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治者4,中国古代三大女统治者是指哪三个人?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在男权至上的中国传统社会,女性的地位一直受到限制。实际上,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封建阶段都有所体现。同时,我国古代也有女性长期掌握国家大权的情况,而且还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值得注意。那么,中国古代三大女性统治者都是谁呢?我认为是吕后、武则天和萧太后。
(影视剧中的武则天)
吕后提起吕后,人们想到的是她的残暴和无情,尤其是她对戚夫人的残忍杀害,让人触目惊心!公元前195年,刘邦由于平叛英布的叛乱又一次受了箭伤,将不久于人世,预示着吕后开始掌权。一直到公元前180年,吕后掌握汉帝国最高国家权力15年,为初期的汉朝带来了危机,这是她与后两位女性统治者不同的地方。吕后掌权期间,大力重用她的兄弟,立他们为王为侯,达到了为所欲为的程度。
在吕氏统治时期,汉王朝的西北和西南也出现了明显的危机。公元前182年,匈奴入侵陇西郡,抓走了汉人2000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吕后停止了与南越国的贸易关系,于是南越王自立为帝,以此显示自己不受汉帝国的领导了。
(影视剧中的吕后)
武则天我们再来谈谈武则天。武则天出身于文水武氏,由于其父是唐朝的开国功臣,所以武则天十四岁就进宫了,从此改变了中国历史。入宫后的武则天得到了快速的成长,被升为武才人。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做了尼姑,但只是短暂的。二次进宫后,武则天先后用高超的谋略清理掉了萧淑妃和王皇后。至此,武则天实际上掌握了唐朝最高的国家权力。
683年,高宗驾崩,太子李显即位,但只是一个摆设。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王,成为了唐王朝名正言顺的皇帝,这是古代其他女性所达不到的高度,也是空前绝后的。在武则天统治期间,她重用贤才,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和张柬之等,在科举史上开设了武举。通过各种各样政策的推行,国家发展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丝毫不亚于大多数男性皇帝的统治,为以后玄宗朝“开元盛世”的来临创造了条件。
(武则天)
萧太后关于萧太后为什么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女性统治者的行列,大家可能有较多的疑问,为什么不是慈禧太后呢?当然,并不是说慈禧太后不够格,而是在她统治的时期,已经不是中国古代了,此时我国的历史步入了近代,下面我们来谈谈萧太后。
萧太后,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值得被后人所铭记。她是辽景宗的皇后,景宗在位时就有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983年景宗去世,圣宗隆绪即位,开创了辽朝历史上的盛世,圣宗也被誉为“盛主”。在圣宗取得辉煌的时候,萧太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
983年圣宗即位至1009年萧太后去世,辽朝实际权力的掌握者一直就是萧太后。此时的她拥有绝对的威望领导辽朝,圣宗朝具有权势的重要人物室昉、韩德让和耶律斜轸都对萧太后言听计从。
事实证明,萧太后确实是个成功的政治家,在她统治期间,在高梁河之战中打败了宋朝,让宋太宗颜面尽失,还与宋朝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影响深远。
(辽宋签订澶渊之盟)
结语
中国古代一直就是男权社会,但是在那样的特殊环境中依然没有阻碍吕后、武则天、萧太后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可见三人有着非凡的政治手腕。但是,要谈起真正的政治才能,可能吕后不如武则天和萧太后,因为后者做了更多有利于自己国家进步的事,而前者没有。
历史上有哪些母权国家?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苏毗国是在公元六世纪中叶,由羌王苏毗(女王)建立的羌人国家,其国土以藏地的羌唐为中心,包括整个藏北高原。当地的羌人在此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但这个“神秘”的国家,却有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1、两个女国王(执政)
在《隋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其国以大、小女为王,大女王字末羯,在位二十年……”在苏毗国中有大小两位女王,共同治理国政,俗话说的好“一山容不得二虎”,但为何这个国家却有这样的怪制度呢?
原来大女王主要负责治理朝政,小女王则协助管理,当大女王去世后,小女王会直接继位当大女王,接着会选出下一位小女王。
2、母权国家
当地的孩子生下来后,皆从母姓,并且女子十分尊贵,有真正的实权,男人地位低下,只能从事农业生产、打猎等等的体力劳动。这种迥异的风俗,可以看做是母系社会在封建社会的延续。由此可见,大男子主义在这里基本没有市场。因为苏毗国奉行的就是大女子主义。
3、用鸟来卜卦
每年初春,苏毗国负责祭祀的相关人员,都会进入山林,典籍中是这样记载的:“有一鸟如雄雉,来集掌上”,紧接着他们将会将这只鸟开膛破肚,如果鸟的胃里有未消化的粮食,今年的庄稼就会大丰收,如果胃里只有沙石,那么今年会有灾难发生。
4、人皆披发,以皮为鞋
每个朝代或国家,都会有自己特定的衣饰和妆扮,当然苏毗国也不例外,而且他们国家所有人的发型基本相同,全部披散头发,用动物的皮毛做鞋子(皮鞋,看好了是皮鞋),并且每日都以各种颜料来涂面,来装饰和美化自己的容貌。
5、国中厚敛金钱
苏毗国在女王的带领下,他们充分利用羌塘优良的牧场来发展畜牧业,并充分利用“盐”业资源,将其对外售卖,获得的收益可以用“车载斗量”来形容,因此当地的居民十分富裕,黄金成为了他们显示地位的重要物件,同时也成为搭配服饰的重要配饰。
想一想,苏毗国的美女们,全都带着金晃晃的手镯,黄澄澄的链子,老人们一笑,嘴里全都是耀人眼目的金牙,这里简直就是一个黄金国度!
有句名言这样告诉我们,在乱世之中,一个力量并不强大的小国,黄金多了那是一件坏事——什么坏事?招惹兵灾,以至亡国。
公元前632年吐蕃松赞干布亲自率兵,越过雅鲁藏布江攻进苏毗国,苏毗国就从历史中彻底消失了。
为何有人说索马里处于无政府状态?
现在其实不应该说索马里是无政府,只能说索马里处于一种军阀割据,冲突中兼有稳定的事实上分裂状态。名义上索马里中央政府,无法对各处于自治状态的地方进行有效管辖,中央政府的安全部队可能还没有地方武装的装备好。国家的司法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法不到地方,各个势力范围内,有的甚至还在用伊斯兰教法来维持着秩序。
(索马里总统穆罕默德·阿卜杜拉·穆罕默德)
索马里无疑是一个失败的国家,这个国家在本身就先天不足。长期处于英国和意大利两个殖民国家统治和影响,其民族性本身也就存在着认同的分歧。在一个本身有一个封建王朝沦为殖民地后,再形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是通过外部和内部两股政治力量强行捏合在一起的。外部指的就是索马里1960独立时是由英国和意大利分别将各自的殖民托管地合二为一。内部就是在成立索马里文官政府之后,变遭遇军事政变,军事强人长期的高压独裁统治。所以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内外两种力量都瓦解之后,混乱和冲突必然会长期存在,国家也就处于事实分裂和割据状态。
(索马里各种割据势力)
在这里必须提到两个因素是加剧索马里无政府状态催化剂,民族和宗教两个因素。索马里严格意义上讲也是阿拉伯国家,本身就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国家,国家的社会族群结构是依然是以部落为单位。这种原始的部落社群关系,使得人们对于本部落或者大氏族的忠诚度,要远高于国家。本身就处于一种离散状态下,国家再因为内战而陷入混乱之后也就必然会出现无政府状态。这点几乎很难改变,这是游牧民族的民族性所决定的。
(索马里妇女)
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宗教。索马里也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几乎所有伊斯兰国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世俗化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伊斯兰国家都是由正教合一的国家,统治者除了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之外,还是宗教的守护者,也就是说还在通过宗教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这就形成了一种惯性,那就是政治和宗教的相互影响,但是现代化过程中,就会产生分歧。那就是宗教是否应该介入政治,因此所产生的冲突和争端,也是造成无政府状态的另外一个催化因素。
(地方部族武装)
结语在西亚北非地区,因为内战所导致的国家无政府状态不仅仅是索马里一家,但是他可以说是最早的一家。在阿拉伯之春以后也门、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都曾经出现或者现在仍然处于的无政府状态。能够结束这种状态的途径只有三种,一个就是通过武力强行统一,另外就是实现国家和解和对话,第三种就是国家分裂。这第三种其实已经有现成的例子那就是苏丹。
(畜牧业是支柱产业)
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关注!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叛徒?
华夏历史悠悠五千年,能人异士辈出,奇闻轶事层出不穷,有人一介布衣,最终登上皇位的;也有一出生便为真龙天子,最终却不得善终的;这些都是过往云烟,都成了寻常百姓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叛徒。
1. 吕布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是三国时期公认的第一武将,但他自身也有很大的缺陷,就是“天生反骨”,吕布被人称为“三姓家奴”就是他曾多次易主并背叛主公。
吕布第一任主公是并州刺史丁原,在董卓进京之后,董卓以利相诱,使吕布杀害了丁原,这是吕布第一次背叛;在这之后,吕布认董卓为义父,一时风光无两。好景不长,董卓迁都长安,行事肆无忌惮,惹来众怒,司徒王允以貂蝉为棋子,设下美人计使得吕布与董卓反目成仇,董卓最终也被吕布所杀,这是吕布的第二次背叛;董卓身死之后,他的部下攻打长安城,使得吕布败走,吕布召集人马形成一股势力,投靠袁绍兄弟,但是袁绍只把他当做棋子,处处利用与他,并且还暗算他,吕布之后又投靠张扬,但是又被曹操打败了,无奈吕布只得投靠刘备,但是在刘备与袁术交战之时吕布抢占了刘备的地盘,这是第三次背叛。苍天有眼,吕布最终没能逃过兵败身死的下场。在曹操攻破徐州之后,吕布本想再次投靠曹操之后再另想打算,奈何曹操看破了他的心思,将吕布枭首示众。
搞笑的是,吕布临死前还想着刘备能给他说情,殊不知他抢了刘备的根据地,刘备巴不得他早死。堂堂万人敌的霸主,落到如此田地,实在令人唏嘘。
2. 安禄山说起安禄山就不得不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开端,大诗人杜甫便经历了唐朝最为繁华的开元盛世与最破落的安史之乱,并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安禄山本是胡人,原为平卢节度使张守的偏将,犯了死罪之后被送到京城让皇帝决定生死,唐玄宗惜才,力排众议罢免了他的死罪。
按理说救命之恩当结草衔环来报答,但是安禄山这个人为人狡诈,善于揣测人心,再加上安禄山长得很“喜庆”讨人喜欢,在他讨得皇上喜欢之后,他的野心日渐增长,此时的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大权在握,再加上他与皇上私交颇好,认为皇上年老体衰,十分惧内,害怕皇上驾崩之后被新皇以及杨氏家族所不容,于是就伙同好友史思明发动了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想要将他“义父“的江山据为己有。
唐玄宗待安禄山不薄,除去救命之恩不说,在皇宫内院安禄山是随处可去,甚至唐玄宗在听说安禄山造反之后任旧不相信,这份恩情安禄山狼子野心不但不报,反而要将恩人斩草除根。
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安禄山在发动叛乱一年之后就身亡而死,死因很搞笑,也很惨,安禄山自立为王,但是此时他因病导致眼盲,起居穿衣都靠一名小太监。安禄山此时宠爱小儿子,他的二儿子怀恨在心,于是就买通了小太监,让小太监在为安禄山穿衣之时将安禄山杀害了,一代枭雄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唏嘘。
吕布与安禄山只是数不尽的背叛者中的一员,他们或许都短暂的成功过,但通过背叛得来的终究是过眼云烟,当不得真。
3:朱温朱温家庭出身不错,祖父和父亲都是知识分子,但到他出世,家道已经衰落,母亲不得已带着他们哥几个寄人篱下。
一般而言,这种家庭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但朱温是个例外,他不仅不怕事,还到处惹是,以至于大家都不喜欢他。
一个人,被周围所有人都讨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一旦有什么坏事往往会被人惦记,但朱温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乱世。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能出枭雄,朱温就是个枭雄。他看到天下英雄四起,也动了心思,于是和二哥一起加入了黄巢的队伍。
由于作战勇敢,加之足智多谋,朱温很快成为黄巢队伍中的一员大将,东渭桥一战,朱温大败唐将李思恭、李孝昌,名震天下。
但朱温很快发现,黄巢这个人成不了大事,跟着他迟早要倒霉,于是把心一横,投入了李唐的怀抱,摇身一变,成了阵前大将。还得到赐名:朱全忠!
有了唐朝这座大靠山,朱温的军事才华得到完全施展,他讨平蔡州,解围陈州,平定郓兖,俨然成了中兴大唐的第一人。
但这个时候,朱温的野心开始膨胀,他不满足做个大将,而是想要取而代之,做皇帝。
天祐四年,朱温废掉唐哀帝,自立为王。
可惜朱温这人人品太差,做了皇帝,却想着和儿媳妇扒灰,搞的几个儿子内讧,为了争夺皇位,不能朱温咽气,就把他干掉了。
所以说:叛徒是没有好下场的!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中国有哪些未破解的悬案?
民国时期,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杀事件,至今是悬案。
廖仲恺早年就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后,任总统府财政部长兼广州省财政厅厅长。遇刺时身兼数职: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囯民党军事委员以及黄埔军校党代表。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偕夫人何香凝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参加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6次会议,到达后廖仲恺与监察委员陈秋霖先行下车,廖仲恺刚踏上第一个台阶,便突然遭到四个歹徒开枪射击,廖仲恺当场便倒在血泊中,廖仲恺卫士举枪还击,打死一人,打伤一人,另有两人逃脱,廖仲恺在送医途中死亡。
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坚决执行孙中山三民主义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但是他的行为遭到国民党右派的强烈反对,国民党右派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廖仲恺积怨很深,他们扬言要对廖仲恺下毒手,而廖仲恺对于这种行为,很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还是遭遇毒手。
廖仲恺被刺杀后,很多与廖仲恺有矛盾的人遭到调查,但最后都不了了之,被抓到的刺客也因伤重不治而亡,至始至终也没有交代幕后主使。而就在这个时侯,在国民党权力中心之外的蒋介石开始崭露头角,在囯民党内的各位大佬因廖仲恺被刺杀案,有的倒台,有的流亡海外,蒋介石开始登上国民党权力中心的政治舞台,从而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命运,而廖仲恺一案,也无人再提及。
如果廖仲恺没有被刺杀,那有蒋介石的出头机会。这真是时也、运也、命也。当然,如果廖仲恺没有遇刺,今日之中国也不是如此局面,只是,历史不能假设。历史关键人物的哪怕一次小小的变故,都影响历史的走向。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