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因为什么水果不辞长作岭南人,叶嘉酬宾中为何称茶叶为叶嘉?
叶嘉:这是苏轼为茶取的昵称与专名。因《茶经》首句言:“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又因人们常常利用茶的叶片,所以取茶别名为“叶嘉”。《苏轼文集》载此文,并作《叶嘉传》,文中所言:“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盛名。
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评也。为社稷黎民,虽粉身碎骨亦不辞也。”此传中用拟人手法刻画了一位貌如削铁,志图挺立的清白自守之士,一心为民,一尘不染,为古来颂茶散文名篇,这也是茶别名中的最佳名号。
苏东坡在惠州的诗词名句?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再用前韵》、《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惠州一绝》、《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游惠山(并叙)》、《赠惠山僧惠表》、《焦千之求惠山泉诗》。
唐诗关于荔枝的完整诗句?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白话翻译: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苏轼《食荔枝》白话翻译: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颗,情愿长期做岭南人。
3、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 —— 欧阳修《浪淘沙》白话翻译:五岭地区麦收尽,荔枝初熟穿丹衣。
4、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 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白话翻译: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5、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 张籍《成都曲》扩展资料:荔枝主要价值:1、营养含量荔枝营养丰富,含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C等,并含叶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荔枝具有健脾生津,理气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病后津液不足,胃寒疼痛,疝气疼痛等症。2、经济木材坚实,深红褐色,纹理雅致、耐腐,历来为上等名材。广东将野生或半野生(均种子繁殖)的荔枝木材列为特级材,栽培荔枝木材列为一级材,主要作造船、梁、柱、上等家具用。
淮南菜与岭南菜有什么不同?
大家好,我是爱啰嗦的厉大叔,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想了好久,淮南菜属于地方菜,岭南菜泛指粤菜,这两个菜从本质上就有着区别。
岭南菜大叔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敢评头论足,岭南,泛指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像广东,广西,海南等都属于岭南,包括湖南和江西的部分地区,所以岭南菜这个说法代表的菜系有很多,但从粤菜的讲法上说,岭南菜更注重养生,口味也以清淡为主,注重食材的营养搭配,粤菜的做法比较复杂,精细,对于油温及火候的掌握要求比较高。
题主所说的淮南菜,因为大叔所在的蚌埠市距离淮南市就只有五六十公里,所以淮南菜与蚌埠菜的区别不是很大,主要以沿淮菜系为主,沿淮菜又是在徽菜的基础上慢慢发展演变而来,在保留了徽菜的重油重色重味的基础上,又因为在淮河岸边,以烹饪河鲜特别出色而闻名。
淮南市是一个煤矿城市,城市的分布以各个矿区周边形成生活区来划分,在矿区的生产过程中,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矿工在淮南生活,经过长期的融合沉淀,全国各个地方的美食也在淮南这个地方交融,所以淮南菜也融各家所长,烹饪技法也是五花八门。
淮南菜中最出名的当属八公山豆腐宴,豆腐起源于寿县八公山,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豆腐文化在淮南菜中是一大特点。淮南还有特色小吃—淮南牛肉汤,也是属于沿淮菜的一种,淮南牛肉汤具有醇厚,清爽,浓香的特色,以地道的黄牛肉,粉丝,千张丝,豆饼为主要食材,是淮南市首个注册的集体品牌,最近两年作为淮南的特色美食品牌得以快速发展。
写的有些乱,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荔枝的传说故事?
古五代刘长每年荔枝熟时,设“红云宴”,用荔枝大宴宾客。
据传,名满天下的增城挂绿荔枝熟时,增城西园仅存的那棵母树下,竟日夜有卫士守护。再如福建兴化的名种“陈紫”,系一户陈姓家独有,陈家卖荔枝方法是“大门禁闭”,购者将钱扔进墙内,主人随意摘下荔枝向墙外掷去,购者仅以得到荔枝为幸,“不敢较其值之多少。”
我国荔枝始于秦汉之前,汉时被视为“卓绝类而无俦,超群果而独贵”。自南越王赵佗把其荔枝献给汉高祖后,遂成岁贡之物。
《后汉书》上贡荔枝的描述:“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险阻,死者继路”。
明代医家缪希雍认为:“荔枝,南方果也。鲜时极甘美,多津液,故能止渴;甘温益血,助荣气,故能益人颜色也。”清代名医王孟英云:“荔枝甘温而香,果中美品,鲜者尤佳。”明代曹学俭在《荔枝歌》中吟道:“海内如推百果王,鲜食荔枝终第一。”
荔枝,司马相如《上林赋》称作离枝。唐自居易在《荔枝图序》云:“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色香味尽去矣。”离枝之名皆此也。
宋代丘逢甲说它是“初出蒙罗村的西施。”
宋代苏轼初尝荔枝,甜汁沁脾,大为赞叹,把荔枝比喻为“海上仙人”,竟要弃官守荔。还写《食荔枝》诗一首云: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素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之称。唐玄宗为其美艳所倾倒,尤偏爱她“回眸一笑百媚生”之美态。但据说杨贵妃也有时患口臭,所以她很爱吃荔枝。因为吃完荔枝后口臭会大为减轻。所以杨贵妃曾“非鲜荔枝不启齿为笑”。唐玄宗指派人马,从南方把荔枝昼夜兼程送到长安,供杨贵妃食用。大诗人杜牧曾为此做诗曰: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代苏轼《荔枝叹》云: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候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籍,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知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瘸。
雨顺风调百杀登,民不饥寒为上端。
白居易称荔枝为:“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
明代林叔学《荔枝花》云:
只向闽乡问荔枝,理智花发几人知。
幽香阵阵微风里,苞蕊还分雄与雌。
明代徐火勃《荔枝谱》大作名世,且每年荔枝熟后,他挑选七八善啖荔枝者作“餐荔会”,且规定啖荔三颗,畅谈其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