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装饰在哪里,化妆的历史起源在哪?
谢谢邀请。
说到化妆,现在不论男女都很熟悉,尤其是女生。有这样一种说法,女生出门的妆容,决定了要见的人在她心中的位置,更有甚者,不化妆不出门,那么化妆这种技术是从什么收开始的呢?
早在先秦时期,女子便用粉来妆饰自己的面部了。在《楚辞》、《战国策》、《韩非子》等文献中,我们均能看到“粉白黛黑”的记载。如《列子·周穆王》:“衣阿锡,曳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杂。”《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粉白,就是将白粉涂于脸上,使肌肤看起来洁白柔嫩。黛黑,则主要是形容画眉,那时候画眉是先把原有的眉毛拔掉,然后再原有位置上画自己想画的眉型,这可能因为古代认为双眉是人元命的外在象征。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点唇的习俗,也就是将唇脂涂抹在嘴上。
之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社会背景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妆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甚多,并且更多的人注重浪漫,女性对于美的认知也有所转变,逐渐从质朴变得华丽。这个时候的妆容呈现出多样性,如典型的“额黄妆”,据说是受到了佛教的启发,除此之外还有桃花妆、飞霞妆等。眉毛基本承袭汉代,唇妆主要以小巧为主。隋炀帝时,骄奢淫逸,许多宫中女子为了争宠,妆容也更加奢华,大胆,这也就影响了当时社会妆容的变化。唐代时,社会风气比较开化,妆容也呈现出多样性,如花钿、斜红、面靥、点唇、眉黛等,这些均是在人面部不同部位的妆容。辽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加强,在妆容上也有所体现,如金代女子也有在眉心作花钿妆的习惯。
真可谓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装饰品的不断出现,就能体现出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过当时是否存在妆容已无从考证,见于史料的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但是具体到哪一人,我就无从得知了。
严肃对待学术,认真回答问题,希望能得到有志之士的评论及点赞。
花黛是什么?
花黛是面部用丹青画的装饰画。
唐代妇女的面部化妆,大大丰富而又发展了面部装饰的传统。当时贵妇的面部化妆,有额黄、眉黛、朱粉、口脂、花钿、妆靥等名目。
用丹青画的花叫“花黛”,用鸦黄绘或贴的花叫“花黄”或“鸦黄”,这种面部装饰,统称“花面”。
西域古风妆容教程?
1、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2、抹胭脂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
3、画黛眉
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明证。《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画的是桂叶眉,莫高窟盛唐45窟里有两头一样粗细的柳叶眉,还有些菩萨脸上有翠绿色的翠眉。
4、点额黄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唐朝,爱美的姑娘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银箔,甚至用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剪出花样贴在额头,就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
5、画面靥
面靥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除了红色圆点,有的面靥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时更加盛行,有的女子将剪成花鸟虫鱼的面靥贴得满脸都是,让旁人以为这姑娘刚从维密秀场走秀归来呢。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卷有面靥的记录,记录有浅紫色花瓣的鹤子草,是做面靥的原材料之一。相传,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流传到了民间。
6、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从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可见,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简直就是古惑仔电影里的“刀疤妹”。
相传斜红的来历,还真和伤疤有关。《妆楼记》记述了一个传说,三国时候,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名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宠爱有加。一天夜里,文帝正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流光溢彩。
薛夜来悄无声息地走向文帝,一不留神,竟一头撞上屏风,顿时血流如注,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她忧心忡忡,以为毁容后定要失宠,谁知这种楚楚动人的面容,令文帝对她更为怜惜。其他宫女见此情状,也模仿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血痕,取名“晓霞妆”,后来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7、点口脂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正如化妆达人能一眼识别出景甜在《大唐荣耀》不同剧集中的口红色号一般,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画完妆往眉心中间点个红点这种化妆品叫什么?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梳子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
梳子的历史非常悠久。为了整理头发,各个时代制作出不同造型的梳子,直到今天依旧如此。那么,一把梳子到底承载着怎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关于梳子的起源,王仁湘先生在《中国古代梳篦发展简说》一文中指出:“梳子起源的时代至少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如果说在此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整理自己头发的话,那目的只在为了不让散乱的头发妨碍自己的生产活动,这时的梳子应当就是人的五指。当人们对自己的发式有了一定的追求之后,作为专门理发工具的梳子就被发明出来了,最初的梳子就是仿照人手做出来的。”相传,黄帝的王妃方雷氏,用手指来帮助部族内的女子整理头发,使头发更柔顺,经常将自己的手指弄破。有一天,她受到鱼骨头的启发,把鱼骨切成小段来代替手指梳理头发,后来又让工匠用木头按照鱼骨的样子,做成了第一把梳子。最早的梳子出土于江苏省邳县距今6000年的刘林遗址。当时在墓葬中出土2件骨梳,均为大汶口文化早期,这两件骨梳也是目前黄河下游地区发现最早的梳子。在早期墓葬中,考古专家所发现的梳子,基本都是放置在墓主人头部的位置,梳子大多为骨或者象牙,有的还是玉石质地的。这一时期的梳子梳背很高,而梳齿却做得较为粗糙,造型比较单一,以竖长型为主。1959年在山东泰安市大汶口墓葬中,专家通过对墓主人服饰和头部的复原研究发现,梳子产生之后,除了作为整理头发的工具之外,也被当时的女性插在头发上用来装饰,是当时服饰礼仪的重要环节,主要在氏族之间流行,这与当时的宗教、祭祀有关。据推测,最早插梳习俗的萌芽也应该是从这时候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梳子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和一种装饰艺术被发扬延续。在东方文明中,梳子的地位尤为重要。汉代《说文解字》中说:“栉”梳篦之总名也。而梳齿较为稀疏的称为“梳”,梳齿较为细密的被称为“篦”。在古代,梳是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是女性头发上不可缺少的一件饰品。夏商周时期,有身份的女性用玉梳或者骨梳来梳理头发。梳背突出,上面雕刻有精美的花纹。在河南殷墟妇好的墓葬中就曾出土过两把刻有鹦鹉纹和饕餮纹的玉梳。《诗经》记载道:“玉之瑱也,象之揥也”中的“揥”这是类似于梳子的首饰。战国时,梳篦在装饰上又出现了线刻等工艺,做工也是越来越精细,造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类似梯形式样的梳子。秦汉时期,梳子的样式主要以方便拿取的上圆下方的马蹄形为主,在湖南长沙马王堆遗址中出土的梳子,多为半圆形,梳齿整齐而细密,造型十分简单。在《礼记》中说道:“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总,衣绅。”梳子在这一时期,是人们日常起居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梳洗,也是十分讲究,不同的头发状态,用不同的梳子。《礼记.玉藻》中记载:“沐稷而靧梁,栉用椫栉,发曦用象栉”。意思是说,用淘洗过谷物稷的水洗头发,淘过高粱的水来洗脸,头发湿的时候用椫木梳子,头发干的时候用象牙梳子。由此可见,古代女人生活之精致,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爱美女性。梳子的制造工艺在魏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在此之前的朝代,女性大多是披着头发,梳子主要以梳理头发、养生保健为主。而魏晋时期,女子开始出现编发、盘发等发式,此时梳子除了作为梳理头发之外,也成为一种插在头发上的装饰。在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就可以看到女子将梳子插在头发上的情景,一种插梳风尚开始形成。唐代女子插梳之风非常流行。从众多唐代墓葬中发现的梳子来看,其梳齿很长,不适合用作梳理头发,更多的是被插在头发上作装饰物。唐代中晚期,妇女经常把梳篦插在头上,当时妇女所插戴的梳篦材料丰富,制作复杂。梳子的材质不仅有金梳、银梳还有玉石梳子、象牙梳等。中唐至晚唐,妇女极爱插梳,因为女性喜欢梳很高的发髻,这也是导致插梳风尚流行的原因。唐代女性发髻梳饰,颇为独特,最具典型的插饰位于头顶发髻正前方发根部和前额发。插饰类型有三种:一是插一把梳子在发髻上;二是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对插,梳齿相对或梳背相对而插;三是两把梳子同为一个方向叠插。到了晚唐,妇女盛装时,出现了在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情况。在《捣练图》和晚唐《宫乐图》中就有女性的发髻上插很多发梳的画面。周昉的《执扇侍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有唐代女子插梳的画面。大诗人元稹的《恨妆成》诗中:“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唐代女性发髻的精致以及复杂的插梳情况。唐代女性花各种心思梳理精致美艳的发型,怎能不来点装饰。除了插梳,还常于步摇、花钿等配合使用,使原本就很别致的发型看起来更加惊艳。可以说插梳已成为唐代女性的一种时尚标配。唐代不仅插梳风尚广为流行,这一时期的梳子纹饰同样也很丰富,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谈道:“唐代妇女喜于发髻上插几把小小梳子当成装饰,讲究的用金、银、犀、玉或象牙等材料,露出月牙形的梳背,有多到十来把的。”梳子的高度也有所降低,横幅加宽,随着时光的延续,半月形的横梳逐渐流行。唐代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政治昌明,喜爱浪漫并且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唐代女性在梳子的纹样装饰上颇下功夫,有鹦鹉牡丹纹饰,鎏金花鸟、銮鸟的金银梳等大多表现吉祥如意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温庭筠的《思帝乡》:“回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李贺的《秦宫》:“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等。诗人所言的金篦,描述的是雕刻细致的鸾凤形象的金梳子,小梳插于美人髻边,雍容典雅,轻盈灵动,时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通过不同诗句中描绘的插梳景象,从时间上推算,在唐代插梳风尚流行了有近百年之久,而现在看来可以说是一种百年不过时的经典。其实在唐末五代,直至宋代,插梳之风依旧十分盛行,这一时期的女性将插梳之风可谓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虽然不再是满头插梳,但是却非常流行一种冠梳,宽大无比,犹如帽子,十分奢华。导致坐轿子时,都难以进入。一向节俭的宋仁宗实在看不下去,于是颁布法令限制女性这种攀比奢华的行为。规定:“梳长无得逾四寸,任无得以角为之。”大致意思是,梳长不得过四寸,材质不能用牛角。从建中宋墓出土的南宋缠枝牡丹纹玉梳来看,宋代制造梳子的奢华风气,并没有因为宋仁宗下令禁止,而得到有效的限制。再次说明插梳之风在当时有着很深的影响力,女性追求美的心愿是何等强烈与狂热。元明清时期,梳子已不再被女性疯狂追捧,用作装饰插在发髻之上。不过,现在看到的梳子,流传下来的大多是清代的梳子。在这一时期,梳子虽失去了很多功能,但在材质、装饰上更加完备,各类金、银、玉、琉璃、多种木质等材质的梳子十分常见。根据用途,也有了更为细化的区分,扁长半圆形的梳子是用来大面积梳理头发的,中型的月牙形梳子是用来梳理两边头发的,类似八字形的小梳子,是用来梳发尾及鬓角的,就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直发梳、卷发梳、挑梳功能类似。而梳齿非常密的篦则是用来梳掉头发上的污垢,哪个部位用哪类梳子分的是相当精细。古人将“头发”称作“青丝”,谐音“情思”,梳子也就被赋予了定情传情之物,有着相互许配,白头到老的情意。元剧《荆楚臣重对玉梳记》中,顾香玉将玉梳一分为二,将其中一半赠给荆楚臣作为凭信,后二人相见,玉梳复合,很好地诠释了梳子作为定情信物之意。人们对于梳子的使用,不光是用来梳理头发那么简单,更增加了养生的功能。在隋朝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养生方》中说道:“栉头理发,欲得多过,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主要意思是,每天多梳头,可以疏通血脉,强身健体。唐朝名医孙思邈也曾提出:“发宜常梳。”宋朝最注重养生的文学家陆游几乎梳不离身,他在《杂赋》诗中称:“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陆游心情不好时也会梳头:“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明朝《摄生要录》中还记载:“发多梳,祛风明目,不死之道也。”直至今天,铺天盖地的养生梳广告比比皆是,内容大都是梳头可以缓解用脑过度,改善头皮,防止脱发。从古至今,梳子的养生功能始终被人们所重视。到了现代,梳篦也越来越简单,人们更注重的是梳子梳发养生的实用性,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思想的解放,洗头剪发已经成为日常的习惯,所以用来清理头发污垢的篦也就逐渐消失,而梳子则成为男女老少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纵观梳篦的发展演变历程,不难发现在古代社会,梳篦被赋予了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