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守卫军1081,历史上有哪些硬碰硬的战役呢?
历史长河滚滚千年,人类历史波澜壮阔。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每一个时代的形成,每一个朝代的更迭,无不是通过一次次战役、一场场战争、一个个战斗而催生的。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因此,这其中一定出现了很多很多充满血腥的战争和战役。但如果用“硬碰硬”来衡量和判断一场战争的惨烈程度,我认为,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那一场战役,绝对称得上是人类战争史上,惨烈悲壮、空前绝后的一场“硬碰硬”的战役。
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的这一场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同以美韩为主的“联合国军”,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在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村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为争夺597.9和537.7两个高地而进行的一场战役。这两个高地,其实就是上甘岭两侧的两个小山头,之所以称之为597.9和537.7高地,是因为这两个高地的海拔高度分别为537.7和597.9米。它们是进入五圣山的门户,而五圣山却又是朝鲜三八线的门户。所以,这两个高地是志愿军中部战线的咽喉要点,一旦失守,将会直接震撼和影响到朝鲜战争的全局。
志愿军总司令彭老总说过,“五圣山是朝鲜的中线门户,五圣山失守,后退200公里就无险可守。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由此可见,这场由争夺两个高地而引发的战役,应该说,对双方战争最终的发展走向,都有着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我方,能否确保拒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于三八线外,乃至于取得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是因为这场战争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因此,在这场战役中,我方先后投入4.3万兵力,而以美韩为首的“联合国军”则投入6万余人,并调集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仅两百多人防守的约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的阵地进行了猛烈进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
随后,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一场原本“守与攻”的局部战斗,最终发展升级为局部战役的规模。这场战役前后共计43天。在这43天的拉锯战中,我志愿军与以美韩为首的“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多达59次,期间,共击退美韩为主的“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在我志愿军的浴血奋战和英勇顽强的抵抗下,最终迫使以美韩为主的“联合国军”停止了进攻,守住了阵地,取得了最后胜利。
据相关资料,在这场战役中,我志愿军伤亡1.15万人,美韩为主的“联合国军”伤亡12.5万人。在这场战役中,美军在仅有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发射炮弹 190 余万发,炸弹 5000 余枚,把两个高地的山头都削低了 2 米,随便抓起一把地上的土,里面都是弹壳和炮弹皮。权威军事专家表示:这场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
第十五军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对这场战役有这样一段文字:“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电影《英雄儿女》中喊出“向我开炮”的主人公王成,就是这场战役中众多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形象的真实再现。黄继光堵抢眼,也是这场战役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自这场战役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再也没有向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还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这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说:“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应该就是对这场战役的最好评价。
回到上述话题,之所以说它称得上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硬碰硬”的战役,是因为我们不是在用和美军同样的先进武器装备与他们硬碰硬,而是在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存在巨大悬殊的条件下,以不怕牺牲,一往无前,敢于战斗,视死如归的精神,敢于用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血肉之躯,与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硬碰硬”决一死战,这才是真正的“硬碰硬!”因此,我觉得,自这场战役出现后,历史上再无可以称得上所谓的“硬碰硬”的战役了,也就没必要再做以赘述。
这场战役,被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亲爱的朋友们,你知道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场最著名的战役在中国被称为什么战役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曹氏后代都世袭魏王和丞相的话会怎么样?
答 | 江隐龙
曹丕强令汉献帝禅让帝位,为的不仅仅是其个人的称帝野心。在三国时代及至整个中国历史上,像袁术这般本没有足够实力却因为得到了传国玉玺便梦想当皇帝的军阀,注定走不了多远。
曹丕称帝,其实是局势使然。曹丕与曹操不同:曹操领军多年,并张绣,破袁绍,灭吕布,除刘表,诛马腾,整个中国北方都是曹操一仗接着一仗打下来的,他是主公也是统率,他是丞相也是将军,对手下的控制力极强,他是魏公也好,魏王也好,魏武帝也好,都不影响其对整个朝局的掌控。
而到了曹丕的时代,局势已经不一样。曹丕没有军功,其声势震不住手下的老将;天下已经三分,吴蜀势力相对强大,让曹丕建功立业的机会已经不多。就在这个时候,刘备以汉室正统之名进九锡称汉中王,这便致使曹丕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曹丞相已死,益州又出了一个以剿灭曹氏为已任的汉中王,那跟随曹丕的这满朝文武怎么算?只要汉室还在,刘备的名份就高于曹丕,曹操在时还能以其个人能力震住场子,现在曹操不在了,曹丕想要平百官之心,唯一的方式,就是以魏代汉,不承认刘备所背负的“汉德”。汉朝不忘,“汉德”还在,你曹丕就只是个臣子,人家刘备毕竟是汉室的子孙。
但篡权还不行。刘备有汉室血统,曹丕强行篡位,在名份上就输了一大截,刘备可以理直气壮地号召天下勤王之师(虽然有没有很成问题)。只有汉献帝禅位,曹丕的帝位在法理上才优于刘备这个自封的汉中王。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曹丕的帝接受了汉献帝的禅位,刘备这厢尴尬了,不称帝就相当于承认了汉室已亡。而且,人家跟着曹丕的都称王称公了,跟着刘备的百官反而没有自动晋级,名份上便反而占了下风,刘备不称帝,也得称帝——孙权称帝,也正是如此。三分天下两分帝,孙权怎么跟手下的兄弟交待?
所以曹丕称帝不是个人野心的偶然,而是历史进程的必然。如果不称帝,曹丕及其后人也不可能世袭魏王,对于这些政客来说,不进则退,不生则死,不存则亡。
中华5000年文明?
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秦朝开始封建君主制始,至清朝末帝溥仪逊位,历史共出现过559位皇帝,出现皇帝最多的姓氏是刘姓,历史上共出现七十多位皇帝,其次是李姓,历史上出现过六十余位皇帝,当然这其中如果把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国家都算上,李姓皇帝是最多的,但是只算中国历史的话,那么刘姓皇帝才是人数最多的。
至于你问的张姓皇帝可以肯定的回答你,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张姓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短命王朝。在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曾经在凉州地区出现过由汉人张轨建立的前梁国。
这位张轨是三国末年西晋时期的凉州刺史,他在有生之年并未称帝,但他却是前梁国实际奠基人,张轨是西晋时期的凉武王,张轨死后,其曾孙张祚在凉州称帝,追谥曾祖父张轨为太祖皇帝、祖父张寔高祖皇帝、叔祖父张茂太宗皇帝、父亲张骏为世祖皇帝。
张轨画像
虽然前梁国并未是大一统的国家,只是割据的草莽皇帝,但是毕竟在十六国时代前梁国存在了将近一百年,也算是张姓出了皇帝了。
所以张姓在历史上是出现过皇帝的。即使不算张士诚、张献忠以及金国立的伪帝张邦昌,单算前梁国也算是出过皇帝的姓氏。
还有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姓张,因为玉帝比较自私,所以不允许凡间皇帝出现张姓,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而已。
张姓目前是我国第三大姓氏,仅次于李姓和王姓,张姓人数稍多于刘姓,而刘姓是我国目前人口数量第四大姓氏。
张姓人口兴旺的主要原因在于历代张姓多为名门望族。张姓和李姓、王姓、刘姓一样都出自于姬姓,也就是黄帝的姓氏。张姓始祖为张挥,本是姬姓,张挥是弓箭的发明人,因为他发明弓箭立下大功,所以黄帝赐他为弓长负责制造弓失,后来黄帝以弓长为意赐他姓氏为张,故此张挥为天下张姓始祖。
让张姓人口旺盛的原因还在于张挥的后裔张耳被汉高祖刘邦封为赵王,后来张耳之子张敖虽然被刘邦废除王爵,但是张敖之妻是刘邦之女鲁元公主,所以张氏家族依旧世代荣华富贵,得到充足的繁衍。上述提到过的前梁国国君张轨正是张耳第十七世孙,张敖嫡系后裔。
张氏自汉代以来就是名门望族得到充足繁衍,所以历经两千多年,外加这期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互相融合汉化为张姓的少数民族也不在少数,所以张姓人口日益兴盛,成为现今的第三大姓氏。
金庸小说中大理段氏是真是假?
大理段氏是千真万确的,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最大的白族姓氏。历史上即宋代今天云南、川南、藏西南地区的大理国就是段氏建立和传承的。金庸《天龙八部》中提及的段智兴、段誉、段正淳都是大理国皇帝;武学六脉神剑的天龙寺就是今天的苍山无为寺。
得益于《天龙八部》,大理的旅游业有三大支点,一是基于《五朵金花》电影而形成的大理周城蝴蝶泉景区;二是基于《天龙八部》形成的天龙八部影视城;其三才是大理号称“东方瑞士”的湖山自然景色。
当然,“大理段氏”让人心驰神往的是它的武学秘笈,一阳指、六脉神剑,这些是文学元素,是金庸先生的奇幻神思。说破则不美,各位就当曾经有过但最终失传了岂不更好。
至今大理古城周边依然有以“大理段氏”、“段氏人家”命名的客栈,不少,是一种人文营销,吃金庸饭。
我家附近就有,给大家看看我拍的段氏人家。段氏,给大理增添了历史人文、奇幻玄妙的神秘色彩,是拜金庸所赐的大理美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任何旅游目的地,仅仅美景而缺乏人文那不过是空景,从市场的角度没有开发价值,人文,是大理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