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园异闻,推荐一本近期你觉得好看的书吧~?
话不多说,直接上书单。好不好的我没有办法评判,就按自己的喜欢。(排名不分先后)
1.《清明上河图密码》
2.《世纪三部曲》
3.《第七天》
4.《天蓝色的彼岸》
5.《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
6.《无人生还》
7.《人间失格》
8.《人生若只如初见》
9.《碟形世界》
10.《恋情的终结》
这次小公举对这些书就不做过多的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一看~小公举很乐意和大家交流心得哦~
华佗真得死的很冤吗?
曹操当年杀华佗真的是因为多疑吗?华佗死的冤不冤?
《三国志》评曰:"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管辂之术筮,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昔史迁著扁鹊、仓公、日者之传,所以广异闻而表奇事也。故存录云尔。"
三国的历史当中,除了谋臣武将的职业之外。同时还有另外一种,那便是医者大夫这个行当。古代的名人志士数不胜数,可是出名的大夫并不多见。前有神农尝百草,后有妙手回春之华佗。
华佗是三国时期有名的大夫,曾替关公刮骨疗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外科大夫。但就是这位神医,在纵横三国医场多年之后。在给曹操看病的过程中,遭到曹操的怀疑,下狱拷问导致死亡。一代神医,就这样草草落幕。
曹操本身患有头痛,面对神医的治疗,为何曹操会痛下杀手?细品过后才明白,曹操其实也有他自己的考虑。
《三国演义》中,华佗因为曹操疑心被杀华佗的死因,在演义中交代的是因为曹操罹患头风病,华佗本想为曹操做开颅手术,此时曹操的疑心病犯了,一怒之下将华佗下狱,然后拷打致死。其实如果按照这个情节走下去,不管是哪一位大夫,任谁提出开颅手术,曹操肯定会起疑心的。
古代的医术并不同于现代,即使现代的开颅手术,也都是风险最大的手术之一。更何况古代那种环境下进行手术,施救的对象还是权倾三国、以心机见长的曹操。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当时想要谋杀曹操的大有人在,开颅手术这种谋杀方式是曹操最不喜闻乐见的一种,曹操本身就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面对华佗关于打开脑袋的这番反常识反智的“疯话”,自然是信不过的。因为知人知面不知心,没有谁能靠得住,一个疯子医生的危害比一个普通疯子还要大得多,华佗的疯狂想法害了自己的性命。
华佗在正史当中,和演义中的角色反差很大《后汉书》当中有过关于华佗的记载: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
后汉书当中所描述的华佗,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正派。在性格方面有缺陷,虽然医术高超,可是在医风医德这方面做得很烂。这也怪不得华佗,在古代的医者行业中,医生的地位十分低下。巫医乐师百工之徒,君子不齿。古代当个医生,会被人所瞧不起,难免华佗会有些抱怨。
另外一点,华佗对于侍奉曹操并不怎么上心,中间请假回家,回家的借口是给自己的妻子看病。可华佗的这个假借口并不怎么高明,竟然被曹操发现了。曹操派人查看一番之后,直接将华佗下狱。更何况曹操本身就患有头风,华佗不能够积极配合曹操治疗。以曹操那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的性格,华佗的人生结局已经预定。
曹操得不到的,只能杀了在三国的争斗当中,医生虽然地位低下,可是治病救人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战场厮杀,负伤是在所难免的。既然华佗不愿意为曹操效力,如果华佗主动将曹操的敌人医好,那么给曹操所带来的损失可以说是极大的。
《后汉书》中记载:荀彧请曰"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操不从,竟杀之。
华佗在为关羽刮骨疗毒之后,关羽随之水淹樊城,威震华夏。曹操迫于关羽的威胁,都已经做好迁都的打算了。这一点对于曹操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说白了,就是这些神医惹出来的祸事。为了能够断绝后患,曹操的做法虽则相当毒辣,但也是人之常情。
在生死之间、曹操做出了权衡曹操请华佗前来医治自己的病情,自然是因为华佗的医术高超。在治病期间,华佗遽然提出做开颅手术,对于汉末的医疗水平,曹操的眼中肯定是不现实的。自己如果同意了这个手术,生死难料,可自己死了,华佗没事,自己侥幸没死,华佗反而还会声名鹊起,岂不是拿我当实验室小白鼠?
曹操一生当中杀过的人不计其数,有恃才傲物的,有居心不良的。这些都成为曹操的刀下亡魂,可曹操杀人,并不是说简单杀掉了,都有他心中的考量。就拿许攸和杨修来说,两个人都是有才之人,终究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道理就是曹操想要借此机会,来威慑那些杨修和许攸所代表的阵营势力,尽心为我服务,我可以好好相待,否则就是被杀的结局。
华佗会不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呢?华佗所属的阶层同样是士人阶层,敲山震虎是震慑别人最好的办法。
假如手术顺利得以实施、华佗能否帮助曹操把病看好不重要,反正是难逃一死的。这不仅是因为曹操的原因,还有华佗本身的不足,才最终导致了这种局面。无论是在演义和正史当中,华佗即使医术高超,出于政治者的长远考虑,有些人是不得不杀。
一个时代只能做一个时代的事,一个人想法太超前了也不好,不会有好下场,华佗之死,一点也不冤。
墨绿青苔三部曲观看顺序?
按迷离档案、诡域档案、异闻档案的顺序看比较好。
墨绿青苔代表作品:
1、《迷离档案》
《迷离档案》是课外书网站连载的推理侦探小说,作者是墨绿青苔。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凭借过人的心理推测寻找真相,发现惊天迷局的故事。
内容简介:一个精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心理咨询师,遇到离奇凶杀案件,每一个案件都仿佛与他相关,这是一场心理的博弈,离奇,诡异……最后,当走近真相才发现所有的一切包藏着一个惊天的谜局。

2、《诡域档案》
《诡域档案》是首发于3G书城的悬疑小说,它的作者是墨绿青苔。六年前侦察员、七局的副局长彭刚同志的相继离奇遇害和六年后几名侦察员相继失踪千丝万缕的故事。
作品简介:六年前华夏国国家安全部优秀的侦察员、七局的副局长彭刚同志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离奇遇害,当时和他在一起的同志亲眼见到他就象是被人勒住了脖子一般,双手挥舞着,挣扎着,然后滚到了地上,便断了气,任凭战友怎么拉扯、阻止都无济于事,六年后几名侦察员相继失踪,而他们正在调查的案子透着十分的诡异,而且与六年前的案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部领导责成第五局组建了一支名为“诡域”神秘调查组(五局九处),他们从侦察员的失踪案开始了对诡异领域发生的一系列案件的调查,诡异、恐怖、心理的博弈,智慧的比拼。
3、《异闻诡案录》
《异闻诡案录》为墨绿青苔作品,目前于小说阅读网连载中。
作品简介:草根侦探许可在那个纷乱的战争年代坚持维护法律的正义,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并与侵略者斗智斗勇,打击侵略者维护民族尊严的热血故事。
历史上有什么一直无解的问题?
您好,我是【生活来点心理学】,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需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以点下关注。
其实历史上有非常非常多的问题没有说清楚过,早先是因为没有文字记录,后来有大量纪录毁于战火,或是被刻意销毁,造成很多问题没有办法说的很清楚,甚至出现了诸多阴谋论,我就挑几个我记得比较清楚的问题说一下
1、夏是否存在,如何判定?尽管现在所有的课本都把夏作为奴隶制的开端,研究生考试中也将其作为标准观点,但事实上在考古学中即使没有否定,但也是在争议中,在不断地挖掘新的证据。大家的中学课本上可能提到过我国曾经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但事实上最终的报告没有通过验收,因此在有更多的考古发现之前这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2、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原型和历史真相是什么?作为西周灭亡,春秋战国开端的一个重大事件,“烽火戏诸侯”广泛流传的故事版本几乎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究竟是蛮族对中原王朝的入侵?还是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导致的贵族叛乱?目前好像并没有一个定论。
3、孔子是否佩剑?目前诸多孔子的雕像都有佩剑,但是真实的历史情况是怎样的呢?目前的答案倾向于是没有,但是并没有直接证据肯定和否定这一点。这一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是解决一个人的形象问题,更是对先秦时代不同层次的人的服饰礼仪问题的一次全面的追索。
4、诸子百家到底有多少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可以说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大事件。可惜无数的成果随着始皇焚书坑儒而灰飞烟灭。目前所说的百家无非就是指儒道法名墨兵阴阳小说杂家九家,而其中有多少先贤被掩盖,已经无从而知。因为如此还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今文古文之争。
5、徐福是不是日本历史上的神武天皇?徐福东渡为秦始皇求蓬莱仙药的故事,究竟是传说还是真实?后来的徐福是不是到达了日本?在国内和日本都有不同的声音。在现在的日本的许多地方,徐福都是被供奉的对象。毕竟徐福的作为(假如存在)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这一事实得到确认,那中日两国的历史恐怕就要面临不小的变动(比如中日关系史,中国航海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天文史,日本上古史等等)
6、匈奴与欧洲出现的“匈”族的关系以及阿提拉之死汉武帝北击匈奴,使匈奴分裂成南北两支。南匈奴依附汉庭,北匈奴则乔迁而去。中国的史书并没有记载北匈奴最后的去向。但是在大致相同的时期,欧洲东部出现了一只被命名成“匈”的游牧民族。其首领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上帝之鞭”阿提拉。这个名字是来自于,匈族英勇善战,横扫东欧,迫使当地的日耳曼民族向西迁徙。蛮族入侵最终对罗马产生了剧烈震动,并在近百年后最终灭亡了罗马这个永恒的帝国。阿提拉也曾兵临罗马城下,但却没有攻入。最终在自己的新婚的第二天,阿提拉被发现和自己的日耳曼新娘死在一起,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希望大家积极讨论、评价我的回答。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哦~
文学能拯救灵魂么?
何为灵魂?中国人讲三魂: 灵魂主宰人的意识、智慧;觉魂主宰人的羞耻。 生魂主宰人的健康。 灵魂有毛病人变会白痴,人们说得痴呆证即是这个道理。 觉魂有毛病人会发疯,神经散乱,不知羞耻。 生魂有毛病人会生病,这里那里都不舒服。 天下万物,活的物类都有魂,花草,水果,植物也有。 植物只有一条魂而已,没魂不能生存,植物是只有一条生魂,没有觉魂和灵魂。 所以植物知生不知死,只求生存已。所以人说斩草除根,除草如果根没有去掉, 还会发芽出来,树枝砍掉会长新枝,比人的生魂强,开花结果,传子传孙。人的这方面不行,因为人还有觉魂, 生魂要生存,觉魂要有感觉激情。 畜生有一条生魂和一条灵魂, 畜生没有觉魂。 动物也会生病,就是有生魂的原因, 但因为没有觉魂,生命力比人还强。 猫狗若从屋顶掉下来,死亡率很低,人有时平路摔下就完了。 畜生因为没有觉魂,生命力比较韧。 但是如果三条魂都乱了,就麻烦大了,不但是疯子,还不讲道理,颠三倒四,就是三魂都乱了。 若只乱觉魂,仅仅是不知羞耻,头脑比一般人还好用。 人知羞耻,惭愧,礼节,五伦,就是因为人的觉魂强的原因, 觉魂的作用就在这里。人到底有没有灵魂?那当然有了,说得没错它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精神、智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真正正理解《论语》的精神,就明白,这话是和儒家强调的阳刚精神相一致的,和《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一脉相承的。但细辩之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得个"天与其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得个"与天其时",都不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与地其利时而地与其利"、"与人其和而人与其和",这里的"逝者"就是立志行"圣人之道"的君子,最终要成就真正的"人和",只有这样,才能真明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那文学能拯救人的灵魂吗?我的回答是肯定能,至少说文学有拯救灵魂的作用,文学只是表达观点,抒发感情,传记事物的工具而己。要让它完全拯救灵魂这个东西,是有些太难为了。这因人而异,人生在世,但凭自己,因为文学对人的滋养程度、深浅都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你把文学根植于内心,那作用不可估量。
虽然有人说中国起码有百分之五十的人不太关心文学,难道说他们的灵魂没有被文学拯救过吗?我看有,没有直接也要间接。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多为读书人,例子就不举了,热爱文学的才子佳人们肯定比我举得要多。那么,什么是拯救灵魂的工具呢?我见识浅,只能谈一下个人见解——文学是对美好事物向往的思想,对丑恶事物厌憎的态度而产生的良知。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学来感染自已的灵魂,说实话,他就是别人思想的奴隶。说明白就是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多被别人所左右。我们生活中也不缺文学的影子,一首小诗,一句广告,一些口头禅,一个电视......,一个人灵魂在,就对这些事物有思想,有感触,有良知的体现。
文学对灵魂的拯救作用对每个人的程度不同。“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 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 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所以文学影响我们每个人,与我们个人努力有很大关系。在变化的世界中探究,在前人的理论中实践,于是我们便“致知”更多了。在条框束缚下,勇寻突破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时总是说到做不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有时真想放长假回家,每当月圆之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使我盼望......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替代,没有旁观,没有彩排,没有重来。我们只有从生活中,把一次次历练过程亲自体验,感知后调整,重塑,完善,总有一天......
文学对灵魂的拯救作用对每个人的修为有关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 出自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大意是问它怎么会如此澄澈明丽? 原来有一股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源头活水”可引申为著书人 不断地读书学习,加强修养;也可理解为生活实践丰富。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都说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文学的魅力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文学像一颗光芒四射的明珠,那么它的魅力就像明珠发出的千万缕光芒,至于你是被哪一缕慑去心魄就因人而异了。
文学对一切成功和财富的获得,对灵魂的拯救,全靠自己,全靠自己的悟性,悟性来自那里,谁也没有说清楚,也没有唯一的答案。“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其大意是:明白世事, 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 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养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就非常成功了。世事都很洞明,都看得很透彻,这是真学问;练达就是锻炼过,经验很多,所以对于人情世故很通达,这是大文章。”能做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不多,但要是想增长点学问,只要处处留心就能做到,从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会如粒粒沙子,堆成一个小沙丘。当你遇到问题时,你便可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使问题迎刃而解。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种种偶然与不测,精神无时无刻不在忐忑不安之中。而冷峻、达观、的胸怀能让不安的心情得以宽释,沉着冷静之后重新振奋的精神可以产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这是成功者所独有的品质,他们能从一时的压抑中酝酿出一生的执著,从一时的失意中激发出一生的激情。鲁迅先生说:“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对一切的不幸!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心胸和勇气!”
生活中到处都是文学,应该开阔眼界,以万物为师,山水是书,鱼虫是书,花鸟是书,草木是书,人情也只是书。一般人只会读有字之书,却看不见世上这些无字之书。打开心灵,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洞察世事。否则,只执着一事一物,不知变通,最终将一事无成。我也不会将求取学问的眼光局限于书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花草树木、山石道路,都能从中发现知识,发现人生真谛,我要慢慢地品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书,悉心聆听教诲,情愿归心。
文学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才能正确拯救人灵魂。“莫道 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 金。” 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文学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
文学可以拯救人的灵魂,主要在于激发人的奉献精神和感恩之心。人的灵魂在,奉献精神就在,感恩之心就在。“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意思是说心里因即将到来的离别澎湃不已,但是太阳却还是逐渐往西山落下;只好挥动手中长鞭策马往东而去,从此以后我们将各分东西难再聚;落花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花虽然败落了,化作 春泥了,还要为后来的花提供养料。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为国 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落红有情,更有情的是诗人的一片赤子之心,就算成为泥土,也要为国家孕育美好的未来。
树根就象哺育我们的父母,是父母给我们提供营养,当我们在枝头绽放时,父母在远处有着深深的欣慰。当我们长大了,从枝头凋落了,回到了泥土之中,再投向父母的怀抱,好好地孝尽父母。人生不就是如此吗?长大以后,羽毛丰满,翅膀长硬了,无论是飞往再远的地方,心总是飞不出家乡,飞不出生我养我的家。无论走多远,无论离开多久,离开的心总有一个深深牵挂的地方,那就是家。放心不下父母,当我们长大了,和父母的共同语言渐渐少了时,一定要记得多陪陪他们。要让父母的现实生活满足,也不能让他们的精神生活空虚,这才是实质名归的孝顺。我们现在让父母为我们操劳,的确是挖空了心思。所以我们也要有落花的精神,让父母的心血得到回报!
在文学创作这个过程中,创作者要触及内心美好的经历和感受,同样也无可避免地要挖掘自己内心丑恶阴暗的一面来丰富笔下的人物,这就是灵魂的体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创作成为了一个深入认识自我的过程,这是在文学中一点一点发现的。所以,我觉得文学创作就像在写自己的心灵世界,能否正视自己的内心就是文学创作是对你我的最大挑战,就是吸引我总想写点什么的那种神奇力量。 而从另一个角度想,文学为什么又能征服读者,拯救自己的灵魂使之沉溺其中呢?我想那是因为文学作品承载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经历了作者的内心历程,从而体味了不同的灵魂。当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经历与阅读者本身经历相似时,那是一种“海内存知己”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的共鸣;当文学作品中描写的是自己从未经历或永远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时,一种新奇的快感就会油然而生。尤其当我读到文学作品中有那些我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做的事被主人公不受约束地去完成的情节时,我就会觉得十分痛快,好像心愿得偿一样。
我想文学对于拯救读者灵魂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把你不能做、不敢做、永远也不可能遇到的经历展现在你面前,植根于你的心灵,让主人公为你一一完成、一一体验,再以优美的语言让你沉醉其中并流连忘返。文学让你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贵贱,逾越一切隔阂去经历不同的人生,去做任何你能想到和意想不到的事情;它是穿越时间隧道的旅票,是开启不同时空大门的钥匙,带你结识那无数的川流于历史和未来、现实和虚幻的人物;它就像一粒神奇的糖果,引领你品味悲欢离合,让你如痴如醉,且歌且叹,或凝眉深忧,或开怀高歌……
如果说文学的魅力是无穷多的,那么对我来说,它的魅力就是分享不同的心灵历程,探索各异的内心世界,尝试无数的迥异人生。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有一个不同的我,或者说每部文学作品都是在讲我的一个故事,还有什么比这更吸引我,更能征服读者的灵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