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将军2跳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体现了他晚年什么样的境遇?
杜甫的这首诗生动地展现了一千多年前那个风雨飘摇的寒夜里,一位落魄、孤独,但内心执着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感人形象。整篇采用叙事的手法,细腻地描述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受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这首诗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几乎都是在政治风云的动荡中度过的。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也是杜甫离开故乡后,遭遇仕途不顺、多次被贬、四处漂泊不定的境况下创作的一首诗。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方面非常体恤百姓的疾苦,但同时杜甫也有很豪放的一面。杜甫从少年开始,心里一直有远大的志向。只可惜“生不逢时”,未能如愿以偿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但他那颗忠君爱国之心却始终不变。可谓:壮志难酬,痴心不改!
杜甫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中年更是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凋敝境况。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
他的诗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都能背诵出几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深刻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以及那颗纵然报国无门,但却永不泯灭的拳拳报国之心。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正是这首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761年的深秋。正是杜甫由于替当朝宰相房琯“兵败”之事说情,并多方营救他,触怒了唐肃宗而被贬后的第三年。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可不料到了农历八月底,草堂遇大风、先吹破屋顶,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彻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深邃、隽永的诗篇。诗中写的虽是他自己的几间茅屋,但真正表达的却是心底深处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感。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段落来理解。第一段是前五句。我们来看这五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文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生动地描述了秋风呼啸时发出的声响,由此引出后面一系列“连锁反应”,让诗人手足无措,始料不及,却又那么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眼前。
试想一下,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他屋顶的层层茅草,更悲催的是:“茅飞渡江洒江郊”。这里的“飞”与上句的“卷”承上启下,告诉读者:被风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茅屋旁边,而是被风吹得“飞”过了江,然后四处飘散,“洒”在了江郊。
以至“高者挂罥长林梢”,吹得高的挂在了树枝上,弄不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吹得低的掉进了水塘,也很难收回。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读者的视线,拨动读者的心弦。
这里看似普通的客观描写,却比抽象地抒情更富表现力。这几句诗所展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纷洒在江郊的各处,却无能为力。因此,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瞬间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竟被“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而抱跑了。
如果诗人不是年老无力,而是年富力壮,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接下来“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两句字面意思是说,这群孩子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
这里不过是诗人为表现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激愤心情而已,绝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这才有了“唇焦口燥呼不得”,作者用了一种自嘲般地句子表达了他此刻无可奈何的心境。诗人同期创作的另一首《又呈吴郎》诗中的第三句则为其做了最好的注解:“不为困穷宁有此”。作者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反观“群童”若不是因为他们家里也十分困穷,就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而这一切,都为结尾做了伏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目睹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用得很凄凉,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薄凉,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
然而诗人当他自己的茅屋被风吹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他想到的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他分明立即联想到的是和他有相似处境的无数穷人和寒士,同他一样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在凄风苦雨之中煎熬的百姓。难能可贵。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楚和自己的境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农历八月,天气并不太“冷”,但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从床头的天窗落下来,雨一直在不停地下,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在眼下这种境况下,诗人何以能入睡安眠?
“长夜”是作者一方面自己屋漏、身寒、觉夜长,另一方面联想眼下的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更觉得长夜漫漫无尽头。“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第四段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到这里,诗人笔锋一转,使读者为之一振!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一气呵成。语句高亢,构成了一种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在风雨中饱受磨折的老人,跳出了狭小的自我,联想到天下贫寒的读书人和穷苦百姓的疾苦,而且想象着如果他们能够住上遮风挡雨的房子,他们一定会开颜欢笑的情景。诗写到这里,一个爱国诗人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但杜甫不是普通的爱国诗人,他还是一代“诗圣”。因此诗到结尾处,“诗圣”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将全诗推向高潮。
由此,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杜甫的这首诗绝非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晚年的痛苦境遇,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 “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这样一个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 ”,而且是 “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读者的心灵。
据史书记载,杜甫的晚年生活十分落魄和凄凉。写过这首诗的九年后,杜甫在贫病交加中溘然长逝。年仅58岁。当时,他的儿子们无力将父亲送回老家安葬。直到四十年之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百般筹措,一路乞讨,扶柩千里,将杜甫移葬故土河南洛阳。想到这些我唏嘘不已。杜甫在世时鲜为人知,但后人给了他极高的评价。杜甫的灵柩移葬故土时,当时首屈一指的大文人元稹为他写了墓志铭。由此奠定了杜甫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诗圣”地位。
我记得北师大教授康震在诗词大会上讲解杜甫这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篇时,动情地说了一段话。他说:“杜甫的精神和诗圣的境界是薪火相传的,它们传到了元稹,传到了韩愈,传到了白居易,传到了后世百代。人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并且在向杜甫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诗圣的温暖和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鼓舞 。”
所以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在风雨交加的寒夜里,一代诗圣给我们高高擎起的道德的光辉,他不仅温暖着当世之人,也将永久地温暖着千百年之后的我们!
幕府将军2武家之殇游戏跳出?
如果你是进入游戏后,点击继续游戏后停止工作的话,那可能是遇到坏档了,建议去游民星空下载最新的破解补丁,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你是连游戏都进不去的话,要么是你游戏出错了,要么是你不小心删了什么应用程序,总之删了重新解压一遍,再把要你安装的各种插件重新安装一遍
罗马全面战争怎么进入?
罗马全面战争国家全开:
打开data\world\maps\campaign\imperial_campaign\descr_strat.txt文件里,找到以下文字进行修改(下面括号里是前面字节的意思),如下:
campaign imperial_campaign (帝国会战)、playable (可以选用的势力)、romans_julii,romans_brutii、romans_scipii、egypt、seleucid、carthage、parthia、gauls、germans、britons、greek_cities、macedon、pontus、armenia、dacia、scythia、spain、thrace、numidia、slave、end、nlockable (通关后可选用的势力,现在为空,我把它们移到可选势力里面了)
nonplayable (通关后也不可选用的势力,现在我就留了个罗马元老院在,因为用元老院游戏一点罗马特有的元老院选项就会跳出。)
romans_senate endromans_julii (罗马-朱利叶斯) egypt (埃及) carthage (迦太基) gauls (高卢)
seleucid (塞琉西) romans_brutii (罗马-布鲁图) parthia (帕提亚)
germans (日耳曼) britons (大不列颠) thrace (色雷斯) romans_scipii (罗马-西庀阿) greek_cities (希腊城邦联盟) macedon (马其顿) scythia (塞西亚) spain (西班牙)
romans_senate (罗马-元老院) pontus (本都) armenia (亚美尼亚) dacia (达西亚)
numidia (努米底亚) slave (奴隶或叛军)
资料:
《罗马:全面战争》(Rome: Total War)是由英格兰的Creative Assembly制作的即时战术类单机游戏,于2004年开始发行。该游戏是《全面战争》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分别为《幕府将军:全面战争》(Shogun: Total War)、《中世纪:全面战争》(Medieval: Total War)。该游戏继承了前两作的优点,它具有宏大的即时战争场面,其相比于前两部,它有了革命性的改进。这个游戏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地图,由玩家来帮助自己的国家完成目标。本游戏可以操纵21个国家(包括元老院和叛军),和其他国家发动政治、战争等。直到统一50个城市或全图。
在看过那些战史之后,只怕任谁都会热血沸腾起来罢,现在,你便有了一个好机会——本作的历史从公元前270 年一直跨越到公元14 年,这一阶段正是罗马不断扩张,最终建立欧洲历史上最辉煌的庞大帝国的时期,在游戏中玩家将亲身领略那段传奇的战争历史。
在游戏的大部分时间里——或者说是罗马的前期——那时罗马还是一个共和国,而作为将领的玩家则需要服从元老院派下的命令(不完成也没多大事),完成扩大疆域、建造城市等各种各样的任务。游戏中会有迦太基人、希腊人、埃及人、高卢人等等超过 15 个不同的民族(国家)来阻挡罗马征服的脚步。
为了能全面地调控从行政管理一直到指挥作战的各个方面,游戏使用了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在回合制的类《文明》战略模式里管理你庞大的帝国,修建城市与道路、管理政务、招募军队。而在罗马军队与敌人相遇作战时,则变成纯粹的即时战略游戏,指挥成千上万(这回可不是技术性地那么一说了,你便真的会有成千上万的军队去指挥)的士兵去粉碎帝国的敌人。
《罗马:全面战争》最令人惊异的地方便是其强劲的 3D 引擎, Creative Assembly 便号称可以支持一万个单位同时战斗,场面之大足以让如今所有的即时战略游戏都相形见绌。而且游戏中的单位也并不乏细节,很难想象引擎是如何驱动数千个如此精细的士兵在同一个战场上来往厮杀的。
不止是如此,《罗马:全面战争》的引擎还能让地形在游戏的战略和战役模式中保持一致。你在战略模式的大地图中看到的山脉、丘陵、湖泊等等便都会原样出现在战役模式中。玩家可在战略模式里安排自己的军队守住那些重要的隘口,或是让他们潜伏在森林里以袭击途经的敌军。
另外一方面,引擎中引入的一些物理特性也使得战斗显得更加地真实激烈,游戏里的骑兵、战象之类的兵种将对步兵造成真实的冲击,你将看到披着铠甲的巨象像利斧一样势不可挡地劈开步兵的阵线,而非像寻常的游戏那样兵种的之间只是属性数字上的差别,不论怎么打都会变成一团混战。
事实上,今次《罗马:全面战争》便通过模拟真实的效果再现了那种最基本的兵种间互克的关系——就如同石头剪刀布那样,骑兵可以轻易地冲开弓箭手和轻步兵的队伍,让士兵陷入混乱。装备长枪和盾牌的步兵又能很好地阻止骑兵的进攻,而弓箭手则可以轻松地消灭移动缓慢的长枪兵。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某种角度来看《罗马:全面战争》便很好地印证了这句话,为了能完美再现这个庞大帝国的发家史, Creative Assembly 已经搞了四个年头了。眼下看来他们干得还不错,现在唯一的美中不足恐怕就是不能进行多人战略模式的对战了——不过据制作组的技术指导麦克·辛普森所说,真要那样还得再花上两年的时间才能完。
全面战争系列游戏哪个好玩?
玩全战最好留意时代背景,因为这个关系到代入感,假如没有代入感,游戏就的趣味就少了很多,下面以个人视角介绍玩过的各全战游戏。
一.冷兵器时代(国外):
罗马全面战争
罗马全面战争2
阿提拉全面战争
中世纪2全面战争
时代背景:时代先后是:罗马-阿提拉-中世纪2。
简单来说就是分别讲述罗马的崛起史(罗马,罗马2),罗马的衰亡史(阿提拉),罗马消亡后的各国混乱史(中世纪)
1.兵种:这些时代里,大多是以重装骑兵(部分国家为车兵,例如埃及,不列颠)为突击主力,重装步兵为重要战斗单位(尤其是罗马,重装步兵比骑兵更强大),弓箭手/投石手为重要远程输出单位,而轻骑兵,轻步兵,攻城单位(投石车,巨弩等),则为辅助单位。
此外,还有些特殊的作战单位,大象(类似古代的坦克,皮实肉厚),火猪(罗马专门用来克制大象的兵种),狼狗(袭扰敌方骑兵或者妨碍对方步兵组成阵型)等。
2.画质:罗马2>阿提拉(有点灰暗的感觉,个人不太喜欢)>罗马>中世纪2。
3.mod数量:中世纪2=罗马>阿提拉>罗马2。mod为游戏增加游戏性,不同的mod可以体会到不同的游戏玩法,例如阿提拉有权利的游戏mod,让你可以感受“winter is coming”(。>∀<。),也有中世纪2的mod,相比中世纪2游戏本体,画质提升了很多,而且在新的系统上,玩法也提升了不少。中世纪2的mod就更多了,有民国,大名劫,洋务运动等,而罗马的mod有柱子工作室的三国全面战争,楚汉相争等优秀的作品。
4.丰富度:罗马2=阿提拉>中世纪2=罗马
罗马2与阿提拉除了传统的陆战,攻城,守城战外,还有海战,登陆战等,而中世纪,罗马只有陆战,攻城,守城战。
5.代入感(个人):罗马>中世纪2>罗马2=阿提拉
罗马作为所玩的第一款全战游戏,留下的回忆很多,我永远记得作为一个红罗,要与绿罗,蓝罗一起竞争天下一统的霸权,需要忍受元老院无理取闹的要求与指责,需要面对各地diao民叛乱的战火,还有突然其来的瘟疫造成的经济大衰退。最后,继承族长之位的是隔七八个旁系的外族男人(因为直系的全阵亡与病死( ๑ŏ ﹏ ŏ๑ ))
二.冷兵器时代(国内):
三国全面战争
三国演义家喻户晓,其时代背景就不必多说了。
1.兵种:和前面写的类似,说一下特色兵种,曹操的虎豹骑,刘备的白耗兵,孙权的解烦兵,高顺的陷阵营,鞠义的先登营,公孙瓒的白马义从
2.画质:整体比较亮丽,三国=罗马2=阿提拉(粗略)
3.代入感:特有的演义模式,可以让武将们拥有三国演义里面的战力,赵云在重围中七进七出,甚至反杀数千人的曹军,成为了“现实”੭ ᐕ)੭*⁾⁾
4.丰富度:三国=中世纪2=罗马
像中世纪,罗马一样只有陆战,攻城,守城战。没有海战,没办法上演“火烧赤壁”胜利。
你想恢复汉室吗?你想成就一番事业吗?你想娶到貂蝉大乔小乔蔡文姬甄姬吗?如果想的话,赶快来加入我们桃园结义三人组吧。地址:幽州涿郡涿县城北张家猪肉铺旁五十米桃园入口处。
三.冷热兵器时代(国外):
拿破仑全面战争
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
帝国全面战争
时代背景:拿破仑全战是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崛起与衰亡。幕府2有三个篇章,分别是幕府将军(日本战国时期),武家崛起(日本源平之争),武家之殇(日本明治维新)。帝国全面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
在这个时代,火枪与火炮的出现改变了陆战方式,而蒸汽机的出现,改变了海战方式。“排队枪毙”的战法成为主流,远程输出的兵种从传统的弓箭手变成大炮,而火枪变成远近通用的兵种,骑兵作为机动突击兵种依旧留在战场上,不过身上多了柄骑枪(骑兵专用的火枪)。
1.兵种:
拿破仑全战,帝战:以排队枪毙的火枪兵为主体,重骑兵为重要的近战突击力量,轻骑兵为机动袭扰兵种,各种炮兵成为军队重要远程火力输出。海战为各种风帆船队。
幕府2:除了新登场的火枪兵与火炮,还有传统的枪兵,佩刀兵,弓箭手,骑兵依旧是活跃在战场上。
当然,面对玩家组建的满编近代化部队,在平原上作战,他们的结局往往只有一个(参考电影《最后的武士》)。海战除了传统的风帆船,还有蒸汽战舰,水雷舰等。
2:画质:幕府2>拿破仑=帝战。画质都不错,个人觉得幕府2更好一点。
3:丰富度:都有海战,以拿破仑全战的海战代入感最强,风帆巨舰在暴风雨中的战斗,就像电影一样(脑补(。>∀<。))
4:代入感:拿破仑=幕府>帝战(个人)
对美国独立战争了解较少。
四.魔幻时代
战锤全面战争
对战锤的时代背景完全不了解就不做评论。
图片分别为:
罗马1(选择派系界面)
罗马2(外界界面)
中世纪2(条顿骑士团开始界面)
拿破仑全战(接弦战)
幕府2(选择派系)
帝战(二人决斗界面)
三国全面战争(骑兵冲锋)
邬先生为什么从田文镜处离开时说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邬思道走的很急,甚至不愿意带任何行李物品走,还是他媳妇儿如月带了几样东西,腿有残疾的邬思道此刻行动之快令人咋舌,边走边嘟囔着“再不走就来不及”,是什么让平时足智多谋稳重的邬思道如此慌乱?他到底在怕什么事情呢?
原来是那个曾经与他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他曾经尽心辅佐最终登上宝座的那个男人要来了,这个男人就是曾经的雍亲王如今的雍正帝。
从雍正登基那一刻起,他们曾经休戚与共、亲密无间的关系变了,邬思道是久经沧海的人,他辅佐四爷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而是实现平生的理想抱负,他自信学的是屠龙术、帝王道,平常人他还不愿意教呢。
邬思道曾经也是想通过科考从而报效朝廷的一员,他满怀信心的参加了康熙三十六年的南闺科考,他自信考的非常不错,谁料想,结果却不尽人意,榜上居然没有他的名字,这时的邬思道心高气傲,难以接受这个结果。
邬思道这个时候很愤怒,愤怒之余,他打听了一下,原来负责这次科考的主考和副主考左玉兴和赵泰明二人是搂钱的高手,考试名额原来他们早就内定好了的。邬思道可不能任凭他们这样干,他联络一批落榜的士子,大闹了一场考试贡院,之后扬长而去。
这样一来,虽然搞倒了那两个考官,但他自己也被朝廷通缉,无奈之下,邬思道走上了四处逃亡之路,后来有幸赶上孝庄太后去世,康熙大赦天下,邬思道才得以露面。
这时候他已经是个中年男人了,而且他自己在逃亡的路上落了个残疾,变成了一个瘸子,再参加科考的愿望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正好四爷也早听说过邬思道的才名,他让年羹尧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邬思道。邬思道需要一个好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理想。四爷需要一个替他谋划大事的高人,二人一拍即合,两好合一好。
邬思道到了雍亲王府之后,倾尽全力辅佐四爷,替他谋划了一件又一件大事,使四爷能安心办差,尽情发挥,从而一步步赢得了康熙的圣心。并且邬思道还负责教导四爷的几个儿子,这其中弘历是佼佼者,四爷之所以能赢得康熙的好感,弘历给的加成分很高,从那次狩猎就可以看的出,这都是邬思道教导的结果。
最终四爷成功登顶,然而,从这个时候开始,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前两个人可以称作朋友,无话不谈,这之后,四爷成了高高在上的帝王,邬思道则成了一个知道太多秘密的人。正应了那句话:与平常人交往,一起共享乐容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往,一起共患难容易,共享乐难。历史的车轮无数次印证了这句话。
邬思道正是参透了这句话,所以提早做了准备,利用他高深莫测的智慧化解了兔死狗烹的结局,得了一个半隐的结果,先去了李卫那里,之后辗转到了田文镜幕下,做了一名师爷,这就有了提问中再不走就来不及了的事情发生。那么,他到底在怕什么呢?这一切还得从四爷继位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说起。
雍正继位当晚,邬思道和雍正的心里博弈四爷继位当晚,看似惊心动魄,各方都在博弈,八爷一伙、张廷玉、隆科多、四爷、张五哥、邬思道,每个人都在尽情的发挥着各自的表演天赋,实际上康熙早已为四爷铺平了道路,其他人再怎么折腾也是没有用的。
四爷名分已定之后,控制了该控制的人,安排好了宫内的事情,回到了潜邸,因为这边还有一帮子人等着他“安排”呢,究竟是怎么个安排发,们来品一下。
四爷回到潜邸,首先安排了把家眷转移到宫内,紧接着去找了邬思道,这是他第一个要“安排”的人。而邬思道呢,早就收拾好了东西在等着这一刻。
二人的每一句对话都可圈可点,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试探和心理博弈。四爷首先开口说话打破了沉默,四爷说:今晚折腾的可够呛,一大摊子事,实在是累坏了,宫里边暂时是安排好了,但还不算安稳,情形不是很稳定,这不,我刚安排完宫里的事,就赶过来看看先生,没有你,我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的,我得感谢你呀。
邬思道心说,得了,别整那些没用的,我还不知道你啥意思,你其实只看到了第二层,而你把我想到了第一层,其实呢,我在第五层。
看破不说破,日后好相见,邬思道说:四爷你得天独厚,成此大事是顺利成章的,我其实啥也没干,就帮你整理文案,写个发言稿啥的,实在不值得一提。
四爷心说:你个老狐狸我还不知道你吗,你之前帮我分析了那么多事,我都不知道我爹想的啥,你可倒好,猜的那么准,现在想想都后怕,我爹那么高深莫测的人,你都揣摩的那么透,何况我呢,你知道我那么秘密事。
四爷接着说:先生谦虚了,你堪比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你是有大才的人物,我正准备启用你,咱们一起办大事呢,但暂时还不好安排,主要你是我的私人助理,而且你也没个毕业证啥的,等以后我坐稳喽一定给你安排个好职位。
邬思道心说:得了吧,你想啥我还不知道,你大晚上赶回来,不就是想除掉我们这些替你办过隐秘事的人吗,你不就怕我们说出去吗?
这个时候,老十七忽然跑来要见雍正,来的很巧,不知道要说什么事,雍正刚想召见,邬思道拦住了。
邬思道说:万岁爷,您如今是天子了,天子不应该有自己的私事,十七爷如果有正事,您应该让他到朝堂上去说,如果是私事,那就不能见,免得别人挑毛病。
雍正说:我见见自己的兄弟怕什么,既然你这么说了,那就算了吧,让老十七先回去,明个儿见了再说吧。
邬思道紧接着说:外面站岗的那帮人都是我安排好的,知道万岁你要回来,得保证您的安全呀。
言下之意就是说,在保证你安全的同时也得保证我的安全,再加上之前说的天子不能办私事,也是暗示雍正呢。
邬思道又动情的说:我已经是个不能再用的人了,首先,我身体不行,我是个瘸子,其次,我曾经犯过错误,你爹还通缉过我呢,你要是启用我,别人会说你不孝的,最后,我帮你办的那些事儿,都是私下里办的,拿不到台面上去,如今,我已经身心疲惫,实在是没有精力再更多工作了,我想出去溜达溜达散散心。
雍正说:这可惜了你的才华,既然你这么说了,那就算了,但我们还是要保持联系,这样吧,你先去李卫那里帮一下他吧,那小子缺心眼,也不认得几个字,他那里正在研发新产品,正需要你这样的把握技术大关,这你可不能推辞。
雍正心说:以后再找机会收拾这瘸子吧,现在先放他他去李卫那里,李卫那小子没话说,我说东他不敢朝西,先让李卫看着他。
邬思道说:谢谢万岁爷,那我就李卫那里待着,以后我们还能见见面,没啥事,我先撤了,我在外面找了个地方,今就刚出去,您忙您的,不用送了。
第二天,邬思道走的时候,常务副皇帝,十三爷来想送,十三爷仗义,对邬思道说:我们对不起你呀,邬思道说:没有这么一说,我跟你相交这么多年,临走送你一些忠告,你得防着你那皇上四哥,要是给你个铁帽子王你要辞掉,别傻乎乎的接着,还有,那些曾经搞地下活动的人,今晚上可能会被干掉。
之后十三爷领来了一个女人,名叫如月,这其实是雍正做的安排,十三爷不好明说,说是负责照顾邬思道的,邬思道也就接受了。这之后,邬思道开始了他的彻底脱离雍正的计划。
邬思道的逃亡计划邬思道辗转来到了李卫的地盘,其实他在这里基本上也没办什么事,整天就是读读书,写写字,钓个鱼什么的,偶尔帮李卫解决点工作上的疑难杂症,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但他知道雍正是个刻薄主儿,生性多疑,好猜忌,而且,他又知道雍正那么多秘密事,总待在李卫这里也不是个事,得想辙脱离。
也是巧了,酷吏田文镜那里正遇到发愁的事儿,诺敏搞得田文镜头大,田文镜不知道咋办,邬思道来了想法,说服李卫把自己介绍到田文镜那里,李卫想想也没啥大碍,就同意了。
李卫带着邬思道到了田文镜的地盘,做了一番介绍,但并没有说明邬思道和雍正的关系,李卫把邬思道好一顿夸,田文镜觉得是吹牛呢,于是邬思道展露了自己的才华,出了个点子,让田文镜抓到了诺敏的把柄。
田文镜可开心了,他属于那种好大喜功的人,是为了名声不顾一切的人,这个人也是刻薄成性,在河南实行新政弄得上下都是他很有意见,但雍正很支持他。
帮田文镜办完这件事,邬思道开始谈条件了,我不能给你白干啊,你一年得给我八千两银子的报酬,田文镜听了,倒吸一口冷气,心说你怎么不去抢啊,但面前这个人确实有两把刷子,先同意了再说吧。
于是,邬思道的第二步计划实现了,正式到了田文镜府上之后,邬思道啥事也不办了,到时间就要银子,田文镜就很气,得,你不办事,我就不给你银子,我还得敢你走,这正是邬思道想要的结果。
邬思道故意激怒田文镜赶他走,并说了“东翁这可是你让我走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我走了你可别后悔,我是真的要走,正好你如了我的意。
后来,雍正到河南考察,邬思道提前得到了消息,说出了题主所问的那句“再不走就来不及了”的话,拉上如月就开溜了。
雍正见了田文镜以后,特意问了他邬先生呢?田文镜很纳闷,皇上怎么会知道这个人呢?于是,田文镜让人去找,结果得到报告说,邬先生不见了,田文镜赶紧准备让人去追,雍正叹了口气说算了,想追也追不上了,让他走吧。
写在最后邬思道究竟在怕什么呢?他怕的是雍正变幻莫测的帝王心术,他们二人经历了太多,多少事情都是他们私下里一起分析决策的,这其中有很多不能对外说的事,他对雍正所有的事都了如指掌,雍正怕邬思道抖落出去,所以派人看着他,邬思道怕雍正哪天心血来潮,把他给灭了口,所以才想法设法的要脱离雍正的视线。
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邬思道走到哪儿还是在大清的地盘上,雍正要真狠下心办他,早就办了,反之,邬思道要想出卖雍正也早就出卖了,也不会为了尽全力出谋划策,不得不说二人的疑心都太重了。
当然,这些都是小说家和编剧为了剧情需要作出的设想,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