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霸业,求三国杀里界限突破台词?
许褚: 裸衣——废话少说!放马过来吧!/过来打一架,对,就是你! 阵亡——丞相,末将尽力了! 张飞: 咆哮——喝啊!/今,必斩汝马下!; 替身——欺我无谋?定要尔等血偿!/谁!还敢过来一战?!; 阵亡——桃园一拜,此生无憾! 周瑜: 英姿——伯符,且看我这一手!/哈哈哈哈哈哈哈; 反间——抉择吧!在苦与痛的地狱中!/与我为敌,就当这般生不如死! 阵亡——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 赵云: 龙胆——进退自如,游刃有余!/龙威虎胆,斩敌破阵! 涯角——遍寻天下,但求一败!/策马趋前,斩敌当先! 阵亡——有(问?)谁!还敢···再上! 曹操: 奸雄——暂无; 护驾——大胆逆贼,谁可擒之!/护卫何在! 阵亡——华佗何在 司马懿: 反馈——哼,自作孽,不可活!/哼,正中下怀! 鬼才——才通天地,逆天改命!/天命难违?哈哈哈哈哈哈! 阵亡——我的气数···就到这里了吗? 关羽: 武圣——逆贼!哪里走!/刀锋所向,战无不克! 义绝——关某,向来恩怨分明。
/恩已断,义当绝! 阵亡——桃园一拜,恩义常在! 吕蒙: 勤学——兵书熟读,了然于胸/勤以修身,学以报国; 克己——蓄力待时,不争首功/最好的机会,还在等着我; 攻心——洞若观火,运筹帷幄/哼!早知如此; 阵亡——你~~~给我等着! 黄盖: 苦肉——我这把老骨头,不算什么/为成大义,死不足惜! 诈降——铁索连舟而行,东吴水师可破!/两军阵前,不斩降将! 阵亡——盖~有负公瑾重托~ 华佗: 急救——妙手仁心,药到病除/救死扶伤,悬壶济世; 除疠——病入膏肓,需下猛药!/病去~如抽丝; 阵亡——生老病死,命不可违~ 公孙瓒: 趫(qiao,第二声)猛——夺敌辎重,以为己用!/秣马厉兵,枕戈待战! 义从—— 阵亡——皇图霸业梦,父亲~抑~郁~终~!三国演义当中英雄人物的经历告诉你哪些道理?
三国时代这几个英雄人物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请看仔细道来就知道了。
讲三国。谈三国。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苦难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我们知道。自从秦始皇兼并天下。这个地方就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汉两朝。都是统一的国家。而到了东汉末年。西晋统一之前。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曹操曾经有诗写这个时代,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千米之内都听不到鸡叫。但同时三国又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很多人。为了国家的重新统一。付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比方说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风流潇洒的周瑜,坚韧不拔的刘备。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就说周瑜吧。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听过三国评书。看过三国戏剧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周瑜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因为我们记住的是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我们记住的是。周瑜临死前哀叹,既生瑜何生亮。我们记住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口头禅。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周瑜。是一个非常忠诚而又英雄的人。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中郎将。开始建功立业。而且也就是在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孙策。和他一起迎娶了当时有名的三国时代美女大乔和小乔。可以说。周瑜这个人,是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他人长得英俊。事情做的也漂亮。当时吴中人呼为周郎。郎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小伙子。那这个时候就有赞美的意思。当时吴中这个地方的人把孙策叫为孙郎,把周瑜叫做周郎。翻译过来就是。孙帅哥。周 帅哥。后来苏东坡。写词的时候说到周瑜的时候。那也是会露出那种敬佩和欣赏。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冠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冠巾是什么意思呢?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冠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服饰原本是平民的服饰。因为我们知道。汉代。还有汉以前的周代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帽子的,戴冠乃汉官威仪高高的帽子,宽宽的衣服。是汉代官员的官服。但是到了这个东汉末年的时候。贵族和官员开始平民化。喜欢穿平民的服饰。那就像现在美国总统穿牛仔裤一样。这是一种潇洒。如果是一个军事将领,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鹅毛做的扇子,那是儒将风采。
当然了,文学家的话。也未必完全靠得住。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是夸大了一点。没有那么潇洒了,战争毕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也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但是苏轼这样说。是想着力塑造周瑜这个人的英雄形象。所以想周瑜这个人二十多岁。就当了中郎将,就娶了当时最美丽的美眉做自己的妻子。可谓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他怎么会去嫉妒别人呢?和别人嫉妒他还差不多。所以有时候我读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还有那么一点嫉妒呢。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很大的。
陈寿的三国志说他是信度宽阔。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对他的评价是气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什么叫雅量高致?一方面气量很大,另一方面呢品德很好。所以把周瑜说成这个细量狭窄的小人,这是冤枉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这场战争是他指挥的。而且在指挥这场战争中,周瑜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使曹操和刘备。都不敢小看他。所以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刘备呢?都跑到孙权那去说周瑜的坏话。而曹操和刘备也都是非常欣赏周瑜的。但是因为利益所致。敌对阵营的人才,再是人才,也是我的敌人。好在孙权没听他们的鬼话。三国演义更是描写得星火生动,但故事和演义毕竟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周瑜为什么和我们印象中的如此遥远。戏剧形象中的曹操为什么是白脸家伙。为什么我们对三国这段历史和现实的不同看法,因为历史。尤其是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我们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正史所载。也未必可靠。对三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一本小册子,叫三国史。好多次就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因此我们只能把它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叫做历史形象。
第二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形象。比方说三国演义,比方说三国志这里面。历史人物的形象。称之为文学形象。
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甚至每个人个人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是包括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的。实际上,热爱历史的人,关心历史的人,他对历史上的人物都会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它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后呢,它往往不能接受别的形象。如果你讲的这个形象和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样,他就说你不对。他说你错了。
给我们去看一部历史剧。不管历史电影也好,历史的电视剧也好,总会有观众在下面评论说,哎呀,这个曹操他不像啊。这个曹操不像。那个曹操,你见过。没见过吧。他为什么出来说不像,为什么说你不对呢?因为他心目中有一个,这一类我们统统称之为民间形象。这但凡历史,就可能有这三种形象。而对于三国来说呢。这个问题又尤为突出。为什么呢?三国的历史非常短。如果从东汉末年就是汉灵帝驾崩算起,算到西晋统一,也不过是九十年。其中,作为传统的史书中,正统计年的时间是很短的。所以魏王之后到了近代,对三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各种史书的记载就已经不一样了。就已经有分歧了。然后这种分歧随着历史的推进,由于种种原因,它越来越分歧。这个形成一种文学的和民间的形象。很重要的历史都可能会有。而随着历史的久远,历史形象就可能被代表了。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就被认为正确形象。比如诸葛亮,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就会展现出诸葛亮的军事天才。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过?诸葛亮的形象。是文学艺术作品着力塑造的。这个塑造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也是有来历的。魏王之后。对于诸葛亮的敬重和推崇。就开始了。当然这里面有原因有道理。这些原因道理我们以后再说。在近代有一个叫郭聪的人。大概是诸葛亮的一个铁杆粉丝。他认为,现在市场对诸葛亮的这个推崇啊远远不够。于是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调量。五世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现在要向大家公布啊,大家都不知道的诸葛亮的五件事情。那么这五件事情在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都引用了,而且一一加以驳斥。就是这个五件事情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其中第三件事情呢就是空城计。所以空城计它不是罗贯中这个编出来的,它是有来历的来历。在郭聪的这篇文章里面。郭聪说,当时这个司马懿率兵来打阳平。那诸葛亮当时手上没有兵,就使用一个空城计。司马懿就退兵了。大概是这样一个故事。裴松之驳斥他的理由是什么呢?是据考证,当时司马懿荆州都督,驻扎宛城。根本就不在阳平战场。这个人既然都没有到这个地方,那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当然不可能发生。但是这个故事他很精彩。所以我们的文学作品一说,再说我们的戏剧作品一演再演。那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个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是怎么回事。说是这个马谡。丢掉街亭。这个时候是诸葛亮手上无兵无卒,司马懿已经大军压境。诸葛亮急中生智,命令大开城门。四个城门都打开啊,派一些老兵在门口扫地。然后自己带了两个小孩子,就是两个童子抱了一张琴,从楼上一坐唱卡拉o k。他怎么唱的呢?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却原来是司马老贼发来的兵。然后他下面唱说你看这个马谡呢也不中用啊,他们将帅也不和,街亭也丢了,你司马懿侥幸的得到了很多地方,你贪得无厌又来打我。好,你来打,你就来打吧。我现在都准备好了,我现在街道已经打扫干净,准备你来屯兵,我已经杀了羊,煮了酒,准备犒劳你的三军啊。你既然来了,你就进城来吗?你在那犹犹豫豫的干什么呢?告诉你吧,我这里只有人几个,我这里既无埋伏又无兵。你不要在那个地方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后那个戏剧当中的诸葛亮唱到,来来来,请上城来。司马懿这个时候已经来到城下了。哇,这哥们儿什么意思?邀请我上楼跟你一起卡拉o k。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 k 了。我才不上这个当。撤军了。
那这个事情。第一,我们前面讲的裴松之。已经说的很清楚。不是事实。第二点他也不合逻辑。司马懿为什么不敢进攻呢?无非是怕城中有埋伏吗?对不对?就那么大一个城市里面能埋伏多少人呢?冷兵器时代。也不可能买一飞毛腿导弹呢。对不对,也不可能有什么秘密武器呀?我派一个侦察小队。进去看看行不行。
第二。你不是走到城楼跟前的吗?你不是看见他在那抚琴神色自若吗?你不是听见他琴声不乱吗?他不还跟你打招呼,说,来来来上城来,我听我抚琴嘛,都听得清清楚楚嘛。可见距离不远嘛。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一箭射下来不行吗?第三点。按照郭聪的说法,或者按照罗贯中的说法,双方兵力十分的悬殊。那有说司马懿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十几万大军的。你把这个城围起来,你不是十来二十万人吗?你把他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干嘛掉头就走呢?这个事情呢,裴松之当时做注 的时候都已经说了。说的很清楚,他说你可以把他围起来,为什么要走呢?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至于其他的方法,比方说这个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这个什么借东风?这都是历史上没有根据的。没有记载的。实际上诸葛亮。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甚至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他的贡献也主要是这方面。第一,为刘备集团制定了一个战略发展规划,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第二个促成了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第三个最重要的是,刘备去世以后。治理蜀国。他治国的才能。是非常杰出的。
但是相比较而言,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国才能。这个陈寿是有一个评价。陈寿说诸葛亮是智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我认为陈寿这个评价还是客观的。但是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当中。他就成了一个军事天才,神机妙算。而刘备集团的那些大将关羽也好,张飞也好,赵云也好,黄忠也好,马超也好。都好像傻乎乎的。诸葛亮将令一发,他们带着人就走,干嘛去了,不知道到地方,再说到地方掏口袋。抛出一口袋来,军师这么说的啊,锦囊妙计,掏出军师的锦郎妙计,招办就是。这个就是把战争当儿戏啦。还有借东风。是不是啊?按照这个三国演义的描写和戏剧舞台上的表演。穿着道袍,光着脚丫子披着散头发,手上拿把七星剑。这不该是他的形象。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是什么意思呢?妖人。不是妖精妖怪。妖精妖怪妖人有什么区别?女的叫妖精,男的叫妖怪。装神弄鬼的叫妖人。我就是神汉巫婆,当然。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他这个妖人形象也是装出来的。
但是没有必要。当时这个孙刘对抗曹操的时候,应该还是同心协力的。至于后来为了争夺荆州,他们再发生战争,那是后来的事情。所以。把它描绘成这样一种妖人,形象是不合适的。像诸葛亮是一个帅哥。这个史书上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和现在四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且诸葛亮初初茅庐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二十六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大家想一想该是一个什么形象?所以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它是有距离的。
三国演义取材于正史,但许多情节和人物活动却是在三国故事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像以上分析的诸葛亮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的,只不过是文学家的艺术想象而已。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比如说关羽就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代表。那么民间为什么要崇拜关羽,如何看待关羽的民间形象的呢?民间形象往往和这个文学形象它也有距离。比方说关羽。关羽的文学形象已经不同于历史形象了,民间形象就更怪了。我们知道民间呢是有一些信仰的。民间信仰在文学作品当中多半取材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没有以红楼梦为信仰对象的。比方说我们民间把这个刘备奉为编织业的主持人。把张飞奉为屠宰业的主持人。把宋江奉为强盗的祖师爷,把时迁奉为小偷的祖师爷啊,把吕洞宾奉为风月业的保护神,没有听说把这个贾宝玉、王熙凤啊,奉 为什么祖师爷的。所以可见这个。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影响是远远超过红楼梦。把关羽奉为什么主持人呢,剃头匠的主持人。这个事情就有点怪了,这关羽生前也没剃过头啊。我们知道这个关羽是汉代的人,汉代是留全发的,不剃头的,剃头是清代的事情,清代再把头前面头发剃一半,后面梳一辫子是吧?就是到了清代才有了剃头匠。关羽怎么会变成剃头这样的祖师爷呢?想来想去,也就是他手上有一把刀。但是关老爷手上的刀,那是杀人的,那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啊。后来我想起这个清代有一家剃头铺,门口有个对联,叫做。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这口气倒像关羽。还有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奉关羽为财神爷。你看现在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家里供着谁呢?供着关羽。这关羽他是一个将军,你说他是战神嘛,这说的过去对吧?他怎么是财神呢?那当然有原因,我们以后再说。但是我觉得如果关羽可以变成财神,那他也可以变成爱神,供奉在婚姻介绍所。为什么呢?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蜀记。关羽曾经爱上了一个女人。这个故事。在华阳国志这本书里面也有记载。这个女人是吕布手下的一个人的妻子。当时曹操要打吕布。关羽就跟曹操去讲价,说把吕布灭了以后呢,那个女人你要让她嫁给我。曹操说可以啊,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不是关羽对曹操不太放心,怕曹操忘了。老去提醒曹操。
不打仗之前,他又去提醒曹操,曹操一想。什么样的女人能让关羽如此动心呢?我看看去。这一看完蛋了。曹操看上了。近水楼台先得月,肥水不流外人田,捷足先登弄到手,此事 弄得关羽非常的郁闷。那曹操这个事情做的确实是不地道。说话不算数。你怎么能这样做事情呢?我们可以看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点评三国人物。三国演义中对英雄人物的刻画淋漓。民间传说中,对他们的事迹更是津津乐道。那么面对历史、文学和民间这三种形象,在今后品读三国历史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第一个我们还是要弄清楚历史形象。对于三国来说,我们要读的是这样一本书,就是陈寿的三国志。陈寿是四川南充。在西晋统一中国之后五年。他就完成了他的这部不朽的著作三国志。陈寿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因此,他虽然收集到了很多材料,他都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甄别。但凡他认为不可靠或者存疑。或者靠不住的。他一般的说是不会写进他这本三国志的。因此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三国志非常的简略。所以过了一百三十年。有一个山西闻喜人叫做裴松之的,为陈寿的三国志做了注。而裴松之的这个注呢,和一般人做注释不一样,一般人做注释他就做一些名词解释。或者标标一下这个地名是在哪里,这一年是怎么样。裴松之不是这样,裴松之把他所能看到的史料,包括陈寿看过不用的,也包括陈寿没有看到的。他把它们收集起来。注在陈寿的原文后面,这就大大的丰富了内容。三国的史料多起来了。而且裴松之。在引用这些材料的时候,他也进行甄别。他觉得可靠的,他就注上。他觉得靠不住的,他也注上,但是。发表他的观点说,这一条恐怕靠不住,理由是什么什么?如果有很多材料,这些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又得不出结论来,他怎么办呢?存而不论。就是把这些不相同的材料啊,他并列注在后面,让读者自己来思考。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自学方式。
第二,我们就是要来看文学形象。文学形象虽然不等于历史形象,但是文学形象也是有价值的。比方说三国演义。就在后世被视为兵书。是为军事和政治的教科书。满清入关之前,曾经把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交给他们的亲贵大臣们阅读,以便学习怎么样用三国演义教给我们的办法来对付明王朝。这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有一个满洲将军认识了一个汉人,交为朋友。关系很好以后呢,他把这个朋友叫来说,你虽然是个汉人,但是我觉得你也是个好人。来来来,你到我房间里面来,我给你看个内部文件机密的啊。打开一看三国演义。他确实三国演义啊。后面有很多人效仿钱钟书先生,就谈到这个空城计的问题。因为钱钟书认为。空城计叫做不欺受欺,就是用不欺骗来推销欺骗。就是我明明白白告诉你,我这里只有几个人,我是既无埋伏又无兵。你来嘛。我越说真话,他越不相信。这叫做不欺受欺。毛宗刚在三国演义的时候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不敢做大胆的事,也只有小心谨慎的人才敢做大胆的事。因为人们记住他平时的小心谨慎,他偶然大胆一回,谁都不相信。
所以那个成功它是一种心理战,它是有道理的,也是给我们有启发的。当钱先生的文章里面也引用了的话。魏喜说这个所谓诸葛亮的空城计呢,也得看情况,不是可以乱用的,他也就是碰上了司马懿是个知识分子,是个读书人。这知识分子读书人最大的问题还是想问题复杂。有时候书读多了也是不好。他老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他老是在琢磨他怎么回事啊,他说如果碰上一伙强盗,一伙毛贼,一伙是山大王。还想那么多。老子进去再说,管他娘的。进去怎么样呢?诸葛亮抓走了呀。所以即便是文学形象或者是民间形象,我们来琢磨他。研究他也是很有意义的。那么我们要怎样来琢磨和研究这三种形象呢?钱穆先生说呀,读历史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个叫做历史意见。
第二种是站在现代的立场上看历史,这个叫做时代意见。那我个人认为呢,还有一种意见,就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个叫做个人观点。所以对于历史来说,它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它也会有三种意见。历史意见时代意见、个人意见。
三种意见,三种形象。我们把它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认知。我们品读三国。就是想把观众朋友们带回那样一个英雄辈出。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又使我们想起了苏东坡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我们也想起宋人张生的。多少六朝兴废事进入。与抢先。其实进入渔樵闲话的又何止是六朝兴废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杀武将台词串烧?
三国杀武将台词 蜀刘备:仁德:惟贤惟德,仁服于人 /以德服人激将:蜀将何在?! /尔等敢应战否??阵亡:难道这就是桃园吗……关羽:武圣:观尔乃插标卖首。/关羽在此,尔等受死。阵亡:什么?此地叫麦城?张飞:咆哮:啊啊~! /燕人张飞在此!!!阵亡:实在是杀不动了。。。马超:铁骑:全军突击~~ /(马蹄声)阵亡:(马蹄声远去。。。)赵云:龙胆: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阵亡:难道这就是失败的滋味吗?诸葛亮:观星:观今夜天象,知天下大事! /知天易,逆天难!阵亡:将星陨落,天命难违。。。黄月英:集智:哼哼~ /呵~阵亡:亮~黄忠:烈弓:百步穿杨! /中!阵亡:不得不服老啊~~卧龙-诸葛亮:火计:燃烧吧!/此火可助我军大获全胜!八阵:你可识得此阵?/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看破:雕虫小计!/你的计谋被识破了!阵亡:我的计谋竟被……庞统:连环:伤一敌可连其百!/通通连起来吧涅槃:凤雏岂能消亡?/浴火重生!阵亡:看来我命中注定将丧命于此……魏延:狂骨:我会怕你吗?!/真是美味啊!阵亡:谁敢杀我,啊……法正:恩怨:【恩】得人恩果千年记 /滴水之恩,涌泉以报!恩怨:【怨】谁敢得罪我? /睚眦之怨,无不报复。眩惑:给你的,十倍奉还给我! /重用许靖,以眩远近。阵亡:辅翼既折,蜀汉衰矣…马谡:心战:吾通晓兵法,世人皆知挥泪(阵亡):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谡愿以死安大局。三国杀武将台词 魏曹 操:护驾:魏将何在?/来人,护驾~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孤好梦中杀人!阵亡:霸业未成…未成啊…夏侯渊:神速:孤善于千里袭人!/取汝首级犹如探囊取物!阵亡:竟然……比我……还快~曹仁:据守:我先休息一会! /尽管来吧!阵亡:实在是守不住了!~司马懿:反馈:下次注意点!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鬼才:天命?哈哈哈哈~ /吾乃天命之子!阵亡:难道真的是天命难违?郭嘉:天妒:就这样吧~ /罢了遗计:也好!/就这样吧阵亡:咳、咳~~~~张辽:突袭:没想到吧?!/拿来吧~!阵亡:真没想到。许褚:裸衣:谁来和我大战300回合/破!阵亡:冷~好冷啊~~夏侯惇:刚烈:鼠辈,竟然伤我!/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阵亡:两,两边都看不见啦~甄姬:洛神: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倾国: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体恤飞服,飘忽若神阵亡: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荀彧:驱虎:此乃驱虎吞狼之计!/借你之手与他一搏吧!节命: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我…永不背弃阵亡 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典韦:强袭:吃我一戟!/看我三步之内取你小命!阵亡:主公,快走……杨修:啖酪:来来,一人一口 /我喜欢鸡肋:曹公之意,我已了然 /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阵亡:我故自已死之晚也于禁:毅重:不先为备,何以待敌? /稳重行军,百战不殆!阵亡:我...无颜面对丞相了曹植:落英:别着急哟,给我就好~ /这些都是我的!酒诗:走马行酒礼,驱车不鱼肉。/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阵亡: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张春华(司马懿老婆):绝情:你的死活与我何干?/无来无去,不悔不怨。伤逝:无情者伤人,有情者自伤 /自损八百,可伤敌一千阵亡:怎能如此对我三国杀武将台词 吴孙权:制衡:容我三思 /且慢!救援:好舒服呀~~ /有汝辅佐,甚好阵亡:父亲,大哥,仲谋愧也!周瑜:反间:挣扎吧,在血和暗的深渊里!英姿:哈哈哈哈~/汝等给我看好了!阵亡:既生瑜,何生…(咳咳)黄盖:苦肉:请鞭挞我吧,公瑾!/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阵亡:失血过多了陆逊:连营:牌不是万能的,但是没牌是万万不能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阵亡:我还是太年轻了!孙尚香:联姻:夫君,身体要紧~ /他好我也好枭姬:哼~ /看我的厉害~阵亡:不,还不可以死……大乔:国色:请休息吧~ /你累了~流离:交给你了~ /你来嘛~阵亡:伯符,我去了。。。吕蒙:克己: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阵亡:被看穿了吗……甘宁:奇袭:你的牌太多啦!/接招吧!阵亡: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小乔:天香:接住哦!~ /替我挡着!阵亡:公瑾,我先走一步了~周泰:不屈:还不够! /我绝不会倒下!阵亡:已经……尽力了!~太史慈:天义:我当要替天行道!/请助我一臂之力!阵亡: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凌统:旋风:伤敌于千里之外。/索命于须臾之间。阵亡:大丈夫不惧死亡吴国太:补益:吾乃吴国之母,何人敢造次?/有老身在,汝等尽可放心。甘露:此真乃吾之佳婿。/男婚女嫁,须当交换文定之物。阵亡:卿等务必用心辅佐仲…谋…徐盛:破军:大军在此!汝等休想前进一步!/敬请养精蓄锐!阵亡:盛不能奋身出命,不亦辱乎…三国杀武将台词 群张角:雷击:以我之真气,合天地之造化!/ 雷公助我!鬼道:天下大事,为我所控!/ hong hong hong!(坏笑的声音)阵亡:黄天……也死了!于吉:蛊惑:猜猜看呐!/你信吗?~阵亡:居然……被猜到了!华佗:青囊:越老越要补啊! / 早睡早起,方能养生!急救:别紧张,有老夫呢~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阵亡:医者不能自医啊…吕布:无双:谁能挡我?!/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阵亡:不可能!~~~~~~貂禅:离间:嗯哼~ /夫君,你要替妾身做主啊~~~~~~~~~~闭月:失礼啦~~ /羡慕吧~~阵亡:父亲大人,对不起!庞德:猛进:我要杀你们个片甲不留!/你可敢挡我?阵亡:四面都是水……我命休矣……袁绍:乱击:弓箭手准备,放箭!/全都去死吧!阵亡:老天不助我袁家啊……颜良&文丑:乱击:吾们乃河北上将颜良、文丑是也 /快来与我等决一死战!阵亡:这红脸长须大将是……袁术:庸肆:大汉天下,已半入我手!/玉玺在手,天下我有!阵亡:可恶…就差…一步了…董卓:酒池:呃呵呵,再来~一壶!/呃呵呵呵呵,好酒好酒!肉林:美人儿~来香一个!/食色~性也!崩坏:呃~~ /哎!我是不是该减肥了?暴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呵呵哈哈哈哈哈哈!阵亡:汉室衰落~非我一人之罪~曹丕:放逐:给我翻过来!/死罪可免,活罪难赦!行殇: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来~管杀还管埋颂威: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千秋万载~一统江山!阵亡:子建~~子建~~徐晃:断粮:人是铁,饭是钢/截其源,断其粮,贼可擒也!阵亡:一顿不吃~饿的慌~鲁肃:好施:拿去拿去,莫跟哥哥客气!/来来来,见面分一半缔盟:以和为贵,以和为贵。/合纵连横,方能以弱胜强。阵亡:此联盟一破,吴蜀休矣~孙坚:英魂:不诛此贼三族!则~吾死不瞑目!/以吾魂魄,保佑吾儿之基业阵亡:有埋伏额~啊!~~孟获再起:起~~~~~~~~~~~~~/丞相助我~~祸首: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统统算我的!阵亡:七纵之恩,来世再报了!祝融巨象:小小把戏~ /大王,看我的!猎刃:尝尝我飞刀的厉害!/亮兵器吧~阵亡:大王~我~先走一步了贾诩帷幕:你奈我何?/此计伤不到我!乱舞:哭喊吧!哀求吧!挣扎吧!然后死吧!/呵呵呵~坐山观虎斗完杀:我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神仙难救!神仙难救啊!阵亡:我的时辰~~也到了公孙瓒:义从:冲啊! /众将听令!摆好阵势,御敌!阵亡:我军将败,我以无颜苟活于世陈宫:明策:如此,霸业可图也~ /如此,一击可擒也!智迟:如今之计,唯有退守,再做决断!/若吾早知如此~阵亡:请出就戳!高顺:禁酒:避嫌远疑,所以无误。/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陷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破阵斩将,易如反掌!阵亡:生死有命…徐庶:举荐:我看好你!/将军岂愿抓牌乎?无言:唉,一切尽在不言中/嘘,言多必失啊!徐庶:娘……孩儿不孝……向您……请罪……
三国杀所有武将的称号?
标准版 曹操——魏武帝 司马懿——狼顾之鬼 夏侯惇——独眼的罗刹 张辽——前将军 许褚——虎痴 郭嘉——早终的先知 甄姬——薄幸的美人 刘备——乱世的枭雄 关羽——美髯公 张飞——万夫不当 诸葛亮——迟暮的丞相 赵云——少年将军 马超——一骑当先 黄月英——归隐的杰女 孙权——年轻的贤君 甘宁——锦帆游侠 吕蒙——白衣渡江 黄盖——轻身为国 周瑜——大都督 大乔——矜持之花 陆逊——儒生雄才 孙尚香——弓腰姬 华佗——神医 吕布——武的化身 貂蝉——绝世的舞姬 风 夏侯渊——疾行的猎豹 曹仁——大将军 黄忠——老当益壮 魏延——嗜血的独狼 小乔——矫情之花 周泰——历战之躯 张角——天公将军 於吉——太平道人 神吕蒙——圣光之国士 神关羽——鬼神再临 林 徐晃——周亚夫之风 曹丕——霸业的继承者 孟获——南蛮王 祝融——野性的女王 孙坚——武烈帝 鲁肃——独断的外交家 董卓——魔王 贾诩——冷酷的毒士 神曹操——超世之英杰 神吕布——修罗之道 火 典韦——古之恶来 荀彧——王佐之才 庞统——凤雏 诸葛亮——卧龙 太史慈——笃烈之士 袁绍——高贵的名门 颜良&文丑——虎狼兄弟 庞德——人马一体 神诸葛亮——赤壁的妖术师 神周瑜——赤壁的火神 山 张颌——料敌机先 邓艾——矫然的壮士 姜维——龙的衣钵 刘禅——无为的真命主 孙策——江东的小霸王 张昭&张纮——经天纬地 左慈——迷之仙人 蔡文姬——异乡的孤女 神司马懿——晋国之祖 神赵云——神威如龙 一将成名第一弹 曹植——八斗之才 于禁——魏武之刚 张春华——冷血皇后 法正——蜀汉的辅翼 马谡——怀才自负 徐庶——忠孝的侠士 凌统——豪情烈胆 吴国太——武烈皇后 徐盛——江东的铁壁 陈宫——刚直壮烈 高顺——攻无不克 神:关羽:鬼神再临吕蒙:圣光之国士诸葛亮:赤壁的妖术师周瑜:赤壁的火神
为何其他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
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国,秦将白起还斩首坑杀赵国约坑杀45万军民,秦国可谓是大败赵国,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元气大伤,赵国的精锐军队几乎是损失殆尽,从此也无力在单方面与秦国抗衡,失去了和秦国争霸天下的能力。但在长平之战中,秦国也算是残胜,在此战中,秦国方面也是伤亡过半,对比长平之战前,秦国的国力是空前虚弱,为何战国七雄中的其它五国没有伺机采取军事行动呢?
秦国在秦孝公时为恢复秦穆公时的霸业,便颁布《求贤令》,秦孝公重用商鞅在国内实行变法改革,秦国开始实行“富国强兵”之策,秦国自此国力日益增强,秦国问鼎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也逐渐产生,在秦孝公的孙子秦武王意欲在周王畿之地,举象征至高无上王权的九鼎时,秦国的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时处于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已然知晓秦国的目的。
各国虽然对秦国的野心,心知肚明,但此时各国已经无力单独抗衡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经历几代秦王的奋力发展,秦国已是大国崛起之态。各诸侯国要想抗衡并挫败秦国,只能齐心协力,合力攻伐秦国才有取胜的机会,但各诸侯国心怀鬼胎,无法完全一心合纵攻秦,这样的结果只能坐等秦国继续强大。在长平之战前,各国中唯有秦国和赵国最强,赵国在赵武灵王举行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实力已经冠绝山东诸国。
在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中,赵国俨然就是就是山东六国中的首号强国。长平之战前的赵国是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赵国也与西边的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此时的战国格局就属秦国和赵国最强,但无论在长平之战前后,秦赵两国之间进行实力对比,都是秦国要强于赵国,秦国在实行商鞅变法后,秦国可以做到全民作战,这一点是山东六国无法做到的。
秦昭襄王继位秦王后,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开始蚕食各国土地,先后攻打三晋领国,在长平之战前,秦国因与赵国争夺韩国上党地爆发了战争,随着战争持久,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最终秦赵两国爆发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长平之战。秦国因国力本身就强于山东六国,加上秦国的势力已经渗透到山东六国中,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对赵国使用的反间计,最终这场以秦国远距离的长途作战以秦国胜利而告终。
秦国也在长平之战中向世人展示了秦国“间谍系统”的威力,实力冠绝山东六国的赵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而实力不如赵国的其余山东五国哪里还是秦国的对手呢!要不是在长平之战后,赵国派人向秦国求和,导致秦昭襄王阻止了大将白起乘胜追击,进而围攻赵都邯郸的战略,赵国很大可能就被秦将白起一举攻灭,赵国为此而灭亡。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战国大大的震慑了各诸侯国,各国换成赵国想必也会后怕。
《史记·白起列传》中记载,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对秦昭襄王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损失过半,导致国力有虚弱表象,但秦国的实力依然雄厚,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国几乎打残,在短期之内已然无法对秦国构成威胁,而其余的山东五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抗衡秦国。并且秦国可据守东出的函谷关,此关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以函谷关,秦国有函谷关这等雄关要塞,其余五国即便是合纵也很难将秦国灭亡,秦国若是不灭,各国定然要接受秦以战争的洗礼。
我们再来看长平之战的战国和影响,赵国在此战中赵国元气大伤,不能再与秦国进行争霸;秦国将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削弱,对其它诸侯国也是一个极大的震慑;长平之战以秦国取得全胜,秦国统一天下的形势急转直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态势,长平之战也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最后转折点,自此秦国统一六国成为时间问题。
从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以胜利告终,出现的战果和影响,也能侧面印证出秦国的实力强大,其它各国可能会对秦国构成一定威胁,但无法从根本上灭亡秦国,秦国只要不灭,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就无法在改变,其它山东五国如果不对秦国动手,还能延缓国家的灭亡,倘若哪国对秦国动手,或者五国合纵攻秦,秦国在缓过劲来,秦王必定会实行报复,各国能否承受住秦国的怒火呢?
《史记·赵世家》记载:“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间。”
长平之战后,无论是除赵国外的五国对秦国采取军事行动与否,都已经无法在改变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在长平之战后,燕国乘赵国遭遇大败后,对赵国发动了攻势,但却反被元气大伤的赵国击败,可见赵国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反映出燕国的弱小,燕国如果在长平之战后对秦国采取军事行动,就算将燕国和秦国之间路途遥远的因素去除,燕国也难以是秦国的对手,更何况长平之战中秦国才是胜利方。
燕国凭借自身的实力是几乎无法在对秦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中占到便宜,并且燕国的实力在除赵国外的其余五国中也不是最弱的,燕国和魏国、韩国的实力并无太大的差距,燕国都无法击败在长平之战中失败方赵国,可以想象魏国和韩国也很难击败赵国,实力较强的齐国和楚国或许可以。长平之战后,其余五国中两国、三国的合纵也很难对秦国构成威胁。秦国虽在长平之战中国力受损,但并未伤筋动骨。
《史记·秦本纪》记载:“正月,兵罢,复守上党。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
从秦国在长平之战结束后,秦昭襄王四十年年正月罢兵回国,于同年的十月,秦昭襄王便又派遣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如弱秦国实力受损严重,秦国何以能在长平之战结束后不久就有对赵国采取军事行动呢?在秦昭襄王四九年的正月,秦国还对围攻邯郸的王陵有大量征兵增援,并且五大夫王陵战事不利时,秦昭襄王又派遣宿将王龁代替王陵统军继续攻打赵国,可见秦国的实力强大,经得起持久战的消耗。
在长平之战后,其余几个诸侯国也不是没有采取军事行动,长平之战结束后不久,秦国又开始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为此发生了“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赵国向魏国和楚国求援,五国中的魏国和楚国算是对秦国采取了军事行动,魏之信陵君窃取魏国兵符,调动军队对赵国进行了救援,最终在赵国邯郸城下爆发了邯郸之战,魏军和楚军在打退秦军后基本没有在对秦军做出什么军事行动,信陵君魏无忌也派人将军队带回魏国。
长平之战后,其他五国面对国力有损的秦国,没能及时采取军事行动的关键原因在于各国的实力对比强秦来说还是略显不足,无法单独抗衡秦国,两国、三国的合纵也难以撼动秦国,而五国也因勾心斗角等等原因无法齐心协力共同抗秦,五国合纵也只能付之东流。并且秦昭襄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距离秦国较远的燕国和齐国已经被秦国拉拢,两国面对实力依然强大的秦国,相信无论秦国国力是否受损,两国也不愿意冒着跨越他国国境的风险去攻打秦国。
五国如果不能组成合纵,单独的一国或者几国是难以撼动秦国的。而秦国因为长平之战的损失和邯郸之战中的惨败,导致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一度出现了停顿,不过也为此才为始皇帝嬴政登场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秦国在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对外发动战争的频率开始下降,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秦国的国力大为恢复,在长平之战的13年后,东方六国在强秦的威胁下,不得已结成联盟对抗秦国。
《史记·秦本纪》记载:“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
在公元前247年,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合纵除齐国外,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攻打秦国,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将蒙骜败退,五国合纵联军一度打到了秦国的函谷关外,以此也可以看出五国合纵确实能撼动秦国,对秦国构成威胁。秦庄襄王为此深感信陵君对秦国有威胁,便用计让魏王猜忌信陵君,最终计谋成功,魏无忌失去兵权,最终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政治家魏无忌郁郁而终。从此,秦统一天下成为必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
在秦王政六年,五国再次组成合纵抗衡秦国。赵将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联军攻伐秦国,但最终被强秦打败。而自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的10年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用武力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自此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秦王嬴政建立大一统的秦朝,首称“皇帝”。
大家认为秦国在经历长平之战国力出现虚弱后,其他五国没有采取军事行动的原因还有什么?下方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史记》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