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骠骑,为什么只有关羽被封神了?
感谢邀请,历史人物被封神,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下被尊崇颂扬。
然而“只有关羽被封神”这种说法并不严谨,一来历史人物被封神的着实不少,二来关羽只是现阶段最受认可,在其他历史阶段并非如此。两汉宋朝以前“武圣”乃是姜尚;隋唐时期最受欢迎的三国人物是诸葛亮;宋末、清初阶段“武圣”是岳飞;及至清朝入关,由于岳飞代表了清政府不喜欢看到的民族情怀,因此关羽才被官方大力推崇,封为“武圣”,延续至今。
姜尚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和历代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武庙就是来源于武成王庙的简称。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被民间百姓尊为“武祖、天齐至尊、光明之神、神上神、众神之神、神祖”。
诸葛亮
诸葛亮早在两晋时期就已在民间成了神仙,号称智慧化身,智慧之神。诸葛亮不仅辅佐刘备三分天下,还辅佐刘禅北伐中原,一篇《出师表》,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为世人所传颂。他是历史上少有的能臣、贤相,而且几乎很少有负面评论,也因此成为三国时期最早受到推崇和歌颂的历史人物,受民间立庙祭拜。
秦琼/尉迟恭
这二位无须多说,至今仍然是最受欢迎的“门神”形象。民间过年时贴门神的习俗由来已久,即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秦琼与尉迟恭的画像。据传,唐朝开国年间,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其中执锏者即是秦琼。执鞭者是尉迟敬德。
韩擒虎
韩擒虎,与贺若弼、高颎、史万岁等一起并称“隋朝四大开国名将”。本名擒豹,据说他在十三岁时生擒过一头猛虎,于是改名为擒虎。
魏征等编撰的《隋书》记述他病重临死前夕,他邻边的老妇人看见他的门下仪仗很盛大,同王宫一样,老妇人感到奇怪便问他们。他们中间有人回答说:“我来迎接大王。”忽然不见了。又有人病得很厉害,恍恍忽忽地走到韩擒虎家里说:“我想拜见大王。”左右的人问道:“什么王?”回答说:“阎罗王。”韩擒虎的手下侍从想打他,韩擒虎制止他们说:“我生前做到了上柱国,死后能做阎罗王,这已很满足了。”因此生病,几天就死了。
在民间和后世小说中,亦有很多韩擒虎成为阎罗王的桥段,不过此事竟然能够记载在《隋书》中,足见其生前之威仪。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历史人物享受过“封神”的待遇,比如被吕雉迫害的戚夫人,五代十国的花蕊夫人,包青天等等。
关羽封圣之路在夏周时期,“圣”仅是一个普通的赞美词,只是比普通人高了一点点。春秋战国时期,"圣"开始被理想化,”圣人“逐渐成为超凡人物的代名词。汉代儒学被定为一尊后,圣人几乎成为“孔子”的专用词。延至唐代,姜太公被追封为“武成王”,成为与文宣王孔子齐名的武之圣者。自宋朝开始,伴随着佛道两教竞争日益激烈,双方都开始大规模构建文化信仰,而关羽正是伴随这股风潮被广泛宣传开来,并与岳飞一起,逐渐替代了姜尚的地位。
到了清朝,关羽开始“独占鳌头”,最终独享“武圣”名号。这首先要得益于《三国演义》的问世和传播,在明朝时期影响了日本、东南亚和关外很多国家。努尔哈赤为建州酋长时,与其子孙,人人便熟读《三国演义》,把这本书当做他们的军事启蒙教材。受该书影响,满人把关羽当做他们的战争守护神来崇拜,专门向明朝请求赐予关羽神像,并称关羽为“关玛法”(满语,即关爷爷)。
八旗兵出战之前,每每必拜关二爷。
从顺治帝入关起,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之后10个皇帝中,先后有8个皇帝共13次封谥关羽,最后变成所谓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
也便是此时,关于真正封圣,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人物中哪个人物是比较励志悲情的而你又欣赏的?
历史上励志但又悲情的人物有很多,我最欣赏的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这是因为他不仅学识丰富,并且在逆境中一直都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思想、性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年少好学,当他21岁出蜀进京时,他积累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高了。
苏轼之所以能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是因为他的思想通达。
其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曾这样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正是因为苏轼认为儒、道、释三种思想是相通的,因而养成了他对世事通达的世界观。
苏轼这个学霸成年后一开始是一帆风顺的。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了宋代最高等的制科优入三等。步入仕途后入仕后致力于改革朝政,又不畏权势敢于谏言,因此得罪了不少朝廷高官。因此受到多次的打击与排斥。
苏轼在被贬期间,陆续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无一不尽力为百姓做实事造福。他不仅灭蝗救灾,还抗洪筑堤,得到了民众的一致颂扬。当他被贬到惠州后,甚至还掏腰包捐助当地百姓修建了两座桥。
因为苏轼刚直不阿的性格,导致了他一生仕途坎坷,政治才干没有充分施展。
尽管苏轼在晚年时期被朝廷一贬再贬,直到“发配”到荒远的海南,他也保持着一颗阳光的心,想尽办法去改善当地黎族人民艰苦的生活环境。
苏轼并之所以在任何艰辛的环境中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除了他的诗情画意可以充实他的生活之外,还因为他已经达到了超然的精神境界。因此,在世人看来是不能忍受的苦难,在他面前,也就统统“偃旗息鼓”了。
成就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艺术天才。下面简单地说一说苏轼的一部分成就。
诗词
苏轼的诗词流传至今的,约四千余首。苏轼的诗词风格大约可分三类:豪放、旷达和婉约。他以充沛、激昂或略带悲凉的情感融入词中,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雄浑壮大的场景见长。表达了诗人心中远大的抱负,同时在被压制的情况下希望隐居、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苏轼开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苏轼的诗词中,婉约类的诗词数量在他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词格调高远,不流于俗,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传承和发展。
苏轼的诗词题材涉猎广泛,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为宋代诗词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散文
苏轼的著名散文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皆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
苏轼广泛地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苏轼曾在《自评文》中写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的文章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和畅达,在行文过程中虽然语言平实,但却挥洒如意、气势雄放。这也形成了不同于唐代文章的独特风格。
书法
苏轼擅长行书和楷书,并且和黄庭坚、米芾、蔡襄三人并称为“宋四家”。他遍学晋、唐、五代的书法名家,汲取了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等书法家的精华而自成一家 。
他的用笔丰腴,笔势跌宕起伏,不仅具有天真烂漫之趣,还展现出雍容大度之感。
*在苏轼流传至今的作品中,《表忠观碑》是苏轼书碑的代表作之一,由苏轼撰并书。碑成于宋元丰元年(1078)八月,石原刻在杭州钱塘钱氏坟。原碑笔法操纵娴熟,方整俊伟。前人对这块碑的书法有这样的评论:此碑“比之蔡君谟,有过之无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 也”。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表忠观碑》苏文忠公撰并书,结法不能如《罗池》老笔,亦自婉润可爱。”*《醉翁亭记》,由欧阳修撰,苏轼书。宋元祜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县。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遒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
赵孟頫《松雪斋》云“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王世贞评:“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长善认为:“文忠早师颜鲁公,大书《醉翁亭》、《袁州学记》,不改鲁公家法。”除了上面两块碑刻之外,较著名的苏轼正书碑刻还有《司马光碑》《赵清献公碑》、《浴日亭记》等。
绘画
苏轼在绘画方面也颇有成就。他画的墨竹举国闻名。苏轼师从文与可,但他的画风比师父更加简洁有力,并且具有豪放不羁的气韵。他的画作和画风对世人的影响很深远,他主张既要画外有情,画里也要有寄托。他极度反对形似和程式化的束缚,提倡天性的解放与清新化的创作。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美食
除了以上的成就,苏轼在美食界还号称“餮翁”。因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高级“吃货”,不管生活得再艰难,他都会用普通的食材,发明出让人垂涎不绝的美食来。
1,东坡肉
苏轼因“乌台诗案”后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当时的黄州人不会吃猪肉。尴尬的是,苏轼又买不起牛羊肉,就自己研究,发明了“东坡肉”。
2,东坡豆腐这道菜还是苏轼在黄州时发明的。豆腐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由于物美价廉,深受百姓喜爱。苏东坡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在面粉和鸡蛋调制的面糊中加入众多调味品,然后把豆腐裹满面糊,再放入熬至五成热的油中,炸至金黄时捞出,与事先准备好的蔬菜放在盘子中,色香味俱全。
3,羊蝎子后来苏轼又被贬到惠州。那时的惠州街市上一天只能宰杀一只羊,苏轼一心为民,当然不好意思去争着买羊肉。于是他就嘱咐杀羊的人,把那些没人要的羊脊骨给他留下。苏轼把羊脊骨带回家后,先将煮透羊脊骨,再用酒浇在骨头上,撒盐适量,最后用火烘烤。当羊脊骨发出微焦的气味时,就大功告成了。这就是现在流行的“羊蝎子”的前身。
4,烤生蚝
苏轼的苦难生涯还没有结束,到62岁时,他又被贬到了更荒凉的地方——海南岛儋州。既来之则安之,苏东坡跟当地人一样,有什么吃什么,但他最喜欢吃的是生蚝。
苏东坡太爱吃生蚝了,甚至担心朝廷士大夫来跟他分抢,于是将品赏之后的感受写成了脍炙人口的《食蚝》诗:
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在苏轼写给儿子的信里,他这样乐观地说道:我给你说,千万不要告诉那些朝中的士大夫们,我怕他们千里迢迢跑来跟我抢如此美味。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孔争谋南徙,以分此味。结语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坎坷,但他都没有放弃。在不同的逆境中,他都能用他自己的方式去化解心中的苦闷,他的乐观也一直激励和鼓舞着世人。因此,他的生命之花才如此灿烂耀眼。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当之无愧的一颗光芒四射的星星。
不知朋友们对苏轼的什么作品印象最深?欢迎留言评论。
(图片来自网络)
百家姓中?
姓氏源流 冀(Jì)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的,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冀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冀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晋献公灭掉了虞国,冀遂成晋邑。后来晋国大夫郄芮因迎立晋惠公有功,被封于冀,世称冀芮。他的子孙以封邑命姓,称冀姓。 得姓始祖:冀芮。冀姓是唐尧的后代,得姓于春秋时期,是一个以国为姓的姓氏。冀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地理名词,古代九州中就有一个冀州,领域就在现在的河北、山西两省以及辽宁省辽河以西、河南省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冀国大约是3000年前周朝的一个诸侯国,由唐尧后裔所传。到了春秋时期,冀国被晋国所灭,唐尧这一支后裔,依照当时的习惯,就以国为姓,称为冀氏。当年冀国的国都,就在现在的山西省河津县东北一处叫冀亭的地方。冀国灭国后变成了晋国的一个邑,后来被晋君封给大夫冀芮,冀芮的后代子孙,后来就“以邑为姓”而姓了冀。这在《路史》上有记载,说唐尧的后裔有冀氏。而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晋国大夫冀芮,食采于冀邑,他的子孙后来就以冀为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即现在的河北省沦县一带。故冀氏后人尊冀芮为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西周时有冀国(今山西省稷山县一带),冀国人后来以冀为姓氏。另外,春秋时期,冀附属于晋国,晋国大夫谷芮被晋王封在冀,称为冀芮,他的后代也称为冀氏。冀姓中人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上佳的表现。譬如,北周冀俊,“性沉谨,善隶书”,因功累迁昌乐郡守及湖州刺史,为官每年以清约恬静自处,而且前后年所历俱有政声;金代诗人、尚书省都事冀锡;明代理学家冀亭;现代政治家冀朝鼎等,都为冀姓名人。 三、历史名人 冀 俊:北周骠骑大将军。为人沉着谨慎,善隶书,特工模写。当时文帝常令他模仿魏帝的书法,写成敕书,与真无异。历任襄乐郡守,迁湖州刺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昌乐侯。清正廉洁,所历颇有政绩。 冀如锡:清代刑部主事。以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年间升为监察院左都御史,以所谏多切中时弊闻名。他殚心研究理学,以躬行实践为务。晚年尤爱钻研《周易》,学以致用,持己接物。通过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人事的变化;以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为产生万物的本源。这是我国古代有哲学思想的占卜术。 冀禹锡:金代进士。幼时聪慧,工诗善画,弱冠时即在太学有声望。 冀元亨:明代学者。正德举人,从学于王守仁,为濂溪书院主讲。 冀练:明臣。字纯夫,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嘉靖年间进士,由长安知县升任户部主事,因耿直而很久不得升迁。明神宗时官至户部侍郎。以清廉勤奋著称一世,死后谥“端恪”。 冀述:(1558-1612),明臣。字继父,号紫璇。武安下三里人。幼与弟冀体以学业闻名乡里,称大、小冀。万历二十六年(1598)第进士,授广宁司理。后升任户部广东司主事,不久改任兵部车驾司主事。历官皆以清廉著称。著有《桃园草》、《庸言》等。 冀绮:(?-1510),明臣。字汝华,扬州宝应县人。成化己丑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以岁饥赈济河间诸府,称旨往偏头关督饷,有功加俸一级,累迁应天府府丞、南京太仆寺卿、应天府府尹。尝陈边务及捕盗辑民二十余事,颇见采纳。已而坐言官论劾,自陈致仕。正德五年八月卒。 冀桂莲:女,1941年生,山西太原市人。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毕业于太原教育学院美术专业,曾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长期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工作,曾发表《中学美术教学的新探索》、《素描静物画中的构图》等论文。1976年以后,先后发表油画《周伯伯教我学外语》、《麻田风光》、《晋词圣母殿》、《关帝山白桦林》、《青年工人肖像》、《夏日》、《迎春花》等。现为山西省美协会员、山西省包装装潢协会理事等。曾多次被评为山西省及太原市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1996年在原太原市南城区民办朝花美术学校基础上创办"太原私立朝花美术学校",现任校长。 冀学闻:1935年12月生,山东青州市人。1964年山东艺专毕业。创作《系菸图》,参加全国青年美展,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65年后创作大量不同形式的作品,在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北京日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学、商报、作家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多次参加国内开展览并获奖。国画参加日本国际文化交流展,并获银牌、金牌。1978年出版《心花怒放》。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并选送到意大利、加拿大、法国等巡展,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收藏。1985年后在山东省美术馆、淄博市、潍坊市、青州市、寿光市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87年由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册《白描五谷花米》。1997年第四次印刷。1991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画册《装饰风景集》。1995年第三次印刷。1993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画册《百花图集》。1993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册《山水画图谱》。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冀学闻画集》。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青州市美协副主席,潍坊教育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画师、创研员。
三国死的最窝囊的五大名将?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这个问题啊,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大家得出的答案和判断标准都不一样。个人认为,这里的人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死得窝囊,二是名将。个人认为应该是这几位吧。
一、张飞不得不说,张飞死得确实窝囊,是被小人暗杀所死。个人认为这与张飞屡教不改的性格也是有关系的。
刘备和关羽不止一次劝过张飞要善待士卒、不要嗜酒,但是张飞一直改不了这个毛病,也曾经因为这个毛病吃过好几次大亏。
最后张飞之死也是因为二哥关羽被杀,张飞报仇心切,因此鞭挞士卒,引起手下将士范强张达不满,这二人趁着张飞睡着的时候杀掉了张飞,然后取了张飞的首级投奔孙权了。
张飞作为三国时期的名将,战功赫赫,故事众多,然而最终的结局是被小人暗杀,确实是死得窝囊。
二、吕布吕布作为一代飞将,九原虢虎,人中吕布,但是在死前的样子确实不像个好汉。
吕布在曹操面前说:“我对我的部下一向很厚道,没想到他们会背叛。”
曹操说:“你背着你的部下和他们的老婆私通,这能叫做厚道吗?”
曹操的外号叫什么?叫做“人妻曹”。被曹操嘲笑与别人的老婆私通,吕布这也是够惨得了。
随后吕布可怜巴巴地求降,并且说:“绳子太紧了,能不能松一下。”
然后再次被曹操嘲讽:“绑老虎不能不紧。”
最终吕布被曹操处死,一代名将就此落幕,吕布死前的丑态确实是够屈辱了。
三、孙策孙策外号“小霸王”,奠定了东吴基业,然而孙策26岁就死了。
孙策死因是被刺客暗杀,而且天下无敌的“小霸王”不是死在什么高明剑客或者是百十人刺客团的刺杀下,仅仅是三个破落主人的门客,伪装成韩当的士兵,然后用弓箭射中了孙策的面门,孙策伤重不治,因此身死。
孙策之死,可以说是整个东吴的损失,而孙策的死又是如此屈辱与窝囊。倘若孙策不死,恐怕三国又会有很多新的故事吧。
四、典韦典韦之死虽然壮烈,是为了保护主公而死,但是主公干的事情真的不厚道。
因为曹操霸占了张绣的嫂子,导致张绣叛乱;而典韦拿手的双戟又被胡车儿偷走,导致典韦没有办法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战力。就这样一代猛将典韦死掉了,死得虽然惨烈,但是不值。
因为主公好色而导致自己的身死,典韦之死确实够窝囊的。
五、张郃其实历史就是那么吊诡。张郃本人是非常优秀的一员将领,有勇有谋,但是最后死因却是膝盖中了一箭。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诏命张郃统领众将到略阳迎击,诸葛亮退守祁山,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阵亡。
联想到现在老滚之中的“膝盖中了一箭”的梗,顿时觉得张郃之死真的是非常窝囊啊!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但是因为队友的不作为走向了灭亡的?
浩繁的史书当中,曾发生过无数场动人心弦的战役,期间士卒流血、战将阵亡,更是比比皆是。 接下来我要讲述的这位将领,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的姓名,而在史书当中,用来记载他的篇幅,也不过寥寥百余字罢了,实在是不太显眼,躺在故纸堆里毫无存在感。
然而,每当人们翻开史书,读到这段文字之时,却总会忍不住扼腕叹息,悲愤、敬佩之感油然而生,眼前不由浮起那个决然赴死的悲壮场景: 残阳如血,一群被契丹骑兵重重包围的步卒军队,看着对岸近在咫尺、却见死不救的袍泽,最终在一位白发将军的带领之下,决然地拿起长剑,大吼着“誓死报国!”然后所有将士们,一同随着老将军决然冲入契丹军阵的刀枪剑戟丛中,面对那必死之地,死不旋踵。
这是后晋灭亡之前,一段被人忽略的小插曲,而这位被战友抛弃,最终被契丹骑兵剿杀阵亡的白发老将便是后晋大将—王清。
铁血后晋在我们以往的印象当中,后晋王朝很垃圾,特别是开国皇帝石敬瑭,靠着出卖燕云十六州、卑躬屈膝地喊着契丹爸爸入主中原,令人不齿至极。
然而,谁都没想到,他的继承者却一改昔日颓势,以一种极为刚烈的态度,一即位就直接跟契丹杠上了。
帝之初即位,大臣议奉表称臣告哀于契丹,景延广请致书称孙而不称臣。帝卒从延广议。契丹大怒,谴使责让,且言:“何得不先承禀,遽即帝位?”延广复以不逊语答之。
后晋朝廷:我爹死了,以后咱当孙子可以,但上下级关系就免了吧。契丹朝廷:小样,谁让你不打报告就登基的。后晋朝廷:滚。就这样,后晋几句话就差点儿把辽太宗给噎死,不服?好,那就干一架。
后晋天福八年十二月,契丹发兵五万入寇贝州,一时间后晋北部重镇纷纷告急,太原、恒州、沧州、邢州悉数戒严。 面对狼烟四起的局面,年轻的后晋皇帝石重贵,决定御驾亲征,统率六军北上与契丹决战。 在不少人的眼中,契丹将北宋太宗皇帝虐了一遍又一遍,面对手持狼牙棒的辽军,中原王朝是瑟瑟发抖的。
其实在唐末五代之时,除了后梁王朝因为隔得的远没跟契丹干过,其他四个王朝都跟契丹打过交道,而且每个王朝都不怵契丹。 但要说谁曾将契丹揍得最惨,其实不是神勇无敌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也不是千古一帝的后周世宗柴荣。 恰恰就是这位看起来少不经事的后晋少帝石重贵。
这位少年带着后晋军队,和地方藩镇大员们跟契丹军进行了数年的鏖战,结果是胜多败少。 特别是开运二年,白团卫村之战,后晋与契丹八万大军pk,契丹大败而走,势如崩山。后晋军队,逐北二十余里。 后晋打得契丹都有点恐晋症了,清人王夫之曾描述过当时后晋军队的生猛:
阳城之战,符彦卿一呼以起,倾国之众,溃如山崩,弃其奚车,乘驼亟走,当是时也,中国之势亦张矣,述律后有蹉跎何及之惧。
这个时期老将王清也以一名后晋将军的身份,参与了多场抗击契丹来犯的战争。他和很多后晋将士们一样,以为看到了王朝兴盛、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归的希望。 然而,在后晋的屡战屡胜的背后,却是后晋国力透支严重,上层开始轻敌安逸,各大藩镇大佬开始打起退堂鼓,坐山观虎斗的隐忧。
大战开运二年,契丹大军再次卷土重来,此刻一系列内斗之后的后晋军队却不复当年神勇。 天福六年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反,开运元年,青州寿王杨光远反,而盘踞太原的刘知远方面也开始了沉默的观望。 面对契丹的大兵压境,后晋大将、成德军节度使、杜重威带着后晋主力十万精兵北上,后晋为了一战击败契丹军,此番是压上了全部的希望。然而,杜重威却在这个时候,起了二心。
这次明显感觉有点干不过,杜重威突然怕了。 双方最后沿着契丹军在涉滹沱河两岸列阵,契丹在北,后晋军在南。双方在河两岸相争斗厮杀,从十一月二十七日打到十二月五日,不分胜负。 契丹方面一看没法快速攻破后晋军队,便留下精锐骑兵跟后晋军队继续拼杀消耗,另分一些轻骑兵,悄悄从浅滩处渡过滹沱水,百里奔袭赵郡,然后大肆攻击后晋粮道,最终成功切断了后晋的粮道和归途。
此时,后晋十万大军,被困在滹沱南岸已经变成了孤军,再不突围入城,必然败亡。看到这种情形,大将王清就向主将杜重威建议,咱们应该去附近的常山城内就食,此城距此不过五里,我领两千军士夺桥开路,将军率领中军随后,一定可以冲破敌军进入常山。 杜重威最终同意了,并令宋彦筠率军与其一起进发。
随后,王清便披挂好战甲,带着两千后晋兵士走出晋营,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准备为这些晋军兄弟们杀出一条生路。 然而,他们谁都没有料到,此行一去,竟然会最终全军覆没,而将他们推入死地的恰恰就是身后的这些兄弟们。
如此袍泽 后晋军队有不少是当年后唐的老班底,久经沙场,战力还是很生猛的。王清带着这两千步卒,生生地杀过了滹沱河,夺了渡河之桥,契丹军队一时大乱,无法抵御王清等人的猛烈进攻,前军陷入了混乱之中,而王清军队却越杀越勇。 “兄弟们,渡河。”喊完这句话之后,王清回头一看,顿时懵了。宋彦筠的军队不知道何时已经悄然退却了,而杜重威带领的中军也没有过河,后晋主力军队就这样,静静地、默默地目送着王清等人攻入契丹主力军中,又慢慢被契丹军队包围了起来。 面对层层包围上来的敌军,王清知道自己被坑了,这个杜重威有问题。 此时,想突围已经不可能了,契丹从另外的方向调集军队已经堵上了防线缺口,并将王清等人围死,令其插翅难飞。 王清看了看身边的残兵,悲愤说道:“上将握兵,忍看我辈困死不救,必有异志。我辈当以死报国。”
这里便是我等死地,面对必死局面,身边的将士感奋其言,纷纷扬起长剑,跟随着这位白发老将,再次杀入敌军。 此战,一直持续到日暮,王清所部尽数战死,无一人后退,无一人被俘,不知道此时,对岸的杜重威等后晋军队上下,看着对岸的这些兄弟们的最后时刻,又作何感想。
远去的忠魂愤怒的契丹军为了震慑后晋残余军队,将王清等人的尸骸堆起来,做成了京观。而心怀异志,被契丹引诱的杜重威最终选择了投降,数万后晋军队解甲降敌,后晋王朝随之灭亡。滹沱河岸边的京观直到后汉年间才最终由朝廷派人收拾安葬。
天福十二年,王清的儿子在义化里为父亲举行了一场法事,为父亲及两千忠魂招魂,魂兮魂兮,归去来兮。 如果当年杜重威的军队能够跟进,王清应该也不会死,而杜重威最后的下场也不会那么凄凉,后晋王朝更没那么容易输,然而历史就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