物身上病毒细菌的活动频率,因失去寒冷抑制并引发泛滥而造成了瘟疫之源!不过,作为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古国,我们的老祖宗并不惧怕瘟疫出现,通过中医理论,在饮食、习俗等方面进行防控,例如鞭炮的主要成分为硫磺、碳等,而其中硫磺本身就可以杀菌,爆竹燃放时会产生大量烟气,会包含大量的二氧化硫,在空气中遇湿会形成具有强氧化性的亚硫酸,可以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由于这种成分可以无孔不入,使得隐蔽角落处的病毒也可以尽量干掉,故而起到了一定预防作用!
不过,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越来越现代化,工业发展越来越密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定环境问题,并加剧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再加上人类社会的改变,例如生活作息规律,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等因素,或多或少降低了自身免疫能力,再加上我们活动区域扩大和一些新物种肆无忌惮带入,可能会将外部细菌带回,进而扰乱当地生态平衡,也是造成疾病的诱因,因此,我们在遵循传统经验常识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防控措施积极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总之,面对今年的特殊年份,我们只能勇敢面对,积极响应当地号召,切莫再自私而为,争取早日迎来自由自在的正常生活!(以上为个人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