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三国,当初庞统要是不主动寻死为刘备取西川做铺垫?
首先,庞统为什么会以死为刘备争夺西川打下基础,大概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新生军阀刘备急需根据地
造反是需要大量钱粮做基础的,刘备深知这一点,他身边的谋士庞统和诸葛亮更知道这一点。而大量持续不断地钱粮供应显然不能靠抢掠,所以新生军阀刘备,急需根据地。
因为只有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刘备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钱粮供应,以及兵源输出。庞统和诸葛亮乃一代奇才,熟知西川乃目前刘备根据地的最好选择,所以庞统不惜以身死给刘备换来西川。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大概就是这样吧,庞统以自己身死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情。
那么,庞统可以缓一缓再给刘备寻找根据地吗,当然不行,长期寄人篱下,军心必然涣散,刘备也绝对不会有好下场,还记得寄居曹操门下时“青梅煮酒论英雄”吗,所以,这一点刘备集团心知肚明。
二、庞统与诸葛亮谋略不同
另有一说法是,庞统之所以选择牺牲自己,主要是自己的谋略跟诸葛亮不同。按道理来说,谋略不同也没啥,三国时期,哪个主子下面没有几个谋士啊,他们的想法谋略必然也不一样。但是,请记住,刘备是新生军阀。
新生军阀就意味着底蕴不足,经不起折腾,而庞统和诸葛亮若同时辅佐诸葛亮,那刘备集团必定会分为两派,一派支持庞统一派支持诸葛亮,这样显然不利于刘备集团的发展。
因此,庞统选择以身死来成全诸葛亮和刘备。
三、阴谋说,刘备以“白马计”除掉庞统
历史上还有一种阴谋说,此说法是,诸葛亮来到刘备身边后,庞统逐渐失宠,但庞统这个人本领确实很强,但是情商低一点,在跟刘备议事时,总是质疑顶撞刘备,多次惹得刘备心里不爽。
在诸葛亮还没来的时候,刘备没得选,有了诸葛亮,刘备便想除掉庞统,于是,在进军西川的路上,刘备提出与庞统换马,并命庞统打头阵开路。
要知道,刘备的白马,那是极有辨识度的,如果敌军攻击,必然会先选择攻击刘备,也就是说先攻击白马。
刘备中途与庞统换马,又让庞统打头阵,其中意思不言而喻,作为庞统聪明绝世,怎么会想不通刘备的言外之意。有才的人一般都很骄傲,庞统更是如此,他不想因为自己被刘备抛弃或者转投他人而受到天下人的嘲笑,于是选择自己占据主动权,以身死为刘备谋西川。
总之,一代人杰庞统确实死的冤。
三国世界影响力?
如果你问一个外国人“你最喜欢中国的哪一段历史?”他八成会说:“三国。”
“三国”题材的小说、游戏、漫画、电影,畅销全球,即便是对中国历史不感兴趣的外国人,也多多少少听过几个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

锦里
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的“三国”,早已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标杆。
而四川,更是与“三国”中的蜀国有着不解之缘:
成都作为三国时期蜀汉都城,三国文化遗存就有46处:武侯祠、锦里、洛带、黄龙溪、衣冠庙、落凤坡、牧马山……

德阳、绵阳、广元、南充、宜宾、西昌等地,都流传着“三国”的故事。
不少在四川举办的中外交流活动中,“三国”成了除大熊猫、川菜之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三国”究竟有多迷人?从世界各地粉丝的反应,我们可以窥之一二:
日本:诸葛亮成国民偶像
“三国”不光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也是日本的国民故事。
“三国”在日本的走红,是有国民基础的。
作家吉川英治,根据《通俗三国志》等译本,用现代感觉进行再创造,糅合日本本土风格,写作了一部《三国志》一炮而红,成为日本的“国民文学”。

日本《三国志》
之后“三国”就成了日本文艺创作者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动画、游戏、漫画版《三国志》相继面世:
横山光辉创作的《三国志》漫画,共售出7000万册。

光荣出品的“三国志”系列游戏,至今已有14代,是最长寿的游戏系列之一。

东映动画制作史上最大制作——剧场版《三国志》,时长7个小时,耗资14亿日元,影片一共使用了一万九千名临时演员,为了拍摄诸葛亮北伐中原,给2000人穿上了铠甲。
为了引进央视版《三国演义》,日本人开出了一万美元一集的价钱,并且再投入一万美元一集进行翻译。
可以说,“三国”故事陪伴了几代日本人成长。
光玩游戏、看漫画远远不能满足对“三国”爱得如痴如醉的日本粉丝,他们将目光转向了正统历史,自发成立了一个个“三国”后援会,他们考证“三国”里的史实,谜团,收集“三国”名言,绘制“三国”地图,编制“三国”大词典,立志要成为“三国”十级学者。

日本街头有不少“三国”元素
“三国”在日本有这么一大批能氪金、有文化、爱买周边、能办活动的忠实粉丝,妥妥的“顶流”待遇。
而在“三国”天团中,日本人公认的C位非诸葛亮莫属。
在他们看来,诸葛亮就是“三国”故事的核心,没了他就写不下去。
让“三国”在日本走红的吉川英治曾说:“孔明一死,呵笔的兴致和气力顿时都淡弱了,无可奈何。”《三国志》只能就此完结。

吉川英治《三国志》
不只是他,几乎所有的日本版“三国”故事都是到诸葛亮之死便戛然而止。
诸葛亮在日本的国民认可度也非常高。
十几年前,日本杂志《周刊文春》对当代日本人最崇拜的百位名人做了一次调査,诸葛亮在所有中国名人中排名第一。
如果一个日本人被人说像诸葛亮,那是至高无上的评价。日本战国时代的天才军师竹中重治,就以“今孔明”称号闻名。
此外,诸葛亮的死忠粉们在“应援”上可谓尽心尽力——
花车游街:日本滋贺县,每年都要举行节庆——“大津祭”,压轴节目是二十多位壮汉拉着高达两层楼的花车在主要街道游行,其中有一辆车就以“孔明”命名。

滋贺县的花车游街
树碑:每当诸葛亮诞辰日来临,就不时有日本人掏钱搞纪念活动。五丈原武侯祠的“心外无刀”石碑,就是日本国际书画院院长野吕雅峰出资12万元,于1993年为纪念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

“心外无刀”石碑
写作诗歌:纪念诸葛亮的日本诗《星落秋风五丈原》曾收进中学课本。
除了诸葛亮,刘备、赵云、关羽等蜀汉人物也备受日本人推崇。
位于成都的武侯祠,是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合祀祠庙,每年都有许多来自日本的游客为诸葛亮和刘备而来。

武侯祠的红墙
“三国”为何在日本引起如此热烈的追捧?
中国和日本均尊奉“仁义礼智信”,“三国”故事中,刘备宽厚是为仁,诸葛亮的计略是为智,这特别符合儒家的价值观。
刘关张的兄弟情、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色彩,赵云的单骑救主,都是超越民族、超越历史的闪光点,在日本受到热捧也不足为奇。
韩国:不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
相比日本,韩国对“三国”的喜爱也不遑多让。
在韩国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不要和没读过‘三国’的人说话。”“没看过《三国志》就不算男人。”
《三国演义》,就是韩国的“汉流”。
大热韩剧《新娘18岁》里,女主初次到男主家见长辈,背诵了一段诸葛亮的《出师表》,赢得了长辈们的称赞,称她有大家风范。
韩剧是一定程度上韩国生活的反映,由此可见诸葛亮在韩国的地位有多高。

韩国少年们读着《三国演义》,中年人们则把“三国”人物视为企业导师兼MBA讲师。
韩国现代炼油公司出台了一份长达94页的《伦理经营指南》,让全公司都来学习诸葛亮光明正大、公私分明的品质。

黄龙溪古镇
日韩之外,“三国”也在亚洲其他地区风靡:《三国演义》曾入选泰国学校教材;柬埔寨人民因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家中供奉关公;新加坡、马来西亚曾参与“三国”相关电视剧的制作。
中国与其相邻东亚、东南亚,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这些地区能够接受并喜爱“三国”故事也是顺理成章的。
而文化风俗与中国大相径庭的欧美,也有不少忠实的“三国”粉。
欧美:东方版《权力的游戏》
在欧美,《三国演义》的地位相当于东方版的《权力的游戏》,甚至更加优秀、宏伟,是真正的史诗。
《权力的游戏》早就因烂尾跌下神坛,《三国演义》才是真正的神作。
打开推特,随处可见这样的言论:
“《权力的游戏》应该向1994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学习。”

“一旦你读过《三国演义》,就会觉得‘权游’像迪士尼电影。”

还有人严谨地写了文章——《权力的游戏》能从1994版《三国演义》里学到什么?文中详细对比了“权游”和“三国”的写法、故事背景、人物设计。
“丹妮莉丝有三条龙,而刘备的首席顾问诸葛亮的绰号就是‘卧龙’,而且他很擅长用火!”
你以为这只是欧美人不满《权力的游戏》的结局才借《三国演义》“捧一踩一”,不,他们在为“三国”花钱出力上毫不含糊。
有关“三国”题材的游戏,一上市就受到热捧。
2019年,英国游戏公司Creative Assembly开发的《全面战争:三国》,质量上乘,被欧美人评为神作。

一名“三国”粉在游戏的预告片下方化用“三国”名言留言道:“我的钱包,合久必分。”

因游戏入坑“三国”的粉丝,为了更快地完成“统一霸业”,开始挑灯夜战,恶补“三国”剧情,自发去油管(YouTube)上学习“三国”历史,想借此在游戏中“称王”。
油管上的极简“三国”史视频,刚出一个月播放量就达到458万了。
在推特等社交平台,“三国”通们也能轻松赢得一众粉丝转赞评。
这些欧美粉丝对“三国”的狂热,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003年,他们就建了个名叫Kong Ming的BBS交流学习心得。

而“三国”原著,也是入门教材。对历史充满考究精神的欧美粉,觉得译作无法体现“三国”的精髓,就去亚马逊上收集多个版本,有比较,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一名外国的“三国”铁粉向大家展示自己5个版本的译作
即使是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欧美国家,也会受到“三国”权谋、政治智慧以及众多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的感染,进而喜欢上这段历史。
“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原型加上无数聪颖努力的创作者,让三国文化历久弥新,影响力遍布全球。
无数外国人士远渡重洋来到中国,重走三国遗迹,四川便是他们的目的地之一。
四川,也敞开怀抱欢迎外国的“三国”粉丝,推出了蜀道三国非遗之旅、古蜀名镇非遗之旅, 涵盖了成都、广汉、江油、剑门关、阆中、南充等多个城市。

阆中
汉恒候祠(张飞死后谥为桓侯,葬于阆中)
行走在这些城市,你能感受到浓浓的“三国”气息扑面而来,也许一块不起眼的城墙,或是一段已经荒废的水渠,就承载着千年以前的蜀韵汉风。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三国”故事会以更多形式流传下去,成为全球人民共同的精神享受。
苏联是怎么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
俄国是一个对土地有着“变态”追求的国家,尤其是对有着优良港口的临海地区,更是不折手段。既临海,又与俄国接壤,成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罗海三国的不幸。
第一次吞并与独立
沙皇俄国在彼得大帝时期(1672年—1725年),经过西化改革而走向强大,并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和北欧霸权,与瑞典爆发了长达二十年的北方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国从瑞典手中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也就是现在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将其纳为自己的领土,统治了200多年。
北方战争前的东欧,蓝色为北方同盟,红色为瑞典王国及王国属地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被称为“欧洲宪兵”的沙皇俄国积极投身到“狗咬狗”的帝国主义战争中。然而,还没等战争结束,巨大的国内矛盾,最终导致沙俄在十月革命中被苏维埃扫进历史垃圾堆。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避免遭到资本主义帝国的围攻,也为了尽快脱离一战的泥潭,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将芬兰、爱沙尼亚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
意外获得一大片土地的德国却无福享受。几个月后,一战结束,战败的德国被英法支解,而苏俄“赠送”的波罗的海地区,在英法的支持下纷纷独立,形成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四个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则被称为“波罗的海三国”。
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虽然德意志帝国和沙俄帝国“命丧一战”,但随着希特勒的法西斯德国和斯大林的苏联崛起,短暂的和平再被打破,所有人都预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1938年9月,纳粹德国在英法两国的绥靖政策下,将捷克苏德台地区并入德国,后又吞并了奥地利,希特勒的扩张野心昭然若揭。
《慕尼黑条约》签订现场中的张伯伦(英),拉法第(法),希特勒(德)和墨索里尼(意)面对德国的扩张,苏联越来越把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与自己西北边界的安全联系在一起。苏联担心,这些国家可能会自愿或被迫接受德国军事力量的进入,建立亲德反苏的政府,乃至被德国侵占,成为德国入侵苏联的前哨。
倘若第三国控制了爱沙尼亚和芬兰湾,苏联将失去波罗的海出海口,圣彼得堡受到直接威胁从1939年3月开始,苏英法三国开始筹划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在筹备同盟中,苏联一再强调,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由苏英法来保证其安全的国家行列。可英法两国经过一战的打击,既没有足够的实力也没有足够的意愿去扩大保护国范围,对德国的扩张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在中欧和东欧的扩张,忽视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诉求,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英法联军的静坐战出于维护自身的战略安全,苏联采取了三条对策:第一,通过照会警告三国,如果他们允许其他国家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自己的领土或港口存在,将为苏联所不容。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苏联将出兵维护这些国家的“领土完整”。第二,不断在这些国家的边境地区炫耀武力,对其进行威慑。第三,试图获得在这些国家驻军,以保证这些国家安全的权利。
二战前的苏军坦克然而,因为波罗的海三国,在沙俄时期遭受的并不友好的经历,使他们对苏联有着天然的反感,导致上述对策并没有起到作用。一方面,当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进行警告和武力威胁时,不仅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促使他们投靠德国,请求德国当苏联对其武力入侵时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波罗的海三国一再请求英法不要同意苏联关于保证本国安全的协议,以免苏联借“保护”之名进行军事干涉。
英国首相张伯伦和希特勒英法出于祸水东引的目的,而在波罗的海三国的事情上,一直不松口。虽然苏联有心想实施一些更为激进的措施,但在没有英法支持的情况下,担心德国出兵干预。
苏德合谋瓜分东欧
可事实上,德国早就定下了先英法后苏俄的战略计划,暂时并不打算与苏联发生正面冲突,于是在1939年8月,闪击波兰的前夕,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这份条约中,确定了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纳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并协商共同出兵瓜分波兰。苏德瓜分波兰后,又签订了《苏德友好边界条约》,将立陶宛划入苏联势力范围。
闪击波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暂时解除了德国的威胁,但苏联知道,和平只是暂时的,双方终有一战,为此必须迅速拿下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保证北方门户的安全。就在此时,爆发了“波兰潜艇事件”,让苏联找到了进驻爱沙尼亚的借口。
二战时期的潜艇德国闪击波兰时,德国海军对驻泊在但泽港的波兰海军潜艇进行围剿,“苍鹰”号潜艇被迫逃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港避难。爱沙尼亚政府根据德国的要求,对潜艇进行了扣押,然而出于对被苏德夹击而亡国的波兰的同情,爱沙尼亚对扣留潜艇的看管并不严格,导致波兰水兵夺艇而逃。
潜艇出逃事件爆发后,与德国人的无所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对此倾注了极大的人情,硬是认为潜艇出逃是爱沙尼亚政府有意为之,并以此为借口进行军事干涉。苏联真理报发布声明:“有充分证据表明,在波罗的海国家某些政府人士庇护下,波兰潜艇兵目前正隐藏在这几国的海港之内。据一些情报显示,除波兰潜艇外,那里还藏着一些其他国家的潜艇。由此推测,在9月18日,爱沙尼亚当局蓄意放走了波兰潜艇。我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将采取必措施,对隐藏在波罗的海水域的潜艇加以防范。”
随后,连续派出军舰和飞机入侵爱沙尼亚的领海和领空。在后面的爱沙尼亚外长瑟尔特尔和苏联二号人物莫洛托夫的交涉中,莫洛托夫认为爱沙尼亚无视苏联对于国家安全的关切,故意放走波兰潜艇,体现爱沙尼亚不想或者不能维持本国秩序,对此,苏联提议缔结军事同盟或互助条约,以保证苏联有权在爱沙尼亚领土获得军事基地。同时还提出“如果您不同意我们的建议,那么,苏联就会根据自己的愿望,不经爱晒尼亚的同意,用其他方法实现自己的安全措施。”
苏联任命委员会主席,外长莫洛托夫面对苏联的武力威胁,孤立无援的爱沙尼亚只能妥协,与苏联签订《苏爱互助条约》,苏联获得了在爱沙尼亚驻军和建设军事基地的权力。在此之后,苏联如法炮制,分别与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正式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颠覆独立政府,吞并波罗的海三国
1940年,随着法国的战败和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几乎征服了整个西欧。德军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极大的震惊了苏联领导人,这使苏联明白,单靠脆弱的互助同盟不足以抵抗德国的入侵,波罗的海三国必须并于苏联。
立陶宛成为苏联的第一个目标。苏联人在立陶宛制造了“苏军士兵失踪事件”(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并认为这一事件的背后有立陶宛政府的支持,“苏联政府认为,立陶宛政府机关必须制止其内部个别间谍的这种行为,寻找失踪的苏联士兵,否则苏联将采取其他措施。”随后,在苏联的支持下,立陶宛共产党发表《告工人农民书》,指责立陶宛政府没有忠实执行与苏联的条约,致使国家处在危险的边缘,号召人民参加反对政府的斗争,坚决要求政府下台。
在苏联的“淫威”下,立陶宛政府被迫解散,改由苏联支持的立陶宛共产党执政,组建亲苏的新政府,于此同时,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同样没能幸免。在波罗的海三国亲苏政府的运作下,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成为苏联第十三、十四、十五个加盟共和国。
苏芬战争前面说过,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在18世纪初的北方战争中一同别沙俄占领,后又在一战中一同独立建国,有着相同的历史,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一战中,俄国无产阶级发动十月革命,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而原沙俄保皇派大多逃到了一海之隔的芬兰境内,保皇派为复辟沙俄,与德意志帝国交往密切,构成了围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包围圈。苏俄内战结束后,芬兰一直被苏联视为“反动和法西斯大本营”,这也为后来苏芬战争埋下了伏笔。
△在苏芬战争中被称为“芬兰白色死神”的芬军狙击手
1939年11月,为了避免德国取道芬兰攻击苏联腹地,苏联故技重施,制造“曼尼拉炮击事件”,挑起苏芬战争。
△苏芬战争中,芬兰割让的领土
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以惨重的代价获得了胜利,取得了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在内的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芬兰虽然因为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而没能赢下战争,但却成功保卫了国家的独立,避免步波罗的海三国的后尘。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将军情传给刘备?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一直是研究三国历史的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场战役,不但代表了关羽人生最后的辉煌,还决定了三国历史的走向。在这场战役中,关羽发挥了最高的军事水平,取得了水淹七军的佳绩。也因为孤立无援,最后在樊城城下功亏一篑。最终,荆州被东吴袭取,关羽遭受了败亡的命运。那么,我们会发现有一个疑点,那就是关羽在整个战役中,蜀中的刘备对此不闻不问。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一、孤立无援的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当时,他的军事形势并不是太好。这是因为,他的面前有曹操的军队,侧背还有着东吴的军队在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孙刘联盟还没有破裂,可是曾经经历过的湘水之争让关羽记忆犹新。因此,关羽被迫留下一部分军队在后方,防备东吴的袭击。
在兵力上,关羽的兵力数量也不占优。关羽出兵率领了三万多人马,但是这支军队中,水军占了很大的比重。虽然这支水军让关羽在汉水上占有了主动权,可是在陆地作战中,他的步军数量就要比曹军少多了。
在樊城防守的曹仁部有七八千人,而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援兵有三万人。这样,在陆地作战中,曹军的数量反而占了上风。这也是关羽多次与曹军交手,却无法打败曹军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作战的过程中,关羽才会多次向上庸写信要求援助。可是上庸的刘封、孟达不顾大局,拒绝了关羽的求援。这使得关羽在水淹七军后,在极为有利的形势下,想要扩张战果,却兵粮两缺。
关羽的偏师已经到了郏县,曹操统治区的百姓纷纷闻风而起,到处打着关羽的旗号活动。可是,关羽的主力被樊城牵制,无法脱身。而由于俘获了三万曹军俘虏,关羽的后勤压力也更加沉重。在无奈之下,关羽只得抽调防备东吴的军队北上,同时擅取东吴的湘关存米。这既给东吴以偷袭的机会,也给了东吴偷袭的口实。最终,关羽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兵败身亡。
关羽是于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出兵的,至十二月被东吴擒杀,这中间加上一个闰十月,时间跨度长达半年之久。令人不解的是,在此期间,蜀中对关羽却根本没有任何援助。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呢?
二、关羽出兵襄樊的原因。要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解决一个疑问,那就是关羽出兵襄樊的原因。因为如果是刘备派关羽出兵襄樊,然后对他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就牵扯到军事原因以外的因素了。如果是关羽自己的行动,那他又为何要采取这种行动呢?
我们从襄樊之战的过程来看,刘备派关羽夺取襄樊的可能性不大。首先,阴谋论者认为关羽飞扬跋扈,拥兵自重。在封赏的时候对刘备不敬,在对待刘备自立汉中王一事上颇有微词,让刘备感到了威胁。所以刘备派关羽攻伐襄樊,借曹操和孙权的手消灭了他。
我们看当时的情况,刘备刚刚拿下汉中,进位汉中王,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这个时候,荆州的地盘和军队,对刘备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他对关羽有忌惮,只需要调关羽入川,明升暗降即可,没有必要让荆州的地盘和军队为他陪葬。这个代价太大了,刘备是承担不起的。
其次,配合作战论者认为,关羽出兵襄樊,是为了牵制曹操的兵力,配合刘备作战。可是当时刘备已经夺取了汉中,曹操率领曹军主力撤回关中。在回军时,曹操还对汉中的险阻心有余悸,根本不可能再发动对汉中的攻击。
不但如此,刘备还有余力对曹操的占领区发动进攻。他派孟达夺取房陵,并且派刘封前去会合并指挥孟达,夺取了上庸。在这个时候,关羽出兵襄樊已经完全没有了策应刘备,牵制曹操兵力的意义了。
第三,当时刘备取得了益州和汉中,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在这个时候,刘备阵营进入了《隆中对》第二个战略时期。那就是进行战略休整,等待时机北伐。为此,刘备在蜀中征发民夫,修整道路、桥梁、驿站馆所,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在这个时期,荆州也应该处于休整期间。刘备是不会派关羽单独北伐的。
那么,既然不是刘备派关羽北伐,那么关羽为何要擅自发动襄樊之战呢?这里面可能有几个原因在内。首先,北伐襄樊是关羽早就想发动的战役,这是由于荆州的战役态势决定的。因为关羽的主要根据地在江陵,这个城池孤悬于长江北岸。东有东吴的觊觎,北有曹军的侵逼。曹军控制的襄阳离江陵只有五百里远,有便捷陆地交通相连。
虽然在历史上对关羽守卫荆州的记载不多,我们从魏军将领的传记中可以看到,曹军是经常对关羽的江陵发动进攻的。只是由于关羽超强的军事能力,曹军才没能得逞。因此,襄樊的曹军是关羽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且,如果关羽夺取了襄樊,他控制下的荆州就有了数百里的战略纵深。再加上有多了汉水与蜀中联系,关羽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其次,是关羽发现了有利的战机。在关羽出兵的时候,是他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在当时,曹操率领的曹军主力,由于曹操的身体问题,滞留在关中。襄樊一带的曹军十分薄弱,有利于关羽攻击。由于曹操无法亲自带兵前来,他手中也没有合适的大将,曹操的援军只能分批派来,给关羽造成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且关羽手中还掌握着一支精锐的水军。关羽可以用这支水军,封锁汉江,割断襄阳和樊城的联系。如果经过一番争夺,关羽至少可以夺取孤立被围的襄阳。接下来的情形就如同当年的周瑜与曹仁的江陵之战一样,樊城的曹军最终只有撤走。这样,关羽就可以实现夺取襄樊的目标。
我们从战役的发展看,如果没有东吴的插手,关羽的战役意图是可能实现的。就算是最后撤退的时候,由于有水军对汉江的封锁,关羽的军队安然地撤退回了荆州。所以说,关羽的发动的襄樊之战,本来应该是一场至少不会失败的战役。
第三,是刘备赋予了关羽假节钺的权力。在刘备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荆州是一个重要的北伐基地。这个基地,有着与蜀中一样的重要性。因此,这个领军北伐的上将,非关羽莫属。这样,刘备在荆州对关羽十分倚重,在进位汉中王时,对关羽的封赏明显要高于旁人。
刘备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明明白白地确立了关羽为武将之首。有了假节钺的权力,关羽就可以先斩后奏。于是,面对有利的战机,关羽就行使了这个权力,发动了襄樊之战。
第四,是关羽有竞争的心理。最后一个原因,是关羽不想说出口的原因,那就是与同列的将领相比,关羽的战绩已经落后了。关羽此人十分自傲,他创造过斩颜良的战例,在赤壁之战中也大显身手。可是,在随后镇守荆州的时期,他主要是采取防御的方针,无法取得重大的战果。
结果在夺取益州和汉中之战中,那些原来不如他的将领,必然张飞、黄忠、魏延等人,都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就连他的晚辈刘封,都成为镇守上庸的主将。相比之下,关羽会感到一丝的落寞。在对黄忠与自己同列发泄的不满,也有对自己处境的不满。于是,关羽为了显示自己宝刀不老,发动了襄樊之战。
三、关羽与蜀中信息不通的原因。我们知道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擅自出兵的情况后,那么对于关羽和蜀中的信息不通的原因,就会有一定的了解。正是这些原因,才造成了关羽在整个襄樊之战中,没有得到刘备任何援助和指示的原因。
首先,关羽的擅自出兵,打乱了刘备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我们可以从上面的分析看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是出乎刘备诸葛亮的意料之外的。他在没有向刘备请示的情况下,就独断专行的发动了进攻,而这个时候,刘备诸葛亮正在进行汉中之战后的战略休整,为实施《隆中对》的下一步战略做准备。
按照《隆中对》的计划,这个时候益州和荆州都要转入休整,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如果我们从后来的历史看,这个时机已经相距不远了。那就是曹操病逝的时候,他是在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去世的,离刘备自立汉中王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如果关羽不是急于发动进攻,在曹操病逝时再北伐,天下的形势将是完全不同。
因此,此时刘备在蜀中正在厉兵秣马,准备下一步北伐。他在蜀中大搞基础建设,连得到消息的曹操都评价道,刘备把蜀中的民力都用尽了。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怎么可能向关羽派出支援呢?
第二、刘备诸葛亮对关羽出兵的目的不明了。由于关羽是擅自出兵,当刘备得知关羽出兵的消息时,已经无法阻止关羽了。这个时候,他们只能在蜀中对关羽的军事行动听之任之。自然,关羽出兵襄樊后,也会对刘备加以汇报的,他向刘备解释襄樊之战的目的只是夺取襄樊,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北伐。
如果按照关羽的战役部署,再加上有上庸方向上蜀军的策应,自然不会有失败的可能。因此,刘备君臣对关羽的军事行动抱有乐观的态度。如果他们预见到关羽在取得胜利后改变了战役决心,想要夺取樊城后大举北伐,他们肯定要做好相应的援助准备的。
第三,刘备诸葛亮对东吴败盟的认识不足。但是,刘备诸葛亮对关羽的败亡还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他们对东吴要夺回荆州的决心估计不足。他们认为,在经过湘水之争后,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重结盟好,已经解决了双方对荆州归属权的争端。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料到,东吴为了夺取荆州,不惜兵戎相见。
这是因为东吴的战略方针决定的,它要实现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天下的战略目标,自然要占有上游的荆州。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孙权和吕蒙制订了夺取荆州的方案。孙权已经秘密向曹操投降,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而已。
正是对东吴的企图掉以轻心,刘备才没有做出增援荆州的决定。这是因为如果与东吴的结盟不破裂,关羽完全可以独自对付曹军。谁知道最后关羽恰恰失败在东吴的偷袭上。对此,刘备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东吴的奇袭,切断了关羽与蜀中的联系。如果不是东吴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机会,发动对荆州的奇袭。如果不是傅士仁和糜芳主动投降,使得公安、江陵两座军事重镇轻易失守。如果不是处于二线的蜀军迅速崩溃,被吴军堵住了长江入川的通道。刘备还是可以得到荆州的消息,来救援荆州的。
在此之前的湘水之争时,东吴也是发动了对荆州的袭击。在吕蒙的奇袭下,荆州的三郡迅速落入东吴之手。得知消息的刘备,迅速率领五万大军从蜀中赶到荆州,支援关羽发动反攻。在刘备、关羽的军事压力下,孙权和刘备重新议和,达成了平分荆州的协议。
这一次东吴再次袭击荆州,局势与上一次湘水之争完全不同了。由于关羽和军队主力不在江陵,使得傅士仁和糜芳顺势投降了东吴。更有甚者,东吴的陆逊迅速越过关羽的防地,突入了荆州的后方。刘备委派的宜都太守樊友弃城而逃,使得后方的所有城池在一月之间全部投降陆逊。陆逊封闭了峡口,荆州与蜀中音讯不通,等到刘备得知荆州的变故,已经为时已晚了。
正是因为以上的这些原因,使得关羽没有能够得到蜀中的任何支援。直到关羽败亡,蜀中也没有任何反应。这里面既有关羽的独断专行的原因,也有刘备诸葛亮对战局判断的过失,更有着东吴发动奇袭的因素。这一切因素中,对东吴行动的误判是最主要的原因。
结语:关羽的襄樊之战中,以及后来的荆州之战,都没有得到蜀中的支援。这主要是因为关羽的独断专行造成的。关羽的襄樊之战,打乱了刘备的战略部署。当刘备得知关羽的消息时,也只得听之任之了。
这是因为刘备赋予了关羽假节钺的权力,使得关羽能够先斩后奏。他看到襄樊地区的有利战机,就忍不住发动了进攻。可是,关羽的军事目光只是局限在战术性的,虽然他取得了水淹七军的战果,可是这使得他的战略局势陷入极度危险之中。
刘备对关羽的军事能力信任,对东吴背盟危险的轻视,也是造成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正是刘备认为关羽的军事行动万无一失,才没有对他进行干预。当东吴的袭击发起后,峡口被东吴迅速封闭。这时刘备就算是得到消息,也无法去支援关羽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第一傲骨刘巴?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后面还有一句,熟悉的人却不多:“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孝直是法正,子初说的就是刘巴。一身傲骨的刘巴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一、有智慧刘巴出身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少时就以才名闻名于世。
不幸的是刘巴居住的江夏,被敌对方刘表占据,刘巴的父亲江夏太守刘祥兵败被杀。
刘表拘捕了刘巴,想要杀之以绝后患。顾虑到自己的名声,不好直接动手,就设计诱其外逃,好在路上乘乱刺杀。
刘表找到刘巴父亲生前的亲信,威逼利诱之后,派他去私会刘巴:“刘牧欲相危害,可相随逃之。”做出威难之时有人出手相救的姿态。
但刘巴识破了刘表的计谋,任来人再三陈述利害,索性不予理睬。来人无奈,只得回报刘表,刘表也就放弃了杀人的念头。
刘巴是否怨恨刘表,《三国志》、《零陵先贤传》中都没有交代,但他多次拒绝刘表的征召,不出来做官,至少表示他对此人的不认可,刘巴自知总是拒绝可能会招来祸患,十八岁时,应召做了个郡署户曹史主记主簿的小官。
二、有学问周不疑,是与曹冲齐名的三国时神童。他的舅舅是刘表的别驾刘先,希望周不疑能够拜刘巴为师,认为刘巴才大学博已臻至“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
但被刘巴婉言谢绝:“昔游荆北,时涉师门,记问之学,不足纪名,内无杨硃守静之术,外无墨翟务时之风,犹天之南箕,虚而不用。赐书乃欲令贤甥摧鸾凤之艳,游燕雀之宇,将何以启明之哉?愧於‘有若无,实若虚’,何以堪之!”
刘先自身就是博学之人,明习汉家典故。他如此地推崇刘巴,也间接证明了刘巴的学问。
三、有真知灼见曹操兵进荆州,刘表病故,刘琮投降。荆州集团的名人、士族大多随刘备而去,只有刘巴成了逆行者,北上投奔了曹操。曹公任命他为“掾”,委以重任,派去招降长沙、零陵、桂阳。
刘巴为什么特立独行呢?与诸葛亮等人匡扶汉室正统的思想不同,刘巴的理念是尽早平息战乱,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谁是皇帝,并没有多大分别。
当时的各股势力,只有曹操最具统一的条件,刘巴投向曹操阵营,也就顺理成章了。他的判断,也经过其后历史的检验。由此也可见其拥有长远的、顺应历史发展的政治眼光,是真正的心怀天下,而不是仅为一己之私筹谋。
没想到的是曹操赤壁大败,退回北方。刘巴发现:自己陷在了刘备的地盘里。
刘巴与诸葛亮是老相识,二人书信往来,诸葛亮劝其归顺刘备,刘巴的回信则说:“受命而来,不成当还,此其宜也。足下何言邪!”
四、逃不脱的宿命为了避开刘备,刘巴逃往了交阯(今越南),这让刘备很不爽。刘巴改了姓,希望能绕道回到曹营。但在交阯,又与太守士谿发生了矛盾,辗转到了益州。
益州牧刘璋与刘巴的父亲有旧,因此定居下来。刘璋要邀刘备入蜀、借兵给刘备去攻打张鲁,刘巴都竭力反对,“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於山林也。”
刘璋不听劝谏,刘巴闭门不出,无可奈何。
刘备听说刘巴在成都,一定很兴奋,下达命令:“其有害巴者,诛及三族。”
绕了大半个中国,也没逃脱刘备的手心,刘巴只能认命,先后任刘备的左将军西曹掾、尚书、尚书令。
五、有能力刘备获得了益州,三分天下之势已成,但国库空虚,让刘备忧心忡忡。
刘巴出了个主意:一、铸值百钱的铜板通行;二、统一全国物价;三、实行公卖制度。数月之后,府库充实。他又与诸葛亮、法正、李严、伊籍共同制定《蜀科》,奠定了蜀汉政权的法制基础。 刘备称帝,所有的文告都是刘巴撰写。
刘巴为官清廉:“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他知道,过去的经历稍不谨慎就会引来祸端,为刘备服务始终心结难解。
刘备称赞刘巴:子彻才智绝人,只有我才能任用,其他人怕是驾驭不了。
诸葛亮也说过:“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刘巴在章武二年去世,时年三十九岁。
刘巴的一生并不顺遂,他抗争过,竭力想摆脱命运的桎梏,他就像一颗未爆发的彗星,还未发出耀眼的光芒,就离开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