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本空间,元本次元空间介绍?
1. 元本次元空间是一个虚拟的多维度空间。2. 这是因为元本次元空间是由元本次元理论推导而来的,该理论认为存在着多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都有自己独特的维度和规则。元本次元空间是这些平行宇宙中的一个综合体,包含了各种可能性和维度。3. 在元本次元空间中,人们可以探索不同的维度和规则,体验不同的生活和存在方式。这个空间的存在拓宽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并且对于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元本次元空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本质和多样性。
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或者一个喜欢的作者?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平凡的世界》。
最早接触《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当时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了。家在农村,父母的教育有些简单而粗暴,除了分数其他的他们也不怎么关心,所以是严格杜绝看杂书。除了考试之外的“闲书”是不能随便看的,在看《平凡的世界》时,我清楚的记得,有好几个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又看了不下十遍,每一次看内心的澎湃依旧,路遥的笔下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这本书讲的是什么?
《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如果按照时间线来讲,是从公社、生产队那个年代开始的,大家还在吃大锅饭,一起劳动,记公分。书中的一个主人公孙少安就是这条线的主要人物,通过他的人生际遇讲述了公社、土地承包到户、个体经营、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孙少安就是一个点,背后是时间的一条线,线的背后则是中国波澜壮阔改革的一个面。
另一个主角也是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孙少平可以说最早的农民工,作为一个高中生心里始终不认输,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生活有多苦,他依旧能热爱这个世界。喜欢看书看报,喜欢思考探索,不服输,这是孙少平最大的特点,他固执的从农村走出来,最终在煤矿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他的经历主要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力量,不停思考,不安于现状,始终在精神世界里不屈服、不安分。
在这本书里,孙氏兄弟还有一条感情线,孙氏兄弟和叶氏姐妹的情感纠葛,或许路遥故意将现实中的残酷用这样的方式体现出来,感情对于孙少平和孙少安来说都是不完美的。孙少安与田润叶,一个勇敢追求,一个因为出身和家庭而自卑,默默放弃,让人唏嘘。相比孙少安,孙少平和田晓霞就成为了全书最悲情的部分。田晓霞就是中国男人心中完美的女神,她身上集合了路遥先生对女性所有的向往,她是一个纯粹又干净的女人,心里干净的就像一片蔚蓝的海和清澈的天空。越是完美就越发遗憾。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结局让人心疼,以至于我很长一段时间在读到田晓霞牺牲的章节时都会刻意跳过去,实在不忍心。
这本书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讲述了时代的发展和变革,每个人都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用力向前奔,努力的去生活,为的只是实现自己内心的梦想,让自己和家庭生活的更好。
《平凡的世界》好在哪里?
一是接地气。路遥先生是黄土地的儿子,他描绘的也是厚重而真实的历史。这本皇皇巨著没有高高在上,它描绘的都是社会的底层人,普通的村庄、普通的农民,随时那个年代离我们很远,但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甚至可以触摸到那个年代的温度,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人物的细微变化。
二是人物刻画很细腻。路遥对人物的刻画非常有功力,人物都很厚重而现实。在路遥的笔下人物形象丰满,性格特点突出。耿直、质朴的孙少安,敢爱敢恨的田润叶,精神世界丰富而高贵的孙少平……在人物矛盾冲突的描写上,路遥同样把握的炉火纯青,他人性美丑一眼就看到了底。
三是对心灵的震撼。每次看这本书我都能获得心潮澎湃。这本书取名平凡的世界,路遥先生也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平凡的事,黄土高原千千万万平凡的村落里有千千万万平凡的人。他却同样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不平凡,追根到底是奋斗本身的不平凡,平凡的生活只要奋斗就有意义,就是不平凡。
这本书能够让人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中找到内心世界的安宁,不管是像田福军那样为官者,还是像孙玉厚那样的农民,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奋斗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我们都在不断追寻内心的理想世界。生活很会折磨人,但我们依旧还是热爱它。
强烈建议初中或者高中生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对你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你读个十几遍依旧有新的收获,你随着路遥先生的笔,也会构筑一个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里美好而纯粹,你会重新思考奋斗的价值,会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
明朝的版图到底有多大?
关于明朝的版图问题乃至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版图问题几乎都存在一定争议,造成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今天所说的领土或版图都是建立在近现代条约关系下的产物,其典型标志是:各国之间的边界是一条明显的界线。然而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绝大多数的边界是不明确的,所以中国古代王朝的版图面积其实更多只是约数,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代王朝同样也几乎不存在明确的国界线,这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与李氏朝鲜王朝明确以鸭绿江为界。没有明确的国界线只是导致版图大小争议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导致争议的原因是领土标准的问题,也就是说该如何判断某地是否隶属于某一王朝的版图之内。最后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一直存在着大量极端尊明和极端贬明的人士,双方站在各自的观点立场上进行吹捧和打压,以致于目前关于明朝版图的争议几乎是历朝历代中最大的。在目前关于明朝版图的各种版本中最大的有1700万平方公里,最小的350万平方公里左右。
要解释清楚这些争议,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领土标准。对此我们不妨思考张骞凿空西域能视为新疆地区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吗?不能,否则今天的中国向海外派出一支使团,难道使团所过之处即为中国领土吗?所以新疆成为中国领土标志性事件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六十余年后的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同样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尽管促进了民族交流,但不能视为领土依据,否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各国皇室几乎都有亲戚关系,可不照样打得你死我活,所以和亲显然也不能作为领土依据。既然遣使、和亲不能被视为领土依据,那么册封呢?这应该说是争议最大的。事实上关于明朝版图1700万平方公里的说法就是以鞑靼、瓦剌、亦力把里等部曾受明朝册封为由而将其均列入明朝版图之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明王朝也册封李氏朝鲜和琉球王国君主,却并不将朝鲜、琉球算在明朝版图之内。明成祖朱棣甚至册封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那么日本是不是明朝领土的一部分呢?如果册封也不能作为领土依据,那么问题就到了极端尊明和极端贬明人士争议最大的实际控制问题。那么何为实际控制呢?有的说法以明朝不在当地征税、驻军为由否定明朝对旧港宣慰司、乌斯藏都司、奴儿干都司等地拥有实际控制权,就此否定上述地区属于明朝领土。那么这样的理由能否成立呢?
如果以是否征税作为领土依据,那么如今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实行一国两制,尽管港、澳地区在主权上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经济上一直是高度自治的,港、澳地区的财政税收工作从来都不由国家税务部门负责,而是由当地自行负责,显然是否存在赋税关系不能作为领土依据。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在主权上隶属于丹麦王国,然而这里是高度自主的海外领地,丹麦王国在此并不驻军,那么丹麦就不享有对格陵兰的主权了吗?显然驻军与否也不能作为领土依据。既然是否存在赋税、驻军等关系不能作为领土依据,那么什么可以作为领土依据呢?答案是设置行政管辖机构。正如新疆纳入中国版图的标志是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只有在当地设置了行政管辖机构才能作为领土依据。至于所设机构是和中原内地一样的郡、县,还是都护府、宣慰司,都不影响该地被纳入版图的既成事实,正如我们今天的地方行政管辖机构除了省之外还有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既然明确了领土标准依据,那么关于明朝版图的争议多少可以平息一些了吧?
现在我们基本可以确定明朝版图高达1700万平方公里的说法是没依据的,因为这是将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地区也计算在内了,然而有明一代尽管曾一度迫使蒙古草原上的鞑靼、瓦剌等部称臣纳贡,但始终没像之后的清王朝一样在蒙古草原上设立诸如乌里雅苏台将军等行政管辖机构,因此蒙古草原不能视为明朝的疆土,充其量只是受明朝册封的藩属。当然明朝的版图也不可能像极端贬明人士所声称的只有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因为旧港宣慰司、乌斯藏都司、奴儿干都司等地都应当计算在明朝的版图之内。那么这么计算下来的明朝版图有多大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今天的中国领土有多少不在明代版图之内的。基本上就是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地区和新疆哈密以西的地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基本上是明长城的遗迹,在当年这里基本上是明王朝与蒙古草原诸部的分界线所在。至于新疆地区尽管《明史》声称明太祖朱元璋“定陕西、甘肃诸镇,嘉峪关以西置不问”——然而《明史》这句话其实有夸大的成分:当时新疆绝大部分地区的确不在明王朝的控制下,但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地区明朝是设置有卫所的。事实上明成祖朱棣在派郑和下西洋的同时,也在积极经略西域地区:先后在嘉峪关以西设置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东和沙州等关西七卫。关西七卫中的哈密卫的名字在今天也许更多是和哈密瓜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明代哈密见证的是一段交织着辉煌与苦涩的历史。哈密古称伊吾,在汉代曾一度是西域都护府的驻地。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册封蒙古降将纳失里镇守当地的方式确立了对哈密的主权并在此设置卫所。在洪武、永乐年间哈密是抵抗塞外蒙古部落入侵的桥头堡,是嘉峪关的地缘屏障和缓冲地带。同时这里也是西域属国乃至中西亚国家的使节进京朝见中国皇帝的中转站——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中亚各国的使团500人就是通过哈密进入明朝腹地,明成祖朱棣特意在北京北边的怀来调集10万大军,还在明军三千营、五军营、神机营中挑选精兵为使臣们表演马术骑射、步兵突击、火器操练等军事科目,可以说哈密见证了明朝全盛时期万国来朝的盛景。云集在哈密的不只有各国使节,也有往来的商旅,哈密因此成为见证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繁荣与辉煌之地。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进逼金山,迫使北元太尉纳哈出归降,明王朝的疆域拓展到辽东地区。在东北女真族聚居地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统辖各卫所。东宁卫指挥康旺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并任命为都指挥佥事。明成祖朱棣在选配奴儿干地区的官员时选择了出自海西女真的宦官亦失哈——他既会女真语,又会汉语,既熟悉东北地区的风土民情,又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永乐九年(1411年)春亦失哈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管辖大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囊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事实上直到努尔哈赤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赐予的建州左卫都督,这证明直到此时明王朝对东北的女真部族仍在进行管辖,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东北地区至此彻底脱离明王朝的管辖。
公元1370年明军攻取洮州、岷州并进克元朝的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脱思麻宣慰司)的治所河州,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遂降明。元顺帝病殁后原先忠于元朝的西北藏族首领陆续归附明朝。1371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五世孙)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吐蕃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明朝收缴了元朝授予他们的印信,分别授予他们为河州卫指挥同知、靖南卫指挥同知,并准予其子孙世袭。属下官吏也授千户、所镇抚等职。1372年元朝册封的帝师喃加巴藏卜降明并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册封。1374年明朝正式在藏区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两大地方行政机构。明朝在确定藏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最初明朝是封蔡巴、羊卓、止贡、嘉玛等故元万户府首领为乌思藏的行都指挥使或都指挥佥事等职,然而元朝扶持的萨迦政权已不可逆转地走上衰败之路,而噶举派的帕木竹家族的势力却日渐发展壮大。在对帕木竹政权的情况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后明朝就开始任命帕木竹政权的主要宗本为乌思藏行都指挥使司的官员,并且进一步在内邬宗和仁蚌宗这两个最大的宗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明朝在藏族地区封授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官职都准予世袭,但是重要官职的袭职要经过皇帝的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崇祯三年(1630年)乌思藏僧人三旦多只等十五人入朝班贡,这是藏区领袖最后一次入贡明朝。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文中“西据吐番”的“吐番”是宋、元、明等时期的史籍中对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的惯称。明朝先后在西北藏区设立洮、河、岷、西宁四卫,在今甘、青、川部分藏区以及卫、藏地区设置“朵甘卫”和“乌思藏卫”。藏区各部族首领均被明朝委任为同中原官职相同的指挥使、都指挥使佥事、千户、百户等职,所不同的是内地官员是通过科举选拔,而藏区官吏则允许世袭,但新任官吏承袭官爵时必须经北京的大明朝廷批准并换发敕书和印信。鉴于藏区政教合一的格局,明朝除了在当地设立卫所、封以官爵之外,也加强了对藏传佛教各派首领的管控——明朝在藏区建立一套僧官制度:僧官分教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每级依受封者的身份、地位进行分封。各级僧官按明王朝制定的规则定期入京朝贡,各级僧官的承袭同地方卫所官吏的承袭一样必须获得朝廷的认可。明朝对西藏的管理因此被形容为“多封众建、因俗而治”。
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遣自己的弟弟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国。1271年已成为蒙古大汗的忽必烈仿照中原汉制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多次遣使要求缅甸蒲甘王朝称臣朝贡,然而蒲甘方面始终不予理睬。1277年元军越过此前大理和蒲甘的边界线进攻八莫,后因水土不服而主动撤离,而后元兵又多次进攻蒲甘。1279年元灭南宋后国力大增。1287年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蒲甘,蒲甘城破,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那罗梯诃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后的蒲甘国王都是元朝傀儡。后来元朝有进一步将蒲甘纳入缅中行省管辖,再后来又并入云南行省。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此后明朝在继承延续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基础上又设立了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三大宣抚司和车里宣慰使司、缅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养宣慰使司、老挝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合称“三宣六慰”。明朝全盛时期的领土几乎曾一度覆盖过整个缅甸并拥有印度洋出海口。尽管明朝对三宣六慰地区一直采取羁縻统治,当地土司一直保持相对比较独立的自主权限,但这并不能改变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属于中国领土的客观事实。当时的中国商人从滇西重镇永昌(保山)、腾越(腾冲)等地沿大盈江和瑞丽江接伊洛瓦底江贯通缅甸北南的水陆交通线往来活动,中国的丝绸、瓷器、陶器和缅甸的棉花、玉石等通过这条交通线或输入中国内地或销往印度洋沿岸地区。明初阿瓦土司遣使入京诉说麓川土司思氏侵占其土地,此后明朝分别于1439年(正统四年)、1441年(正统六年)、1442年(正统七年)、1448年(正统十三年)四征麓川。
永乐二年(1404年)一个名叫陈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称是陈朝宗室后裔。据他所称当时越南的统治者胡季犛、胡汉苍是以阴谋篡夺了陈朝江山,他请求明朝出兵,协助自己恢复陈朝。明成祖朱棣也无法判断究竟这个陈添平的真实身份,于是他在未知会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节的情况下让陈添平和自称陈朝遗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对此没预案的越南使节一时间乱了方寸以致不知该如何反应。这一切没逃过朱棣敏锐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觉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让越南使节回国给胡氏父子带话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谢罪并表示愿将皇位归还陈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黄中护送陈添平归国即位。当明军行至越南支棱关时突遭埋伏于此的越军伏击,陈添平被越军抢走并处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军队被藩属国的军队伏击并抢走受大明王朝保护之人后勃然大怒,随即于当年9月以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西平侯沐晟为左副将、新成侯张辅为右副将、丰城侯李彬为左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领兵八十万南征。此时越南胡朝同时面对国内陈朝残余势力和明军的双重打击,到1407年(明永乐五年、越南胡开大四年)明军俘获胡家父子并成功占领越南。在对越南的战后处置问题上朱棣一开始还算打算册封陈氏后裔为越南国君,不过他很快得知:越南陈朝已无后裔在世,于是朱棣改变了想法——他转而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将越南重新纳入中国直接管辖的郡县体系。
宋元时期中国人已广泛活跃于东南亚。元灭南宋后不少南宋遗民逃亡海外——在崖山之战中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背负幼帝赴海而亡,其幼子带着剩下的南宋军民逃亡爪哇岛并一度在岛上建立顺塔国。当华人涌入爪哇岛时爪哇岛上的本土势力之间正处于混战状态:在此之前称雄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以及周边海域的是三佛齐王国,然而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崛起于爪哇岛东部的满者伯夷王国消灭了三佛齐王国,旅居三佛齐的华人一千多人联合不愿臣服于满者伯夷的三佛齐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王,于是爪哇岛上就形成了梁道明领兵与满者伯夷王朝对抗的局面。由于明太祖朱元璋颁布的海禁政策断绝了沿海居民的生计,因此在此之后的十年间有数万军民从广东渡海投奔梁道明,由华人统治的旧港王国就这样在爪哇岛上形成了。1402年朱棣与朱允炆的叔侄之争终于以朱棣得胜告终。由于朱棣的皇位得来不正,因此他迫切需要做出一番功绩以为自己正名,正是在这一动力的驱使下朱棣完成了五出漠北、七下西洋的壮举。事实上早在正是委派郑和下西洋之前的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就派梁道明的同乡监察御史谭胜受和千户杨信带敕书前往招安梁道明,试图以此建立海外奇功,梁道明在接受明王朝的敕书后和臣子郑伯可一同入朝觐见明成祖朱棣,而旧港则由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治理。此时旧港地区最强大的有两股势力:其一是原旧港国王梁道明的副手施进卿,其二是海盗头目陈祖义。国王的头衔听起来当然比海盗头子好听,不过这与实力无关——其实梁道明及其副手施进卿与陈祖义一样都不过是从中原大陆亡命至此,所不同的是:梁道明选择与当地土著势力合作并逐渐站稳了脚跟,而陈祖义则始终啸聚海上。在与来自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朝对抗的过程中二者曾一度结成暂时的同盟,然而一山终究难容二虎,双方的兵戎相见是迟早的事。1407年陈祖义在明朝郑和船队与施进卿的联合夹击之下覆灭了,明成祖朱棣在陈祖义势力被消灭后册封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正式设置大明旧港宣慰司,其辖区包括如今的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爪哇以及泰国、菲律宾的一部分。
若以明朝全盛时期奴儿干都司、哈密卫、乌斯藏都司、三宣六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旧港宣慰司全部统计在内的版图约为1100万平方公里。然而明代也不尽是开疆拓土,同样也曾失地,甚至在明代最鼎盛的洪武、永乐年间也曾一度出现失地的现象:668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国联合唐朝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670年-676年新罗为争夺百济和高句丽的土地而与唐朝开战,战后唐朝与新罗以今天朝鲜平壤的大同江为界。王氏高丽取代新罗后于1034年到1044年从鸭绿江口到东朝鲜湾修筑千里长城作为国界线。1117年高丽利用辽金战争之机夺取保州并改称义州,由此取得鸭绿江下游东岸的土地。1258年高丽东北面的居民归顺蒙古,东北疆域退缩到铁岭。1269年西北面又归顺蒙古,高丽的西北疆域退缩到慈悲岭。元明易代后朝鲜半岛上亲元的王氏高丽王朝试图利用元明易代的乱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则坚持以铁岭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在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由于李氏朝鲜王朝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
1427年明宣宗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大约在同一时期旧港宣慰司被崛起于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朝攻陷,从此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还是大约在同一时期奴儿干都司逐渐消失在明代的史籍之中,此后明朝仍直接管理着今天的辽宁地区,至于其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则以卫所制度进行统治,尽管并不能说在此之后明王朝就已彻底放弃了对东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对东北的控制力度的确在此之后大为下降,而这也为日后努尔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嘉靖五年(1526年)明代西南三宣六慰之一的缅甸宣慰司被孟养、木邦、孟密三家土司联合攻灭,缅甸宣慰使莽纪岁之子莽瑞体起兵复仇后建立东吁王朝,从此缅甸脱离明朝的统治,发展成为独立国家。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至此东北地区彻底脱离明王朝的管辖。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侵入台湾南部,两年后西班牙人侵入台湾北部,1642年荷兰人驱逐了盘踞在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此后他们一直统治着台湾直到1661年他们被郑成功逐出。到明末崇祯年间奴儿干都司、哈密卫、河套地区、乌斯藏都司、三宣六慰、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旧港宣慰司等地已全部放弃,这时的明朝疆域已只剩下中原汉地的两京十三省之地,大约只有三四百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既不尊明,也不贬明,那么既不以明代疆域的巅峰作为标准,也不以明末的疆域作为标准,而以明中期一般常态化的疆域作为标准,那么明朝版图大约在900万平方公里左右。
古籍还有升值空间吗?
理论上,凡是稀缺的物品都会有升值空间的。
而古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能比普通的文物有更大的文化价值,同时,由于纸制品的特性,保存起来的难度更高,比如古钱币,我们很容易找到秦汉时期的古钱币,但是古籍却罕有两晋南北朝的,就算是唐代古籍都已是国宝了。因此,古籍的收藏价值更高,升值的空间相对也较大。
我们知道,虽然纸张的出现在汉代,但就整个两汉至两晋南北朝,主要使用的还是竹简。目前已知的最早刻本是唐刻本,这是已知古籍里最早的刻本。
这是唐刻本的《金刚经》,是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刷的一份《金刚经》。这是唯一有明确时间记载的最早的刻印品,发现与敦煌洞窟,现存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唐以后是宋刻本,这是目前收藏界最为抢手的藏品,因为其刻板精美,再加上时间久远,品相好的宋刻本是非常珍贵的。收藏界有“一页宋版一两金”的说法,而今日好的宋刻本的价值已高过整个价格了。
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明清刻本是相对比较容易收藏的。价值相对较低一些,明中后期的刻本,一般在数千到数万元,清刻本基本也是这个价位。因为不同的品相,不同的刻本,所以价格相差较大,无法一概而论,具体问题就得具体分析了。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也许收藏的意义更大于增值的意义,但是,作为收藏品来说,升值的空间还是会被大家所关注的。
古代的东夷是指什么人样的人群?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都是根据夏商时期中央王朝所处方位来说的,实际是那个时代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国中央王朝对四周语言文化生产生活方式都不相同的区域人群的“蔑称”。东夷,应该主要指山东半岛、苏北、河南东部,再往北到河北和辽东的沿海地带,包括朝鲜半岛先民,甚至可能包括一部分从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漂洋过海到达大陆沿海地区的移民。东夷人也是农业社会,国人筑城居住,奴隶在城外聚居,开辟农田种植作物,豢养牲畜,与其他地区极大不同的是,因为靠海,他们很早就掌握了制海盐的技术,是内地的食盐的主要供给者,这也就决定了这里的商业比较发达,商人部落也就是从东夷分化出来征服中原夏朝建立商王朝的。东夷地区,海洋渔业也是沿海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并且我们相信一定已经有了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日本群岛,应该很早就有往来,甚至相互有移民产生。早期日本遍布阿伊努人,现在库页岛、堪察加半岛、北海道还有阿伊努人存在,有理由相信,东夷人群中应该也有这样异于中原人长相的人群存在,甚至他们可能是在山东沿海生活的比较早的人群,但因为战争不断消亡了。随着中原王朝向四周扩容并设立诸侯国,东夷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周所分封在东部的齐国建立之初就一直在与东夷作战,完全占据山东半岛及河北的渤海湾南段与燕国接壤,是经过长期艰苦战争获得的。当然燕国占据现在河北的渤海湾北段直到辽东甚至乐浪地区,也是一直在与东夷北支和游牧兼渔猎的东胡作战中获得的。东夷,到战国后期逐渐消亡,秦汉时期已不再闻之。至于后世清朝将太平洋列强称为东夷这是借词贬损,与古意完全不同,不必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