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坦克,利维坦坦克之父?
如果没记错的话,坦克应该是E.D.斯文顿发明的。
但是支持他发明这个大家伙的,却和陆军完全无关,是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他甚至非法挪用一些海军的基建资金给斯文顿,支持他造坦克。也正是因为丘吉尔是海军大臣,所以坦克才有了这么一个和水有关的怪名字tank水箱。斯大林在去世前一天晚上还跟别人一起共进晚餐?
斯大林不是死在了共进晚餐的第二天,而是死在了晚餐后的第五天。
中间四天,什么情况呢?昏迷当中。
吃了一顿饭,就“长睡不起”了,是有人下毒了,还是有人出手了?到底怎么回事?
可怕的晚餐1953年的2月28日,斯大林在克林姆林宫宴请四位得力干将,他们是赫鲁晓夫、贝利亚、贝尔加宁、马林科夫。
斯大林是个果决的人,但同时也是个豪爽的人,在这次晚宴上,75岁的斯大林和大家谈笑风生,推杯换盏,好不快乐。
晚餐结束后,斯大林依然不减风度,送四位部下到了大门口。只是,这成了斯大林和四位部下的永别,也成了和苏联人民的永别。
因为,从这天晚上开始,斯大林睡下再也没有起来,并在五天后的3月5日彻底停止了呼吸。
是谋杀吗?通过对斯大林身体的化验,得到一个结果,那就是:斯大林的死没有其它外伤,血液里也没有其它的“东西”,死因就是“脑溢血”。
最先发现斯大林有问题的,还是他的卫兵。3月1日早晨,斯大林没有起床,警卫员没有在意。到下午四点,警卫实在太担心了,于是进入了斯大林的房间,发现斯大林躺在地板上,没有意识,但呼吸却很正常,还发出轻微的鼾声。
警卫喊了几声,结果斯大林没动静。警卫着急了,马上通知了贝利亚。贝利亚来了后,看了半天,做出了“领袖在睡觉”的判断。之后,贝利亚又叫来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来了后,经过仔细观察,认为斯大林身体除了问题,于是,将医生叫来了。
医生到来时,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赶快拉到医院,经过仔细检查,得出了“脑溢血”的结论。只是脑溢血太过严重,虽然医生努力的进行了四天的抢救,但还是没有留住,斯大林同志于1953年3月5日去世了。
有人说,死于谋杀,可是看不出任何谋杀的理由,没有伤,没有毒,没用过量的药。
看来,斯大林的死,貌似就是正常死亡,毕竟75岁的年龄已经不小了。
其实,很可能就是谋杀(贝利亚)
看死亡原因,斯大林确实不像被谋杀。但,实际上,斯大林很可能就是被“谋杀之死”。
疑点之一,从1945年开始,斯大林就得了严重的冠心病,这种病最容易发生心梗或脑梗。最关键的是,得这病的人,绝对不能大量饮酒。而聚餐那天晚上,明知道领导不能多喝酒,这些下属却没有耐心劝阻。这是心有默契,还是另有所想?
疑点之二,警卫员叫不醒斯大林,第一判断应该是身体有问题了,第一选择,应该是通知医生先到,而警卫员却先通知了贝利亚,这是为什么?警卫员到底是谁?
疑点之三,贝利亚来了后,叫了几声,斯大林没应声,还是没叫医生,而是初步判断“领袖睡着了”,然后从容地叫赫鲁晓夫前来,贝利亚的举动为何会如此?赫鲁晓夫来了后,仔细看了看,然后才来了医生。
医生来了后,判断斯大林有问题,送到医院一检查,是脑溢血,只是此时已经来不及了。
看似,斯大林的死是喝酒导致的脑溢血,但是所有的重要环节都被人为地拖长了,这难道不是谋杀?如果警卫员能早发现,医生能早来,也许斯大林不会当时就死了。
斯大林的亲属和其它记载如此说对于斯大林的死,斯大林的直系亲属,女儿斯特维兰娜和儿子瓦西里坚定地认为,父亲就是被谋杀的。后期,斯大林的女儿还写过一本书叫《写给孙辈的书》,里面对父亲被谋杀写的很清楚,矛头直指贝利亚。
书中写道,斯大林死前一个月收到了很多对贝利亚的举报信,斯大林在犹豫如何收拾贝利亚。而贝利亚开始做了各种调整,首先是安排眼线,将斯大林身边的警卫给换成了自己的人。而“最后的晚餐”后,这个警卫先是拖延时间,后赶来的贝利亚继续拖延时间。
赫鲁晓夫来了后,又耽误了些时间,如此下来,医生来时,一切都耽误了。明显的是,斯大林死后,贝利亚竟然没有过多的痛苦,反倒很开心。
此书的观点是:贝利亚是谋杀者,警卫就是帮凶。
而苏联流亡作家阿尔托尔哈诺夫写了一本书叫《斯大林死亡之谜》,通过各种史料和斯大林死时的情况分析,认为那绝对是一场谋杀。
(赫鲁晓夫)
有意思的是,赫鲁晓夫说道:“斯大林一死,贝利亚开始容光焕发。”而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霍查说道:“苏联高层都是一帮阴谋家,他们竟然在公开场合说精心策划了这场阴谋。”
一顿晚餐死不了人,但不可控制地喝酒,可能会要了有些人的命,毕竟在酒桌上走了阎王殿的人实在太多。
喝酒会要人命,如果可以早一点发现情况,可以早一点治疗,也许还能抢救过来。只是,斯大林貌似碰到了“慢性子”的人。
综合分析和判断,斯大林可能是被人有意识地“暗害”了,而那个人,可能性最大就是贝利亚。正是“风险无处不在”,昨日还是并肩战斗的好友,今日却可能是手中拿刀的敌人,擦亮眼睛,信任该信任的,怀疑该怀疑的,毕竟历史中的教训太多了。
世界战争史上都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神操作?
说起印度人,坊间流传着一句话:虽然没亲眼见过三哥,但江湖上处处流传着三哥的传说。
关于印度人的传说,真的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的开挂本领。百米高空舍命自拍,铁皮火车百人接力,上完厕所徒手吃饼……额,好像有哪里不对,但不管怎么说,在世人眼里,印度人就是开挂的代名词。
辣么,这么牛逼的印度人,在战场之上是不是同样战斗力爆表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印度人尽管在许多地方都能开挂,但似乎就是忘了点亮战斗天赋,简直堪称战场战五渣。
一战时期,德国仗着自己实力强劲到处约架,这让旁边的英法两国很是不爽,于是联合起来计划给德国一些苦头吃。
恰好当时德国在非洲有四块殖民地,更巧的是这四块殖民地刚好被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所包围,更重要的是,德国的这几块殖民地上只有土著的警备部队,战斗力非常弱。
这对英法两国来说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德国在欧洲疲于战斗,根本无力调兵保护殖民地,于是英法两国计划进攻这些殖民地,将德国人赶出非洲。
一开始计划很顺利,当地土著警备队根本无力抵抗英法军队的进攻,很快德国的三个殖民地吐寇兰、喀麦隆、和德属西南非全部失守,只剩下德属东非还在苦苦支撑。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英法两国最终却在这里栽了个大跟头,而且是栽在了一通骚操作上。
和其他三个殖民地不同,德属东非的守将是德国名将佛贝克,他很早之前就征集了很多的当地土著,将他们训练成合格的军人,而现在正是需要他们守住阵地的时候。
相反英法军队这边,很多士兵是临时召集的印度人,因为英法不想牺牲自己国家的士兵,于是就从殖民地印度抓壮丁,这样的军队纪律性和战斗力如何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这些印度士兵一登陆非洲,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很多人不适应非洲炎热的天气而纷纷中暑,一枪都还没开就已经倒下了。
至于剩下的那些以基本是奄奄一息,毫无战力可言,而在同一时间,对面的德军充分发挥了地利优势,他们甚至设法激怒蜜蜂去攻击英法的士兵。
被蜜蜂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印度士兵还没回过神来,就发现德军已经率先发起了进攻,而那些非洲土著更是一边冲锋一边发出恐怖的声音。
就是这些奇怪的声音吓得印度士兵魂都没了,纷纷四散逃跑,像是见了鬼一样,完全不顾指挥官的命令,其中很多人甚至吓得直接跳海。
最终,十二名下级英国军官被印度兵给打死,而这一战英法的士兵伤亡800人,而德军毫发未损,更讽刺的是,开战前英法军队握有八比一的人数优势。
更搞笑的是,当时那些印度人逃跑后留下了很多的枪支弹药,这些装备都成了德军的重要补给。据说战争结束后,英国人发现德军大量使用英国的各种装备,都是印度士兵丢下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印度人,德军可能会更早弹尽粮绝了,这简直是真正的神对手,猪队友啊。
丘吉尔首相为什么不同意及早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1874年—1965年),政治家、演说家。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带领英国获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
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什么不同意及早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4点:
1、让苏联和德国两国死磕,以达到同时削弱两强之目的。
二战时期,红色苏联和纳粹德国的国家实力都十分强大。在政治家丘吉尔的眼中,共产主义领导下的苏联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国家。丘吉尔不但仇恨纳粹主义,同时也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纳粹德国在与红色苏联的这场战争中,丘吉尔希望的结果是德国和苏联一个躺在坟墓里,一个躺在手术台上!所以他是不会同意立即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
△苏德斯大林格勒之战 剧照
2、防止红色苏联向欧洲渗透扩张,提早建立有利对抗格局。
如果立即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丘吉尔担心德军会因为战略变化,而退出苏德战争。一旦德军战略回撤欧洲,红色苏联就会趁机占领一批东欧国家。苏联一旦占领这些东欧国家,就会对其实行赤化,扶持、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丘吉尔是一个敌视共产主义的人。所以由红色苏联占领东欧国家,这样的格局并不是丘吉尔所希望看到的。丘吉尔希望由英美来占领这些国家,并且在这些国家建立资本主义政权,那样就有利于战后的欧洲资本主义去压制红色苏联的共产主义对欧洲的扩张。基于这种对抗思想,丘吉尔是不会同意立即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
3、英国没有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迫切性,英国也缺少在欧洲大陆独自对抗纳粹德国的陆战实力。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如果英国能及时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苏联便可以和英国两面夹击德国。但此时丘吉尔根本不想开辟第二战场,此时丘吉尔的日子要比斯大林好过的多,以为丘吉尔开辟第二战场的迫切性远远低于斯大林;1941年美国还没有参加二战,丘吉尔非常清楚没有美国参战或援助,仅凭英国的力量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英国刚刚遭受不列颠之战,本身的元气、士气都还没有得到恢复。而此时的德军势头正猛,德国陆军还是那支不可战胜的军队,此时英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无疑是拿英国士兵的生命开玩笑。丘吉尔不会为了苏联,而白白牺牲英国人的生命的。丘吉尔为了敷衍斯大林,同时让斯大林看到自己的态度,从而坚定地和德国拼命厮杀。丘吉尔也派出了几股小部队,对欧洲德国军队发起了几次毫无作用的的骚扰。
4.丘吉尔希望借助同盟国的力量在非洲战场上打败轴心国,以巩固英国在非洲的利益。
丘吉尔不愿意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已面临着不能自保。早在德国对英开战之时,丘吉尔就想到万一英国在本土打不赢,还可以退到英国的殖民地去打,但是,面对意大利和德国军队不断侵占非洲的英国殖民地,英军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也遭到日军打击,丘吉尔不得不面对多方防御的不利局面。1942年,二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美英苏三国同时遭到轴心国的四面出击。当英军在非洲被德意轴心国压制得抬不起头来的时候,罗斯福和丘吉尔做出了在非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所以这也是让丘吉尔不同意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 阿拉曼战役
个人认为以上4点,就是影响丘吉尔不愿意立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主要原因。你怎么看呢?
为什么17磅炮能够攻打虎式坦克?
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各国似乎都有其特色,德国人左右受敌,黑科技满满;苏联人伏特加和波波沙,带来极其壮观的“乌拉”;而美国人后勤补给充足,到哪都不忘喝可乐、抽香烟;法国人早早“绅士地”举起了手;意大利人宛若德国的“猪队友”。那么看似平平无奇的英国军队,有什么值得提及的装备呢?
说红茶没错,英国二战红茶都可以说是一种军事补给品,“战争可以输,红茶不能撒”就是一句颇为嘲讽英国人喝下午茶的话,最讲究的英国人一天甚至要喝5次茶。但既然要说武器,那就不得不提这款大名鼎鼎的“虎式开罐器”了:17磅炮。
17磅炮全名“QF-17磅炮”是英国在二战使用的一门76.2mm火炮,同样也是二战时盟军最优秀的一款反坦克炮,可以和德国的88mm高射炮不相上下。“17磅”并非指的是火炮的重量,其代指发射的炮弹重量。
英国二战前中期,制造了大量的QF-2磅炮,口径在40mm,英国皇家兵工厂和维克斯设计局在不断改造下,零零整整生产了超过1万2000门2磅炮。由于是小口径,2磅炮射速较快,每分钟最快可以达到25发,其于1938年正式加入英国皇家炮兵部队。但是由于随着德军三号和四号坦克的出现,2磅炮已经渐渐不敷所需,无法击穿敌方坦克的装甲了,所以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就成为了主流。
虽然英国皇家陆军也采用了QF-6磅炮来替代2磅炮的位置,但是面临在远距离上仍然无法确保击穿德国坦克,因此,1940年英国军方命令研发一款发射17磅重炮弹的反坦克炮,并需要有足够长的炮管倍径来确保穿深。
17磅炮在1000米外就能够击穿接近130毫米的均质垂直装甲,这对正面仅100毫米垂直装甲的德国虎式坦克和80毫米倾斜装甲的黑豹坦克而言,都具有极其大的杀伤力。在1944年9月,英国陆军推出了新型APDS弹药,对装甲的穿深被再次提高到恐怖的程度,测试中的最佳数据是500米距离击穿256mm装甲,1000米击穿233毫米装甲,平均能够取得的效果是1000米192毫米穿深效果。
炮的确是好,但是仅通过载具牵引完全不能发挥17磅炮的恐怖杀伤力,所以在整个二战后期,英国就在那捣鼓一件事,就是如何把威力巨大的17磅炮搬上自家坦克。比如17磅炮搬上“华伦泰”步兵坦克后,就成了“长弓手”坦克;搬上美国的M4谢尔曼后,成了“萤火虫”坦克(即大名鼎鼎的“虎式杀手”);搬上美国的M10“狼獾”歼击车后,就成了“阿基里斯”自行反坦克炮;搬上英国自己的“克伦威尔”,成了“挑战者”。
在英国人还想继续魔改,把17磅炮安到厚重铠甲的“丘吉尔”坦克之上时,二战都已经结束了,所以这种命名为“黑太子”的步兵坦克最后并没有服役。
所以抛开二战前期,英国的整个二战陆军史,似乎都是围绕着17磅炮展开的,这甚至都影响到了二战之后英国主炮的设计。正是由于小口径、高精度的线膛炮的出现和APDS型炮弹的研制,英国在哪怕到了今天,都无法彻底脱离“线膛炮依赖症”,这也就是为什么L7主炮能够出现在英国陆军军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