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名昭彰 次子,万贵妃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歹毒?
乾隆帝对张廷玉编纂《明史》授意颇多,为了拔高袁崇焕的历史形象,借以抹黑崇祯帝,不惜毁掉崇祯时期的原始问案卷宗。即便是这样的乾隆,当他看到万贵妃这段“史料”的时候,也以御批的方式表述出严重的质疑!不单乾隆帝,包括“受害人”孝宗朱祐樘也驳斥过对万贵妃的种种污蔑。很多朋友对万贵妃这个人物的印象来源于《明朝那些事儿》,其中万贵妃的形象丑恶至极,诸如残害皇嗣无数,谋害孝宗朱佑樘生母纪淑妃这些事,其实都是根本禁不起推敲的,也根本没有实证,不但如此,还有叙述前后抵触的记录。惯例:为了照顾急性子的朋友,先写出答案。万贵妃当然没有那么歹毒,而关于万贵妃描述的由来:《明史 ·万贵妃传》→ 《胜朝彤史拾遗记》→《宫闱纪闻》→《谷山笔麈》→于慎行→万历朝无名无姓老太监(距成化将近100年了)问题是------无论是《谷山笔麈》的作者于慎行,还是《国榷》的作者谈迁,他们都加注了“消息来源”,这表明并非小说家的他们出于记录严谨性的考虑,并在对这些讯息也确实有所怀疑的情况下,特地加上标注。包括《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怀疑的同时也对这种不负责任的传闻表示谴责。谁在装傻抹黑直接入史,而且是官史呢?负责《明史·万贵妃传》编纂工作的毛奇龄。《宫闱纪闻》是毛父所留,毛奇龄自己对该书的评价是------载事不确,文不雅训。但该贼子还是使用了这些毫无根据的“家长里短”式的无稽之谈。综合来说,这些事都是距那个时代100年的老太监说的,没有任何依据。《明史·万贵妃传》“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堕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掖庭代指嫔妃们,他们被皇帝临幸后有了身孕,但都被下药堕胎堕掉了,就连孝宗朱祐樘头顶上有一寸左右没有头发,也是因为纪淑妃怀孕的时候,被灌下堕胎药所致。纪淑妃之死,也是万贵妃之恶行。如上归纳的恰恰是万贵妃“罪行”中存疑的地方。一、善妒杀嗣二、杀纪淑妃我们先看看受害人孝宗朱祐樘的批示“上还宫,忽报云妃薨逝矣,上震悼,辍视朝七日,谥曰恭肃端慎荣靖,葬天寿山西南,凡丧礼皆从厚。弘治初,言者籍籍不已,欲追废妃号籍其家毁其坟, 赖今上仁圣卒置不究云”言官们没完没了,建议皇帝废了万贵妃的妃号,抄了万贵妃的家,毁掉她的坟墓,还好没提怎么处理万贵妃的尸身。赖今上仁圣卒置不究?深仇大恨杀母之仇竟然如此大度,凭啥? “凡外间无据之言,难凭访究。又万喜等原所受官职、房产,已准辞退。其累次所赏金银及违禁器物及支过内府价银,令尽数还官。如隐寄不实追问不宥。”大概意思就是,外面乱七八糟的谣传,没办法凭借这些不实之词探究真相。以前万喜仗着万贵妃的雌威所受的好处,比如官职,房子什么的,职务已辞、财产清退了,就连以前累计多次的赏赐金银、器物也已经归还了,如果有隐匿、寄存他处的情况,还会追责必不宽待。各位,连赏赐的那些区区黄白之物都追究上了,杀母之仇就算了?不但没动生前的万贵妃,哪怕万贵妃挂了,对她娘家也算仁至义尽。即便怕活着的万贵妃,那万贵妃死都死了还有什么不敢的,仅仅以贪污为名就够抄斩了。即便孝宗再考虑皇家颜面,也大可以顺着言官们的意思来,不是我心狠呐,是你有罪,言官不放过你,多好的言官啊。看不下去如上资料的乾隆帝批示其一:宪宗偏宠万妃,任其妒毒而不能检制,几成炎刘燕啄之祸,柔暗实无可辞责。但宫闱事秘,流传又岂口尽凭?如所称“后宫有妊,皆遭潜害”,则此前之佑极,生于成化五年,何独无恙?且其何察必严,又何独于纪妃以“病痞”相蒙?而宫婢钩治,亦肯代为容隐? 至皇子既生,即使张敏溺毙,敏纵欲护救,亦必潜匿外廷,密为保育,又安敢仍留附近安乐堂之他室?吴后复往来哺育,竟不虑万妃之稍有知觉乎?且佑极故在,而敏惊称知“上未有子”,出于何意?且佑极旋即立储,又岂能隐秘不使万妃知之?记载家传闻异词,往往从而缘饰,不足深信类此多矣。宪宗偏爱宠溺万贵妃,纵容其因嫉妒做出的失当行为而不能及时检视制止,这类似当年赵飞燕姐妹造成汉成帝没有子嗣的祸事,因为宪宗懦弱不负责任,所以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种宫廷密事,怎能仅凭区区几句话就作为依据,比如原文中后宫嫔妃一旦有孕,全都遭到迫害,那成化五年出生的朱祐极是咋活过来的,妒性如此所查必严,怎么纪妃一句肚子疼就蒙过去了。那些宫女之流,怎么就偏偏的单为纪妃欺瞒万妃,皇子降生了,指使张敏溺毙孝宗,张敏即便要救,也得藏外面去,偷偷的养大,怎么敢还留在安乐堂,吴后这身份还往来照料着孩子,岁月日深的,她就不怕万贵妃察觉。而且这日子也对不上茬,张敏称“上未有子”的时候,太子宝宝朱祐极,人家还活着呢......张敏这是傻了么?可见这资料假的不能再假了。况且除了朱祐极和朱祐樘以外,后面还有十个儿子呐,都哪儿来的?万贵妃太粗心了吧!最终定论:乾隆帝和孝宗朱祐樘的观点一样,这传闻不可信。其二:史家记万妃之事,皆谓其骄妒横行,至于后宫有妊尽遭药堕。今以宪宗封建诸 子证之,知其说殊不足尽信。盖宪宗偏宠万妃及妃之恃宠骄妒,固当时情事所有。若 谓其专房溺惑,则后宫必进御无期,何就馆之多,竟尔绳绳相继?如是年及孝宗初受封,共有十人,其最幼者乃宪宗第十四子,而所云饮药堕胎者若尚不可胜计,其生不 为不蕃。万妃果妒者,岂能挺贯鱼及众而诞生成立者,如是多乎?总之宫闱事秘,传闻已不可凭,或由众人深嫉万安之假附乱政,遂饰为无稽之言以归万妃。考虑篇幅,这段简述就是,传闻万贵妃的事,宪宗后来的十个儿子足以证明传闻不实,即便他偏宠万妃,专宠之下,这些妃子靠近皇帝都难,却为何生子的那么多?被强迫喝堕胎药的不可计数的话,怎么还有那么多妃子成功产子?传闻不可信呐,都是廷臣言官们嫉妒、忿恨万安仗着万妃胡作非为,所以乱七八糟的脏水都泼给万妃了。万安:首辅。万贵妃的弟弟的小姨子的老公,也曾想对万贵妃自称子侄。纪淑妃的死真相如何?《明孝宗实录》“孝穆太后既有娠以疾逊于西宫。”被传命毒杀是谁说的呢?还是一百年后万历朝那个无名无姓的老太监......
孙绍祖为何敢虐死贵妃的妹妹?
像孙绍祖那样的人,永远不会内疚、永远不会自我反省。他从来不会认为,是他的家庭暴力导致了贾迎春的死亡。
相反的是孙绍祖会认为,贾迎春是一个娇弱无比的花朵,只能摆来供着不能做媳妇,他娶了这样的一个妻子,简直是他倒了八辈子的霉!
古人认为门当户对,那是绝对有道理,在生活中有深刻意义的。古人认为的门当户对,主要也是指两家精神层次的交流可以对应,并不全指的是金钱和地位。
像荣国府那样的豪门贵族,最应该把女儿嫁到诗礼之家,如果他们把女儿嫁到了商人之家或是暴发户之家,都意味着他们在精神生活的层次,完全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两种精神层面的人去交流,谁也不会认为谁错了,可就是交流不了……
孙绍祖和贾迎春,就面临着这种婚姻状态。
婚姻能给两家人带来什么?
一门和谐的婚姻,给两家人带来的绝对是1+1>2的效应;
一门不和谐的婚姻,给两家人带来的都是无穷无尽的伤害。
贾迎春会感到孤立无助,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孙绍祖会大声斥责荣国府,他们贾家居然就嫁了这么个东西给他。
对于婚姻,孙绍祖和贾迎春的期待完全是南辕北辙的。
一.孙绍祖的婚姻
谁对孙绍祖对婚姻的期待看得最透彻?
很少有读者会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不卖关子,能看出婚姻对孙绍祖的意义的人,是荣国府的老宝玉贾政。
骨子里的贾政和贾宝玉是同样的人,他们看待人物,能看透一个人的内心极具灵性。
在贾政的眼里,孙绍祖是这样的:
贾政又深恶孙家,虽是世交,当年不过是彼祖希慕荣宁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因此倒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①这段话虽短却信息量巨大,不单是孙绍祖,整个孙家对婚姻的追求,都隐藏在这段话中。
贾政是鄙视孙家一家人的,在贾政的眼里,孙家人是看中了荣国府的势力才努力巴结,这样的一家人做酒肉朋友还行,做亲家那是万万不可。
②孙家并非诗礼名族,这说明了整个孙家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一个人家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就代表着这个家族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手段考取科举。
那孙家人想有出息该怎么办?
他们除了靠祖荫之外,就只能靠巴结各种裙带关系了……
③就比如孙绍祖就盯上了贾迎春!
孙绍祖要娶妻,并不想找一个女子,同他琴瑟和谐;
也不想找一个女子,为他执掌中馈、诗书传家、抚育子女。
孙绍祖要娶的妻子,就是要找一个能帮助他迅速找到工作,完成升职加薪的一个登天之梯!
④很显然,当时的荣国府并不适应孙绍祖的需求。
如果孙绍祖不急功近利,能攀上荣国府这门亲事对他来说太重要了。
荣国府可以直接改善整个孙家的人脉,让孙家有机会混真正的贵族圈;
就算孙绍祖本人没出息,荣国府也有资本提携孙绍祖和贾迎春的孩子,让这个孩子走科举正途,不过花费二三十年的时间成本,贾迎春就可以带领着孙家彻底转型成为书香门第。
不过可惜,孙绍祖完全不愿意花这样的时间成本……
二.不匹配的孙绍祖与贾迎春
孙绍祖与贾迎春的婚姻,属于极不匹配的那一种。
孙绍祖想要一个登天的梯,而贾迎春是一个温柔沉默的茉莉花,这两个人在一起只会是悲剧的命运。
孙绍祖会以为迅速娶贾迎春,他攀上了荣国府这棵大树,荣国府就会马上提拔他的。
但是孙绍祖走错了,他想让丈人家提拔他,他有得有被提拔的资格,他连个进士都没考上,他凭什么要求荣国府提拔他。
荣国府提拔过贾雨村,人家贾雨村可是正经的两榜进士出身,贾政的一封举荐信,就让贾雨村有了正经的职位。
之后贾雨村凭借着他的能力和无耻,很快飞黄腾达……
这件事孙绍祖是会看在眼里的,可是他不会掂掂自己的分量,拿什么去比贾雨村!
想要凭借荣国府飞黄腾达,是孙绍祖娶贾迎春的唯一目的,一旦这个目的没有达到,孙绍祖马上心理失衡。
有些人就是盲目的自大,根本看不清自己是谁,孙绍祖就是这种人。
由于作者给孙绍祖的笔墨很少,从孙绍祖可以类比的,是薛蟠的媳妇夏金桂。
《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夏金桂和孙绍祖在同一个回目中同时出现,这必然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读者可以从夏金桂在行为举止中,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孙绍祖。
夏金桂是什么人?
这个女人不过就是一个大富商人家的姑娘,可是人家就把日子过得飞扬跋扈,丝毫不把荣国府的人放在眼里。
对比之下,真正的豪门小姐荣国府中的姑娘,无论是这个家族的正牌姑娘迎春、探春、惜春,还是这个家族的表姑娘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她们在表面上都举止严谨,把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小心翼翼。
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家教的不同。
一个人骄奢傲慢,这不用教,与之相反的谦卑低调,才需要家长和老师花大量的心血去教导;
一个人纨绔气十足,这不用教,与之相反的艰苦朴素,更需要家长和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去栽培。
孙绍祖和夏金桂是一类的人,他们的家庭没有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家教,这导致了他们骄奢傲慢、纨绔气十足。
当然,这不是家族给他们带来的底气,而是他们整个家族都不识礼仪的一种象征。
骄奢傲慢的孙绍祖,当他娶到了贾迎春之后,就觉得他的家族和荣国府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
荣国府丝毫没有理由强压他一头!
他想当然地以为,荣国府就应该给他谋一份好差事,把荣华富贵对他拱手奉上。
如果荣国府不给呢?那就是荣国府没有瞧上他这个姑爷,这就给了他虐待贾迎春足够的理由,荣国府看不起他,他无处撒野,他就要把所有的性子都撒在贾迎春身上。
贾迎春是他的妻子,他可以霸道地行使丈权,他虐待贾迎春又怎么样;他把贾迎春打一顿赶到下房里去睡又怎么样?
这些是他的家事,荣国府没有理由去管,宫里的贵妃娘娘就是毫无理由去管他的房里的事。
就像夏金桂敢叫嚣:
我们屋里老婆、汉子、大女人、小女人的事,姑娘也管不得!
贾元春是贵妃娘娘又怎么样,她同样没有理由去管孙绍祖房里的事,尽管那个被虐待的,是她的堂妹贾迎春。
荣国府瞧不起他,这让孙绍祖对荣国府产生了很强的恨意!
由于这个缘由,孙绍祖更要在家中强烈地行使夫权,用虐待贾迎春的办法,来挽回她所谓男子的尊严。
孙绍祖所谓挽回他尊严的办法:
孙绍祖一味好色,好赌,酗酒,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
他就是用这种方式去羞辱贾迎春,贾迎春他不是豪门小姐吗,他就是要把贾迎春往最下流去作践。
贾迎春最痛苦的就是这句话:
好不好,打一顿撵在下房里睡去。
那上房里住的是谁?
自然是孙绍祖和某一个下人,孙绍祖就是用这种不是人的办法,竭尽所能地去侮辱贾迎春。
只要贾迎春稍有反抗,孙绍祖就挥舞着夫权的大棒,将贾迎春打回去:
醋汁子老婆拧出来的……
孙绍祖的这句话,是在说贾迎春犯了古代女子不能有的嫉妒之条,这嫉妒可是犯七出的。
然后呢?
孙绍祖还会抬高自家:
当日有你爷爷在时,希冀上我们的富贵,赶着相与的。
这么无耻的话,也只有孙绍祖这种不要脸的人才能说得出口。
贾迎春的爷爷是谁呀?
贾迎春的爷爷是贾母的丈夫,人家可是第2代荣国公,是真正的豪门贵族。
在第2代荣国公贾代善面前,孙绍祖的长辈,只有做小服低拼命巴结的份儿。
之后呢?
他便指着我的脸说道:‘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子,把你准折买给我的。
孙绍祖的这些话更是颠倒黑白,不说别的,但说贾迎春的陪嫁,就绝不可能低于一万两银子。
为了五千两银子把女儿给卖了,以当时荣国府贾政赦状态绝不至于。
没有出息,在外面使不上劲的绍少祖,只能把他旺盛的精力,都用在虐待贾迎春身上。
孙绍祖真的敢把贾迎春往死里整吗?
答案是否定的,像孙绍祖这种色厉内荏之人,他是不敢真的把贾迎春怎么样的。
贾迎春之死,更多的是死于她的绝望。
贾迎春是一个温柔、善良如茉莉花般的女子,她对婚姻的期待是,是过温和、宁静的小日子。
孙绍祖这样的人,她是一天都应付不了,这日子她是一天都过不下去。
那么等待贾迎春的,只有死路一条……
随着贾迎春的死亡,孙绍祖也懵了。
孙绍祖不傻他完全明白,荣国府不能安排他升职加薪,可反过来把他打到最底层是容易的。
京都的贵族圈就那么小,这个时候荣国府的人脉圈会同时向孙绍祖关闭,这时候的孙绍祖,在京都是一天都混不下去了。
而孙绍祖会怎么想?
他会咆哮、会狂怒,他会觉得自己倒了八辈子霉才娶了贾迎春这样一个女人。
两口子不过就是打打架、斗斗嘴,怎么别人家的女人都没有事儿,怎么贾迎春就死了呢。
难道娶个媳妇,还要每天把她娇养着不成。
孙绍祖会觉得,他这辈子算是被贾迎春给毁了,人家委屈着呢。
精神世界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的两个人,千万别结婚,否则后果就是悲剧。
次子选好人好玩?
好人和坏人的剧情不一样的,要想了解剧情都可以玩。
你要是想拿白金奖杯的话,建议你先走英雄路线,因为英雄路线不能随便杀人,而奖杯里有个hard难度下通关,下不能杀人的情况下只能打弱点来禁锢敌人,在hard下有点难度,所以建议先英雄再恶棍。《恶名昭彰》是款超能力题材的动作冒险游戏。游戏中玩家将扮演在一场意外中幸存并获得超能力的主角柯尔(Cole),为了洗脱罪嫌与对抗横行于帝国市(Emipre City)的犯罪份子而战。许穆夫人是第一位爱国女诗人吗?
许穆公夫人,是齐女宣姜与卫宣公子姬顽之女。
齐女宣姜原本是要嫁给卫宣公之子姬急,但是卫宣公见宣姜长得漂亮,便强占儿媳为妻。宣姜的称呼,就是因此而来。后来,宣姜与卫宣公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姬寿,次子姬朔。长子姬寿在著名的“二子乘舟”悲剧中,与姬急共赴黄泉。次子姬朔得以成为卫国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卫惠公。
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姬朔正式继承了卫国君位。但是,由于宣姜怂恿卫宣公杀姬急,造成了“二子乘舟”悲剧,所以卫国人对宣姜和年幼的姬朔都心怀怨恨。宣姜的父亲齐僖公察觉到了这点,为稳固宣姜母子的地位,他作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强迫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姬顽与宣姜走在了一起。此后,宣姜与姬顽又生下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三个儿子分别是齐子、卫戴公、卫文公,两个女儿分别是宋桓公夫人、许穆公夫人。
这下,宣姜一家子的称呼可就乱套了:卫惠公与许穆公夫人该是兄妹相称还是叔侄相称?
暂且不管这一难题,先来说说许穆公夫人与齐桓公的关系。
齐桓公应该是宣姜的兄弟,那么许穆公夫人就是齐桓公的外甥女。虽然齐桓公与宣姜可能不是同母,但是这一伦理关系仍在。因此,正常来说,齐桓公与许穆公夫人不会传出什么绯闻。
然而,在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却说,当初许穆公夫人待嫁之时,许国和齐国都来求婚。许穆公夫人就对母亲说:“古代诸侯嫁女,就是设外援于大国。如今许国小而远,齐国强且近;当今之世,又是强者称雄的时代。万一卫国边境有事,有我在强国为援,不就能防止国难吗?”然而,卫懿公不听,坚持将她嫁给了许穆公。
《列女传》之说,其实很不靠谱。为了避嫌,把许穆公夫人改为卫懿公之女。实际上,许穆公夫人与卫懿公,既可称堂姐弟,又可称姑侄,但是绝不可能是卫懿公之女。因此,《列女传》之说,极有可能是后人为了宣扬女德而编撰出来的故事。
然而,因为这一故事,许穆公夫人与齐桓公之间也有了绯闻:原来齐桓公也贪慕外甥女美色,居然到卫国去求婚!——当然,正史中,这丝毫不见记载。
可是,《列女传》中接下来的故事却是有所本。
公元前660年,赤狄人灭卫,卫懿公战死。许穆公夫人急于救援卫国,却被许国大夫们所阻——以许国实力,根本无法抵挡强大的赤狄大军。心急如焚的许穆公夫人,便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爱国主义诗歌“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作为卫国人,许穆公夫人对卫国的不幸灭亡痛不欲生,想尽办法都要救援卫国。然而,许国力量微弱,大夫们怕有不测,便一路上不停地阻拦她私自回国。可是,心怀故国的许穆公夫人却不顾个人安危,对前来劝阻的许国大夫们说:“你们纵有千般顾虑,都不如我亲自跑一趟!”(百尔所思,不如我行之)
许穆公夫人什么时候到达卫国,史书并无记载。但《左传·闵公二年》记载,最先前往救助卫国的,却是宋桓公。宋桓公在卫国被灭后,把卫国遗民与共邑、腾邑民众集中起来,在曹邑拥立卫戴公为国君。宋桓公能这么快前来救援,显然是宋桓公夫人在背后推动所致。
宣姜共有五子二女,由于宣姜在历史上恶名昭彰,人们往往觉得她的儿女们也不会是什么好人。事实上,宣姜的二女们中,除卫惠公姬朔留有恶名和齐子不知好歹外,其余的儿女都异常争气:姬寿为救同父异母的哥哥而献身;卫戴公危难之时率领卫国人渡过难关;卫文公将卫国从灭亡时的三十乘之国,发展成三百乘的大国;宋桓公夫人促使宋国第一个来救援卫国;许穆公夫人写下了著名的《载驰》。从宣姜儿女的表现来看,宣姜的本性也许不是人们所想象般那么邪恶。
对于许穆公夫人,据说《诗经·邶风》中的“泉水”以及《诗经·卫风》中的“竹竿”,也是她所写。这两首诗,都是描述卫国女子远嫁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当然,她最出名的诗,还是《载驰》。也因为这首《载驰》,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的女诗人。
VenTus什么意思?
同捆版就是同捆游戏,比如《恶名昭彰:次子》同捆版,就是指PS4主机+恶名昭彰:次子这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