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的课后辅导课,对于中国的辅导班遍地开花?
中国的辅导班确实是遍地开花, 每个周末我们都看到了我们的孩子们和家长们奔波于各个补课班,不得休息。 孩子们失去了美好的童年, 而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家长的负担,教育支出已经成为了每个家庭最大的支出,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 实际上这些钱都花在了补课班。对于这个问题 ,我觉得主要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上, 我们的中国考唯成绩论 ,每个家长都注重孩子的成绩 ,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 ,提高成绩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补课、补课、再补课。 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与我们的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有关,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 将来找不到好的工作 , 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家长都不能从孩子的实际兴趣出发,认为只有考上大学, 还是有出息,才能觉得脸上有面子。但是他们忽略了很多大学毕业的孩子 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还不如上一个大专或者技校, 当然这也于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特别不好有关。另外, 近几年的中小学的减负教育也给培训机构可乘之机 。孩子是放学早了, 但是也有更多的时间去补课了, 孩子和家长的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可能加重。中央已经开始整顿培训机构, 相信不久的将来, 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
取缔教育培训机构到底好还是不好?
感谢提问:
为家庭生育“减负”的最佳方式:完善小区级、互助式综合课外成长辅助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对自然物质循环体系具有主动调剂能力,所有自然生命物质都必须从外界摄入养料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具智慧的高等级哺乳动物,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出了成体系的抽象社会文明成果、唯有人类具备通过大规模同类分工协作改造自然物质组合形态的本领、唯有人类通过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改善了自我食物供给结构......但是,人类社会生存并未能突破自然“生存食物链”的束缚,现代人类婴儿从出生到长大成年离不开进食物质营养和补给精神养料。
《管子·权修 第三》:“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译作: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种谷,一种一收;种树,一种十收;培育人材,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人材,其效用将是神奇的;而如此举事收得神效的,只有王者之门才能够做到。
种五谷,一年即可收获;种树,十年可得木材;办教育,就必须需要做长期投入打算、可能百年之后才能真出人才。因此,教育工作非常考验人类的毅力,一方面施教者需要有定力【现代职业化之后的学校教育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学习者需要毅力持续好好学。因为,教育工作不比工业标准化生产,加入原材料数小时便能得到质地统一的产品,现代家庭从孩子出生到养育TA大学毕业至少需要耗费20年以上【三岁入幼儿园—>6岁上小学—>12岁上初中—>18岁上大学—>22岁大学毕业】的漫长时间。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译文:太阳出来就去耕作田地,太阳落山就回家去休息。凿一眼井就可以有水喝。种出庄稼就不会饿肚皮。这样的日子有何不自在,谁还去羡慕帝王的权力。
人类生育自然、长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维持生命的养料物质,这原本是自然生态食物链安排的结果、也是最惬意的生存方式。然而,自18世纪附带动力机械开始在进入辅助人类社会生产劳动行列以来,人类社会生活状态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人类拥有了大规模开采深埋在地表和海洋之下矿物能源的能力、人类对自然物质的开采利用效率成倍增长、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白昼与黑夜交替的束缚......
附带动力机械更复杂,对生产劳动者自身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附带动力机械生产劳动能力更强,要求生产劳动者操作机械的专注程度更高;附带动力机械参与生产劳动受自然天气、时间影响更小,附带动力机械拥有者完全掌握了生产节奏与劳动产出财富的支配权【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4小时。一周有7天,总时长168小时,按白天和黑夜各一半(84小时)计算平均没有人有约55.24%的时间在工作。如果每个企业都按法定周六、周日休息,那么剩下五天工作时间内每个人大约77%的白天时间在工作中,也即是说参与职业劳动分工的成年人白天时间几乎都在工作或者准备工作状态;网络数据显示:在男女就业方面的数据非常华丽,我国成年女性参与社会职业劳动分工的平均比值为70%、成年男性参与社会职业劳动分工的平均比值为80%,我国是全世界男女平均就业比例最高的国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54742万人月均收入1000元以下,占总人口的39.1%;41652万人月均收入1000元至2000元,占比29.75%;20735万人月均收入2000元至3000元,占比14.81%;15695万人月均收入3000元至5000元,占比11.21%;6328万人月均收入5000元至10000元,占比4.52%;784万人月均收入10000元至20000元,占比0.56%;剩余月均收入20000元以上的约70万人,约占比0.05%】......因此,为了给社会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缓解职业劳动者不能兼顾陪伴自己孩子学习成长的尴尬,职业化的公办教育开始在全社会普及【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由此,工业现代化国家人口生育便进入了父母生+家庭&学校【家长与老师】共养时代。
学校非授课时段不开放、家长工作时间陪不了孩子&不工作换不来生儿育女的物质财富支配权益、现代城镇社会之中缺乏孩子们能够自主&自由前往学习游娱的综合成长辅助设施......业已成为拖累现代工业信息化国家或地区陷入人口低生育危局最直接的非货币性因素。因此,纵观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了人口低生育危局,比如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是一切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与消费财富的初始缔造者和忠实受用者,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变化不仅会对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与消费财富的消费需求造成间接影响、更会直接决定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与消费财富的劳动生产能力。然而,未成年的孩子却是不折不扣的人类社会财富的净消费者,现代人类社会的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几乎不能参加任何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并且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占有专人陪伴他们。同时,正如自然给人类设置了获得营养补给的嘴又设置了排除杂物的肛门一样,自然在赋予人类模仿借鉴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被赋予了舍弃无用技艺的遗忘功能。因此,任何人想要学会任何一项人类社会文明生存技能或者礼仪都必须经历长时间、不间断地“刻意练习”,比如中国人使用筷子吃饭&写方块字显得很自然、英/美人使用刀叉&写ABC感觉特轻松。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孩子学习任何人类社会礼仪和文明智慧都需要经历时间和实践的沉淀。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个人成才=1%的天赋+99%的汗水,1%的天赋是酵母【天赋=种子=人体本能=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转换能力】、99%的汗水属添加的成长原料【汗水=土壤=接受后天培育=社会教育物资投入+社会教育师资投入+孩子在被监督引导环境下“刻意练习”】。但是,每个家庭都独自辅助自家孩子学习成长不经济,更难辅助孩子突破家长个人认知的天花板;如果每个家庭都把所有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资料搬回家,显然绝大多数家庭财力支撑不起、也会造成巨大的教辅资源浪费。如果不为孩子准备课后教辅资料,那孩子学习成长旅途所接触到的知识面域又会被局限;如果每个家长都全力辅助自家孩子学习成长好,缺乏童年自由社交的孩子则必然会产生诸多成长性心理健康隐患。因此,共享童年成长辅助资源便成为为家庭生育“减负”的最佳方式。
课外成长辅导资本化,会加重家庭生育经济负担、课外成长辅助非盈利化,会导致整个课外成长辅助行业成为职业劳动者的“鸡肋”、完全取缔课外成长辅助,家庭生育独自照护孩子学习成长的负担会更重—>孩子链接上更广阔的人类社会知识领域的机会更小—>教育为社会储备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难度更大......因此,不是现代人类社会家庭生育不需要课外成长辅助,而是家庭生育不需要走商业即时功利化道路的课外成长辅助。所以,未来为家庭生育“减负”的最佳方式:完善小区级、互助式综合课外成长辅助,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搭台、所有家长共同参与即能从经济层面为家庭生育“减负”,也能为增进家庭与社会邻里和谐搭好舞台。
那么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应该怎么教育才有效?
教育,不仅需要雪中送炭,更需要锦上添花。
无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遇上屡教不改的学生,都是倔强式自杀!缺乏惩戒教育,所有的嘴皮都是稻香十里的蛤蟆,想把屡教不改的学生刷成白天鹅 ,那简直是嘴炮神一般的存在。
一次,偶然跟文科班班长谈及于此,班长也是苦闷至极,这样的学生,只害怕班主任,班主任出现了,夹起尾巴好人堆里滥竽充数,班主任一走立刻把自己从魔鬼盒子里爬出来害群。班长摇着头:“老师,有话暖暖肚子,这群会飞的猪,就让子弹飞一会吧!”
瞧瞧,屡教不改的学生,跟学校、班主任打的是游击,跟科任老师玩斗地主,正课手机控、小说党、睡觉帝,自习课玩群聊,做作业集体大逃亡,如此这般,屡教不改的学生应该怎么教育才有效?
面对屡教不改学生,铁拳、高压,乱世重典,容易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高压线,教师担负立德树人之责任,不仅要责之育之雪中送炭,更要帮之助之锦上添花。
教师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同时用你的课赢得他的喜爱,更用你的真心赢得学生对你的信任!教育学生我们不能体罚,更不能给自己找麻烦!1、雪中送“精”碳。
正如经常扶贫一样,因人而异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家庭单亲的,从单亲家庭着手,留守的查找源头,给他们应有的安全感,经常性的一两句见面招呼笑谈;对于上课小动作、不认真听课的,除了当时或课后口头警告外,还会给其委派一位严厉的同桌,对于手机空小说党,和蔼可亲没收,并要求用一周各科作业换取;对于上课睡觉滴,常常眼睛盯着同学,有同桌课下对其教育,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备,等等如此而已。
2、雪中送“督” 碳。
屡教不改的学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害怕被同龄学生看不起,因此把相同或者类似缺点的学生编为一个学习组或生活组,有一只两名有责任心的学生负责经营与管理,组与组之间开展竞争。这种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在多数情况下还是管用的,有时比科任老师的“圣旨”还管用。
3、雪中送“刀”碳。
毋庸讳言,屡教不改群里还有一些想做官能做官的,对这部分人的培养,更是班级管理之精髓。大家都知道,班级特别学习好的,一般挂的都是名誉,中等程度的,才有干部委任,屡教不改的学生往往渴望进入管理群,这样的愣头青如利用得体,很快就会变成青愣头,很有约束“叫驴”们的嬉笑怒骂……
锦上添花:1、“日锦”常更新:一本公开的班级日记,谁都可以写可以记可以批评可以表扬,尤其是表扬“驴叫的”或是“驴叫的”提出表扬的,要及时“朱批”,更根据情况召开主题班会与小组会议,并由团支写成通讯报道,交给心声广播站,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学生认磨道了。
2、“网”锦相互动。通过校信通及校班微信群,及时与家长互动,一旦发现“驴叫的”闪光点,就大肆表扬,少批评,多唱歌,哄“死”人真的不抵命,冰山逐渐消融。
3、“板”锦唱先进。学校黑板报每星期更换一次,每次都有四五十字的上进标兵专访,由班文体委员负责组织评选,由“不该”采访编写,如此长期下去,“屡教不改”学生及案件就有了上进势头。
总之,“屡教不改”违背了辩证法,是一种“僵硬”看待个体的有色眼镜,作为老师应该勇敢滴摘下,用“雪中炭”“锦上花”善待学生。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充满了极强的辩证法。
【此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交流】
,
有哪些可以追的电视剧?
推荐我认为好看的十部电视剧,最后一部,唯一的满分电视剧,不好看你打我。
《永不磨灭的番号》 豆瓣8.7分
我手机里现在还存着下载好的这部剧。几乎每年刷一遍。这是一部小人物的抗日故事,主要讲述了男主带着战友们组成一支非正规的县大队,共同在敌后浴血奋战的故事。剧情参考改编了很多民兵抗日的著名故事。比如用青蛙折腾伪军,就是参考民兵故事改编的。
演员都很出色,主演不能说,配角丁大算盘、地瓜、热闹包括张安定,孙成海手下的大狗、呆子几个演员特别入戏;一群衣着褴褛、灰头土脸、蓬头垢面,操着方言的土八路形象跃然眼前。连饰演伪军的群众演员也有模有样。
《神探狄仁杰》 豆瓣8.7
推荐理由:
1、剧情设计好。每个大案中间包含小案子,使剧情丰富紧凑,小案关联起来组成大案,反转总是让人期待。
2、台词编的好。台词有功底、有古蕴、不突兀,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有“拽文”嫌疑。
3、主演搭配好。了解剧情了仍然愿意再看,这就是好演员的魅力
《觉醒年代》 豆瓣9.2分
推荐理由:
1、人物塑造“有血有肉”。将我们熟悉的故事细节化,可以从多个侧面了解故事。将人物更具象化,通过琐事让人物刻画更加丰满,走出了“非黑即白论”的怪圈。
2、台词设计“可圈可点” 。上映没多久,网上就流出来很多经典台词,追剧的同时,可以做笔记。
3、内容设置“有俗有雅”。雅的是它展示了富有浪漫主义的民国时代,不是其他“有些烂片”里花前月下的醉生梦死,而是哀鸿遍野中一批年轻人壮怀激烈,为民族的命运不惜以命“试错”。俗的是刻画生活时,雨后的烂泥路,市井里的众生相,都让人如回民国。
《大秦帝国之纵横》 豆瓣9.3分
推荐理由:
1、演员刻画人物“像”。富大龙诠释了一个有勇有谋、亦正亦邪的秦惠文王。其他人物刻画也非常好,每个配角都“走心”,代入感很强,仿佛他就是那个人物,不会看见演员忘了角色。
2、故事内容设定“悬”。故事情节紧凑,设定了国事、家事两条线。每集都有悬念,看一集就有追下一集的想法。
3、服装道具设置“旧”。有那个年代的“土”感,和时代搭,不会让人跳戏。
《琅琊榜》 豆瓣9.4分
2015年,《琅琊榜》出现时,我并没有追剧,后来闹“剧荒”时,无意点了进去,结果就“转粉”了。
推荐原因:
1、演员不“油腻”。文人有文人样,武将有武将像。不像有的剧男演员搽脂抹粉,比女主角更像女主角。
2、情节很“给力”。几集解决一个小矛盾,每集都有吸引人的点,逐步用量变推动质变,推动了剧情发展。
3、演技很“惊艳”。我应该是从这部剧开始认识胡歌,里面的每个角色演技都经得起推敲,也没有拖拖拉拉的情感戏。
《三国演义》94版 豆瓣评分9.5
1994版的《三国演义》,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尤其是对于三国迷来说,可能还看过很多遍。为什么值得反复看呢?因为用心,产生了很多经典的故事、情节、场面,尤其是台词,很多都是半文言文,有“古味”。
在豆瓣上,《三国演义》评分高达9.5分,超过10万人打分,其中超过78%的人给出了5星。
推荐理由:
1、选角形象符合原著,诸葛亮、关羽、曹操的形象和演员本人叫人分不清楚。
2、台词复古有感染力,结构严谨,战争场面宏大。
3、赵云的“猛”、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很好的宣传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含义。浮躁的今天,很有教育意义。
《人间正道是沧桑》 豆瓣评分9.1
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剧,由张黎执导,孙红雷、黄志忠、柯蓝、张恒等主演。 该剧于2009年6月2日在中央电视台第八套首播。2010年,该剧获得了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最佳电视连续剧金奖等奖项。
推荐理由:
1、剧情吸引人
2、演技在线
3、有教育意义
《警察荣誉》豆瓣评分8.5分。
全剧没有紧张激烈的枪战和打斗和惊天动地的爱情,只有平常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和大多都市探案局围绕重大案件和重要罪犯展开不同,《警察荣誉》只聚焦于基层派出所的工作与生活场景。
推荐理由:
1、像。人物塑造贴近实际,主角有血有肉,没有塑造“脸谱化”人物,没有一味地拔高,也没有刻意的“腹黑”,演员确实像警察。
2、实。“一地鸡毛”里,真实反映派出所的日常,接地气,有感染力,让大家准确了解这个岗位。
3、真。不回避矛盾,事件设置有代表性,和是真实日常的缩影。
《伪装者》 豆瓣评分9.0
推荐理由:
1、有剧情。故事跌宕起伏,又环环相扣,值得追。
2、有亮点。有起比惊心动魄的斗争,明家几姐弟的真情更打动人。3、有看点。主角演技在线,许多人都讲宋轶的演技反超女主,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西游记》 我评分:10分(不接受任何反驳)
推荐理由:
情怀,承载我儿时回忆。《云宫迅音》总能让我秒回童年。
解压。适合这个季节拖家带口看,聊天不耽误看剧。
亲子。可以带着孩子看,孩子还可以带着孩子的孩子看,然后一直看。
都说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
在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中,我们提倡正面教育,但不等于不要教育的惩罚。古人云: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小树成才,必要的修枝剪叶是不可少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正确而适度的惩罚不仅合法,而且必要。惩戒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有助于培养学生抵御诱惑和战胜困难能力。有关教育研究也表明,惩罚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随着不少教师惩罚学生和学生弑师案见诸报端,使得许多老师们都不敢管学生,不敢惩罚学生,对学生毫无原则的放纵,听之任之得过且过。要正确适当的使用教育的惩罚,必须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什么是适当的教育惩罚,什么是虐待体罚学生,两者的界限是什么?体罚,是指对人身体的惩罚,造成人体疼痛来进行惩罚或教育的行为,如殴打、罚站、刮耳光和针刺等超过身体忍受极限的行为。还有变相体罚,是指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烈日下暴晒、超量劳动、超量反复抄写作业、超量罚跑步、超量俯卧撑、超量深蹲等等。总之就是超量,超出了一般人的忍受程度甚至达到了残酷的程度。比如说体育课上适当地罚学生跑步,这是不过分的。因为跑步与体育课强身健体的宗旨还是有关联的,使学生的身体产生一点点不适作为惩罚,这应该是可以的。但如果罚学生在操场上跑几十圈甚至几百圈,那就有点过了。在惩罚教育和体罚之间,其实还是有界限的,那就是:要让学生在接受惩罚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更有利于达成教育目的。因此,惩罚教育不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但要能够触动学生的灵魂,教育的惩罚不能让学生受到身体的伤害和人格的侮辱。教育不能够简单粗暴,惩罚教育需要把握好尺度。真理向前一步就变成了谬误,说得很正确。
第二,教育惩戒权不能滥用。我们在实施教育惩戒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先礼后兵,而不能动不动就进行惩罚。鲁迅在讲到他的启蒙老师时,曾这样说过:“他有一把戒尺,但不常用。他有跪罚的规则,但不常用。”老师就应该像鲁迅启蒙老师那样,备有戒尺,但不常用。
第三,教育惩戒的方式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对象有所差别,也要根据不同的个体因人而异。比如说你对小学生幼儿园孩子的惩戒措施,就不能用来对待高中学生。你可以让一个强壮的男生做100个俯卧撑,但是你让一个柔弱的女生去做就有点过了。
综上所述,教育惩戒的原则要求我们对学生首先是不能够听之任之,不敢管教。其次是要常备“戒尺”,但不常用。尤其是对待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我们更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够简单粗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