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传奇伏羲八卦,有人说远古时期的黄帝和蚩尤大战?
黄帝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生活在距离今天4700多年前,根据史书的记载,黄帝登基的时间是公元前2697年,那个年代的华夏大地还是原始部落时代,黄帝出身于有熊氏部落,其部落一共有6个分支组成,分别是以熊、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为图腾的6个部落。
当时除了黄帝部落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部落,比较大的还有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按照史记的说法,炎帝部落是当时华夏大地的统治者,而且存在的时间也比黄帝部落早得多,当时的炎帝部落就相当于后来周朝的周天子一样,只是到了黄帝生活的时期,炎帝部落衰弱了,黄帝部落崛起了。
黄帝
黄帝部落在阪泉之战中打败了炎帝部落,然后收编并整合了炎帝部落,组成了炎黄部落,这就是后来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
《大戴礼 五帝德》:(黄帝)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有相当多的史书记载了阪泉之战,说黄帝率领熊、罴、貔、貅、貙、虎六个部落的军队,举着绘有雕、鶡(hé)、鹰、鸢(yuān)等图腾的旗帜,与炎帝部落打了三次重大战役,打败了炎帝,黄帝得以施行他的意志。
《列子 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炎黄部落融合后,华夏并没有因此太平,黄帝仍然不断讨伐不愿意服从自己的部落,而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数蚩尤部落了,据说蚩尤是炎帝姜黎的后代,他有8个同母弟,还有72个同族兄弟,合起来就是81个兄弟,也就是81个小部落。
蚩尤
蚩尤也叫黎贪,他的8个同母弟分别是:黎巨、黎禄、黎文、黎广、黎武、黎破、黎辅、黎弼,蚩尤及其兄弟一共是9个人,都以黎为姓,所以称为九黎,这就是九黎族的来历,蚩尤带领九黎族在炎帝榆罔时期,攻占了九夷国的领地,逐渐强大起来。
远古的华夏,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开发,适合居住的地方就那么多,当部落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免不了为了争抢资源而发生冲突,炎帝部落、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应该都是半农耕、半狩猎状态,还包括采取野果和捕鱼为生,只要能生存下去。
炎黄二帝
资源是有限的,当部落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时,就会发生战争,当炎黄部落不断与蚩尤部落发生纠纷时,双方都意识到战争的来临,史记也记载了这一场战争:
《史记 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这场战争被称为涿鹿之战,过程被记载得极其简单,同时在不同的文献中又有大量的神话色彩,当时论实力,蚩尤的九黎族实力应该在炎黄集团之上,九黎族的文明及武器都优于黄帝部落,据说当时的九黎已经可以制造铜制兵器了,同时蚩尤又是古代华夏历史上作战最勇猛的人,后来还被黄帝尊为“兵主”,得到后世的供奉。
涿鹿之战
兵主最早是军队的主帅的意思,后世被人供奉在武庙的姜太公也被称为兵主,主要是军事思想伟大,而作为最早的兵主却是蚩尤,说明蚩尤的作战能力是最强的,据说黄帝与蚩尤打了九场大战,黄帝没有一场打赢了,后来黄帝攻打蚩尤的城池,三年都无法攻破。
《山海经 大荒北经 》记载了关于这场战争的一个故事,说是黄帝手下有个天女叫女魃,身穿青衣,蚩尤与黄帝作战时,黄帝派出应龙攻打冀州的郊野,应龙蓄水应战想淹没蚩尤的军队,蚩尤请了风伯和雨师助战,一时之间狂风暴雨,黄帝命令女魃停止下雨,突然天晴了,然后黄帝就率军杀了过去,杀死了蚩尤。
还有一个关于涿鹿之战的故事,说的是蚩尤制作了大雾,弥漫了整个战场,三天三夜不散去,黄帝无法取胜,于是派出大臣风后根据北斗星座的位置,发明了指南车,根据指南车的指引,才冲出了浓雾区。
远古社会
还说黄帝得到了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kuí,这是东海中的一种神兽,形状像牛,头上没有角,身上是灰色,只有一只脚)皮制作的鼓,用雷兽的骨头制作鼓槌,打起鼓来,声音威力大,传遍天下,然后黄帝就打败了蚩尤。
这些故事都带有很深厚的神话色彩,大多是后人添加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蚩尤肯定跟黄帝打了一仗,这一仗的结果就是蚩尤战败被杀,黄帝兼并了蚩尤的部落,蚩尤的部落大部分归顺了黄帝,形成了炎黄集团,另有一部分不愿意归顺的去了南方,形成了三苗集团,这就是最初的华夏原始部落时期的状态。
这场战争应该是存在的,必定有这么多的古籍记载了,这也是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炎黄并不是只有炎帝和黄帝,还包括蚩尤和他的九黎族,经过战争的融合,共同组成了华夏的始祖。
涿鹿之战
而蚩尤与黄帝之所以发生战争,主要有几个原因:
1、争夺生存资源和领地。
2、争夺天下归属权。
这与后世绝大多数战争是一样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战争,原始社会也好,后来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也罢,战争的起因绝大多数就是为了夺取有限的资源和领地,此外还有人口,蚩尤的力量比炎黄还要强大,但最终是炎黄打败了蚩尤,说明黄帝更有能力和德行。
蚩尤是炎帝之后,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首领的称呼,黄帝同样也是炎帝之后,炎帝是华夏大地上最早的统治者,第一任炎帝就是神农氏,那个尝百草的神农,后来原始社会逐渐发展,就形成了一个天下共主,就是炎帝,到了黄帝时期,炎帝开始衰弱,就像后来的朝代一下,朝代一衰弱,就会陪伴着战争,同时会有新的势力崛起,黄帝就是崛起的新势力,统一了华夏诸部落。
涿鹿之战就是华夏族群的融合之战,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几千年来,华夏就是不断地用战争来融合的过程,这从来就不是什么星际战争,说是星际战争太离谱了。
易经的创始人伏羲文王孔子?
《易经》即《周易》,《史记》称《易》,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为与伏羲《易》及不见留传的《连山易》、《归藏易》区分,故有《周易》之名,奉为儒家四书五经之一,故有《易经》之称。
通行《周易》,周文王的《易经》与孔子的《易传》合为一书,误导世人经与传不分,《易传》也当作《易经》念。
《易经》指的是周文王的《周易》,不是伏羲《易》。不过,周文王在伏羲《易》八卦基础上作六十四卦,应该问的是:
八卦的创始人是谁?
既然周文王根据伏羲八卦作六十四卦,那么,八卦的创始人应该就是伏羲。
不过,伏羲,具体出生死亡的年代无从考证,且伏羲这个名字也不同,《易传》称“包牺氏”。
八卦,现看到的八卦由两种不同形状符号直画“一”与断画“――”组成。然而,考古发现,历史上的八卦形状是不同的。如,阜阳汉简,马王堆帛书,八卦符为直画“一”与类“八”字组成;上博物馆楚简,八卦符为直画“一”与拐形“∧”组成;更早的甲骨,青铜器,八卦符有长直画“一”与三断画“―――”组成,还有“><,十,X,)(”,等等不同的形状。这些不同形状的八卦符,跨越几百上千年,怎么可能是伏羲或包牺一人画的呢?
附各种不同形状的八卦符:
郭德纲单口评书封神榜?
郭德纲《封神榜》开篇诗:
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
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
燧人取火免鲜食,伏羲画卦阴阳前,
神农治世尝百草,轩辕礼乐婚姻联。
少昊五帝民物阜,禹王治水洪波蠲,
承平享国至四百,桀王无道乾坤颠。
日纵 喜荒酒色,成汤造毫洗腥 ,
放桀南巢拯暴虐,云霓如愿后苏全。
叁十一世传殷纣,商家脉络如断弦,
紊乱朝纲绝伦纪,杀妻诛子信谗言。
秽污宫闱宠妲己,虿盆炮烙忠贞冤,
鹿台聚敛苦万姓,愁声怨气应障天。
直谏剖心尽焚炙,孕妇刳剔朝涉歼,
崇信奸回弃朝政,屏逐师保性何偏。
郊社不修宗庙废,奇技淫巧尽心研,
昵此匪人乃罔畏,沉酗肆虐如纸鸢。
黄帝的母亲姓什么?
中华民族自称是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今天就来说说黄帝、炎帝及伏羲之间的一些关系。(华胥氏)
首先从伏羲的母亲说起。
相传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杰出女首领,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出生在一个叫华阳的地方,有了华胥氏后就改名为华胥国。
某一天,华胥氏在雷泽游玩时踩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因此有了身孕,十二年后生下了一个人头蛇神的儿子,取名伏羲,伏羲后来与妹妹女娲婚配生儿育女,于初一至初七创造了动物,初八创造了人,生下了儿子少典。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三皇五帝中居三皇之首,他称王110年,在这期间,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门,教人们使用渔网捕鱼,提供了人类的生存能力,倡导男女婚配,改变了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的原始群婚状态,在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说不清自己的父亲是谁,伏羲还创造了文字,终结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将统治低分而治之,为后世治理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国语.晋语》是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资料,据记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这里所说的是伏羲的儿子有熊国君主少典娶了有娇氏女,生下了炎帝和黄帝,而这里所说的有娇氏实际上是一对姐妹,姐姐叫女登,妹妹叫附宝。
一次,女登到华亭游玩,见到一条神龙从天上而过,然后就怀孕了,生下了一个“牛首人身”的小孩,就是炎帝;妹妹附宝也是一天到郊外游玩,突然遇到大雷雨,附宝被一条电光缠身,回来就怀孕了,25个月后就生下了黄帝,因此炎帝与黄帝应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炎帝因为性情暴躁,少年时就被父亲少典打发到姜水去了,炎帝后来成为了姜水部落的首领,自己也以姜为姓;黄帝则在姬水长大,他原本姓公孙,后来也改为姓姬,黄帝继承了有熊国的国君,国都设在轩辕。
当时的中国由很多的小部落组成,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是其中最大的两个部落,为了争霸,黄帝和炎帝在阪原来了一场会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了华夏族(后来称之为汉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又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但并没有弃用华夏族这个称谓,因此黄帝是上古时期第一位统一华夏的部落首领。(炎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谓炎帝,从神农氏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传位530年。
炎帝是一个对于人类世界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相传他牛首人身,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救人,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翻土工具,教人们垦荒种植粮食作物,因此深受民间众人的敬仰。
黄帝是古华夏的部落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号轩辕氏,是少典与有娇氏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该姬姓,故称姬轩辕。
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尊称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等。
当然了,这都仅仅只是传说,传说的版本有很多,这些或许是其中之一。
住在轩辕坟里的三妖高明高觉还有柏鉴都和轩辕黄帝有关系?
妲己等轩辕坟三妖、高明、高觉、清福神柏鉴,他们都与黄帝有关系,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
小刘侃封神
轩辕黄帝,一个贯穿封神演义小说始终的人物!
轩辕黄帝在封神演义的小说里基本上只出场了两次,但他出现的这两次,一句台词都没有!
吕岳仗着自己会释放瘟疫,要屠杀西岐一城军民;余化龙父子仗着自己会释放痘疹,也要屠杀西岐一城军民。这两次都是杨戬到火云洞找天地人三皇求药挽救了西岐一城军民的性命!
天地人三皇分别是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
杨戬到火云洞求药主要找的是地皇神农,因为神农尝百草,他有能力救人!
所以,正是因为小说描述了杨戬两次到火云洞求药,本来应该存在于传说中的三皇有了出场的机会!
三皇虽然都出场了,但是伏羲和神农还有台词。人皇轩辕只是露了个脸,连台词都没有。
但是,别看轩辕只是露了个脸,他的影响力却比伏羲和神农大的多了。
黄帝战蚩尤,这是当年的一场大战。
这场战斗一直在人间流传。
伯邑考到朝歌救父带的西岐三宝,其中之一便是七香车。
这七香车就是黄帝大战蚩尤与北海的时候留下来的!
陈塘关有震关之宝乾坤弓和震天箭,这也是黄帝大战蚩尤于东海的时候留下来的!
成汤是黄帝之后,那么纣王也是黄帝之后。
姬昌的祖宗也是黄帝。
纣王与姬昌,这是直接拥有轩辕黄帝的血脉,与他是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他们无论谁得到江山对于轩辕黄帝来说都无所谓。
但是,另外有几个人与轩辕黄帝没有直接关系,却是有间接的关系!
其一,柏鉴。他是黄帝的总兵官,因为当年大战蚩尤被火器打入东海,直到姜子牙封神他才算脱离苦海,协助姜子牙督造封神台,并拿着百灵番把人死后的灵魂引进封神台。
最后他的结局是死后封为清福神。
其二,轩辕坟三妖。
轩辕坟便是轩辕黄帝的坟墓。
因为纣王题诗亵渎女娲娘娘,让她愤怒,她便派轩辕坟三妖托身宫院去迷惑纣王。
后来三妖的结局却是被女娲娘娘亲手用缚妖索绑了交给姜子牙杀死。
死后或者是灰飞烟灭,或者是转世投胎,但是她们绝对没有成神,因为就没上封神榜。
其三,托生轩辕庙内泥胎塑像的高明高觉!
高明高觉的真身是桃精柳鬼,但他们脱身轩辕庙内的泥胎鬼使,便有了千里眼与顺风耳的能力。
后来他们阻拦姜子牙东征伐纣,被姜子牙用打神鞭打死,原文描述,当时他们灵魂去了封神台。
但是在封神之时,他们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封神榜上。也既是说他们有成神的资格没成神的命,因为姜子牙没有封他们为神!
柏鉴、轩辕坟三妖、高明高觉,他们都是与轩辕黄帝有间接关系的人,但是除了柏鉴死后确定封神之外,三妖和高明高觉的结局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或许高明高觉的结局还要好一点儿,虽然没有封神,但他们的灵魂却进了封神台,在封神台里,那就证明他们的灵魂不会化为飞灰。
对比他们的结局,便会发现,最重要的一点儿,便是柏鉴的队伍站的好。
柏鉴出现便是在帮助姜子牙。但是轩辕坟三妖以及高明高觉,他们出现并不是帮助姜子牙,甚至是在阻拦姜子牙!
本来轩辕坟三妖的立场很好,是女娲娘娘派去覆灭商朝江山的,她们本可以借助这层关系攀上高枝,但她们却因为与纣王的爱而去夜袭周营,想要杀了武王和姜子牙,这就是大错特错。
所以,不同的结局,并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们站错了队。
姜子牙背后是元始天尊,女娲娘娘是圣人,他们都是能改变封神榜名单的存在。轩辕坟三妖、高明高觉他们却站到了元始天尊和女娲娘娘的对立面,这结局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
小刘侃封神,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