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水浒金翠莲,98年水浒传拳打镇关西中哭哭啼啼的女子是谁?
《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哭哭啼啼的女子是金翠莲。
金翠莲,东京人,因同父母至渭州投亲不遇,其母在客店里患病身死,欠下店主债务,当地恶霸郑屠,见翠莲年轻美貌,写了三千贯文书,并未付钱,即将其强占为妾,后被郑屠之妻赶出,随父流落街头,无奈到酒楼卖唱,后被鲁达、史进相救,赠其银两,助其返乡。
央视98版电视剧水浒传是一部经典作品?
最喜欢的人物是林冲。林冲是《水浒传》中刻画描写最多,同时也是最成功的人物,也是很多粉丝心中的偶像,因为林冲不但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同时有着“马上林冲,马下武松”的美名,在梁山好汉马军首领中排名也是非常靠前的!
说到林冲有像张飞的地方,有人也许会感到突兀,觉得《水浒》中那个谨细而能忍辱的禁军教头,和《三国》中性如烈火、暴躁鲁莽的猛张飞实在挨不上,要说李逵像张飞还差不多。但列位看官当还记得林冲的绰号是什么,是“豹子头”,第七回中他一出场,就说他的相貌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和《三国》中所写的张飞相貌“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完全相同,就连兵器,也和张飞一样,是丈八蛇矛,此外第四十八回林冲出马擒捉扈三娘时,书中也有诗说“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这些都说明,《水浒传》的写定者一开始可能是想把林冲写成“水浒版”的张飞,甚至还可以推断。在我们今天已见不到的《水浒》成书前早期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里,说不定林冲真就是个张飞型的人物(《大宋宣和遗事》里有林冲的名字,绰号就已经是“豹子头”,但没有他的独立故事),但到《水浒》成书时,已经有了个猛张飞型的黑李逵要写(在晚期水浒题材的元杂剧如《李逵负荆》里,李逵形象已与《水浒传》中的十分接近),于是,就重新写了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人生故事,并在故事里寄托了一些有别于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些草莽人物故事的深沉情怀。林冲的被压抑,不仅仅是来自高俅这个身居高位的小人,而是来自各色人等:先是受高俅的陷害,几乎被问成死罪;死里逃生,发配上路,又被董超、薛霸两个人渣百计折磨,然后捆在野猪林,差点给一棍当头打死;到了柴进庄上,虽有柴进热诚相待,但仍不免一度得对趾高气扬的平庸之辈洪教头陪着笑脸;到了沧州牢城营,因拿银子稍慢,就被差拨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一切,林冲都逆来顺受,忍了,可陆虞候又来沧州追杀,终于,林冲忍无可忍,一幕风雪山神庙中,灵魂深处的“匪魂”,如睡狮猛醒,在漫天的风雪中,在火烧草料场的熊熊大火映过来的火光中,猛下杀手,血溅山神庙前的风雪大地,遗下一幅血红雪白的惨烈森冷的图景,而后,踏上了夜奔梁山的不归路。性格特点分析
一、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
林冲是一个由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物。他原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他身上有着鲜明的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最主要的性格就是: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他虽然没有杨志那样一心向上爬,想飞黄腾达的野心,却一心想保持住那种富贵安逸的幸福生活。二、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林冲在很多时候,却是有着菩萨的心肠,多次救人急难,为人解困。如在东京,任八十万禁军教头之时,替酒生李小二脱免官司。三、机智果断的敏锐性格
林冲是个武艺高强的教头,他的使枪抡棒的技,是和他的机敏果断的个性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第9回写在柴进庄上,洪教头要和林冲比试武艺。林冲一再退让,众多读者认为这是说明林冲的谦虚性格,而我却认为这正是林冲的聪明之处。四、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
最能体现此点的就是在林冲往市井买酒之前,很小心地“将草屋里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信步投东。“而当他回到草屋时,发现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他寻思道:“怎地好?“把花枪、葫芦放在雪地里,又怕火盆内有火炭引起火来,他“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这才放心。这些细节,固然对情节发展具有铺垫作用,但也生动地凸现出林冲个性中精细的一面。里面的鲁智深救的金莲是谁扮演者?
98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有一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精彩戏份,这是因为一个卖肉的地方恶霸欲要霸占卖艺女子金翠莲,被鲁达知道了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电视剧中扮演金翠莲的是演员于月仙,她将金翠莲落难的无助和哀愁塑造得十分生动。
水浒传里如果睡了潘金莲的是花和尚鲁智深?
题主真的是脑洞大开,先赞一个。
首先,我觉得这个事情在他两个人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1、从潘金莲来看,不可能发生。
《水浒传》中对潘金莲是这样描写的:“眉似初春柳叶,常含着雨恨云愁。脸如三月桃花,暗藏着风情云意。纤腰袅娜,拘束着燕懒莺慵。擅口轻盈,勾引得蜂狂蝶乱。玉貌妖娆花解语,芳容窈窕玉生香。”
所以,潘金莲长得极为漂亮,风姿卓越,身材窈窕,一颦一笑都勾人魂魄。然而这样一个美女,却自小命运坎坷,悲苦可怜。穿布衣,做吏女,做粗工。
更令她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竟然嫁给了武大郎,一个“身不满五尺,面貌丑陋,头脑可笑。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三分像人,七分似鬼。诨号“三寸丁谷树皮”的人,她自己觉得这是晦气,苦恼不已。
她勾引西门庆,是因为潘金莲觉得他不仅长的高大帅气、风趣多情,而且还是个富商,有钱,在当地有权有势。这样的西门庆,既能满足了潘金莲的虚荣,保证了她不再受苦受难受穷,又给了她不少安全感。
潘金莲需要西门庆这样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拥有美貌却自命不凡,她对现状不满,选择背叛。为了自己的幸福,甚至不惜谋杀亲夫。证明她性格里有泼辣,歹毒的一面,也证明了她对上层社会生活的极度渴望与追求。
由此来看,她应该不会去选择一个跟自己一样生活在浮萍里、没钱没权的人,而鲁智深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完全不符合潘金莲的选择标准。
2、从花和尚鲁智深来看,也不会发生。
鲁智深: 绰号“ 花和尚 ”,身材魁梧雄壮,浓眉大眼。曾经虽做过一个地方的提辖,却因为看不惯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就打死了镇关西。而后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
他又因为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又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粪池,倒拔垂杨柳-----也因此有了威名,被大家熟知。
所以,鲁智深是一个性格简单粗暴,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豁达明理的人。他看不惯并抵制世间一切违背道义的行为。因此,他不仅不会去睡潘金莲,还会因潘金莲勾引别人而去惩治她,去伸张正义,惩恶扬善。
假如,命题成立,鲁智深睡了潘金莲。武松:绰号“行者” ,高大威猛、相貌堂堂 。他和鲁智深身上有着相似的性格,同样都行侠好义、嫉恶如仇,都是英雄好汉。
他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所以武大郎于他来说是亦兄亦父,感情深厚,恩重于山。所以,兄长受了欺负,他绝不会坐视不管、善罢甘休。
假如题主的命题成立,鲁智深睡了潘金莲之后,或许有两种情况:
1、面对武松,估计压根儿用不着武松动手,花和尚自己就先行把自个儿给了断了。然后武松杀了潘金莲(或者鲁智深自行了断之前先杀了潘金莲)。
2、武松看其也是侠肝义胆、豁达明理之人,知道错不在花和尚,网开一面,放过了鲁智深,杀了潘金莲。然后鲁智深皈依佛门,忏悔终生。
不管是哪一种猜想,潘金莲都逃不过制裁,不仅仅是因为她错在先,还因为她生活在了那个男权的时代,又碰上了两个嫉恶如仇,替天行道的男人。
这两种猜测,纯属个人臆想,欢迎给出更有意思的答案,大家一起脑洞大开。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听潮而逝是怎么回事?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续书《征四寇》编故事的能力很差劲,而且,这句佛门偈子也是“七窍通了六窍”,胡言乱语,哪是出自得道高僧智真长老之手?
题主大概应当对《征四寇》中的这则佛门偈子心存质疑,所以有此一问。而且,把这两句不知所云,强拆硬编的市井俚语改做“听潮而逝”,也是大有讲究的。因而,本回答沿着题主的思路,来解读一番“鲁智深听潮而逝是怎么回事”。
《征四寇》的前言不搭后语“听潮而逝”语出《征四寇》“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这回苏,大致情节是:宋江率领梁山好汉灭掉了辽国,回师途中经过五台山。于是,宋江在鲁智深的陪同下,上山进文殊菩萨道场参禅。
智真长老先是送给宋江一则佛偈,道是: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翻遍《征四寇》,宋江的这则偈语应验了吗?绝对没有,与接下来智真长老送给鲁智深的第二道偈子相比,简直就是不知所云,与后面宋江的故事根本对不上号。
鲁智深的第二道佛偈是这样的: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这则佛偈虽然俗不可耐,比街头算卦的四言八句还要粗俗。即便如此,还有“征方腊”这段故事中来验证,智真长老的这则偈子总算有了着落。再看看宋江的那则偈子,说的是什么呀?
宋江的偈子没了下落,智真长老这回真的是失算了。同样,在这个故事中,智真长老自己狠狠的抽了自己一巴掌。原本,一则偈子就预言了鲁智深的一生,其结局就是“遇江而止”。难道,智真长老在鲁智深招安、征辽之后发现:原来老衲失算了,鲁智深还有很多事竟然没有算出来?或者,智真长老对自己的偈子没有信心,生怕不灵验,便再次强调,再次警示鲁智深?有这样写书的吗?
即便是智真长老自己打脸,或者为自己的失算找补,但是,第二道佛偈是不是很高明呢?绝对不高明!不仅不高明,而且文辞粗俗,语言错乱,荒唐至极。
潮信之“潮”,讲的是钱塘潮。信,即消息。按照《征四寇》瞎编的这个词汇,应当理解为钱塘潮尚未到来,声响先传来,因而有了“消息”。那么,“听潮”讲得通,“见信”能说得过去吗?
“圆寂”乃佛家之语,也译作“涅槃”,是一个专用名词,能拆开为“圆”、“寂”吗?显然,续书作者不懂释家,不谙谶纬,为瞎编故事,而对“圆寂”大不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因为《水浒传》的版本问题。
续书颠倒了《水浒传》故事《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年间,约二百年后才开始刊印。但是,在刊印时便被腰斩了。为保持故事的完整性,腰斩之后,便开始以续书续貂。《水浒传》的续书《征四寇》最早就被叫做《续水浒》、这部续书是嘉靖年间腰斩《水浒传》之后,陆续由几个作者编写的,最早只有招安、征方腊,然后加进了征辽。据《天都外臣本》所言:“洪武初,越人罗氏,诙诡多智,为此书,共一百回”。此说不可靠,因为,除了作者张冠李戴外,征辽与征方腊故事是颠倒了历史顺序。
梁山招安后,应当先去打方腊,然后北上灭辽。如果施耐庵的原本《水浒传》能够流传下来,一定是先写征方腊,然后才是破大辽。这样,就不会出现宋江到五台山参禅,鲁智深也一定会按照智真长老的偈子,完成自己的故事。因为,施耐庵早就在前七十回陆续应验了这则偈子,也为鲁智深招安之后的事情设好了伏线。
但是,因为腰斩《水浒传》后,续书先补写了征方腊,梁山好汉死伤殆尽,补写征辽时就没几个人了。于是,便把征辽的故事硬插在了最前面。这样,才出现了宋江五台山参禅,智真长老再给了鲁智深一条偈子的荒唐故事。
此后,余象斗在双峰堂刻印《水浒传》时,增补田虎、王庆故事,取书名为《京本增补校正全像水浒志传评林》。明末清初时,金圣叹再度挥刀,斩掉《征四寇》。因而,这部续书一度以单行本刊印。金圣叹之后,便又有书商将《征四寇》与《水浒传》合订,这就是《忠义水浒全传》。
《水浒传》及其续书最早的刻本,应当没有征辽的故事,这从宋江五台山参禅事中可以得出结论。假如嘉靖刻本中有征辽故事,那么,其文本逻辑便应当非常清楚,智真长老送给宋江的偈子就会应验。而鲁智深的偈子则是按照征方腊以及梁山好汉结局,在增补征辽故事时加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先是某文人写了征方腊,再有人写了征大辽。写征大辽的作者只顾及到鲁智深的结局,宋江的这则偈子就丢到脑后去了。
征方腊之后,鲁智深没有死《水浒传》中,智真长老只给鲁智深赠送过一则佛偈,就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绿野老道多次写到鲁智深的事情,也解读过这则偈子,得出的结论就是鲁智深并没有死在征方腊之后,而是死在了靖康年间。为什么呢?根据本则问题,此处单讲“遇山而富”。
却说镇关西鲁达三拳打死郑屠,一口气逃到了雁门县。这里,金二父女早就恭候多时。金二把鲁达引见给了赵员外,赵员外因为鲁达曾经救过他的外室而以恩人待之,把鲁达藏在了家中。没过几天,捕快似乎嗅到了鲁达的藏身之处,加紧了搜捕。于是,赵员外对鲁达说:“此处恐不稳便,可请提辖到敝庄住几时。”
鲁达问赵员外:贵庄在哪里?赵员外告诉鲁达:“离此间十里多路,地名七宝村便是。”于是,赵员外派人牵了两匹马,一起来到了七宝村。赵员外为何要带着鲁达来到这个去处?七宝村又是什么所在?
七宝,也就是佛家七宝,即: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这是《阿弥陀佛经》所说的七宝,大致与《法华经》、《般若经》所说的差不多,反正都是当时的稀世珍宝。
鲁达在七宝村住了一段时间,赵员外又生变故,把鲁提辖送到了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做了和尚。
在这个所在,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极端的不守清规戒律。于是,智真长老写了一封推荐信,将他送到了东京大相国寺。临行之时,赠送给师弟智深四句偈子。
鲁智深来到东京大相国寺,开始从菜头做起,希望通过自己的修行,做到监寺之类的职事。但是,因为遇到林冲,便被迫逃离大相国寺,到二龙山落草为寇。那么,“遇山而富”,讲的就是鲁智深遇到了“二龙山”。
“二龙”也是《水浒传》一个非常特别的隐喻,指的就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皇帝。这个隐喻在后来的“宋公明遇九天玄女”故事中被进一步强化,宋江见到了北宋王朝灭亡的一幕:“二龙相戏”。因而,智真长老预言,鲁智深一定会继续得到赵员外的关照,成就“非凡正果”。
因而,施耐庵说,二龙山上有做寺院,叫做“宝珠寺”。从“七宝村”到“宝珠寺”,鲁智深岂不是遇山而富吗?
但是,此时的鲁智深哪里有富贵而言?既然没有富贵可言,是不是智真长老的预言没有灵验呢?不是的,这是施耐庵在伏线,七十回后,肯定还将有故事。
续书胡写,让鲁智深打完方腊后就死掉了,这算什么正果?鲁智深“遇山而富”,富在哪里了?所以,鲁智深绝对不会在征方腊之后死掉,也就是不会“听潮而逝”。
鲁智深的正果就是做了大相国寺住持这一条结论,早在“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就有伏笔了,假如仔细读一回文本,就会觉得施耐庵文笔确实超乎神奇,智真长老智慧确实超乎神奇。
书中写道,赵员外将鲁达带上了五台山,请智真长老剃度于他。但是,五台山文殊院所有的僧众都认为:却才这个要出家 的人,形容丑恶,貌相凶顽,不可剃度他,恐久后累及山门。因而,极力反对智真长老收留鲁智深。智真却说:“他是赵员 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你等众人且休疑心,待我看一看。”
于是,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一炷香过,却好回来,对众僧说道:
只顾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记吾言,勿得推阻。
这一段描写很有点玄乎,智真长老真魂出窍,究竟去哪里看了鲁达呢?绿野老道推测,一定是去道家紫府查看了三十六天罡,见到了“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的大号,因而,知道鲁智深上应天星。因而,才肯定的说“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智真长老何其神奇,一炷香功夫就搞清楚了鲁达的来龙去脉,于是,剃度时赐给这个新来僧人的法名是“智深”,与自己平辈。
智真长老知道,这个小师弟今后正果非凡,所有五台山的和尚都不及他。如此,鲁智深可以与智真长老齐平,做大相国寺的住处方丈。为什么偏偏是东京大相国寺,而不是其他去处呢?
这个问题绿野老道讲了多次,在此不再重复。
却说梁山好汉招安之后,立即去打方腊。只经过四个月的战斗,方腊被擒。施耐庵会不会写擒方腊者就是鲁智深,这一点无法知道。不过,因为征方腊有功,宋江等“三十六人同拜爵”,鲁智深也一定得到了“赵员外”的封赏而富贵。大相国寺乃东京汴梁的名刹,有皇家寺院的气派,鲁智深又曾决心在此修行,所以,被封到这座寺院是极为可能的。不仅封了爵,而且,赵员外赏赐给了鲁智深佛家七宝。
当年,鲁智深来到大相国寺投奔,出示了智真长老的推荐信,要讨个职事僧人做。智清长老却不知好歹,埋怨师兄“好不晓事”。到底是谁不晓事呢?施耐庵必然要讨个说法。
假如像续书《征四寇》那样,把鲁智深写死了。那么,前七十回书的伏笔又到哪里去找呢?假如鲁智深真的是“听潮而逝”坐化了,“汝等皆不及他”又怎么讲?
坐化就是和尚死了,并不一定就是达到了诸德圆满、诸恶寂灭,然后成佛的圆寂境界。鲁智深稀里糊涂的死了,这样的正果真的很有点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