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过的话系统,鲁迅临死前对许广平说的话是什么?
1936年10月18日凌晨,鲁迅的气喘病突然发作。挨到天明,仍撑持着写下一封短信,由许广平带去内山书店,并在那里打电话,请来了医生。他靠坐在椅子上,整整喘了一天,话也不能说,流汗。医生和看护的人们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能缓解病情。这一天晚上,许广平每次给他揩手汗,他都紧握她的手,仿佛是要握住自己的生命。可是,到第二天凌晨六时,他还是未能挺过去,与世长辞了。
鲁迅的遗嘱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1.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4.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如何?
鲁迅的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是中国文学的精品.大量地使用虚词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很多人凭这一点就能认出他的作品来.有人觉得他的作品因此而不顺口不通畅.但事实上,鲁迅先生大量使用虚词恰恰是力求准确力求简洁的必然结果,也是使得文脉不被打断,有节奏有缓急地顺畅而下的重要手段. 例如:正唯其皮不白,鼻不高而偏要"的呵吗呢",并且一句里有许多的"的"字,这才是为后世诟病的今日的中国的我辈.(《而已集·当陶无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这句话的末尾,连用三个"的"字,使得句子变得笨拙并且滑稽,是鲁迅先生故意安排嘲弄那些一句话里用许多"的"字的人.在同一句话中就安排了嘲讽,不但犀利,也是他行文凝练的原因.这是鲁迅对虚词运用自如的一个结果.
能五秒之内说出鲁迅先生说过的话或者他文章里的人物吗?
看见题主题目的一刹那,我脑子里出现了一幅画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我惭愧的面对这道题目,我面对着电脑屏幕就好像中年闰土面对着长大了的迅哥儿老爷。我在想我为什么第一时间想不起来大名鼎鼎的上大人孔乙己呢?怎么想不起“阿Q”“祥林嫂”这样已经成了热门的文化符号了的标签,怎么想不起“人血馒头”和“真的勇士”成了常用词,怎么想不起,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其实,这些我都背的很熟。可是不知道为了什么,神使鬼差的第一时间想起了闰土。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笔下创造的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闰土看瓜刺猹矫健的身手、雪地捕鸟巧妙的技巧、海边拾贝的欢快、抓跳鱼儿等几件事体现了闰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和闰土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
我想,我第一时间会想起闰土的原因,也许是我心中也一直住着一个这样的少年闰土。
少年不识愁滋味
少年闰土是迅哥儿的亲密玩伴。尽管那时迅哥儿是一个少爷,而闰土只是一个迅哥儿老爷家里帮工爱害羞的儿子。尽管闰土带补丁的衣服不能与迅哥儿的豪服比。但是这些差距并不妨碍他们初次见面不到半日就成为了好朋友。
那时的闰土在迅哥儿眼中,是一个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的少年。闰土告诉鲁迅,在大雪天他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再撒下些秕谷,便能捕到各种各样的小鸟。使得迅哥儿急切的盼望冬天的来到。
那时的闰土在迅哥儿眼中,是一个如万花筒般的少年,他知道了很多新鲜稀奇事,比如海边有五色的贝壳,有两只脚的跳鱼等等。
那时的闰土在迅哥儿眼中,闰土更是一个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勇敢刺猹的小英雄。
迅哥儿被闰土带着走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
少年的闰土,在迅哥儿眼中已经是懂了太多的事情。但是闰土还是没有懂天地之大,没有懂人间冷暖沧桑,没有懂人情世故。所以才能坦然面对迅哥儿少爷。没有感觉骨子里的自卑,没有理解等级之间的差距。所以能开开心心玩耍到一块。
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更是少年时期无知的骄傲。那时候的我们都会以为自己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只要想做便没有做不到的。
岁月是把杀猪刀
童年时期的感情,总是纯洁到令人心驰神往。童年时的记忆,总是美好到神话了的境界。可当带着满腔念想回到故乡,却发现原来熟悉的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
记忆中那个带着银项圈用力刺猹的少年,已经消失在漫漫长河之中。取而代之的是被艰辛的生活,残酷的社会压的麻木了的男人闰土。
当鲁迅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再次见到多年未见的闰土时,闰土不再称呼他为迅哥儿,而是毕恭毕敬地叫了声“老爷”。鲁迅的母亲让他依旧哥弟相称时闰土却说;“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懂规矩了。
成年的闰土不再是那个英气勃勃的小英雄,他变成了一个木讷呆滞的木偶人。他过得很辛苦,但又说不出道理,也不想说,即使说了也没有什么用。只是沉默的承受着一切。不再有雪地抓鸟,海边抓跳鱼捡贝壳的想法了。
成年的闰土一家靠着种地,靠着地主家的照顾才能堪堪生存。这个时候的他,肩膀上的担子已经很重,眼界也不再如少年时满怀天地,他只盼着风调雨顺,好让一家吃饱。
成年的闰土不再敢对鲁迅有任何的不尊敬,他害怕自己的错误会导致一家人的灾难。他畏畏缩缩,不敢上前,已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已经失去了灵动与幻想。
成年的闰土开始懂得规矩,开始明白道理,这仿佛是他的宿命,也正因为如此,鲁迅才扼腕痛惜。
成年的闰土最开心的时光,或许也是鲁迅回家的日子。迅哥儿会将很多不用的东西都给他,让他随便选。闰土选了长桌、凳子、香炉还有称等等,开心得像个孩子。看不到苦难的尽头,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的闰土,特别拣起一副香炉和烛台。我想闰土是要把人生的一丝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灵身上。
我也是一个成年的闰土
或许少年闰土的父亲,曾经也是一个天真浪漫的闰土,他原本也会有个要好的老爷朋友,最终却不敢相认。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不知道世道艰难,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有人为我们遮风挡雨艰辛,自然而然将自己代入少爷的角色。
当我们长大以后,生活教会我们认清生活真相的过程是痛苦的,很多人连认识的勇气都没有,浑浑噩噩度过一生。有的人敢于认识却自甘堕落,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
很多人踏入社会以后忙于生计,忙于家庭,日复一日像一只蚂蚁一样辛苦耕耘,棱角逐渐磨平,锐气逐渐消散,对周遭的一切也逐渐变得麻木起来。
当有人破坏秩序插队时,我们不再大声喝止,而是无动于衷。当弱小的一方被蛮横的一方欺压时,我们视若无睹。当有人穿着皇帝的新衣高谈阔论时,我们不再质疑。
为了生活人们用力挤出殷勤的假笑,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强加于的份外工作。走很多不该走的路,过很多不该过的桥。变得一味承受,一路失守,无心争辩,无力拒绝。
历经生活打磨后,我们对很多事情亦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变得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朝有酒今朝醉,他日无酒冷风吹。
现在已经是21世纪,我们依然会被生活打磨得面目全非。我们活成了闰土不是胆小懦弱,不是无能,而是我们想要去守护那些更加珍贵的东西。为了这些我们心中的珍贵,我们甘愿舍弃那个长不大的孩子,去迎接风雨的洗礼,去面对人世沧桑。
结尾
真正的长大是从认识到自己的无能,无奈开始的。我们开始明白,有些事情做不到,有些事情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但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以后仍然热爱生活。能够直面惨淡人生。
只有一部分人才能真正做到认识生活和在艰难困苦中依然热爱生活,而这些人,哪怕没有功成名就,也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鲁迅说过的比较批判现实的话语有那些?
答: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已经过时了?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人和作品。
现在国家水利工程发达,地质勘测有先进的仪器,你能说郦道元的《水经注》过时了,没有参考价值了吗?
鲁迅先生在那个时代,作为文人,他用笔杆子替旧中国发声,他明知凭他一己之力不会改变落后的封建社会局面,但他还是那样做了,这样的文人令我佩服。
虽说现在我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新中国也越来越好,各种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蒸蒸日上。
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先生曾用笔杆子为旧社会底层人民剥开了封建社会吃人本质血淋淋的一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生在当代,有必要展望未来,也有责任和义务回顾过去,从中吸取教训,以期更好的将来。