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笨猫识字,宝宝多大饮食可以加盐?
关于吃盐的话题,妈妈和奶奶永远聊不到一块儿去。妈妈说:“专家说了,吃盐对宝宝的肾脏、心脏都不好,不能给宝宝吃盐。”奶奶会反驳说:“什么破砖家,听他鬼扯。小孩子怎么能不吃盐呢?不吃盐腿脚没力气,饭菜淡了吧唧的,孩子饭都不好好吃了。”
关于吃盐的问题,糕妈以前也写过,但还是有很多妈妈不太了解(and缺乏和老人家辩论的武器)。糕妈就参考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再给大家聊一聊宝宝吃盐的话题。
不同年龄的宝宝,究竟能吃多少盐?
根据2016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不同年龄宝宝每日钠的适宜摄入量如下:
注:1g钠=2.5g食盐。要想把钠折算成对应的盐,只须在钠含量后面乘以2.5。
不同年龄的宝宝都需要摄入钠元素,但是补钠可不等于吃盐哦。因为除了食盐,还有很多天然食物都能提供充足的钠。
1岁以前都不用加盐
0-6个月的宝宝以喝母乳或配方奶为主。由于母乳已经可以满足宝宝对钠的需求,配方奶的钠含量比母乳更高,所以宝宝只要喝饱奶就万事OK啦(好怀念那段不用操心早午晚饭的幸福时光啊)。
7-12个月的宝宝终于可以添加辅食啦。虽然现在宝宝对钠的需求比之前高出了一倍,但小家伙的美食版图也在迅速扩张。所以妈妈们在制作辅食时,同样不需要额外给宝贝添加盐、糖等调味品。只要饮食均衡,宝宝完全可以从母乳、配方奶,以及其他天然食物中获得充足的钠(主要是动物性食物)。比如1个鸡蛋含钠71mg,100g新鲜瘦猪肉含钠65mg,100g新鲜海虾含钠119mg。
而且这个阶段是宝宝口味形成的关键时期。制作辅食时不添加盐、糖以及各种刺激性的调味品,不仅能让宝宝品尝到食物的原汁原味,做个小小美食家,还能帮助他从小养成清淡的口味,降低儿童期、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
1岁以后可以少量加盐,前提是要控制“隐形盐”的摄入
“宝宝终于满1岁了,可以吃盐吗?”不是绝对不行,但在加盐之前,妈妈们得先搞清楚这几个问题!
首先,你得知道1克盐究竟有多少
理论上,1-3岁的宝宝每天可摄入1.8克盐。但对大多数妈妈来说,这个数字太抽象了。1克盐究竟有多少呢?一定比你想象的要少的多的多。按体积的话,大概只有1粒黄豆(泡过的)或者2粒豌豆那么点儿。如果用宝宝吃饭的小勺子来量,也就只有浅浅的小半勺。
下图是1克盐和一元硬币的对比图,厚度和直径都比较接近。
容量1ml的普通量勺称出的盐大约有1.2克。
如果家里有厨房秤,妈妈们也可以一次量出一周或一个月的盐量,放在宝宝专用的调味罐里。每次做饭都从这个罐子里取盐,也能比较好地控制盐的摄入量。不过量取的时候一定要打个折哦,因为很多常见食物都已包含了大量的“隐形盐”。
宝宝到底吃下了多少“隐形盐”
为啥糕妈一直建议,3岁以下幼儿都要尽量少吃甚至可以不吃盐呢?那是因为很多食物都私藏了大量盐分,让宝宝在不知不觉中就把钠给超额补足了。
下面给大家列了一张高钠食物表,来源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及糕妈逛了一下午的超市和淘宝后的吐血整理。结果真的是把我自己都惊呆了。妈妈们赶紧来看看,平日里宝宝(还有咱自己)都吃下了多少“隐形盐”。
基本上含钠量高得吓人的都是调味品和腌渍类食品,但像梅肉这种能把人吓尿的,也是没sei了(合着这些年我们吃的不是零食,而是盐啊)。关于“隐形盐”的坑,糕妈还想说几句。
1. 海产品(尤其是干货)、汤羹(一碗接一碗,喝下去的都是盐)的含钠量都不低,给宝宝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控制量。
2. 很多没有咸味,甚至吃起来甜甜的食物一定要小心,比如面包、饼干、肉脯、肉松、各种红烧菜等。
3. 味精、鸡精、酱油等调味料都是“隐形盐”的重灾区,千万别不把它们当盐使。
4. 别迷信“儿童酱油、儿童肉松、儿童泡面”,有些儿童食品的含钠量比成人食品还高呢。
5. 学会看外包装上的营养标签。钠含量那一栏NRV(营养素参考数值)超过30%的都要提高警惕。记得要把钠含量换算成每100g食物的含量哦。
不会看标签的亲可以戳这里看糕妈的视频讲解哦。
完全不加盐,会不会缺碘呢
“既然盐吃多了不好,那完全不吃盐行不行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是,宝宝1岁前,可以通过母乳获取足够的碘。当然,奶牛妈妈自己首先要摄取充足的碘,宝宝半岁后也可以从辅食中补充碘。1岁以后,宝宝开始尝试家庭食物,也会摄入少量的含碘盐来补充碘。
所以宝宝1岁后,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吃含碘食物(海带、紫菜、贻贝),少量摄入碘盐,并且严格控制“隐形盐”的摄入,这样就限盐补碘两不误啦。
今天给妈妈们细细讲了宝宝吃盐这件事。简单总结一下就是1岁前不加盐,1岁后可以少量加碘盐(不加盐也是可以的),多吃含碘食物,另外千万千万小心,别掉进“隐形盐”的陷阱里。
六岁的孩子喜欢在墙上乱涂乱画?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发现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爱在白墙上画画。有时候新装修的房子,孩子一乱涂乱画,父母又要花时间和金钱进行清理。每次面对“熊孩子”的行为,很多父母生气,但又害怕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可让不少父母为之发愁。
邻居家的杰克就是这样一位活泼开朗的孩子。他经常在家中感到无所适从,于是面对洁白的墙面打起了鬼主意。只见轻车熟路地从爸爸的画室中搬来了一桶一桶的颜料,拿起丢弃在角落的刷子就开始肆无忌惮的在白墙上创作起来,只见墙上有红色,有绿色,有红色,没有形状,完全就是杰克一时兴起,找不出任何的美感,但只有杰克本人,仿佛沉浸在自己创作的大作中。
聪明妈妈怎么做?
不一会儿杰克的妈妈来房间打扫卫生,看到了眼前的这一幕,但没想到杰克的妈妈并没有生气,反而问杰克:“你在做什么呢?”杰克开心的说到:“妈妈,我在创作,瞧,这是草地,这是太阳,这是人们开心的笑脸…….”虽然妈妈从面前的涂鸦墙上完全看不出杰克所说的场景,但依然开心的说道:“杰克真棒,妈妈跟你一起玩好吗?”于是母子两个人就一起合作创作,接着母亲又让孩子跟她一起拍照留念,并合作将墙面清理干净。
孩子为什么对墙壁情有独钟?
1、 墙壁由于面积大,适合孩子用各种姿势作画
由于白墙面积大,孩子的想法就会天马行空,不受限制,想画多大,多少都没有关系。在加在孩子可以用各种姿势作画,例如倚靠在墙面上,或者坐在地上,站着,各种孩子喜欢的姿势都可以用,如此自由的选择姿势,孩子自然乐意在白墙上画画而不是纸张上。
2、孩子萌芽的各种潜能和探索之心
在孩子1-3岁时,其实对周边的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忍不住会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因此,这时孩子的画是没有章法可言的,但又是抽象且充满童趣的,不会局限在思维的条条框框中,拥有充足的想象力。虽然墙壁上都是不规则的形状以及乱七八糟,歪歪扭扭的线条,但是这正代表孩子正在学会认识和思考世界,是身心都在不断成长的标志。
家长该不该制止
那么,面对孩子爱在白墙上乱涂乱画的举动,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不用花时间和精力,以及金钱去修复呢?
首先,孩子涂鸦也别想着如何制止。很多父母因为害怕孩子把墙壁弄脏,自己还要花时间打理,因此干脆制止孩子的涂鸦行为。其实这样就是直截了当的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想法,或者加入到孩子的行列里与孩子一起玩耍。
其次,家长可以拍照,录制视频和购买一些专门清除墙壁涂鸦的清洁产品。其实孩子无论怎样乱涂乱画,在他的想法中,这都是创作,是值得被尊重的。因此,家长在跟孩子一起作画的时候应该试着换位思考,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在涂鸦结束后,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和拍照的方式,打印成画册或者照片,这样孩子以后长大了,看到先前的照片或者视频,也是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
紧接着,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用容易清除涂鸦的清洁产品一起清理墙面,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责任心,同时孩子的作品也被保留下来了,何乐而不为呢?
2、 及时表扬孩子的作品,懂得理解孩子
虽然孩子的世界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突然性,而家长们也有自己的审美观,因此很多父母在不认同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时,就会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这其实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孩子也是希望被认同和表扬的,家长们可要尝试理解,多鼓励孩子进行不一样的尝试,甚至将孩子的涂鸦作品保存起来,用画框保存,挂在醒目的位置,孩子受到鼓舞,也会变得更有自信。
3、 不要纠正孩子的画画行为或者随意评判孩子的画
很多父母出于好心或者教育孩子的初衷,想让孩子变得更完美,因此,对于孩子的涂鸦作品进行纠正和评判,认为应该怎么画才能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这其实会让孩子失去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不管孩子作画的行为有什么不妥,父母也应该学会放手,给予孩子自己的空间和自由,让孩子自己去找寻和探索,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孩子处于涂鸦期,家长不应该急着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不对,也不应该批评和指责。其实通过上述说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等到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意识时,再慢慢引导孩子合理的规范行为,相信孩子就不会再在白墙上涂鸦了。那么当你们的孩子在白墙上画画时,各位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宝宝的识字经验,我家孩子3岁开始我就和他一起看书,但不会动的书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欢,后来我开始寻找动画类的教育材料,前后使用过多款早教类的应用,普遍存在广告频繁、在未知孩子学习效果的时候就开始收费,直到我发现了【猫小帅识字】应用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
四年级孩子记不住生字词该怎么办?
下面是本人学英语记单词采用的方法,《生词重复记忆法》,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帮助。
什么是记忆?记忆就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寄存时间0.25-2秒钟。(2)短时记忆保持1分钟以内。(3)长时记忆,储存时间在1分钟以上及至人的一生。
根据记忆分识记,保持,再认识和回忆的规律作者采用下例方法分阶段记忆单词:
1:把课文单词(生词)以十个每一组,抄到一张卡片上,记住单词不能太多,不要怕麻烦。
每一次使用5张卡片。
2:再以5个单词为一组。
3:第一次把第一组第一个单词字母组合记三遍,如有条件采用听,读,写操作。
4:第一组的第2个单词三遍,回到第一个单词记忆一次。
5:第一组第三个单词三遍,回到第二个单词记忆一次。
6:不断重复上叙内容到第5个单词,然后从第1个到第5个记忆一遍。
7:第2组的记忆和上叙相同。
8:第2组完毕后,把现两组单词从头到记忆一遍。
9:自己不看卡片,回忆试看一下,能记住多少单词。
10:换下张单词卡。
注意:必须发音记忆,否则就是哑吧外语。
举例说明:
channel 海峡
strong 强壮
第一组 train 培养
anxiously 焦急
intend 打算
student 学生
sun 太阳
第二组 stadium 运动场
design 设计
except 除------之外
(1)记忆channel 3遍
(2)记忆strong 3遍 channel 1遍
(3)记忆 train 3遍 strong 1遍
(4)记忆 anxiously 3遍 train 1遍
(5)记忆 intend 3遍 anxiously 1遍
(6)从 channel-----intend 全部记忆一遍。
(7)第二组方法同上。
(8)把channel-----intend全部记忆一次。
(9)采用回忆或只看中文的方法试一下能记住多少单词。
(10) 再把不能记忆的单词进行第二次记忆,但只能两遍,不管是否记住换另一张卡片,因大脑不断重复老内容就会失去新鲜感,对大脑神经系统刺激下降,使人感到枯燥无味,效率下降,留到下次组中仍有strong、 intend.、Stadium、 Except没有记忆,再记两遍即可。
怎么教育幼儿识字?
渐的孩子到了该认识数字的年龄了,老师说让家长在家里教给孩子认数字,但是孩子就是不认真学,心里很着急,都说是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那么究竟应该要如何教给孩子学数字呢?
方法/步骤
1.
轿厢电梯无疑是一个教给孩子认识数字的好地方,尤其是我们经常去的楼层,几乎不用教,孩子自己就能够学会,看着不断变化的数字,教给孩子,这是一种很方便实用的方法。
2.
小积木有大用处,现在有一种积木上面都印有数字,可以将其放到家里,然后和孩子随便摸,摸到一个之后就说出上面的数字,如果说对了有奖励。
3.
象形记忆法,比如数字1像铅笔、数字2像鸭子等等,可以通过形状来让孩子记住数字。
4.
让宝宝在大街上或者其他地方去认车牌号,小广告上的手机号都可以让孩子去认。这种方法趣味性很强。
5.
墙贴画,买一张写有数字的画让孩子来认上面的数字,可以将其贴到孩子可以看到的地方,不要一次教很多,慢慢的来,让孩子每天多学一个数字,一个月还可以学到30呢。
6.
数字迈步游戏,可以将几个数字写成字条,随意去抽,抽到了几,就迈几步,这样可以督促孩子去学习数字,寓教于乐。
注意事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多想一些好的方法来教孩子认数字。
三岁的孩子太叛逆怎么办?
您好,我是彭华勇,家庭教育讲师,心理咨询师,从事教育问题咨询和心理咨询,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你说的太叛逆,其实是孩子自主发展的一个过程,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个叛逆期,
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叛逆会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
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找出叛逆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现,更好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
如果我们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能针对孩子的不同问题和矛盾,找到恰当的方法去帮助孩子理性应对,就可以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在经历叛逆期时,很奇怪,不可理喻,家长怎么做都没用,拿孩子一点办法没有。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告诉孩子“我需要帮助”
当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郑重告诉孩子一遍或者两遍就够了。如果他们仍在自顾自地做着手里事,或者在专注于玩儿时,请不要再说第三遍了,如果你这样做了,就等于白白浪费你的感情。因为孩子压根就没听你说啥,更没有去执行的意愿。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话,就等是废话了。面对充耳不闻的孩子,请家长冷静地走到孩子身边,不妨蹲下来,静静地看着孩子,这时你会发现专注于手里事情的孩子,会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你的身上。抬起头望着你,这时做为家长,当能和孩子进行目光交流,表情交流时,意味着你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的时候了。这里要提醒家长一点:尽可能不要用命令的话语,而是用请求帮助的口吻。因为对于这么大的宝宝来说,非常愿意帮助人,甚至他会毫不推辞地愿意接受你的请求。但如果你命令孩子“你马上去干某某事”时,孩子可能会反驳“凭什么是我去,为什么不是你去?”,呵呵,一句话,便会让你哭笑不得。
方法二:制定家庭规则,少去唠叨说废话
很多家长忽略制定家庭规则这点,这对于引导孩子遵守家庭教育秩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非常不利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关注规矩,让孩子清楚,规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给你小孩子一个人用的。当我们的父母都来做遵守规矩的模范时,孩子便也习惯于遵守了。
对于处于游戏状态下的亲子沟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听,越追越不老老实实吃饭的宝宝们,请家长们干脆还是不要做无谓的叮嘱了。比如对于吃饭,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饭前做好就餐规定:
必须认真吃饭,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还没有吃完,不好意思,我们就收拾碗筷了,没有饭吃,你就饿到下一顿吧。
具体每一个人情况不一样,欢迎私信我,欢迎佳威欣一零五七八零四一三四,一起探讨,一起交流。
当孩子真看到因为磨蹭而被收走眼前的碗筷时,下一次,他自然就有了经验和教训,不用多说,自然就会老实多了。如果孩子还拖拉,如法,几次后,孩子便自觉了。家长全然不用担心孩子会饿坏了,只要饭后不给零食,不去给孩子骄纵,好的饮食习惯很快就会养成的。在这里郑重提醒家长们:不要唠叨孩子,唠叨孩子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唠叨会让孩子抓不住重点,唠叨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用简洁的话,合适的语调,走到孩子身边,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诉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这就足够了。
方法三:巧妙运用注意力转移法应对孩子的单向思维
对待“第一反抗期”的宝宝们,家长无需急三火四地给他们讲道理,更用不着武力来制止孩子,只需要冷静一些,用注意力转移法,将孩子一心想做的事,想要的玩具,或者非要实现的想法给转移了,便可以让孩子顺着你的思路走了。
有时一些家长非要给孩子讲一番道理,来证明孩子是错的。这种方法不可取,对孩子来说,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成人语言并不会完全理解,这时对孩子讲道理,试想,正处于情绪里的孩子,哪能听得进去呢,相反家长会越讲心里火气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单向思维仅关注事本事,并不会一定要实现,只是想法罢了。比如:
有个三岁宝宝晚上要吃饼干,天已经黑,不方便去买,这时家长何不采用想像的方法来和宝宝“画饼充饥”呢,可以和宝宝一起想像,对我们要买一个大大的饼干,我们要买好多好多的饼干,我们要那种巧克力的饼干……
当和孩子一起展开丰富的想像时,过一会儿再看宝宝,基本上就会忘记买饼干这件事了,也不再闹着要饼干了,一切都在快乐的想像氛围中解决了。注意力转移法,家长要灵活运用,在宝宝们闹情绪的时候,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给自己一个寻找方法的间隙,同时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