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志,隋唐志传的作者是谁?
《隋唐志传》原名叫做《隋唐两朝志传》罗贯中,明朝林瀚将《隋唐两朝志传》做了修订,更名为《隋唐志传》 《隋唐志传》从隋末写到唐僖宗年代,前面九十一回写隋亡唐兴的历史,后面二十多回,概述了贞观以后二百多年历史 罗贯中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现在浙江杭州)或庐陵(现在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它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而形成的?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部史学著作。
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下面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二十四部史学著作。
《史记》
《史记》是由我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我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间的历史。
全书包括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
《汉书》,又名《前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计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一共230年间的历史。
《后汉书》
《后汉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是一部记载了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由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时期的195年间的历史。
在列传方面,《后汉书》除了沿袭了《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
《三国志》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是一部断代史史书。全书一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间的历史。
《晋书》
《晋书》由唐代的房玄龄等二十一人人合著,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计一百三十二卷。但后来由于叙例、目录失传,因此如今仅存一百三十卷。
《宋书》
《宋书》由梁沈约撰写﹐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一共一百卷,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南齐书》
《南齐书》,记述了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计二十三年间的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南齐书》由萧子显所著,全书六十卷,现存五十九卷,含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佚失的一卷应当是含有作书义例和目录的序录。
《梁书》
《梁书》,由唐代的姚思廉所著,是记述南朝萧梁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共计五十六卷。
《陈书》
《陈书》同样由唐代的姚思廉撰写,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着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前后三十三年间的历史,一共有三十六卷,其中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
《魏书》
《魏书》,由北齐的魏收所著,是一本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魏王朝从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的历史,一共有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
《北齐书》
《北齐书》是由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全书一共五十卷,其中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余年间的史实。
《周书》
《周书》由唐朝令狐德棻主持编写,全书一共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它是一部记载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纪传体史书。
《隋书》
《隋书》由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人修成,它的纪传部分有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记载了隋朝三十八年间的历史,志的部分有十个门类三十卷,记载的是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典章制度史。
《南史》
《南史》是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唐朝的李延寿撰写。全书一共有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记载了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间的史事。
《北史》
《北史》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同样由唐代的李延寿所著。其中包括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计一百卷,记述了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间历史。
《旧唐书》
《旧唐书》,是由五代后晋时刘昫、张昭远等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唐朝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哀帝天佑四年(907)共计二百九十年间的历史。全书一共二百卷,其中内帝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新唐书》
《新唐书》是由北宋时期的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二百二十五卷,其中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一部官修史书。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记载了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五代十国”的历史。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由宋代的欧阳修撰写,全书一共七十四卷,其中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间的历史。
《宋史》
《宋史》由元代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一部记载宋代历史的断代体史书。
《辽史》
《辽史》是由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一共有一百一十六卷,包括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此外还有《国语解》一卷,记载了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辽朝历史(907年-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的历史。
《金史》
《金史》同样由脱脱所主持撰写,全书一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元史》
《元史》是一部由宋濂、王祎祎主编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一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明史》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一共三百三十六卷,其中包括目录四卷、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由张廷玉等人修撰。
好了好了,终于写完了,着实累的不轻!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人能耐心的看到这!
一家之言,出错之处,望请指正,不胜感激!
四大名著撰写时间?
1、《三国演义》 罗贯中——元末明初。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2、《水浒传》 施耐庵——元末明初。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3、《西游记》 吴承恩——明朝。吴承恩(1500—1582)明小说家。山阳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科举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任浙江长兴县丞。耻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归,专意著述。自幼喜读野言稗史、志怪小说,善谐谑,晚年作《西游记》,叙述唐高僧玄奘取经故事。另有《射阳先生存稿》、《禹鼎志》等。4、《红楼梦》曹雪芹——清朝。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的片尾曲叫什么名字?
歌名:真英雄;歌手:韩磊 [ti:真英雄] [ar:韩磊] [al:隋唐英雄传] 歌名:隋唐英雄传-- 真英雄 词:李泗磷 曲:肖白 演唱:韩磊 一步走 八方平 流光易逝 男儿志 英雄梦 岁月如梭 江山梦 儿女情 历史如轮 风雨路 山水天 正气凛然 真英雄 心向百姓 真英雄 丰碑永固 撑天地 舞日月 千秋万载 光采永存 真英雄 心向百姓 真英雄 丰碑永固 撑天地 舞日月 千秋万载 光采永存
为什么三国演义爆红?
《三国演义》被评为中国四大奇书之首,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可见一斑。而同时期也出了一本名著《隋唐演义》,为什么流传程度远远不如《三国演义》呢?
对于《隋唐演义》的众多英雄人物,无论是刻画、描写人物的丰满度,也是非常出色的。李元霸、裴元庆、罗成、秦琼等众多少年英雄的横空出世,在民间也是影响深远。
那比不上的原因,是在于两者之间的分别。
一、人物形像不明显
《三国演义》很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物都有鲜明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讲到张飞就是粗中有细,关羽忠义千秋,吕布见利忘义,诸葛亮神机妙算。
《隋唐演义》固然也有诸多武将对打的场面,但对于人物个性的塑造,却缺乏特色。英雄每每纳头就拜,《隋唐演义》的英雄更像《水浒传》的草莽英雄,双方英雄形象高度重叠。笔者小时候就常搞混程咬金和李逵,两者武器都是板斧台词好像也差不多。二、武力设定不合理三国演义中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强弱,吕布固然是天下战神,但张飞可以力拼三十招,刘关张兄弟齐上就能打退。相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像马超虽勇,曹魏也有许褚可以大战数十招;小霸王孙策横扫江东,也有旗鼓相当好对手太史慈。
反观《隋唐演义》,十八好汉之间的武力差距过大,第一好汉李元霸完全就像神一样,跟第二的差距犹如天差地远,即使十八好汉剩下一起上,也是被他打的过的。
三、过于偏重武力,智力和统帅型人被淡化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强力武将外,优秀的君主和军师也很重要。像袁绍刚愎自用, 董卓暴虐虎狼, 袁术妒才自私, 刘璋优柔寡断, 都不是值得投靠的君主。
而刘备、曹操虽然是优秀的君主, 也要有军师辅助才能成事。 像曹操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也是有赖荀彧、郭嘉这些军师出谋策划。 刘备早年虽有关张这两员盖世猛将, 还不是被曹操打的东奔西逃,也是在遇到诸葛亮后, 才如鱼得水, 势如破竹的壮大起来。
《隋唐演义》则只着重刻画武将, 谋士与君主都被边缘化, 雄才大略的李密变成奸诈小人, 帅才徐世绩成了神棍, 千古名将李靖只落了风尘三侠的名头, 至于李世民、窦建德, 都只是十八路好汉的配角, 更别说什么军师人物。
四、缺乏好的创作者
《三国演义》之前也有《说三分》、《全相三国志平话》等 罗贯中将过去民间传说、戏曲和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的人生体悟,创作出《三国演义》。
影视剧三国演义
人物真实性。三国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只是作者罗贯中进行了移花接木的方法,将人物的事件增加的增加、减少的减少;把英雄改成奸臣(比如曹操)、把默默无闻改成天下知名(比如庞统)。但这只是创作的方式,人物却实实在在的存在。
而隋唐时代,在作者褚人获的创作上,更多采用了虚虚实实的手法。比如李元霸,原型是李渊的第四个儿子李玄霸,很早便夭折了。比如熊阔海、伍天赐这些草莽英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只是为了创作的多样化、故事的完整度。
真实性上,《隋唐演义》远远不及《三国演义》。
隋唐演义
故事情节性。三国的故事,是原有的一段历史。请看毛氏父子作的评语:盖有天然之事,自然成天然之人;盖有天然之人,自然成天然之文。
这段话的意思,是比喻《三国演义》浑然天成。有这段历史,才有着历史上的所有人物;有了这些人物,才自然而然成就了《三国演义》这部书。
隋唐演义也有同样的历史背景。它借助唐朝李世民最终取得大唐天下,而营造的隋唐期间的所有故事。
可是隋唐的故事,就远不及三国那么精彩。不论武将,或是谋臣,都有着一些不真实的感觉。在情节上,自然也就不那么紧凑。
三国代表人物
人物真假性。三国时期的人物,经罗贯中的妙手一描写,各个都栩栩如生,而且很真实。就算你明知他是假,也不自禁地会认为真。
比如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很多“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那些精彩无比的妙计,其实并不是诸葛亮创作的。可是经作者这么一刻画,就显得这个人物多么地了不起,自然观众的印象及其深刻。
但是隋唐时期的人物里,对人物的真实性太过于夸大,所以观众只会当一个热闹的段子来看,而不会融入到这个场景里。
比如李元霸,他的兵器是两个大锤,每个锤重400斤。不要说历史上最厉害的猛将项羽拿不起,就是今天的奥运举重冠军也拿不动。
这就明显太过于夸大,而且这种夸大的程度不止李元霸一个,还有很多。
隋唐代表人物
忠孝道德观。三国时期,正处在汉朝危亡、道德沦丧的时候。因此刻画出关羽这个人物,作为忠孝道德的标准,深深映入老百姓的思想里。
关羽的忠孝、诸葛亮的道德、曹操的奸诈,都栩栩如生。老百姓自然能从这些人的举行行为,判断出自己的道德价值。
而《隋唐演义》在诠释的道德观方面,逊色太多。从隋炀帝弑父、烝母、杀兄的毫无道德行为,到苛政引起全国大乱、到处起义,究其原因,就是道德观的丧失。
而后起义队伍为了利益争相残杀、出卖,已经毫无人性可言。就算刻画了几个少年英雄的形象,在整体塑造上于事无补。
隋炀帝杨广
不否认《隋唐演义》也有很多亮点。比如贾家楼三十六结义,充分体现了英雄人物重义的性情、比如秦琼为了不出卖朋友火烧批文,等等,在乱世中仍然在好汉们身上留存着宝贵的品质。
但是《三国演义》的亮点太多,以至于隋唐的亮点与之相比,就成为萤火之光以对皓月,实在不能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