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寨声望,道德经为什么是人类的圣典?
《道德经》亦称《道德真经》,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又名重耳,后人尊称其为太上老君。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我国道教的创始人。
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虽然不过八十一章,寥寥五千余言,但却涵盖了很多妙义,蕴含了无数法则,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德经》用最简洁的文字把宇宙人生事理的所以然,统统囊括其中,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深远。
两千多年来,历史上无数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都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一部《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道德经》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时期,齐国聚集了一大批学者,专门研究《道德经》。他们将《道德经》与传说中的黄帝结合起来,实际上是按照《道德经》的思想来塑造黄帝的形象,史称黄老学派。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道家、道教的经典名著,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对大至治国理政、小至处事为人都具有借鉴作用。《道德经》流传2500多年,孕育了无数圣贤明哲。哲学家奉其为东方哲学的经典,政治家视其为治世安邦的名言,军事家把它当作战略指南,史学家把它当作先秦文化集锦,风水学家把它当作揭示天机的秘诀,养生修道者把它当成益寿延年的宝典,平头百姓把它视为至高无限的绝学,更是敬畏有加。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路径(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规律等多重含义。《道德经》第一个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核心是“道”。“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道”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内在力量,万物的一生一灭都遵循“道”的运动规律。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有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坛盛行田园诗、山水诗。他们将纯洁的自然与混浊的社会对立起来,在文学作品中热情赞扬返朴归真的生活。诗人陶渊明称自己辞官隐居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流连于田园山水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还根据《道德经》“小国寡民”的思想,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民风纯朴的“乌托邦”。
《道德经》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的论述则分别寄寓了音乐和绘画的最高意境。白居易《琵琶行》描述一曲终了时候的感觉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道德经》关于有无相生、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有着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处处体现出“师法自然”的理念,高处建阁,峰回路转处设亭,临水为榭,僻静处造馆等等,无不是人工建筑活动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产物。这些园林建筑,使人们虽然置身于人造环境的有限空间中,却别有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和灵感。
《道德经》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道”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总原则,包含事物发展规律的“无”和事物运动规律的“有”两个方面。《道德经》通过当时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看到了事物无不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规律。《道德经》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四十章)的命题,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从对立统一的范畴加以说明。《道德经》以其特有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宇宙演化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三生万物”,即阴阳对立生成新的统一体。这一模式表明中国人在25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世界的统一性,《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是老子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不愧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认为:人虽为万物之灵,但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而天地也受大自然(天道)的驱使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人”同“天道”比较起来,是很渺小的;反过来,人同天地自然又是一个整体。因此,人应服从自然规律,同自然和谐统一。显然这是属唯物主义范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的辩证法。
《道德经》的辩证法,初步接触到了事物量的积累可引起质变的观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依据《道德经》的理论,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尽管《道德经》对立转化思想还缺乏对立和转化的条件,但毕竟向人类揭示了天地万物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道德经》提出用旁静观方法来认识事物的规律,概括为“涤除玄览”四个字。“涤除”,就是把自己的心境打扫干净,使其没有任何杂念及外界事物的映象;“玄览”就是用思想而不是用感官去览,通过意识去体验那种奇妙的事物本性。这种方法可以启迪人们透过事物的外表而洞察事物内质,排除事物现象而把握事物本性,将人类的思维引向深层,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无疑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道德经》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二千多年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历史宏观发展的科学轨迹来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易学、道学和儒学为主要线索。如果易学提出自然与社会运动变化的模式,是探讨自然与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工具;而《道德经》则倡导“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主”作为群众的领袖,群众自然拥护的领袖,崇尚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那么,儒学讲臣道,即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中关于君道的内容很明显受道家的影响。
《道德经》是一座优秀的辩证法的思想宝库。其中有不少出色的法则和命题。由老子奠定的道家思想及学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着非常出色的地位,亦有极其深刻的影响。《道德经》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名著,也是同时期罕见的世界名著。《道德经》认为世界是有机的和动态的,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可以感知的所有事件与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同一终极存在(道)的不同方面的表现,这不仅是东方世界观的本质,也是由现代物理学产生的世界观的基本要素。
《道德经》以自然为最高准则,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把天地万物的运行生灭,看作纯循自然规律,并无人格化的神存在。人对自然只能任(服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道德经》中“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六十章)。这是以道去否定鬼神的存在和作用。体道怀德的圣人能用“道”制天下,鬼神将毫无作用。与此相应的是,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回避事鬼神,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种对鬼神不以为然的态度,在巫鬼盛行的时代是非常勇敢的。老子和孔子对鬼神所持的这种态度,对中华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中国的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出现过神权统治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杰出哲学家的作用功不可没,值得称道和赞扬。
春秋时期,科学还比较落后,整个社会处于愚昧之中,人们对神的敬畏渗透到各个领域。《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个以理论性的形式来宣传无神论,针对西周以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上帝有知、天道有为”的宗教思想,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学说,第一次提出以自然之天代替有意志的人格神之天,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道德经》认为,天只是与地相对应的空间,它是物质的,天地是没有意志的;事物的发生、变化是由道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上帝决定的。《道德经》的“原始混成说”,不仅在宇宙原始状态的构想和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原始星云说”颇有相似之处,而且在否定“上帝创世说”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认为统治者应当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认为有这样的统治者,天下的人民就会象小河归顺大海一样归顺他。《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有三分之一的章节提到了“民”和“百姓”。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应永远成为百姓意志和愿望的代表者,在言辞上对人民表示谦虚,在行动上把自己放在人民的身后。《道德经》这些思想理论,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其吻合。
《道德经》反对不义的侵略战争,但不反对自卫战争。他奉劝统治者,不能凭一时恼怒而兴兵作战,为实现统治者的贪欲和野心,发动不道的侵略战争,不道的人会早死,战争的结果,慈者必胜,哀者必胜。“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三十一章);“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六十九章)。《道德经》认为,指挥员要善于“激怒”,随时点燃士兵的心头之火,保持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道德经》中这种“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的思想,在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时代,仍然值得各国领导人借鉴和学习。
《道德经》主张的不是无私和禁欲,而是“少私寡欲”,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和“寡欲”。《道德经》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认为一个人内心要知足知止,过分求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持长久;贪心不足.结果身败名裂。《道德经》中这种“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道德经》认为,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二章),所以人亦当自谦,与人不争,甘愿居后,甘愿处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道德经》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居后反而能身先,处下反而有好处,就好象江海处在百川的下游,百川都流归于江海。《道德经》认为,天地广大无所不容,人法自然,就应容人容物。谦退是会受益的,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见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长。只有不与人争,才能使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自己。《道德经》“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认为事物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倚。事实上,古今中外历史上长盛不衰的能有几人?功成身退确实有一定道理,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奉劝人们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结果可以保全天年;贪慕权位利禄,得寸进尺,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门各派,大都受过《道德经》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派,无不从《道德经》的思想里面汲取营养而加以利用。《道德经》的天地观,经过庄子的发挥,发展而为庄子哲学;又影响到宋明的理学;《道德经》的无为观,成功地应用于西汉的政治实践,成为历代统治者的统治之术;《道德经》的玄德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主宰中国数千年“德治”的主要内容;由《道德经》的名相论,成就了公孙龙的辩学;《道德经》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子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道德经》的雌柔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就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中华武术、内家武功等也无不从《道德经》的思想中得到启发。2500年以来,《道德经》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无不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至于后代名人的功成身退和一般人所警戒的知足知止,亦源于《道德经》的思想观念。
你可否有一首诗词表达感慨?
谢谢悟空问答!
秋,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无非是个悲凉的季节——
秋风,送别炎炎的夏,吹落黄叶,不经意间勾起思乡情怀。秋夜的雨,潇潇刻空,送来轻微寒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我喜欢这样的诗情画意,更欣赏作者耐人寻味的的秋思:使原本的萧瑟变得生气勃勃,使理性的寂寥升华得秋高气爽。
读这样的诗,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因为她洋溢在我们心头的,一改往日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遨游于碧空之上。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言归正传,依据问题的需求,现将自己拙作呈现于文友,以表达自己的秋思。
【五言古诗•秋夜感怀】
声咽露寒蝉,残荷对夜眠。
苍穹无皓月,大地寂何然?
红叶随风舞,青萍坠石泉。
时闻雁鸣过,栖志到云南。
【七绝•秋日随笔】
不忍秋山岁暮惊,冬存夏果患浮名。
世心难料千机变,芥子须弥万籁声。
【七律*秋思】
风生寒暖岁知因,雁序凄声蘸破晨。
夜半聆音枝竹雨,朝来喜见梓桐新。
何云寥落终无主,自恋凋零本是真。
秋暮仲堪商皓老,烟村空澈洞涓尘。
【应天长•别秋】
鸿雁归去群芳瘦。百鸟养神香梦逗。蓼花繁,芦白首。露湿更深初沁透。
哑蝉啼,窗远岫。闻雁清鸣回首。山菊霜华蕴秀,桂子飘香否?
备注:钦定词谱,词林正韵,步韦庄格调
再次感谢悟空问答平台!平日习作,诚意推荐,以飨读者!敬请诗友关注雅正!
不喜欢读被冠以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对读书人来说有什么损失?
答: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能满足不同人的读书需求,因此,没有不喜欢读《红楼梦》的。如果有,对读书人来说,损失将是巨大的。不喜欢读《红楼梦》其实就不能称为读书人。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用赞赏怜惜的笔墨描绘了一批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女性美、人性美、爱情美,悲剧美。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百科全书,因为书中涉及了太多,翰墨类有:诗词歌赋,字画戏曲,楹联匾额,灯谜酒令,评书笑话,等等。技艺类有:琴棋书画,医卜星象,植物栽培,动物养殖,针线编织,厨艺烹饪,园林建筑,茶艺养生,等等。人物类有: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烈柔弱,仙佛鬼怪,尼僧道巫,娼妓优伶,奴仆官民,盗贼邪魔,醉汉流氓,痴男怨女,等等。真是人生百态。场景类有:繁华盛宴,宫闱倚仗,诗词花会,生日庆祝,赏雪折梅,迎娶丧葬,还有: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湘云醉眠,等等,就连人物死亡类也分别有:寿终夭折,暴亡伤病,自刎撞墙,投河跳井,上吊杖毙,吞金服毒,等等。
许多名人读《红楼梦》后,都留下了不同的“感想”:
毛泽东:(中国过去)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以外,好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鲁迅:(每个人读《红楼梦》的眼光是不一样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胡适:《红楼梦》描写了“坐吃山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作。
王国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蔡元培:《石头记》,清康熙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
周汝昌:《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红楼梦》已被翻译成一百多个国家的文字,版本不计其数。
《红楼梦》被编成各类中内外剧种,在中国比较有名的是越剧红楼梦、黄梅戏红楼梦、还有京剧唱段等。最著名的是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
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古典名著《红楼梦》是广大读书人必读的著作。不爱读《红楼梦》的读书人,就好比木匠不知道鲁班,唱戏不知道莎士比亚,写诗不知道李白杜甫,酿酒不知道杜康,绘画不知道齐白石……烹饪的不知道地沟油,养鸡的不知道苏丹红,养猪的不知道瘦肉精,制药的不知道假疫苗,采购员不知道要回扣,军人不喜欢喝酒,当官的不认识金条,国企领导不喜欢养二奶……。
“采菊东篱下,悠然读书人”,《红楼梦》是一部好书,虽然“书中没有颜如玉,书中没有黄金屋”。但书中有人生的哲理,有读书人的骨气。
静静坐下来,在暮霭晨钟里,在村舍草堂中,在田园山谷间,沏一杯菊花茶,慢慢的品读……。
大家所在地有什么好看的风景照?
感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熊猫君刘女士。
现在我依旧宅家里,我可是一个超级超级超级喜欢旅行的人,希望等到完全可以旅行的那天,我一定背上行囊。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把我喜欢的地方,经历过的美景分享给你,希望看到照片的你,能够快乐!
冬日里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我每年因为学业原因都要去一趟北京,来北京一定要去奥林匹克公园,体验冰壶🥌,感受中国奥运的风采,看夜色下的水立方,然后去感受一下鸟巢的独特设计!
颐和园和圆明园去回溯历史!来北京我希望你一定要去北京的文化古迹,雄伟的古建筑,是我们中国文明的彰显,行走在各种宫殿之中,仿佛我们就会穿越时空,漫步在园林之中,北方特有的雄浑苍茫会让你心情开阔。
我们是中国人,就永远不能遗忘过去的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我们心头的伤口,如果来北京,请一定要来看圆明园的遗址。那些曾经恢弘建筑的残骸。
会提醒我们都经历过什么,
会告诉我们失去过什么。
小小的你我漫步在中国皇家园林之中,
你如果耐心的感受,真的能够听到穿越百年千年的叹息!
北京的雪是你不能错过的美好!我很幸运来北京的时候遇到了一场初雪,当时整个人都冻坏了,可我也开心极了。
鹅毛般的雪花飘落而下。
一瞬间就覆盖了这个城市。
皑皑白雪下,一切都显得那么那么的静谧,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簌簌而下的雪花落满了一身,下雪的声音很轻,却有很美,打着小伞,踩进雪里,一踩一个脚印,感觉特别的好玩。
冰雪琉璃真的是太美了。
堆个小雪人,听着小歌曲。许下自己的小小心愿,瑞雪一定会给你带来幸福。
中国科学艺术馆不能错过!我是一个热衷于去各种场馆的人,只要到一个城市,博物馆真的是我必须打卡的地方,每次走进博物馆,都能够感受到城市的魅力,从博物馆里可以见证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生生不息的力量。
北京的中国科技艺术馆,一定要去看看。
从远古时期的水车到天文历法,从服饰演变到纺织技术,从鲁班奇巧到张衡地动仪。从贝壳货币到宋代交子,一切的一切都很让人惊叹。
在这个文化大馆里,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陈列故事,行走在里面,真的是感受到华夏5000年的璀璨。
还有现代各种技术的展示。机器人的舞蹈,现代的各种科技的发明创造,以及我国航空航天的进步,你还可以参与到沉浸式体验里面,感受外太空的魅力。
我第一次去就爱上了这里。
到哪里都是要好好吃东西!我很喜欢北方的美食,反正每次都会把自己吃到走不动路,吃货的宿命啊哈哈哈。
地道的京味铜锅涮羊肉!油滋滋的烤串串!还有一口一个驴肉火烧!皮薄馅大的鲅鱼饺子,还有那香喷喷的羊蝎子!……
天辣!哪个都让我喜欢到难以自拔!恨不能全部都吃一遍才甘心。
地道的芝麻糖葫芦,蜂蜜酸奶,各种各样美好的食物都是我活下去的动力!
疫情来了以后,我不开心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我好久都没有吃到我喜欢的吃的东西了,希望疫情快点结束,我已经准备敞开肚皮大吃特吃!
想想就笑出了声哈哈哈哈哈😄~
疫情会过去,最好的风景一直在等你!亲爱的朋友。
虽然时下艰难,但是我们也要心怀希望,乐观的去渡过我们的每一天。我们要相信,疫情一定会过去,我们终究能再度去看我们祖国的大好山河。
我们曾经在新的一年对自己许下的美好诺言,一定会一个接一个的实现!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们的祖国会变得更好!
庚子年开头虽然磨难重重,可我相信总会有冬去春来的一天,加油吧!
以上。
历史上最孤独的一句诗是哪句?
应该说历史上孤独的诗句有不少,至于谁是最孤独诗句乃是各位看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无言独上,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像以上这样道不尽哀伤,孤独诗句可谓是举不胜举,我们的先辈文人墨客们,之所以有这多绝美佳句留传人世,其关健就在于当自已经历无助,哀伤或身不由已面临孤独时,能够将内心的灵魂深处的这种孤独感通过文字的方式记载下来,随时间流逝,人早走而其诗句成为不朽而流传下去,给中华文化增添无尽色彩。而近代讲孤独的诗句里这句: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让人想到的是近百年来更多更广也更悲壮与苍凉感与时代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