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龙在天名字符号,为什么说刘姓是世界第一大姓?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如果将天下所有的姓氏比作一条巨龙,那么刘氏当之无愧为此龙之首!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刘氏在所有姓氏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占有主角地位。在任何时期任何领域,刘姓都涌现了不可胜数的杰出人物,无论是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还是思想、哲学、教育、外交等各方面刘姓都为人类社会造就了无数出类拔萃的人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为推动历史文明的发展进程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当今专家在评论刘姓文化的时候,用十六个字精辟的评价和总结了这一意义深远的姓氏:“帝王之尊、民族之名、影响之巨、万姓之首”。显然,这个评价是毫不过誉的。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证明:帝王与权力是刘姓的标志特征。刘字的本意就是“威猛、武器、征服”。早在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帝尧之后刘累便是夏王室的驯龙官,专为王室驯龙,并获得“御龙氏”的荣誉称号。这一事件成为刘氏征服思想的萌芽,激发了刘氏后代人征服、统一天下的信念。
刘姓自古以来就有“王者之气,皇帝之风,极鼎之位,山岳之骨”之喻。先秦刘氏一出唐尧之后,一出周王正宗,帝材辈出,人皇称雄,除此之外,神明天命对刘氏太垂青了,把刘氏当作了自己永久最宠的子嗣,让刘姓人占尽天下的风光,让刘姓人坐惯了帝王的宝座,让刘姓人厌倦了最高血统的天下主人翁;他把对下界所作所为的意志以尽量最长的时间无私的交给刘姓人去表达!一窜窜最真实的历史数字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历史上刘姓帝王多达100多个,统治年限长达1000多年(含有重叠年限),创建了30余个帝国,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拥有帝王数最多、统治年限最长、建立帝国最多的姓氏。刘姓人统一中国最为长久,所建立的汉朝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最长的封建王朝和统一时间最长的封建帝国,延绵 4个多世纪。尤其是由此衍生出汉民族主体、汉文化系统,历史余辉贯穿至今。
刘姓在中国历史上优秀皇帝最多,2位帝王被列入世界历史最有影响的皇帝之列,3位皇帝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帝王,中国前50位有影响的帝王刘氏入选13位。
汉高祖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民间建立统一王朝的皇帝,继秦始皇之后第二次统一中国,开启延续四世纪的汉王朝灿烂文明。
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开创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汉武大帝刘彻:他开启了中原王朝开拓版图的进取格调,第一次将华夏文化传播至全世界,奠定了中国广大疆域的基础,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辉煌最强盛最雄壮及最具凝聚力的时代——“天汉”。
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刘询:成就了西汉中兴盛世——昭宣中兴,延续了武帝盛世的光辉。
光武大帝刘秀:景帝之后,西汉末扫灭群雄、光复汉朝,英武超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文明的治世——光武中兴,被誉为中国古代学历学识最高、作战最勇猛、军事才能最卓越、最会用人的皇帝。
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在光武中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国力,开创了历史有名的治世——明章之治,使东汉达到鼎盛时期。
昭烈帝刘备:三国时期杰出领袖,世人称为英雄,统一中国西南方,建立蜀汉帝国。
宋武帝刘裕:南征北讨,气吞万里,统一南方,建立宋朝;刘宋王朝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六朝时期)疆域最大的政权。
(刘)宋文帝刘义隆:开创中国历史上割据王朝第一个盛世——元嘉之治,使刘宋王朝达到东晋南朝最强盛的时期。
辽太祖刘亿(耶律阿保机):因慕高祖取汉姓刘,统一北方各族,建立中国古代最强大的割据政权之一——辽帝国。
汉(赵)光文帝刘渊:匈奴单于王族,成功建立汉(前赵)帝国,推动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
汉(赵)昭武帝刘聪:推翻西晋的一代雄主,使晋室被迫南迁。
(南)汉高祖刘龑:统一岭南,建立南汉帝国,疆域曾达越南大部。
(后)汉高祖刘知远:五代十国时期,再次统一北方,建立后汉帝国。吴越钱氏王国和王氏高丽王国接受后汉册封,尊后汉为正朔。
(北)汉世祖刘旻:建立五代十国时期,唯一割据北方的政权——北汉帝国,北汉强盛时疆域达12个州之多。
辽义宗刘倍(耶律倍):素有“人皇王”之称,并在渤海国的废墟上建立了赫赫有名的东丹王国。
辽太宗刘德光(耶律德光):首次占领幽云十六州,灭亡后唐和后晋,短期统一中原的杰出帝王。
辽圣宗刘隆绪(耶律隆绪):迫使王氏高丽称臣纳贡,发动进攻宋朝的战争,迫使宋朝纳岁贡,对西北各部用兵威震中亚四方称臣,仿汉制完成中国北方封建化,使大辽帝国达到全盛。
辽德宗刘大石(耶律大石):统一西域,征战中亚,建立中国历史上统治中亚面积最广的割据政权——西辽帝国。
(胡)夏武烈帝刘屈孑(赫连勃勃):大败南凉帝国,建立胡夏帝国,首都统万城的霸道帝王。
越南占城国王刘继宗:统治越南中南部,建立越南刘氏占城王国的杰出领袖。
除此之外,刘姓这一伟大符号还深远的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文化和统治意识。譬如象雄王朝统治者的家族徽号为“刘”。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这些优秀帝王的成绩和功劳不可磨灭,他们一次次或统一中国或建立局部统一的强大政权、一次次开创文明治世,这些不朽的功业为中华民族的稳定快速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积极前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刘姓杰出皇帝这些蔚为壮观的丰功伟绩所发出的光芒至今仍耀眼夺目、光照四海!
可以毫不过分的说,刘姓仅以帝王对世界史产生的影响和贡献之大,称其为天下首姓亦不为过。刘姓帝王的卓越贡献和杰出成就所形成的万里长城是其他任何姓氏所无法比拟的。
惊人的历史数字:30多个帝国,100多位皇帝,1000多年的统治时间!当汉高祖刘邦开创赫赫炎汉,汉武大帝刘彻开疆辟土时,刘姓人称王称帝称皇、征服世界,已一发不可收拾。受“征服天下之武器”、“ 御龙氏之驯服精神”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等意识影响,动乱时期刘姓后代也莫不以拯救天下、光复大汉为己任,所以历史上出现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刘姓人所建立的帝国。
民间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曾被套称为帝王之姓,《古今图书集成民族典卷三四三》载“大约得姓之尊,称帝之贵,无过于刘”。
你心目中有什么好玩不火的网游吗?
我心目中觉得御龙在天是很好玩的网游,
《御龙在天》是腾讯公司开发、发行的奇幻、即时战斗网络游戏,于2012年6月16日发行。
游戏以汉末乱世为背景,把三国史诗与时尚中国元素相结合;游戏采用世界领先物理引擎,3D画面风格写实;玩家通过剧情、副本组队等游戏玩法设置和游戏内社区平台的搭建,鼓励玩家互帮互助、共同探索游戏中的神秘世界。游戏还提供百万人同时交互的海量服务器存储技术,精心设计社会关系系统,让玩家们可以在游戏中广泛交友,使每一个玩家都会有自己的社会交际圈。
2016年1月8日,17173游戏风云榜发布各个奖项的前20强,《御龙在天》入围年度经典网游奖、年度最具人气网络游戏奖。
《御龙在天》是腾讯游戏一款将于2011年上市的3D国战网游大作,作为国内首款QTE泛国战网游,其研发团队汇聚了腾讯游戏琳琅天上工作室百人精英研发力量以及国际顶级游戏研发专家组,针对传统网游弊病进行了多达3000多项的体验改进,专为中国玩家度身打造。
游戏以GVG泛国战玩法为核心,首创网游QTE系统至炫操作,采用世界领先的Gamebryo引擎,画面恢弘壮丽。为玩家讲述东汉末年一名普通士兵经过三国乱世的战火洗礼,纵横天下、建功立业、平定九大州国的故事,真实再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万人鏖战的史诗战争场面。
游戏以英雄辈出的汉末乱世为背景,将三国史诗与时尚中国元素相结合,其极具代入感的剧情、创新的自由职业选择、惊艳的战斗体系、丰富有趣的任务系统、万人国战的真实体验、攻城掠地的英雄争霸之路等,让您犹如身临其境,更会让您体验到受天命、平乱世、唯我御龙在天的超炫游戏意境。
东汉末年,外戚宦官弄权,朝纲日衰,民不聊生。后黄巾祸乱,群雄并起,逐鹿天下,数不尽的风流人物纷纷登场,演绎着令人惊叹的史诗。谋臣武将,游侠过客,无不书写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生,此时出生于这个乱世,手持三尺青锋,聆听冲天的马蹄战鼓声,只手指苍天,立英雄志,冲天豪气起草莽。
中平元年,太平道首领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举旗造反,朝野震荡。四方百姓不堪其苦,裹黄巾而从之,有四五十万之数,官兵望风而逃,天下大乱。时大将军何进,奏请灵帝火速下令, 命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儁分三路大军迎之,并且诏告各地,募兵讨贼,乱世降临。
刘备,关羽,张飞起于涿县,曹操起陈留,孙坚收兵于淮泗,董卓出西凉,天下群雄并起,汉末历史舞台波澜壮阔。天下大势,水无常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遍地饿殍,惨不忍睹,人人都在期待着新的王者的降临,早早结束这乱世之争。汉有神卜,名管辂,夜观天象,发现一颗璀璨星辰,如皓月之辉,遮掩了紫薇帝星,管辂有言,星辰的下方便会诞生新的王者,他会带领群雄结束这乱世,带来新的盛世。
璀璨星辰之下,桃源镇里一草莽少年,手里握着一把蒙尘的铁剑,脸上时喜时悲,额头上渗出点点汗水,双眼微闭,还在梦里。梦里,纵马驰骋踏河山,梦里,杯酒笑谈百万兵,梦里,桂花树下吻佳人,梦里,泪洒荒野白骨堆。漠然,惊醒,原来一切是梦,想起昨日皇榜,悸动的心无法停息,红彤彤的朝阳正从东方升起,剑指朝阳,慨当以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束乱世者,必我也!气吞万里如虎,少年英雄显峥嵘。
《御龙在天》采用世界领先物理引擎,画面风格写实,以三国历史为游戏背景,融合了当下网游的众多经典玩法,以国战为最大核心,真实再现三国时代国家之间的万人对抗的战争场面,气势磅礴的恢宏场面堪称第一。同时,在细节体验方面,上手容易、门槛低,操作简单,玩家可以没有任何游戏经验便可以轻松驰骋其中。
该款游戏还提供了百万人同时交互的海量服务器存储技术,让玩家们可以在里面广泛交友,精心设计的社会关系系统,可以使任何一个玩家都会有他的社会交际圈,一款绝对不会孤单的网游。
为什么清朝乾隆皇帝宠臣和珅的第一条死罪是私藏吉林东珠?
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骄傲自信了一辈子,但在自己究竟能活多少岁这事上,却不够骄傲自信,做了一个错误了估计。他没有料到自己竟然差点活过了90岁。
嘉庆四年正月十三,89岁的乾隆顶着“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和“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两大殊荣,心满意足死去。
正月十八,嘉庆就一顿操作猛如虎,公布还在给办乾隆办丧事的和珅共二十大罪状,迅速将其革职下狱并抄了家。
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嘉庆最终给“史上第一贪官”和珅定的二十条罪状里面,却又几乎没有十恶不赦的死罪。并且“私藏东珠”的罪名也不在第一条,而是出现在第十五条!并且罪状中还说“私藏东珠”的不止和珅,还有他的管家刘全!
仅仅五天后,嘉庆便在廷议时决定将和珅凌迟处死,但公主固伦和大臣刘墉等人反对,认为处分过重,建议赐死。
最终和珅这位主掌大清枢机大权近二十年的帝国首席大臣,在家里用一段白绫结束了自己一生,终年49岁。
一、名实其副的内禅刚刚亲政才几天的嘉庆,为何如此迫不及待地对位高权重的和珅痛下杀手?真的是因为和珅贪污无度还“私藏吉林东珠”吗?事实上并非如此。
嘉庆下旨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内容几乎都是控诉“和珅日常种种违背君臣礼制的举动”,甚至连和珅“私娶宫女”、“出入宫坐抬椅和说说笑笑”这样的细节也提到了。直到第十五条罪状以后,才开始说和珅的种种贪敛行为,包括“私藏大珠(吉林东珠)”。
由是可见,和珅让嘉庆最不爽的,是他日常的行为,往深了说,就是对他嘉庆皇帝“不够尊敬”——嘉庆痛恨和珅依仗乾隆帝的宠信,自以为是把持朝政,不把嘉庆放在眼里。
造成这一切的,有和珅自己的“考虑不周”,但更多的结果是长寿皇帝乾隆一手造成的。
嘉庆皇帝对和珅的极力忍耐,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父亲乾隆的隐忍。嘉庆对和珅的切齿痛恨,也是始于四年前乾隆搞的那场“内禅”。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举行禅位大典,下诏宣布颙琰即帝位。但这次被乾隆自诩为“堪比尧舜”的禅位,实在有点名实其副。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乾隆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帝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朔,举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为皇帝。尊上为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清史稿·卷十五·高宗本纪六》
二、贪恋皇位的乾隆乾隆之所以要这么玩,是因为早年他自己打错了如意算盘。
1765年,乾隆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和皇后那拉氏发生了激烈的口角争执,最后皇后崩溃失措,冲动地剪了自己的长发。在满清的风俗中,这一举动有“咒皇帝命不长久”的说法。乾隆大怒,直接将那拉氏废黜并打入冷宫,皇长子也因此失宠。
之后持续近十年,清朝既无皇后亦无嫡皇子,而乾隆帝年事渐高,朝野上下不免人心浮动,立后立储的呼声前赴后继,乾隆一概压制。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问题。综合比较之下,乾隆皇帝将各方面还算说得过去的皇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秘密立为皇储。
然而乾隆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活的时间也太长了。到了乾隆四十三年,这个已经68岁高龄的老人依然稳居皇位,统领大清王朝。
这年乾隆帝去清朝龙兴之地盛京祭祖时,秀才金从善冒死上书请立皇后和太子,被乾隆怒斩,一时朝野沸腾。
骄傲的“十全老人”终于意识到自己年近七十,杀一秀才易,而稳天下人心难。当时距离秘密立储已经整整五年,乾隆皇帝不得不颁布了一份谕旨,部分内容如下:
“不知朕践作之初,曾焚香告天云,昔皇祖御政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位太子,归政退闲。"
乾隆帝在这份心不甘情不愿的诏书里,用他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为理由,说自己绝不敢超越祖父,再过十七年,乾隆六十年时一定退位,传位储君。
按乾隆帝的如意算盘,康熙帝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也不过到是自己现在这个年岁就死了。真的还能活个十七年,自己可就是85岁高龄了,够本了,让位就让位吧。
可他没有想到,85岁了,他竟然没有在意料之中老死,还大有“真的好想再活500年”的跃跃欲试。始料未及的乾隆,不得不再次盘算起来。
这时如果让位放权,万一皇子不孝,太上皇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这种事情前朝之鉴枚不胜举。但赖着不走,毕竟金口玉言,说了不做到不就自己打脸吗?
于是,就想了一出“内禅”,让位不放权,得名又得利,“十全老人”的算盘打得溜溜溜溜。
三、忍无可忍的嘉庆乾隆帝一开始甚至连皇帝玉玺都不舍得交给嘉庆帝,还是在群臣催促下不得不交。然后但凡军国大事和人事大权,乾隆帝一概自己处置,坚持上朝。
乾隆的算盘重新打响了,可“储君”嘉庆就不开心了,老爹翻云覆雨,自己宛如一傀儡。夹在这对父子之间的和珅,该何去何从?
《清史稿》对和珅的才能概括大致有“政务娴熟,博学多知,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记忆力出众,通晓汉、满、蒙、藏多门语言”等等,放眼朝堂,必须承认他是第一流人才。也正因如此,和珅成为了乾隆皇帝在“内禅”退位为太上皇后,用来把持朝政、钳制新君嘉庆帝的主要工具,乾隆通过和珅这个最信任的宠臣操控朝政,让嘉庆皇帝真正做到了形同傀儡。
嘉庆三年,镇压白莲教起义有功的和珅被晋封一等公爵,权势达到顶点。他同时还身兼三部(吏部、户部、刑部)一院(理藩院)尚书,另外还兼着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篆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领侍卫、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兼管太医院、御药房、镶黄旗满洲都统等数十个要职。
可以说整个大清帝国的官僚体系,都在他一个人的意志下运转,如果不是精力过人、才能卓著,很能做到的。
嘉庆元年,已经86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已经进入垂暮之年,说话口齿不清。嘉庆和大臣们经常看到他喃喃自语,却什么也听不清。但和珅每次却对乾隆的意图了如指掌,一方面是他陪伴乾隆多年,两人已有默契,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和珅的机敏与老道。
乾隆上朝时和珅必须站在他和嘉庆的旁边,在满朝文武三跪九叩后,和珅就等同摄政,满朝文武上奏什么,他就“听取”乾隆说话,自己下判断,把持朝政。当时的朝臣甚至外国使者都称呼和珅为“二皇帝”。
在已经昏聩的乾隆太上皇的支持下,和珅对朝臣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就连嘉庆皇帝在他面前也要谨慎小心,甚至恩赐其除公共场合外,不必再行三拜九叩大礼的恩典。
和珅在整顿财政,敛财积蓄方面,也称得上是百年一出的天才。他不仅将偌大一个大清帝国的财政打理得井井有条,还通过创办议罪银制度,把钱从贪官墨吏的手中,不经过户部国库,而直接搜刮到了乾隆帝自己的小金库里,有效供应了乾隆的奢靡生活和享乐。乾隆在位后期,自诩“十全武功”志得意满,整天沉溺于个人奢侈享受。正因为和珅理财方面的才华,更让乾隆对他的信任和重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四、骑虎难下的和珅从这个意义上分析,与其说是和珅权力欲望过大,不如说是他是被太上皇乾隆选中的代理人。能者多劳,不得不为之。看似权倾天下,实则是骑虎难下。除了俯首听命于乾隆帝,按老主子的意图去总揽大权,压制嘉庆帝的参政可能,难道此时的和珅,还能有别的选择么?
所以乾隆“意料之外”的高寿,让储君嘉庆活成了最痛苦的人。对着贪恋皇位的父亲低声下气,还得对权臣和珅言听计从。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
这样的日子竟然持续了四年,也让嘉庆对和珅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和珅这个机敏聪明的人,不知为何对此却不以为然。
也许是肩上责任太多忙碌无暇,也许是沉醉于权势过于忘我,也许对乾隆长寿健康状态估计过于乐观了,和珅自始至终似乎都没有去给自己铺垫好后路,等到乾隆帝一死,自然也难逃嘉庆的报复。
太上皇乾隆刚死去,尸骨未寒,嘉庆就迫不及待,对正在葬礼上忙前忙后的和珅痛下杀手。
从1769年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到1795年成为权倾朝野的“二皇帝”,和珅整整走了25年;从位极人臣到获罪身死,却不过短短5天。嘉庆皇帝虽然对和珅厌恶痛恨之极,但理智上他亦明白,和珅总揽朝权,却只是太上皇的代理人,并非真正的心怀异志的“忤逆之徒”,所以自然不会真正用谋逆之罪去株连其九族。
可以这样说,和珅这个传说中所谓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巨贪",一大半是被乾隆沽名钓誉的“内禅”之举给坑死的。
而所谓的“私藏东珠”,多少有点欲加之罪的意味。虽然原产于东北三江流域的东珠“极其难得且稀少”而十分尊贵,上等东珠为皇室专用,但下等的东珠也经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大臣。
这也是为什么,嘉庆在给和珅定的二十大罪状第十五条,关于“私藏东珠”这点,专门补充了一句:
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用冠顶尤大,其大罪十五。
私藏不算死罪,数量多且藏大的,就“其心可诛”了。
为什么龙王姓敖?
曾经有个笑话:因为人们第一次见到龙,龙“嗷”地叫了一声,从此龙族就姓敖了。
可毕竟这是个笑话,揭开龙王姓敖之谜必须要从中国古老的神话入手,同时还要结合对古汉字的理解。
龙王一大家子人都姓敖,大多数人都是从《西游记》和《封神榜》两部小说里知道的。
被哪吒抽筋而死的龙王三太子叫敖丙,送给孙悟空定海神针的东海龙王叫敖广。
《西游记》中四海龙王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闰,西海龙王敖顺。《封神演义》的四海龙王是:敖光、敖顺、敖明、敖吉。此外,在无垢道人的小说《八仙得道传》中,四海龙王分别是:敖广、敖闰、敖祥、敖贵。姑且不管龙王姓名的“版本”差异,他家姓敖是没跑了,这一点成为了明清话本小说体系的背景信息。暂时抛开小说,让我们来看民间传说中一种神奇的鱼——“敖鱼”。
“鲤鱼跳龙门”都听说过吧,黄河的鲤鱼每年都要到龙门峡谷这个地方“开年会”,“年会”的主题就是跳高比赛,大家逆流而上,凡是跃过龙门山的就会飞腾变化,天火会从鱼尾巴烧起,烧完它就变成了一条龙,当然能成龙的鱼儿微乎其微,大部分还得接受自己是普通群众的事实。
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埤雅·释 鱼》)
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清李元《蠕范·物体》)
鲤鱼跳龙门
除了鲤鱼和龙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群体,那就是跳过去一半,结果又掉回来的鱼,它们有了龙的脑袋,却是鲤鱼的身子,这样的鱼称之为““敖鱼”。由此可见,“敖”这个字一直是赐给龙类的美称。敖+鱼,则是指龙头鱼身。此外,还有一种水族动物可以称为“敖”,即一只被神化了的大乌龟——鳌,准确应该写作“鼇”。这个鼇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只有在神话里才有。
先来看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蜗补天之后在想用什么支撑天空与大地
远古时代,天裂开了大窟窿,大地也倾斜了。此时,女蜗之神炼成了五色石补好了天上的窟窿,又想出了一个办法稳定大地。她把一只巨大无比的鼇的四条腿砍了下来,用它们撑起天地的四角,成为大地和天空之间的四根柱子(擎天柱),这就是“断鼇足以立四极”(见《淮南子·览冥训》)。在其他神话中讲道,鼇可以背负起蓬莱仙山。(《玉篇》:“有神灵之鼇,背负蓬莱之山,在海中。”)通常,人们把女娲砍断四肢的这个“鼇”解释为是一只巨龟。这大概是参照《说文解字》的释义。“鼇,海中大鱉也。”鱉,就是甲鱼,类似龟。然而,女娲补天的神话中并没有点明鼇就是龟,它具体的形象本来是存疑的!女蜗断鳌足以立四极
个人以为,女娲所杀的鳌,其实是一种形象近似于龙,又带有鱼的特征的爬行巨兽。跟鲤鱼跳龙门变的“敖鱼”也有些近似。这样,四海龙王之所以姓敖的秘密就有了答案:古人认为,大地漂浮在海面之上,东西南北四方有四根擎天柱支撑起天空,这四根柱子被称为“四极”,它们原本是鼇(敖)身体的一部分。
这不正是东西南北四海龙王都姓敖的来历吗!
四海龙王(敖家人),实际上是《封神》《西游》等小说把天地之间的四极(鼇足)重新给拟人化了。
此外,从字义上看,敖,有“游”的意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敖,游也。
这个字后来被俗写为“遨”,并形成词语“遨游”,指快乐自在地嬉戏、游玩。
人们常说的“遨游四海”,完全可以想象成犹如四海的神龙(敖)那样自由自在地游玩!
此外,敖也通“螯”,即某些动物的巨足,比如螃蟹的两个大钳子。这个“足”的意思,正好符合女娲断神兽之足的意蕴。
敖,也通“嗷”,即巨大的叫声。常言道龙吟四海,龙的叫声震天动地。从这点上说,因为龙嗷嗷叫所以龙王姓敖,这个笑话说的也是正确的!
养的到底是什么?
孔甲是夏朝第十四位皇帝,当年他老爹不降担心孔甲治理不好国家,便将王位禅让给了扃,扃去世后,王位由儿子廑继承。俩人在位期间,多有旱灾爆发,百姓颗粒无收。
后来,大臣们认为如果孔甲成了国君,或许就会顺应了天意。廑去世后,孔甲即位。孔甲成为君主之后,举行了祈雨仪式。几天后,全国就降下了大雨,所以百姓们十分爱戴孔甲。
这时天帝因孔甲顺从,就赐下两条龙,一雄一雌在黄河汉水流域。孔甲四处游玩的时候,命人把两条龙抓了回来。
可是这龙还比较矫情,被抓了回来就奄奄一息了。孔甲在民间找到个叫刘累的御龙高手,来驯养两条龙。
结果刘累养了一半把雌龙给养死了,他很害怕啊,就把雌龙的肉做好给孔甲吃了,等孔甲吃完了龙肉他就跑了(???)
关于孔甲和刘累养龙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成书的时间大概在公元前400年,而传说中的孔甲养龙却是发生在公元前1700年,这中间差了一千多年,又有什么真相呢?
至于后来记载孔甲养龙的《史记》,比《左传》还晚好几百年,可信度就很低了。
《左传》中是这么写的:
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 中略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根据周易里的描述:龙一般喜欢隐匿在水草中,身体长但不直,喜欢群居,平时还能在空中划一划。
接下来我们看一组图片
中国古代玉器上最早的出现龙是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龙,这块红山文化遗址的出土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
商中晚期以后,玉龙形象开始变得丰满。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棱角消失不见。出现方形眼,到战国以后又发展成为凤眼和杏核眼。使眼睛突出,更加有神,形成浅浮雕。龙体更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
汉代龙渐趋向四足兽的体形,大多龙身上开始雕出四肢,若走兽般。王充在《论衡》中说;“世俗画龙,马首蛇身。”
唐朝时期的龙文物,还是没有进化好,它的尾巴虽然是弯的了,但是看它修长的大腿,还应该是走兽。
元代龙纹头部较小,细长颈,鼓腹,秃尾。
明代刻划的龙纹身躯细长如蛇,多刻划网状鳞纹,颈,腹,尾大致等宽。明代龙的形象已与我们熟悉的形象近似。
从玉龙的历代变化,可以看出龙的形象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从这样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龙是虚构出来的,不然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那孔甲养的到底是什么?根据在黄河汉水流域、体型修长、喜欢群居、身体可以藏匿在水草中的特点,应该可以推断出来是鳄鱼。鳄鱼只有一点不符合,就是不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