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独轮车,有没有一个地方让你想起一个人?
谢邀
回忆总想哭,那是在浙江的那一天,天气很不错,刮着小风,十一嘛,放假了去玩了。
我去了慈溪那里玩,结果在教堂遇见了我喜欢的同事。我们俩相互打了招呼。然后我俩都是一个人,后来去哪里玩都是一块,我们选择了登山,心情很好后来我们拍了照片留念。
虽然后来我们最终没有在一起,但是想想都觉得美好。还有照片留作纪念。
中国有没什么比较离奇的刑事案件?
说离奇肯定是要侦破过程比较悬疑,撒贝宁曾经办过一个栏目《撒贝宁时间》,里面讲了非常多的悬疑案件,最离奇的一个案子叫做《烟锁殡仪馆》,下面转下这个案子(文字图片均为转载)
2010年7月13日,在商河县孙集乡一口深深的机井里,有人发现一具全裸的男尸。
尸体被塞在井里,头在下,脚在上,尸体已经高度腐烂,脸上没有肉了。
经过鉴定,死者身高1.83米,体重90公斤,年龄在30到40岁之间。死亡时间3个月至1年,死因系遭钝器打击头骨致死。案发现场位于孙集乡3个村子的交界处,离村民们的住地有四五公里远,平时很少有人经过。
这个井口非常小,直径只有33cm,这个尸体几乎是被人硬塞进去的。
因为是全裸,所以没有可以辨识他身份的东西。
他没有犯罪记录,也没有指纹登记。
这个人是谁?
这成了警方第一件要确定的事情。
几乎在所有的案件里,确定死者身份,才能根据他的社会关系进一步破案,如果找不到他是谁,那真是无从查起。
唯一的好消息是,警方在机井底部发现了一把斧头,鉴定后证实这正是杀人凶器。
这把斧头材质虽然平常,但样式很特殊,在斧头刃和木头把之间,有两块加固用的金属片。
警方随即调查商河县城里所有的五金店,终于找到了唯一一家售卖这种斧子的商店。
五金店的老板已经记不清买斧子的人,但是他回忆起了斧子进货的时间是在2009年12月底。
与此同时,另一组警员也有了重大收获,走访得知,2010年的1月28日,有村民曾经见过机井旁有暗红的血迹。
结合这两个重要的时间点,警方最终确定,死者的被害时间很可能是2010年1月。
于是警方首先从案发现场周边的村子开始调查在这个时间段失踪的村民。
他们先从孙集乡开始查,查出有17个失踪人口,但是通过对比,却一个也不符合死者的条件。于是他们扩大了范围,甚至排查到山东失踪人口,全国失踪人口登记库,也没有符合的。
那么,死者可能不是本地人口,但是衣服都被脱掉,说明可能是在商河生活过的外地人,因为怕有人认出他,凶手才拿走了他的衣服,抛尸在机井。
但是这个范围太大了,他们走访探查,毫无线索。想从死者身上下手破案的方式,行不通了。
看到这里,感觉这个案件就已经到死路了,破不了了,死者都不知道是谁,怎么破?
警方转变思路非常强大。
刑侦组翻查案件资料,开始注意到孙集乡失踪的17个人,其中有一个人的失踪时间,和这具尸体死亡时间很靠近,一个在一月份死亡,一个在三月份失踪。
这个在孙集乡失踪的本地人,叫王希元,是一个养鸡场的老板。
王希元身高只有165,体格瘦小,明显并不是死者。
能把183的死者头朝下塞到井里的,说明凶手至少也是一个相当魁梧的人,这个王希元,也不是凶手。
但是这个王希元身上有件蹊跷的事情,他失踪前,把他买了只有半年的小汽车送到修理厂整车喷漆。
一听到整车喷漆,感觉就是运送尸体毁尸灭迹的节奏啊!
警方赶紧和法医去看这个车,因为王希元失踪了,车一直停在在修理厂。
在这个汽车上,发现了重要线索!
什么线索呢?
汽车车尾箱有一片落叶,落叶上有一个红点。
一片落叶上的红点,微小的几乎看不见,这个车做了喷漆,普通人会直接认为是油漆,但是警方仔细看,发现如果是油漆,那应该是硬的,但是这个红点没有发硬,怀疑是血液。
于是法医提取分析,确定了这个血液和无名死者的血液是一样的!
这个车就装过死者!
这下死者和失踪的王希元就联系起来了。
警方马上开始查王希元,发现他1月份的时候,频繁给天津两个手机打电话,其中一个电话,在1月24日之后关机。他们又联系了天津警方,找到了这两个电话的持有人。
这两个人,那个电话关机的叫韩本立,一个叫韩宝山。
两个人是天津老乡,他们半年多前出去打工,刚好是案发时间,后来就和家里断了联系。
韩本立家人因为24号之后联系不上韩本立,还问过韩宝山,韩宝山说看见过韩本立,韩本立说去其他地方打工了。
其中这个韩本立,身高183,很符合死者身份。
警方找到他家里,DNA一对比,果然,这个天津人韩本立就是死者!
这下终于确定了死者的身份。
他们找到了另一位电话持有人韩宝山,开始审讯他和韩本立的情况,根据电话关机和家人线索,韩本立的死亡时间,是1月24日,可韩宝山怎么说24号后还见过他呢?
韩宝山在说谎。
韩宝山在警方的审问中,交待了犯罪事实,是他,杀害了韩本立!
他为什么杀韩本立呢?
剧情到这里玄幻了!
原来韩宝山和韩本立,最初都是失踪的王希元雇来杀人,给他们10万块钱,让他们去杀一个叫张本岭的人。
他们尝试过在张本岭的车放炸药,制造车祸,但是都失败了,炸药提前爆炸,张本岭逃过一劫。
然后韩宝山接到王希元的要求,让他把韩本立杀了,他就可以获得两个人的钱!
总之,他必须要杀一个人。
警察当时很是疑惑,王希元怎么会提出那么奇怪的条件,大约是他觉得钱花了,没人死,不值得吧。
总之,韩宝山考虑后,为了钱决定杀掉韩本立,他拿着买来想暗杀张本岭的斧子,砍向了韩本立……
王希元心理变态,要求别人杀人,甚至杀不相干的人;韩宝山也是心狠手辣,自己老乡都能下得去手;韩本立来当杀手,结果自己被杀死,这一圈人,真是没一个无辜的。
韩宝山杀了韩本立,和王希元一起拿小车把尸体抛到机井,两人共同作案,之后韩宝山就逃回了天津。
案件就此告破!
看到这里,就可以结案了,死者身份确定,凶手身份确定,一切都清清楚楚了。
只要再抓到潜逃的王希元,就大功告成了。
但是!
王希元就是抓不到!
他的家人,他的亲戚,他的朋友全无联系,他的身份证再没有被使用过,他的银行户口一毛钱都没动过……
整整2年过去,王希元一点生活痕迹也没有。
警方注意到一点点不寻常的痕迹是,王希元在失踪后曾经给村民群发过短信,说自己去躲债了。
他群发给大家说“兄弟”,可是他还发给了爷爷叔叔辈的乡亲,在商河孙集乡,辈分是很被看重的,王希元这样给长辈发短信,很是奇怪。
于是警方有一个结论:王希元死了。
一个活着的人,是不会没有任何生活痕迹的,他们见过很多逃犯,都会偷偷用钱或者联系家人,但是王希元没有,加上这条古怪的短信,只有一个可能性,他死了。
他们又去审讯了韩宝山,因为他杀了一个人,很有可能把王希元也杀死了,但是韩宝山抵死不认,坚决否认,说自己杀了韩本立就回天津,绝对没有再杀人。
所以,现在警方面对的情况是:
没有尸体,没有凶手。
但却高度怀疑,有一个人死了。
已经过了两年了,证据是肯定都没有了,只有走访村民的口供,警方不断的走访,都已经让村民疲倦,自己也尴尬。
但他们还是得到了一个线索:王希元最后一次有人看见,是大雾加小雪的天气。
这一天,是2010年3月9号。
韩宝山便排除了嫌疑,他那时已经和王希元没有联系,也没有回到山东。
那么,是谁杀死了王希元?
他真的死了吗?
警方找不到线索,离王希元消失过了两年,他们还是找不到凶手,也找不到王希元。
在我们普通人观念里,王希元这么坏,他肯定是逃走了,要找一个逃走的人是很难的,案件估计就闲置了。
但是警方还是在开会,反复讨论案件。
在他们一次开会中,一位警员说到他们当初查找王希元时,也走访了他预谋杀人的对象张本岭,张本岭知道王希元找人暗杀他,对他们的暗杀方式很看不上,什么抛尸到机井,觉得太笨了。
张本岭说了一句话:我要作案的话,我就把他给烧掉。
刑侦大队长听到这个细节,马上就心里一动。
路人是不会想到什么杀人手法的,张本岭是不是说了实话?
然后他们开始查张本岭!
张本岭是职业是经营殡葬事业,花圈、寿衣,包括送尸体到殡仪馆火化。
张本岭在他们的判断中,是受害人的身份,怎么会反过来杀人?
但是反过来再想一想,王希元恨他恨到要杀死他,他对王希元,难道不是一样的恨之入骨?
于是警方推开了新思路大门:受害人可能是加害人!
张本岭有可能也恨王希元,被他暗害多次,于是反过来杀了他,并且利用自己的职业方便,把他拉去殡仪馆火化烧掉,毁尸灭迹!
这个猜想,让警方又有了追查的方向。
可是他们很快就遇到了最大的难题:
没有证据。
国家对火化程序控制很严格,非正常死亡需要公安局开证明,自然死亡的人员也需要村委会开具证明才能火化。
在3月9日,王希元失踪的前后十天,当地殡仪馆火化的每一具尸体,都是开了证明的真实的人。
他们扩大了范围,发现原来张本岭并不是在当地,而是在周边,一共火化了5个人,并且出具了5个火化证明,死亡证明,手续完备。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难道是警方怀疑错了?警方再次来到商河县殡仪馆,调查2010年3月9日之前几年,所有张本岭火化过的人。经过仔细而艰苦的查找,警方终于看到了一个让他们熟悉的名字。
就在2008年12月,张本岭曾经在这里火化过临县一位姓丁的老人,而这位老人的名字警方在外县一家殡仪馆2010年3月9日的火化记录里看到过,当时送尸体的不是别人正是张本岭,也就是说这个早在2008年12月就已经死亡并被花化的老人在一年多之后,在外县又被张本岭火化了一次,警方立刻赶到了这个老人的家里,亲属们都证实老人过世和火化都是在2008年,而不是2010年3月9日,那么2010年3月9日被张本岭火化的人又会是谁呢?
这下张本岭的嫌疑非常大了,他送去火化的人其中之一,警方猜测肯定是王希元。
可问题是,王希元如果真被火化了,那死无对证,如果张本岭死不承认,这事情也很难给张本岭定罪。
他火化的人,和失踪的人,如何证明是同一个人?
谁又能保证他火化的是王希元?
这就是大家都已经确定他有问题,是最可能犯案的人,但是没有证据,不符合法律程序,就没办法定罪。
还需要他和王希元之间更多的联系证据。
事情在哪里发了转机呢?
警方和张本岭的老婆张红霞套话,问他们家有什么不一样,他老婆被套出,家里沙发椅子的座垫不见了。
于是警方又到张本岭家去检验他的沙发椅子,有了重大发现:
沙发椅后面的木条上,有血迹!
DNA对比后发现果然是王希元的血迹,张本岭家,就是第一案发现场!
现在证据确凿,在警方的审讯下,张本岭和张红霞终于交待了作案事实。
原来张本岭的老婆张红霞和王希元一直在偷情,他们两个为了在一起,雇凶杀张本岭,结果没有成功。
为了让杀手保证不泄露秘密,王希元只能让杀手自相残杀。
(相当于投名状,被杀的那个开不了口,杀人的那个自然也开不了口。)
张本岭知道老婆和王希元偷情,气愤填膺之下,将王希元杀死报复,并伙同自己的朋友李文西把王希元抬到火化车上。
他利用当地开具死亡证明的漏洞,去搞了空白的死亡证明,顺利的火化了王希元,毁尸灭迹!
也就是说,在王希元和张红霞买凶企图杀害张本岭的同时,张本岭也在计划杀死王希元!
只是最后王希元没有成功,而张本岭成功了。
这个连环杀人案耗费两年时间才终于告破,从“无名男尸”到杀手,从“买凶杀人”到自己被杀,案情完全称得上曲折离奇。
与之相对应的是,每次某个环节调查不下去,警方都能从另一个角度侦破,不放过任何细节,终于找到真相。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都令人惊讶和叹服!
案件最后的结局如下:2014年4月,此案开庭,张本岭被判无期徒刑,同伙李文西判9年。
王希元亲属向张本岭索赔30万,最后得到了2万的赔偿。
而杀人凶手韩宝山被判死缓,张红霞判刑11年,当地开死亡证明的漏洞,也终于被补上。
这个连环杀人案耗费两年时间才终于告破,案件当事人的身份数次转换。
“无名男尸”变成“杀手”,“买凶杀人”变成“自己被杀”,“被害者”变成“杀人者”,毫不夸张地说,此案曲折离奇的程度不亚于很多奇葩事件。
你经历过什么雷人的事?
同学花四五十万给他女友治好了病,自己负债累累,女友转身把他甩了,嫁给了别人,美其名曰不想再给他压力。同学擦干委屈的眼泪,放下了过去,最后收获了爱情,混得风生水起,啪啪打脸前女友。
从同学到情侣,一块去打工高中一个男同学,上学那会挺开朗的,我们都在最后几排坐着,高中学业压力大,有时候偷看小说减压。同学挺开朗的,我们大家经常换小说看,关系很好。
同学学习一般,高中毕业后和我们学校另一个女校友处了男女朋友,两人一块去南方打工。出发的时候我们还去送他们俩,一块喝酒吃饭,相互说些鼓励的话。
坐上南下的火车时,同学还给我们几个死党摆手说一定要混出个名堂来,要不然就对不起这大好青春。他女朋友当时拉着他的胳膊给我们说放心吧她会照顾好小宾的。
当时都没有手机,正是座机替代电报和信件的时候,想给谁联系,得打到有电话的小超市里,然后超市里老板派人给你说几点几分过来接电话。这就是当时朋友之间联系的方式,所以朋友分别很难天天联系。
他们在南方打工,当时厂少,打工的人多,完全没有用工荒,所以想当个打工人并不容易。超过30岁的不要、染黄头发的不要、长得不好看的不要,不像现在,能干活的基本都要。
小有成就他们俩在那边应聘半个月工作,才找到落脚的厂子。算是患难夫妻了,感情尤其真挚。同学觉得女朋友这么瘦弱,和自己一块在厂子里加班熬夜,心里挺难受的,就暗暗下决心攒钱改变命运。
后来因为同学为人实诚又吃苦耐劳,到哪里都让人放心,所以很受厂里领导器重,给他升职加薪,赚了不少钱。后来让他负责业务,主要是给酒店供应日常用品。
接触多了,他对酒店行业很了解,后来老板转战别的行业,他就自己出来创业了,开了一家酒店,几年下来他买了车也买了房子。女朋友后来一直当文员,跟着他享了不少福,俩人感情非常好,都开始计划结婚了。
卖房卖车给女友看好了病过年回家的时候,他女朋友发现自己得了白血病,然后结婚的事就暂时提不上日程了,毕竟看病最要紧嘛。女朋友在上海就医后,需要骨髓移植,费用得四五十万。当时老同学们还主动给她捐款。
同学是个很有责任感的人,上学那会就比较仗义。女朋友因为没钱看病已经回到老家了。他买了礼品去看女朋友,看到眼窝深陷的女朋友,回想到两人的过去,不禁泪流满面。
他拉着女朋友的手告诉她无论如何也不要放弃治疗,女朋友抱着她哭得很无助。同学安慰她在家好好养病,自己跑到南方,把酒店转让了,把车和房也卖掉了,东挪西借,凑够了五十万。
有了钱,就带着女朋友到上海做了骨髓移植。病是看好了,休养期间也花了不少钱,同学尽心尽力陪着她。女朋友终于病好了,身体恢复得很好,连说话走路都有劲了,全然不像一个得过大病的人。
同学因为女朋友治病,借了不少钱。虽然女朋友身心都恢复健康了,他也不想女朋友再出去打工,想让她多休息休息。于是他自己一个人外出打工,想赚钱还账。
女友劈腿这时候已经有手机和各种电脑聊天工具了。两人虽然不在一个地方,但平时联系也很紧密。可是好景不长,渐渐地女朋友和他联系少了。他觉得可能是因为女朋友怕耽误他干活,就没在意。你看看,他心多大。
后来觉得女朋友接电话怎么说话比以前少那么多呢?你问什么她答什么,不问就不说话,从不关注同学过得怎么样,累不累。同学还给我们这些朋友抱怨女朋友害过大病,人的性格都变了,还说以后要让女友幸福,她太不容易了。
我们听后都觉得怪怪的,也不知道说什么好,毕竟他们俩算是生死之交了。只好提醒他,以后多给女友打电话发消息,天各一方难免有些疏远的感觉。
后来一个朋友发现他女朋友和一个我们都不认识的男孩一块吃饭,看着关系挺亲密的,这可是惊呆了大家。也不敢多想啊,毕竟同学算是救过他女朋友的命啊!只能想那男孩是她亲戚,人家关系亲密。
不想给你压力了,分手吧还是有朋友看不下去,觉得有问题,给同学打电话说了这事。同学心真够大的,真够自信的,他说那估计是她表哥表弟吧……。
有次同学给女朋友打电话,有意无意问了她表哥表弟来看她了吗?这女孩直接告诉同学她没有表哥表弟。同学说和别的男孩要保持一些距离,要不然人家会说闲话。
这女孩估计知道自己和别的男孩一块吃饭的事同学知道了,就挑明了说啦,于是两人之间有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雷人对话。
她说:我有过病,身体不好,不想拖累你。
他说:你说什么呢!你永远是我最爱的人,你有病的时候我都不觉得拖累,现在好了,更不拖累了,我甘心养你。
她说:别说了,我配不上你。
他说:别胡思乱想了,好好把身体养得棒棒的就好。
她说:我拖累你欠一屁股债,我们分手吧,不想再给你压力了。
他惊呆了,第二天就往老家赶,回来见到女朋友。女友坚持说不想再给他压力,还是分手吧,让他再找个更好的。
劝和无效最后同学实在没办法说服女友,去找她父母,想让她父母帮忙劝劝女儿,别让她胡思乱想了,好好养病。
女朋友父母也说他是个好小伙,不想让女儿拖累他了,还说现在他欠了那么多债务,现在社会压力这么大,怎么好意思再因为自己女儿给他压力啊。还把同学礼送出去。
同学郁闷啊,找我们几个老同学一块吃饭。期间他喝了些酒,开始说了他当天的经历。我们几个同学听了都很生气。
第二天找个女同学和我一块去劝和同学他俩。到了同学女朋友家,我们把他俩这几年一起奋斗一起对抗病魔捡重点说了一遍,想让女孩看在同学这么靠谱,愿意倾家荡产为她花钱看病的份上,两人轻易不要说分手。
最后女孩就一句话,她已经害同学负债累累了,不想再给他压力了,执意要分手。
我说:不就是10万的债吗?他几年时间能赚40万给你看病,还怕他不能再赚10万还账吗?
她不听,执意要分手。就一句话不想给我同学再添加压力。我说你和他分手,他再找别人就没有压力了吗?她说那就不是她该管的事了。
打不倒的人终究会再次起来同学听到这话,拉着我就走。走到外面就崩溃了,眼泪哗啦啦流个不停。
晚上吃饭时,我们都劝他要想开点。他喝一瓶酒后说:算了吧,都过去了,人家不是不想给我压力了嘛……,分手就分手吧。同学随手把酒瓶摔碎了。
我们都苦笑附和。当天晚上一块去唱歌,他点了一首刘欢的《重头再来》,大家嚎了一晚上歌。第二天他就离开我们老家又去南方打工去了。
很快他女朋友就和我们县城另一个人结婚了,那个人在我们县城开网吧,在当时看来比负债累累的我同学强多了。
一切不过是重头再来。说得容易,哪有那么容易啊!好在有另一个女同学觉得他这个人靠谱,主动去南方找他。两人领了证,在深圳混了十多年,正赶上房地产上升周期,后来他们俩又是开酒店又是经营二手房,在深圳南山区和罗湖区都有房子。
再次相遇,尴尬又羞愧有年过年同学带着老婆孩子回来了,我们一群人一块去步行街玩,路上碰到同学前女友。当时她前女朋友已经因为老公的网吧没落,无所事事,俩人离婚了。
当时我们都没注意,走很近了,才迎头碰上,挺尴尬的。同学毕竟在南方做生意多年,人情世故练达老成,我们正不知道说什么呢,他抱着儿子说:叫阿姨。
他儿子冲同学前女友喊了声阿姨。同学前女友很意外,结结巴巴地应了声,和我们几个校友打了招呼。别的同学使坏问她要不要和我们一块去玩,她很尴尬地找个理由拒绝了,然后就逃跑了。
擦肩而过后,我一直观察她,发现她回头好几次看我同学远去的背影,眼神里有诸多羞愧和失落。我同学抱着儿子挎着老婆,一路走过去都没回头,他把过去留在了身后。
写在最后人不可无情无义。良知大家天生就有,该怎么做大家都懂。昧良心做事,看似走捷径其实都是弯路,是会远离幸福的。
王小波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王小波骨灰粉又出来作乱了!
1952年,王小波出生,刚巧碰上他父亲被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这场家庭风波,成了王小波名字的由来。王小波天生体弱,而且缺钙,所以显得傻傻的。
王朔复出的那一年,说“中国写小说的,也就红楼梦能及格。”后来有人告诉他,他沉寂的那些日子,出了一个北京作家,叫王小波,大家都说比王朔强。王朔脱口而出“小波是好样的”,又说“我也是好样的。”
小波的父亲脾气暴躁,不让家里的孩子学文科,因为在那个年代,学文科的下场都不怎么样,家里的孩子都学了理科,只有王小波的哥哥学了哲学。10岁的时候,在哥哥的怂恿下,小波撬开了父亲锁着的书柜,在那个书柜里小波读到了奥维德的《变形计》、莎翁戏剧还有《十日谈》等。
王小波天生就具有文科气质,他阅读速度极快,父亲书柜里的那些书成了王小波幼年时代的精神食粮,这些经典书籍也在王小波心里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他甚至会半夜爬起来,将诗写在镜子上,写了涂,涂了又写,最后把整个镜子都涂成了蓝色。
1968年,王小波16岁,响应国家号召,他去了离家千里的云南插队,在云南插队的那段时光,成了后来《黄金时代》的素材来源。整部小说在讨论文化革命背景下的性爱是怎样的,小波在后来的访谈视频中曾说到过这一点。
在云南插队的日子非常辛苦,但王小波天生的幽默气质使他在这样的环境中都不忘调侃“好在猪没有思想,不然他们看到人们不遗余力的把它们的粪便推上山,肯定要笑死。”云南的日子虽然辛苦,却被王小波称作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农场劳动带给他的肉体上的磨难推动了小波精神的成长,他后来在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插队的那段时光。对于王小波这样的自由思想者来说,插队下乡虽然辛苦,但思想贫瘠更辛苦。
1972年,王小波20岁,他从云南回到了城里,在制造工厂当了五年的工人。王小波一直都在坚持看书,看得多了,经历多了,自然也想和这个世界说点什么,更何况小波天生就有优秀作家的气质,孤独,有思想,又有些忧郁。回城五年后,王小波将一篇名为《绿毛水怪》的小说投到了《光明日报》,编辑这篇小说的则是小波后来的妻子李银河的同事。
《绿毛水怪》读出了编辑的眼泪,李银河读了那篇小说,当时她就感觉到她和这个作者之间肯定会发生点什么。后来李银河以请教学术为由去王小波家里,这一去,可把她吓了一跳,“长得太丑了。”
在他们那个年代,互联网还没兴起,手机什么更不用说。书成了青年们最常见的消遣,而借书还书也成了恋爱青年常用的套路,一借一还,就是两次接触。王小波和李银河也是这样开始的,在一次还书过程中,小波问道“你有男朋友吗”,李银河说“没有”,小波说“那你看我怎么样”。率直而又真诚,可是李银河还是有些介意小波的容貌。之后小波开始给李银河写信,这些信件就是后来的《爱你就像爱生命》,那些文字就像一篇篇优美的乐章,一点点流进了李银河心里。
作为一名男性读者,每每读到“你好哇,李银河”这个开头,心里都会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仿佛一缕阳光照进心里。我想如今的李银河再次读那些信件时,或许会泪如雨下吧!因为就是这个她最初看来“相貌丑陋”的男人把他一生的爱都给了她。
王小波的作品在那时候虽然没有大范围流行,但在小圈子里,他却已经非常受欢迎了,听说王小波每有新小说出来,那些文学杂志社的编辑们都是相当推崇,但因为小波小说中含有大量当时认为的不良信息而不能发表。就连最初在香港发表的《黄金时代》,当时还被当做黄色小说,改名为《王二的二三情事》。但是小波依旧我行我素,不为了发表而写小说,他独立自由,他写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而他的妻子李银河则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这或许是小波最大的写作动力吧,而也只有李银河这样的女性才能懂得王小波对中国文坛是多么的重要。
1997年,王小波突发心脏病去世,还在国外的李银河听到这个消息时,顿时五雷轰顶。后来李银河独自给丈夫挑选骨灰盒,不经意间会回头问道:“你觉得怎么样?”而清醒过来以后才发现,原来身后的那个人已经永远离开这个世界了。
李银河为小波挑选了一块适合他的墓地,一块自然天成的独特石头,不平整,也不世俗,就像小波一样,一生特立独行,自由思考。
这个世界上,最懂小波的人除了小波自己,或许就是李银河了,所以她说的最准确,小波是一个“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
你人生中挣的第一个100万?
赚到第一个100万,是我创业第五个月左右的结果,当时很兴奋、很焦虑、很失望、很疲惫又很不甘......
兴奋,是因为多年的打工生涯所累积、沉淀的经验与技巧,居然能给我创业带来了这么大的帮助。
这远不是,我在打工时玩转公司一个新项目的满足感、成就感可以相提并论的。
那一刻就感觉,天啊,这些年打工真没白费,原来以前领导骂我,怼我的一些经历,在我创业时都遇到过。
我真庆幸有这么一段打工经历,要是一张白纸,或许我得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钱,甚至受到很多欺诈。
自创业起,我似乎明白为什么很多职场精英,大咖大神们最终都选择创业?
这其实与赚钱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想证明自己,不在公司的平台,我一样行,实现自我“救赎”与“突破”。
而现如今很多“一穷二白”的朋友选择创业,似乎大多数都是跟风、盲目,什么火了就跟着做,什么流行了就一窝蜂,从未考虑过自己能力在哪,优势是什么,能够坚挺多久等等问题,大大拉低了“创业者”的标签,使得这个词很廉价,底端,浮躁,没脑子。
这是我的电商自营公司,在淘宝、京东、阿里等平台主营母婴、洗护、小家电类目。
每年,我会根据资源整合挖掘一些潜力产品玩一玩。说白了,利用自己的技巧、团队的专业分工,外界的资源信息,赚点快钱。
随着项目一步步做大、团队越来越大,焦虑就越来越深。
焦虑,是因为发现了自己所具备的综合能力、所能运用的有效资源,很难掌控现阶段的机会与风险。
说白了,就是项目越来越大,所需要的人脉、资金、资源就越来越扎实,而事实上,作为我这样的屌丝、普通人,所呈现的“扎实”在供应商、厂家、品牌方等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所以焦虑,需要更多的“附加值”提升自己的软硬实力;所以招兵买马、贷款引资、业务拓展等等,这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又并非顺风顺水。
打工很简单,大不了换个行业换个公司;而创业、当老板,任何人都能退,只有你不能!
这就是我曾经说过,赚钱很容易,但管理一个团队、经营一家公司,很难。
因为人都是个体,都有自己的欲望及想法,很难统一;也因为机遇是灵活的、瞬间的,这一刻抓不住,或许就倒闭、亏本了。
这是我的综合性公司,为整合资源创办的俱乐部,包含电商培训,网店托管等业务。
在解决问题、突破瓶颈的经历过程中,我遇到很多事、很多人,很多状况,对自己、对人性,对整个事件的本质,越来越失望。
失望,是发现人性最丑陋的一面,但也是成长。
以前做事情、赚钱,都有基本的准则,信念在牵引,鞭策自己;在创业中,所遇到的人与事,是反复颠覆你的三观,甚至挑战你的底线。
有时为了大局会妥协,感到自己很懦弱,有时也会猛的暴躁起来,感到自己很失败......
所以,有人说,创业就是不断的颠覆自己、坚定自己、否定自己,直到变成“最强”的神经病为止。
久而久之,越来越疲倦,越来越累,越来越想回到打工事情,只想搞业绩,做好工作,拿到奖金,只需想方设法研究产品及顾客,不用绞尽脑汁的还得应付团队、外界供应商等等,斗智斗勇又俗不可耐。
有一种累,是真的看穿很多后,想回归简单的生活!
所以,从2016年开始玩自媒体,就是想简单点,不用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