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游戏大厅,北京的雍和宫最早是做什么的?
北京雍和宫是一个藏传佛教的寺院。是全国达官贵人来北京的打卡之地。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其事务,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
每年的初一、十五来这里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据传说,求官求财很灵验。
六盘水为什么叫六盘水?
您好谢邀!六盘水是贵州省地级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
六盘水在春秋时期,为牂牁国地,战国时期为夜郎国地,秦统一中国后,属马郡汉阳县地。民国时期,置水城县、盘县、郎岱昙。解放初期建制未变。1964年,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国家计委和煤炭工业部经过调查对比,决定在贵州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技、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这个组合性的专名由此而得。接着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后改特区)作为煤炭基地相继成立。
截截止2019年,六盘水市共发现各类文物183处,其中旧石器遗址在数量上(7处)和考古学价值上都居全省首位,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如盘县大洞古人类遗址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旧石器遗址之一。在明代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盘县普安州文庙完整保留了宋代“柱升起”工艺和重斗拱的建筑风格。清代建筑既保留了中原传统,又创造性地吸收了地方民族文化,颇具特色。其中六枝栏龙彝文石刻最为珍贵。六盘水市各类文物被国务院和省、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8处,建有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玉舍国家森林公园是六盘水市第一个国家AAAA级风景区,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森林公园。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有什么历史影响或意义?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脆弱的游牧经济不足以支撑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的大一统帝国,蒙古贵族对成吉思汗直系后裔黄金家族的离心倾向开始日渐增长。公元1388年四月明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之战中俘获蒙古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马驼牛羊十五万多头以及大量印章、图书、兵器、车辆。
捕鱼儿海之战的失败使黄金家族在蒙古贵族们面前彻底颜面尽失,很快蒙古各部逐渐宣布脱离黄金家族的大元政权而独立,蒙古草原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在蒙古各部的割据混战过程中各部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先是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两股主要势力,到了明末清初蒙古草原各部大体形成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三部分。
主要生活在如今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部族称为漠南蒙古,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北地区的蒙古族称为漠西卫拉特蒙古,而生活在如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族则称为漠北喀尔喀蒙古。这其中漠西卫拉特蒙古主要是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和一些小部落共同组成。长期以来和硕特部始终作为卫拉特联盟的盟主存在,然而进入17世纪以后准噶尔部在首领哈喇忽剌的领导下日渐强盛起来。
明清易代之时漠西卫拉特蒙古内部也正发生剧烈的变化:日渐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向西压迫土尔扈特部,从而迫使其迁徙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又向东夺取了杜尔伯特部的领地。1634年准噶尔部的首领哈喇忽剌去世,其子巴图尔珲台吉继任首领。巴图尔珲台吉是准噶尔部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代雄主:继位当年他就出动两千余人攻击在亚梅什湖开发盐业的俄国人并主动进攻秋明要塞。
1638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博克塞里(今博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建成自己的城;1640年巴图尔珲台吉制定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1648年巴图尔珲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巴图尔珲台吉尽管身为准噶尔部历史上的一代雄主,但这时的他毕竟只是漠西卫拉特蒙古的部族之一,此时的准噶尔部面对长期作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巴图尔珲台吉继位十年之后闯王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接着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剿灭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巴图尔珲台吉面对新兴的大清帝国不得不极为明智地选择向清朝显示自己的恭顺姿态:顺治三年(1646)包括准噶尔在内的卫拉特各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1653年巴图尔珲台吉去世,第五子僧格继任准噶尔部首领。
然而僧格的兄弟们却并不服从于他,此后僧格和自己的兄弟们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内战才将反对势力暂时平息下去。然而到了1671年僧格的两个哥哥——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了僧格。巴图尔珲台吉的夫人尤姆阿噶斯哈敦派人前往西藏劝正在西藏跟随五世达赖学佛的儿子噶尔丹还俗归乡,噶尔丹的还俗之请得到了五世达赖和达赖的管家桑结嘉措的支持,五世达赖喇嘛还特意赐予噶尔丹"博硕克图"的称号。
1676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尔乌巴什,至此在准噶尔部内部再无人能与噶尔丹争锋。次年正月二十日噶尔丹击败身为卫拉特盟主的和硕特部,昔日松散的卫拉特联盟被噶尔丹变成了事实上的准噶尔汗国。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噶尔丹领兵3万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已伸展至甘州(今甘肃张掖)一带。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达80余年之久。
噶尔丹在成功迫使哈萨克汗国臣服、乌兹别克汗国称臣进贡后得以称雄西域,与此同时噶尔丹还频频展开对沙俄的外交活动。噶尔丹在位时期准噶尔由天山以北的一个卫拉特部落同时向南疆、中亚、青海、西藏、内蒙古、外蒙古等地扩张。这时的北亚已形成了大清帝国、准噶尔汗国和沙皇俄国三足鼎立互动的局面。即使在噶尔丹的死后准噶尔部也并未被平定。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对准噶尔汗国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打击,直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才成功攻克伊犁并俘获准噶尔大汗绰罗斯·达瓦齐。此后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一度举兵叛乱,但于1757年被清军平定,至此准噶尔汗国彻底灭亡。清代前期为什么会用三代人的时间对准噶尔汗国进行持续打击呢?准噶尔汗国被平定究竟有何历史影响呢?
准噶尔汗国希望效仿成吉思汗统一整个蒙古,而这恰恰正是清朝无论如何无法容忍的。清朝的立国之策就是“满蒙一家"。1593年蒙古科尔沁部明安和喀尔喀部劳萨与努尔哈赤遣使通好,“自是蒙古诸贝勒通使不绝”。1619年明朝大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惨败于后金的现实使明朝和蒙古这对宿敌看到了新兴的后金的力量,于是作为当时的漠南蒙古诸部名义上的宗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随即邀约了喀尔喀五部配合明朝协防铁岭。
然而由蒙古和明朝组成的联军却在女真人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天命九年(1624年)科尔沁部成为蒙古诸部中率先臣属于后金者。次年林丹汗发兵讨伐科尔沁部,努尔哈赤命莽古尔泰、皇太极等前往救援,林丹汗被迫退兵。天命十一年(1626年)后金征巴林部、扎鲁特部,掠其人口、牲畜而归。这一时期后金对蒙古诸部采取政治安抚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策略。
后金与归附自己的蒙古部落进行会盟、联姻,而集中主要精力打击身为漠南蒙古各部盟主的察哈尔部。后来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姑姑哲哲皇后以及姐姐宸妃海兰珠都是在这时嫁入后金宫廷的。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讨伐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统一漠南蒙古诸部并获得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帝并兼任蒙古大汗,同时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
清朝统治者所要构建的实际上是一个涵盖满、蒙、汉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清军甚至组建了蒙古八旗,借助蒙古各部的力量制衡中原汉人以维持自身统治。清朝皇帝接受蒙古和满人贵族的共同朝拜。有清一代皇族之女嫁给蒙古王爷、皇子皇孙迎娶蒙古王公的女儿这样的事就从未间断过。从皇太极起清朝的历代皇帝都有一个蒙古汗号:皇太极叫博格达彻辰汗、顺治叫额耶尔札萨克汗、康熙叫恩赫阿木古朗汗......
清朝所谓的“满蒙一家”并非单纯对蒙古诸部执行亲善政策,而是对归附于己的蒙古各部执行亲善政策,而对诸如准噶尔部这种不愿与清王朝成为一家的部族就是冷酷无情的打击了。简单理解就是清朝统治者向蒙古诸部喊话声称“满蒙一家”,结果准噶尔来了一句“谁跟你一家?”于是清朝统治者立刻回复道:“你要不愿意跟我一家,我就把你打成一家”。整个有清一代始终坚持对蒙古诸部实行顺者安抚、逆者讨伐的既定政策。
事实上准噶尔汗国的野心还不只在于统一蒙古:同时向南疆、中亚、青海、西藏、内蒙古、外蒙古等地扩张的准噶尔汗国实际上成为了清王朝在西部地区的一大劲敌。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起噶尔丹就在追击和硕特部的过程中进入过青海。噶尔丹早年在西藏学佛期间曾与五世达赖喇嘛的管家桑结嘉措关系密切。如果任由噶尔丹吞并青藏高原,那么大清的西部疆界将完全暴露在准噶尔汗国的威胁之下。
噶尔丹死后准噶尔汗国的新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派兵袭击哈密北境五寨,两年后他又派遣台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军从伊犁河谷出发,经过和田,攻占拉萨,杀拉藏汗,在卫藏建立统治。考虑到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将使准噶尔汗国在面临清军时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准噶尔汗国的扩张实际上已对清王朝西部地区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事实上清朝的版图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在与准噶尔汗国的战斗中逐渐形成的。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被征服的漠南蒙古诸部一直与清皇室保持着联姻关系,同时漠南蒙古诸部也被纳入了清朝盟旗制度管辖之下。这时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西蒙古(漠西卫拉特蒙古)名义上也臣服于清王朝,可实际上并没真正归顺入疆。当时的外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主要分为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和车臣汗部这三大部落。
尽管这三大部落同属漠北喀尔喀蒙古,不过彼此之间也是战乱不断。漠北喀尔喀蒙古比起漠南蒙古诸部距离北京城更远且毗邻俄罗斯边界。这种独特的地缘区位使其同时受到漠南蒙古、准噶尔部、西藏格鲁派以及俄罗斯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清王朝对其的控制力度始终不及漠南诸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北喀尔喀蒙古在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威胁下归附清朝。
两年后康熙率兵十万御驾亲征噶尔丹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与外蒙古诸部进行会盟。外蒙古诸部在准噶尔部和东进的俄罗斯势力的双重压力下也希望得到清王朝的保护。康熙与外蒙古王公在多伦会盟后取“江河入海和万宗归一”之意在当地建立“汇宗寺”。从此外蒙古通过条约的形式正式纳入清王朝的版图。1720年清军入藏驱逐了准噶尔军队,至此清王朝在西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到了乾隆年间随着准噶尔汗国被彻底平定使得自唐朝后期以来丢失近千年之久的天山南北区域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此时清朝的疆域达到了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最大值。乾隆因此地为清朝新得疆土故命名为新疆。1759年清朝又平定天山以南的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叛乱,从此完全确立了清朝对新疆的稳固统治。清代对新疆的统治比起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更为稳固。
准噶尔汗国全盛时期的面积达到七百万平方公里。这时的准噶尔汗国足以与清帝国、沙皇俄国、法国、西班牙、荷兰、奥斯曼帝国、波斯、莫卧儿帝国等国共同跻身当时全球最强的十大帝国行列。1683年葛尔丹派往伊尔库茨克的代表团向沙俄表示:在俄国与清朝在黑龙江的冲突中支持沙俄。以此为标志开启了准俄联合抗清的历史序幕。在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后葛尔丹还曾一度放言“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助战”。
清王朝为拆散准噶尔和俄罗斯的联盟不得不对俄国做出重大让步:康熙年间的《尼布楚条约》、雍正年间的《恰克图条约》都在相当程度上对沙俄予以迁就。1754年至1763年英国、法国、西班牙、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等欧洲列强在欧洲本土、北美洲、中美洲、西非、印度等地爆发了一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战争。俄国在参与欧洲争霸时又在远东煽动准噶尔汗王达瓦齐对清朝用兵。
中国的地形整体上呈西高东低之势。晚清时期左宗棠曾对中国的山川地理形式分析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准噶尔汗国被平定恰恰使清朝在新疆、西藏等地的统治稳固起来。
准噶尔汗国被平定后其故地实际上成为了清帝国与沙皇俄国之间的战略缓冲区。随着准噶尔汗国的被平定使清朝得以形成这样一种国防经济布局:由于牢牢掌握着新疆、西藏等地的统治权使清朝不仅获得了广阔的战略纵深,而且还拥有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地利优势。从此西部地区成为巩卫国防的屏障。正由于这道屏障的存在使位于腹地的中原、江南得以安心发展经济建设。
四川的寺庙?
1、绒戈寺。
坐落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的绒戈寺,建于公元795年,原为格萨尔王宫殿,又名"东方茶城",后由格萨尔王妃珠牡王后和大成就者白玛绒多扎改建为寺庙。藏语中的"绒"为城堡或宫殿,"戈"为头或首。
2、协庆寺。
协庆寺位于海拔四千多米的四川康藏德格县内,是密宗宁玛派(红教)六大道场之一(六大道场: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朵康的协庆寺、竹庆寺、噶陀寺、白玉寺)。
全称"协庆丹尼达吉林寺 ",协庆寺约在1731年建成,协庆寺现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竹庆乡,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显密经论并举,是注重宁玛派大圆满法实修的道场之一,至今法脉传承从未间断,该寺迄今为止,已有众多大圆满成就者。
3、扎西寺。
扎西寺(吉祥寺),据历史记载是由第八世都穆曲杰扎西蔚色仁波切于1507年所创建,隶属当卡寺。因时事变故,寺址曾几经迁移,最后迁至今结古镇东风村下加贡。
4、嘎拖寺。
位于白玉县境内河坡区白龙沟的多尼山山腰,距县城以北51公里,毗邻德格,是我国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六大寺院之一。在这六大寺院中,以敏竹林寺与嘎拖寺最著名。它由藏历第三胜生宁玛派高僧嘎。
当巴德西于1159年创建,全称"嘎拖多吉顶寺"。"嘎拖"为藏语译音,意为"嘎上面";"多吉顶"意为"金刚座"。传说寺址上有一巨石,石上天然造就一藏文"嘎"字,故名嘎拖;又因传说该地受莲花生大师3次开光,八尊莲师在这儿修行,其加持力与印度金刚座同,故名金刚座。因是康区的第一座寺庙,又被誉为康区佛教的发祥中心。
5、白玉寺。
白玉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城西南的白玉山,为康藏地区三个最大的宁玛派喇嘛庙之一(另两个是白玉县的甘拖寺和德格县的竹庆寺)。为德格土司供养的五大家庙之一。其金顶是按照宗教里坛城的模样修建的。
6、甘孜寺。
甘孜寺坐落在甘孜县城边的山坡上,建筑风格属藏、汉结合。寺庙系格鲁派,已经有三百三十九年历史,文革时被毁,八零年前后重建。
7、大金寺。
大金寺,藏语意为兴旺发达吉祥洲,简称为"兴旺寺"之意。属格鲁派,大殿造型仿拉萨大昭寺,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一底三楼。
天津为什么叫天津?
天津和北京、上海、重庆同为我国的四大直辖市。天津在成为直辖市以前属于河北省管辖,然而天津的方言口音却与安徽固镇一带的方言较为相似。明明地处北方的天津为什么会与位于南方的安徽在口音上接近呢?事实上天津的方言口音在北方地区确实是一个特例:天津话与周边地区的方言口音都不同(只有沧州某些地区的口音受到天津的反向影响)。天津因此被视为中国北方方言区中的一个孤岛。
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和天津的历史有关。如今天津所在的这片区域在历史上一度曾被海洋覆盖。大约距今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泥沙作用下这片土地才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历史上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大约3000年前黄河在如今的宁河区附近入海,西汉时期黄河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期黄河在天津南郊入海。金国统治时期黄河夺淮入海后天津的海岸线才逐渐固定下来。
正因为天津在历史上经历了如此复杂的地理变迁,所以天津的城市形成发展是相对比较晚的。早在商周时期如今的天津市境内就已出现了早期的人类活动痕迹,然而在此后两千余年间当地始终没能形成过较大规模的城镇。直到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以后才使得位于运河北部、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渐显要。唐朝中叶以后天津逐渐发展成为南方粮食、丝绸北运的水陆码头。
大运河与“五河尾闾”(今海河)在如今天津市区三岔河口交汇。天津因此以“三会海口”名于史册。如果说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是天津城市发展史最初的起点,那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则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史上新的篇章。朱棣迁都北京为什么会对天津的城市发展产生影响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朱棣迁都的大环境大背景。其实早在朱棣的父亲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已在认真考虑迁都事宜了。
当初元末群雄并起之时朱元璋从自己的老家淮西一步步发展壮大。南京附近的州县是朱元璋取天下的基本盘,因此在当时以南京作为挥师北伐的后方基地不失为明智之举。然而当公元1368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驱逐了元顺帝后南京就不再适合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都城了——在此之前南京还从没成为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定都于此的都是偏安江南的短命王朝。
定都南京其实就适合于像东吴、东晋、南唐这种割据政权。只要是一个大一统王朝都不敢把都城建在江南,因为这对北方边防而言几乎意味着毁灭性的灾难。如果一个大一统王朝将都城定在南京就意味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将完全集中在以南京为核心的江南地区,那么北方地区的国防体系和经济水平就将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凋敝的状态。朱元璋在世时就看到了这点,所以他很早就在考虑迁都的事。
不过在朱元璋的迁都备选名单中并不包括北京。在1368年以前北京已由辽、金、元三个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了四百余年,所以北京在朱元璋及其政治班底看来就是一块高度胡化的土地。朱元璋理想中的都城是长安、洛阳,因为他也希望将自己的大明王朝建设成比肩汉唐的盛世。然而当他派人实地考察了长安、洛阳的情况后发现:在经过一次次的战乱后残破的长安、洛阳已不再适合作为一个大国的都城。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朱元璋留在了南京,但这终究不过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之后重新开始考虑迁都北方的事宜。这时早已残破的长安、洛阳已不再适合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而位于长城沿线的北京这时的战略地位正日益凸显起来: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过渡地带的北京正是明朝与北方蒙古部落反复拉锯较量的前沿地带。
朱棣出于”天子守国门“的理念决定迁都于北京这个当时的边防重镇。朱棣迁都北京后带动了北京和江南地区之间的漕运。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几次大的变乱导致大量黄河流域的士族百姓纷纷南迁。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建设之后到隋朝统一南北时中国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南方。南宋以后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
到了明代朝廷的赋税钱粮已主要来自于江南地区。朱棣迁都北京后京城官民生活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主要由江南地区供应。因此明朝人自己曾总结道:拱卫京师有两大生命线是绝不能动摇的——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防线和江南粮草赋税北运的漕运线。天津在地理位置上距离京城很近,同时又是运河、海河、渤海的交汇之处,所以水路交通极为发达的天津势必会成为拱卫京师的要地。
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朱棣下令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筑城设卫。朱棣下令修筑的这座新城被命名为“天津卫”。“津”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是渡口的意思,而所谓“天津”就是“天子渡口”的含义。由此可见朱棣当时对天津城的重视程度。后来朱棣又在天津卫附近增设了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到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
雍正三年(1725年)天津卫升级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天津州又升为天津府。今天的天津最早正是由明清时期的天津卫演变而来。在朱棣于1404年设天津卫之前当地其实是比较荒凉的。朱棣为了拱卫京师就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迁徙了大量移民充实到京畿地区。这波移民潮波及到北京以及周边的天津等地,不过天津在当时北京周边地区中是一个特例。
我刚才提到当时迁移到京城周边地区的主要是来自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北方移民,可当时迁移到天津的移民中安徽人其实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和北京周边的其他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被誉为“天子渡口”的天津势必要由天子亲兵负责拱卫。朱元璋是安徽人,所以朱棣的祖籍地是在安徽,而且朱棣在北上时也曾在安徽宿州一带招过兵。据说当时跟随朱棣北上的十万宿州兵就被安置在了天津卫。
这十万宿州兵在当时还很荒凉的天津卫就构成了最早的人口基础,所以他们的方言也奠定了天津话最早的基础。后来也不断有来自其他地区的移民涌入天津:郭德纲家族是从山西汾阳过来的,马三立家族是从甘肃过来的。可这些北方移民都是零零碎碎的进入天津的,所以他们只能入乡随俗跟着原来的安徽移民说起了同样的口音。当然随着这些北方移民的涌入到底还是使天津话出现了一些改变。
时至今日天津话仍和安徽固镇一带的方言比较接近,不过接近相似并不等于就完全一模一样。天津话之所以是天津话当然还是与安徽话有区别的:天津话的调门比较高,而安徽话则相对比较平。1860年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驻天津。1870年11月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后将所有洋务海防事宜归属于直隶总督管辖,设在天津的原三口通商大臣衙署改为直隶行馆。
从此直隶总督在每年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冬令封河之后再返回省城保定办公。如果在天津期间遇到紧急要件也不必拘泥于封河回省的定制。这样朝廷就明确了直隶总督由保定、天津轮住制度。直隶省(后来的河北省)就此形成了保定、天津两大行政中心并立的格局。随着海防洋务工作在晚清时期变得日益重要也使天津的政治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作为直隶省城的保定。
清末时期天津已成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驻地,也成为了李鸿章、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民国时期直隶省会仍设于天津。1928年7月直隶省改称河北省以后省会仍设天津,同年10月河北省会由天津迁往北平(今北京)。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同年11月河北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后天津又由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1935年6月河北省会由天津迁至保定后天津又改为直辖市。1937年7月30日天津沦陷于侵华日军的铁蹄之下。1945年国民政府在日本投降后仍以天津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天津被定为中央直辖市。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1966年5月河北省会由天津再度迁回保定。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