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3天下布武,织田信长那么厉害为什么没算到明智光秀会在本能寺阴他?
布武天下英雄路
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伯仲之间,安有长生不灭者
---《敦盛》
天正十二年(1582)六月二日夜,原本寂静的本能寺内外突然喧嚣无比。寺门外飘扬着桔梗纹战旗的一万余人明智军,在主将明智光秀的一声“敌在本能寺”呵斥声后,潮水般地涌向这座百年古刹。在接到家臣的紧急奏报后,仅拥有100余名随从的织田信长手持长枪与叛军展开殊死搏斗,然而这次“尾张的大傻瓜”失去了幸运女神的眷顾,身受重创的信长为维护家督尊严,退入内寺,并伴随着冲天的火焰一同消失在了世上,原本即将统一的日本再次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
每每看到这里,许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惋惜一位雄主的离世,同时也萌发出许多疑惑。自桶狭间合战以来,信长屡屡躲过人生的灾祸,并顺利得到了天下。可是,就这样一位幸运儿为什么就没能预料到家臣的反叛呢?作为历经沧桑的过来人怎么就毫无防备地带着一百多号人进京了呢?是天意还是早有预谋?在我看来,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算不如天算”吧!
人物简介天文三年(1534)六月二十三日,织田信长出生于尾张国(古日本行政区域划分)的那古野城,幼名吉法师,是当时人称“尾张之虎”的织田信秀嫡长子,母亲为土田御前。只是这位尾张少主似乎多了点与众不同。少年时代的吉法师十分调皮捣蛋,不仅不顾礼仪四处招惹是非、上树下河、调戏妇女,甚至公然敢在清州城(当时还不是织田家领土)下放火挑衅,这般行为令其父亲织田信秀气得火冒三丈可又无可奈何,也使其母土田夫人反感自己的儿子,而他也得到了人生第一个外号,即“尾张的大傻瓜”。天文十五年(1546),吉法师于尾张的古渡城元服,更名为织田信长,并在两年后迎娶了美浓国主斋藤道三的长女浓姬。相比于织田家的方案态度,作为岳父的斋藤道三对信长似乎十分赞许,尤其是在“正德寺会面”后。
天文二十年(1551),织田信秀病逝,信长接任家督之位。由于早年的恶劣行径加上他在父亲葬礼上投掷香灰的行为,织田家普遍认为信长不堪家督重任,应该由其弟织田信行担任,随后在弘治二年(1556)八月双方爆发了内战。信长在力量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依靠灵活的战法,在“稻生合战”中大破信行军,自此树立了在织田家的威信,并在永禄二年(1559)统一尾张。永禄三年(1560),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集结两万五千人攻入尾张境内,妄图消灭织田家后上京建立幕府。面对人生中第一个险恶境遇,信长果断采取行动,于同年五月十九日下午一时,趁着暴雨之机,率领四千织田军发动奇袭,一举斩获今川义元,今川家大败撤军,信长一战成名。永禄十年(1567),织田军在伊势长岛击败斋藤龙兴,进而攻取美浓稻叶山城,并将其改为“岐阜城”,颁布“天下布武令”,希望仿效中国的周文王取代商朝的先例,重新统一日本。也正是这时,织田信长开启了人生修改器。
永禄十一年(1568)九月,信长以“天下布武”的大义名分,携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将军足利義昭,开始上洛。不到一个月,织田军连克近江“六角氏和三好氏”两家势力,成功拿下京都,信长迎来了人生高潮。登上巅峰的信长领导织田家渡过了两次“信长包围圈”以及一系列险战恶战,织田家的版图越来越大,最后在天正十二年(1582)完成了日本中部的统一,全日本再无对手。
然而,强势的织田家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信长的生命也在快速的消逝。据日本民间传闻,在天正十一年春节当晚,原本晴朗的夜空突然大变,无数的流星自东向西越过安土城上方坠落远方,织田家诸臣无不惊讶恐慌,占星家警告信长流年不利当时刻警惕,但信长却一笑了之。天正十二年新春前傍晚,天象再次大变,安土城上方天空呈现火红颜色,宛如红莲般,所有人都对这一现象深感惊愕。五月二十八日,信长为远征毛利家而准备启程前往京都,夫人浓姬担忧信长安全,强烈建议他多配属护卫,但信长再一次一笑了之,同时也失去了最后一次救命的机会。果然在二十九日夜,明智光秀叛乱,信长死在了京都,而其长子织田信忠也一起被明智军袭杀,织田家终于走到了尽头……
个人观点当年在日本的传教士曾这样评价过信长,称其“风姿卓越、无人能及”。无论是拍马屁也好,还是就事论事也罢,信长的奋斗史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可他为什么没有预料到明智光秀的叛乱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根据。
1、特立独行的个性
纵观信长的一生,可以用这样四个字去评价他 --- 特立独行。尚处少年时期就敢在严肃的葬礼上做出投掷香灰的惊人行为;在日本各地大名还在沿用传统的刀剑对抗时,就敏锐抓住时代发展的关键,锐意创新,重视火器的作用;在佛教盛行的年代,敢派兵火烧圣地比叡山,敢屠杀无人敢惹的堕落僧人,清理宗教顽疾。可见,信长是一个不拘泥传统的人。而这种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人,自然会特相当自信,因为他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最直接反应信长个性的例子就是在天正三年(1575)五月与甲斐武田氏间的“长筱决战”中,信长将3000余名铁炮手(火枪手)分成三段进行轮番射击,将武田氏引以为傲的赤备骑兵尽数全歼。要知道在此之前,没有一家战国大名有能力和勇气敢大规模使用铁炮,虽然铁炮威力大,但装填速度慢、受天气影响,许多人都不敢装备太多,但信长这么干了,还干得很出色,就连当时在场的德川家康也深感惊愕,对自己眼前这位喝着葡萄酒的“儿时玩伴”充满敬佩。可见信长个性是何等的奇异正确。
另一方面,根据《信长公记》记载,信长到达本能寺当天就举行了盛大的活动,并邀请当时日本国内的名士“本因坊算砂”和“鹿盐利玄”一起下围棋。在下至途中,二人突然面面相觑,因为棋盘上出现了罕见的“三劫循环”,俗称死局,这是及其不吉利的事情。在这里,我们有理由相信织田信长他是看到了的,但结合之前种种冥冥预兆,信长却依旧无动于衷,也许他依旧是认为自己命不该绝吧!只可惜,哪怕有一点警惕也好,没准就可以躲过劫难了……
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古往今来,有很多伟人名人能够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大业。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牛逼、再精明,到底还是一个凡人,是人就有犯迷糊的时候。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何等的智慧呀!可是,他有料想到自己会病死在五丈原吗?信长也是一样。自1551年到1582年,31年的岁月里,信长打过像桶狭间合战、妎川合战、长岛合战这样的恶战,也碰到过两次来势汹汹的信长包围圈,差点就功亏一篑。可是最后信长都挺过来了!也许很多人不知不觉中也逐渐觉得,信长就是一个幸运儿,就应该赢。很显然,这是不对的。我们还应该知道,信长在对抗越后上杉谦信的艰难、攻打石山本愿寺所付出的惨烈代价、遭受家臣和亲人的次次背叛,信长不是完人,他也有失意的时候,而我也愿意相信,在本能寺之前,他因为某些原因而轻视了现实。
早在天正十年(1582)五月二十八、二十九日,受命领军13000人的明智光秀在出征前去了一趟爱宕神宫,并留下了“时在今日,天下当倾”的八个字。这种敏感的事情,以织田家缜密的间谍系统而言,不可能不会报给信长知道。而且就在光秀参拜神宫当天,他的反常行为层出不穷,不仅在与连歌师“里村绍巴”的谈话中询问本能寺外壕沟的深浅,而且几次走神叹息,甚至将手里的粽子连叶子一起吃下去。这种事情要搁今天,别人都会建议你去医院看看或者好好休息,更何况在当年那种尔虞我诈的时代。但信长似乎没有动静,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信长在那段时间后的反应。如果结合当时的背景的话,我猜想信长应该是被京都繁华的画面陶醉了吧!毕竟拼搏到现在,自己成为了全天下最有实力的大名,成为了“天下人”,谁还敢反抗自己呢?从而忽略了光秀反常的举动。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如果要论日本战国时期,哪家大名麾下猛将如云,织田家是当仁不让的。羽柴秀吉(丰臣秀吉)、柴田胜家(破缸柴田)、丹羽长秀(米长秀)、前田利家(枪之又左)、明智光秀、林贞秀、佐久间信盛、蒲生氏乡(鹤殿下)、村井贞胜、森长可……随手抓都是有头有脸的名将名臣,连甲斐武田氏二十四名臣都略显逊色。说起织田信长的用人智慧,可以这么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早在弘治二年(1556)四月的“稻生合战”后,信长就不计前嫌,赦免了包括柴田胜家在内的一干老臣,并且委以重任,使其感恩戴德。另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信长不计秀吉寒微的出身,亲手提拔其为亲信,后来秀吉更是做到了军团长,为织田家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信长对于自己得力的下属,还是很重视的。
很多人告诉我,信长对明智光秀十分反感,因为他与信长的志向不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光秀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贵族,但自从跟随信长以来,没有什么战役他是不出现的,就连火烧比叡山这种事情,光秀除了向主君谏言外,依旧是忠实地履行信长的命令。如果光秀与信长志向不一样,他大可称病找借口或者辞官,没必要委屈自己。而且,大部分史书所认可的光秀反叛信长的原因“怨恨说”里,尤其是《明智军纪》和《信长公记》的陈述,光秀由于在接待德川家康的过程中因招待不周而被信长责骂,而且受到重打头部。但是不久后信长依然授予他重任,令他率领大军前往西部战场支援。如果信长反感光秀,为什么还会如此信任他呢?领军支援这种事情大可另派人去呀!织田家又不缺他一个。所以,种种事实都告诉我们,信长还是不错的。只不过这次,信长错了!
4、天下大势逐渐明朗
在天正十一年(1581)二月,信长在京都的东马场进行了一次盛大的军队演练,在这次盛会中,正亲町天皇也出席了,标志着织田家的霸业达到了顶峰。而从该年起,织田家各路军团进展也十分顺利,除了西部战场羽柴军团对抗毛利家遇到瓶颈外,北部柴田军团攻入越中并包围了鱼津城,东部泷川军团平定上野地区并与北条氏对峙,南部信雄军团则稳步占领伊势,局势一片大好。也许是对局势的十分满意,在接到秀吉的求援信后,信长也想借此机会杀杀毛利家的锐气,于是没有多想就同意了前往西部战场督战。只不过,“轻敌冒进”的信长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信赖的部下明智光秀会突然造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也是十分无奈的事情。
结尾无论怎么去猜测,雄心勃勃的信长最终还是消失在了本能寺的熊熊烈火之中。曾经这位玩世不恭的奇才,曾经满怀雄心的枭雄,带着无奈与愤懑离开了人世,而织田家统一天下的梦想也随之消散……这就是历史,充满着酸甜苦辣。希望大伙儿在里面有所收获。通过信长之死,我们多多少少也学会了该如何待人接物,毕竟谁都有尊严。
╮(╯_╰)╭ 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哦!我会不定期为大家带来最新鲜的历史咨询。
为什么小小的沛县居然拥有萧何曹参樊哙这么多优质人才?
因为西汉的这些开国功臣们都是靠“学习”成长起来的,并不是生而天才。
抛开经历谈成就,这是对一个人的极大不尊重,如果当着樊哙、曹参等人的面说他们就是命中注定的王侯将相,是天生的人才,那么他们肯定会嗤之以鼻,因为在秦末乱世,他们也是被陈胜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鼓舞起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西汉建立后,陈胜还被刘邦追封为“隐王”并且年年祭祀,因为陈胜,就是一代枭雄们的“精神榜样”。
陈胜就是沛县众人精神的代表,是他们内心的写照:
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未来想做不平凡的人。
而沛县谁的“逆袭”最经典?
必然是汉高祖刘邦,其实结合史料看刘邦,那么就会明白刘邦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汉朝的《史记》对刘邦的记载是丝毫没有“忌讳”的成分,司马迁对于刘邦的“黑料”那是一个不漏,可能后世的史书,会把皇帝吹得仙神下凡似的,但司马迁对刘邦的描述,就是非常接地气,刘邦是怎么样,那便是怎么样,没有掩饰缺点的意思。
刘邦也曾觉得自己是平凡人,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徭役的时候,远远看到过秦始皇的车队,一个是被无数守卫拥簇的九五至尊,一个是在太阳底下辛苦劳动的丁役,这种社会最底层和社会最高层的地位反差,怎么可能不让刘邦生出感叹,刘邦说: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高祖本纪》
这就是刘邦,真实,不做作,反观另一位“自命不凡”的枭雄项羽,人家一看到秦始皇的反应跟刘邦就截然不同,项羽都还没造反,就觉得自己能够取代秦始皇了: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也真实,但项羽的心很大,他本身就是贵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背负着自己家族的命运,所以他注定前途就无量。
若是同时问刘邦和项羽,他们觉得未来自己会是什么人,刘邦或许会回答,他想成为大官,但这话多多少少是带点吹嘘成分的,因为他心里也不自信,能当一个小亭长,他已经很知足了。
可项羽肯定会说,他是天生的王,他就要成为王,霸王的自信是有着强大的实力支撑的,霸王确实是生而天才之人,而刘邦不是。
但一开始不是,不代表以后不是,刘邦需要的,是成长。
沛县这个地方,说有什么奇妙之处,其实还真的没有,刘邦能在这里当一个亭长,很大可能是靠祖上那点“士大夫脸面”和自己这张很能说的嘴争取来的,所以严格来说,在沛县的时候,没什么上层阶级的人物看得上刘邦,比如萧何,他曾经就有些鄙夷刘邦。
也不怪人家看轻,看看刘邦做的这些事,完全符合如今一个个“混子”的特征,比如第一样,刘邦喝酒赖账: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刘邦不仅吃狗肉不花钱,他喝酒也是“免费”的,因为他去赊账,而且喝醉了还当场呼呼大睡,谁家酒馆摊上这么个酒赖子呢?
沛县的“王媪”、“武负”都是这个冤大头。
不过人家刘邦后来当皇帝了,这两人肯定也有刘邦的回报,于是经常和别人说刘邦每次睡着时,头顶上都有龙在显现,这话纯粹就是“神化”刘邦了,其中的漂亮话成分自然不用多说,我们就说客观事实,刘邦确实赊酒钱了。
除了赊酒以外,刘邦吃狗肉也不给钱,就赖着樊哙欺负,樊哙也可能是嘴笨,被刘邦说得反驳不上,更可能是对刘邦这种“豪气”的性格有所欣赏,因此不追究了,但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掩饰刘邦就是个赖子性格,谁家天天赖账长大后能有出息还能当上皇帝的?
除了刘邦,哪个赖子敢说这个话?
当时的刘邦都不敢说这个话。
除了喜欢“赖钱”以外,刘邦还很喜欢“吹牛”,最离谱的是,他的吹牛场景都用在了别人家的宴席上,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参加宴席要给钱吧,但人家刘邦高呼“我出一万”,大大方方进门后,把兜露出来,比脸还干净。
这个“别人家的宴席”,正是刘邦妻子吕家的宴席,而萧何也因为身份被吕公邀请了,萧何看着刘邦不请自来还夸下海口,于是出言和吕公说: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看看,司马迁的诚实,就让刘邦真实,人家萧何当年可是指名道姓地说过了,这个刘邦喜欢说大话,而做成的事情很少,这也就是刘邦当皇帝,说得委婉了,如果是换成日常生活中一个“夸夸其谈”而且还一事无成的人,我们又会怎么形容?
答案不言而喻吧。
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顽劣不堪”的刘邦,都还是能进步,能成长。
秦二世元年的秋天,陈胜因为下雨耽误了兵役的到达时间,因此爆发了被大秦压抑已久的情绪,当时秦始皇已经驾崩了,压在每个人心头上的那条“龙”已经没了,于是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名言便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大泽乡起义爆发,立即席卷天下,而沛县距离大泽乡很近,沛县县令很慌,因为他必须要做出选择,到底是跟着一起造反,还是坚决忠诚于大秦,这决定了整个沛县的命运和他们的前途。
一番商讨下,众人决定造反,可造反肯定不能用自己的名号,不然以后没有回头路可走,那么该选谁呢?
沛县领导班子中忽然有人说了一句:
“要不我们找刘季吧”。
此时被沛县人盯上的刘季,还在芒砀山“避难”,说起来也很巧,刘邦避难的理由和陈胜差不多,因为刘邦在押送一批犯人的时候,喝醉了酒,于是便让犯人跑掉了,在大秦,这可是死罪,因此刘邦连工作都保不住了,丢下老婆孩子跑到山里避难,天天饮酒消愁,连饭,都还要吕雉来送。
不得不说,这就是人和人的不同,人家陈胜失期被逼反,刘邦失责就躲藏,可即便如此,也阻碍不了刘邦被时代推动着起飞。
当萧何等人找到了刘邦之后,说明来意,让刘邦“搏一把”,刘邦眼看人生无望,自然应允,可谁知道当刘邦被众人拥护着回到沛县后,沛县县令居然出尔反尔,要把萧何等人当叛贼处死,于是刘邦的“第一战”,就成为了攻打沛县县令,而刘邦的第一批武装暴力军队出现了,人数有上百人:
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
沛县县令似乎就是为了给刘邦当“梯子”而存在的,而沛县县令此举彻底把萧何等人逼反,萧何和曹参迫于形势,肯定只能以刘邦马首是瞻,而刘邦能取得初步成功,最核心的是两样东西:
一、民心。
二、没有退路的人生。
刘邦喊出那句“天下苦秦久矣”,这就是民心,萧何和曹参可能没这种感觉,因为他们是沛县官僚,是剥削者,但沛县肯定是被剥削的百姓最多,谁对大秦没怨恨,说没有那是假的,因此刘邦带头反,就拉拢了民心,而没有退路的人生,就是刘邦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到黑了。
这也是为什么萧何、曹参屈于刘邦之下的原因,司马迁也坦白写了,不是萧、曹能力不行,而是人家只是“风险投资”,以后刘邦失败了,他们还可以回头的: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所以说萧何和曹参,都不看好刘邦,但这无所谓,站在时代的风口前,刘邦会飞得越来越高。
刘邦很聪明,他知道沛县队伍里有像萧何、曹参这样的官僚存在,他们有文化,有心计,所以刘邦做了一个决定,这是一个影响未来整个汉朝命运的决定:他决定把身边的人都培养起来。
樊哙,一个沛县原来的屠狗户,刘邦任命为“舍人”。
卢绾,刘邦的发小好友,天天跟着刘邦白吃白喝的,成为了刘邦的门客、将领。
除了这两个最亲近的人以外,刘邦像模像样地把身边的“底层力量”发动了起来,现在他们可能比不过萧何、曹参,但未来不一定,最重要的是,让樊哙、卢绾读书来不及,做将军总来得及吧,穿上盔甲拿起武器上几次战场,那么什么都会熟悉了。
要知道,造反要的就是“军功”,军功越高,话语权越高,所以随着刘邦的征战越多,樊哙和卢绾等沛县底层越来越娴熟,其实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刘邦的“朋友”战死了,所以后来的历史记载就只有这么几个。
但是不管怎么学习、怎么进步,要承认的是,樊哙、卢绾,他们比不上天下顶尖的将领,曹参、萧何,他们也比不上天下顶尖的文士。
刘邦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那该怎么办?
没关系,汉高祖陛下他开始“请外援”,并且广招人才。
因此,张良来了,韩信也来了,和别的诸侯王相比,刘邦就这么一个优势,啥都不懂,但最懂人心,啥都不大,但年龄可能最大,只要你是个人才,到了刘邦这里肯定就能一起坐着聊天,让你有人才该有的尊严。
事实上,刘邦真的是这样做的,他的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但其实内心里做事极有分寸,有错就改,有不懂的东西就立即请教,知道知识无价,道理重要。
比如和“郦食其”的相遇,刘邦就被郦食其“上了一课”。
郦食其知道刘邦鄙视儒生,而且刘邦对儒生做的事情,那可谓是“不堪入目”,比如刘邦往儒生的帽子里尿尿,然后还破口大骂,这哪里有一点点诸侯的样子,简直就是个得势的流氓:
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史记·列传第三十七》
可郦食其却表示没关系,他会教沛公怎么做人。
于是郦食其去“拜见”刘邦了,果不其然,刘邦见郦食其的时候,正把两只腿叉开,让侍女给他洗脚,在儒生的眼里,这种举动是十分不尊重人的,因为秦代的时候,常规的裤子都是“开裆裤”,不礼貌的地方在哪里不言而喻: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
郦食其当然很在意,但他也要看看刘邦这个人有没有道理可以讲,一个人可以出身卑微,因此懂的东西不多,毕竟人生而无知,不怪他,可如果教了他都还是无知的话,那么这就是性格卑劣,迟早有一天会栽跟头,于是郦食其便和刘邦说,你若想获得天下儒生的支持,那么你得先学会“礼貌”:
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於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
郦食其告诉刘邦,你这就是赤裸裸的“造反”,打的是“天下苦秦久矣”的旗号,所以你要收拢民心、拉拢人,想要做到这一点,儒生很重要,虽然不排除司马迁有刻意在《史记》中抬高儒生身份的可能,但是道理却是一样的,刘邦最需要的,就是人口,而能把人给组织起来的,确实只有这些文人。
于是刘邦开始正襟危坐,开始重视起了郦食其,对于郦食其的“点醒”十分感谢,郦食其看到刘邦这幅虚心受教的模样,自然很是开心,比起自负有才华的项羽,其实文人士大夫更喜欢刘邦这样的君主,项羽就是另一个秦始皇,而刘邦则是另一种可能。
除了郦食其的“点醒”以外,萧何和张良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自己懂的东西教给刘邦,比如萧何就以韩信为引,教会了刘邦不要轻视每一个人: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列传第三十二》
所以刘邦听话把韩信拜为大将,韩信便以“还定三秦之计”回报。
比如张良、陈平也拿韩信以功邀封“齐王”为引,教会了刘邦有脾气不要立马就发,也不要当面发: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看看司马迁对刘邦的记载是多么地朴素,他用“悟”一字说明了刘邦原先是不懂这些事的,可是被张良和陈平一“踩脚”,然后再耳语两句,刘邦就领悟了,并且非常上道,一改愤怒的态度,把韩信封为正儿八经的齐王,而不是什么代理齐王。
结合刘邦帝路上的种种表现来看,他是有痕迹在成长的。
被沛县人冠以“沛公”是一次成长,他开始培养自己的核心人才。
和天下诸侯会师又是一次成长,他开始吸收外来人才。
打入关中是一次成长,在他沉迷奢华的宫殿之时,大家教会他不要贪图眼前的利益。
鸿门宴又是一次成长,刘邦已经可以摆脱项羽的阴影了。
同样的,刘邦在成长,他的妹夫樊哙,好友曹参、萧何等人,无时不刻都在成长,特别是萧何这种本就是文人士子的身份,他有底子有文化,于是他承担了大汉开国的律法、国策奠定的工作,而假如让樊哙、曹参去做萧何的工作,那他们能做好吗?
肯定是弄得一团糟,所以为什么后来曹参担任宰相后,弄出来个“萧规曹随”,人家不懂就是不懂,曹参从沛县的基层公务员一步步爬到这个位置,做什么事情需要什么才能他再清楚不过了,跟随刘邦多年,他学会了扬长避短,这就是顶级政治家的智慧。
刘邦何曾不是扬长避短呢,打仗、诗词歌赋,刘邦都只是中人之资,可刘邦政治能力就是顶尖,他能够知人善用,找到弱点打击弱点就算他一开始什么都不懂,还是能去管这些人,这就是刘邦,这也是沛县人走出了沛县之后,集体都明白的道理。
而刘邦在称帝后,有意在开国功臣的行列里放进大量“自己人”,所谓自己人,正是沛县故人嘛,毕竟刘邦就是沛县布衣出身,他这样做是非常合理的,后来明朝的朱元璋不也正是组成了“淮西勋贵”吗,只不过朱元璋的心更狠罢了。
所以,《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都很清晰地展现了西汉开国功臣的人生轨迹,特别是列传篇,太多的小人物因为乱世崛起,他们根本就不是生而天才、尊贵者,可后来一步步走到时代的前台,靠的就是一次次的改变和进步。
不进步,何以成才?
沛县的牛人本不多,只是时代成就了他们,战国时期的《孟子·告子》中就很清楚地写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这种“痛苦”,正诠释了成长,大任者最缺少的不是什么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后天经历的磨难,只是很少人真的懂得这句话的真谛罢了。
而看着过去故事连连感慨的我们也是一样的,在望不到头的生活和重复的节奏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平凡人了,其实感到这种情绪并不悲哀,这是正常的,但不管如何,请不要忘却那颗追求不平凡的心。
我们都是平凡人,向往成为不平凡的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倚天屠龙记全剧终背景音乐是什么?
倚天屠龙记全剧终背景音乐是《天下布武》由于《倚天屠龙记》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武侠剧,全剧围绕着武功、爱情、江湖等元素展开而《天下布武》这首背景音乐是由作曲家黄霑创作的,具有壮阔、磅礴、激情的旋律,很好地展现了剧中情节的气氛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是整部剧的精髓之一此外,《天下布武》这首音乐也成为了经典,深受武侠迷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代表了华语武侠电视剧背景音乐的高峰之一,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赞誉
丰臣秀吉为何相信能和明朝长期抗衡?
麻花的故事,这回聊丰臣秀吉。
其实日本从来都没有能力和中原帝国长期抗衡,包括甲午战争和二战。因为他知道自己国土面积小,资源少,人口少,打消耗战绝对是他吃亏。
非要说丰臣秀吉敢和明朝长期抗衡信心来源的话,那一定是他吃定了朝鲜。只要他在朝鲜站稳脚跟,一步一步派步兵蚕食辽东,加上水军威胁胶东,最终吃下大明,甚至整个亚洲。这可能就是他的信心所在。
当然,这是秀吉理想化的目标,秀吉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没那么蠢,他抗衡大明是另有目的的。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发家我们先看秀吉理想化的目标。
要说丰臣秀吉的信心,那一定要说说他的发家史。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是非常注重出生的。而丰臣秀吉的出生...社会最底层。
这样的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统一了日本,信心不膨胀才怪呢。我一个社会最底层出生的人都能成为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打个大明朝问题应该也不大。
他的出生和大洋彼岸的那位开国大帝有得一比,经历也有点相似。开局一个碗,差点饿死,听闻织田信长招兵就成了小兵,然后混到了小兵头目,通过墨俣一夜城一战成名。
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弄死了织田信长,秀吉就打着替信长报仇的旗号最终接手了信长的家底,此时大半个日本已经控制在秀吉手上了。
于是他通过威逼利诱、武力胁迫等等方式搞定了包括德川家康在内的其他大名,最终统一了日本。
墨俣一夜城
攻打朝鲜以及大明的明面目的日本是统一了,但统一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有功劳的武士,这些都得分封土地啊,但日本就那么点地盘,哪里够分。
没地分,武士与中央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秀吉若再不采取措施,好不容易统一的国家将再次分裂。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一举三得的办法,那就是将全国的视线转移到西边去,要土地,那边有大把的土地,只要你们打下来都是你们的。既把武士阶层与中央的矛盾转移到了日本与其他国家的矛盾上,又解决了土地分封问题,第三得就是秀吉的真实目的。
所以就有了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真实目的对于发动战争,丰臣秀吉也有自己的私心,自己出生卑微,任凭他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费尽心力,终究只是个关白而不能是征夷大将军。
这是他一辈子的痛,但如果他能再进一步,打下朝鲜或者直接打下大明朝,那就不一样了,他将成为日本历史第一人。
谁还敢在他背后戳他脊梁骨。
这都是源氏埋下的种子
但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没蠢到觉得可以打下大明。当然,如果能打下更好。
很明确,秀吉的目标一开始是朝鲜。他想通过欺负大明朝的这个藩属国来伸手跟大明要好处,从第一次战争结束后他接受议和就看得出来。
他的目的是让大明朝封他为日本的王。但可惜小西行长和沈惟敬抱着同样的目的相互欺骗了秀吉和朱翊钧,成功破坏了秀吉的目的,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战争。
沈惟敬影视剧形象
结果还没怎么打秀吉自己就嗝屁了,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征夷大将军的梦。
当然,不否认秀吉确实飘了。第一次战争他短时间内就几乎占领了朝鲜全境,他开始膨胀了,觉得自己强无敌。如果真能打下大明,也就不需要大明册封他了。于是就动起了抗衡大明的心,但很快他就遭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毒打。
秀吉之殇秀吉统一日本以来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为自己正身,他的夙愿是成为日本实际上和名义上的双重no.1。
但他在日本国内已经做到了极致,也仅仅只是实际上的日本掌控者,而名义上他还是老二,只不过是没老大罢了。
所以他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强大的明王朝,希望通过明王朝的强大来震慑自己属下那帮子迂腐之人,然后借大明之口来告诉自己的子民他才是日本的王。他是为了这个目的才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大明抗衡的。
其实他做到了,只可惜双方的议和人员都会错了意,最终欺骗了秀吉。
秀吉治下的日本
结语秀吉虽然已经是实际上日本的王了,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子民认为他是日本的王,可惜最终也没能实现。
而且自己虽然做了一回黄雀,殊不知还是替德川家康做了嫁衣。当然,这些他是不知道的,也算有所慰藉了。
织田信长的思维方式是怎么样的?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与無月一样喜欢日本战国历史的朋友,请关注無月,谢谢
和歌《敦盛》人间五十年,宛如梦幻,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织田信长是个“外国人”,总之他不是一个“日本人”,因为他几乎和同时代的日本大名完全不一样。他太特立独行了。
信长的思维方式比较超前,他似乎完全不受传统的束缚,也不知道他的这个性格是怎么形成的。总之,在他成为织田家的当主后,他率领的织田军,以革命性的方式,席卷了当时的日本战国。
桶狭间合战骏河的今川义元早就有举兵上洛之心,于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和甲斐国守护武田晴信(武田信玄),以及相模国小田原城主北条氏康组成“甲骏相三国同盟”,断绝了领国北面和东面的后顾之忧,开始积极筹划向西进军。永禄三年(1560年),在织田信长初步安定尾张国之后,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亲自率军攻入尾张国境内,今川义元对今川家进行了扫境出动的全动员。当时今川家的领地包括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石高在七十万石上下,今川义元做了全动员,集结了20000到25000的兵力。先锋大将井伊直盛沿东海道一路西进,其中包括德川家康。
永禄三年(1560年)5月19日,织田信长率领4000兵力出阵,此时(下午1时),桶狭间一带突然下起了大雨。织田军的士兵们大喜,于桶狭间偷袭今川义元,今川义元战死、今川军因而败退。战后,原本称霸东海道的今川氏从此没落,而获胜的织田信长则在中日本和近畿地方迅速扩张势力,奠定其日后掌握日本中央政权的权力基础。
此战,不可一世的今川义元暴露了狂妄轻敌的弱点,而织田信长则力排众议,坚持挑战当时看似不可战胜的今川军,用奇袭一战击毙敌酋,成为战国经典战役。
天下布武织田信长以天下布武的大义名分,拥立足利义昭为第15代将军并开始上洛。对抗织田信长上洛的南近江战国大名六角义贤、六角义治父子,在织田军的猛攻下,观音寺城遭攻陷并逃亡伊贺,至此六角氏灭亡。此后六角氏则展开反抗织田信长的游击战。见到织田信长前往京都的上洛行动,执中央政治牛耳的三好义继、松永久秀等人了解到织田信长的实力而臣服,其它隶属于三好三人众的势力多数逃亡至阿波。剩下如池田胜正等人也投降织田信长。至此,从三好长庆以来,执掌中央政治的三好松永政权面临织田信长闪电般迅速的上洛仅半个月就垮台,拥立足利义昭为第15代将军的信长所建立的织田政权诞生。
天下布武之意为“于天之下、遍布武力”。通常解释成“以武力取得天下”。信长将自己所在地改名岐阜时,即开始用“天下布武”印,岐阜的命名是取自中国周文王于岐山为根据地、日后君临天下之意(阜为山丘之意),由此可窥信长志向。日后以岐阜为根据地,展开往后长达15年的统一日本之路。
信长的目标天下布武,可认为其带有为废除公家、寺家的权力并正式建立武家政权的意味。
火烧比睿山元龟二年(1571年)9月,出兵讨伐三好三人众的织田信长数度要求僧兵撤退,发出多次“避难劝告”,劝告无效后,后放火烧掉仍持续抵抗的比睿山延历寺,即火烧比睿山,此举坚定了武田信玄上洛的决心。成为佛敌后的织田信长,一向一揆以及浅井、朝仓方面再度向他出兵。
兵农分离织田信长充分发挥尾张、美浓两国的地理优势——人口多且物产丰盛,建立起兵农分离的制度。由于当时各大名经常交战,农工业人口都被调集为兵,粮食短缺,必须 寻找商人外买。织田信长把多余的粮食对外卖出以聚敛财富,把过剩的失业人口专门组织成士兵,使之专业化,因此农民可以专心生产,军人的素质也提高,粮食与金钱的储备更多,也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这一措施不但提高了士兵的作战能力,还可以在以往的农忙时节组织士兵进行作战。织田家的军事能力一下跃居于采用传统兵农合一政策的大名之上。
铁炮队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大名中,第一个看到洋枪(铁炮)的战斗作用的人,并将其作为织田军的主力武器。最终,在长篠之战中凭借洋枪的威力击溃了武田的赤备队。
天正三年(1575年)4月,武田胜赖为讨伐于武田信玄死后即背叛武田家成为德川家康家臣的奥平贞昌,率领15000人的兵力前往攻击贞昌所在城长篠城。但奥平军的善战使武田军在进攻长篠城上花了超出预期以上的时间仍无法攻下。此时织田信长于5月12日率领3万大军从岐阜出兵,5月17日在三河的野田与德川家康军8000兵会合。扩大为38000兵力的织田德川连合军于5月18日布阵于设乐原。
接着5月21日,织田德川联合军与武田军开战(长篠之战)。在此战中,织田信长将铁炮队分成三队、采用节省装填弹药时间的三段射击战法。(有一部分人认为此战法真伪未定)织田、德川连合军在此场对武田军的战役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喜好女装织田信长在青少年时偶尔喜欢穿着女装跳舞恐怕是确凿的事情。《信长公记》中也有织田信长在神社的祭祀中穿着女装跳《天人舞》的记录,而且女装扮相相当美丽无人认出是男子。
一次打了胜仗,众将庆功,喝酒娱乐此时却惟独不见信长,于是众人皆以为信长不来了。喝到一半,外面突然走进来一个盛装美妇,倾城绝色,直到那女人坐到织田信长的位子上,大家才发现她居然是织田信长装扮的。
以上就是日本战国风格独树一帜的织田信长。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