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巴三国演义,怎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孤芳自赏。领导不信任,群众不认可。自恃清高,束之高阁。关起门来自我欣赏。
英雄无用武之地。是怀才不遇,没有伯乐,无人慧眼识珠?还是有才无德,品不入流,难堪大任,终被忍痛割爱?残酷的现实已有结论:后者居多。
德才兼备,是选人用人无法逾越的红线。有才缺德,不是不用,是欠着火候。
我身边就有几位这样的“委屈者”。明明才高八斗,满腹经伦,却屡屡被拒之门外。
究其因由,都是优缺点太过鲜明。知情者透露,这几人虽然能力公认,却都有致命的毛病。不是目中无人,飞扬跋扈,就是两面三刀,里勾外挑,班能是非。甚至还有的贪财爱色,乱搞两性关系,影响很坏。他们被陶汰,均为理所应当,并不值得怜惜。
可以利用,不能重用。才华横溢却有致命缺陷,自认技高而不能正视短板,担不起团结凝聚群体的重担,只有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早年单位有一著名笔杆子,有妙笔生花之功,写文章搞创作的确有两下子。可他报残守缺,就是改不掉玩弄意识形态的小伎俩,四处树敌,无论走到哪都有许多对立面。后来被割去官职,专门从事写作。
领导安排他重返老窝文化部门,可人家领导和同行都明确表态不肯接收他。万人烦也不能闲着呀!大领导出面做了工作,说这人虽然人品不咋地,可毕竞有一技之长。不能重用,但完全可以利用。用好了,潜力还是无限的。
才华是相对的,德才并重才是服人之道。要想出人头地,必须均衡德能。磨砺个人修养,不可头重脚轻。全面提升与发展才能真正的赢取用武之地。
有什么推荐的绘本吗?
谢谢邀请哦!
给您推荐几本适合三岁宝宝的绘本供您参考一下:
《12生肖全家福伴你成长丛书》适龄儿童:3-10岁
用途: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传统文化教育
【伴你成长】从书主题有《欢乐童谣》、《幽默人生》、《漫画谚语》、《温馨亲子》。
主要内容以“12生肖全家福”卡通明星为主角,采用现代漫画形式向孩子们演绎传统文化、寓教于乐。
孩子在看漫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吸收传统道德观念。家长和老师可以给孩子们以唱歌或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一起阅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世界经典童话寓言丛书之春之声》适用年龄:5-10岁
用途:激发想象力、培养阅读兴趣
【经典童话寓言丛书】以美好的四季为书名:《春之声》、《夏之梦》、《秋之歌》和《冬之雪》,图文并茂地向孩子讲述世界经典童话寓言故事。故事视角独特,画面童趣幽默,启发孩子的想象力,活跃孩子的思维,寓教于乐。
家长和老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或领读的方式引导孩子阅读,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让孩子爱上读书。
【睡仙】活力马评论:在梦中,我们可以想象最美好的事,美美的梦带给了小亨利美美的心情。
《12全家福的神奇世界》幼教动画丛书适龄儿童:3-10岁
用途:提高阅读兴趣,培养综合素质
《12全家福的神奇世界》幼教动画丛书,全套十三册,动画原版故事丛书,色彩鲜艳、图文清晰,情节有趣幽默,让你看到不一样的生肖世界!
这套绘本色彩鲜艳、图文清晰、故事逗趣精彩,传统文化故事演绎;同时又是亲子互动、宝宝睡前故事的精选读本。
宝宝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阅读兴趣,还可以了解到了中华民俗文化——十二生肖哦~
【心奇鼠 FANCY RAT】心奇鼠长途跋涉,去寻找他其他11位兄弟,然而当他出现在11位兄弟面前时,大家因为心奇鼠的个头太小,认为他是冒充的。心奇鼠该怎么办呢?他的11位兄弟是如何接受他是大哥的呢?
绘本告诉小朋友:一定不要以貌取人,从外表来评估一个人的能力。
【乖乖羊 BABE SHEEP】乖乖羊应聘了威力虎的全能教练。它让威力虎进行铁人三项训练,面对懒惰的威力虎,乖乖羊使出各种手段……小伙伴们看到威力虎训练模样,议论纷纷,威力虎却怒气冲冲,不再忍受,乖乖羊难过的离开了……乖乖羊是不是个好的教练呢?
绘本告诉小朋友:潜力无限,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挖掘出内在的能力。
以上就是给您的推荐,希望对您有用(*^▽^*)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欢迎您去常成卡通 Hello Cartoon 官网看看哦~
最后祝愿小朋友健康快乐成长哦~
关注我,更多精彩儿童漫画给您好玩(✪ω✪)
水浒传里杨志卖的刀削铁如泥?
《水浒传》中是这么写的:杨志道:“洒家的须不是店上卖的白铁刀,这是宝刀。”牛二道:“怎的唤做宝刀?”杨志道:“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过;第三件,杀人刀上没血。”
在小说中杨志的宝刀砍了二十文铜钱,又拿了头发照刀刃一吹,头发纷纷变为两段飘落下来,最后还杀了泼皮牛二,刀不沾血。
实际上吹毛立断和削铁如泥在现实中并不能存在于同一把刀上,这是两种开刃方式。最简单的莫过于削铁如泥与砍铜钱了。众所周知,铜的硬度要低于铁,所以砍铜钱其实并不难,就算家里的不锈钢剁骨菜刀,也都能轻松砍断铜钱。而削铁如泥,其实也并没有什么难度,要知道纯铁的硬度其实非常软,纯铁的硬度按照维氏硬度算,大概是185~125HV之间。而进行过优质热处理的钢刀,硬度一般在610HV以上,而日本曾经对于古代日本刀做过测试,当时做测试的一批刀中硬度最高的一把叫做水心子正秀的刀,刃口最高硬度达到700HV,这种巨大的硬度差仅仅是用“削”来说,虽然说如同削泥巴一般轻松有点夸张,但是削铁真心不算什么难事。
钢刀之所以与纯铁有巨大的硬度差距,主要是两方面,首先钢这个字在词典里的解释是:“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11%之间的铁碳合金的统称。”含碳量越高的钢材,它的硬度就越高,同时韧性越差。同时还有不仅有碳素钢,还有合金钢,合金钢也叫特种钢。在碳素钢里适量地加入一种或几种合金元素,使钢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钢具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性能,比如钨钢以及锰钢,就以硬度高而著称。在古代很难像现在一样在钢材中随意添加各种元素,所以古代的好刀大多是采用陨铁制造,陨铁中所含有的锰一类元素可以让钢铁硬度更高。
燕下都铁剑
而影响钢材硬度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热处理,对于刀来说就是我们俗称的淬火。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却进行马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钢材出现的马氏体结晶会使钢材硬度产生数倍的变化。没有淬火的钢材,即便是锰钢和钨钢这类以硬度著称的钢材也远远比不上热处理过的普通钢材的硬度。早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钢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战国时期的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可以说淬火才是刀的灵魂,没有经过淬火的刀只能算是铁条。
而市面上卖刀的商家则经常以削铁如泥作为噱头来吸引顾客,这其实根本体现不出任何难度,无论是捅刺铁皮桶还是斩钢筋,都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钢筋是没有经过淬火的钢材,细点的钢筋即便普通人都能掰弯,硬度其实很低。最关键的是单纯只是砍钢筋的话,只需要刀刃够厚,刀的开刃角度大就可以轻松做到。以最常见的钢筋剪为例,只要见过钢筋剪的人就知道,钢筋剪的刃口其实很厚,开刃角度很大,所以剪钢筋并不费力。如果只是追求能够砍钢筋的话,即便德国进口的小号钢筋剪在网上也不过六十元钱,国产钢筋剪不过十几元。而不少刀友花大价钱买回来的能砍钢筋的所谓“宝刀”到手发现连纸都割不动。其秘密就是只要刀刃够厚够钝,现代成品钢制作的淬过火的钢刀其实都能砍钢筋而不伤刃。
所以锋利度能达到吹毛断发程度的刀一般来说,只能是短刀,因为短刀才能够做的比较薄也不会担心会折断或者变形,而长刀需要厚一些才能保证使用强度。所以古典小说中能剁铁砍铜还能吹毛立断的长刀是不存在的,这样的刀即便是现代特种合金也做不出来,更不用提古代的冶金技术了,这只是小说和说书人的夸张描写。现在有很多玩菜刀的刀友,将菜刀的锋利度推到一个很高的地步,比如能削西红柿片不用手扶,西红柿掉在刀刃上就会变成两半,这些看起来非常炫目的锋利程度。这是因为切片用的菜刀非常薄,可以磨得非常锋利,才可以做到这种高难度的炫目技术。而一般的短刀都不会做到菜刀那么薄,是无法达到这种锋利程度的。
所以古代的宝刀是不可能做到既可以剁铁砍铜还能吹毛立断,但是作为长刀来说,能够做到的最大程度,就是可以研磨到能像剃刀一样刮汗毛的开刃角度,同时去砍铁,刀刃也没有可见的明显损伤。从物理角度来说,只要相碰就不可能没有物质交换,尤其是砍铁,即便没有肉眼可见的损伤,但是锋利度必然受到影响,只不过一般砍铁表演也不过是看钢筋、铁管这类圆柱形的物体,真正与刀刃接触的部分其实是非常短的一小段,其余部分依然是完成刮汗毛的锋利度,根本看不出来有区别而已。但是因为即便刀刃和没淬过火的铁硬度有很大差距,但如果刀刃太薄,猛力撞击下也很容易造成损伤,所以能开刃到可以刮汗毛的角度,去砍铁依然没有肉眼可见的损伤,已经足以说明这种刀的韧性与硬度达到一个很完美的平衡境界了。这种程度的锋利度和硬度,在古代真的是可以称之为宝刀了,即便现代的技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刀,价格也非常昂贵了。一般来说市面上的长刀,能够砍铁钉不伤刃的同时能推纸就可以算得上好刀了。
有着许多故事和不尽的思念?
故乡是灵魂深处的家园,老家是生命初始的地方,那里有熟悉的容颜,一草一木都寄寓着割不断的情缘,给人难以忘怀的温情和抚慰,记录了少儿时代无数的欢乐!
当年许多平常的日子,如今都成了幸福的回忆:几位和蔼可亲的爷爷,坐在那暖暖的麦草垛前晒太阳,为走到跟前的我看手相;菜园子里喧哗的水车,把清凉的井水推向绿渠,浇灌引人馋欲的黄瓜和西红柿;夕阳西下,随祖父走在田间的渠垄上,左右青青的麦苗,疏放温和的香气 ,白杨树上的鸟儿,歌唱动人的晚霞……
故乡是心灵中的笛声,常在月光下响起,悠远的音乐伴和清辉,给游子以安慰。那被春光浸润的情怀,如初春勃起的芦芽,在和光下送来醉人的脆香,停留在生命记忆的深处。
春光带来最美的景象,芦苇刚长出的幼芽,浸泡在屋后的碧水,布谷鸟悦耳的鸣声,由远而近从空中飘过,演绎一首大自然的乐章。元尊英大伯动人的歌谣,叩人心扉,深植心灵,灵动的诗意,低吟深叹,明媚的岁月,芬芳了春光。花开一树玉,暗香萦窗扉,屋前那高大笔直的楸树,把幽香远送,送给我们无限的温情,把那种奇异的清香,投进我们绿色的梦幻,幻化出多彩的梦……
童年是出山的清溪,飘荡着美丽的花瓣,欢乐而多梦。清澈的溪流浇灌初春的根系,幻化出为霞满天的云朵,装点出理想的晴空。那村,那人,那水,那树,早已定格心田,亲情如山厚重,风霜消之不去。幸福在春天播种,生命之初的故土,田野春焕青纱,夏苗茁壮,秋禾滚浪,冬雪无垠,大地银装素裹,美景随季节之变,景随时移,四季生机盎然。大自然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质朴真实的原生态之美,才是美的源头,自然美景为人所震撼,会激发人的创造灵感,进入人生的创新状态。而人造景观多不会为人们所折服,美的景物,应该都是自然而真切的。
绿色的温润,清风的问候,钟爱稚嫩的心灵,离泥土越近,越能听清大地的声音,故乡刻度出心灵深处的眷恋,把思念9变成夕阳下的一抹霞光,变成霞光下的飞鸿。时光若流水,容颜暗失青春光泽,每逢春天到来之际,梦魂油然回到故乡,在那熟悉的梦境中徜徉:远处秦岭青蓝,天上白云悠悠,布谷鸟在村头的杨树上歌唱,催动乡村春天的步伐,鸽子带哨音鸣空而过,带来一派祥和的气象春天久久不过,春阳迟迟不坠,院内院外欢唱的鸟声,在绿影中歌颂花苞,增添中午的宁静;门口那棵大椿树上,椿花正在开放,喜鹊在树上叫喳喳,春牛牛和花大姐在树干上爬行;前厅楼下那故有的燕窝里,居住着小燕子和谐的一家,双飞燕从麦田衔来小虫儿,四只雏燕伸出稚黄的小嘴,呢喃声声,喜不自胜……
晒着春阳的村庄东头,那饲养室门外东边的石质拴马庄上,拴着的八匹马儿,不知疲倦地挺立着,以庄严的仪表引起路人的尊敬。它们一见到我们这群孩子近旁,鼻子里便发出哧溜声的警告,令人远而敬之。而西边安闲卧地的十头黄牛,头顶上翘着珍珠光泽的犄角,一见我们笑着过来,摇尾回报以亲切,它们像一群凉性子的老汉一样,并不怪我们胡蹦乱跳的淘气,用它们那恬静、平和的黑色大眼睛,慈爱地望着我们,嘴巴一动一动地仿佛想说什么,大概是想讲讲他们的过去。它们卧的时间长了也会站一会儿,眺望一下和光普照的绿色田野,注视着它们曾经耕种过的土地,好像回味着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因为它们那湿润而忧伤的眼睛,久久注视着远方,不时像老人那样深沉地叹着气……
细雨如珍珠,从檐头连续落下,状如滴泉;燕子飞进飞出,雨中衔泥、衔草,构建她们的爱巢;几只麻雀飞到窗前,抖落身上的水珠,避雨檐下,叽叽喳喳,左右顾盼后,认定安身之处;前院湿漉漉的地面上,杏树花瓣落满中院,恰似一地白里透红的笑靥;老葡萄树的枝叶鲜嫩茁壮,粉中泛绿,淳厚而富于生机,叶子悬挂着晶莹的水珠;柿子树嫩芽初上,黄色的花蕾落地,放出一种古旧之香;燕子鸣廊,细雨润桃花,乘着春雨生发出来的桃树幼苗,尖尖细叶中小躯含春润,恰似新生儿动人的微笑;石榴树上花苞火红,宛若青春少女的丰姿;垒着喜鹊窝的老榆树上,泛出榆钱甜丝丝的香味,喜鹊欢快喳喳叫;啄木鸟在国槐树上,叮叮嘣嘣地啄虫;墙上的苔藓,方经雨润,泛着绿茸茸的翠色,美人心目;墙底下有迂回的小虫,那两只可爱的芦花鸡,带着六只小鸡扑捉它们;地上蚂蚁也知家院春光好,合力倒拖榆钱,到墙根下的蚁巢……
椿树上蜗牛爬过,银白色的蜗涎,仿佛要将深黑色的树身划分为二;屋后一壕秋水荡漾,芦苇拂动翠葆,浓翠迷岸草,乡民在岸边洗衣,浮萍破处,人影倒映碧水;屋前不远处还有一壕芦苇荡水,柔媚中展示气魄,莺鸟在芦荻中歌唱,蛙声在水中互动;轧轧鸣梭的织机声,伴随后院的鸡鸣,传扬于村庄内外;夕阳离窗,凉气乍来,和祖母立足村头,等待着母亲下地归来,期望远在南方工作的父亲早日回乡,期间听到村中小伙伴哭鼻子的声音,见到堂哥和堂姐放学奔来的欢笑……
春雨看杏花,夏夜听蝉声,冬晨踏雪行,何等诗意!东天初月如眉,西天夕阳在山,天边绚丽的霞彩,俯仰成趣。青砖,黛瓦,粉墙,老树在风中摇曳出沧桑又轻柔的风情。家门口的大椿树下,祖父和祖母教唱我们古老的歌谣,笑语在晚风中荡漾,田野的幽香屡屡飘来;炊烟些微徐徐升起,天空渐现暮色,前方远村闪起星星灯火,老人与我和弟弟一起笑扑流萤;听我稚声稚气的唐诗朗诵,奶奶脸上溢满幸福和快乐,爷爷笑赞好像听到南山深谷的百灵声,得到大人的鼓励,心劲儿更足………
本文摘自我的系列回忆性散文《故乡的云与梦·以往的快乐》,请大家赏析!
汉武帝灭刘氏家三族三万余人?
征和三年(前90年),内者令郭襄向汉武帝汇报了一条震撼的消息:丞相刘屈氂的妻子巫蛊诅咒皇帝,同时刘屈氂与贰师将军李广利祭祀祷告,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帝。
汉武帝闻讯大怒,责令有关部门核查。不久调查报告出炉:郭襄举报的内容属实,三人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
汉武帝怒发冲冠,下旨将刘屈氂腰斩于东市,将刘屈氂的妻子在华阳街市枭首示众,同时将李广利的妻子儿女全都收监:
“内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数有谴,使巫祠社,祝诅主上,有恶言,及与贰师共祷祠,欲令昌邑王为帝。有司奏请案验,罪至大逆不道。有诏载屈厨车以徇,要斩东市,妻子枭首华阳街。贰师将军妻子亦收。贰师闻之,降匈奴,宗族遂灭。”当时李广利正在与匈奴作战,得到消息后,走投无路的他只好投降了匈奴,于是汉武帝便下旨将李广利灭族。
题干中所谓“灭刘氏三族三万余人”,史书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也不可能有这么庞大的数量。
但刘屈氂的身份确实不一般,他是汉室宗亲,而且是汉武帝的亲侄子。就在前一年,他还为汉武帝平定叛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刘屈氂为何要“谋立昌邑王”呢?他的妻子又为何要诅咒汉武帝呢?这件事恐怕不像史书写的那么简单,其中的谜团让后人烧脑两千多年。
前奏:巫蛊之乱,刘屈氂立下大功刘屈氂是汉武帝的弟弟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时任涿郡太守。按照推恩令,本来刘屈氂是应该可以从中山国割一块地封侯的,但刘胜的儿子太多,传言有108个,经不起割,因此大多数儿子都没了爵位。
爵位没了也有好处,可以当官。这条路虽然比吃白饭的爵位艰辛一些,但机会也更多,刘屈氂就是因为一个机会,获得了远超袭爵的待遇。
这个机会就是丞相公孙贺因为卷入巫蛊案被杀,刘屈氂得到叔叔的垂青,接替了公孙贺,由此获封澎侯,食邑二千二百户。
这年秋天,江充主导的巫蛊案再起波澜,他在太子刘据的宫中挖出大量的桐木人,并声称要将此事上报给正在甘泉宫疗养的汉武帝。
刘据以江充栽赃为由,一怒之下杀了江充,并向天下人宣布:皇帝被奸臣困在甘泉宫生死不明,我要发兵去解救皇帝。
刘据在母亲卫子夫的帮助下,打开武器库,释放囚犯组成临时军队,并率军攻打了丞相府。刘屈氂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又不敢跟太子开战,他狼狈不堪地逃跑了,连丞相大印都丢了。
苏文等人报告汉武帝:太子造反了。汉武帝信了,他大骂刘屈氂无能,并传令刘屈氂关闭城门、捕杀反叛者。同时汉武帝起驾回京,亲自指挥平叛。
有了皇帝的指示,刘屈氂吃了定心丸,于是他以符节调动军队,与刘据在长乐宫西阙大战数日,双方伤亡惨重,死了几万人。随着刘屈氂的人数越来越多,刘据败了,带着两个儿子逃出长安。
史书认定这起案件是江充制造的冤案,太子是被迫自卫还击。至于刘屈氂,他就是奉命行事而已。
但汉武帝受到蒙蔽,认定太子谋反,因此杀了一大批帮助过太子的人,并下旨追捕太子父子。不久刘据在湖县被发现,为了免于受辱,他和两个儿子都自杀了。
这个案子就是震惊历史的“巫蛊之祸”,也是汉武帝晚年的人伦悲剧。
不过,事实并非像史书描述的那样清晰,人们对“巫蛊之祸”的定性,以及相关的细节讨论了二千多年,一直难有定论。比如,刘据真的是被冤枉了吗?
波澜再起:汉武帝的心病埋下新的隐患其实汉武帝也一直想弄清楚,刘据究竟在“巫蛊之祸”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巫蛊之祸爆发时,汉武帝已经66岁了,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就这么死了,而且以父子相残的方式,这个结果相信任何一位父亲都无法接受。
壶关三老、田千秋等人坚持认为太子没有谋反,仅仅是“犯错”,子弄父兵,这起冤案错就错在江充身上。
汉武帝猛然醒悟,对啊,太子一向仁孝,又是储君,没理由谋反呐。于是他又认定是江充捣鬼,一怒之下将江充灭族,将苏文活活烧死,又将那些迫害过太子的人处死,导致数万人丧生。
然而,随着案件的进一步调查,专案组又不断挖出新的桐木人,这些证据表明,巫蛊诅咒确实存在,而不是江充栽赃。
汉武帝陷入了挣扎之中,他一边不愿意相信太子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却又怀疑太子真的做了。他一边羞愧于自己的失败,一边又愤怒于被人诅咒。
这个心病驱使他想知道真相,但又不敢知道真相。就这样,巫蛊案成了“长篇小说”,缓缓地向前推进。
惊雷炸响:郭襄告状引发汉武帝的猜忌直到此时,平定巫蛊之乱的刘屈氂依然置身事外,因为当初调查巫蛊案件的人不是他。叛乱发生后,他完全遵照汉武帝的指示办事,无论是非都与他无关。
但李广利不合时宜的出现,把刘屈氂拖进了旋涡。
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也是卫青、霍去病死后,大汉帝国征伐匈奴的接班人。
李夫人早逝,留下一子刘髆,封昌邑王。刘据死后,李广利的心眼活动开了:要是俺外甥能当太子,俺这个舅舅就是天下第一权臣。
但刘髆有个弱势,他只是汉武帝的第五子,前面四个哥哥,刘据和齐王刘闳都死了,还有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两个哥哥活着。
好在卫子夫死了,汉武帝已经没有嫡子,谁当太子存在运作的空间。于是李广利想到了刘屈氂:要是我俩联手,一个军界第一人,一个是文官第一人,影响力绝对杠杠的。
李广利为何想到刘屈氂?理由很简单,二人是亲家,李广利的女儿嫁给了刘屈氂的儿子。
果然,李广利一提出自己的想法,立刻得到了刘屈氂的响应,二人还郑重地搞了祭祀祈祷的仪式。
大概那段时间汉武帝心情不好,人老了,脾气爆,看什么都不顺心,经常把刘屈氂提溜过去骂一顿,搞得刘屈氂心惊肉跳,膝盖都跪磨损了。
刘屈氂的老婆很生气,凭什么这么折磨我老公?我也折腾折腾你,让你早点驾崩,免得哪天遭你毒手。于是这个女人请来巫师,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诅咒汉武帝。
他们哪里知道,汉武帝眼目通天,内者令郭襄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探知了,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不过这事并不简单,汉武帝为何不等李广利回朝,让他们对质就轻易地下了结论?当事人都不在场就定案,这不符合逻辑。
同时,就算二人想拥立刘髆也不足以定死罪吧?太子空缺,大臣们都会有自己的倾向性,奇怪吗?只要没有违法行为被抓住把柄,这事就没法追究。汉武帝为何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处死了刘屈氂?
真相:刘屈氂之死可能是冤屈明朝思想家黄道周认为,刘屈氂之死是冤案,我大体上认可这个结论。
刘屈氂并没有操控储君的能力,也没有任何拥立刘髆的举动。汉武帝大权独揽,丞相只是个花架子,根本没任何实权,哪里敢置喙储君的事?
其实我们只要再回到汉武帝的心病,就不难发现汉武帝一直对巫蛊事件耿耿于怀。几乎所有的人都忘了一个事实,但汉武帝却一直没忘记,那就是巫蛊之祸中李广利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巫蛊之祸爆发时,李广利就在长安,作为帝国最高军事长官,他哪儿去了?为何自始至终不见他的影子?太反常了嘛。
因此郭襄的举报绝不是偶然,他很可能就是奉了汉武帝的命令,一直在暗中调查刘屈氂和李广利。
当汉武帝发现刘屈氂和李广利确实谈论了未来储君的话题后,他高度怀疑,李广利和刘屈氂二人勾结,导演了这场巫蛊之祸,目的就是为了除掉刘据,为刘髆上位创造条件。
这个猜疑如同炸弹一样炸蒙了汉武帝,彼时大汉帝国不太平,农民起义不断,针对汉武帝的刺杀、巫蛊诅咒不断,甚至连血肉之亲都参与其中了,这能不让他警惕吗?
有了这个先入为主的猜忌,刘屈氂和李广利都上了“恶人榜”,汉武帝固执地认为,二人是导致太子冤死,他晚年丧子的罪魁祸首。
用刘屈氂的人头告诉世人,刘屈氂才是幕后真正的黑手,江充只是他的狗腿子,巫蛊之祸是冤案的解释也更符合逻辑。
因此,处死刘屈氂,表面上是因为他与李广利图谋拥立刘髆,其实是巫蛊之祸案件的延伸。也因此汉武帝不需要考察刘屈氂是否做了拥立刘髆的行为,只要认定他参与了巫蛊之祸就可以了。
这么做,除了能安慰汉武帝受伤的心灵,还能取得天下人的同情,同时也有利于扭转人心惶惶的局面。一举三得,刘屈氂的头颅价值太高了。
至于汉武帝猜疑是否正确,我们已经没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巫蛊之祸恐怕是历史上最烧脑的疑案之一了,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