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9毫米,在这过程中人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为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在寻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交往、学习、追求,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1、活着就要在交往中培养健康的身心。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牙牙学语,都是在不断“交往”中接受新事物,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因此活着就要在交往中学会尊重、爱护。培养健康的身心。生活其实很简单,只要在生活、交往中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包容、多一点善心,一切都会好起来。
2、活着就要不断学习。当一个人拥了正常的心理,健康的身体并具备交往的能力时,就要不断加强学习。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会接触许多不同的新事物,因此,只有通过学习,才会发展,才会进步。今天有个“条友”在我的书法日课里留言,质疑我怎么现在还能学得下去?我认为人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应当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让自己不断适应社会,与时俱进,才不被社会淘汰,这也是我活着的意义所在。
3、世上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活着应学会追求。人活着应该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幸福的生活,只有不断追求,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让自己活得有声有色。人活着,其实有许多东西值得去思索。只有热爱生命,对生活充满信心,对生存持有希望,才能超越自己,与社会共同进步。
总之,我觉得人活着,就应该珍爱生命,不断学习、不断追求、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航炮会从战斗机上消失吗?
我军苏–30战斗机上的GSH–301型30毫米航炮,威力非常大!F–16一类的战斗机只需有3~5炮弹命中就会被击落。
苏/俄航炮历来要比西方的航炮好一些,也崇尚大口径,这一点在“米格走廊”已经被验证过了,当时美军F–86安装了6挺12.7毫米勃朗宁航空机枪,但是威力不足多发子弹击中米格–15仍然没有击落,比如: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李永泰(空军副司令员)在一次空战中被四架F–84围攻,米格–15战机中弹56发...但李永泰仍然摆脱敌机后安全返航,被誉为“空中坦克”!李永泰中将当年驾驶过的米格–15,上面有四颗星,代表着击落四架美军战斗机。在与美军飞机的格斗中,米格–15的一门37毫米航炮和2门23毫米航炮,威力巨大就是B–29也经不住这样的轰击!可见航炮在战后第一代喷气机上的重要性!到了第二代喷气机时代,由于空–空导弹的出现空军大国已经开始淘汰航炮了,第一个淘汰航炮的国家就是美国,1960年代大型的F–4战斗机研制成功,同时“麻雀”中距离拦截导弹和“响尾蛇”近程格斗导弹已经大批量装备到了美国空军,通过靶场各种复杂气候环境和对抗演习中的表现,美军想当然认为空–空导弹已经可以完全替代航炮了...所以在新研制F–4B/C型战斗机上没有安装航炮。谁知越南战争的空战给了美国人当头一棒!在与越南空军数量极少的米格–19和米格–21的空战当中,灵巧的苏式战斗机经常摆脱了早期“麻雀”和“响尾蛇”的跟踪,并且使用航炮反杀F–4!这样的结果美国人大跌眼镜,赶紧在后续制造的F–4战斗机上再次安装上航炮...。
美国人的事例表明,当时导弹的技术水平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虽然靶场表现的很优秀,但在现实空战中没有起到远距离击落敌机避免“狗斗”的效果,航炮仍然是飞行员最后的可靠武器,这就相当于步兵手里的刺刀一样,子弹打没了,最后肉搏的时候仍然要靠刺刀解决...有了航炮对于飞行员心理安慰作用极大!
所以,在二代级、三代机(可变翼战斗机算是三代机)到现在的四代机,不论空–空导弹多么先进,战斗机仍然安装着航炮。
F–35A进行地面航炮测试,使用的型号不是美军战斗机普遍安装的M–61A2型20毫米六管“加特林”航炮,而是GAU–22/A型25毫米四管“加特林”,备弹200发。F–35战斗机有ABC三个子型号,目前就是空军的A型安装了航炮,其他两型都没有,但是它们具备在腹部外挂载航炮的能力,F–35不安装航炮已经表明:中距离拦截弹和近距离格斗已经发展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F–22由于设计年代比较早,仍然使用M–61A2型6管加特林,说明它设计的那个年代导弹还没有让人满意,美国人心理没底儿。但是“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制目的就是要进行超视距作战,利用低可探测的隐身能力,悄悄的接近敌机出其不意的发射导弹将其击落!而航炮的射程最多3000米,这样距离已经是目视距离了再怎样隐身也没用,而且近距离“狗斗”变数太大!飞机的先进性体现不出来,米格–21都可能将F–22击落。A–10攻击机就在近距离模拟空战当中使用航炮击落过F–22!实现了“癞蛤蟆吃到天鹅肉”愿望!所以,第五代战斗机必须要具备完备而先进的超视距作战能力,不与落后机型在近距离纠缠。歼–20没有航炮,表明我国的中距离拦截导弹和近程格斗导弹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将来的空战最近的距离也是30公里之外了,通常情况都是五代机在100公里外击落落后的三代、四代机,所谓代差就是这样的!如果用五代机进行“狗斗”说明它已经设计失败了!
随着时代在进步科技水平也在高速发展,航炮确实有可能会在15年后,最多20年的时间不在安装在最新型的战斗机上了,因为20年后“第六代战斗机”已经出现,空战距离已经是完全的超视距的,“狗斗”(近距离格斗)不在出现,航炮确实没有了用武之地,最终淘汰是必然的。
纳粹到底发明了多少像纳粹钟那样的黑科技?
二战期间,哪个国家黑科技最多,德国说第二,英法美苏日不敢说第一,比如V1、V2弹道导弹、150米长的V3巨炮、1发炮弹重2000公斤的卡尔重型臼炮,但是有一样武器无比神秘和令人恐惧,而关于这件武器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被封锁和销毁,这件武器就是纳粹钟。
有人说是一种反重力设备,高5米,直径3米,钟内有两个相反的旋转圆柱,柱子里有一种特殊化合物。
它的周围有很多发电站和冷却塔,德国估计用很多发电站给它供电,但是具体怎么样,世界上知道的人太少了。
关于纳粹钟的具体资料太少了,所以后来的人根本不知道纳粹钟的作用是什么,而且参与研究的人员也没有公布,在德国投降之前,已经把关于纳粹钟的资料全部销毁。
因为几乎没有证据证明有人真正地看过纳粹钟实体,所以后来的很多研究者对德国的这个实验有很多的说法,甚至很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纳粹钟真实性有待参考,下面我们来看看德国正经研究过哪些黑科技。
一发炮弹重2吨的卡尔重型臼炮为了对付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从1935年起,投入新型臼炮的研制,在一开始的计划中,预想方案有一个地方非常夸张,那就是研制出800毫米火炮,发射的炮弹重4吨,但这个方案直接被军方否定。
后来德国莱茵金属公司重新制定制造方案,最后研发出卡尔臼炮,该炮口径600毫米,可以发射重达2000公斤的超重型炮弹,直径为60厘米,根据装弹量的不同,最大射程在3~4公里左右。
1939年进行了射击试验,到1940年成功进行了全流程的操作实验,该炮以卡尔贝克将军命名。
后来害怕跟不上战争的进度,在贝克将军的监督下,6门卡尔臼炮在1940年到11月至1942年顺利交付。
这六门炮都有一个独特名字,1号炮是亚当,2号炮“夏娃”,3号炮“托尔”,4号炮“奥丁”,5号炮“洛基”,6号炮“提尔”,这6个名字充满北欧生活色彩呢!
1941年5月,1-4号炮开始为巴巴罗萨计划做准备,和相关部队主攻乌克兰的利沃夫等地方,给苏联造成很多杀伤和威慑。
1942年2月,德国又带2-3号炮,准备对塞瓦斯托波尔进攻,同样也给对方造成很大伤亡。
德国的6门卡尔臼炮给苏军造成巨大伤亡,所以战争结束后,美国缴获了2号和4号炮,6号被苏联缴获,其他的炮具体情况不明。
世界第一款弹道导弹-V2导弹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研制V1、V2导弹,这两款导弹是现代火箭导弹的先驱者,当时英国听到德国研制时,每天都坐立难安。
德国给两款导弹的命名时,特意把它们叫作Vetgeltungs,在德语中的意思是“报复者”,德国在一战落败后,被英法苏压榨、分割,德国十分不甘心,而V是这个单词的首字母,这就是海峡两岸的英国睡不着的原因。
V1导弹最早诞生于30年代中期,这是一种巡航导弹,但V1导弹的轰炸效果不是非常的理想,比如它的射程只有240公里左右,而且巡航速度很慢,每小时时有600公里左右。
所以在1944年9月8日,纳粹德国看到V1导弹没有发挥出多大的有效杀伤,于是他们开始把V2导弹投入战场。
V2导弹也是诞生在30年代,V2研发项目主要负责人是冯布劳恩,这个人后来加入美国NASA,主持设计阿波罗4号运载火箭土星5号,在1969年7月,首次达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
V2导弹是现代弹道导弹的鼻祖,它以液体燃料为能源核心,点火之后,燃烧的液体会让V2导弹开始加速,在火箭高速上升到4.8万米高空时,虽然燃料烧尽,但因为初速度和惯性仍然存在,所以导弹会持续上升到8.8万米的高空。
V2导弹不像V1采用巡航式的投射方式,它采用高抛弹道,V2导弹垂直推到极限高度后,会按照抛物线的原理,加速向地面坠落,落地的速度可以达到2700公里每小时,V2长度14米,可以负载1000公斤的弹头,可以攻击300公里外的目标,在德国投降之前,德国总共生产6000多枚V2导弹,其中大部分用于空袭英国和荷兰。
从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日,短短的10个月,德国共发射1.5万枚V1导弹和3000枚V2导弹,共造成3万人丧生,同时摧毁了很多的建筑物。
150米长的V3超级无敌巨炮V3不是V1、V2的升级版导弹,而是一种超级大炮,V3总重量高达1430吨,如果要操作这款巨炮,需要600个人一起合作才能正常使用,相对于V1、V2导弹,V3巨炮使用火药推进的长距离投射武器。
V3炮口径150毫米,炮身长150米,每小时能发射600枚炮弹,炮弹初速每秒1500米,可以将200公斤重的炮弹,发射到165公里的地方,当初希特想利用这款巨炮英国伦敦,于是纳粹也把V3称为“伦敦炮”。
V3巨炮说白一点就是多节远程火炮,而这种火炮不是德国专利,早在二战前,法国就研究过,但是技术难度太大了,所以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而在希特勒上台之后,非常喜欢研究这种黑科技,所以经常跟一些武器工程师讨论,德国纳粹有一名昆达的工程师,曾向希特勒推荐了这种多节式远程巨炮,他表示这种炮可以打到英国伦敦,希特勒马上批准他投入研究。
建造V3的有很多难题要攻克,第一个难题就是选址,为了可以打到英国伦敦开爆的发射基地,选在法国加莱地区,可这片地区属于盟军的轰炸范围,安全得不到保障。
为了保护大炮安全,德国不得不修建厚达6米的混凝土工程,而这个工程耗费非常的巨大。
到1943年5月,V3的射程也仅有10公里,想要炮击伦敦难度非常大,到1943年9月,同盟军发现了V3巨炮的发射基地,马上派出大量的轰炸机轮番轰炸,而英国直接动用了5吨的超级炸弹进行攻击,经过一系列的轰炸行动,该基地遭到重创,后来该地区被同盟军解放,该基地无法正常使用。
除了加莱地区,德国还在波罗的海沿岸建一个v3的发射基地,这个基地的建设进度缓慢,但几乎没有受到同盟军的打击。
到1944年初,该基地已经进行2万次各项实验,射程也提高到150公里以上,虽然这个射程还没有打到伦敦,但让工程师们看到了希望,遗憾的是到1949年5月8日,德国投降V3项目终止。
把海洋部分地区变成沸水的太阳炮太阳炮实际上是一面巨型轨道镜,通过聚焦阳光灼烧地面上的目标,二战期间,德国曾希望使用这种武器摧毁敌方城市,或者将海洋部分地区变成沸水。
1930年著名科学德国的著名火箭科学家奥伯特,曾经提出一个设想,将一个100米的巨大反射镜架到太空中。
将阳光反射到地球上,从而让农作物可以享受更多太阳的照射,还可以让城市得到充分的光照,可以节约更多电力,这个出发点非常好。
但当德军知道这种设想后,他们想发明太阳炮,想把一个足够大的巨型反射器发射到太空,然后把太阳的能量进行聚焦,使太阳的能量集中在一个预定的目标上,让太阳灼烧目标。
看到这里,很多人是不是想起小时候我们用放大镜烧纸、点火柴的趣事。
如果可以研制出太阳炮,那么德军就可以利用这种设备,摧毁敌军不是在地面上的武器装备,但是梦想是美好的,而就给德国纳粹的时间不多了,二战一结束,这个专家就被美国抓走了。
“希特勒隐形战斗机”~Ho-229德国在一战战败后,因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军备与飞机,而当时的德国便成立了滑翔机俱乐部,偷偷来训练飞行员,而霍顿兄弟也在俱乐部里。
在二战前,霍顿兄弟对飞翼滑翔机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到1943年德国空军元帅发出一份关于轰炸机的提案请求。
这个方案就是著名的“3x1000”,该轰炸机要实现可以以1000km/h时速、携带1000千克炸弹、飞往1000公里的目标点,而且可以攀升到1.5万米的高空。
霍顿兄弟认为飞翼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他们提出自己的飞翼方案,德国空军很快接受方案,但后来德军空军还要求他们在飞机前部,增加两门30毫米的机炮,他们认为该机型也可以作为战斗机使用。
1944年3月,在H.IX-V1滑翔机试飞成功后,就开始 Ho 229V2原型机的设计,这款原型机具有弹射座椅和一个减速伞,搭配两台Jumo004B涡轮喷气发动机。
1945年2月2日,Ho229V2原型机在奥拉宁堡进行首次试飞,效果还不错,但过了两个星期,Ho229V2进行第三次试飞出现意外,一台Jumo 004发动机失火停机,最后飞机在飞机场边界外坠毁,飞行员因撞机从飞机上摔下去,因为受伤严重,两周后去世,而另外一台的原型机,也在第二次试飞出现意外损坏。
Ho229 V2遇到意外,但是德国没有放弃这个项目,于是又开始Ho229 V3的研发设计,V3的外形更加大,机翼还加装两门MK108 30毫米机炮,而发动机改为Jumo004C型,推力提高10%。
但是Ho229最后还是没有飞起来,1945年4月,美军找到V3研发制作工厂,直接把最完整的V3原型机带回美国研究。
1、除了上面的这些黑科技,德国还有著名的鼠式坦克,长12.14米,3.67米宽和3.66米高,重达188吨,拥有两门火炮,可以没有出现在二战战场。
2、古斯塔夫巨炮是德国时期由克鲁伯制造的超重型火炮,该火炮口径800毫米,重1344吨,可以将重达7.1吨的炮弹,发射到37公里外的目标,可以将4.8吨的炮弹,投射到48公里以外的目标,威力非常巨大。
3、在二战期间,德国还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导弹X7小红帽,该型导弹是火箭动力和穿甲弹的结合,配有制导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导弹。
该型导弹全长950毫米,发射体重18斤,导弹直径150毫米,射程1000~1500米。
德国纳粹为什么有那么多黑科技现在很多前沿的高科技产品,都是在德国科技发明的影响下,经过构思、改进而创造的,过去的德国有太多的科技人才了。
早在194世纪初,德意志帝国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严格普及小学教育,使德国的文盲数量大大减少,到1871年,德国已经拥有上万名大学生,这个数量多么惊人。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的统治者发现,国家发展建设需要很多的高级技术人才,于是他们就在全国创办很多先进的院校,用来培养培养各种创新型人才。
所以德国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等方面都非常先进,德国在一、二战的爆发下,推动了很多科技研究发现,所以涌现很多科技人才。
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分别对德国实施回形针行动和奥萨瓦根行动,不仅抢夺德国各领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而且还抢夺了德国的先进技术和工业机器。
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科技突飞猛进,德国可以说功不可没,特别是人才的输出,美国的登月工程主设计师祖籍就是德国的。
写到最后:如今的德国军事能力因二战原因,已经被限制,但是科技还是在世界前列,德国产品给人的感觉就是耐用、质量过硬,德国在汽车领域有宝马、奔驰、奥迪、大众、保时捷等。
德国还有西门子、博朗、莱茵、巴斯夫等等,国内很多机床,都是从德国进口的,德国机械方面真的强,只要给我们时间,中国制造也会越来越强,希望有更多像华为这样的企业,而不是抢着做“卖菜”。
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有何区别?
BattIeship〔战列舰〕和Crnisrs〔巡洋舰〕是海军舰艇装备里比较古老的作战舰船。
二战时期是〔战列舰〕与〔巡洋舰〕最辉煌的时期。〔战列舰〕-用“皮糙肉厚”来形容最形象,装甲厚、大口径火炮、吨位大、“武装到牙齿”是“大舰巨炮”时期的产物。(美国海军战列舰主炮MK-7/460毫米主炮、是战列舰时代的基本火炮之一)(多联装舰炮战列舰时代常见武器装备)(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法国装备了380毫米舰炮战列舰之一)
二战后、战列舰慢慢的淡出了称王称霸的海洋、成为各国海军博物馆的展品、展示曾经的辉煌。〔巡洋舰〕-是一型“多用途”远洋作战水面舰艇、速度快、武器装备较战列舰“轻巧”、但是,吨位也不轻……(二战时期日本的“阿贺野”级巡洋舰)(二战时期参战最多的美国海军“利克夫兰”级巡洋舰)今天,巡洋舰仍然在一些国家的海军继续服役、巡洋舰与驱逐舰作战性能和任务有所重叠、多用途、大吨位(排水量)现代版驱逐舰有后来者居上取代巡洋舰的发展趋势、巡洋舰会不会也像战列舰那样成为海军博物馆的展品?
走着看在吧!
电视剧中士兵在203毫米155毫米榴弹炮轰击时?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榴弹炮轰击,还是二百零三毫米和一百五十五毫米的榴弹炮?你可拉倒吧,这东西挨的近一点,卧不卧倒都一个样,大概率是活不下来的。
您别看电视剧里头,一发榴弹炮下去,一栋房子搁那啥事没有,屹立在哪里,仿佛还能住人似的,那纯属害怕浪费道具,舍不得炸。
在现实中,也别二百零二毫米,就那一百五十五毫米的榴弹炮,正面轰击一栋房子,连渣渣都能给你炸飞了,还房子呢,残垣断壁都不会给你留下来,保不齐就是一个炸的黑漆漆的坑。
电视剧这东西,看看就成了,您千万别当真,按照人家的话说,那叫艺术来源生活,他还高于生活,问题的关节点在后半句,这一高于生活,必然会脱离现实了。
就这,您还能当真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那碰到了炮弹打过来咋躲呀?”
就俩字卧倒!
答案一出,估计有小伙伴都要怒了。
您先别,小编之前的答案是挨的近了,卧倒都没有用,挨的远了,这就不一样了。
接下来咱就分析分析这件事。首先咱的分析一下,这榴弹炮他的威力都体现在哪里,然后才能分析其他东西。
一说这个,大家伙首先想到的就是炮弹的破片攻击,其实不然,榴弹炮的攻击不仅仅就这一招。
当炮弹打下去之后,在炸药的作用下,弹体裂开形成破片四射,挨着了那就是一个死,碰到那就是个亡。
当时躲过这破片攻击之后,跟着就要迎接一波最大的杀伤力——冲击波,这东西杀人无形,看不到摸不着,透体而过内脏都能给人整碎了。
就这种伤情,人从表面上看,一旦外伤都看不到,但鼻子耳朵眼窝里保不齐就要冒血了,医护兵就在跟前也拉不回来。
您也别不信,说个事,您就知道。
上甘岭战役,这场战役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刻骨铭心,当时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就有三十八位。
1952年十月十四号,美军集结了三百多门火炮,每一秒钟落到上甘岭上的炮弹就有六发。
整个上甘岭都成了地狱。
就在这种轰击中,我们的志愿军坚守坑道里头,可以说是达到了人体的极限。您能想象得到在坑道里头,居然能感受到来自行驶在大海上的感觉,周围没有一个东西不在晃动。
一个年轻的小战士,就是在这种轰击下,被活活的震死了。
您想想,这种冲击波还是经过了厚重的掩体削弱后的攻击。
所以冲击波无形,看不到,摸不到,但威力那是一点都不比破片伤害小,甚至于更大。
那么如何防止这种冲击波对人体的伤害呢?小编在网络上看到过这么一个事。
说有一位老爷子六十多岁了,这都退休了,因为本身经历的事情也多,那可都是真枪实弹一刀一枪打出来的人,所以他会被经常性的邀请去军校授课,或者是演讲。
老爷子个头不高,也就是一米六,当时给下边的学员讲解战术动作。
最后就讲到了战术动作一定要训练到位,到位成啥程度呢?一听到特定的声音,或者是命令,不经过大脑反应就要做出相应的动作,这能救命。
当时老爷子就给大家伙演示了一下,自己在讲台上做行军状走路,跟着就是一声大叫:“卧倒!”
根据在场的人的说法,老爷子那一声吼,大的都能把俩耳朵炸的嗡嗡响,这声音还没停呢?就看着老爷子一个鱼跃,向前窜出去几米,跟着就是一个相当标准的卧倒,啪的一声就砸在了讲台上,那真是砸,不是爬的。
坐在台子下的学员,还在愣神都没有反应过来。
然后老爷子就开始说他的经历,当年朝鲜战争中,他跟着连长步入战场,就这么普普通通的行军,敌人的飞机就过来,跟着就丢下一颗两千磅的炸弹。
就这么一个轰炸过去之后,他们一个连的人,还能站起来已经不超过十个人了。
喊卧倒的连长,在这次袭击中也牺牲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被小编说的有点绕糊涂了,说的是防冲击波,这咋又开始说卧倒呢?
小编只想说,炸弹丢下来,他能炸多大范围?一个连队行军不可能走成一个圈,而是拉长了行军,一百多人的队伍活下来的也就不到十个人,您说说还有什么伤害了我们的战士?
而上边说的哪位老爷子之所以能在这种环境中活下来,他当时卧倒了。
后来老爷子从朝鲜战场上活着走了下来,当时部队让他报考军校,老爷子没说二话就报了,而且报的就是炮兵。
老爷子对这火炮太了解了,后来在隔壁小霸王的土地上和美国人又打了一场。
就美国人那百灵鸟导弹,老爷子挨了两次,两次都活了下来。
之所以能活下来,都是战场培养的经验,听着那百灵鸟的声音,立马做卧倒姿势,这才躲过了轰炸。
所以卧倒不一定能救命,但不卧倒出事的概率更大。
但卧倒可不是电视里头演的那种窝成一团堵着耳朵爬在地上的卧倒,这种卧倒姿势是不对的,如果和炮弹落点挨的近的话,这种卧倒姿势同样会要命的。
真正的卧倒姿势是,两条胳膊,用前臂卧倒,将上半身撑起来,胸腹之间要和地面有一个空隙,两只手捂住耳朵这才成。
不然身体和地面贴的近了,这冲击波会从地面传导到身体中,同样会对身体内部造成损伤。
所以卧倒和卧倒是不一样的,至少电视里头演的那种卧倒是完全不对的,您以为火炮被叫做陆战之王,那是闹着玩的吗?
想想当年解放战争中,解放军使用的没良心炮,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汽油桶,塞点炸药的简易的发射炸药包的东西。
但这炮打到对面国民党阵地上,他们都受不了,投降过来之后,经过他们的描述,您就能知道这炮打过去爆炸没多大伤害,伤害最大的就是那震让人心慌的冲击波。
在说个心酸的事,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淞沪会战时期,很多中国士兵就没见过大口径的炮,尤其是大口径的舰炮。
一说舰炮大家伙都知道,统一口径的炮,舰炮更加的生猛。
结果中国士兵遇到了之后,对这东西的威力一点都不清楚,所以正确的卧倒防护措施更加的不知道了。
当日本人的舰炮一波接着一波的砸下来之后,死了很多人,而这其中真正被炸死的反而很少,很多都是被活活震死的。
当时但凡知道一个正确的卧倒姿势,就会活下来很多,跟着就会打死更多的日本人。
好了,不说这件事了,咱接着说事。
说到这里,咱还得说说远近问题。如果炮弹落点挨的比较近,身边哪怕有掩体能够躲过破片攻击,就算是你采用的正确的姿势卧倒,但冲击波照样会要命的。
为嘛呢?冲击波说穿了,搁到平面上看,他就跟水波一样,最核心的区域最为密集,没法躲的,地面有空气中也有。
如果稍微的远一点就又不一样了。
咋回事呢?
这个冲击波扩张的样子,他不是说沿着水平面一层接着一层的扩张出去的,而是立体的。
我们看炸弹爆炸之后,激荡起来的烟尘是不是呈喇叭的形状,朝着天空四射呢?
而冲击波要是用仪器画出来的话,他的四射情况也是个朝着天空四射的喇叭形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离的炸点稍微远一点的话,人若是站的话,就会发现从脚底板开始算起,越往上,这受到的冲击波伤害就越大,也就是说头部受到冲击波的伤害是最大的。
那么在这个点上,采用正确的卧倒姿势,就会让身体不仅处于一个冲击波最少的区域,还能躲避地面传导的冲击波。
所以冲击波最猛的势头,他是斜向上发展的,离得远了躲到下边,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全自己了。
所以这个问题要是用专业人员来回答,他们一准就会说:卧倒不是打不到,而是能尽可能的减少伤害,至于伤害是多少,就看你离炸点的远近程度了。
咋说呢?战争总是从意想不到,和最不愿意的地方发起进攻的。炮弹这东西也是,当美国人发现炮弹落地爆炸之后,离的远了,可以通过简单的卧倒姿势进行躲避之后,他们又弄出了新的东西。
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东西估计有人没听过,小编给解释一下。
这东西一开头是用在防空火炮的炮弹上的,因为防空火炮,那炮弹轰到天上,你是不能保证他能准确无误的钻进飞机里头的,所以他们就研究出了可以离飞机有一段距离,就能爆炸的引线,这样就会让炮弹在攻击范围进行引爆,到时候产生的破片就可以击攻击飞机,这就叫近炸引信。
那么前头加个无线电呢?这里炮弹里头就塞进去一套无线电装置,用炮弹壳当天线,炮弹内有真空管可以发射无线电波,这些电波发射出去之后,遇到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就会反射回来,那么这炮弹里头的装置接受到这个信号之后,哪怕很小的信号,这炮弹就自己爆炸了。
所以这种引线可以让炮弹,只要挨着飞机近了就能引爆,从而增加攻击飞机的概率。
那么这东西,一开头美国人用在了高射炮上,后来美国人突发奇想把这东西装到了对地的火炮当中了。
无线电近炸引信在飞到目标地的时候,接受到目标地反馈回来的信号,您感觉这炮弹会在哪个位置上?一准就呆在目标地的半空中。
您自己想想,这炸弹的威力?
要是在地上爆炸破片呈喇叭状,向着天空飞。如果在空中爆炸,那么破片就会呈喇叭状,向下飞。
那么冲击波呢?他也会反过来的。
首次使用是在二战中,1944年德国人突袭美国人,结果美国人就用了这东西,根据当时反馈回来的数据,这火炮的威力比平时增加了七成,几乎就翻了一倍。
当时巴顿将军都说了,这种引信将改变战争的方法。
说真格的如今的火炮,那真就不给步兵一点活路。
遇到这种炮弹,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的藏入防空洞里头进行躲避,其他真没办法。
如果您翻阅老兵些的朝鲜战争回忆录,就有发现,美国人在当年也使用了这种炮弹,这炮弹就没有落点,空中爆炸,地面上跟被犁过了一样,那那都是弹片,甚至于隐藏在反斜面,没有及时躲进防空洞的人,都会牺牲。
所以防空洞和防御工事是最好躲避炮击的方法。
当然这种炮弹也不算啥,毕竟如今的我们也有了这种炮弹,据说炮弹打过去,离地面两米就能爆炸。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那所有炮弹都改成这样的不就行了吗?
其实不然,这不是什么黑科技,这一招鲜走遍天下的,这种炮弹要是遇到完善的工事,那也是没辙。
你冷不丁抽冷门用一下还成,用多了,啥都是有解的。
所以如今,躲避炮弹的方面,卧倒依然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生存手段,在步兵的训练中,卧倒那绝对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训练科目。
小编是没有当过兵,只是听过一些,看过一些,当然不是亲眼看到的,只是搁着一个屏幕。
但搁着屏幕依然能听到,士兵训练时候,卧倒时的那种啪啪声。
毕竟卧倒针对的不仅仅是炮弹,很多作战过程都会用到,比如突然遭遇袭击,进行卧倒还击等,这个战术动作他是步兵能够生存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保障动作。
当然也有人说,如今的战争还能看到步兵吗?
您这话说的就不对了,不管战争如何的变化,高科技的如何应用,但归根到底打到最后的,还是人和人自己的战斗的,步兵作为一种古老的兵种,只会变的更加重要。
至于我们看到的美国人如今的现代化作战,只能说他们的对手太小了,显得步兵成了最后守卫打扫战场的部队。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