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火神加特林,航母战斗群如何防止核武器攻击及三防措施?
近日,美国的三支航母战斗群在半岛水域进行大规模军演,以显示武力。众所周知,这个水域的作战舰只目前遇到的危险是前所未有的,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挑战是这三支航母战斗群的生存问题关注的焦点,如何防止核武器攻击及实施三防措施呢?
美国三支航母战斗群
首先,现代核武器一般指的是两弹结合武器,即核弹头和弹道导弹或者巡航导弹结合的产物或者核鱼雷和核水雷,而直接空投核弹头已经比较少见了,
我们先看看面对核巡航导弹时候,航母战斗群的表现,航母战斗群最有力的武器是航母战斗群的舰载机,一般带弹射能力的超级航母,其能携载的舰载战斗机起飞重量一般在 28~32 吨以上,一般为重型舰载战斗机,其不加油情况下有有效作战半径为 800~1200 公里,其主要功能是防空和反舰及对陆攻击,而这恰恰也是针对核武器攻击方平台最好的打击手段,其主要核武器攻击平台有,陆基巡航导弹发射车、空基巡航导弹发射的战机和水面舰艇发射的巡航导弹,就舰载机反潜来说,美海军主要由 S3 固定翼反潜机和直升机反潜组成,这也是航母战斗群对抗对方攻击型核潜艇和常规潜艇的有效手段,但最好的反潜往往是潜艇,潜艇反潜不光可以使用潜潜导弹,还可以使用反潜鱼雷进行水中兵器对抗,潜艇更可以使用潜舰导弹对对方水面舰艇平台进行打击,而航母战斗群中一般会配置一到两艘攻击型潜艇,往往是核潜艇,而通过潜基将对方水面舰艇平台或者潜艇击沉也是有效对抗对方海基核武器攻击的手段之一,在反对方核鱼雷和核水雷时,击沉对方的平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击沉对方平台如果无法达成,就要击落对方巡航导弹或者对对方鱼雷或者水雷予以摧毁,这牵涉到航母战斗群的水面舰艇防空系统,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最外层防空一般是舰载机,其次是水面舰艇防空,一般是远程防空导弹标准 2Block 系列,其射程在 200 公里以上,中层区域防空为 ESSM 北约海麻雀,其射程在 60~70 公里间,内层为拉姆或者海拉姆近防导弹系统,贴身为密集阵近防炮,而对对方鱼雷的袭击可以采用反鱼雷鱼雷,反潜火箭弹或者深水炸弹,以及各种反鱼雷的软杀伤诱饵等手段,而对于核水雷,可以采用扫雷舰扫雷猎雷的手段,或者重型直升机扫雷。
而对付敌方反舰弹道导弹的袭击,则需要使用海基反导手段,美国一般是使用标准 3 系列反导导弹,其射程可以超过 500 公里,射高超过 160 公里,但就现有反舰弹道导弹的变轨和高速能力来说,仍然是困扰防御方的棘手难题,何况目前反舰弹道导弹已经开始逐步进入第二代,即带滑翔载具的水漂弹弹头,可以以多次进出大气层内外的桑格尔弹道,即做水平巡航 轨迹和弹道式轨迹的组合飞行,这也让航母方,防不胜防,所以目前针对反舰弹道导弹的袭扰,仍是航母战斗群头痛的问题。
正在进行洗消作业的美国航母
而就航母的三防来说,即防核防生活沾染,航母可以做到全封闭式,也可以做到洗消作业,网上相关的航母洗消作业图片已经流于形式,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了!
它的射速达到每秒16发?
加特林机枪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射速,和它独特的机械结构有关。
其实,在工科院校,加特林机枪往往和航空开伞器等一样,作为一个典型的机械系统而被介绍和讲授。下面,通过视频了解一下加特林机枪的运作原理:
总结来说,加特林机枪的原理为:
在每根枪管旋转一周的过程内,相应的枪机和枪管恰好完成子弹上膛、闭锁、击发、开锁、抽壳等动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加智能化的机械控制系统,甚至计算机控制系统都被应用在加特林机枪中,使得全自动的加特林机枪得以问世,其射速也变得越来越快。比较代表性的有:
中国
CS/LM12型转管速射机枪(2012年),是国内军队装载的6管加特林机枪,发射7.62×51毫米北约弹,其射速不详,但必然会超过万发/分(因为早在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已成功研制射速在5000—6000发/分的6管航空机炮)。
图 7.62×51毫米北约弹与电池的对比
苏联GSh-6-23加特林机炮,其具有极高的射速,其最大射速可达9,000—10,000发/分钟。相较于美国M61火神式机炮。
图 左二为GSh-6-23加特林机炮
最后,附上一段视频,希望加深题主对加特林机枪原理的理解:
(以上资源来源于网络)
国产转管机枪炮的型号有哪些?
转管机枪(炮)指的是拥有多根可旋转枪管的速射武器,比如广大读者耳熟能详的美制M134型“米尼岗”车载/机载6管7.62mm速射机枪以及M61Al型“火神”6管20mm速射机炮。
转管机枪(炮)最大的特点是火力输出密度远远大于单管机枪(炮),举个例子:射速最高单管机枪是二战德国的MG-43通用机枪,它的最高射速可达到1000发/分钟,而采用6根枪管的M134速射机枪最高射速高达6000发/分钟;国产1130转管近防炮最高射速则达到了惊人的11000发/分钟,可见转管机枪(炮)的火力输出能力是非常恐怖的。
鉴于转管机枪(炮)强大的火力输出能力,因此世界上各军事强国在各种作战平台均有装备,最常见的载体有舰艇、汽车、直升机、战斗机和攻击机等各种机动平台。
比如说美国的F-22隐身战斗机就配置一门M61A2型20mm"火神"6管速射炮(备弹480发),A-10攻击机则配备了一门GAU-8/A型30mm“复仇者”速射炮。
我国对转管机枪(炮)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且军队机械化也发展得相对较慢,因此很难见到我军装备的国产转管机枪(炮),如果不是海军054A型护卫舰、052C/D型驱逐舰上配备了转管近防炮,可能会有人认为我国的转管机枪(炮)领域研究尚属空白。
那么国产转管机枪(炮)的发展究竟如何呢?我们从以下几点来了解。
▼下图为我国陆军航空兵部队正在直升机上测试新型6管12.7mm转管机枪,由于我军长期缺乏像美军那样的“黑鹰”通用直升机搭载平台,因此直升机舱门机枪一直得不到广泛应用,新型转管机枪的测试可能与即将列装部队的“直-20”通用直升机有关,届时我军将会像美军那样在直升机上配备转管机枪做为直升机舱门机枪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火力。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国产7.62mm、12.7mm转管机枪以及30mm转管机炮
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
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由我国兵器装备集团下属的重庆建设工业集团公司研发生产,被广大军迷称为“国产版的M134”。
该型转管机枪采用6管设计,口径为7.62mm,发射7.62X51mm北约标准弹(机枪弹),有效射程500米,常用射速2500发/分,最高6000发/分、射界360度,采用弹链供弹,可搭载在汽车、装甲车等平台做为车顶机枪,也可安装在直升机上做为舱门机枪或者主武器使用。
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
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由我国兵器装备集团下属的四川华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生产的车载3枪管加特林式重机枪,发射12.7×99mm北约标准弹(即.50 BMG),最高射速2000发/分钟,正常射速1300发/分钟,有效射程1500米。
事实上该型转管机枪有两个版本,一个就是上述所讲的发射北约标准弹的版本;另一个是为我军研发的版本,即自用版,它发射12.7×108mm机枪弹。
730/1130/陆盾2000型30毫米转管炮
730和1130分别指的是国产H/PJ-12型7管30毫米炮和H/PJ-11型11管30毫米炮,属于舰载近程防空武器,而陆盾2000这是H/PJ-12型7管30毫米炮的陆军版,我们重点介绍H/PJ-12型11管30毫米炮,即1130。
该型转管炮口径30mm,发射30×165mm炮弹(主要是次口径钨芯穿甲弹),射速有4档可调,最高11000发/分钟,最低2300发/分钟,有效射程3000米,最大拦截距离5000米。
▼下图为做为车顶机枪的国产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正在进行实弹射击测试,由于我军尚无列装该型机枪的计划,因此多个国产转管机枪(机炮)型号都以外贸为主,这一点从它们使用北约标准弹上就能得出判断。国产转管机枪(机炮)的性能简介
实事求是地讲,不管是国产7.62mm6管机枪还是12.7mm3管机枪,甚至是11管的30mm机炮,它们都是参考了国外同类装备研发出来的,俗称“山寨”。
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和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分别参考了美军的M134“火神”6管机枪和GAU-19/A“终结者”3管机枪(国产6管版也曾出品);而30mm系列近防炮则是在结构上参考俄罗斯AK-630,在理念上参考欧洲“守门员”近防系统。
所以各型国产转管机枪(机炮)的性能与国外产品基本相当,近防炮则有所超越。
我们还是来详细了解最具代表性的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的性能吧。
该型转管机枪的结构与美制M134基本相同,区别仅仅为加工工艺(国产武器的加工工艺一如既往的粗糙)。
它的射击操作是这样的:首先将枪身上的电源开关打开,这时候枪身得电;接着将位于电源开关下方的保险开关打开,机枪开火准备就绪。
需要注意的是枪把上有两个按钮,一个为绿色,一个为红色,当电源开关和保险开关均处于接通状态时,这两个按钮就会被激活。
绿色按钮为开火键,当射手摁下这个按钮时枪身上的2.3KW直流电机得电逆时针高速旋转,在齿轮的带动下驱动枪管顺时针高速旋转。
当枪管转速达到设定转速时供弹系统电磁阀开始供弹,同时驱动各枪管的枪机击发子弹,然后抛壳。
比如说设定射速为最高射速的6000发/分钟时,直流电机需要将枪管旋转速度加速至6000转/分钟,这个过程通常不超过0.4秒。
红色按钮为刹车键,由于转管机枪射速非常高,如果没有制动措施,那么机枪极有可能在射手已经松开开火键的情况下还会在惯性作用力下继续发射子弹。
当射手摁下刹车键以后,枪身上的直流电机以及击发装置电磁阀就会失电停止工作,同时制动电磁阀得电实施刹车制动,机枪停止发射子弹。
刹车键与开火键的关系是单向联锁,即刹车键处于接通状态时摁下开火键无效;开火键处于接通状态时摁下刹车键则停止开火;同时摁下开火键和刹车键时机枪不动作,以此来确保安全。
▼下图为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的操作面特写照片(我军自用版的开火键和刹车键没有涂色),在射速控制旋钮下方还有一个显示剩余弹药量的液晶屏,可以说国产转管机枪除了制造工艺粗糙以外,综合性能与国外同款机枪的性能是不分上下的。我军没有大量装备国产转管机枪(机炮)的原因
我国虽然已经成体系地研发了转管机枪(机炮),但是除了海军在部分舰艇上装备多管近防炮以外,陆、空两军的转管机枪(机炮)却十分难得一见(偶尔能看见陆军装备7管近防炮的身影,即陆盾2000)。
而坦克、装甲车等车辆的车顶机枪,直升机的机炮和舱门机枪一律是单管机枪,空军战机机炮则一律为双管速射机炮。
为什么我军对火力如此强大的转管机枪(机炮)不感冒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为转管机枪(机炮)的优点恰恰就是它最大的缺点,而这个缺点对于军队而言是非常致命的。
转管机枪(机炮)动辄每分钟数千发的射速虽然能在单位时间内向目标泼洒大量弹药,但是火力持续性却非常低。
以国产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为例:它的正常射速为2500发/分钟,而弹药箱的容量却只有1000发,这就意味着火力持续性不到半分钟(可连续开火25秒),相当于每秒钟向目标泼洒41~42发子弹。
假设每次对目标的射击时间均为5秒,每次射击发射210发子弹,那么该型转管机枪的1000发子弹只有5次开火机会,当弹药箱的子弹耗尽以后即意味着压制火力的结束。
倘若使用6000发/分钟的最高射速对目标实施射击时,一箱弹药1000发子弹则只能持续射击6秒,假设搭载该型转管机枪的机动平台备弹10个弹药箱共10000发子弹,那也只最高射速进行10次扫射。
如果战斗发生在像《黑鹰坠落》那样的巷战环境,那么在弹药快速耗尽以后,士兵们就只能用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与敌人对射,彻底失去火力优势了。
所以我国军队对这类速射转管机枪(机炮)并不感冒,即使是机动能力最强的美军也很少使用转管机枪(机炮)做为压制火力,更多的是安装在机动平台上做为支援火力或者自卫火力使用。
比如说美军A-10攻击机配备的那门号称能打坦克的30mm“复仇者”7管转管机炮,它的射速为4200发/分钟,载弹量却只有1150发,3次对地扫射就可以耗尽全部弹药。
转管机枪(机炮)还有一个几乎无解的先天缺陷,那就是身管寿命,不管是机枪还是机炮,它们的身管材料均为镍铬钼常规武器合金钢,再优秀的枪钢(炮钢)身管寿命也很难突破20000发,这就意味着这些转管速射机枪(机炮)极有可能在一次战斗过后身管就报废了。
因此我国研发的各型号转管机枪的主要用途是对外出口,而非自用,这也是CS/LM12型7.62毫米转管机枪和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都使用北约标准弹的原因。
▼下图为防务展上公开展示的国产CS/LM5型12.7毫米转管机枪,该型转管机枪的枪管寿命基本上与单管机枪一致,即20000发,如果使用最高射速进行连续射击,那么这三根枪管的寿命只有10分钟,这是转管机枪与生俱来的缺陷。枪管寿命是制造材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不会因它极高的射速而改变,因此转管机枪的枪管寿命基本上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国产转管机枪(机炮)的型号有CS/LM12型7.62毫米6管机枪、CS/LM5型12.7毫米3管机枪以及730、1130舰载30mm近防炮(包括陆盾-2000陆基近防炮)。
第二、我国对转管机枪(机炮)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是上述中提到三种型号的国产转管机枪(机炮)均为参考国外成熟产品进行研(山)发(寨)的,因此性能与同型号的国外产品基本相同,30mm近防炮系列甚至在综合性能上有所超越。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接触最多的先进武器装备大多属于苏系,对西方加特林式转管机枪(机炮)的了解并不多,直到70年代末中美蜜月期时大量引进以美式装备为代表的西方装备时才见识到这类武器,所以对转管机枪(机炮)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在研究转管机枪(机炮)的过程中军队发现这类速射武器并不适合做为压制性武器使用,因此即便研发成功也没有大量装备部队,武器生产商在得不到军队订单的情况下只能“内销转外贸”,国产转管机枪(机炮)虽然没能列装我军,却在外军手中大放异彩。
▼下图为外军为飞机配备的7.62mm6管转管机枪,飞机的舱门机枪的主要用途是对地支援和压制,虽然转管机枪的火力持续性不高,压制效果很差,但是在关键时刻可以用凶猛的火力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近年来我军对一点也越来越重视,相信这也是我军频繁在直升机上测试各型转管机枪的原因所在。中国海军装备的11管30毫米舰炮是如何拦截迫近军舰的高速飞行器的?
看过《红海行动》这部电影的朋友应该都记得电影中的这个情节,当地叛军向中国军舰发射了至少6枚火箭弹,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军舰上的舰炮动了,只用了不到两秒的时间,就将所有的敌军火箭弹在空中打爆,不仅燃起了观众的情绪,同时也引发了观众的疑问,现实中,我海军真的有这样的近防炮吗?
伴随着反舰导弹末端突防速度的不断提升,被誉为“水面舰艇最后一道屏障”的近防炮系统,也在通过不断加码射速的方式对此进行应对。正是在这种较量之下,每分钟射速可达上万的“万发炮”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而当提起“万发炮”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概念,想必大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国产H/PJ-11,也就是俗称为“1130”的11管30mm近防火炮系统。作为我国海军装备的唯一一款“万发炮”,1130已经逐渐取代较早的730,成为了海军新一代水面舰艇的标配近防炮型号。
事实上,我们不但有这样的近防炮,而且还相当领先,影片中所出现的近防炮就是中国独立研制的一款11管30MM加特林式速射炮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官方称为H/PJ-11型11管30毫米舰炮,又称1130近防炮。
1130型近防炮是730型近防炮的改进版,装有11个炮管,2个弹舱,一次能够锁定48或更多个目标。最大火力为每分钟11000发,即每秒约166发。1130近防炮是一种使用11管30 毫米口径加特林式速射炮的近程防御武器系统装设在自动型炮塔基座上,同时配有雷达、光学、红外线追踪系统,发射730近防炮使用的30*165毫米口径机炮炮弹,携弹1280发。
解放军海军舰艇使用的1130(730)近防炮炮弹为次口径脱壳穿甲弹,通过直接命中目标进行杀伤。在右侧的“U”形支柱上配有一个安置有白光摄像机、红外热像仪和激光测距仪集合而成的综合探测设备,左侧安装有小直径厘米波火控雷达,对于小型目标的探测距离是8公里,对大中型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5-20公里。而光电系统可以探测6公里内的目标。炮座上集成了雷达、光学和红外追踪系统,大闭环火控系统可测量每发炮弹的初速和轨迹,实时修正精度,命中率越来越高,该系统可同时处理40批目标,是密集阵和守门员的一倍以上。
因此,1130近防炮可高效对抗4马赫超音速掠海反舰导弹的近程系统,测试中拦截率高达96%。
1130型近防炮是730型近防炮的改进版。1130炮装有11个炮管,2个弹舱,1130近防炮射速大约是730型的2.62倍。一次能够锁定48或更多个目标。最大火力为每分钟11000发,即每秒约166发。这种自动化武器受雷达控制,在软件的控制下,可以自动向来袭目标射击。这种功能和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美国密集阵系统类似。经过多年努力研发,1130近防炮的列装,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海军舰载防空体系。
只要来袭的反舰导弹、飞机和其它武器飞近军舰,近防炮就会迅速瞄准并用30毫米口径炮弹将靠近的飞行器击落。构成了航母等舰艇最后一道防线。1130近防炮已经装备了辽宁号航空母舰上作为近程防御系统,也装备在了我国海军各种驱逐舰、护卫舰上。新建造的054A舰也换装了1130型近防武器系统。
1130近防炮已经作为我海军近程防御系统,可谓撑起了我海军近防事业的一片天。它是中国战舰上最主要的近防武器,威力之大堪称世界“近防炮之王”。
中国1130近防炮使用30毫米的弹药,威力比美国的密集阵在弹药上高一档,而且,1130有11个炮管,每分钟射速可达1万发以上,是密集阵的三到四倍。此外,1130近防炮的瞄准也是一绝,配有综合光电系统,可以驱动炮塔自动瞄准来袭目标并自动射击。
纵观世界各国军舰的近防炮,还没有哪个可以和中国的1130近防炮相提并论,可谓独一无二。
以上是铁军迷观点,欢迎关注铁杆军迷,欢迎深入探讨评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本人将删除。
机枪是怎么被发明的?
所谓机枪就是为满足稳定射击需求,依靠两脚架或者安装在三脚架上可以连续发射步枪弹或者更大口径子弹、提供持续火力的枪械。
按照可连续发射的动力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种,而这两种的最早代表型号就是其发明的来源历史。机枪想要连续发射就需要持续的动力作为保障,一种依靠外部动力,其最早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的加特林机枪;另一种是依靠弹药发射时的火药燃气作为动力,代表为马克沁、勃朗宁机枪。下面根据题目详细说明发明历史。
第一种、依靠外部动力进行连续射击的机枪发明历史。作为这种机枪的代表作也就是最早投入实战的机枪为加特林机枪。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人理查德.乔登.加特林作为医生看到医院里无数受伤和死亡的士兵后大为感慨,他认为如果能够发明一种凶猛火力的枪,具有远射程和连续射击的优势,这样就不用让大量的士兵冲锋陷阵,如此就可以挽救更多的士兵的生命。
出于减少战场伤亡的目的,1861年夏季,加特林开始设计转管机枪,当年就完成了模型,次年完成了定型并取得了专利。1865年加特林机枪进行了改进,于1866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这是现代机枪的先驱。
即使到了现代加特林机枪身影依然能够看到,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空军使用的 20mm M61 "火神"(Vulcan)机炮。不同的是其旋转枪管听你提供动力由手动改为电动或者依靠后坐力来完成,这也就成了下面要说的依靠内力完成连续射击的机枪。
第二种、依靠弹药击发射击时的燃药后坐力作为动力的机枪,代表为马克沁、勃朗宁机枪。马克沁机枪是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并进行了原理性试验,1884年获得专利。
1882年,马克沁在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常因为步枪射击时的后坐力将肩膀撞得肿胀,而这个发现也让马克沁有了巨大的动力,既然肩膀能被撞得如此青一块紫一块,这就说明步枪的后坐力是很大的,而且是一股不能被忽视的力量,于是发明依靠这个后坐力来作为反射动力为枪械提供连续射击动力的想法有了具体的眉目。
马克沁首先改制一支老式温切斯特步枪,利用燃药气体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到重新闭锁,一气呵成,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就是这样诞生了。
经过反复的实验,马克沁改变了原有机枪的供弹模式并采用帆布弹链为机枪提供持续的供弹,1884年世界上第一支能够依靠内力自动供弹并连续射击的机枪诞生了,这也是世界上唯一采用水冷系统降温的机枪。
以上就是机枪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