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网app,怎么评价孟浩然为求官所写的那句坐观垂钓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的名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对象及时间历有争论,但对其主旨则主流意见认为是一首干谒之作。而写作对象的说法有二 :一说张丞相指张九龄,一说指张说。通常认为最后两句是孟浩然自荐给张九龄求出仕之做。
结合历史文献和孟浩然的归隐之心,单纯的把最后两句看做是“自荐”是值得商榷的,很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或者简单的理解了大唐的隐逸之风。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其实“羡鱼”之典的渊源有二:
其一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以“织网”为落脚点,其理解就是空有愿望而不付诸行动。《望》诗的干谒说就出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理解。而考证下来,其意并不仅此。以《汉书》为例,《董仲舒传》《礼乐志》都记有这段材料: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
此处临政者指汉武帝。可见此处典故侧重点在于“退”而非“织网”。同书《杨雄传》又记载了杨雄对成帝的规劝:“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还,上《河东赋》以劝。”张衡归田赋有:“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意思殆同。
其二出自《庄子·秋水》那段著名的“濠梁观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日:‘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段诡辩留给人的印象除了智慧,就是从容的“观鱼之乐”了。后人每在诗文中提及“观鱼”、“看鱼”、“鱼戏”、“鱼鸟”时,其实不乏对道家逍遥自在状态的向往。
于此,庄子的“观鱼”与说林训之“羡鱼”便有了契合,那么不妨这么理解:“羡鱼”常是羡鱼之乐而非就是要织网来捕鱼,这就归人中国仕隐文化的一种倾向:“鱼鸟之乐”。
所谓“鱼鸟之乐”是一种对自然、自由的向往。《诗经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大戴礼记》有:“鱼游于水,鸟飞于云。”即引申为归退、归故里、归自然之意。唐前诗文多用此意。曹植《情诗》:“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遥役不得归。”潘岳秋兴赋有:“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陶渊明有“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中归田、归隐之意很明显。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羡鱼”完全等同于“鱼鸟之乐”呢?翻检唐诗,“鱼鸟之思”、“鱼鸟之叹”颇多,这是“羡鱼”之解在唐代的文化生活背景,请看: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王勃:《仲春郊外》)
观鱼碧潭上,木落潭水清。日暮紫鳞跃,圆波处处生。(李白:《观鱼潭》)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杜甫:《白露》)
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常知罢官意,果与世人疏。复此凉风起,仍闻濠上居。故山期采菊,秋水忆观鱼。一去蓬蒿径,羡君闲有余。(韩翊:《赠张五授归濠州别业》)
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不要崎岖隐姓名。尽日观鱼临涧坐,有时随鹿上山行。谁能抛得人间事,来共腾腾过此生。(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
下面,我们再来看“羡鱼”一典在唐诗中的使用情况。“羡鱼”在唐诗中出现了二十余处,侧重捉鱼之意的多与“结网”、“织网”并用如:
不逐浮云不羡鱼,杏花茅屋向阳居。(刘商:《归山留别予侄二首》其二)
翻然羡鱼鸟,畅矣山川游。(李群玉:《将之京国赠薛员外》)
肯羡鱼须美,长夸鹤氅轻。(李昭象:赴举出山留寄山居郑参军》)
明显就是羡慕鱼鸟之乐,借以表达归隐之志、复返自然之心。
孟浩然有两首诗用了“羡鱼”之典,除本诗外,还有一首《西山寻辛谔》:
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徐。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推敲其中“羡鱼”实为“观鱼之乐”。可见,看见“羡鱼”便以织网捕鱼之意相解不免简单。那么我们现在回头探讨一下本诗表达的意思。诗的前半部分气势雄大,境界浑茫,这前人论述已备,此只谈一点,即读后之感。试想谪为荆州长史的张九龄读后会是怎样的心情?一定精神振奋,豁然开朗,尽扫颓气,哪怕只是一时作用,但堪慰藉和兴奋了,这难道不是诗人赠诗的初衷吗?
再看后半部分,全是由己及人的笔法。颈联即由“我”写起,自己看似落魄的处境,因无人引荐,而无从实现理想,因此进退维谷,想隐居又不甘心,觉得对不起皇上,对不起圣明的时代,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浩然所言的纠结不正是张九龄的心灵困境吗?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解为“我坐观垂钓者,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其意便显豁了,构思也多了层灵动,不失于平板。诗人坐观,这种清醒、冷静、从容在上句所言的纠结之下尤显得难能可贵。诗人为什么能够坐观?
结句道出了原委:那些垂钓之徒,也要羡慕游鱼在江湖之中的自由和快乐啊!此中“垂钓者”,可以指在位的朝官,指贬谪张九龄的人。而“鱼”正可指张,张居庙堂,乃在钩之鱼;此来荆州,如鱼入洞庭重归江湖,其乐大矣!反观那些自鸣得意的在位者又焉知鱼之乐,多么愚昧可叹!
这个理解对前半部分写景的回应更好,与阔大的气象相辅相成,显得契合,而不失之于气格卑弱。另外,诗人对于张,也是鱼与垂钓者的关系,此为另一层意思,不深究。
总之,此诗的主旨当是朋友间宽慰之意,其构思巧妙,颇可玩味。探讨一个诗人的情志要从复杂的、变化的情感里梳理出主导思想来,要从行动上判断,从归宿上判断。以此论,孟是个隐逸诗人,这个前人的结论是无须怀疑的。所以,顺其自然、依恋故乡、乐于田园的诗人又怎会到晚年还写出一首干谒诗呢?
古人有什么奇葩的类似追星的事件?
古代人追星比现代人更疯狂,从初始的精神崇拜,到奉若神明,年年供奉,甚至冲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禁忌,可谓花样百出。
苻坚“护佑”社稷前秦昭宣帝符坚,是五胡时期,最贤明的君王之一,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开凿泾水渠,重用王猛、邓羌、苻雅、杨安、朱肜、苻融等人,实行汉化改革,得以集权中央,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促进文教发展与民族融合,对汉文化的延续有重大贡献。随着国力日渐强盛,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诸国,,使饱受战乱的华北再度恢复生机,攻占东晋的川蜀、襄阳等地,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又遣吕光征服西域诸国,开拓五胡疆域最辽阔时期。
淝水之战后,前秦大乱,疆土开始分崩离析,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人姚苌在渭北叛秦,384年,自称“万年秦王”,史称后秦,都北地(今陕西省耀县),次年擒杀苻坚。其子哀平帝符丕也在一年后兵败被杀,残存的前秦宗室都来到陇右地区的河州,投奔符坚的族孙符登。
苻登恭谨忠厚,颇有豪气。386年,出任使持节、抚军大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雍河二州牧、封略阳公。
苻登得知苻丕的死讯,为苻丕发丧穿孝服守孝,三军都穿白色丧服。苻登请立符懿为主,众人都说:“渤海王虽然是先帝之子,但是年纪太小,不堪承担多难之事,国乱应该立年长之君。于是苻登即皇帝位,在境内大赦,改年号为太初。
符登从小就崇拜符坚,将他奉若神明,一心要为苻坚报仇,中兴前秦。苻登在军中立苻坚的牌位,载在有屏盖的车中,用鸟羽连缀的青盖作车盖,车上竖黄旗,用武贲勇士三百人护卫,将要作战必定告请,凡是想做什么,启奏之后再施行。修缮兵甲,将率军向东,就禀告苻坚的牌位说:“曾孙皇帝臣苻登,凭着太皇帝之灵恭敬地登上宝位。从前五将的灾难,贼羌肆害圣身,实在是苻登的罪过。现在集合义军,有五万余众,精甲劲兵,足以建功,年成丰登,足以供给军用。即日如流星闪电,直扑贼庭,奋不顾身,抱定必死的决心,因失职失败的时候怎能上报皇帝的大冤,下雪臣子的大耻。请皇帝的神灵,降临监督忠诚之志。”因而抽泣流泪。前秦将士无不悲痛恸哭,都在长矛镗甲上刻上“死休”字样,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每次作战用长矛钩刃列成方圆大阵,知道阵势的厚薄,从中分配布置将士,所以人自为战,所向无敌。
符登靠着这种虔诚和自身的武勇,东征姚苌屡次大胜,收复了不少城池,又将前秦社稷维持了九年,符登死后,谥号高皇帝,庙号太宗。
郭子仪“天官赐福”要说将相当中,让人奉若神明顶礼膜拜的就要当大唐中兴名臣郭子仪了,765年,郭子仪在泾阳单骑退回纥,田承嗣割据魏州时,骄横无礼。但郭子仪遣使至魏州,却向西跪拜,并指着膝盖对使者道:“这个膝盖很久没向人下拜了,今天拜一拜郭令公。”李灵耀占据汴州,不管公私财物,只要经过汴州,一律扣押。而郭子仪的财物经过他的辖区时,李灵耀非但不敢扣留,还命人护送过境。
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里有三灵官的说法:天官赐福、地官释厄、水官解运。而这个天官的形象就是郭子仪。
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始人伦之盛无缺焉”。此人肚量宽宏,一生共有八子七婿,儿孙满堂,终年85岁。这与他为人大度、与人为善、品德淳厚是分不开的。由于其人生轨迹完全符合中国古代所言的“五福”特征,因此被称为“五福俱全”的人物。据《尚书·洪范》记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汉桓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可见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贵、健康、安乐、善终、子孙众多等含义。郭子仪享年85岁,就是在现在看来也算是长寿了,他一生荣华富贵,善始善终,八子七婿,可谓儿孙满堂。这在古人眼里就是完美人生的一种体现。人们崇敬他,也希望具有和他一样幸福美满的人生,于是称其为“天官”,并绘图加以供奉。
唐朝诗人:最早的“顶级流量”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这一年李白和杜甫高适三人共同游览山川,登上了那祭祀夏禹的吹古台。更是引得所有仰慕李白的人争先恐后前往。在无数诗仙粉丝中最为瞩目的是那魏万。
那魏万知晓偶像李白到过那王屋山,便一路风尘仆仆赶往而去,可是后脚刚到的人怎么可能赶得上前脚已经离开的人呢?可是为了一睹诗仙的面容,魏万持之以恒地一直追随李白每到过的一个地方,但每次总是赶不上李白的步伐。半年的时间,三千多公里,终于在广陵赶上了诗仙。
魏万找人引荐,在等候的期间忐忑不安。仙人不见我怎么办?仙人见我又怎么办?此刻的魏万俨然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小粉丝。李白在知晓竟有人为了他而在身后追随半年有余,大为感动,连忙高喊快快有请。
魏万在见到那位让他千山万水而来的李白后,眼眶一热,泪已两行。双膝跪地,双手捧上了花了一年而作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如此诚心的人,李白大概也是第一次见之,当时也是热泪盈眶,感动魏万的一片赤子之心,便回赠了《送王屋人魏万还王屋并序》。【诗仙本命】
李白的好友杜甫有一位可爱又无知的粉丝,让他在众多粉丝中脱颖而出。这粉丝是那宋代韩愈的名徒张籍。张籍最爱杜甫的诗,还曾恨过两人生于不同时代。张籍羡慕杜甫的才华,亦渴望自己能如杜甫一般,所以常常做出一些可爱的事情。
古人云,伤筋动骨一百天,须吃食猪骨,方才以形补形。于是可爱的张籍便相信了。他把杜甫的每一首诗都抄写在纸上,进而将所有纸张烧成余烬,然后再将余烬收集起来加之蜜糖。一日三餐,必定饮用。为此张籍喜滋滋,他认为喝下杜甫的诗歌,他便能脱胎换骨。【这有点儿痴迷过度了 这个有点儿像 电视上卖的那种 高效学习法和高效滋补药 】
大唐诗人贾岛亦是个可怜人儿,生前郁郁不得志,生活也是过得艰辛潦倒,吃了上顿便要挨下一顿的饥饿。因此贾岛生前所做的诗皆如尝遍了苦涩的药,也不喜欢与人亲近来往,终日只沉浸在诗词了。可叹的是,贾岛最终死在了上任前,死后才名传天下。
贾岛死后,他的诗词终于得到了世人赏识,其中最为痴迷的便是诗人李洞。李洞收集了所有贾岛生前用过的物品,也摘抄了所有贾岛写下的诗歌,甚至连头上佩戴的铜片上也刻有着贾岛的画像。【这不就是私生饭吗?】他最兴奋的便是遇见同样喜爱贾岛的人,然后亲手摘抄贾岛的诗歌,再亲手赠送给对方。
当时最为狂热的,还得是白居易的粉丝葛清,
葛清当时在荆州,是一个打扫街道的,他从小就很是有胆识,当有人拿针刺他的皮肤,他也不为所动,绝对不用手挠一下。他从脖子以下都满是白居易的诗词刺青,他不仅仅是刺在身上,还能够给别人解说,当人们谈及到他背后的诗意图的时候,他还可以清楚地指给别人看。当有人谈及“不是此花偏爱菊”的时候,他就指着身上一处刻有一个人拿着本子站在菊花丛中的刺青;当有人说起“黄夹寒有叶”的时候,他就指着自己身上的另一处图案,上面画的是有一颗树,树上飘着丝带,就连丝带上的花纹都看着栩栩如生,看上去很是细腻,在他的身上一共刻有白居易的诗词有30多首。
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做戏,是真的喜欢白居易,他还经常光着膀子在街上行走,就像一本流动的白居易诗词文集,在当时陈至就称他为“白舍人行诗图”,他真的算是一个狂热粉丝了,更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他身上的刺青可谓是图文并茂。【白居易后援会会长 】
唐代文化包容开放,纹身流行。但像葛清这种行为也是十分大胆,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追星族”狂热脑残程度不输今天,只是和今天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算卦真的很准吗?
人不倒霉不算命,命越算越贱!
这是我们老家的说法!
但是有的人确实会看得很准!我知道有这么一个人
大概十五年前,我一个堂哥在工地干活摔断了腿,工头给送回家,说去拿钱就跑了!去家里,也一直找不到人,突然人间蒸发了!
堂哥自己支付了所有医药费,心里憋屈,太恨那个工头。堂哥出院后没多久,堂嫂在集市上碰到一个长着癞头,还瘸了一条腿的人坐在街边,面前摆着算命推卦的招牌,那人见了我堂嫂就说:你们家前不久出了大事,现在还没找到要找的人,是不是?
堂嫂一下子就惊住了,连忙坐下来请那个人算!
那个人算卦和一般看相算命,用生辰八字立四柱,然后推演那种不一样。
他也要了堂哥的生辰八字写在一张16开左右大小的红纸上,写完后就对折,然后在纸上一字排开压上三枚老钱,又依次给三枚老钱点上朱砂
末了,就拿出三炷香,没点,直接放在居中的那枚老钱上,紧接着就开始念一些堂嫂根本听不懂的话,堂嫂说,那嘴皮翻得比书还快,而且看得出来,那人特别卖力,头上的癞头疤都慢慢发红了。
就那样念了大十分钟,也可能没那么长,堂嫂说,感觉很久又感觉很快,那人念得她心里发毛。
念完之后,那人依次收起老钱,打开对折的红纸,上面居然有三个老钱的印迹!
这时候,那人就看着那三个印迹开始说话了:你当家的之前在离这儿30多里的一栋房子里摔的,还好他平时不招人、不惹事,修桥补路的事别人一叫他就去了,所以才是伤了一条腿,要是平时没有做好事,他这会还要着得更惨,弄不好就是人命都要交出去。
跟他一起、送他回来的那个人,你们不要怪人家,人家是你们的救星,他把你当家的送回去,又去找大包工头,大包工头没找到,他就回家拿钱,结果他的屋里的就是去给你们取钱的时候,遭了车祸,比你当家的严重多了,现在都还没醒,还住在某某医院,要找你们就要找那个大包工头,他知道这件事,也知道送你回家那个小头家里出了事,他在故意躲着。你们去找他,他这会儿没回家,住在小舅子家里,具体在某某地方!
后来,堂嫂先带着堂哥去医院,居然一下就找到了小包工头,说起大包工头,大家都气的搓手。原来,小包工头需要钱去结账,也是找不到人。听堂嫂说算卦的说了他住的地方,立马就约着堂哥一起去,果然找到了大包工头。
那个癞头后来再也没在集市上见过了。
国内有哪些适合女孩子一个人旅行的地方?
我讲一个厦门鼓浪屿的故事吧,
前年三十晚上,我坐渡船上了鼓浪屿。
新年钟声马上就要敲响,
小岛上居然也有孤魂野鬼在闲逛
不过很少,走半天黑路才碰到一个,
然后我走到了一个酒吧门前,
里面有几个男男女女喝酒吹牛
我看到墙上的电视里
几个主持人正在倒数54321
就进去坐下
一只脚在2017,另一只脚在2018
一会儿,过来了一个小姑娘
她要和我玩牌,
我一看估计是喝多了
玩牌的时候她说来自湖南
看到我的相机希望能给她拍点照片
第二天傍晚我们在约好的地点碰面
海边随便拍了些照片
小姑娘非常坦诚大方
也非常上镜,我给她拍了不少满意的照片
再后来,她一放假就去鼓浪屿
疫情的时候也在岛上
始终一个人,不知道岛上有没有临时男朋友
她非常痴迷这个小岛
我想,鼓浪屿好像适合女孩子一个人旅行吧
比较浪漫,相对安全,有人文气息,
有钢琴和海鸥
大雁殉情的典故?
关于爱情最难的一个问题,出自金代文人元好问的一首经典元曲,《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一对大雁殉情而死,16岁少年落笔成篇,写下无法被超越的爱情绝调
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据说十六岁的元好问在进京赶考的途中遇到了捕雁的猎户,猎人用网捕获了一对大雁中的一只,而与其同行的另一只大雁却不肯离去,不久后被捕的大雁幽怨而死,另一只见伴已死,遂从空中一头撞到岩石上殉情而亡。
元好问看到大雁为爱殉情的神奇现象深受感动,于是出钱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将其葬在了雁丘之上,并作词歌颂,故而才成这首歌咏忠贞爱情的千古绝调。在开篇元好问提出了一个千年难解的难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对大雁殉情而死,16岁少年落笔成篇,写下无法被超越的爱情绝调
爱情到底是什么,为何会令大雁生死相许?这个问题谁也回答不上来,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老者,或者是正在热恋的年轻人,都无法彻底将爱情看清。只有狂放的文人才会把它用语言刻画出来,像雨像雾又像风。
这首词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伟大爱情的悲歌,元好问由眼前引入想象,通过看到凄惨的场景,幻想起两只大雁曾经比翼双飞、相伴相随的美好画面,然而如今失去了同伴的大雁,如果形单影只地再去飞万里层云,飞千山暮雪,那还有什么意思?所以这只孤雁才会选择殉亡。
一对大雁殉情而死,16岁少年落笔成篇,写下无法被超越的爱情绝调
这首词是自大雁殉情而吟出的千古绝调,类似于之的还有《孔雀东南飞》,男女主人公因为被拆散,无法白头偕老,因此女子选择投水自尽,而男子也紧随其后自挂东南枝。当然这种行为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任何事都可以用更加平和的方式去解决,但是一旦当它发生了之后,难道不会挑动我们的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