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本色3-4,你是怎样的人?
我是一个善良的人,喜欢把微笑送给朋友的人,对物质要求不高!知足常乐!
年龄大了,比较注意身体啊!养生,心态好,只管自己的事,儿女的事不管!怎么高兴,怎么省心怎么活!
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促进自己了解社会!健健康康的度余生!
你知道的漫画大佬有哪些?
世界上能称得上漫画大师的不多,但是肯定不少,而这其中题主提到的宫崎骏肯定不算,在动画领域宫崎骏无疑是大师中的大师,但在漫画领域宫崎骏还没有达到那个级别,当然宫崎骏的《风之谷》等漫画也相当优秀。
下面小祸就来说一说世界上的漫画大师。
手冢治虫手冢治虫是公认的日本漫画之神,小祸看的最早的三部日漫其中有两部出自手冢治虫之手,分别是杂志封底形式刊载的《深林大帝》和小人书形式的《铁臂阿童木》。
手冢治虫从1947年开始漫画创作至1989年因病因病逝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且内容包罗万象,据说在他逝世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给我铅笔”。手冢治虫可以说影响了日本漫画界四十多年,在手冢治虫逝世后讲谈社整理出版了《手冢治虫大全集》共400卷。而最令小祸钦佩的却不是他众多优秀的漫画作品,而是在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盗版改编以小人书的形式出版了他的《铁臂阿童木》,在手冢治虫得知这个情况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亲自为中国大陆的读者将《铁臂阿童木》改编为小人书个格式。
手冢治虫在日本漫画界可以说前无古人,至于后见不见来者,不得而知,目前肯定还没有。
鸟山明鸟山明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师一部“龙珠”足以。《龙珠》不但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很有影响力,《龙珠》全球销量超过了3亿册。而《龙珠》的完结直接导致了日本漫画黄金年代的结束。
在中国由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将《龙珠》紧随《圣斗士星矢》之后盗版引进中国,引起了极大地轰动。《龙珠》和《圣斗士星矢》一样对中国大陆的读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龙珠》虽然完结于1995年,但是至今还有新的官方续作、电视动画和动画电影发行。
凭借一部《龙珠》,鸟山明就将同时代的高桥留美子、安达充、车田正美、北条司、原哲夫等众多大神级作者抛在身后。
埃尔热埃尔热是比利时著名漫画家,代表作是《丁丁历险记》。埃尔热被誉为“欧洲现代漫画之父”,创作出了丁丁这一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漫画形象。埃尔热是小祸最喜欢的漫画家之一,关于埃尔热和丁丁小祸写过多篇图文和问答。
《丁丁历险记》已经不单纯是一部漫画了,同时他也极具现实意义。在《蓝莲花》中破除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在《奔向月球》中人类登月早于阿姆斯特朗16年。
《丁丁历险记》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漫画作品之一,全球销量超过两亿册。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过“论生活的磨难与多变,只有一个人能与我相提并论,他就是丁丁,丁丁是我唯一的对手”。
除了《丁丁历险记》埃尔热还创作了经典漫画《乔.赛特和游果历险记》。
埃尔热对中国来说同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宋美龄就曾邀请埃尔热前来中国,但是由于二战影响没有成行。
小祸看的最早的欧漫也是《丁丁历险记》当时是以小人书的形式出版发行的。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和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两个版本。
而目前大陆新版的《丁丁历险记》也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大开本、小开本和黑白版三个版本。
贝约贝约是比利时著名漫画家,创作了经典漫画《蓝精灵》。相信在中国三十岁以上的人都会听过“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的歌声。这部动画片相信是中国一个时代人的童年回忆,但其实这并不是比利时原版的动画片,而是美国制作公司由于看到了比利时版动画,察觉到了蓝精灵的魅力和商业前景购买了版权制作的美版动画。蓝精灵动画片迄今为止已经创造了超过50亿美元的收益。
莫比斯莫比斯是著名法国著名艺术大师,本名让.吉罗,创作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漫画作品包括《蓝莓上尉》、《XIII》、《阿扎克》等。
莫比斯的风格前后期变化极大,前期以写实风格为主,而后期极具梦幻色彩,并且莫比斯利用蚀刻板画、水彩画等多种风格进行创作,在创作上莫比斯总是不停地寻求改变。
莫比斯除了漫画创作,还参与创作电影分镜、电影剧本、电视广告、唱片封面、杂志封面等创作。虽然风格多变,涉猎广泛,但是无疑莫比斯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
以上小祸列举了手冢治虫、鸟山明、埃尔热、贝约和莫比斯五位漫画大师,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多漫画大师,这里小祸就不一一列举了。
ipad上有哪些好玩的大型单机游戏?
以下是适合iPad的一些好玩的大型单机游戏:
1. 《黑暗之魂3:火焰深渊》(Dark Souls III)
2. 《无人深空》(No Man's Sky)
3. 《远古卷轴5:天际》(The Elder Scrolls V: Skyrim)
4. 《光环:士官长合集》(Halo: The Master Chief Collection)
5. 《最终幻想15:王者版》(Final Fantasy XV: Pocket Edition)
6. 《巫师3:狂猎》(The Witcher III: Wild Hunt)
7. 《龙珠斗士Z》(Dragon Ball FighterZ)
8. 《黑色沙漠 MOBILE》(Black Desert Mobile)
9. 《永恒之柱》(Pillars of Eternity)
10. 《文明6》(Civilization VI)
这些游戏在iPad上运行流畅,游戏画面精美,玩法深入。不仅可以提高玩家的游戏体验感,同时也可以带来更加充实的游戏时间。
都有哪些大人物曾被史书评为无赖?
谢邀,微史春秋来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有帝王父子两代都被称为“无赖”的,而且是当时公认的。这对父子是五代十国中的南平国开国君主高季兴和他的儿子高从诲。这两人都被称为“高赖子”,也就是高无赖的意思。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品性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所建立的南平国处于大国夹缝之中,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无耻无赖一些。
南平国的建立者高季兴,幼年是别人的家奴,后来主人朱友让被朱温收为义子,高季兴因经常见到朱温,受到赏识,被朱友让收为义子。于是高季兴成为朱温的养孙,受到重用。
朱温称帝后,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开始占据荆南。后来后唐灭掉后梁,高季兴向后唐称臣,被封为南平王,南平国正式建立。
南平地小国弱,靠发展农业来富民强国实在不容易,加上周边大国环伺,索性高季兴放弃劝课农桑,不得不动起了非常规手段。
第一个手段就是称臣,向各大国称臣。你若是看南平国的称臣史,就能将五代十国的所有国家牢牢记住了。北方中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等中原政权,高季兴及其儿子高从诲没有落下一个,皆向其称臣,南方的蜀国、楚国、南唐、南汉等,南平也向他们称臣纳贡。即便是离南平很遥远的北汉和契丹,南平国也没有忘记称臣。
就这样不断称臣示好,南平得以在各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下来。
南平国的称臣,图的是什么?可不是希望你不要打他那么简单,高家父子要的是丰厚的赏赐。你要不给我丰富的赏赐,对不起,我就去向你的对头称臣了。
就这样通过称臣南平国获得极大的赏赐,维持各种开支。
第二个手段就和土匪强盗没有多大区别了,那就是拦路抢劫。
北方中原的五代五个政权向来是正朔,南方各国都向他们称臣纳贡,不可避免会路过荆南,高季兴遇到这事就会派兵抢劫这些贡品钱财。反正是乱世,扣在多如牛毛的土匪强盗上结案了事。
穷疯的时候,他连后唐的都抢。后唐灭前蜀时,获得蜀财物四十余万金,派船队途径南平送往洛阳。恰好高季兴听说后唐内乱,庄宗李存勖被杀,他索性派人劫掠了这笔财富。等后唐动乱平定后找他讨要,他装傻充楞说船沉,东西都冲到大海里去了。
南平经常抢掠他国财物,他国要是抗议,高家父子开始耍无赖,能拖就拖,能敷衍就敷衍。他国要是恼怒派兵征讨,他们就立刻归还财物求和。
如此反复他们是一点愧疚也没有的。
高季兴是家奴出身,拦路抢劫丧道德好歹算有个由头,他的儿子高从诲史书可是称道他“性明达,亲礼贤士”。连这样有贤名的国君都要抢劫为生,也只能说明南平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艰难,作为这种为人不齿的行为实在是被逼无奈的。
高季兴和高从诲父子两代南平国主都坚持干劫掠他国财物的事情,被周边各大国鄙视,称其为“高赖子”,直接开骂,说他们是无赖。
乱世出乱事,父子两代君主都被人称为是无赖,这在中国历史中恐怕也是仅此一例的。
学识有限,只知道这些,欢迎各位朋友指教探讨。
如何评价电影1917?
你好,我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1917》不是一部靠故事取胜的电影,因为恐怕一个10岁孩童也能轻易明白它在发生着什么。
它天然带有双重矛盾。
它当然是技术向电影,在“一镜到底”的概念确立之时,它就是一场技术冒险。
全剧组都将为这场冒险支付超出普通电影5部的工作量,以完成“全片只有一个镜头”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与此同时,创作者想达致的最终目标却是“去技术化”。
他们的一切努力都要让观众忘记摄影机的“存在”,让观众沉浸入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亲临“真实”的一战战场。
与其说这是一部战争大片,不如说是一部文艺范惊悚片。
敌军营地“不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窒息感无时无刻不侵蚀着主角与观众紧绷的神经。
我们带着抗拒、忐忑、惶恐的心情被迫上路,跟着主角一同喘息、游弋、奔逃。
在当中,我们将历经恐怖的前线战壕、命悬一线的敌方陷阱、橘色的暗夜火光、燃烧着的末日教堂、樱花飘飞的河流,置身于影史最残酷而最“美”的战场。
同时,我们的情绪将随一曲动人的人性之歌游走,这个“冲入敌方拯救1600人”的故事闪耀着两个普通一战士兵温情的人性光辉。
如若《1917》继金球奖最佳电影后再如愿问鼎奥斯卡,这无疑是属于“影像”、“技术”与“人性”的胜利。
换句话说,这是属于“影像本体”的胜利。
《1917》此前已拿到金球奖最佳影片01 “一镜到底”的后现代性影像“一镜到底”这个摄影技法很容易理解。
电影从进光的那一刻起,到结尾黑场与字幕止,只“不被任何剪辑的一个长镜头”搞定。
因高超的技术难度,影史上,“一镜到底”的电影凤毛麟角。
最出名的要属《夺魂索》《帝国大厦》《俄罗斯方舟》《鸟人》等。
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在这其中,严格来说,又分为“真一镜到底”与“伪一镜到底”。
前者代表是《俄罗斯方舟》,它是真正的由一个摄影师拿着数码摄影机连续运动拍摄99分钟而成的电影。
后者代表是《鸟人》,其实它是由几组“很长的镜头”拼接在一起,给人造成一种“一个镜头拍到底”错觉的电影。
与已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鸟人》一样,《1917》也是“伪一镜到底”。
在此前“奥斯卡前哨站”好莱坞年度影评人协会奖项中,《1917》甚至拿下了一个“最佳剪辑奖”!
当然,不管“真”还是“伪”,对于大部分观众,那种真实性的分界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个人看来,拍“一镜到底”的手法不重要,呈现的结果ok就是好的。
《1917》的呈现几近是完美的,而它最令我震惊的一点是:
它还呈现出一种后现代性的影像。
简单来说,它消解了传统战争片的宏大战争叙事,也不将目光对准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执着于从士兵个体视角看“实时发生的眼前”。
它反抗精英主义的大格局战争观,它蔑视精英视角;
它只关心战士最当务之急的“眼前”,它选择与大众站在一边。
甚至,它近乎接近于“电子游戏”的介质,而脱离了现代主义“电影”的范畴。
在电影官方花絮中,导演萨姆·门德斯提到,他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去看。
通常来说,战争片并不是年轻人钟爱的类型,而导演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心,正源于《1917》“电子游戏”式的后现代性。
我们没必要再在看战争片时背负沉重的历史枷锁,本着严肃的姿态去审视战争,我们只用安静坐在影院桌椅上,去“经历”就好了。
119分钟时长里,我们进入的是1917年4月6日一战战场上普通的一天。
两个年轻单兵Schofield和Blake仓促间受命,为拯救Blake哥哥所在部队近1600多人的性命,他们要独自冒险穿越敌区,传达停止进攻的军令。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从两人登上敌军战壕起,我们就像在玩一个“第一人称”跑酷游戏,与他们闯过一道道关卡。
两人路上经过的每一片土地景观都是“一次性”的,连请来的几个大牌演员也只能沦落为类似游戏中的“NPC角色”,难逃“打酱油”命运。
这种设定让每一处的景观都独具魅力,铁丝网格、堑壕坑道、死人死马、断垣残壁、德军宿舍、乡间村舍、暗夜火光、樱花河流、寂静草地......
从战壕到前线,从敌营到废墟,从高塔到瀑布,这些共同构成了极具“残损美学”的诗意战场影像,这些都出自可能是好莱坞最伟大的摄影师之手。
罗杰·狄金斯,这位曾陪跑14次“奥斯卡最佳摄影”的传奇摄影师去年终于凭《银翼杀手2049》首次拿奖,今年则极有可能会二度称王。
层次感的构图、用天气与环境调色、光影的明暗变化和冷暖对比,这些都是罗杰.狄金斯的招牌。
影片最叹为观止的段落,主角 Schofield在黑夜中顶着火光与信号弹的光影奔逃。
光在建筑物上绘制出一道道曳影,并随Schofield的移动错落有致地铺散开,整段影像如宗教味的“人间地狱”,却又呈现出美如油画的极致光影美学。
而大部分场景中,前景人物的走位,后景的物件摆放,随摄影机移动,逐步延展开观众视野的立体空间,每一帧摄影画面都在传递丰富的信息量。
不同的场景,摄影机的机位、景别要随之切换,平拍、俯拍、仰拍、旋转,广角、全景、中景、特写,两主角享受着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摄影盛宴”之一。
尤其是敌军飞机意外坠毁在两人面前的那场戏,简直像是狄金斯在给我们每个人上 “摄影大师课”。
如果说《1917》拿奥斯卡最佳电影还有诸多变数,“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几乎已经被罗杰·狄金斯揽入怀中。
02 一场全剧组参与的技术冒险用“一镜到底”拍战争片,在萨姆·门德斯之前没有导演尝试过。
曾凭《美国丽人》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的他也是第一次挑战战争题材。
第7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美国丽人》他需要让全剧组人跟他一起冒险,压力巨大。
在花絮中,他也坦言,“这个拍摄难度是普通电影的5倍。”
在前年12月31号上映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中国观众已经见识过在大荧幕上看1个小时“一镜到底”电影的魅力,而且那个是“真一镜到底”。
如果你有兴趣看看《地球》相关的花絮或幕后文章,你就会知道当时毕赣的主创团队究竟花了多大的成本和代价去拍摄。
当时宣传期看到毕赣导演的状态,我感觉他整个人都被那部电影掏空了。
《1917》虽然不是“真一镜到底”,它的拍摄难度丝毫不亚于《地球》。
“一镜到底”意味着连续的时间和空间,除了隐藏剪辑点和特效,剧组需要克服各式各样的技术难题。
首先,他们需要搭建一条超远距离的“战争游戏通道”,无论是死亡战壕,还是燃烧小镇,还是樱花河流,他们都要在这些地方放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
用挖掘机开挖战壕, 用直升机铺洒弹药壳,用石膏制作大量死尸和死马,这些全都是“大工程”。
然后是场面调度与摄影的工作,绝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
人物移动,摄影组便要随之同步移动,而为了避免镜头晃动造成观众晕眩,一直手持斯坦尼康(稳定器)这样的重物几乎是家常便饭。
拍摄人物奔跑的镜头,摄影组要把摄影设备全部搬到车上,“搭车拍摄”。
而为了让影像质感与战场的氤氲气氛相匹配,他们选择所有场景在“阴天”拍摄。
因必须采用顺时序拍摄,如遇骄阳的大驾光临,剧组就只能被迫全面停工,改为彩排。
天气、导演、演员、摄影组、灯光组、特效、爆破,整套拍摄有赖于多个部门的全力配合,才能完成这样一个奇迹般的任务。
另一方面,这场“技术冒险”还很有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
并非所有的观众都能理解“一镜到底”的必要性,它在摄影方面也许做到了极致,但在其他方面则抛弃了很多。
多数影评谈到影片人物沦为工具的缺憾,一味地移动让全片中没有一个人物被立体塑造。
电影势必在奥斯卡表演奖上无一斩获,如果它是最佳电影,这种情况是很罕见的。
电影的故事也太过简单,看不到导演战争观的表达与输出,只看到导演满满的“计算”和“算计”。
有些辛辣的影评提到,整个观感像是在玩游乐场的过山车或逛一个主题公园,每到一处场景相当于主角们在“打卡”。
看完电影,就像逛完一个游乐园,娱乐完,什么都没留下。
甚至他们造了个词,《1917》是一部“爆米花战争电影”。
这样的评价或许的确反映出一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这很正常,我不置可否。
不同观众对一部电影的带入与参与一定有程度上的巨大差异。
而于我个人而言,观影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为何这个很简单的故事在好几处地方深深打中了我,给了我至少4次情感暴击?
思考过后,我仍很难用一个理性的分析方法来解释这个原因,因为感受这个东西真的很主观。
后来,有一个词逐渐清晰地浮现在我脑海——“心理实验”。
03 关乎“战争”的心理实验如果仍从战争片的维度来看《1917》,它在叙事视角上其实与去年我们聊过的一战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极为相似。
《他们已不再变老》组接博物馆真实的历史资料,第一次告诉世人“真实的一战士兵究竟都是怎样生活的”。
你会发现,对一个年轻士兵来说,战争就像一个“上帝随意抛骰子”的游戏,生存或死亡,全靠运气。
战争既不浪漫,也不有趣,战争最大的特点叫未知,叫恐惧,或者叫虚无。
《1917》也一样,它与《他们已不再变老》一样都执着于个体叙事,也从“屌丝士兵的视角”看战争。
当摄影机唯一的兴趣在于士兵的“眼前的正发生”,我们发现,《1917》全片都是一场“心理实验”。
这场实验的参与者是两位主角,是导演,是观众,是影评人。
你当然可以选择抽离情绪,用理性的方式来看此片,去拆解电影的剪辑点,破解导演的创作思路。
但于更多人来言,你只要投入情绪进去,《1917》就是一部惊悚片。
它塑造了一个象征恐惧的猛兽,名字叫“战争”,它是全片唯一的主角。
我们被“战争”这位庞然大物的恐惧情绪所包裹,一同期待又害怕着电影下一幕的发生。
下一幕也许是死亡,也许是存活,我们像准备打开“薛定谔的猫”的那个盒子,生与死,处于一个量子态里面。
而在“战争”恐惧之下,电影却给了所有观众一个“温暖”的情绪出口,这场“心理实验”的后半段“人性”成了最终的赢家。
如果不幸遭遇到一个敌方士兵,你将作何选择呢?
杀死他?救他?奴役他?与他做朋友?
影片中就有一段类似的桥段,而两位主角在一瞬间迎来了一道人性选择题。
在“战争”这样一个最极端的场景下,两位主角的选择,摆弄着观者心底的情绪,它同时关乎人性的温暖与冰冷。
这个选择造成了电影的第一个故事高潮点,十分动容,在此不做剧透。
影片中,类似这样“冷”与“暖”并置的情绪段落非常多。
“战争”的“冷”与两位主角“人性”之光的“暖”形成了剧烈的反差,建构了一个隐藏很深的反战表达:人的价值远远大于战争本身。
或许,这就是萨姆·门德斯最想阐述的战争观理念。
影片中间有一段主角躲入敌营楼房,偶遇一对母女的场景,这段戏太美,太暖了。
影片的镜头从一个美丽的草地上开始,出乎意料地,电影结尾也是在一处美丽的草地上结束。
明明是场残酷的“战争”,心底涌现的却是最具人味的暖意。
某种程度上,《1917》可能拍出了影史最美的战场与故事。
2个人拯救1600人,这样的故事在当下又何尝不充满人性之光的力量?
影史上,关于二战的经典电影数不胜数,一战相关的电影却少之又少。
或许这与人类在总结一战史时常用的表述有关,“一战打得毫无意义”。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不管《他们已不再变老》还是《1917》,他们确乎都拍出了一战的内核,乃至于战争的本质。
他们都在时刻提醒着人类:
战争毫无意义,人才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