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打碰,最强大的智伯为什么灭亡了?
选人不淑,给自己种下祸根
智宣子要立自己的儿子智伯(智瑶、智襄子)为继承人,他同族的智果进谏说:不如立您的另一个庶子智宵为继承人。虽然智伯有五个方面都比别人优秀,但是有一条他却不如智宵。
这五个方面是:一表人才,精于骑射,多才多艺,能文善变,强毅果敢。
而不如人的地方,就是他这个人不仁义。
说白了就是有才无德。
没有仁德之心,强力去驾驭别人,那谁受得了呢?
如果立了智伯,智氏一定会灭族。
智宣子不听智果的进谏。
智果为了避祸,就找太史重新登记,改姓辅氏,脱离了智氏家族,以避将来的祸端。
古人有先见之明,窥一斑而知全豹,为了不使将来遭灭顶之灾,而选择了更改“身份证”,来避免祸事。
智氏是晋国的名门望族 ,当时与魏斯、赵籍、韩虔以及范氏、中行氏是晋国的六卿,把持着晋国的政权。
智宣子去世后,智伯继承了家世,他掌握了晋国的执政大权。
想要取之,必先予之有一天,智伯与韩氏集团的韩康子、魏氏集团的魏桓子在蓝台举行宴会。
借着酒劲儿,智伯屡次戏弄韩康子,还侮辱韩家总管段轨。
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后,进谏说:“激怒对方而不小心提防,恐怕要大难临头!”
智伯说:“什么大难?我就是大难,我不给别人大难,谁还敢给我带来大难吗?”
太疯狂了!这就是富二代典型嘴脸,以为自己天下无敌,这可是要命的人生观。要知道人狂必有祸!
智国说:“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儿!《夏书》上说:‘一个人屡犯过失,结下的冤仇不在明处,不能因为看不见就不加防备。’
君子能在小事上谨慎,才没有大患。今天主公您在一次宴会上就同时羞辱了对方君相二人,让他们蒙受耻辱,您还认为他们不敢报复,恐怕不大妥当吧!
就连黄蜂蚂蚁都能害人,何况对方是一个强大家族和总管!”
对于自己人的忠告,智伯不听。
不但不听,接下来,智伯反而更加疯狂。他要强占韩康子的土地,韩康子当然不愿意给。
管家段轨劝道:“智伯好利,而且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一定兴兵攻伐我们。不如给他,他得意忘形后,必定如法炮制,找其他家族要地。
如果别人不给,就会激发战争,那时候咱们再见机行事。”
这是一个好计策,天欲其亡,必先其狂。不作死就不会死。
我们以史为镜,就要吸取里面的精华,掌握历史的知识点,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
孟子说: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韩康子说:“行!”于是就派使者去,给智伯送上一个拥有一万户人家的城邑。
智伯大为高兴,果然如法炮制,又去找魏桓子要地。
魏桓子准备拒绝。
魏氏家的总管任章说:“为啥不给他呢?”
桓子说:“他无缘无故索要土地,当然不给。”
任章说:“他无缘无故要别人的地,诸家大夫一定畏惧。我们给他,他一定更加骄横。他骄横而轻敌,诸家大夫就会因为畏惧共同的敌人而相互联合,以大家的力量来对付轻敌的人,我看智伯的命也就不长了。
《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公您不如给他,让他骄横,然后我们就可以选择联盟来对付他了。干吗要在今天单独来给他翻脸呢?”
段轨、任章,这两个管家够格,原因是他们懂得学习,掌握了人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祸事变成有利于自己的好事,这才是真正的历史高手。
对付狠人,就要使其疯狂,然后趁机灭掉!果然,见韩家、魏家都给了土地,智伯得意忘形,接下来又找赵襄子,并且指名要蔡与皋狼两座城邑。
可惜这一次遇到了硬茬,赵襄子拒绝给他。
智伯大怒,统帅着韩、魏两家来攻打赵氏。
赵襄子抵挡不住,想起父亲在世时,曾经嘱咐过他,有难就去晋阳。
晋阳邑的尹铎对百姓很好,老百姓一定会尽力而为,上下一心。
智、韩魏三家军队包围了晋阳,见攻不下,就引水灌城,城淹到只剩下六尺,但百姓却没有背叛投降的意思。
智伯观察水势,当时魏桓子、韩康子陪同。智伯说:“我今天才知道,水攻可以亡人之国啊!”
韩康子、魏桓子互相碰碰,两人都想到了自己封地的城邑。
智伯的谋士絺疵说:“韩、魏必反!”
智伯说:“你怎么知道?”
谋士絺疵说:“形势之必然,以韩魏之兵攻赵,赵灭亡了,下一个就轮到韩魏。
之前我们约好,灭赵后,三分其地。现在城已经淹到只剩六尺了,人马相食,眼看胜利在望,而韩魏两人却面无喜色,反而忧心忡忡,这不是要反,那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给了韩魏二人,两个人说:“这是敌人的离间计,是让主公您怀疑我们,然后放松对赵的攻击。我们怎么会对马上就要到手的地盘不动心,反而去图谋反对您呢?”
韩魏两人刚走,絺疵就进来,对智伯说:“主公您怎么把我的话跟他们说呢?”
智伯说:“你怎么知道我跟他们说了?”
絺疵说:“他们两人盯着我看,然后又快步离开,我就知道他们的心思了。”
但智伯不听絺疵的。
絺疵为了避祸,请求出使齐国,溜了。
赵襄子派张孟谈偷偷出城见韩魏二人,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的道理,今天智伯率韩魏攻赵,赵亡之后,就轮到韩魏了。”
三人商议停当,约好起事的日期,赵襄子派人深夜杀掉守堤的士卒,把水引去灌智伯的军队。
智伯军乱,韩、魏两军分从两翼夹攻,赵襄子率赵军从正面攻击,把智伯军杀得大败,并且杀了智伯,尽灭智氏家族,只留下智果一支得以幸存。
韩、赵、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产,赵襄子对智伯恨之入骨,就把智伯的头盖骨用油漆漆了,当作喝酒的器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智伯之亡,是亡于才胜于德。”
对司马老先生的说法不敢苟同。关于“才胜于德”这种论调,感觉是不存在的,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才”这种东西如果脱离了“德”的帮衬是不能被称为“才”的,才如果可以单独存在,那只是单单指技能方面的知识累积,这种才与德没有关系。
如果是一个人才,必然是建立在德行基础之上的,那才是真正的德才兼备。
像是智伯怎么能算得上是一个人才呢?他不过就是仗势欺人、为所欲为、横征暴敛的一个狂徒而已。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也无处不在,他们强势、没有底线、自以为是,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如文章中,韩康子、魏桓子一样,使其更加膨胀,让其更加张狂,等待机会,早晚会有人收拾他。
在自己能力不够,不足以与其抗衡时,学会拐弯。
“鸡蛋碰石头”,那只是凡夫没有智慧的表现。
学史就是要学历史中的智慧,增加自己应付这个世界的能力。
智伯为什么灭亡?其实,结果不言而喻!这种人性没底线,做人无下线的人灭亡是早晚的事,也是必然结果。
就如文章开头智果说的那样:这种没有仁德之心,又强力去驾驭别人,那谁还受得了!
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人,是不是这样呢?
对鲁智深酒后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路见不平,他总是要拔刀相助。他从不管自己的命运,只是要帮助别人。从一开始,三拳打死镇关西,帮助金翠莲父女;到大闹野猪林,救了林冲;以及落草二龙山时,为了史进,他要孤身刺杀贺太守等,这些都是鲁智深的行侠仗义之处
当然,当时的社会,官员不作为,鲁山这样的正义之士,为了正义而暴力解决问题,肯定是要出事。所以,救了金翠莲之后,鲁智深就成了逃犯。
在代州雁门,鲁智深重新遇到金翠莲父女时,此时的金翠莲,已经嫁给了赵员外,做了人家的外室。赵员外建议鲁智深做个和尚,这样可以逃脱官府的追捕,鲁智深无奈,只得在五台山出家。
按理说,做了和尚就应该清净修为,可鲁智深不但没有静心参禅,反而变得很野蛮。他曾偷偷下山喝酒吃肉,喝醉了之后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为什么会大闹五台山呢?要知道他之前也喝酒,肯定也有喝醉过,可是从来却没有听说他闹事儿。其实这个问题有两点原因。
首先,鲁智深是个粗人
鲁智深是武将出身,脾气暴躁,没啥文化,他虽然有时候很心细,但总体而言他还是个粗人。这也难怪,武将向来没啥文化,108将中,除了宋江、吴用、朱武和萧让等人外,基本都是糙汉子。
另外,鲁智深是刚出家,还没适应过来,你总不能指望他,今天刚出家,明天就潜心修为吧?这样的人也有,但不是鲁智深,鲁智深不是甘心出家,当时也没啥慧根,所以一时没能转变过来。
所以,鲁智深出家后,甚至还保留着一些坏习惯,比如他从不说“贫僧”,一口一个洒家,依旧保留着以前的习惯。甚至,他拉屎撒尿也不避讳,直接在佛殿后面解决。
其次,鲁智深心里憋着怨气
郑屠不对,鲁智深救了金翠莲父女,其实本质上没做错什么。他暴力解决问题,也是因为当时官员不作为,可是事实上,他又确实犯了罪。鲁智深本来是一个高级军官,官至关西五路廉访使,后来到了渭州,只是个小小的提辖官,现在居然沦落成了逃犯,越来越惨,上哪儿说理去?
明明没有做错事,却落得如此田地,所以鲁智深心中很难受。
官越来越小,罢了;官职丢了,罢了;成了逃犯,也罢了。现在连最基本的口腹之欲都满足不了,这实在是太憋屈了。所以,鲁智深才会偷偷的下山,一定要喝酒吃肉,别人不卖,他还要打人。其实,之前的鲁智深,并不是这样。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平时看起来很老实,很端正,也很能干,斯斯文文,仿佛是个好好先生。但有时候,尤其是喝醉酒之后,他们就会发泄自己,可能是痛哭流涕,可能是大喊大叫,也可能是骂人打人。这些,都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不满,排遣压力。因为总是要憋着的话会出问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很多人看到这里,觉得鲁智深喝酒、打人,不能能算好汉。其实,真正的大侠,也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都尽善尽美,他总是有小毛病的。大侠也是人,大侠也需要发泄,大侠也有难受的时候,大侠也需要有人理解他。
所以说,作者在刻画鲁智深的时候,非常真实,这也是水浒的魅力之一。
表示打仗的成语有哪些?
【安行疾斗】:行动从容,战斗英勇。
【鞍马劳倦】: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之劳】: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拔刃张弩】:刃:指有铎刃的兵器;弩:用机械发箭的弓。拔出刀,张开弓。形容战斗前的紧张气氛。
【背水为阵】:水:指河流。背对着淋漓摆开阵势,拼死战斗。比喻决一死战。
【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笔枪纸弹】:以笔为枪,以纸为子弹。指用文字作为战斗的武器。
【兵不污刃】:犹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兵强马壮】:兵力强盛,战马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兵微将乏】:乏:缺乏。形容军队战斗力薄弱。
【兵勇将猛】:士兵勇敢,将帅勇猛。形容战斗力很强。
【不战而溃】:溃:溃败。没有开战就自行崩溃。形容毫无战斗力。
【擦拳抹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同“摩拳擦掌”。
【持枪实弹】:持:握。手握钢枪,子弹上膛。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战斗。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赤体上阵】:阵:指战场。光着膀子上阵交战。比喻不顾一切,勇敢战斗。也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
【弹雨枪林】:弹下如雨,枪立如林。形容战斗剧烈。
【刀折矢尽】:折:断;矢:箭。刀也断了,箭也用尽了。形容战斗到最后,无力再战了。
【飞箭如蝗】:飞:飞快,迅速;蝗:蝗虫。飞快的箭像成群的蝗虫一样多。形容激烈的战斗。
【肝髓流野】: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
【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弓开得胜】:弓:射箭的武器。形容战斗一开始就获得了成功。也用来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弓弩上弦,刀剑出鞘】: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
【弓上弦,刀出鞘】: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
【弓折刀尽】:比喻战斗力没有了,无法可想。
【攻必克,守必固】:克:攻下据点,战胜;固:牢固,坚固。进攻没有打不下来的,防守没有不稳固的。形容战斗力极强。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裹血力战】:犹言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合刃之急】:合刃:兵器的锋刃碰在了一起,指交战。指战斗到了最激烈最危急的时刻。也形容事情发展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荷枪实弹】:荷:扛。扛着枪,上了子弹。形容全副武装,准备投入战斗。
【擐甲披袍】:擐:套;披:穿。套上铠甲,穿上战袍。指做好战斗准备。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擐甲执锐】:擐:穿;锐:兵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挟人捉将】:挟:制服。在战斗中能制服、活捉敌将。
【坚甲厉兵】: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将勇兵强】:将:将领;兵:士卒。将领和士兵都英勇顽强。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将勇兵雄】:将:将领;兵:士卒;雄:强有力。将领和士兵都英勇威武。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解甲释兵】:解:解除;释:卸下。放下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投戈】: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休兵】: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休士】: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金鼓连天】: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金鼓齐鸣】:金鼓:指金钲和战鼓。金钲战鼓一齐响起。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
【金鼓喧天】: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钟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
【精兵猛将】:精:精锐;猛:勇猛。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兵强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兵勇将】: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卷甲韬戈】:卷起铠甲,收起武器。指停止战斗。
【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励兵秣马】:励:磨利;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
【砺兵秣马】:砺:磨砺;兵:兵器;秣:喂。磨好兵器,喂饱马匹。指准备战斗。
【砺戈秣马】:磨戈喂马。比喻作好战斗准备。
【练兵秣马】:训练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粮尽援绝】:粮食用尽,援兵断绝。比喻战斗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马壮人强】:犹言人强马壮。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鸣金收兵】: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秣马厉兵】: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秣马利兵】:秣:喂;利:锋利。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
【南征北伐】: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
【南征北剿】:征:征伐;剿:征剿。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南征北讨】:形容转战南北,经历过多次战斗。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排兵布阵】:指排列队伍,摆列战斗阵势。亦引申指安排、布置事情。
【披袍擐甲】:披:穿;擐:套。穿上战袍,套上铠甲。指做好战斗准备。
【破釜沉船】:破:打破;釜:锅;沉:击沉。比喻下定必死的决心,不顾一切地战斗到底。
【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旗开取胜】:形容战斗顺利,一出兵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成功。
【前赴后继】: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枪林弹雨】: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
【枪林刀树】:犹言刀枪林立。形容激烈战斗的场面。
【强兵猛将】:强兵:强大的军队;猛将:威猛的武将。指军队强大而有战斗力。
【全民皆兵】: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群威群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人海战术】:以众多人数来进行战斗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强马壮】: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人自为战】: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肉薄骨并】:肉和肉相迫,骨和骨相并。形容战斗的激烈。
【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善阵者不战】:形容善于指挥布阵作战的人不必同别人战斗。即不战而胜。
【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生力军】:指新投入战斗的精锐部队。也用来比喻新加入某种工作或某种活动能起积极作用的人员。
【盛食厉兵】: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师直为壮】: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矢尽兵穷】:箭已用完,兵已打光。形容战斗到兵力丧尽。
【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束兵秣马】:犹厉兵秣马。形容准备战斗。
【槊血满袖】:指奋槊进击,血染征袍。形容英勇战斗。
【挺身而斗】:形容勇敢地投入战斗。
【望风而溃】:远望敌人踪影就已吓得溃散。形容军队毫无战斗力,还未接触,就已溃散。
【武艺超群】:武艺:武术上的本领。也指军事、战斗的本领。形容武艺高强,超出一般人。
【硝烟弹雨】:形容战场上非常紧张激烈的战斗。
【硝云弹雨】:硝烟如云,子弹像雨。形容激烈的战斗。
【修鳞养爪】:比喻保养、积蓄战斗力。
【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训兵秣马】:训练好士兵,喂饱战马。指作好战斗准备。
【严陈以待】: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同“严阵以待”。
【严阵以待】: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
【偃兵息甲】: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战斗。
【一击即溃】:溃:溃败。刚一交战就立即溃败。指军队缺乏战斗力。
【有生力量】:①原指军队中的兵员和马匹。亦泛指有战斗力的部队。②指充满活力的力量。
【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浴血战斗】:浴血:浑身都是血。浑身是血还在奋勇战斗。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运筹决胜】:指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
【运筹千里】:指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拟定作战策略,获取战斗的胜利。
【运筹制胜】:指拟订作战策略以获取战斗胜利。
【战火纷飞】: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枕戈待命】:枕着武器等待命令。形容时刻准备战斗。
【枕戈披甲】:以戈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备不懈,时刻准备战斗。同“枕戈坐甲”。
【枕戈坐甲】:以戈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备不懈,时刻准备战斗。
【执锐披坚】:执:拿着;锐:锐利,锋利,指兵器;坚:指铠甲,古代军人护身的战衣。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投身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捉将挟人】:挟:制服。在战斗中能制服、活捉敌将。
【纵横驰骋】: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驰骋:纵马疾驰。不受阻挡地往来奔驰。形容英勇战斗,所向无敌。也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
两军交战真如三国演义里面那样先由双方将领单挑吗?
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评书,我记得评书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便是两军阵前,双方各出一员战将进行单挑,谁要是胜了,就举起武器,招呼自己一方的大军向敌方掩杀过去,然后敌方的军队大败而逃,似乎双方的胜负就握在武将的手里。
不仅是评书,凡是描写古代战争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杨家将》、《说岳全传》等,对古代两方对阵的描述无不如出一辙。印象尤其深刻的,还有人们津津乐道的《说唐》中隋朝好汉排名,以及《说岳全传》中的朱仙镇八大锤等。
后来长大了,历史书读的多了,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真实的战争是怎么一回事?古代真实的战争,虽然战争形式多种多样,却几乎没有由双方战将单挑来决定双方胜负的方式。很简单的道理:
一、战争双方的军队动辄成千上万,粮草也要准备很多,胜败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武力来决定;
二、武将是各自军队里的宝贵资源,武将通常百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双方都不会傻到不动用普通的士兵,而贸然直接使用武将。
古代战争决定胜败的因素非常多,可以列举出一大串:
双方国力对比(如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等)战争性质(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军队数量规模军事人才的储备(尤其宝贵的是有经验的军事统帅)士卒训练情况兵种是否相克(如骑兵对步兵的优势)天时地利情况是否人和(君王与军事统帅是否信任,军队内部是否团结)军事器械的优良或者先进程度......等等,非常多。《孙子兵法》当中就说,发动战争之前必须先进行“庙算”,也就是在自己的朝堂之内,先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综合起来胜算非常大的时候,才会启动战争。可见,战争胜负与武将的武力具体有多大基本上没有关系。
具体到战争形式,如城墙攻防战、阵地战、野战、水战等,无论古今中外,军事统帅的作用都是运筹帷幄,无疑都会坐镇后方,不会轻易自己上阵。统帅的安危关系到整支军队,所以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保卫部队守卫在统帅的周围。其他的武将,按原则来说,越是高级的,也越不会亲自冲上前线。武将的价值,体现得更多的是指挥部队,而不是一身蛮力。而低级军官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必须身先士卒,才能鼓舞己方士气,低级军官也只有勇敢无畏,才有升迁的机会。
而且既然是战争,一定是人数众多的军队的交锋,靠的是整体的士气、奋勇拼杀和将领的临阵指挥。两军交战,军队的排布都是有章法的,通过击鼓、鸣金、吹号、信号旗帜等,来规定军队的进、退、合拢、分散,来布置弓箭手、步兵、骑兵等不同兵种的顺序与配合。这些都是军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训练出来的,而将领们则必须熟练地掌握这些要领。
当然了,既然是武将,武力也是必须要求的。古代也有武举考试,通常要对参赛人员的弓马娴熟程度、十八般武艺的操演等进行考核。在实际战场上,当己方出现不利情况时,尤其是人员损失过大的时候,武将也必须要出马杀入敌阵,以求激励士卒,达到反败为胜的目的。但是这种情况和双方武将单挑的情况却全然不是一回事。
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武将单挑?那么,为什么小说和评书里都不顾古代战争的事实,而是热衷于描写武将的单挑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小说和评书都是文艺作品,必须对史实进行艺术加工,因此,它们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要进行艺术加工,就要对实际存在的历史人物进行夸张,或者虚构并不存在的人物,将他们的形象丰满化,将他们的事迹传奇化、完整化,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和听众,才能赚取卖书钱或者听众的赏钱。
2、小说面对的是大众,而不是社会精英,因此必须考虑受众的心理接受程度。普通民众读小说的目的第一是娱乐,是打发时间,而不是探究历史真实,他们在面对历史的时候,图的是个热闹,就好比今天很多人看历史剧,喜欢看戏说的历史剧一样。所以,历史小说就怎么好看怎么写,怎么热闹怎么写。
3、古代历史小说基本都来源于评话,而评话是一门说话的艺术,不仅要说,还要配以表演动作。运筹帷幄的将帅或者指挥部队的武将,他们的精神活动并不能通过动作表现出来,而只有武将单挑,才能通过动作鲜明的表现出来。另外,评话所面对的听众的文化程度,相对来说就更低了,很多都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帝王将相这些社会精英的语言和思维,都不是这些白丁们能够理解的,所以说书先生必须把战争平庸化,武将野蛮化,才能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然后再来接着听。评话经过一段时期的不断改进,再经过文人的精炼,最终成为小说而面世,其中也必然保留着评话的基本特征。
虽说如此,很多中国人开始接触历史,都是从评书和历史小说开始的,例如武将单挑等描写,无疑会增进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以至于有一部分人会进而去钻研更为真实的历史。所以,评书和历史小说也是有着不小的意义的。
酒局的话术有哪些?
在酒桌上,规矩很多,酒桌上的规矩,酒桌上的礼仪是非常有讲究的,酒桌上的客套话与座位都是学问,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也造就了酒桌上的规矩,酒桌上的礼仪与酒桌上的客套、座位学问等。
(一)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二)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的人拦下。
规矩八:端起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规矩九: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规矩十: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干吗要喝你的酒?
规矩十一: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规矩十二: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规矩十三: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拉几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规矩十四: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规矩十五: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规矩十六: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规矩十七: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面子,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规矩十八: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我可能说的话比较糙,也没有那么多好听的,也没有多少弯弯绕。但是现实中确实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