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眼力,办公室内只懂做人却不懂做事的人越来越多?
只懂做人,是为了争相恐后地在领导面前表现,一味地为了迎合领导下的后果。
在一个公司中,如果大部分员工都只懂做人却不懂得做事,我们不能说这是员工的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管理层和老板的问题。
公司员工只懂做人,却不懂做事,这很大程度上公司高层是要负直接责任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来一一分析。
一、老板用人不善如果一个公司里,只懂做人的员工越来越多,那么这就只能说明是这个老板的用人方式,更趋向于用“懂做人”的员工。
老板只会以自己的喜欢来管理组织员工,这对整个公司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从组织和公司的角度来看,偏向于更会做事的员工,应该是更为合理性的。如果老板按照迎合自己喜好的员工来作为升职嘉奖的对象,那自然会吸引其他员工争相效仿。长此以往,公司的整体能力必然会直线下降。
那么领导应该如何做,来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认为很好解决。老板所要做的,就是明确和制定一个“标准”一个规则,并让公司的所有人都知晓。
当然,老板更要严格遵守这个规则。
什么规则呢?
那就是赏罚分明的规则。不过从处罚还是从升职加薪来说,必须要做到明确。不能以老板自己的喜好来惩罚或者嘉奖员工。必须要对公司有所贡献,如整体的业绩或者是开发能力等等。
是季度考核还是年度考核?这些规则都要清晰,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取向。
二、树立正确的企业愿景一个明确的团队愿景,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办公室内只懂做人却不懂做事的人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是企业内部的愿景不统一,或者得不到认同的体现。
我们经常听说某企业的愿景是成为令人尊敬的公司,或是人人向往的公司等等。但这些愿景都不够具体,或者说这些愿景都是企业领导者自己所想的愿景,得不到全体公司员工的认同。
如果员工不认同公司的整体价值观和愿景,自然做事就不会积极。
如果树立一个有效的企业愿景以改善员工的现状呢?
其中的关键应该,管理者应该根据自己的企业特性去设定愿景。并且这个愿景还是受到大多数公司员工认可的。换句话说,愿景不是你自己的愿景,而是整个公司都认同的愿景。
愿景不是画饼充饥,愿景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能够激发员工工作效能并让团队产生凝聚力的东西。
如果一个公司里只会做人不会做事的员工越来越少,那么管理者就需要去调整自己的公司愿景了,问问员工是否真的相信公司的愿景过于“假大空”。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点击【关注】,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
怎么判断一个人城府极深?
怎么判断一个人城府极深?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字迹最能说明问题。
日常生活中,每遇到个新朋友、新同事、尤其新客户,我都要骗他写点字什么的,“喂,把你公司地址写下来……”and so on。
研究对方的笔迹,总能得出相对正确的判断。
一个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可以伪装的,但字迹却不经意间出卖了主人。
一、城府深的人字迹是如何的?字迹就像口音,我一听到一个人有浓重的方言口音就不太热情,深圳这个地方大家都比较惜时,社交成本,那也是成本啊。
一个人口音很“地方”,说明他真的是学历不高,这样的人大多是来挣我钱的,如果是客户就没太大必要发展了。要是电话里听到陌生人口音重的,没准还是网诈。
至于写字,一个真诚善良有才学的人,字形都挺漂亮,字的拐角比较圆润,这种人通常都比较善良宽容。
而城府很深的人,字形写得很小,但一笔一划写得很认真。
我比较害怕那种写小字的人,这种人胆子小,诸葛一生唯谨慎,从不感情用事。
再有一种是字形小、字距很密的人更难接近,基本防卫型人格,一件事想个七八个来回,成天怕被人套路。哪怕他一贫如洗、家无隔夜粮连个媳妇都娶不上没啥让人好惦记的。
还有一种字迹小编也挺怕,就是遇到笔划的拐角处,都是呈90度直角,这种人天性执拗,甚至有些偏执,喜欢沉思默想。
比如我们在电影《无间道》中看到的陈永仁写的这个“保镖”的“镖”字,倒是跟陈永仁的个性挺搭,也侧面反应出演员梁朝伟的真实性格。
小编经常用字迹来研究客户,好投其所好,但最后得出个结论,真正有城府的老江湖,一眼就能看穿你的鬼把戏,人家干脆什么都不写。
二、有城府的人走路都没声音那种夹着皮包,走路一点声音没有,像一片羽毛飘过来,突然就出现在你身后的,说起话来轻声细语,这种男人通常都相当有城府。
胸怀坦荡的男人往往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一阵旋风一样,来到你身边。
三、见面握手,有城府的人手无力且手凉见到客户我通常会主动伸出手去,用力握住,如果对方的手很虚,下意识的畏畏缩缩的,那这个人就该小心了。
我也挺害怕那种手冰凉的,再加上小白脸,令我怀疑对方是最为天性冷静的B型血。
这号人血凉,从不激动,头脑心思缜密,做事有条不紊,是小编这种A型血的天敌。
四、有城府的人,知识结构非常单一大多数人一辈子只用一种知识结构来解决所有问题。
小编有段时间在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总是要跟客户打交道,请饭聊天饮茶什么的。
总结有一种人特别难搞,就是他的知识结构非常单一,比如满脑子中国传统文化之类,如果想跟他聊新型知识会碰壁,说不定撞在人家的什么“坎儿”上还认为你人品不好。因为我们说的话,在他的大脑中没有相应的知识点,对方不知道如何解析。
细想想,他们从小到大读到的读物都是“孙子兵法”、“权谋宫斗”什么的,本身就是很想参与争夺,哪怕是最惨烈的争夺,是对物质十分贪婪的一群人。
这种人你跟他聊电影、音乐、文学,人家压根不感冒,没有人类的性灵,他们的思想就是成天在编织细密的网,捕捉猎物。这号人体内往往长了一个蜥蜴的灵魂,穿上保护色,爬在树枝上三天一动不动,就为捕猎一只蚊子。对于“不生财”的东东,想一秒都是浪费。
所以有时我会故作小学生状,问对方“哪本古籍你认为是最好的?”对方往往对答如流、如数家珍。问他哪部电影是最好的?他会想很久很久,甚至眼睛望向别处,顾左右而言它。
这就是对方知识结构的真实表现。
五、有城府的人肢体语言都很节制一个非常坦诚的人,他总是动来动去,见人拍拍打打,肢体语言相当丰富。比如一说话就摊开双手,手心儿向上,比比划划,这样的人通常没什么复杂的心眼儿。
但是有城府的人不这样表现,他们会像尊佛爷似的一动不动。但遇到对自己有用的人,他们会假装热情,伪造体语。这样的人也不得不防。
六、有城府的人说话主谓宾都很完整有城府的人说话惜字如金,要么你说上十分钟,人家只回复了一个“嗯~”
如若对方真的认为你有价值,想跟你探讨一个什么事儿,拉开了话匣子,那说起话来也是主谓宾俱全。大前提、小前提、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一样一样铺陈开来,你说现象,他们总结规律;你说规律,他们展开来说现象。逻辑十分清晰。
就连在WX上说话,都是标点符号俱全的。
这样说话的人通常都有一个最强大脑。我见过几个刑警队退下来经商的,就是这样讲话的。
七、那种穿着整洁,尤其爱穿白裤子白鞋的人也挺可怕一个男人穿着整洁,周身没汗味儿,也没什么古龙松香的,这样的人通常也挺有城府。
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本身人家就志存高远,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不允许自己失误。
尤其是那种喜欢长年穿白裤子、白鞋子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谨慎很自信,说话做事也是滴水不漏。
八、想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城府,可以赞美他两句真正有城府的人都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哪怕是受到别人的赞美,也顶多是干笑两声做为回应,从不沾沾自喜。
就像《无间道》里黑老大韩琛,堆一脸笑对陈永仁说道:“这么多兄弟我最信你了。”
陈永仁只是勉强笑了笑而已。
遇到缺世故没城府的人,听到赞美,十个有九个会飘,马上做出热情的回应,哪怕是推托都是一口气吐出一千个字来,相当于一篇短篇小说。
有城府的人貌似有个本能,一旦有人往他口袋里灌米汤,他马上捂紧口袋。
不光是赞美,一切想跟他拉近距离的行为,都会受到他本能的排斥。
九、从不秒回,说任何话都是沉吟三分钟不论在社交软件上,还是打电话,还是面对面,你跟他以任何形式的交流,对方都不会秒回。
他在想、他在思考,而且他也让你知道,他在思考——人贵语迟,我不是那么好耍的。
(全文完)
儿媳妇应该对着干吗?
婆婆在家中很强势,不要和她对着干,那样,无论对她对己,都有害无益。
我们村里有个婆婆,在家中强势是出了名的,不但公婆怕她,就连丈夫和孩子也对她百依百顺,她说的话,谁也不能占上风,她做的事,无论对错,无人敢反驳。
她的强势是各方面的,儿子谈恋爱时,她认为两人属相不合,以死相逼两孩子分开。然而,爱情是伟大的,平日温顺听话的儿子,几年来只是埋头苦干,一个女孩子也不见,他声称不能娶女孩子,他会终生不婚。无奈,母亲的强势最终败给了亲情,心疼儿子的母亲最后还是勉强答应了儿子的婚事。
儿子结婚后,她的强势充分表现了出来,儿子能容忍,可媳妇忍不了啊!无奈,小两口常年一起出门,生的孩子放在家里,让婆婆看,她想怎么养就怎么养,过年回来,儿媳看不惯也不愿说,因为那样,只会产生矛盾。
前几天,我见到她的儿媳,问她们的新房装修得怎么样了?她回答道:不知道,一切都是婆婆管,婆婆说儿媳眼光不行,不让她掺和。我笑了,她的儿媳聪明能干,又经常在外,见识得也多,肯定比她有眼力,婆婆这样说,只是想在人前显示她有能耐罢了,儿媳也识趣,说不管怎么,婆婆也有文化,按说装得也不会太差,她就落得个清闲自在好了,反正房子能住就行,只要家庭和睦,比什么都好!
我不禁为儿媳的明智之举点赞,因为遇到这样的婆婆,她强你也强,只能会两败俱伤!
明代沐氏家族为何可以镇守云南近三个世纪?
明朝大力削藩,巩固中央集权,为何沐氏家族可以镇守云南三个世纪?讨论这个问题,要从明朝削藩背景、沐氏家族、云南政治环境这三方面来综合分析。
明朝削藩背景明朝立国就采取了一个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政策——封分藩王,但这也是朱元璋为了把功臣手里的权利收回来所采取的权宜之计,他并非不知道西汉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所以削藩成为了必然。本来由太子朱标即位后实行削藩,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式。朱标仁厚,又是长兄,有威信还友爱兄弟,由他削藩,兄弟们不会太惨,也不容易有人不服。可惜,朱标早逝,皇位继承人就成了朱标的儿子,这个身份本身就是严重问题,侄儿当皇帝,叔叔们个个手握重兵,侄儿要削叔叔的藩,估计没有一个当叔叔的会服气。再加上朱允炆一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削藩,下手还比较狠,靖难之役不出所料的发生了。
朱棣登基也削藩,靖难之役出了大力的宁王被弄到江西做了个闲散王爷,别的王也逐渐削减权力。在这么大力度的削藩推行中,有且仅有一家依然世袭镇守一方,这就是云南沐家。
沐氏家族沐氏家族的第一代沐英身份特殊,本是孤儿,被朱元璋和马秀英夫妇收养,曾姓过朱,后来朱元璋儿子渐渐多了,为避免麻烦,又改回本姓。沐英八岁被收养,十二岁上战场,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为镇江守将之一,三十二岁随邓愈征讨过吐蕃,因军功封西平侯,还被赐了丹书铁券(虽然这东西自古以来没太大用处)。沐英三十七岁时因马皇后的推荐,和蓝玉一起受命为傅友德的副将军远征云南,平定云南后,唯独沐英留在云南,镇守一方。四十八岁时,沐英病逝云南。据称沐英和马皇后、朱标关系很好,马皇后去世,沐英吐血,朱标去世,沐英悲痛不已,一年内去世,鉴于二人的去世时间,这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朱元璋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并让沐氏子孙永镇云南。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云南由沐英次子沐晟镇守,没有记载表明沐家参与了这次变乱。永乐年间,被贬到云南的岷王朱楩做了不法之事,沐晟出面制止反而被朱楩告了,朱棣只是下诏书训诫了一下沐晟,并写信告诉朱楩,因沐英的功劳,不要怪罪沐晟。由此可以推测,沐晟在靖难之役时的态度至少是中立的。永乐年间,沐晟多次出征,有不少军功,也受了不少封赏。朱高炽在位,特意铸了征南将军印授予沐晟,加太傅,这之后,授印给沐家继任者成了惯例。沐家一直为朱家镇守云南,直到明末。末代黔国公沐天波护永历帝逃往缅甸,被缅甸人杀害。
云南政治环境云南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唐朝这里曾建有南诏国(《仙剑奇侠传》中有描写),后被国内世代将门的段思平灭了,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天龙八部》中有描写),与宋相邻。元朝时期,忽必烈派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管理云南,并设梁王为云南最高行政军事代表。元末代“梁王”巴匝刺瓦尔密在元顺帝北逃之后依然效忠元庭,曲靖白石江之战败于明军,自杀而死,他所对阵的明军由傅友德、蓝玉、沐英率领。
梁王虽死,蒙元势力并未立刻完全从云南清除;同时,大理段氏在蒙古统治下并未灭族,依然保有一方势力;云南还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土司势力,对明政府并不俯首帖耳。在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沐家世代是各方势力的统领及调停人,平时统领云南各卫所,在必要时还可以调动四川和贵州的兵。
由以上对明朝削藩背景、沐氏家族、云南政治环境的描述可以知道,沐家在云南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在明朝大力削藩时,沐家依然世代镇守云南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沐英是为了养母马皇后去世呕血,为了兄弟朱标的去世发病身亡的第一人,对朱元璋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朱元璋也十分信任这个养子,在剪除功臣的时候没有动沐英分毫。信任很重要。
二、沐晟在靖难之役时的站队对了,至少不是在朱棣的对立面,延续了明朝廷对沐氏家族的信任。关键时刻的立场很重要。
三、对于明朝廷,云南偏远,需要有得力又忠诚的人来镇守,朱元璋和朱棣都信任的沐家恰巧是最佳人选。
四、云南政治环境复杂,在此镇守的人必须有能威慑人的爵位和足够的权力,把沐家的爵位和兵权削了就镇不住当地各种势力了。
综上所述,云南复杂的政治环境让镇守者必须保有爵位和兵权,而沐家前两代表现出的忠诚和能力让他们一族被选定镇守云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相结合,让沐家躲过了削藩大潮。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总是哭哭啼啼的吗?
林黛玉的眼泪为谁而流
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专门来给贾宝玉来报恩还泪的。所以林黛玉自然得要多哭,这样她才能尝报恩的愿,她多次为宝玉而哭,同时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与宝玉发生冲突时哭。红楼梦第十八回,宝玉与黛玉为铰香囊而发生冲突,导致林黛玉汪汪泪下。从这一次哭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时的宝玉与黛玉已经有了情感的萌芽。宝玉将林黛玉所赠的香袋置于贴身之处,从不随便送人。他对林黛玉的珍爱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此时两个的心都还处于朦胧状态,潜意识中有某种牵挂。这一次林黛玉的哭与情感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对“自己莽撞,未见皂白,就剪了香袋.因此又愧又气,在宝玉将荷包掷向他怀中便走。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声咽气堵,又汪汪的滚下泪来”。
与宝玉的情感误会时哭。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至第二十八回,林黛玉因贾宝玉被老爹叫去很久未回,很是担心。于是她到宝玉的住处来找,叫门而被丫环们拒之门外,忽然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为宝玉的痴情感动而哭。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劝贾宝玉多学经济之道,毫不留情地进行了反击,袭人便来安慰史大小姐,说到宝钗劝学被骂之事,这时,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黛玉因“近日宝玉弄来的外传野史,多半才子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或有鸳鸯,或有凤凰, 或玉环金钗,或鲛帕鸾绦,皆由小物而遂终身.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被她听了一个正着。“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 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 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 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 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后来宝玉追来为林黛玉拭泪并真情表白:"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 "、"你放心"等,让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
为宝玉的痛苦着急而哭。宝玉被打以后林黛玉来看宝玉这一节,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 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 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 "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当然林黛玉还有为自己的自尊受到挑战而哭。林黛玉到贾府以后,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过来。
林黛玉自然得要多哭,这样她才能尝报恩的愿,她多次为宝玉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