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3拓本,中山公园的兰亭碑亭是从哪里移来的?
位于中山公园内唐花坞西侧的“兰亭碑亭”原建于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
在北京现存众多的古代碑亭中,书画艺术最佳的碑亭,当属中山公园内的“兰亭碑亭”,可称绝无仅有之胜迹。该亭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烧毁后,于1917年将三亭碑和三亭石柱一同迁移此地。亭的顶子是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亭匾名为“景自天成”。在石碑正面刻有三亭修禊曲水流觞图样。背面刻有清乾隆皇帝书写的兰亭诗;亭中立着八根石柱,分别刻有著名书法家摹写王羲之的《兰亭帖》以及柳公权的《兰亭诗》。八柱分别是如下名人摹写:第一柱虞世南、第二柱为褚遂良、第三柱为冯承素、第四柱为柳公权诗原迹、第五柱为戏鸿堂刻柳公权诗、第六柱为于敏中、第七柱为董其昌、第八柱为乾隆。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作者: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dan)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中国书法第一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游云,娇若惊蛇”,“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逸事趣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逸事趣闻。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唐兰亭序五大摹本
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
《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
《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
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
《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最能体现兰亭风骨的摹本
《定武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拓本,是定武兰亭刻本中最珍贵的版本。
“唐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相望不得团圆。此次将此五种珍本汇于一帙,海峡两岸法书极品齐聚一堂,全面展现中华瑰宝之流光异彩。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原文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行书入门有推荐的练字帖吗?
行书的确很厉害的。但要写好行书,你得先把基本的楷书写的像样。
是不是有点泄气?没办法。学习行书,首先你的运笔要过关,还要对汉字笔顺有认识,还有知道书法书体间的关联,还有笔法的运用,还有字形的向背关系,还有字势的承接。不在楷书中磨练,一上来就奔着主题去,一是不明就里,下笔无方。二是手指僵硬,点画无措。三是认识肤浅,随意描摹。四是心浮气躁,油滑无根。
书法学习需要长期的训练。开始阶段,第一个面对的是把软软的笔头学会掌控。而你的手,在握笔之初,不会按着你的意思来。你只能在楷隶等慢写的书体中,熟悉笔性,增强手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则,笔画顺序,起止收放,提按顿挫等等书法常识。待其手腕灵活,能够随心而动的掌控毛笔,学习行书,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
行书字帖繁多,风格流派各异。兰亭序劲健洒脱,祭侄儿稿雄强悲壮,寒食帖遒劲委婉,蜀素帖纵横跌宕,绝交书妍丽刚强,……举不胜举。选择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在字帖的选择上,没有什么人是必须要学的说法。每个人都是从个人的经验来做推荐,他们没有错,但别人的成功,并不一定适合你的喜好。
故宫博物院石鼓的来历?
它是故宫博物院宁寿宫中的传奇国宝——先秦石鼓。
但此鼓非彼鼓,它形如鼓状,大小不一,每座重约2吨,身上以大篆刻着记叙秦公游猎的10首诗句,原有718字。石鼓虽不过为花岗岩石材质,但因历史久远,又有文字篆刻,被不少君王视为庙堂重器。
自明清以来,石鼓上的文字拓本“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但贵重如斯,10座石鼓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也不过一叶,随波浮沉、命运无定。
唐初石鼓在陕西天兴(今属陕西宝鸡)现世,悠久的历史、神秘的篆文,石鼓成了当时欣欣向荣的大唐王朝受命于天的证据。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石鼓没挡住安史之乱的鼙鼓。盛唐凋敝,石鼓也被人埋入地下“避祸”,因此散失。
到唐宪宗时,天下稍安,石鼓被重新发现。矢志中兴大唐的韩愈,激动不已。他宣扬“文以载道”的古文,石鼓上的诗文,是韩愈心中的旗帜。
韩愈重视石鼓,他自己却未受重视——将石鼓迁入太学并重视研究的提议泥牛入海。在《石鼓歌》中,他高唱“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歌声和着长安的夜风飘过九重宫阙,充满了他从兴奋到失望的悲愤。
数年后,经多方努力,石鼓终于被迁入凤翔孔庙。但好景不长,大唐崩亡,五代丧乱,孔庙被毁,石鼓丢了。
到宋仁宗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天下号称百年无事。“砸缸”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时任凤翔知府,将找回的9座石鼓安置于当地府学,却始终找不齐10座。1052年,第10座石鼓终于在一个小村里被找到。彼时,其上部已被削去,一部分被乡民用来舂米,一部分则成了村里屠夫的磨刀石。
石鼓团聚,此后被送入皇宫,美坏了“艺术天子”宋徽宗。他为石鼓全文填金,以示荣宠。而正是这些金子,让它在靖康之变中,被攻破开封的金军盯上。金子自然被人剔出来取走,石鼓则被弃置荒郊。
命不该绝的石鼓后来又被人找到,并送进官学机构。历经元、明、清三代风雨,受过康熙乾隆的荣宠。只是几经波折,石鼓文字磨损严重。宋代时存字465字,元代时减为386字,至清代仅余325字。
坎坷仍未终止。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石鼓共赴国难。1933年,故宫博物院决定护送一批文物躲避战火。
可石鼓运不运呢?
按规定,当时,宫中在千斤以上、高到一丈外的物品,均不在装箱之列。据当时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庄严回忆,他曾装箱的大件青铜器、瓷瓶,最重百斤上下、三四尺高,而石鼓每座重逾两吨,装箱后高过人身。
必须运!可怎么运又成了问题。
在石鼓包装之前,用极薄软的棉纸蘸水浸湿,然后用镊子把湿软的棉纸塞进石鼓的裂缝里,仅这道工序就用时近一月。继而把石鼓用薄棉花层层覆裹,一直包上四五层,以浆糊黏好再用细麻绳捆扎,而后外面再用厚棉纸裱糊,用粗麻绳捆牢,再包上三四层棉被,用粗麻绳扎紧,装进特制的木箱,以稻草覆盖,最后用钢条绑扎封死。
此后随着战火绵延,石鼓辗转上海、南京、四川、重庆,再在抗战胜利后复归南京,14年动荡之中,正是得益于这充满智慧与心血的包装,石鼓毫发未损。
晚年庄严回忆说:“为石鼓装箱,是生平得意大事之一。”
20世纪50年代,人民的故宫博物院里,先秦石鼓重见天日。
先秦石鼓传奇,传奇在帝王将相多将其作为盛世的装饰,却终不免沦落泥尘、饱受坎坷;但每逢绝境,却又总有人挺身而出,令它绝处逢生、重放光彩。
无利可图,为什么?因为忠魂不绝。韩愈为之作歌、司马池为之奔走……抗战中舍命守护石鼓的故宫人庄严对石鼓魂牵梦萦,却被海峡分隔不能相见,逝世前仍呢喃着“北平”二字。
非金非玉,为什么?因为他们深知这是一个民族能够战胜时光、绵延不绝的精神象征;这更是一个国家敢于踏破艰险、走向复兴的文化自信。
孔子周游,被匡地的居民误会围困,十分危急,弟子们心急如焚。而孔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的意思如果放在今天,就是:使命在身,万难不惧,踏破艰险,一往无前。
石鼓无言,所言如斯。
一开始跟着什么字帖学?
首先,想问一下提问者:你是学硬笔书法,还是学毛笔书法?
初学硬笔书法:
只要你非常喜欢灵飞经的风格,作为初学者,完全可以将其作为入门字贴用。
硬笔书法重在字体的美,灵飞经是小楷的经典之作,学习其字的结构和章法,是可以将硬笔书法写好的。
所以,学硬笔书法,将灵飞经作为入门字贴完全没有问题。
如果是学习毛笔书法,则又应该另当别论了。
灵飞经作为入门字贴显然是不合适的。
要知道,灵飞经是小楷书法中的神品之作,初学者连毛笔还没能使好,学灵飞经是不是太急了些?
初学毛笔书法:
如果想学楷书:
建议先学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该贴是初学者的首选之贴。历史上有许多书法大家都是从此贴入门的,如明代的大书家董其昌,年轻时文章出众,但因字不好遭到轻视,于是发愤练习书法,他的入门字贴就是《多宝塔》,通过勤学苦练,打下了一个好基础,一生受益无穷。想学多宝塔的话,也可以关注我,视频主页中有相关学习的课程,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
如果想学隶书:
建议从汉隶入手,可以先学《曹全碑》,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的字贴。《曹全碑》的字秀美飞动,结构简单,字体扁平均整,文字清新可爱,容易入手。学隶书比当楷书更容易有成就感,楷书字体结构复杂,笔法繁富,初学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掌握其要领,常因难以进步而失去了学习书法的兴趣。学隶书则不然,因为笔法,字又不似篆书难以辨认,学习起来相对简单,初学者学习起来容易有成就感,感觉自己进步快,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使用毛笔的技巧,增强学习的兴趣,以后再学楷,学行,学篆,学草时,就有了写字的基本功,入手就比其他初学者容易多了。想学隶书,也可以关注我,视频主页有相关的课程。
如果想学篆书:
篆书作为书法入门字贴的优点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笔法不复杂,只要多练习,学象是没问题的;但篆书不是常用书体,一般初学者较难辨识,且平常用不到,不是对书法有特别的爱好,不建议学。如果对书法极感兴趣,有一定的读贴,识贴能力或较高的文化修养,并希望在此领域深耕一番的话,入门选择篆书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篆书是中国文字之母,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大篆都属于篆书。初学者建议从小篆入手,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文字,结构简单,有规律可寻,基本笔法只有四种,横、竖、弧、圈。初学建议选《峄山刻石》入门为上策。《峄山刻石》为秦丞相李斯书,他的字是秦朝第一,笔画的轻重、舒卷自然一体,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是后学者临摹学习小篆的最上乘范本。
初学者可参照晚清赵之谦的临摹范本一同进行学习。学习篆书也是以后学草的基本功,有志于草书的朋友可以从此入手,说不定日后习草能比一般人更容易深入。
总之,初学书法,不管是硬笔还是毛笔,也不管是楷书,隶书,或者篆书,一定要真的喜欢,才能坚持。因为学书之路是不会平坦的,其中的甘苦想必每位学书者都会有所经历,但不管怎样,不能走偏,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耽于名利,否则徒费时间精力,得不偿失。
秦朝如何统一文字?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
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
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秦代刻石保存小篆书迹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则最能见其真相。一些刻在秦代度量衡上的文字,则体现出自然朴实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