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称好什么意思蚂蚁庄园,说说你知道的中国文化常识有哪些呢?
七十七个中国文化常识(值得收藏)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8.【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9.【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2.【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14.【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15.【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16.【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17.【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18.【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19.【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0.【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21.【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22.【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23.【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24.【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25.【五彩】青、黄、赤、白、黑
26.【五音】宫、商、角、徵、羽(读音为gōng shāng jué zhǐ yǔ)
27.【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28.【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29.【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30.【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31.【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32.【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33.【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4.【六义】赋、比、兴、风、雅、颂35.【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36.【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37.【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8.【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39.【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40.【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41.【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42.【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3.【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44.【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45.【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46.【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
47.【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48.【四大古镇】
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49.【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50.【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51.【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52.【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53.【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54.【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55.【五行】
金、木、水、火、土
56.【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57.【三皇】
伏羲、女娲、神农
58.【五帝】
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59.【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60.【三清】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61.【四御】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62.【八仙】
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63.【十八罗汉】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64.【十八层地狱】
[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65.【五脏】
心、肝、脾、肺、肾
66.【六腑】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67.【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68.【五常】
仁、义、礼、智、信
69.【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70.【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71.【六婆】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72.【九属】
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73.【五谷】
稻、黍、稷、麦、菽
74.【中国八大菜系】
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75.【五毒】
蝎子、蛇、蜘蛛、蜈蚣、蟾蜍
76.【配药七方】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77.【五种毒药】
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魏晋名士为何自我意识爆棚?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风起云涌,大哲辈出,各种思想交流碰撞然后走向繁荣的时代。春秋战国算一个,魏晋南北朝算一个,对现在还孜孜不倦产生影响的民国算一个。魏晋风度可以简单概括为:尚药酒、美仪容、真性情、爱智慧、重门第。本文主要谈魏晋时人对药酒的依赖、对外在形象的追求和张扬个性的放达之风,简单分析其背后原因。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何为魏晋风度一、魏晋时人对药与酒的依赖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将何晏、王弼和夏侯玄三人列为服药的祖师。魏晋人所服药之药名为五石散,由石钟乳,,白石英,,等调和而来,本是毒药,经何晏改造,人服用之后身体发热,当时人认为此药吃了有强身健体之用,兼何晏有钱,位高,大家都模仿他,便渐渐流传开,成为一时之流行。
吃五石散是非常麻烦的,首先非有钱人不能吃。从配药、服药到服药后的行散,富人有钱、有经验、有时间去折腾,穷人若稍不注意便会被毒死。五石散服下后先无碍,之后药性出来,人不能休息,必须走路散发药性(名曰"行散"),走路之后全身发烧,需要脱衣,吃冷食,用冷水浇身,发烧之后又发冷,偏要服热酒。吃药之后,皮肤容易被磨破,故而魏晋时人穿衣宜轻袍缓带,着舒适宽大的旧衣,不穿鞋袜而穿屐。又因要穿旧衣,衣服不能常常洗,便容易滋生虱子。在现代人看来是极为不卫生文明的行为,魏晋人却引以为美谈,"扪虱而谈"在当时竟传为美事。
到东晋的时候,学习的人更多,很多吃不起五石散的人也开始作假,假装自己吃了五石散而在街上发散,说是"行散"以示阔气。就象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
魏晋时的礼节本是很繁缛的,父母去世、亲友来访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礼数。比如想去拜访一个人,在到访之前,就要设法打听清楚这个人父母及祖父母的名字,以防在聊天时说到类似的字音。——若有父祖辈离世的人,听到这个音便会大哭,以示是没有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的。晋礼居丧之时,也要瘦,不多吃饭,不准喝酒。而服用五石散,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礼节,为魏晋人士"居丧无礼"提供了借口。"散发"时不能饿着肚子,需要吃冷食,而且要赶快吃,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一天吃几顿,总之要以散发为首要目的,不然一命呜呼,用什么再来遵守孝道和礼仪?因此影响到晋时居丧无礼。
二、魏晋重姿容的由来
魏晋士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悠闲的存在,由于政局动荡、山河不保、退居南方,他们无法实现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他们的眼光由外界转会修身,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自我,修饰自我。魏晋士人的自我欣赏在人物品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种欣赏主要表现在仪容和神韵两个方面。
《世说新语》中,"容止"与孔门四科并驾齐驱,讲述了39则魏晋时代评论人容貌、态度、举止的故事。关于魏晋人重仪容,有两个典型的故事。第一个是关于卫玠的:卫玠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出落得秀美动人,看见他的人都感慨这孩子是"璧人","观之者倾都"。长大以后更是饱受夸奖,有人说他像玉一样圆润,有人说跟他走在一起,仿佛"珠玉在侧",让自己自惭形秽。卫玠南渡后到豫章,然后到下都(建康),因为长得极其漂亮,名气又很大,所以"观者如堵墙",由于不堪劳累,遂病而死。卫玠自幼体弱多病,加上南渡路上舟马劳顿和南渡以后的谈玄应酬,身体更加虚弱。"看杀卫玠"一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这中间表现出来的爱美之心是千真万确的。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潘岳的:潘岳年少时居住在都城洛阳,相传每次乘车出游,都有女子携手绕车、投花掷果来表达他们对这位美男子的爱慕之情。每次潘岳回到家里,车里都有满满的水果,于是就有了"掷果潘郎"这个称号。和他同一时代的左思,虽然富有文采,但是容貌奇丑,鼠头獐目,每次出门只能用帽檐遮住脸,否则就会遭到路人唾沫和石块的攻击。
魏晋士人爱美成风,但是像潘岳卫玠这样天生美丽的自然也不在多数。于是人们就格外注重打理自己的容貌不少人甚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像何晏这样以白著称的美男子都"动静白粉不去手,行步顾影"。
三、 张扬个性的放达之风
1.嵇康打铁
《晋书·嵇康传》里记载了嵇康打铁的事情:"初,康居贫,尝与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嵇康在曹魏掌权时代拜中散大夫,只是个七品的闲职,而这个闲职他也未用心做过,在生儿育女后,还依然锻铁洛邑、灌园山阳,悠游于山林。嵇康和他的朋友向秀一起在房舍旁边的大树下打铁,所得之资拿来贴补家用。嵇康身高七尺六寸,约合现在的180CM,还是相当魁梧高大的,兼有"龙章凤资,天质自然"的形象。有一次,嵇康在打铁,司马氏的谋士、好友,权贵出身的才子钟会专程去拜访嵇康,嵇康只顾自己打铁,对钟会不理不睬,也没有所谓的礼数。等到钟会要走的时候,嵇康问他:"阁下因为听到什么来到这里?阁下又看到了什么而离开这里?"钟会素有才辩,他回答说:"我听到了我听到的东西才来到这里。我看到了我看到的东西就离开这里。"
因为这件事,钟会记恨在心。于是他回去以后就对司马昭说"嵇康这个人,才学卓绝,是个危险分子。还有,他可以左右舆论,影响力也不可小觑,留着他,始终是个祸患。"
山涛当年举荐,嵇康拒不出庐,写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书面断交;钟会亲自专门拜访,嵇康爱理不理;加之又为好友吕安辩护;这许多事情,终于酿成了杀身之祸。
2.刘伶裸体
相比之下,与嵇康同属于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的刘伶,似乎行为更放肆了一些。刘伶常常让仆人扛着锄头跟在身后,自己带一壶酒坐在鹿车上边走边喝,并对仆人说:"我醉死在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
《晋书·刘伶传》记载刘伶夫人劝他戒酒,按刘伶的要求备酒备肉准备祷告鬼神时,刘伶却跪下来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复又喝酒吃肉,直到烂醉如泥。
有一次刘伶的朋友去看他,却发现刘伶全身赤裸一丝不挂地坐在那里。朋友们大为怪异,刘伶却很坦然。他满不在乎地说:"天地就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诸位为什么要走进我的裤子里来?"(见《世说新语·仁诞》: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实在是疯到没边的话。
但其实刘伶是一个心中非常有数的人,他心里比谁都明白,也很爱惜自己的生命,最后的结局是寿终正寝。一次酒后与人发生口角,对方卷起袖子就要动手,矮小的刘伶马上让步。他的说法是:"我这几根鸡肋恐怕不值得安放您那尊贵的拳头。"
实际上这也是刘伶的处世之道。和嵇康相比,他不敢公开对抗司马政权;和阮籍相比,他不愿意委曲求全。所以在司马氏政权找上门让他做官时,他所做的是大谈虚无,让对方觉得自己是草包一枚。
3.王羲之高卧东床
王羲之以书法闻名后世,一卷《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实除了在书法上的造诣,关于他本人亦有不少轶事,东床快婿便是其中之一。在时听说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看书,唯独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说:"这人真是好女婿!"郗鉴打听这个青年是谁,原来是,随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之所以王羲之看起来漠不关心,不刻意摆出庄重的模样,是因为在来相府的路上再三赏玩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沉迷不已,相亲的事早忘光了。当他急急忙忙来到相府时,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就随手脱掉外衣,袒胸露腹,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这也是王羲之尚老庄,重自然的体现之一。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在魏晋时再度兴起,士人的眼光更多地转向心灵世界内部,在意心灵的舒适和自在,关注自然之美,而非外物加持,追求秉性自由、自然纯真的美。
原因一: 政局动荡、家族林立的魏晋南北朝魏晋风度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背景共同造成的。反过来,魏晋风度也滋生了那个时代一批批的士人。
汉末以来,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经过黄巾农民起义和接踵而来的割据混战,统一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地方性的军事政权相继建立。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让位;不到半个世纪,司马炎又逼魏元帝禅让。而故技重施篡位的司马炎没有想到他的王朝如此短命:司马炎一手建立的西晋只存在了51年,经历了八王之乱后,西晋很快灭亡,从此晋室南渡,偏安江左,是为东晋。而北部中国则被匈奴人占据,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少数民族的天下。
西晋灭亡时,北方士族没有了故乡,南方士族没了中央。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举足轻重的大族纷纷南下,流亡的难民云集建邺(现在的南京),建邺成为另一个洛阳。
在建邺称帝的司马炎,既是顺理成章地继承了晋室江山,也是内外矛盾调合的结果。先说外部矛盾。北方匈奴虎视眈眈,中原已经沦陷,晋室的复兴之路只有偏安江左,与北方胡族划江而治。这样或许能够保住世家大族的利益,保住华夏文明的薪火相传。而内部的北方士族把江东看作蛮夷之地,视南人为"亡国之余"(孙吴政权的残余);南方士族则把北方士族当做入侵者,痛恨他们侵犯自己的土地和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司马家族的人当皇帝,需要南北士族的通力合作。有了前者,才能维持"华夏正宗"的名分;有了后者,新政权才不至于是空中楼阁。
东晋想要站稳脚跟,不得不借助世家大族的力量,其政治由君臣共治,或者说由高级士族轮流坐庄,权威和影响力最大的则是王、庾、桓、谢四大家族。而这样的政治制度并不平稳,西晋是皇室与皇室争权,东晋则是皇室与权臣斗。权臣士族之间、北方士族和南方士族之间、高级士族和低级士族之间、士族和寒门之间矛盾重重。这样的结果是动乱频繁,前后有王敦之乱、苏峻之乱、桓温未遂的篡位、淝水之战、孙恩之乱、桓玄之乱、卢循之乱……
政局动荡,政权频繁更替,儒家所教导士人的那一套"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在这个失序的环境下,也难以付诸实际。与其在政权漩涡里斗争,更多的文化人,选择了把脑袋好好的放在脖子上。借药、借酒,用外在的放诞掩饰内心的失意和不甘,用放浪形骸的言行举止装出废物模样,来保护心中的一片净土。
而家族在这百年斗争中扮演的角色,则是士人的依靠。
魏晋时期的世族支配政治、垄断经济,可以说世族掌控着国家的政权。在政治上,世家大族把持着为官的通道。魏晋南北朝选官所用的是九品中正制,本是针对汉代察举制弊端而行,九品中正制设中正官对学子进行品评。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即家世、行状、定品。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做参考。但是晋以后就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世家大族的利益得到了根本的保障。中正官都是由士族中有名望的人充任,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更倾向于选拔自己家族子弟为官,经济上面,庄园经济为世家大族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汉代的田庄主通过军功、继承、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获得大量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作为佃农依附于田庄主,富足的田庄主可以关起门来从事生存、商品制造等。在汉代就得到了长足发展的庄园经济,在魏晋时延续下去。
家族竭尽所能地为士人提供了方便。所以在他们想做官是总能坐致公卿,而在想避世时又提供经济上的帮助,让他们饮酒、服药、悠游园林来排解内心的寂寞。传统的家族文化信仰儒家、宗孔孟,士人从家族那里秉承了功名致仕、遵从礼教的理想及行为,但在动乱的社会中士人又接受了道教玄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家族之间形成了清谈的风尚。家族和士人的关系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正是士人组成了家族,而家族又用其文化影响着士人。士人的精神总结起来就是"魏晋风流",是自我意识觉醒后徘徊在仕与隐边缘,内心痛苦却外表旷达、故作洒脱以消解苦闷的一种表现。真正称得上"风流"的人也未必就远离了苦闷,潇洒如陶渊明者还追求着儒家理想中的清明盛世,追求着桃源世界。而被评为魏晋风流代表人物的"竹林七贤",也没能忘却尘世。嵇康那样尖锐地讽刺统治者、讽刺他所处的社会,正是因为他忘不了心中真正的儒家名教,阮籍的穷途而哭和"夜中不能寐"也正是因为无法实现抱负而内心忧烦苦闷。
原因二:儒释道三教对魏晋士人的影响汉代独尊儒术,儒学在成为官学之后变得繁琐迂腐、妖妄荒唐,两汉经学发展到后面,连统治者都感到厌烦,更不用说真正有头脑的知识分子了。进入魏晋后,上流社会便"家弃章句,人重异术"(抛弃儒学,以非儒学的异端为时尚)。虽说名士的生活做派不尊重儒家礼法,但他们骨子里还是很传统的儒家
文化的继承人。他们做事不合儒家礼法,恰恰证明他们是最在乎儒家礼法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实则是心中有着真正的名教,信奉着真正的儒家思想。最好的例子就是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说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而他在狱中写的《诫子书》,则嘱咐儿子注意人情世故、处处小心,这其实是他从内心认同儒家思想。因为自己无法到达,自己被时局左右,只能用放荡、出格的言行掩饰自己,对自己的儿子,则是教之他觉得真正重要的处事原则。
(魏晋人清谈图,人物手中所持麈尾,讲话时挥动所用。)
玄学是魏晋时思想文化的标杆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顾名思义:要求人们远离政治,回避现实,蔑视俗务,只关心高深玄远的道理,向往超凡脱俗的高雅生活。玄学家们信仰的对象首推庄子,人们称孔子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在政治生活中遭遇困境之后,连孔子都是远离政权,周游列国,设坛讲学,那么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卷而怀之"之后,自然把希望寄托于"神人"庄子。道家崇尚虚无,经常提到神仙,给了人们关于仙界的信仰。无论世事如何动荡,道家告诉人们有神仙的存在,有世外仙境的存在,北海有一条叫做"鲲"的大鱼,可以扶摇而上九千里,让俗世中的人有了精神寄托。另一方面,道家给了人们脱离现实烦恼的最可行的途径——放下功名利禄,返璞归真。嵇康在树下打铁,为《庄子》作注的向秀给他打下手。嵇康和向秀所锻造的,真是手上那一把铁器吗?恐怕还有自己的心境和心智,在一次次的锤打中,在费尽力气淋漓大汗中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问清自己的内心,是需要衣冠锦簇,做为司马氏正名的文吏,还是远离这一切,在田野间放纵真我。他所追求的这些悠游闲适的生活,当然有庄子返归自然的精神,不是富贵逸乐,不是任性纵欲,而是一种不受约束、随情之所至的淡泊生活。
在魏晋士人寻求精神出路,接受了玄学之后,佛教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其实西汉佛教已经传入中国,只是当时儒家思想正胜,佛教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被中国人所接受的其实是轮回和因果观念。一个告诉人们人是有来生的,这就给处于痛苦中的人带去了希望的曙光。一个又告诫世人要积德行善、承受现世的苦难,到来生的时候就会得到好的回报。比起追求虚无渺茫的神仙的道教,佛教更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慰藉。下层民众有了面对苦难的勇气,在日常生活中行善惩恶,无形中佛教也维护了封建秩序。
佛教被士人广泛接受则有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得到精神自由。出家为僧后,不必再受到纲常伦理的束缚,尤其不必受"君为臣纲"的限制,彻底从"名教"中解脱出来。僧侣们谈论佛法,拥有相对独立的话语环境,佛教这种相对的言论自由,吸引了很多士人。由此,他们开始谈论佛法,和高僧交游。
魏晋时期的士人,多是儒释道的理论兼学的,各种文化的碰撞让魏晋文学显得更加熠熠生辉。儒家文化依旧是社会文化的主体,虽说士人对虚伪的"名教"表示愤慨,但对于真正的儒家思想还是很尊敬的。为了消解心中的苦闷,他们选择了"越名教而任自然",所越过的不过是司马氏推崇的异化了的"名教",而所纵情游弋的却是老庄所提倡的真正的自然,他们是一群兼具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思想的人。而佛家思想因为与道家思想有相似之处而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佛道思想一起慰藉着人们的心灵。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合流,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既有儒家的端庄,又有佛道两家的飘逸和深邃。(一往文学作者:萝莉粉丝饭)
司马徽再荐名士的下联是什么?
司马徽再荐名士的下联是:刘玄德三顾茅庐上联:司马徽再荐名士
下联:刘玄德三顾茅庐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内容是~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
司马徽是东汉精通经学的名士,有着“水镜先生”的称号。
刘玄德指刘备。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司马徽是东汉精通经学的名士,有着“水镜先生”的称号。当他看到诸葛亮与庞统在追逐功名的社会之下依然能够不为所动,隐居一方,便对他们心生好感。在刘备拜访司马徽与其谈论世事的时候,将诸葛亮与庞统举荐给了刘备。而诸葛亮在刘备与曹操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谋略使得刘备最终成为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而诸葛亮本人也位列丞相之职。
司马徽再荐名士
书中第三十五回中写道刘备落难后,在司马徽的庄园附近被牧童带着去拜见了司马徽。刘备向司马徽问天下大事,司马徽便向刘备推荐了庞统和诸葛亮。并称赞他们说:卧龙、凤雏这两个人,只要有一个能被招揽便可以安定天下。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司马徽说子是山野闲人一个,没有什么大作用,便婉言谢绝刘备的邀请,这是司马徽第一次向刘备推荐名士。
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却被曹操用徐庶的母亲要挟着离开刘备,在他离开之际向刘备推荐了在隆中的诸葛亮,把诸葛亮比作周朝的姜子牙和汉朝的张良,还说自己的才能不足他万分之一,是天下第一人。
在刘备准备礼物去隆中拜见诸葛亮时,司马徽又来了,本意是来见徐庶的,刘备说徐庶被曹操要挟着离开了,不过离开了又向我推荐了大才诸葛亮,司马徽笑着说:“这徐元直自己要走了,那就走好了。干嘛还要把诸葛亮说出来让他耗费自己的心思和精力。”
刘备不明白司马徽为什么这么说,司马徽向他解释说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他的才能是无法估量的啊。在一旁的关羽说:“我听说管仲、乐毅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功绩前所未有,大过了一切。诸葛亮和他们相比是不是太过了。”司马徽抛开了管仲乐毅不说,更把诸葛亮与姜子牙和张良做比较,刘备一行人都很震惊。这就是后来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的由来了。
“三顾草庐”的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一提到这事,人们就极推崇诸葛亮的才智和预见。对于刘备的屈身下士虽然也普加赞扬,但认识程度尚嫌不足。实际上,像刘备这样虚怀求贤、屈身访贤、慧眼识贤、诚心用贤、临终托贤的一系列行为见识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极其难得的,古代的人也已经认识到:才智之士几乎到处都有,可是能够识贤用贤的君主却累世难见,像刘备这样对待诸葛亮的事,确实应当给以高度的评价。
司马懿再荐名士?
司马徽再荐名士的下联是:刘玄德三顾茅庐
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内容是~司马徽前来拜访刘备,对刘备叙述了诸葛亮的才能。
司马徽是东汉精通经学的名士,有着“水镜先生”的称号。
刘玄德指刘备。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在隆中耕种。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
司马徽是东汉精通经学的名士,有着“水镜先生”的称号。当他看到诸葛亮与庞统在追逐功名的社会之下依然能够不为所动,隐居一方,便对他们心生好感。在刘备拜访司马徽与其谈论世事的时候,将诸葛亮与庞统举荐给了刘备。
而诸葛亮在刘备与曹操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谋略使得刘备最终成为了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而诸葛亮本人也位列丞相之职。
司马徽再荐名士
书中第三十五回中写道刘备落难后,在司马徽的庄园附近被牧童带着去拜见了司马徽。
刘备向司马徽问天下大事,司马徽便向刘备推荐了庞统和诸葛亮。并称赞他们说:卧龙、凤雏这两个人,只要有一个能被招揽便可以安定天下。
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司马徽说子是山野闲人一个,没有什么大作用,便婉言谢绝刘备的邀请,这是司马徽第一次向刘备推荐名士。
徐庶本是刘备的谋士,却被曹操用徐庶的母亲要挟着离开刘备,在他离开之际向刘备推荐了在隆中的诸葛亮,把诸葛亮比作周朝的姜子牙和汉朝的张良,还说自己的才能不足他万分之一,是天下第一人。
在刘备准备礼物去隆中拜见诸葛亮时,司马徽又来了,本意是来见徐庶的,刘备说徐庶被曹操要挟着离开了,不过离开了又向我推荐了大才诸葛亮,司马徽笑着说:“这徐元直自己要走了,那就走好了。干嘛还要把诸葛亮说出来让他耗费自己的心思和精力。”
刘备不明白司马徽为什么这么说,司马徽向他解释说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他的才能是无法估量的啊。在一旁的关羽说:“我听说管仲、乐毅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功绩前所未有,大过了一切。
诸葛亮和他们相比是不是太过了。”司马徽抛开了管仲乐毅不说,更把诸葛亮与姜子牙和张良做比较,刘备一行人都很震惊。这就是后来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的由来了。
“三顾草庐”的故事,一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着。一提到这事,人们就极推崇诸葛亮的才智和预见。对于刘备的屈身下士虽然也普加赞扬,但认识程度尚嫌不足。
实际上,像刘备这样虚怀求贤、屈身访贤、慧眼识贤、诚心用贤、临终托贤的一系列行为见识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中是极其难得的,古代的人也已经认识到:才智之士几乎到处都有,可是能够识贤用贤的君主却累世难见,像刘备这样对待诸葛亮的事,确实应当给以高度的评价
蓝玉棠与柳金铃结局?
您好,蓝玉棠与柳金铃的结局在不同版本的故事中有所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版本的结局:
1. 《红楼梦》中的版本:蓝玉棠与柳金铃最终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两人最终都痛苦地离开了贾府。
2. 《搜神记》中的版本:蓝玉棠和柳金铃都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 《聊斋志异》中的版本:蓝玉棠和柳金铃都是鬼魂,但最终蓝玉棠被道士降服,重获新生,而柳金铃则选择了继续做鬼魂,与蓝玉棠永别。
4. 《灵异档案》中的版本:蓝玉棠和柳金铃都是超能者,两人最终在对抗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联手并肩,战胜了敌人,成为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