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统帅,清朝的军门和提督有什么区别?
清朝的军门和提督有什么区别?这么说吧,提督就是军门,但军门却不一定是正牌的提督。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军门到底是什么。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何谓军门军门与制台、抚台属于“同一系列”,并不是清朝正式的官职名称。比如制台指的是总督、抚台指的是巡抚,但制台和抚台却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名称而仅仅是一种尊称,大多用于下属对上司的称呼。有时候,平级同僚之间为了表示尊重相互之间也会如此称呼,比如吴、李两位总督互称吴制台、李制台理论上也是可以的,但上级一般不会如此称呼下属。
所谓军门,其实就是清朝对提督的尊称。提督,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为武职从一品官员。因其统帅的军队为绿营、不包括各地的驻防八旗,所以有时候提督也被称为“绿营提督”。清朝的提督主要分为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共设十二员陆路提督和长江、福建、广东三员水师提督。换言之,只有这十五员提督才是最“正牌”的军门!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清朝的九门提督不是提督,一般也不被尊称为军门。九门提督只是一种俗称,在乾隆年间形成定制之后其全称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步军统领。虽然全称里有提督二字,但九门提督却不属于绿营序列,其统帅的主要是八旗步军和巡捕营。准确讲,九门提督与各地的驻防八旗将军更加接近一些。
军门泛滥的晚清时期按理说,清朝能够被称为军门的只有十五员提督,但这仅仅是理论值而已。中国人至今依然有这样的习惯,那就是喜欢在称呼上给人“带高帽子”,比如称呼副院长为某院,甚至连院长助理有时候也会被人称为某院。其实,这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首创,古来有之!就以军门为例,清朝不仅是十五员“正牌”的提督被称为军门,很多加提督衔的绿营总兵和记名提督也都被人尊称为军门。
尤其是在晚清时期,简直就是军门满天飞了!在剿灭发捻期间,很多出身湘军、楚军、淮军的将领因军功被授予了记名提督这个“职务”,也叫“候补提督”。说白了就是,暂时没提督实职(总共只有十五个职位,没法分)可以授予,只能给先给你个提督头衔,你回家“候补”或者在原职位上等着补缺吧……差不多就是“(提督级)”的意思。可问题是,清朝总共只有十五个“正牌”提督的职务,晚清时期却许出去上千个记名提督!等着补缺,不知道要等到猴年还是马月……虽然记名提督只是个虚衔,但这些记名提督却是“等同提督待遇”,自然也是可以被尊称为军门的。
再就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水师,其总司令丁汝昌的职务就是提督,这也是很多影视剧中称丁汝昌为“丁军门”的原因所在。但北洋水师却不止丁汝昌一个军门,比如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因为曾经被授予记名提督,因此也被人时人尊称为刘军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晚清时期的军门已经不那么“值钱”了,用“满天飞”来形容恐怕也并不为过。
▲北洋水师记名提督、右翼总兵刘步蟾
综上所述,军门和提督有什么区别?军门并不是清朝的正式官职名称,而仅仅是官场上的一种尊称而已。十五员正牌提督和北洋水师提督等等必须是军门,加提督衔的总兵、记名提督等等,理论上也都可以被称作军门,但并不是所有军门都是正牌提督!他们有可能只是加提督衔的总兵或者记名提督。最后再次强调,九门提督不是提督,他是八旗编制内的官员,不属于绿营编制。
▲提督之武职从一品顶子
▲提督之武职从一品补子
日本骑兵之父是如何击败哥萨克骑兵的?
谢谢邀请!兔哥回答:一说起哥萨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哥萨克的骑兵部队,在俄罗斯的历史上哥萨克人的功绩可以说为俄罗斯开疆扩土,它们的功能和坏名声同样突出,它们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由许多民族构成,它们不是一个安身立命的群族,它们过着流浪的生活,它们不喜欢靠自己的双手丰衣足食,它们喜欢以抢夺为生,它们什么都抢,什么都吃,它们性格豪放野蛮,难于训服,噬杀成性。
在它们眼里最亲的只有战马,从儿时就和战马相伴,真正的马背上的民族。正是由于它们居无定所的特点和高超的骑术以及对马刀的迷恋使它们练就了勇敢顽强的作战能力,俄罗斯从叶卡捷琳娜女皇开始收买哥萨克人为其领土扩张效力,这些哥萨克人为俄罗斯的领土挣夺立下汗马功劳。长时间的争战也为它们赢得了荣耀,能征善战简直成了哥萨克人的代名词。就连拿破仑都赞誉“给我一支哥萨克骑兵,我能征服全世界”。可见当时哥萨克骑兵有多利害。但就是这样的一支能征善战的哥萨克骑兵精英们却败给了并不善于骑兵作战的日本人,而且还是以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阴沟翻船。这是怎么回事?
日俄战争时期,两国骑兵黑沟台会战:1904~1905年的日俄奉天会战中,俄军在旅顺和太平洋舰队被日本打败后,被日军围困在奉天地区,俄为了挽回败局,决定在奉天收拾一下小日本,日本从兵力,火力处于劣势。而发生在黑沟台的俄军(包括哥萨克骑兵)和日本骑兵的战斗却成了这场大会战日本人翻盘的节点。哥萨克骑兵参战部队是米舒钦柯骑兵军(72个骑兵连),日军骑兵为骑兵第一旅团的秋山好古部。从整个黑沟台战役来看,俄军总兵力约10万人,日军 54000人 。而开战初期日本仅以骑兵第一旅团的秋山好古部8000人警戒宽大正面。这里说明一点,大多数文章都称秋山好古的8000骑兵打败了10万人甚至是11万人的哥萨克骑兵是不正确的,俄军总人数并不到10万人,其中步兵126个营,骑兵162个连。而且俄骑兵并不是一次性的投入,日本骑兵并没有正面对抗哥萨克骑兵。哥萨克骑兵还没接触到日本骑兵就被机枪打垮撤退了,日本的骑兵当时处于步兵作战状态,并没有进行骑兵战斗。而且地点也不是黑沟台,而是沈旦堡。
黑沟台方向俄军并没有骑兵参战,而是在沈旦堡方向从日军左侧穿插过来的哥萨克72个骑兵连被日本阵地上的机枪打垮。哥萨克骑兵兵力约日本骑兵的3倍2.4万人左右,实际少得多,兵力略高于日军。俄军建制雍肿,真正能投入到作战的兵力通常不到70%,有的骑兵连光是缺编就达到30~40%以上。日本骑兵部队并没有只针对哥萨克骑兵作战行动,而是采取固守抵抗整个俄军。俄军派出了米舒钦柯骑兵部队,72个骑兵连,从日军阵地左翼穿插包围日军秋山好古的骑兵驻守阵地,被发现(确切的说是情报泄露,日本历来重视情报,俄军内部内线不少)利用机枪火力对进攻的哥萨克骑兵进行了扫射,把进攻的哥萨克骑兵打残。也就是说,俄军哥萨克骑兵采取了集群冲锋的传统战术,而秋山好古的骑兵并没有和哥萨克骑兵去拼杀比武,否则这8000千日本骑兵根本不是哥萨克骑兵的料,日本也不会取得黑沟战斗的胜利。黑沟战斗属于整个日俄会战沙河战场上的一部分。日军在各战场上死亡人数普遍高于俄方,但日本取得了胜利。
秋山好古的功绩在于对黑沟台整个俄军的对抗了3天,坚持住援军到达:秋山好古被誉为日本的骑兵之父,在黑沟台帅8000骑兵对抗俄军近10万人的包围,并利用机枪打败了冲锋的哥萨克骑兵部分。死守了3天,这是他最大的功绩。使黑沟台战场成为整个日俄会战的转折点。黑沟台战斗也是俄最有利的战斗,等于把胜利拱手让给日本人。在俄军胜利的最后半步,其指挥官库罗帕特金总司令却下达撤退命令,秋山好古成功了,这个成功从重要性来说1%是他的坚持,99%是俄军送给他的,如果俄军指挥官库罗帕特金听从部下的请求,就没有后来的秋山好古了。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指正,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李鸿章为什么要让丁汝昌当北洋水师提督?
对于丁汝昌这位陆军将领当北洋水师(海军)提督,一直被人诟病,以陆军出身当海军司令确实不合适。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李鸿章任命丁汝昌为提督,在保证自己控制北洋水师前提下是个合适安排。
(1)谁最合适出任北洋水师提督
当时,最适合做北洋水师提督的是左宗棠福州船政局的毕业生,但他们资历浅。显然不可能。即使你再参加过演习,没有实战并指挥过战争,作为军人来说你说话就不硬气。
福建船政学堂:两名官员坐者左宗棠,站者沈葆桢;两名西装者为:日意格、德克碑
再者,北洋水师名是“水师”却是“海军”,其分软硬件,硬件是靠李鸿章从清政府腰里掏银子从英德法奥匈等国买来的。
软件是左宗棠创立、沈葆桢主持的福州船政局贡献的,当然,钱也是清政府掏的。但情况不一样,软件比硬件更重要,铁东西十几年就得陈旧,软件只要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永远不会陈旧。
李鸿章对福州船政局趁着左宗棠去西北、沈葆桢病退,将最好的“软件”和“硬件”都弄到了北洋水师。其软件占据水师90%以上的中高级管理位置,如果提督再让船政局当,那么,很显然,李鸿章怕失去控制权。
(2)传统水师就没有合适人才吗
用水师去指挥海军也不合适,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水师将领因为旧有成绩更会排斥海军新的思想。
湘军水师的两位创始人彭玉麟、杨岳斌(杨载福)以及同时代各水师提督是否合适呢?
当然比丁汝昌更合适。但问题是彭玉麟不可能降职去听从李鸿章调遣;杨岳斌水师去打陆战,结果1865年平定陕甘民乱,1867年被撤职回家中法战争时期才被重新启用,早已经脱离时代了,根本不可能。
至于长江水师的提督们,如黄翼升、李成谋等人,很显然都是比彭玉麟、杨岳斌等人的思想还保守。
(3)丁汝昌其实最适合做北洋水师提督,陆军出身并不能代表不能当海军提督,丁汝昌在水师中的地位让人质疑
1875年,躲避刘铭传“斩杀令”的丁汝昌在家中被重新请出来去购买铁甲舰、主办海军。恰巧左宗棠也调丁汝昌去甘肃效力,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自己身边。
由此可见,丁汝昌是位厉害人物。以他的资历作为提督是没问题的。
同时,从1875年丁汝昌介入北洋海军开始,到1888年被任命为提督,已经长达13年。可以说,13年使其具备基础的海军知识、思想是没问题的。
作为水师提督,丁汝昌对于北洋水师的作用让人质疑。特别是,他能否扭转“福建船政局”主导水师的格局很让人质疑。
有哪些名人莫名其妙离奇的失踪了?
我说的这个真是“大名人”,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先听听这首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大家是不是从小都会背诵呀!没错,我要说的这位,就是神秘失踪的骆宾王。
神童出世初唐年间,婺州义乌县有座骆家桥,桥边住着一户骆姓人家。公元619年,骆家生了个大胖小子,祖父翻遍了古籍经典,终于在《易经》中找到一句话:“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意思是观国家大治之光辉,入朝辅佐于君王。于是,这个孩子得名骆宾王。
骆宾王天资聪颖,别的孩子还在撒尿和泥玩呢,他已经熟读上百首诗了。有一天,祖父的老友前来做客,两人坐在池塘前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儿孙的学业问题。祖父忍不住夸赞:我大孙zei小小年纪就过目不忘、天赋异禀,将来可比他爹有出息多了。
朋友抬起头,看了眼蹲在池塘边、正痴迷地看着一群大白鹅的骆宾王,心想哪有什么神童,便让这孩子露一手。骆宾王真给祖父长脸,未加思索,一首《咏鹅》脱口而出,把两位老人都震惊了。从此,7岁的骆宾王闻名乡里,成了众所周知的神童。
碌碌无为的小职员骆宾王10岁那年,父亲在青州博昌当县令,便把母子也接了过去,一家人终于团聚。然而好日子没过几年,骆父突然辞世,家道从此中落,一家人只能靠亲友救济勉强果腹。
22岁那年,骆宾王也进京赶考,作为一名学霸,他对中榜可是信心满满。但是,初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可不光是看成绩,还要有光鲜的家世以及够硬的后台才行。所以,很多考生在考试之前,不是忙着复习功课,而是四处奔走,与权贵显要攀关系。
没钱又没背景的骆宾王,不出所料的落榜了,他在长安四处奔走,终于在李元庆府里谋得一个九品录事一职。这个官,真是九品芝麻官,每天就是抄抄公文、写写汇报。
李元庆还算惜才,看骆宾王颇有才华,有心为他升职加薪。但是按照流程,骆宾王必须先写一封自荐信,讲述一下自己的优点,可骆宾王居然“耻于自炫,辞不奉命”。接下来的几年里,骆宾王始终是碌碌无为,就是一个小职员。
公元665年,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骆宾王呈上《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哄得龙心大悦,被封为奉礼郎。
客串妇女主任入京做了官,骆宾王渐渐染上了一些不良陋习,看到富家子弟斗鸡赌博,他也跃跃欲试。哪想到运气这么差,刚坐下玩一把,就遇上京城“严打”,骆宾王因此贬官入狱。有了案底之后,再想当官可不容易了,于是他主动要求参军,前往西域戍边,还曾参与对吐蕃作战。所以他这一时期的诗,既带有边塞壮丽的景色,也包含着报国的热血豪情。
西域归来后,骆宾王又入西蜀,担任李义的幕僚,参与过平定蛮族叛乱。在这期间,骆宾王客串过2次“妇女主任”的角色。
原来,骆宾王的好友卢照邻,被贬官四川时郁郁寡欢,是一位郭姓女子陪他度过了那段时光。两人分别时,郭氏已有身孕,卢照邻发誓一定会回来接她,结果日子一天天过去,连个鬼影都没见到,听说骆宾王是他的好友,郭氏便找来诉苦。
骆宾王听说此事,不仅义愤填膺,还写了一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痛斥卢照邻始乱终弃。其实,卢照邻离开四川后就染上疾病,加上仕途不顺,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能照顾好别人呢?所以,看到骆宾王写的那封信,他也是泪如雨下。
还有一次,一个叫李荣的渣男,抛弃了一位叫王灵妃的女子。骆宾王再次大笔一挥,写下一首《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痛斥渣男的无耻行径。这首诗写的很长,足足100句,共700个字。“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样的名句,就出自这首诗。
神秘失踪公元678年,骆宾王被调回长安,再次入朝坐官,一路升职至侍御史。此时,武则天在朝内权力通天,刚正不阿的骆宾王多次上书讥讽,结果被人诬告贪污,再次入狱。一年之后出狱,被贬去台州当了个县丞。
此时的骆宾王已经60高龄,一辈子起起落落,也该退休安享天年了。都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骆宾王同样如此,6年后,他终于干了件大事!
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唐睿宗,但实权都掌握在武则天手里。同时,武则天还大肆诛杀李唐宗室,气的骆宾王怒发冲冠,班也不上了,跑去扬州追随徐敬业,搞起了“武装起义”。著名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就是在此时写的。
遗憾的是,徐敬业没啥领导能力,本来可以一鼓作气只取长安,可是不听骆宾王等人的劝告,非要来个中场休息,结果给了武则天准备镇压的时间。不到三个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从此下落不明。
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那就给个关注吧:圆桌派,每天三分钟,涨点历史新知识!
德国陆军中有哪些知名的元帅?
二战中,德国共有27名元帅,其中1名帝国元帅,19名陆军元帅,5名空军元帅,2名海军元帅。大家熟知的元帅有赫尔曼.戈林、费多尔.冯.博克、威廉.利斯特、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瓦尔特.冯.赖歇瑙、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埃尔温.隆美尔、瓦尔特.莫德尔、阿尔伯特.凯塞林、埃里希.雷德尔、卡尔.冯.邓尼茨等11人。
(赫尔曼·戈林)
1、赫尔曼.戈林 (1893.1.12-1946.10.15,在纽伦堡战犯监所自杀)空军元帅、帝国元帅1940年晋升帝国元帅,比普通元帅高一级。1945年4月20日,戈林出逃到巴伐利亚,4月23日被解除职务。1946年10月15日,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判前两小时,戈林服用氰化钾自杀。戈林是唯一获得三枚勋章的人,分别是:骑士铁十字勋章、蓝色麦克斯、大铁十字勋章。
(费多尔.冯.博克)
2、费多尔.冯.博克(1880.12.3-1945.5.4,死于英军空袭)陆军元帅1940年晋升陆军元帅。博克元帅闪击波兰、进攻法国、突袭苏联,他总是个急先锋,战功赫赫,他的“中央集团军”名气极大,在俄罗斯的土地上横冲直撞。1945年5月4日,在德国,赋闲已久的博克元帅及妻子、女儿在汽车上死于英国空军的空袭。
(威廉.利斯特)
3、威廉.利斯特(1880.5.14-1971.8.16,正常去世) 陆军元帅1940年晋升为元帅。1942年8月31日被免职。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 1942年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被解职。1945年被美军逮捕,被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被释放出狱,释放后定居于联邦德国巴登珂欣,1971年去世。
(龙德施泰特)
4、卡尔.鲁道夫.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1875.12.12-1953.2.24,因病去世)陆军元帅1940年晋升为陆军元帅。龙德施泰德元帅在西线和东线的表现均让人叹服,希特勒几次罢免又几次起用他,最后一次是在西线总司令任上。战后,龙德施泰德元帅是为数不多的未被起诉的陆军元帅。1945年5月,龙德施泰德元帅获释,1953年因心脏病去世。
(瓦尔特.冯.赖歇瑙)
5、瓦尔特.冯.赖歇瑙(1884.10.8-1942.1.17,死于飞机失事)陆军元帅1940年晋升为陆军元帅。1932年莱歇瑙已是一个纳粹党员,是个狂热的纳粹拥护者。率领的第6集团军入侵波兰、法国、比利时、苏联,莱歇瑙战功显赫。1942年,莱歇瑙因脑溢血坐飞机转回后方,在俄国境内飞机失事身亡。
(曼斯坦因)
6、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1887.11.24-1973.6.10,正常去世) 陆军元帅1942年晋升为元帅。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11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被解职。 1945年被英军逮捕,后被判18徒刑。1953年被赦免而获得自由。1973年去世。大兵团作战高手。
(隆美尔)
7、埃尔温.隆美尔(1891.11.15-1944.10.14,因知情反希特勒政变被迫自杀)陆军元帅1942年晋升为元帅。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 1940年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指挥非洲军团,多次击败英军。1943年在突尼靳的加夫萨地区重创美国第2军。1944年在诺曼底被英国飞机炸伤。同年被逼自杀
(莫德尔)
8、瓦尔特.莫德尔(1891.1.24-1945.4.21,战败自杀) 陆军元帅1944年晋升为陆军元帅。莫德尔是一个狂热的纳粹支持者,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中莫德尔都有不错的表现。入侵苏联之后,基辅会战、莫斯科战役,莫德尔都表现不俗,1944年莫德尔担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兼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莫德尔自杀身亡。
(凯塞林)
9、阿尔伯特.凯塞林(1885.11.30-1960.7.15,死于心脏病)空军元帅1940年晋升为空军元帅。1936年凯塞林任空军参谋长;1938年调任空军第1军团司令。该部队的高度训练水平在占领苏台德区和捷克斯洛伐克时突出地表现出来了。1945年凯塞林担任从北海到瑞士边境一线的指挥。1960年凯塞林死于心脏病。是个全才。
(雷德尔)
10、埃里希.雷德尔(1876.4.24—1960.11.6,正常去世)海军元帅1939年晋升海军元帅。提出入侵挪威和扩大大西洋海上袭击,并力主占领希腊全境和控制地中海。支持“无限制潜艇战“。在公海上以潜艇和水面舰艇,广泛袭击商船。1943年被解职并退役,后被判处无期徒刑。1955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邓尼茨)
11、卡尔.冯.邓尼茨(1891.9.16-1980.10.24,正常去世)海军元帅1943年晋升海军元帅。1936年任潜艇舰队司令,获海军准将衔。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先后升为海军少将、中将和上将。1945年,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45年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被判处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定居联邦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